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哲学

合集下载

儿童与儿童哲学

儿童与儿童哲学

儿童与儿童哲学儿童与儿童哲学近年来,儿童哲学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开始意识到,儿童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成人的教育和思想,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哲学观念。

因此,儿童哲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儿童是否能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人类对宇宙、人生、存在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种活动。

哲学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真理、价值、自由、伦理等等。

传统上,人们认为哲学是成人的专属领域,因为它需要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的理解。

但是,儿童哲学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富有挑战的观点:儿童也能够进行哲学思考。

儿童哲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儿童成为哲学家,而是为了鼓励儿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经验,他们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好奇心,并寻找答案。

儿童哲学正是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问题,并解决它们。

儿童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启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环境中,儿童被引导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接受答案。

儿童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儿童提出问题,并尊重他们的问题。

通过与儿童一起探索问题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思考和理解。

儿童将学会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这种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将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儿童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儿童哲学通过引导儿童探索和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

例如,教育儿童如何分辨对错,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如何处理冲突等等。

这些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将有助于儿童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人。

儿童哲学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哲学思考的训练,而是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应用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教育中,儿童哲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如语文、科学、数学等等。

通过追问“为什么”和“如何”,引导儿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

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

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一、引言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未来的希望和发展基石。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对事物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同样重要。

儿童的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思考现实以及培养创造力的平台。

儿童哲学课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开设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哲学的思辨和讨论,引导儿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儿童哲学的定义与特点儿童哲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儿童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儿童哲学注重培养儿童的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儿童哲学以儿童自身的问题和思考为出发点,引导儿童通过对问题的提问、思考和讨论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儿童哲学课程通常采用小组形式进行,鼓励儿童自主提问、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儿童哲学课的重要性1. 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儿童哲学课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讨论,培养儿童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程中,儿童被鼓励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和理由,以及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思维能力不仅对儿童的学习和知识获取有着积极影响,还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儿童哲学课通过启发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儿童哲学课堂中,儿童可以自由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无论是对生活现象还是对抽象概念进行思考和思维实验。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想象,儿童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这种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在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

3. 培养沟通和交往能力儿童哲学课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儿童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在儿童哲学课程中,儿童被鼓励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和成年人不同。

而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往往也会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因此,引导儿童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首先,儿童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视角和生活经验。

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说是天然的哲学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着周围的事物。

儿童看待的每一个事物都是新奇的,他们好奇心强,热爱发现新的东西,从而不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

其次,儿童的思维方式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的逻辑思维,而是非常直观和本能。

他们想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配备着自己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工具。

这种想象力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它可以启发儿童具备创新和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最后,儿童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观点常常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儿童也有那种摆脱成年人常常固守的思维模式的能力。

儿童具有批判思维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发现过去那些被固定的想法,从而挑战成年人的一些偏见观点。

这种不拘一格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也使得儿童拥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之,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生活经验看待这个世界,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因此,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尊重和发挥孩子天然的哲学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优秀人才,使我们的社会更加优秀。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目录
• 儿童的哲学思考 • 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 • 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 • 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案例 • 儿童哲学教育的挑战与展望
01 儿童的哲学思考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
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直观感知到逐渐形成抽 象思维。
儿童通过观察、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基本概 念和判断。
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驱使他们不断提问和思考,从而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儿童对道德的理解
儿童对道德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形 成的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并内 化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自
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儿童在同伴互动和家庭教育中不 断学习和模仿,逐渐形成对善良、 诚实、尊重和责任等道德价值的
在小学的语文、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 考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哲学问题。同时,可以通过组织辩论会、
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分享、写作指导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类 书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社会问题。
认识。
儿童对未来的憧憬
儿童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 他们渴望成长、学习和探索新 事物。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 我意识和目标感,开始思考自 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中不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02 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
培养儿童思考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详细描述
利用游戏的形式,设计具有哲学内涵的游戏环节,让儿童在 游戏中思考哲学问题,体验哲学思想。游戏可以是角色扮演 、辩论、猜谜等形式,关键在于能够引发儿童的思考和讨论 。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被誉为天生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们天真纯真、充满好奇心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截然不同,他们能够看到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并提出深刻的问题。

