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RP小:-60mv~-70mv ⑧Rp不稳定(自律细胞)
⑨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细胞 工作细胞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发生节律 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离子
Na+ K+ Ca2+ Cl-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10
145
140
4
10-4
2
9
104
平衡电位(mV)
+70 -94 +132 -65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去极化,RP↓ ↓ 阈电位 ↓ 激活快Na+通道开放 ↓ 再生性Na+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
(三)传导性
衡量传导快慢指标:AP沿细胞膜传导的速度。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刺激” 2. 心肌细胞间的兴奋传导: “闰盘”---心房或心室成为功能合胞体→“全或无式收缩”
1.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传播的途径:
窦 房 结→心房肌 ↓ 优势传导通路 ↓ 房室结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零电位
阈电位
-40mV
Ca2+
Ca2+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通道(Ica-L型) →Ca2+内流
3期
K+
Ca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通道(IK)→ Ca2+内流↓+ K+外流增加(因钾通道-50mV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4期
K+
Ca2+ Na+
4期:K+外流↓ + Na+内流(If) ↑ +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 →缓慢自动去极化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的性状(主要因素)
1)备用状态,兴奋性正常 2)激活或失活状态,兴奋性↓或消失
所以,通道是否处于静息状态是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静息
激活
失活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 指AP从0期除极至复极-60 mV, 强刺激也不能再产生AP的时期。 包含:
(3)超常期(SNP):AP复极-80 ~ -90 mV 阈下S→AP,兴奋性>正常。 因Na+通道基本恢复,MP <正常, 与TP差值小
注:在RRP&SNP中产生的AP均<正常。
慢反应细胞:L型钙通道激活、失活和复 活速度均较慢,有效不应期持续到完全复 极之后。不存在超常期
各期受刺激引起的电位变化
1)绝对不应期:AP 0期到复极致-55 mV 强S→无任何反应; 原因INa处于失活状态
2)局部反应期:AP复极-55 ~ -60 mV 强S→局部去极化,不能产生AP;
原因少量INa通道复活,其开放不足以引起AP
(2)相对不应期(RRP):AP复极-60 ~ -80 mV 阈上S→AP, 部分Na+通道恢复,兴奋性在恢复,仍<正常。
传导特点:
各部分传导速度不同: 浦氏纤维(4m/s) >优势传导通路(1.8m/s) >心室肌(1m/s)>心房肌 (0.4m/s)>结区(0.02m/s)
房室交界除最慢---房室延搁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房室延搁意义: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方才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 盈和射血。
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功能降低,或兴奋下传受阻,作为备用起搏点维持心脏的兴奋 和搏动; 当自律性异常增高时(大于窦房结),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的活动, 引起心律失常,成为异位起搏点。(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
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1)抢先占领
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未 达阈电位之前,已经受到窦房结传播过来的兴奋激动作用而产生动作电 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就不能出现。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IK1通道激活
Leabharlann BaiduK+
K+
Na+
Ca2+
K+
○泵
4期:
因 膜 内 [Na+] 和 [Ca2+] 升 高 , 而 膜 外 [K+] 升 高 →激活离子泵→泵出 Na+和Ca2+,泵入K+→恢 复正常离子分布。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间的差距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 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 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cd e
d
迷走N兴奋→窦房结细胞K+外流↑ →最大舒张电位绝对值↑→与阈电位距离 ↑ →自律性↓→心律↓
(二)兴奋性
Na+-K+泵
Na+-Ca2+交换
小结
(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3期复极化末期达最大值后,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这一水平, 而是自动产生缓慢去极化。 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也是工作细 胞与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 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复极化达最大值的电位称为最大舒张 电位
INa通道激活
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2ms,阻断剂(TTX)。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Ito通道激活
K+
Na+
Ito 通 道 : 70 年 代 认 为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 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 成分为K+ 。
快反应AP ①AP波形分5个期:
0、1、2、3、4期 ②电位幅度高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④兴奋传导快 ⑤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⑥具有快、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⑦RP大:-85mv~-90mv ⑧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
不稳定(自律细胞) ⑨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慢反应AP ①AP波形分3个期:
0、3、4期 ②电位幅度低 ③0期去极速度慢 ④兴奋传导慢 ⑤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⑥只有慢通道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部位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束 浦肯野细胞 房室结(结区)
纤维直径μm
