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报告
寨卡凶猛说明文
寨卡凶猛说明文寨卡病毒,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最初是在非洲的寨卡森林中被发现的,随后迅速传播到南美洲和其他地区。
寨卡病毒可以引起头痛、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先天性微小头颅畸形等严重后果。
寨卡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寨卡病毒容易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而蚊子是一种广泛分布并且数量庞大的昆虫,因此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也非常广泛。
其次,寨卡病毒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尤为严重,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患上先天性微小头颅畸形,这对孩子的健康将产生长期影响。
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
当感染了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后,会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从而导致感染。
此外,寨卡病毒还可以通过性接触、输血等其他途径传播,因此在性生活和输血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防范。
寨卡病毒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在传播过程中,寨卡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导致病毒株更加凶猛。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寨卡病毒的病毒学特性和传播规律,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
为了预防寨卡病毒的传播,首先要加强对蚊子的防治工作。
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水缸等蚊子滋生的场所,使用蚊帐、驱虫剂等防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蚊子叮咬的风险。
其次,要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地区旅行,尤其是孕妇和儿童要格外注意。
此外,性生活和输血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避免感染寨卡病毒。
总的来说,寨卡病毒是一种潜在危害巨大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共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遏制寨卡病毒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个传染报告
四个传染报告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出现传染病的爆发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各国卫生部门都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报告系统。
下面,我们将就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传染报告进行简要介绍。
一、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毒源于非洲,病毒传播迅猛,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颇具威胁性。
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非洲西部国家几乎全部被埃博拉疫情波及,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
当时,联合国卫生组织紧急启动了国际援助工作,并加强了防控措施。
各国纷纷提供帮助,共同抗击病毒的扩散。
此次疫情迫使各国卫生部门反思疾病防控手段,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
二、寨卡病毒疫情寨卡病毒起源于非洲,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媒蚊子传播。
在2015年及之后的几年里,寨卡病毒广泛传播至南美洲等诸多国家与地区,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可能面临胎儿小头畸形的风险,这引发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警惕。
国际社会联手应对病毒的传播,以减少疫情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令人关注的传染病之一。
首次爆发于中国的武汉,很快传遍全球。
其高传染性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及时宣布此次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提供了相关防控指导和支持。
各国政府积极应对,加强了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开展疫苗研发工作,对病毒传播链进行追踪和隔离,以遏制疫情的蔓延。
四、艾滋病疫情艾滋病是一种可致命的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等。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感染人数众多,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各个国家对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免费的艾滋病防治服务,推广使用安全套等措施。
此外,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感染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手段。
总结四个传染报告展示了国际间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在面临与新病毒的抗衡时,各国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及时的措施,联合开展疫苗研发和防控行动。
这不仅提高了国际卫生防控能力,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分享和交流,营造了共同应对传染病威胁的良好环境。
赛卡病毒课件
第十页,共38页。
埃及伊蚊
第十一页,共38页。
白纹伊蚊
第十二页,共38页。
传播途径
蚊媒传播 :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 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 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 传染给其他人。
第八页,共38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
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 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 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第九页,共38页。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
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 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 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 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 变。
第七页,共38页。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
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 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 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第三十五页,共38页。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
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 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 ,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 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 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LZ寨卡病毒简介
四.症状与治疗
3月23日,韩首例寨卡 病毒感染者痊愈出院 无需再接受治疗
目前没有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寨卡热。
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没有特异性治 疗方法,对症退热治疗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可以使用对乙酰 氨基酚。