儿童充满好奇心,对一切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自然界、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或“为什么不”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够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这些问题展示了他们对事物和现象背后的原因或原理的好奇心,也暴露了我们成年人对于这些问题常常敷衍了事或以貌取人的心态。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儿童的思维更加直观和本能,他们不受成年人的框架和思维习惯所限制。

当一个成年人看到一只猫时,他可能会情绪上受到影响,认为这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

一个儿童可能会提出一系列有关猫的问题,如“为什么猫发出这种声音?”或者“猫为什么总是喜欢吃鱼?”这些问题超越了表面的外貌,深入到了猫的本质和行为的根本原因。

儿童还具有卓越的观察力。

他们能够看到成年人常常忽略的细节,包括微小的变化和独特的模式。

他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提出意义深远的问题。

这种观察力使得他们对世界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儿童过滤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

每天,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些信息的深层意义。

儿童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部分,并且能够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

儿童的独特观点和思考方式不仅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所贡献。

成年人应该从儿童身上学习并借鉴他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虚心学习,并且敞开心扉去接纳儿童提出的问题和见解。

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和思考,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范畴并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深层次的理解。

儿童的天赋哲学家称号并非虚构,他们的好奇心、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入观察力和过滤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探索和理解世界背后的真正本质。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他们对事物的独特观察和思考,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启发。

作为成人,我们也需要从儿童身上学习,重新审视世界,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天生的哲学家特质。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长大后,接受了各种规则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可能就会丧失了这种好奇心,而成为了思维定势的成年人。

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探索世界,去学习新知识,去挑战自己的认知。

儿童的直觉和纯真是他们天生的哲学家特质。

儿童对事物的看法是非常直接和真实的,他们没有成人的偏见和成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成年人常常因为已有的观念和社会压力而忽视自己的直觉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让人们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所以,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保持一颗平和纯真的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勇敢地做自己。

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他们天生的哲学家特质。

儿童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知疲倦地学习和探索。

而成年人可能在社会压力和固有思维的影响下,失去了探索精神,害怕面对未知,害怕失败。

所以,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勇敢地面对未知,用一颗勇敢的心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直觉和探索精神。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用一颗开放、纯真和勇敢的心去面对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童心,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成为一个成熟而不失真实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儿童天生具有探索、好奇、思考的天性,他们对生活、世界、人生等问题充满了独特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在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常常会感叹自己的烦恼和疑问,但很少会意识到,其实正是儿童那种纯真、深刻、真实的思考方式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探讨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观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儿童哲学的独特魅力。

一、探索与好奇儿童的探索和好奇心是他们作为天生哲学家的特质之一。

从儿童最初学会爬到行走,再到学会说话,孩子们一直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时刻在探索新鲜的事物,并试图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

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其实正是哲学探索的初衷。

哲学家们天生对世界、人生、存在等问题充满了好奇心,并试图通过思考与探索找到答案。

儿童的这种好奇心也启发了我们成年人去重新审视世界,重新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且重新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二、纯真的思考方式儿童的思考方式是天生的,并且通常是纯真无邪的。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受成人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更有可能有独特的见解。

在儿童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并不一定像成人想象的那样固定。

他们会提出很多“为什么”和“怎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挑战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儿童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值得深思的,而这种纯真的思考方式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去借鉴和学习。

正是因为儿童的纯真思考方式,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够唤起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儿童很少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会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哲学家天性的体现。

哲学家通常会试图通过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和思考人生。

儿童以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和好奇,也包括对困惑和矛盾的质疑。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成年人可以更加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感,去观察和思考人生中的问题。

