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Fra Baidu bibliotek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 非洲、美洲、亚洲可能有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 播。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
(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寨卡病毒病
Zika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的猕猴中分离。1952年确认人类感染; 1954年首例病例报告,并分离到病毒。 4年后东南亚散发。2007年第一次在雅浦岛 爆发流行。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一些太平洋岛屿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 卡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 行分离培养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 清楚。
巴西卫生部报告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小头畸 形病例病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 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 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 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诊断
➢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
1/3人发病。 ➢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似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 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 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 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 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 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 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 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 流行。
➢ 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鉴别诊断(登革热)
➢ 潜伏期:5~8d。 ➢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
鉴别诊断(登革热)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 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 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 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 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 阳性。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
膜炎,极少出现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40-70nm;10794 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本次美 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