五.预防
目前无疫苗 源 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
六.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寨卡病毒简介
报告人:刘晓月 曾宸
一 、病毒历史及病因
•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 RNA病毒,直径20nm
伊蚊
寨卡病毒微症状
三、诊断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发 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 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墨西哥 萨尔瓦多 巴拿马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3例 3,836例 99例 1例 2例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佛得角 4,164例
委内瑞拉 7例
厄瓜多尔 6例
圭亚那 1例 苏里南 5例 法属圭亚那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 区(5) 散发病例国家/地 区(25)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 (16)
登革热出血
26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27
寨卡病毒病皮疹及结膜炎
28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寨卡病毒 登革热 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 素氮和肌酐升高。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 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 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1)发热,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 39°C以上,热性多呈双峰热或鞍型 热。 (2)皮疹:病后2-5日出现,1-3日内 消退,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肌 临床症状 肉痛;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4)出血:发病后5-8日,可出现于 不同部位 (5)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 轻度肿大,伴触痛
33
诊断
三、寨卡病毒病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小头症
寨卡病毒小头症一种新型的传染病传入中国,让妈妈们非常担忧,因为这种传染病会导致婴儿小头症。
迄今为止,巴西已出现4000例新生婴儿小头症病例,罪魁祸首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呢寨卡病毒小头症症状有哪些寨卡病毒小头症如何预防妈妈们赶紧来学学关于寨卡病毒的知识,提早预防疾病。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相类似,对婴儿健康危害大,会导致婴儿头部偏小。
如果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感染了寨卡病毒,出生后,也有可能患小头症。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寨卡病毒感染是引发病症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遗传变异、环境影响、妈妈孕期错误用药也会引发小头症。
妈妈要当心,婴儿头部变小,头顶变尖,头尾会比胸小,外貌也与常人不同。
由于头小,前囧闭合早,加之脑组织发育延迟,智力发育缓慢,智商会比常人低,表达能力、行为方式也会受影响。
有的婴儿长大后,还可能出现惊厥、痉挛症状,严重时甚至痉挛性瘫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妈妈们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协助宝宝做好治疗,宝宝就不会出现严重病症。
远离寨卡病毒高发区,宝宝接触到传染病毒的伊蚊和病毒的机会就会减少,宝宝患小头症的机率也会大大降低。
伊蚊多在非洲、美洲、太平洋地区出现,活动范围小,不易穿过太平洋飞到其他国家。
妈妈们不要在疫情高发期带宝宝外出旅游,即使要去旅游也选择一些无疫情的国家。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什么原因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孕妇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可“穿透”胎盘,感染胎儿。
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胎盘是胎儿从妈妈体内获取营养的“地方”,如果胎盘被感染,病毒就会直接进入胎儿体内。
胎盘是保护胎儿的重要关卡,只要胎盘不被寨卡病毒“攻破”,胎儿就能健康成长。
然而,寨卡病毒病毒扩散速度快,一旦进入母体内,在短时间内就会感染胎儿。
感染病毒后,胚胎发育异常,胎儿出生后头部偏小。
不仅如此,胎儿脑部还会出现明显的钙化现象,脑室会逐渐萎缩。
另外,中枢神经受累引发关节挛缩也有可能出现,妈妈要多加注意。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 升高, 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 全岛70万居民, 1/3人 发病。
1.疑似病例: 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 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 阳性。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 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潜伏期为3~6日。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 至死亡。
急性起病, 发热39-40℃,寒战, 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 肌肉痛, 结膜和面部充血, 鼻出血和恶心呕吐, 相对缓脉 , 上腹不适, 压痛明显。小便色深, 可有蛋白尿。症状 持续35天。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 体温再次升高, 全身 症 状重新出现, 频繁呕吐, 上腹痛, 出现黄疸并逐渐加 深, 出 血倾向, 瘀点, 瘀斑, 鼻衄, 粘膜, 牙龈广泛性 出血, 甚至 可以出现大出血, 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 入恢复期。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
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 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 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 –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一、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1.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2. 塞卡病毒是什么 3. 塞卡病毒怎样诊断二、塞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如何预防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1、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7天后发病。
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持续2~7天后自愈。
近期有研究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2、塞卡病毒是什么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
寨卡病毒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国际病毒学杂志2020 年12 月第 27 卷第6 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ology, December 2020, Vol. 27, No. 6• 521 •.综述•寨卡病毒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周小洁1佟颖1曾晓艽2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100013;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中心办公室100013通信作者:曾晓尤,E m ail: xpzeng@,电话:************【摘要】寨卡病毒在1947年被发现,随着2014年其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而受到关注。
