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李德新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寨卡病毒病培训课件
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与寨卡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
寨卡病毒病的治 疗
治疗方法
01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 林、干扰素等
02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03
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 肽、干扰素等
04
营养支持:如补充蛋白 质、维生素等
05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 摩等
06
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促 进身体恢复
寨卡病毒病的研 究进展
病毒变异
疫苗研发
01
疫苗类型:灭活 疫苗、减毒活疫 苗、重组疫苗等
02
研发进展:目前 有多种疫苗处于
临床试验阶段
03
疫苗效果:部分 疫苗显示出良好
的保护效果
04
研发挑战:疫苗 研发需要克服病 毒变异、免疫原
性等问题
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
免疫调节药物: 抗炎药物:如
如胸腺肽、干 非甾体抗炎药、
扰素等
糖皮质激素等
康复治疗:如 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
谢谢
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 如脑膜炎、脑 炎、脊髓炎等
寨卡病毒病的预 防
预防措施
1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穿 长袖衣物、使用
蚊帐等
2
保持环境卫生: 清理积水、垃圾 等,减少蚊虫滋
生
3
接种疫苗:目前 尚无疫苗,但正
在研发中
4
提高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皮
肤清洁等
疫苗接种
1
疫苗类型:灭活疫 苗、减毒活疫苗、
04
寨卡病毒病可 导致胎儿小头 畸形和其他神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新发传染病介绍
新发传染病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
不时有新的传染病被发现,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源于非洲,之后迅速传播到美洲和亚洲。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肌肉疼痛等。
尤其对孕妇来说,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症等严重后果。
为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应加强蚊虫控制,避免蚊虫叮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孕妇尤其要注意个人保护。
二、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起源于西非。
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到21天。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肌肉疼痛等。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病死率较高,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安全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可能被感染的人进行隔离。
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最早在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被发现。
该病毒主要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肌肉疼痛等。
虽然MERS的传染性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近年来也有少量的病例在亚洲等地出现。
为预防MERS感染,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有症状的患者密切接触,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四、斑疹伤寒感染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斑疹伤寒双歧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污染传播。
感染者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皮肤出现斑疹等。
斑疹伤寒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
为预防斑疹伤寒感染,应注意食品卫生,充分煮沸或消毒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熟或受污染的食物。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全球性关注的新发传染病。
它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最早报告于中国的武汉。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感染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
,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重症、死亡病例少见。
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 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 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 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风疹、麻疹;
肠道病毒、微小病毒病;
立克次体病;
25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自2月9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以来,截至28日,一共确诊了8例输入性寨 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江西省1例,广东省3例 ,浙江省4例。
首例输入病例:
中国卫计委2月9日通报,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 染病例。患者,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 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 (寨卡疫情发生地)出发,途经香港、广东深圳,于 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接受隔离治疗。8日 初步检测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9日经国家疾控复核 26 检测确诊。目前该病例已痊愈出院。
9
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 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 有免疫力。
10
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 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 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 性。 患者的尿液-血液-精液等分泌物都可以检出 病毒核酸。
2007年-2014年:疫情渐趋严重,开始出现 暴发疫情,且影响区域有扩大趋势:
寨卡的名词解释
寨卡的名词解释寨卡病毒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和亚洲地区被发现,然而近年来,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也在全球各地增加,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关注问题。
寨卡病毒的传播方式与登革热和黄热病类似,主要依靠感染了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
这种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亚洲伊蚊,它们在人类聚居区繁衍生息,会咬人吸血。
当感染了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类时,会将病毒注射到人体内,从而导致感染的传播。
