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精品文档】寨卡病毒试题-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寨卡病毒试题篇一:寨卡病培训试题(含答案)寨卡病毒诊疗与防控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6分)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 )天。
5、(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7、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8、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二、单选题(每题10分)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 E )A、乙醇B、次氯酸钠C、脂溶剂D、过氧乙酸E、以上都是2、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 A )进行鉴别诊断。
A、基孔肯雅热B、鼠疫C、霍乱D、中东呼吸综合症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 A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2B、4812C、12 2D、72 64、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C),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是什么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virus。
世界卫生组织将南美地区暴发的寨卡病毒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2年2月,智利在复活岛发现了第一例本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22年5月,ZikA病毒感染开始在巴西发生。
截至2022年1月26日,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疫情,其中22个在美洲。
目前,许多欧洲国家也有报道,这有可能在全世界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寨卡病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蚊子携带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它是一种单链正链RNA病毒,直径为20纳米。
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
主持人不清楚。
它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生活在树上的蚊子中传播,如白纹伊蚊。
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
病毒活动相对隐蔽,寨卡病毒感染的零星病例仅在非洲、美洲、亚洲和赤道周围的太平洋地区发现。
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21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21年-2021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
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的其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亚病毒和黄热病病毒,这些病毒也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
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21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寨卡病毒已在美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最严重的病例是巴西、哥伦比亚和其他美国国家。
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国内28个省193个市都有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人数达到20297人,而16年1月份最后一周的患者记录显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人数急剧增长,从890人增至2000多人。
加拿大:四名感染者情况稳定。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
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
同时,欧洲人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
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
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IaViViridaC)黄病毒属(FI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C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人畜共患传染病案例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疾病在两者之间传播。
以下是一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案例:1. 流感(Influenza):- 流感病毒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都有感染的可能,包括家禽、猪和马。
特定的流感亚型,如H1N1和H5N1,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
2. 结核病(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它可以影响人类、牛和其他哺乳动物。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3.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感染可以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包括牛、羊、猪和狗。
人类通常通过食用感染的动物产品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而受到感染。
4. 炭疽病(Anthrax):- 炭疽病是由芽孢杆菌引起的,可以影响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
动物可能通过摄入或吸入芽孢而感染,而人类可能通过与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而感染。
5. 寨卡病毒(Zika Virus):-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性传播。
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是病毒的宿主。
人类可以通过感染的蚊子叮咬或与感染的动物接触而感染。
6.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猫抓病是由猫抓或咬伤传播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做弓形虫(Bartonella henselae)的细菌。
感染猫抓病的猫通常是病原体的宿主。
7. Q热(Q Fever):- Q热是由可在人类和多种动物中传播的库贝杆菌引起的。
感染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发生。
这些案例突显了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复杂性,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密切联系的影响。
有效的疫病防控需要综合卫生和兽医措施,以降低跨物种传播的风险。
zika的总结
寨卡病毒Zika起源: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发现,并命名为“寨卡病毒(zika)”;1952年,乌干达及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2007年,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在亚非大陆以外传播;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爆发;2015年以前,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确诊寨卡病例。
【1】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ridae)黄病毒属(Flavivrus),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包膜,包覆E蛋白和M蛋白,直径约40~70nm,表面蛋白呈20面体立体对称。
主要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图1.基因组: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10.8kb,含一条单一开放读码框,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包括3个结构蛋白(C、prM/M、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结构蛋白位于氨基端,非结构蛋白位于羧基段,具有丝氨酸蛋白酶、RNA解旋酶和RNA依赖RNA聚合酶(RdRP)功能。
其中,衣壳蛋白和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构成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外层脂质包膜。
图2.基因复制:寨卡病毒的繁殖周期与已知的其他黄病毒一致。
病毒通过包膜蛋白诱导的内吞作用附着于宿主细胞膜受体。
病毒膜与内吞膜融合,病毒的ssRNA 释放至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翻译为多聚蛋白,随后裂解,形成病毒组装所需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
基因复制发生于胞内被称为“细胞质病毒工厂”的内质网,形成dsRNA基因组。
dsRNA基因组转录后形成更多的ssRNA基因组。
在内质网内进行重新合成的新病毒粒子被运送至高尔基体,而后释放至细胞内空间,使新合成的病毒可以感染更多宿主细胞。
培养特征:标本可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乳鼠脑内接种,巨蚊胸内接种亦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一、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1.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2. 塞卡病毒是什么 3. 塞卡病毒怎样诊断二、塞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如何预防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1、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7天后发病。