为了科学有效控制寨卡病毒传播和危害,研究人员对寨卡病毒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围绕寨卡病毒的起源扩散、分子进化、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概述,并对尚未明确的重要问题加以总结,为全面了解寨卡病毒相关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寨卡病毒;致病机理;病原学;流行病学基金项目: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IPM1812)DOI:10.3760/cma.j.issn. 1673-4092.2020.06.020虫媒病毒是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蜱、蚤、白蛉、蠓、蚋等)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传播并引起自然疫源性疾 病及人兽共患病的一组病毒m,寨卡病毒是一种经蚊虫传 播的虫媒病毒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发展、国际 交流频繁,寨卡病毒在2016年前后席卷南美,成为半个世 纪以来能引起出生缺陷的重要传染病。
本文通过调研寨卡 病毒相关研究成果,对其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述,以期对其有更深人全面的了解。
1寨卡病毒的分布1947年Dick等科学家在乌干达Entebbe岛的寨卡丛林 中,用恒河猴作哨点动物监测黄热病毒,意外分离到寨卡 病毒(MR766株)|21。
1969年首次在非洲以外(马来西亚)发现该病毒[31,在2006年以前其主要散发在非洲到东南亚、华莱士线以北区域。
塞卡病毒来了,你知道多少
塞卡病毒来了,你知道多少作者:来源:《健康必读》2016年第03期近期,一种名为寨卡的病毒肆虐巴西等南美诸国,并持续蔓延,目前,我国已出现了3例输入性病例。
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据通报,这例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
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
9日,国家卫计委组织的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什么是寨卡病毒?它会造成哪些危害?在地球村时代,我国又该如何防控?请听相关专家怎么说。
小头症患儿显著增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此次疫情期间,巴西小头症患儿显著增加。
“小头症是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的一种罕见病,是胎儿在子宫内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
孩子出生时头部异常小,造成智障、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终身损伤。
”自2015年上半年至今,巴西小头症患儿达到3800名,而往年同期则不超过200名。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在患儿的大脑及孕妇的羊水中发现了寨卡病毒。
李德新表示,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多年来仅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发现过人间病例,2007年太平洋雅浦岛发生了有数万人感染的寨卡病毒疫情。
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出现大规模寨卡病毒疫情,感染了该地大约11%的人口。
“患者表现为轻微症状,如发烧、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通常不到1周即可消失。
然而,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将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截至目前,24个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国家中有22个在美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介绍,寨卡来自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
我国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简介1
我国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简介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我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40种。
此外,还包括国家卫健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一、《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二、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简介1. 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
寨卡病毒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
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
寨卡病毒主要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传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自2007年起至2016年4月21日,已有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寨卡病毒病的传播流行,广泛分布于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除蚊叮咬传播外,尚有8个国家出现人传人的证据。
2. 鼻疽和类鼻疽鼻疽(Malleus)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孢菌(Pseudomonas mallei)。
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介绍
弟弟于2月25日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时有发热,卫计部门迅速
2
8 将其隔离,并对同行回国的家属开展应急监测,发现其姐姐出
现皮疹症状。
男,23岁,男性,委内瑞拉华侨。2月26日出现皮疹,患者主动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 灵长类动物是该病可能的传染源
现在是8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现在是13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区域流行风险高
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
可造成本地传播,BI>
荆州市中心城区蚊媒密度监测现场分别为沙 市区关沮乡关沮村5组和锣场镇渔湖村4组。
现在是14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 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 例。
现在是9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 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 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现在是10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区(5 )
散发病例国家/地区( 25)
萨摩亚 31例 法属波利尼西,库克群 岛, 新咯里多尼亚,瓦 努阿图
现在是6页\一共有56页\编辑于星期二
哥伦比亚20,000+例
玻利维亚1例
巴西56,318例 巴拉圭6例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16 )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认识寨卡病毒感染
认识寨卡病毒感染
一、寨卡病毒感染及患病风险
寨卡病毒感染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源于非洲,传染性强,临场表现与登革热类似,目前主要在南美地区流行。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此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也可能感染。
目前该病尚无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在寨卡病毒感染流行地区,人们可能会在被蚊虫叮咬之后传染。
二、典型寨卡病毒感染症状
绝大多数人感染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及全身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为2-7天。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孕期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三、寨卡病毒疫情波及36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发生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地区和非洲。
旅行者前往需要注意个人防护。
这些国家/地区分别是: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亚、法属圭那亚、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共和国、瓜德罗普、美属维尔京群岛、哥斯达黎加、牙买加;美属萨摩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济、瓦努拉图、泰国、印尼、马尔代夫、佛得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寨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俗称“蜱虫病”,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