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
达尔文、威哥思伏斯、爱因斯坦等。
你觉得大人烦恼多一点还是小孩烦恼多 一点?
小孩:“当然是小孩啦,因为我们要读书,要上学。” 大人:“那大人要工作,要上班啊?” 小孩:“那就一样都烦!”
大人: 应该是大人,因为大人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责任与
压力,还有更多的事情要考虑
为什么会有战争?
小朋友:“不知道……因为有人吵架了……我还 小,不知道这个。”
儿童哲学
第一部分 儿童的哲学
✓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 什么是儿童的哲学 ✓ 儿童的哲学与成人的哲学区别 ✓ 儿童与哲学:部分哲学家的研究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吗?
很难想象,一个会思考的人不是一个哲学家; 很难想象,有什么人不是哲学家,因为思维 是为人本身所固有的或至少对于任何一个不 是病理学上的愚蠢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葛兰西[德]《实践哲学》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吗?
由于惊奇,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 候,就会进行哲学的推究。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
柏拉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 于惊奇。”
分析: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 的各种发现,如果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的话,那么儿童就有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儿童。
4、儿童的哲学性质
1、纯朴性(充满稚气,但值得成人思考,观念朴素单纯) 2、浪漫幻想性(源于惊奇,表现于喜欢听神话、童话等故
事) 3、易受情绪影响 4、自由创造性(可能问一些成人难以启齿、惧怕思考的问
题。用纯真的目光观察世界如《皇帝的新衣》中的儿童)
二、成人的哲学与儿童的哲学
通过向儿童与成人提问相同的问题记录回答内容;收集 儿童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故事等来了解儿童与成人 的不同哲学思维方式。
3、科尔伯格: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4、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家。 5、李普曼

儿童与儿童哲学

儿童与儿童哲学

儿童与儿童哲学李丽梅(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一、儿童与哲学哲学,源于古希腊文的“追求”“爱智慧”,即人类为了提高认识的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思想认识活动。

简而言之,哲学是发现困惑并乐于对其进行智慧的思考,如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孔子与其学生时常进行哲学讨论。

原始西方哲学属苏格拉底问答术,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一步步解剖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人世界观向哲学转变的原因和条件有惊异、闲暇和自由。

可见哲学萌芽的土壤是惊奇发现问题,热衷于利用闲暇时间讨论思考。

如此,不由得想到儿童这一群体,他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如夏天太阳那么热会洗澡吗?每天的时间都一样吗?儿童能够对感兴趣的事物维持较持久的观察和探索,研究事物时专注且认真,趴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研究一上午都不觉得疲惫,由此儿童具备产生哲学的先决条件。

“哲学源于困惑。

”在加雷斯·B·马修斯著的《哲学与幼童》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很多儿童哲学思考的问题,如“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这样的困惑是极富哲理的,像这样的哲学思考常常显现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儿童每天十万个为什么正是儿童哲学产生的源泉。

“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四处询问这是不是梦。

”并且儿童在遇到困惑时还能进行哲学推理,寻找答案,并对此乐此不疲地提问探究,直到问题解决或对困惑失去兴趣。

因此,马修斯认为哲学原本就属于儿童,存在儿童生活中,由此呼吁成人发现儿童哲学思考的能力,并且保护儿童好奇好问的哲学素养。

二、儿童哲学的内涵儿童哲学的内涵,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职业的哲学家,而是发展他们批判性、创造性和关怀的思维方式及其态度,帮助儿童成为有创意、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

通过对话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在马修斯看来儿童哲学的内涵就是“儿童的哲学”,关注儿童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

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

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

儿童哲学讲义第一讲绪论儿童的哲学问题—儿童有哲学吗?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提出“儿童有哲学吗”这个问题,进而从哲学的本义、哲学问题、哲学思维和哲学思维方法四个方面来观察儿童,认识到儿童与哲学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儿童是一个主动地探究世界寻求智慧的主体;儿童能提出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儿童的思维中体现了很多哲学思维的特征;儿童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哲学思维方法。

故事一:一个名叫蒂姆的大约6岁的孩子,一边忙着舔一个罐头,一边问:“爸,我们怎么能肯定所有东西都不是一个梦呢?故事二: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

”朱熹反问说:“天之上何物?”一、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爱智慧”,动词性词组,是一种追求智慧的探究过程。

“哲学”这个词,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它是从古希腊“爱智慧”(philosophia)这个词来的,在英语中表述为philosophy,日本人利用汉语的文字,将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中国的学者黄遵宪,把它从日本介绍了过来。

哲学”这个词语和儿童连接在一起,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然而,从上面两个故事中的童言稚语中,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些问题的哲理性。

其实,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启的哲学传统就是一种探究式的寻求真理的主动过程。

柏拉图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

”亚里斯多德说过,哲学起源于怀疑和困惑。

20世纪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哲学问题》书中明白表示,哲学“即使不能回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与值得怀疑之处”。

从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探究,是导源于困惑和怀疑,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质疑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很容易理解儿童与哲学的关系了。