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持续2~7天后自愈。
近期有研究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2、塞卡病毒是什么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一、病毒介绍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其主要传播媒介是黄蚊子。
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
寨卡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因此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要尤为重视。
二、诊断目前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
建议在出现呈现传染病症状后3-5天就进行血、尿样检测,确诊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三、治疗寨卡病毒属于一次感染性疾病,症状一般较轻,无需特殊处理。
感染者应该休息以增加免疫力,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对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一般采取滴眼液进行治疗,疼痛程度较重者可给予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不过,对于临床表现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侵犯者需予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四、防控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播媒介——黄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渠道。
以下是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1.消灭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
在个人住所或工作场所内,使用电子蚊香、纱窗等物品减少蚊子的进出,注意卫生环境,每周清理周边庭院和花园中多余的盆植物水、废品等垃圾,减少蚊子的栖息地;2.注意个人卫生,穿着长袖衣裤、袜子遮盖皮肤,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物,使用涂抹安全高效的驱蚊剂、避免外出在容易受到蚊虫叮咬的环境,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刻;3.加强对于地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增强全民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感染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需要格外注意防护与保护。
五、寨卡病毒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可引起孕妇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危害。
治疗上无特殊疗法,只能提供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感染,除了积极清除传播蚊子外,个人的个人卫生以及对健康教育宣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zika 寨卡病毒介绍
name:Zika Virus(ZIKV)structure:The virion is approximately 40 nm in diameterwith surface projections that measure roughly 5-10 nm.Nucleocapsid is 25-30 nm in diameter surrounded by a host-membrane derived lipid bilayer.EnvelopedIcosahedralContains envelope proteins E and MTarget organism: humans, developing childrenMode of infection: Mosquito, Sexual, Pregnancy and Blood transfusionSymptoms of Zika Virus:These symptoms are mild and usually last for 2-7 days.HeadacheFeverSkin rashes (exanthema)Pink eyeConjunctivitisMuscle and joint painMalaiseSymptoms for babies:Microcephaly along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poor motor function, poor speech, abnormal facial features, seizures, dwarfismThe life cycle of ZIKV:similar to other known flaviviruses.Briefly, the E proteins are involved in the attachment of the virus to receptors on the host membrane. Subsequently, the virus gets internalised via endocytosis. The viral RNA is then released into the cytoplasm following fusion of the viral and host membranes. The ssRNA is then translated, and the resulting polyprotein further gets cleaved into various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proteins (C, prM, E and NS proteins) .Replication takes place on the ER surface. Transcription and replication of the dsDNA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viral mRNA and ssRNA, respectively. Following viral assembly at the ER, the virion budding utilises the host ESCRT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machinery to transport to the Golgi apparatus. The prM protein is cleaved, and the virion is rendered mature. Finally, the mature virus exits the cell via exocytosis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Zika Virus:Avoid travel to areas with an active infestation.Travelers should take the basic precautio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mosquito bites. During outbreaks, health authorities may advise that spraying of insecticides be carried out. Reducing mosquito populations and avoiding bites, which occur mainly during the day. Eliminating and controlling Aedes aegypti mosquito breeding sites reduces the chances that Zika will be transmitted.Actions taken when there is an outbreak:isolation no medial treatments since Zika virus (ZIKV) infection is usually mild and self-limited. There are no specific treatment options for Zika virus infection.For babies,sadly no treatment,suffer for the whole lifethe vaccine is still developing As of March 2016, 18 companies and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ly were developing vaccines against Zika but a vaccine was unlikely to be widely available forabout ten years. In June 2016 the FDA granted the first approval for a human clinical trial for a Zika vaccine. (也就是说今年才开始被关注,疫苗才开始进⾏行研究)Conclusion:Considering the global emergence and pathogenic nature of ZIKV,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mode of action of this virus. This will help identify antiviral targets and devise therapies, to fight this globally expanding menace.。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什么是寨卡病毒?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寨卡(zika)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所致疾病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
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
2016年1月,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
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人们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之后染上寨卡病毒一一这一蚊虫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子类型相同。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 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 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