一般认为经媒介蜱传播潜伏期是5-14天,经血人际间传播潜伏期为7-12天。
国SFTS发病时间总体呈明显季节性趋势,每年3月下旬或4月初出现病例,4月发病数逐渐增多,5-7月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但9-10月出现小高峰,11月后快速下降,12月至次年2月进入静息期。
不同地区高峰季节略有差异。
SFTSV证实通过血液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致感染。
继发病例多为首发病例的亲属、帮助处理后事的亲戚、邻居或与其密切接触无防护的医护人员,表明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致感染。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
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监测医疗机构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同时组织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病例,筛查、随访搜索出的疑似病例,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中,调查者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标本(包括所有检测结果阳性和阴性标本),及临床怀疑肾综合征出血热,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阴性标本,及时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
二、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潜伏期:目前该病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 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 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
1、病毒呈球状,直径约为4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外层脂质包膜; 2、病 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4、基因组RNA具 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三种作用;5、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 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6、病毒RNA复制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 合成全长负链RNA,形成中间体;7、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 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提纲
概述 流行病学 疫情概况和分布特点 防控策略和措施
防控策略和措施 实验室检测 病例确诊程序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第一部分 概述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自限性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的发现
寨卡病毒的发现
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 现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农业农村部:塞内卡病毒已传入我国袁需高度重视
农业农村部:塞内卡病毒已传入我国袁需高度重视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猪业》
【年(卷),期】2018(13)6
【摘要】据农业农村部网站2018年6月20日报道,近期,塞内卡病毒病在我国局部地区的养猪场有零星散发,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塞内卡病毒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指出塞内卡病主要在加拿大、巴西和美国等国家流行.据报告,该病已传入我国并在局部地区猪场零星散发.农业农村部提醒各地要充分认识防治塞内卡病毒病的重要性,特别是已经发现该病的省份,更要高度重视,加强防治措施落实,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报告、早处置,防止扩散蔓延.
【总页数】1页(P8-8)
【关键词】病毒病防治;农村;农业;养猪场;加拿大;散发;确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2
【相关文献】
1.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农计财发〔2020〕18号 [J],
2.农业农村部:防止塞内卡病毒病扩散维护养猪业生产安全 [J], 农业农村部网站
3.塞内卡病毒已传入我国并局部零星散发 [J],
4.质检总局等八部门联合防控寨卡病毒病疫情传入我国 [J],
5.农业农村部:防止塞内卡病毒病扩散维护养猪业生产安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六、预防与控制措施(一)预防输入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
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
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3.病例搜索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
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
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
4.病例管理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
在做好病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有媒介分布地区,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需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工作。
1.日常监测与控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
日常监测范围、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常规监测进行。
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
2.应急监测与控制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
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行。
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
(四)宣传与沟通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五)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1.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
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七、危害(一)寨卡病毒的危害:因人而异。
1.对普通人危害较轻寨卡病毒潜伏期为3-12天,很多人在感染寨卡病毒后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约20%的患者仅出现轻微症状,包括低烧、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但极少有严重病例发生。
这种病毒并不会致命,也不需要住院治疗,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和休息后,一周内就可痊愈,并可获得终身免疫。
2.对孕妇危害巨大巴西卫生部表示,寨卡病毒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的高度可疑因素。
这种病毒一旦进入孕妇体内,会破坏腹中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致使孩子畸形。
医学家们对此也十分惊讶,因为胎盘是婴儿的天然保护层,可以防止病毒和细菌的入侵,但巴西一项研究显示,寨卡病毒是可以穿过这一重要屏障,并在羊水中集中,这是寨卡病毒的近亲(登革热和西尼罗河)都做不到的。
患小头症的婴儿在出生时颅围小于33厘米,容易大脑发育不良,出现身体残疾和智力障碍,比如视听障碍、行动障碍和认知障碍。
据报道,目前寨卡病毒已在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苏里南、委内瑞拉、波多黎各、巴巴多斯、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圭亚那、法属瓜德罗普岛、佛得角、萨摩亚和圣马丁岛等22个国家大肆流行。
(二)寨卡病毒病的并发症1.神经系统格林巴利综合症、脑膜炎2.免疫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征3.出生缺陷新生儿小头畸形(三)我国现状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