首先,儿童是作为本能的探究者存在的。

智慧有其最基本层面的意义,那就是适应(按:皮亚杰对生物智慧的解释)。

自从他们被动地诞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作为生命体的求生本能使他们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究;其次,儿童还是作为审美的探究者存在于这个世界的。

对话儿童哲学的热点问题

对话儿童哲学的热点问题

读书高爽:很多人都很好奇,儿童怎么会和哲学有关系?他们会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哲学?他们能懂吗?有必要聊这个吗?高振宇:第一,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哲学就像吃饭、穿衣、睡觉一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人们在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人类群体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在探索这个天地宇宙,以及人的一些问题,所以诞生了哲学这样的学科。

那么,人类个体其实也是在遵循人类群体的这样一个规律,所以在儿童早期,他也会像人类早期一样,去探索天地宇宙与人的这种哲学问题,从而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

所以说,对于个体来说,哲学就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我们不应该把这看作是外加的。

如果家长给孩子一个哲学的问题,去问他懂还是不懂,其实还是把儿童和哲学进行了分离,是把哲学看作是一个外在于孩子的东西。

家长真正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哲学天性,并且创造条件促进这种天性的成长壮大。

高爽:那么,儿童哲学和一般的哲学有什么不一样吗?比如说,哲学探讨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儿童也要讨论这个问题吗?高振宇:我们需要认识一点,儿童哲学的立足点是儿童,儿童有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大学哲学或者是成人哲学。

像你刚才说的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非常成人化的哲学。

这种表述方式是不适合儿童的。

一方面,儿童哲学是属于儿童、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哲学。

虽然是属于孩子的,但它也是一种哲学,因为哲学的起源是好奇,我们的孩子也是有好奇之心的,这是一种天然的状态。

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哲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儿童哲学主要是建立在儿童自己对哲学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基础之上,而不是成人从外面给儿童灌输一种哲学理论。

在做儿童哲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使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说游戏、绘本、活动、美工等。

这是一般的成人哲学活动中不太可能去做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哲学就是用儿童自己的方式去做,并且是儿童自己来做,是非常儿童化的表达方式。

儿童与儿童哲学

儿童与儿童哲学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 三 十 而 立 , 四十 而 不 惑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六 十 而 耳顺 ,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不 逾 矩 … 儿 童 有 其 自 己的 哲 学 ” , “ 儿 童 就 是一 个 哲 学 家 ” ,
发性的天性学 习,这种学 习的发生不 需要细心的知道、奖励或 惩罚,其动机 来 自于 内部需要 。”我们都深刻 了解 “ 任何早 期的哲 学性质 的冲动往往会 影响人 的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道路 的选择 。”因此 ,当我们 面对孩子滔滔不绝 的提 问 时 , 首 先 要 保 持 镇 定 的 心 情 , 因为 儿 童 的哲 学 思 维 已经 萌 发 了 ,不 要 表 现 过 度 激动也不能视若无睹;其 次,回答 儿童的哲学式提 问时绝不能简单应付下结论 。
起来 的。而青年却是一个 构成了体 系和理论的人,个体哲学的现实发展是生物 潜 能和文化 因素共 同协 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 成人哲学是从儿童哲学那里生长 出来 的”。如 果把近现代 儿童的哲 学与原始社会中的成人哲学进行类 比,近现 代儿童 的哲 学就 是对 古代 承认哲学浓缩的复演,即近现代儿童的哲学实际上是 从古代承认 的哲学发展而来的 ,即 “ 儿童哲学是从成人哲学那里生长起来 的”。 三、我们应如何看待儿童的哲学 儿童哲学 是儿童 的一种 天性 ,由于对 外部世界感 到惊奇,往往会 向成 人 提 出一些 问题 。当儿童发现 自己不仅 能提 出关于名称的问题,且还大有超出的 时候,儿童 已被世界 的可知性所激动 ,儿童会接 二连三追问下去。 “ 求知是人 类 的天性 。”而求知则是 出 自 对智 慧的热爱,哲 学是人类的本 性,儿童哲学也 是儿童 的本性 ,是儿童适应环 境的渴望 ,也是适应 环境的手段,儿童的提问正 是反映 了他们在智力上试 图应付外 界世 界的渴求。这时能够帮助儿童的恰好是 他们认为是万事通的父母与教师 ,但儿童从父母与教 师的简单 回答 中发现事 实 并非如此。