1、病毒呈球状,直径约为4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外层脂质包膜; 2、病 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4、基因组RNA具 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三种作用;5、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 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6、病毒RNA复制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 合成全长负链RNA,形成中间体;7、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 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提纲
概述 流行病学 疫情概况和分布特点 防控策略和措施
防控策略和措施 实验室检测 病例确诊程序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第一部分 概述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自限性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的发现
寨卡病毒的发现
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 现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塞卡病毒资料
宿主
• 猴子、灵长类动物:病毒的自然宿主 • 人类:病毒的意外宿主
塞卡病毒的传播环境与季节变化
传播环境
• 温暖、潮湿、多蚊子的环境有利于病毒传播 • 城市化、人口密集的地区传播风险较高
季节变化
• 病毒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雨季和夏季传播较为活跃 • 在温带地区的夏季和秋季可能出现病例
塞03卡病毒的病症与临床表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现
塞卡病毒的病症特点与病程
病症特点
• 轻度或无症状感染:大部分感染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
病程
• 病程通常为2-7天,症状一般会在1-2周内消失 •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心脏等器官损伤
塞卡病毒的不同临床类型与表现
临床类型
• 轻度感染:症状较轻,可能仅有发热、头痛等表现 • 典型感染:出现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症状 •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心脏等器官损伤
塞卡病毒的二级预防措施
病毒检测与隔离
• 对高危人群进行病毒检测 • 对病毒感染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疫苗接种
• 研发塞卡病毒疫苗 •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塞卡病毒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治疗方法
• 对症治疗: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 • 支持治疗:针对并发症和后遗症进行治疗
药物选择
• 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和疼痛 • 针对神经系统并发症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药物
地域分布
• 非洲:尤以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病例较多 • 亚洲:以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病例较多 • 大洋洲:以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国病例较多 • 美洲:以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病例较多
20160411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概述
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
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潜伏期和传染期
• 潜伏期
– 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 传染期
– 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 毒血症,具备传染性。 – 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病后3-5天,部分 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 – 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
寨卡病毒病性传播预防指南(CDC)
• 男性患者发病后至少间隔6个月 • 女性患者发病后至少间隔8周 • 有寨卡病毒流行区旅行史的成年男女,在离开疫
区后至少8周以上才可准备生育
Petersen EE, et al. MMWR : 25 March 2016.
2016年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病周分布
8
6 病 例4 数 2
• 病例主要发生在东北和东南部
– 东北:75%的疑似,93%的确诊 – 东南:14%的疑似,2.5%的确诊
东南亚疫情概况
• 2007-2015: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 曾有旅行者中发生病例的零星报告 • 2016:
– 越南(4月5日)报告2例病例(未通报旅行史) – 我国台湾报告1例从泰国旅行归国的病例 – 美国报告1例从菲律宾旅行归国的病例 – 芬兰报告1例从马尔代夫旅行归国的病例 – 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和地区从既往登革热疑似病例标本检出寨 卡病毒感染证据
来源: WHO ZIKA Stratigic Response framework&joint operations plan
2015年有病例报告国家蔓延至 南美和中美
经典:Zika-virus-寨卡病毒英文介绍
the cytoplasm
3.Replication
5. The mature virus exits
9
- Avoid travel to areas with an active infestation. - Take the basic precautions - Spraying of insecticides
For
isolation
adults
mild and self-limited no specific treatment options
For babies
sadly no treatment suffer for the whole life the vaccine is still developing
a host-membrane (lipid bilayer)
Enveloped & Icosahedral (Contains envelope proteins E and M)
4
- Target organism:
•Humans
•Developing children
5
Mode of infection:
Aryal, Sagar. zika-virus-structure-genome-symptoms-transmission-pathogenesis-diagnosis, MicroBiology, 5 Nov. 2015, /zika-virus-structure-genomesymptoms-transmission-pathogenesis-diagnosis/. Accessed 14 Nov. 2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
1/3人发病。 ➢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
➢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 卡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 行分离培养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 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 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诊断
➢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 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 流行。
➢ 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鉴别诊断(登革热)
➢ 潜伏期:5~8d。 ➢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 清楚。
巴西卫生部报告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小头畸 形病例病例
➢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 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 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 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 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 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 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 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非洲、美洲、亚洲可能有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 播。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
(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鉴别诊断(登革热)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 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 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 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 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 阳性。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
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