5-10 12 15 40-70 3
传导速度m/s
<0.05 0.5 1~1.5 3~4 0.02
(2)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和1期合称锋电位
2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 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I ca-L通道激活
K+
K+
Na+ Ca2+
慢Ca2+通道:L-型钙通道,激活、失活、 复活都比Na+通道慢
阻断剂:Mn2+、硝苯地平、维拉帕米。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本节要求
掌握工作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机制 掌握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机制
一、心肌细胞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
富含肌原纤维,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如: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2)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含肌原纤维少或缺乏,主要功能是起搏、传导兴奋,控制心脏节律 如: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 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分期:0,1,2,3,4期(4期特别!)AP时程比心肌细胞长, 约500ms 0,1,2,3期的形态和形成的离子基础机制与心肌细胞基本相 同,只是0期去极化更快,幅度大。 4期:产生自动去极化,但速度(0.02V/s)比窦房结细胞的慢 (0.1 V/s),故自律性低。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
Ca2+内流
自我启动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
自我发展
Ca2+ 内 流 ↑
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 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80 ~-90mV (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机制: ☆静息状态下对K+有选择性通透性 ☆=K+平衡电位
2.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内液、外液中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1)时间性的Ik通道迅速失活,导致K+外流逐渐减少。 (2)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If。 (3)T型钙通道激活,钙内流。自动去极化-50mv时激活。
小结:窦房结P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失活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K+递减性外流
Na+递增性内流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2.窦房结P细胞(起搏细胞)动作电位
(1)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最大复极电位小,约-70 mV。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AP幅度低,约60~70 mV; 0期去极化V慢,10 V/s; 4期自动除极化快,0.1 V/s(浦肯野,0.02 V/s)
(2)电位形成机制 0期
(3)邻旁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 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处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Na+通道状态 失活状态 部分失活状态 (0期去极化慢、小)
(2)超驱动阻抑
当自律细胞在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就按外加刺激频率 发生兴奋,称为超速驱动。
窦房结的快速节律活动对潜在起搏点较低频率的兴奋有直接抑制 的作用,称为超驱动阻抑。
频率差越大,抑制越强,恢复越慢。
3.影响自律性高低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速度
a.自动去极化速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 →兴奋频率高→自律性高。 b.自动去极化速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 →兴奋频率低→自律性低。
0期速度去极化速度快→形成部电流快→达阈电位时间短→产生新AP快→ 传导快 0期幅度高→与邻旁的电位差大→局部电流强→传播距离远→传导快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受兴奋前膜电位水平的影响 膜反应性:静息电位水平与0期去极化速度的关系。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取决于:Na+通 道开放效率(速度和数量)。 Na+通道效率有电压依从性,取决 于临受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
自动节律性产生基础: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律性。 自动兴奋频率为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
窦房结约为100次/分 ,75次/分(迷走N抑制) 房室交界约为40-50次/分 浦肯野纤维约为25次/分
1.心脏的起搏点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跳节律是窦性心律 其他自律组织是潜在起搏点, 引起异位心律
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 兴奋性高低:浦肯野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房室结 衡量指标:阈值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RP或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 静息电位水平 RP绝对值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刺激阈值大→兴奋性↓。 反之则↑。
阈电位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舒张去极化);
机制: ①If: Na+内流为主(主要作用), If电流也称起搏电流。 ② K+外流逐渐衰减作用小.(次要作用)
If通道: 复极化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到-50mV失活, 是超极化激活。 非特异性通道( Na+ 、K通透,以Na+为主),不是快Na+通道, TTX不能阻断,阻断剂:Cs+ 。
a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从收缩期到舒张早期。 意义:使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实现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前提。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肌受到人工 或来自异位起搏点的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 一次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代偿间歇的机制: 窦性兴奋冲动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