儿童与哲学的关系

儿童与哲学的关系

答 ” , —— 科 学 哲 学 家 吴 国 盛 但 常 常 想 不 到 “ 天 真 的 问 题 ” 。
但 常 常 得 不 到 “ 权 威 的 回 答 ” ; 大 人 有 “ 权 威 的 回
天 知 真 识 的 , —— 问 题 , 家 权 王 威 蒙 的 格 回 来 答 。 小 孩 有 “ 天 真 的 问 题 ” , …… …… , 最 健 康 的 态 度 , 最 可 靠 的 出 自 己 的 最 好 的 方 面 , 最 好 问 的 时 候 就 像 回 答 上 帝 的 …… 询 尝 试 着 回 答 这 些 问 …… 题 。 于 是 一 解 决 得 了 的 问 题 实 是 最 本 初 的 , 也 是 最 重 大 情 拿 提 者 必 其 人 心 须 的 得 未 , 的 的 必 子 获 生 题 整 好 们 孩 金 一 问 最 完 作 慧 , 最 样 , 他 在 回 答 贝 尔 奖 是 终 其 提 出 的 智 一 们 诺 , 童 的 问 他 批 的 儿
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也许儿童并不知道如何阐述, 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也许儿童并不知道如何阐述,但是看看儿童 的回答和哲学上的定义,不难发现他们的共通。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 的回答和哲学上的定义,不难发现他们的共通。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 从这几个问题,可见儿童与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同出一辙的。 从这几个问题,可见儿童与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同出一辙的。儿童与哲学的关 系也略见一斑。 系也略见一斑。
一 、 活 动准备
1、查阅有关儿童哲 学的资料以及相关书 籍,做出摘录。书籍: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 儿童对话》《儿童哲 学》 2、有目的地设计问题
二 、进行 调查
1、向儿童和大人提问相同的 一系列问题 2、记录回答内容
3、收集儿童提出的问题 4、查找相关的故事 5、整理相关内容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3
与其他学科整合
将哲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文学、艺术等整合起 来,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看到哲学在各个领 域中的应用。
挑战:如何评估哲学教育的效果?
设计评估工具
开发适合儿童的评估工具,如问 卷调查、观察记录、作品评价等, 以全面了解孩子在哲学学习中的
表现和进步。
建立评估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包括知识 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 面,以便对孩子的哲学学习进行
鼓励孩子提问和讨论
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与他们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激发 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挑战:如何让哲学教育更贴近儿童的生活?
1 2
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将哲学概念与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境 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鼓励孩子观察和体验
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经 历,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领悟哲学的意义。
多元文化课程
03
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向儿童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哲学思想、
历史和文化,拓宽儿童的国际视野。
培养儿童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全球议题
引导儿童关注全球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贫 困等,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儿童理解全球问题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提高儿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儿童参加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行 动等,培养儿童的公益精神和行动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儿童的哲学与哲学教育
目录
• 儿童的哲学思考 • 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 如何进行哲学教育 • 儿童哲学教育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儿童哲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01
儿童的哲学思考

儿童教育与哲学

儿童教育与哲学

儿童教育与哲学在当今社会,儿童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对于儿童教育背后的哲学意义,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儿童教育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儿童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引导和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学问,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哲学中的各种思想流派和观念,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不同的思考框架和指导原则。

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可以引导儿童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德育理论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为儿童教育提供价值观念的指导。

其次,儿童教育也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儿童天生好奇,对于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教育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而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学问,鼓励人们思考问题、追求真理,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方法。

例如,哲学中的逻辑学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伦理学可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美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儿童教育和哲学还在实践中相互交融。

在儿童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哲学提供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儿童教育中的问题和挑战也为哲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思考题。

例如,对于儿童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哲学可以提供不同的伦理观点和思考框架,帮助教育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总之,儿童教育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它们相互支撑、相互影响,构建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于儿童教育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儿童教育的实践也为哲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研究领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儿童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儿童哲学与教育第四章儿童与哲学思维

