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西藏的对比共22页

合集下载

古城拉萨:时光之城的变迁

古城拉萨:时光之城的变迁

1955年的拉萨远景。

(摄影/蓝志贵)38TIBET GEOGRAPHIC
39古
拉萨市位于西藏
自治
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东经91°06′,北纬29°36′
,海拔3650
多米。

是西藏自治区

府,
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

拥有1300
多年建城史、为国务院于1982

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时光之城的变迁
撰文\
马丽华
,意味着佛教正式传入和神圣之地的由来。

从前森波王的牧场吉雪沃塘,一座城池凭空而起。

王室从墨竹工卡甲玛沟、庶民百姓追随而来。

环绕大、小昭寺盖起民居,工匠的1904年,入侵西藏的英军部队进入拉萨城时的布达拉宫图。

(供图/本刊资料库)
大昭寺前的“永远遵行碑”和“无字碑”,“永远遵行碑”亦称“劝人种痘碑”。

(供图/马丽华)
臧藏式建筑结构图
在城南三怙主佛堂西殿帮忙的57岁的次丹卓嘎,正在帮临街的僧人为佛像装藏。

佛像在供奉前,都要先进行“装藏”和“开光”加持仪式。

(摄影/秋天)。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

49REUNIFICATION FORUM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三)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依据《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西藏工作以上层统战为主,以影响群众为辅,而不是急于直接发动群众进行改革。

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修筑川(康)藏公路中,群众认识到修路不是给解放军支乌拉差役,也不是给老爷们当牛马,而是真正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造福。

觉木(现林芝市巴宜区境内)、则拉(现米林县境内)等宗(县)的民工说:“解放军个个都像活菩萨,那些说解放军坏话的人,是披着羊皮的豺狼,是混在我们藏族中的魔鬼!”1954年7月,年楚河上游因冰川崩塌造成特大洪灾,江孜、白朗两宗淹死群众91人,冲毁村庄170个,受灾群众1.6万多人,淹没土地6万多克,死亡牲畜8000多头(只)。

灾情发生后,中央立即拨款80万银元救灾,江孜分工委和驻当地解放军舍生忘死与洪水搏斗,抢救受灾群众。

当地驻军和工作人员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救济灾民口粮73万多公斤,贷放种子56万多公斤,无偿发放农具折合银元1.5万余元,帐篷布2.8万米,干部战士捐献衣物和现金合计折合银元10万多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黑河(现那曲市色尼区)发生重大雪灾时,西藏地方政府不但不救灾,反而翻身农奴焚烧地契、债约催逼牧民交租,并且不准减免。

当雄宗头人甚至阻止黑河分工委下发青稞和茶叶救济灾民。

这些事例使群众加深了对共产党、解放军的认识,体会到只有废除封建农奴制才能过上新生活。

通过新旧对比,人民群众日益觉醒,有些农奴已不甘于受压迫和剥削,有的愤然挣脱农奴主的控制而逃离。

据曾经是农奴主的家奴、后来担任高级干部的巴桑回忆,她十多岁就为农奴主做苦役,15岁那年,实在不堪忍受农奴主的毒打,逃出了庄园。

1956年,朗宗和边坝宗100多位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会拥护民主改革。

新旧西藏对比社会调研3000字

新旧西藏对比社会调研3000字

新旧西藏对比调研这次的调研工作我们是进行了西藏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变化调查,向老一辈问询还未改革开放前西藏的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让老一辈从个人角度出发,详细叙述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怎样的提高,有着怎样的改变,以及对党的认识。

同时以问卷形式对青少年进行随机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对有关改革开放等类事件感兴趣并且了解多少关于改革开放的事件,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以小见大,从细节来观察西藏改革开放69周年这段时间人民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今天家乡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们的帮助。

我们采访了许多藏族老人,他们印象深刻的便是自身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前西藏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办法洗澡,我们头上与衣服上长着大量的虱子,用手一抓便可以抓了一把。

”当时的卫生条件可以说极其恶劣,老人对此印象深刻我们很难想象老人们是如何度过那么艰难的时刻,我们佩服老人如此毅力的同时同时对当时的西藏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如果没有党与国家的帮助我们仍然处在那种艰苦状况下是细思极恐的。

老人给我们详细介绍当时西藏生活条件艰苦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了旧西藏医疗条件的落后,“我们生病了没有钱去治疗,看病是那些贵族才能看得起,我们只能到路边乞讨,乞讨的钱也很少,没有办法只能扛过去。