此外,还有报道称,寨卡病毒可能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的报道较为少见,而母婴传播则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轻微的,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等。
大多数病例的症状轻微,并且很快会自行消失。
然而,对于怀孕的女性来说,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可能会更为严重。
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的风险有关。
这对于公众来说是一项重大关切,因为它涉及到了人类的生殖健康和下一代的健康。
为了防止寨卡病毒的传播,许多国家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
一些方法包括清除积水、使用蚊帐和虫媒控制药物等。
此外,还有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疫苗来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然而目前尚无可用的寨卡疫苗。
尽管寨卡病毒感染的严重性相对较低,但它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对于那些生活在高风险地区的人们,他们应该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及时的医疗咨询和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总之,寨卡病毒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了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可能对怀孕的女性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寨卡病毒的传播,采取有效的蚊媒控制措施以及不同的个人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公众来说,了解寨卡病毒的名词解释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科学界也应继续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寨卡病毒感染的挑战,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幸福。
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
亚输入 , 也是首次发 现 寨 卡 病 毒 在 亚 非 大 陆 以 外 传 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 播 。2 3 年, 0 1
4] 。2 发[ 东 0 1 5 年 以 前 ,暴 发 疫 情 主 要 分 布 在 非 洲 、 ] 7 5 - 。2 巴西发现首 南亚和太 平 洋 岛 国 [ 0 1 5 年 5 月,
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
张硕 , 李德新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北京 1 0 2 2 0 6 摘要 : 寨卡病毒自 1 东南亚和美 洲 等 地 造 成 多 次 暴 发 流 行 , 且在中国 已经在非洲 、 9 4 7 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以来 , 已有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报道 。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存在非 洲 型 和 亚 洲 型 两 个 亚 型 。 寨 卡 病 毒 主要依赖感染病毒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 , 也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和性传 播 。 寨 卡 病 毒 感 染 人 体 后 经 血 播 散 并可跨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 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 , 但有可能出现格 林 巴 利 综 合 症 , 婴儿小头畸形也与 寨卡病毒感染孕妇有关 。 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核酸检测 、 血清学检 测 和 病 毒 分 离 。 目 前 尚 无 有 效 疫 苗 预防寨卡病毒感染 ,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 并在重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 关键词 : 寨卡病毒 ; 寨卡病毒病 ; 伊蚊 ; 格林巴利综合症 ; 小头畸形 ( ) 中图分类号 : R 3 7 3 . 9 R 3 7 3 文献标识码 : 0 1 2 0 1 6 1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7 2 0 1 0 1 2 0 7 - - -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一、病毒介绍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其主要传播媒介是黄蚊子。
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
寨卡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因此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要尤为重视。
二、诊断目前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
建议在出现呈现传染病症状后3-5天就进行血、尿样检测,确诊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三、治疗寨卡病毒属于一次感染性疾病,症状一般较轻,无需特殊处理。
感染者应该休息以增加免疫力,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对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一般采取滴眼液进行治疗,疼痛程度较重者可给予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不过,对于临床表现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侵犯者需予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四、防控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播媒介——黄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渠道。
以下是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1.消灭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
在个人住所或工作场所内,使用电子蚊香、纱窗等物品减少蚊子的进出,注意卫生环境,每周清理周边庭院和花园中多余的盆植物水、废品等垃圾,减少蚊子的栖息地;2.注意个人卫生,穿着长袖衣裤、袜子遮盖皮肤,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物,使用涂抹安全高效的驱蚊剂、避免外出在容易受到蚊虫叮咬的环境,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刻;3.加强对于地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增强全民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感染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需要格外注意防护与保护。
五、寨卡病毒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可引起孕妇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危害。
治疗上无特殊疗法,只能提供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感染,除了积极清除传播蚊子外,个人的个人卫生以及对健康教育宣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寨卡病毒知识
寨卡病毒一、寨卡病毒介绍寨卡病毒(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人群普遍容易感染。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症状持续2至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人感染寨卡病毒后,可导致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该病毒可能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目前该病尚无疫苗,也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小头症”是一种脑神经失调病症,患者脑部发育不全,终身不能自理生活。