儿童哲学与教育第四章儿童与哲学思维

编辑课件
22
编辑课件
23
(三)安妮.夏普(Ann Margaret Sharp-2010)
主要贡献 协助李普曼创建IAPC 进行教材设计与实验 修缮李普曼的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思想
编辑课件
24
二、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 儿童哲学是指一门在教师的协助 下,儿童自由敞现自身的哲学思 想,体验哲学探究过程之乐趣, 并通过相互对话,加深对生活中 哲学问题的理解,以建立自身意 义世界的课程。
编辑课件
15
(一)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 1923-2010)
1.对教育与哲学的反思 他在教授逻辑学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僵化 必须依据使教育具有最大限度的内在价值、 意义、合理性及教学法的统一等标准重新设计 教育
对在童年阶段实施哲学教育之可行性的思考
编辑课件
16
2.李普曼对教育提出五点建议:
编辑课件
45
(三)哲学教室的教学程序
集体讨论 问题
总结讨论
引起动 机或热 身运动
提出并选 择问题
课堂评价
阅读哲学小 说或其它材

编辑课件
46
(三)哲学教室的教学程序
引起动 机或热 身运动
阅读哲学小 说或其它材

提出并选 择问题
课堂评价
总结讨论
集体讨论 问题
编辑课件
47
(三)哲学教室的实施建议
1.哲学教室适用于品德教育、管理训练等情境中 2.哲学教室需要引导性材料 3.哲学教室的讨论主题需要预先确定,以便进行 讨论 4.允许参与者自动自发地探究议题 5.教室中的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共同探究者、分 享者 6 教学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而适当调整 7 教室的理想讨论人数最好不要超过35人 8.在讨编辑论课件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讨论问题48本身

儿童哲学对话:与哲学家交流思想

儿童哲学对话:与哲学家交流思想

儿童哲学对话:与哲学家交流思想在一次别开生面的儿童哲学对话会上,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围坐在一位哲学家周围,准备探讨一些关于生活、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这位哲学家,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他准备通过这场交流引导孩子们开启思维的大门,探索知识的海洋。

“先生,请问什么是真理?”一个小女孩好奇地提问。

哲学家微笑着回答:“真理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或事实。

但你们认为,找到真理难不难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真理像宝藏一样难以发现,有的则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接近真理。

随后,一个小男孩提出了关于自由意志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因为之前的因素决定的,那我们真的有选择的自由吗?”哲学家点头称赞这个问题的深度,然后解释说:“这是一个哲学上长久以来的争论点。

决定论者认为,一切事件都是由之前的事件按照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而自由主义者则相信人的意志可以自主选择。

”接着,讨论转向了幸福的本质。

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有的说幸福是有很多朋友和家人的陪伴,有的说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哲学家补充道:“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心灵感到满足的东西。

”最后,孩子们询问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就是成为很厉害的人?”一个孩子疑惑地问。

哲学家沉思片刻后回答:“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固然重要,但人生的意义更在于如何去理解世界,如何去爱,如何去创造和分享。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随着夕阳西下,这场儿童与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也接近尾声。

孩子们的脑海中充满了新的问题和思考,他们的心灵被深深触动,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哲学家望着这些活泼好问的孩子们满意地微笑,他知道,今天的交流已经种下了智慧的种子,未来这些孩子中或许会诞生新的思想家,继续探索这个奇妙的宇宙。

这场儿童哲学对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心灵的触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儿童有哲学思维吗?结合你的实践,试举出两例我觉得儿童有哲学思想。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哲学。

因为儿童相对很自然,很多天真的话,其实说的就是生命的本质。

我觉得那是因为太小的缘故所以还没有和自然分开。

其实哲学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哲学。

所以小孩子就是哲学家。

比如有个小朋友,在海边看到沙滩上的人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安静的休息,时而去游泳冲浪,她就说“这才是生活”。

我就觉得相当有哲理。

生活就是要有一颗放松的心,可以去享受各种过程。

而不是一直为了一个目的忙碌。

再比如,一节美术课上,老师问一个孩子,大海里有什么,他很得意的说“大海里有鱼”。

很多人肯定会觉得这个答案超级幼稚,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合理。

因为他抓住了主要矛盾。

大海里当然不止有鱼,但是不可否认,鱼确实可以让人去想像大海的样子。

哲学其实不是那些深的让人不懂的话,而是那些尽管很浅但是却很受用的话。

哲学并不是要大家都不懂,他是要每个人都懂,都可以去做到。

他的存在不是要让世界变得更加复杂,而是要让世界变得简单一点。

这样才有哲学存在的价值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试从理论上简要说明儿童哲学的存在根据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与客观世界相接触,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儿童会产生对世界一些规律的感知,从而形成自己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生物学角度看,个体发生与类的发生具有一致性: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由此推论个体与类的精神发生方面也具有一致性。