“社会医疗条件差毋庸置疑,但当年的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更让人痛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权的西藏贵族不管底层人民的死活,人们生活在地狱般的底层生活当中。

老一辈人谈起过去的西藏都潸然泪下,过去西藏农奴制的情况下,农奴的地位十分低下,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怕农奴逃走,很多农奴主还给农奴带上脚链手铐让他们劳动,农奴全年劳动所得全部归农奴主所有,自己仅能得到一点糌粑勉强度日。

很多时候是饿着肚子在为主人干活。

暗无天日的生活让很多农奴笃信宗教,认为这一世的苦会让自己的下一世得到翻身,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一把血泪史。

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我们也找到许多震撼人心的史料。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新旧对比感想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新旧对比感想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新旧对比感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这一天标志着西藏百万农奴获得解放,结束了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历史。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新旧,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感受到解放的意义和价值。

从法律和政策方面来看,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们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受到奴役和压迫。

而在解放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确保农民和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尊严。

这种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让农民和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看,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农奴们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而在解放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西藏的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了农奴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西藏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民和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获得医疗服务,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文化和精神方面来看,解放前的西藏文化受到了长期的封闭和压抑,农奴们缺乏文化自由和精神追求。

而在解放后,西藏的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保护,农奴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文化自由和精神解放,让西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农民和劳动者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我们要认识到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感激解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要珍惜解放的成果,珍爱和平与稳定,传承和发扬解放的精神,为建设美好的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第二篇示例:旧:西藏百万农奴制度下的残酷统治西藏百万农奴制度长期存在于西藏地区,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封建统治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西藏的农奴们被剥夺了自由,受到了极为严苛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被迫为贵族和寺庙提供劳动力,生活贫困,遭受各种虐待,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

与新西藏同行20年

与新西藏同行20年

32与新西藏同行20年这20年,我们参与了新西藏的建设、也见证着新西藏的发展。

文︱《中国报道》特约记者 李继当我回首过去的时光,它们确如“弹指一挥”。

今日算来,进藏转眼就20年了。

20年前,我还是云南宣威的一名文艺青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揣着“边旅文章”的梦想,而且还有一份不错的薪资,我和几个小伙伴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到西藏自治区参加工作。

从2001年至今,我跑遍了西藏自治区七地市。

以前是“一市+六地”: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之后其他地区也陆续撤地设市:昌都市(2014年11月)、林芝市(2015年6月)、山南市(2016年5月)、那曲市(2018年5月)。

到今年为止,只有阿里地区还没有撤地设市了。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70周年,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自治区突飞猛进发展的20年。

今日西藏为“诗意”铺就了坦途“诗意没有坦途”——这是2012年我在南木林县秋木乡别晋村采访时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为了采访“全区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从拉萨去日喀则采访的路上,几天以来,一路在高原秃山的枯黄中盘绕33和穿梭,直到一个叫秋木乡别晋村的地方,我们方才看到了一大片草坪显出的浓浓绿意。

不仅是因为“秋木、别晋”让我联想到秋的诗意和再别魏晋的风度,更是因为路。

进村有一大段简易公路被混着沙土的山水冲刷后已经没有明显的路基,在波浪状起伏的沙面上有许多处坑洼,车子上蹿下跳随地面起伏奔跑,可以说没有路又到处是路。

听当地村民说雨季一来,进出尤其困难。

但村中蜿蜒流淌着几条小水渠让村落有种高原苍凉而别致的美。

由于没有一条方便进出的路,到达如此优美的地方需要颇费一番周折,这是它的“缺陷”。

虽然后来我再没去过这个村落,但听同事说,现在村子已经拥有了平坦的硬化路。

由这个小村子想到的,是我每年都能感觉到西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和进步。

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藏族服饰,起源于古代以前,受到传统宗教与藏族文化的影响,藏族服饰
蕴藏着浓重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藏族服饰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在当今的发展中日趋成熟。

藏族服饰古典而又富有创意,采用典雅的藏色作为主调,搭配了彩色条纹,是
服饰典雅、庄重、大气、仿佛发出从古代被传承至今的气息。

服饰以细节明快与工艺完美著称,有着其独特的宗教背景,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服饰多有各种印花元素,但也注重彰显时尚的感觉。