根据研究,一名“小头症”患儿,她的头颅周长只有29厘米,比同龄人少3厘米。
巴西科学家在解剖一个小头症女婴后发现Zika病毒,另外两名怀有小头症婴儿孕妇的羊水中同样发现Zika病毒。
2015年,巴西有2700名婴儿怀疑患上小头症,其中29人死亡,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而2014年巴西只有147宗小头症个案。
二、病情发展2016年1月,寨卡病毒正在巴西引发疫情,这种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2016年1月,英格兰公共卫生局证实,3名曾前往哥伦比亚、苏里南和圭亚那旅游的英国人患上了寨卡热。
这是英国首次在本土发现寨卡热病例。
1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散播至整个美洲,只有加拿大及智利暂时幸免,情况令人担忧,一些国家甚至向女性发出了避孕警告。
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紧急委员会会议,就寨卡病毒问题进行了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宣布,将在巴西密集出现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列入“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这些病例“尽管还没有得到科学证实,但孕期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症存在高度可疑的因果关系”。
塞卡病毒来了,你知道多少
塞卡病毒来了,你知道多少作者:来源:《健康必读》2016年第03期近期,一种名为寨卡的病毒肆虐巴西等南美诸国,并持续蔓延,目前,我国已出现了3例输入性病例。
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据通报,这例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
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
9日,国家卫计委组织的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什么是寨卡病毒?它会造成哪些危害?在地球村时代,我国又该如何防控?请听相关专家怎么说。
小头症患儿显著增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此次疫情期间,巴西小头症患儿显著增加。
“小头症是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的一种罕见病,是胎儿在子宫内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
孩子出生时头部异常小,造成智障、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终身损伤。
”自2015年上半年至今,巴西小头症患儿达到3800名,而往年同期则不超过200名。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在患儿的大脑及孕妇的羊水中发现了寨卡病毒。
李德新表示,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多年来仅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发现过人间病例,2007年太平洋雅浦岛发生了有数万人感染的寨卡病毒疫情。
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出现大规模寨卡病毒疫情,感染了该地大约11%的人口。
“患者表现为轻微症状,如发烧、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通常不到1周即可消失。
然而,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将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截至目前,24个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国家中有22个在美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介绍,寨卡来自乌干达语“Zika”,意思是“杂草”。
寨卡病毒感染症状
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多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土著居民身上发现。
最早发现该病毒是在乌干达寨卡丛林恒河猴中,随后在坦桑尼亚、密克罗尼亚、波利尼西亚、巴西、中国等居民身上均有发现。
感染病毒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起初,患者症状表现轻微,低热、出疹、头痛、眼红,数天后,关节疼痛、眼眶痛、无力、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相继出现。
但伴发症状较为少见,多数人症状表现温和,持续时间短。
严重者需住院接受治疗,与外界隔离。
如果新生儿感染病毒,病情较为严重,头部会畸形。
头部畸形由寨卡病毒感染婴儿大脑,导致婴儿脑组织钙化,皮质萎缩,进而引起脑室萎缩。
小部分婴儿因中枢神经受累会出现关节挛缩,关节红肿疼痛。
病情无法控制时,婴儿会死亡。
另外,妈妈在怀孕期间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到疫情高发的国家旅游,外出穿戴严密遮挡身体各部位的衣服,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低热、出疹、头痛、关节疼痛、结膜炎症状,提高警惕,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及早治愈疾病,确保自己和宝宝安全。
寨卡病毒并发症是什么目前寨卡病毒的并发症尚不清楚。
2015年寨卡病毒高发期间,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概率增高,多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另外,自波利尼西亚发现寨卡病毒后,患者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概率也增高。
小头畸形、格林巴列综合征可能为寨卡病毒并发症。
何为小头畸形?小头畸形指婴儿头部比同龄婴儿头部小很多,直接原因是妈妈在怀孕期间感染疾病,婴儿在子宫内脑部发育异常。
婴儿小头畸形也可能由其他原因所致,如环境污染、先天遗传、妈妈喝酒过度或子宫有毒素等。
另外,妈妈在怀孕期间感染病毒,如出风疹等,婴儿出生后也有可能小头畸形。
小头畸形儿大脑发育异常,智力会比同龄人低。
何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放射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乳头水肿。
病情危重者四肢瘫痪、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得不到缓解,生命会有危险,即使度过危险期,也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坠积行肺炎脓血症、肺栓塞尿潴留、褥疮深静脉血栓等。
什么是寨卡病毒?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寨卡(zika)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所致疾病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
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
2016年1月,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
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人们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之后染上寨卡病毒一一这一蚊虫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子类型相同。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侵染过程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属,其侵染过程 以黄病毒属为例进行说明:首先以皮肤为 起始位点,树突细胞或者表皮角质细胞
为靶细胞,RNA 复制以后,被感染的树突细胞或者淋巴液扩散到淋巴结,然
后进入静脉,进而感染血液组织,导致病毒在体内进一步扩散,在此过程中 淋巴中的巨噬细胞会捕获病毒并启动免疫功能,但由于蚊虫的唾液会使人体 局部免疫失调,从而病毒在体内又得到了复制和扩散
TEXT HERE
休息 补液 对症
4
PART FOUR
寨卡病毒传播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 感染赛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 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
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
病毒。
寨卡病毒传播