那么儿童的哲学就具有先天的依据了,儿童是带着先天的丰富思想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

(2)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个体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近乎全开放的性质,这种生物学原因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

在童年期,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

由此,儿童先天的哲学潜能在游戏和教育中能得到发展。

(3)从心理学看,个体精神成长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是有阶段性特征的。

所以儿童的哲学思想发展也有阶段性3、简介李普曼创立的儿童哲学课程。

“儿童哲学”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Lipm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

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

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示儿童哲学的诞生。

目前儿童哲学已经发展到为包括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学生在内的不同群体提供哲学探究课程,而且正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1997年,我国云南省昆明市的铁路局南站小学以对教师进行儿童哲学培训为开端,首次将“儿童哲学”引入国内。

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帮助下,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也开始正式确立并启动“儿童哲学”实验课。

二、重构“儿童哲学”:六一小学的探索经过两年的大胆尝试和多方探索,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实验已经积累了不少有效的经验。

不仅“儿童哲学”作为学校的一门常规课程已经在一至五年级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连贯的系统,而且,“教育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理念渗透到全校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之中;同时,经由这门新的课程的开发,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变,“每一个人都是思维的主体”正在成为六一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理论在六一小学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

“儿童哲学”课在六一小学的不同年级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特点,一年级的儿童哲学课主要是让学生“听故事提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采用了“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的形式,四年级是“时事论坛”,让学生们就当时发生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五年级采用的形式是“辩论演讲”,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参与,也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

除了“儿童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的形式之外,各年级、各学科同时强调“儿童哲学”课的思想、内容、方法在本门课程中的渗透。

比如语文课和数学课,要求教师们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渗透的哲学内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能够把“儿童哲学”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理念带到本门课程的教学之中。

包括思想品德课、自然课等,都必须体现“儿童哲学”的学科渗透。

此外,六一小学还创造性的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拓展课。

开设课外拓展的对象主要是四、五年级的学生,目的在于以“儿童哲学”为中介,让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得以延伸,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在参与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探究的意识和□□□□ 说白了,这个所谓的儿童哲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讨论,多动脑筋,所谓理不辨不明,话不说不清是也。

这当然没什么不好。

一言堂早就该改了。

问题是,提出改一言堂为学生参与,这种思想文革前就有了,文革中也不是没有,为什么一定要贴上一个哲学标签。

这不禁让我想到文革中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运动。

问题是那个时候,工农兵们真地是在读实践论,矛盾论,甚至列宁的哲学笔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而根据这个六一小学的介绍,儿童哲学就是故事,寓言,成语,时事等等引发的讨论。

这和哲学有什么关系?与其称之为儿童哲学,不如也借用一个外国名词:批判性思维,恐怕更恰当一些。

问题是,这是什么新鲜事物么?如此大张旗鼓地在儿童哲学的标签之下组织教学,把什么课都纳入儿童哲学的轨道,的确是新鲜事物,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在儿童哲学这个名词被引进中国以前,难道就不存在么?难道语文课,历史课,数理化,等等都非得冠上儿童哲学才具备了启人心智的功能么?在同样的网站,我找到这样一个儿童哲学教案:主导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

2、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要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2、揭示课题:观察本质二、听故事,了解大概意思。

三、讨论与探究1、有谁知道,狼的样子是怎样的?(贴图)2、做实验。

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其影子斜射在水中。

3、讨论(小组)(1)经过电筒照过的小棒,在水中是怎样的?板书:现象(2)原来的小棒是怎样的?板书:本质4、狼为什么会自以为是百兽之王?5、结果是怎样的?四、联系生活1、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想想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没有碰到过这类事情。

2、全班交流剥去那些教案的陈词滥调,这个课堂活动的本质不就是1说点什么引起学生兴趣,2讲故事或者读故事,3讨论问题吗?我真看不出儿童哲学给这堂故事课带来了什么新面貌。