而藏族服饰在发展过程中也正积极拓展自身领域,以多样形式展现,演绎着隐
含的美妙。

如早期的服装受中原的礼服的影响明显,夹襟袖口,多以山茶花为图案,外穿衣衫“节节白”;另一方面,新时尚服饰也更加以卡通图案、山水景观、时尚特征为主题,生动而有趣,受到更多年轻一代的青睐。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藏族服饰发布彰显着藏族文化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
展与技术的进步,藏族服饰也开始兼容并蓄地汲取新的元素,继而成为时尚的新宠儿,融入当下社会文化,更进一步对外传播藏族服饰的文化特色与独特风采。

总的来说,藏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都与藏族文化息息相关。

其蕴含着丰厚的文
化底蕴,也受到保护和极大的重视。

同时,也将随时代、潮流、新技术的改变而不断演变,以更多样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

西藏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教育发展何景熙①李艾琳②(①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②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一、1978~2002年西藏人口转变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以人口发展为例。

民主改革前的1952年,全区人口115万人,到2000年,人口增加到256万;婴儿死亡率由1950年的430‰降到1999年的41.62‰;同期,西藏0岁时平均预期寿命(e0)由约36岁增加到2000年的66岁。

从1978年到本世纪初人口自然变动看(见图1),西藏正在实现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以及低人口素质的“低水平人口均衡”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以及较高人口素质的“高水平人口均衡”的(人口学)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动如表1所示,西藏按常住人口(注:西藏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比例占92%以上——作者注)计算的出生率从1978年的22.9‰下降至2002年的13.6‰;人口死亡率从8.8‰下降至6.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1‰下降至12.7‰。

从图1可见,西藏人口转变的趋势与全国人口转变趋势大体一致。

表1 1978~2002年西藏和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年份西藏(常住)人口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78 22.9 8.8 14.1 18.25 6.25 12 1979 22.4 8.2 14.2 17.82 6.21 11.61 1980 21.4 8.2 13.2 18.21 6.34 11.87 1981 24.4 8.8 15.6 20.91 6.36 14.55 1982 24.5 7.7 16.8 22.28 6.6 15.68 1983 27 8.6 18.4 20.19 6.9 13.29 1984 24 8 16 19.9 6.82 13.08 1985 23.3 10.1 13.2 21.04 6.78 14.26 1986 24.5 8.4 16.1 22.43 6.86 15.57 1987 24.2 8 16.2 23.33 6.72 16.61 1988 22.7 7.7 15 22.37 6.64 15.73 1989 24.2 8 16.2 21.58 6.54 15.04 1990 26 8.9 17.1 21.06 6.67 14.39 1991 24.5 8.4 16.1 19.68 6.7 12.98 1992 23.6 8.1 15.5 18.24 6.64 11.6 1993 23.8 7.6 16.2 18.09 6.64 11.45 1994 24.9 8.7 16.2 17.7 6.49 11.21 1995 24.9 8.8 16.1 17.12 6.57 10.55 1996 24.7 8.5 16.2 16.98 6.56 10.42 1997 23.9 7.9 16 16.57 6.51 10.061998 23.7 7.8 15.9 15.64 6.5 9.141999 23.2 7.4 15.8 14.64 6.46 8.182000 19.5 6.6 12.9 14.03 6.45 7.582001 18.6 6.5 12.1 13.38 6.43 6.952002 18.8 6.1 12.7 12.86 6.41 6.45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版图1. 1978~2002年西藏常住和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比较(二)西藏生育水平的变动及其原因导致西藏人口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一方面,西藏人口的死亡率(CDR)继续快速下降(如图1所示,由1978年的8.8‰降至2002年的6.1‰);另一方面,自1978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妇女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据西藏自治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TFR)1990年的4.2降到2000年的1.9,即已经低于人口更替生育水平。

西藏的发展历程

西藏的发展历程

平顶山市中学生纪念祖国建国60周年征文 学科:历史西藏的发展历程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

西藏领土是中华民族版图的一部分。

西藏的发展历程突出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都在经历了不同的灾难后,重获了新生。

西藏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和谐发展的今天,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 政教合一的农奴制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其黑暗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是农奴,农奴只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肚子和身后的影子。

”—西藏农奴中的谚语是呀!在这种农奴制,人性、人格、人权、人道都受到摧残。

人的高贵价值沦为领主权和神权的祭品。

在西藏,农奴主主要是管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

他们人口不到西藏人口总数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

据17世纪(清朝初年)的统计,当时西藏实有耕地30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其中管家占30.9%,贵族占29.6%,寺庙和上层僧侣占39.5%。

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大贵族25家,其中最大的贵族有七八家,每家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

而农奴的数量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藏语叫“差巴”(即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即小户人家)。