蚊媒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在其蛋白质外壳上一些糖基化的位置, 寨卡病毒呈现出独特的向外突出结构。 对这些位置的研究,有助探明为什么在 大多数病毒无法通过各种生理障碍抵达 脑部组织的情况下,寨卡病毒可穿过这 TEXT HERE 些障碍并导致新生儿小头症。
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黄病毒 属包含53个种,其中27种经 蚊传播,12种经蜱传播,14 种病毒传播媒介尚不清楚。 根据血清学抗原特点,黄病 毒可分为血清群和亚群
伊蚊媒介生活周期
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 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 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 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
如 何 预 防
如 何 预 防
如 何 预 防
最佳的保护方式就是防止蚊虫叮咬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 非洲、美洲、亚洲可能有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 播。
临床表现
➢ 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
(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 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 皮肤瘙痒等。
的接触机会。 ➢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
病毒流行地区。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 听力等改变。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 形甚至死亡。
➢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 清楚。
巴西卫生部报告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小头畸 形病例病例
胸部背侧有一对弯胸部背面有一条白线埃及伊纹埃及伊纹脚上都有黑白相间的条纹称为花斑蚊就行病学就行病学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成功分离病毒的报道多采用乳鼠脑内接种 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治疗预防
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 主要是对症处理 没有可用疫苗
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
一、加强出入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
二、加强监测;和登革热和基孔肯 雅热的鉴别诊断,早期发现病人 三、媒介控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 三、出生缺陷 新生儿小头畸形
黄病毒生物学特性概述
寨卡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黄病毒科成员共同特征: 1、病毒呈球状,直径约为4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外层脂质包膜 2、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 4、基因组RNA具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三种作用
伊蚊
人
丛林循环 灵长类 城市循环
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
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多重 Zika
Dengue
寨卡病毒病的诊断
一、核酸检测 荧光定量RT-PCR、传统PCR+测序 二、抗体检测 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 三、病毒分离 四、抗原检测
寨卡病毒分离
一、用急性期病人血清、蚊等标本进行病毒分 离
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
李德新 中国CDC病毒病所
寨卡病毒历史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 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 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 离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疫情
近年寨卡病毒病疫情
临床症状 寨卡病毒病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发热
斑丘疹 肌痛/关节痛
+++
+++ ++
++++
++ +++
+++
++ ++++
结膜炎
四肢水肿 眼眶后痛
+++
++ ++
++
+
+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
++
+++
++
+++ +++
出血
-
+
-
寨卡病毒病并发症
一、神经系统 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 二、免疫系统
小结
一、属于黄病毒科的寨卡病毒在全球流行, 我国目前尚没有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二、寨卡病毒通过伊蚊传播 二、寨卡病毒引起较轻的急性自限性疾病, 无疫苗和针对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三、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小头畸形、GBS有关 四、寨卡病毒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PCR 五、预防控制;检疫、监测、媒介控制
谢谢!
5、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
6、病毒RNA复制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合成全长负链RNA,形成中间体 7、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
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病毒蛋白
黄病毒的 系统发生
Zika病毒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
寨卡病毒的宿主和媒介
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群岛(Yap)首次 发现Zika病毒病暴发疫情,病毒由东南亚输入, 是首次发现在亚非大陆以外传播 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报告暴发疫情
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 巴西政府估计有44~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 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均有 Zika病毒病疫情暴发。
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共流行
新喀里多尼亚
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明确。约1/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
状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斑丘疹、关 节痛或结膜炎。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肌痛、眶后 痛和头痛等 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续数天到1周,症 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病死率极低
.
临床表现的比较
寨卡病毒宿主;尚不完全明确
非人灵长类可感染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媒介;伊蚊
一、在不同的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二、埃及伊蚊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三、白纹伊蚊可作为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一、蚊媒是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 在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等蚊中发现寨卡病毒 二、通过宫内感染、产程感染 三、输血、性传播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