那些教案术语,不过是老师满足教研室主任或者校长的“正式”或者“专业性”的要求的工具罢了。

我想起法国戏剧家莫里埃笔下的一个人物。

他以前不知道散文为何物,等到别人告诉他,他说的话就是散文时,他觉得真是茅塞顿开。

我看我们的小学校长们就是这类人物。

他们以前不知道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有儿童哲学的功能,直到1997才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学校里的教学活动,原来就是1969年一位美国人创立的儿童哲学。

于是小学校长们就都成了儿童哲学家了,就象那位莫里埃笔下的人物成了散文家一样。

可惜的是,那位散文家的语言并没有因为他知道了这个名词有什么进步。

同样,儿童哲学也未必就能使小学教育有什么质的变化。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哲学课主要采取讲故事的形式。

那是不是什么故事都行呢?好像不然,因为有的学校要求老师专门为儿童哲学课编写故事,其要求是:1回归生活世界。

2发散学生思维。

3趣味性。

4可读性。

5哲理性。

6多异性。

(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听起来好像很吓人,但是当我看了一些样品时,发现那些故事,和儿童文学,寓言故事里的没什么两样。

既然如此,何必不去选一些现成的呢?何必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呢?更何必要命名那些阅读讨论儿童文学故事和寓言故事的课为儿童哲学课呢?我在网上还发现很难找到儿童哲学资料库,可见各个学校的有关老师大概都把自己编的儿童哲学故事和教案当作宝贝守护起来了。

果真如此,则儿童哲学课,与其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不如说是一些学校和老师手里的可以用于非教学目的的工具了,比如报工作量,比如作为晋升的依据,比如作为树立样板的资料等等。

果真如此,则越是要推广儿童哲学课,就越是会无端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去制作一些貌似神秘实则普通的教学产品。

老师们哪,别再那傻干了,呼吁教委组织儿童哲学家门编一套教材就是了。

不过我倒也想说一点儿童哲学的好话,那就是,如果我们的学校里的老师都只知道满堂灌,都只知道把一种答案强加给学生,那提倡儿童哲学的教学模式,倒是可以起到克服这类老师之弊的作用。

只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用一种新的死板教学程序,代替了旧的死板的教学程序。

提倡儿童哲学的思想,我看关键不是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而是应该落实在老师的脑子里。

如果我们的老师一个个都是苏格拉底,那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儿童哲学课。

让哲学回到哲学家的课堂里去吧!让我们学着英国人的说法,如果这是把铁锹,那就叫他铁锹吧。

4、试从哲学层面分析一个儿童的困惑或概念游戏对游戏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

一个概念如果并在越多的场合使用,那么,要对它下个确切的定义就越发显得困难。

维特根斯坦就用了“家族相似性”这个词来表达游戏的复杂和多样。

但人们通常从游戏特征的角度来下定义,并把自主性、愉悦性、虚构与现实的统一、具体性和积极的约束作为游戏的特点来描述。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游戏看作是:由儿童自主调控的,有愉快体验、有具体内容、有规则约定的,且有助于实现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类活动。

其中,自主调控是游戏最本质的特点。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游戏。

一是把游戏理解为一种实体性的活动,这种活动被外界普遍承认为是某种游戏,特别是某种规则游戏;另一方面是把游戏理解为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放松、自在的心理体验,而这样的活动很可能在形式上不是典型游戏,但人们同样可以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比如,对于工作十分投入的人来说,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让人快乐和忘我。

在早期儿童那里,游戏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所以呈现出大量的混沌与不分化现象,可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由于“玩是孩子的天性”,且玩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自由自在,因而孩子们常常用玩来称呼游戏。

对什么是玩,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画画是玩,搭积木是玩,玩娃娃家是玩,滑滑梯是玩,当小医生是玩……而看电视或听妈妈讲故事就不是玩了——无疑这样的看法已经强加了成人的主张。

但事实上,在儿童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和活动都和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听妈妈讲故事和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绪在慢悠悠地飞扬;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总是主动地寻找着不一样和不寻常,他们极其留意生活中每一个新鲜事物,并抓紧时间去玩,去探究。

而由此发展和积累的经验会成为他们发生游戏的源泉,丰富他们的游戏情节。

如何选择童话故事来开启哲学谈话?试结合你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