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于某一领主的庄园主为生。

此外还有5%的“朗生”,他们是世代家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每一个农奴自出生开始就被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并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或交换。

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农奴制中,神权对公众精神进行控制与禁锢,在剥夺了农奴人身自由之外,又剥夺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

走进西藏

走进西藏

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先人用他 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文明。 然而到了近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 它落后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是从1951年 开始的。半个世纪多以来,经过西藏各族 人民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西藏,已有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翻天覆地的变化
——财政收入:1988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 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 打破“ 的记录, 打破“零”的记录,到去年完成地方财政 收入23. 亿元 亿元。 收入 .14亿元。 ——医疗卫生方面: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 医疗卫生方面: 医疗卫生方面 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 .5岁提高到 岁; 年民主改革前的35. 岁提高到 岁提高到67岁 年民主改革前的 孕产妇死亡率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5000/10万降低到 万降低到2006年的 年的247.49/10万。 万降低到 年的 . 万 西藏目前共有卫生机构1343个,卫生技术 西藏目前共有卫生机构 个 人员9095人,其中执业医师 人员 人 其中执业医师4270人。每千 人 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2.64 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 个和3.20人。西藏所有农牧民已参加了以 个和 人 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 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
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方面:国家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用于西 文化方面:国家已累计投入 亿多元用于西 文化方面 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 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 多处宗教活 动场所; 亿元对22处文物 动场所;2008年,还将投入 .7亿元对 处文物 年 还将投入5. 亿元对 古建筑进行维修。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 古建筑进行维修。 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 %以上,大批艺术 余人, 作者 余人 其中藏族占90%以上, 新秀脱颖而出。 新秀脱颖而出。 ——交通、邮电、通信: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 交通、 交通 邮电、通信: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 去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48611公里,比上年增 公里, 去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 公里 公里。 加3798公里。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讯,去 公里 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讯, 年年末西藏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144.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 .52万户。电话 万户, 万户。 . 万户 比上年末增加15. 万户 普及率达到52部 百人 百人。 普及率达到 部/百人。

开展民族团结、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简报

开展民族团结、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简报

开展民族团结、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简报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份关于民族团结和新旧西藏对比的教育简报。

首先,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的重要基石。

西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民族团结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西藏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藏的发展历程,加深我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对比。

第一,经济发展。

在新西藏建设中,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相比,旧西藏时期,西藏经济相对落后,人民贫困。

通过新旧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努力。

第二,教育发展。

在新西藏建设过程中,我国在西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与此相比,旧西藏时期,西藏的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通过新旧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对于西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第三,宗教保护。

在新西藏建设中,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和尊重西藏地区的宗教信仰。

与此相比,旧西藏时期,宗教活动受到较大限制。

通过新旧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于宗教团体的包容和尊重。

以上是对民族团结和新旧西藏对比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珍惜我们多民族共同生活并携手共进的社会环境。

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文化的地域与差异

【传统文化】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文化的地域与差异

【传统文化】藏族服饰藏族服饰文化的地域与差异藏族的服饰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就已经懂得审美观了。

通过这些审美意识,他们还创造出了璜、珠等。

为我国服饰文化打下浓厚的基础。

青藏高原,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民族,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

藏族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

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

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

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

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

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

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西藏印象西藏旅游西藏介绍PPT

西藏印象西藏旅游西藏介绍PPT

02
第二部分
礼仪介绍
世界屋脊神奇西藏
礼仪介绍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 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一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礼仪介绍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一般采用银制的酒壶、酒 杯,此外会在壶嘴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就“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
旅游资源
拉萨的藏语意为圣地,即是藏传佛教的发祥 地,又是信徒们的朝圣之地,所以人们称为 圣地拉萨。虔诚的信教徒一生的愿望就是能 带上自己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三步一跪,去 朝圣,献给信仰。
旅游资源
羊卓雍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羊卓雍措 “羊”:上面,“卓”牧场,“雍” 碧玉,“措”:湖。连起来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 之湖”。这是字面上对羊湖的解释,而羊湖在藏人 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旅游资源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 “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 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 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 最大的寺庙
多元文化·多情山水·多彩西藏
世界屋脊神奇西藏
演示完毕感谢您的观看
03
第三部分
饮食文化
世界屋脊神奇西藏
饮食文化
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食品,它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 糖或青稞酒等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即可食用。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粮食制 品。糌粑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饮食文化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 加工而成。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青稞酒色 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称,是藏事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 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

《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

《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作者:邵明升刘小三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07期摘要:《新旧西藏对比》是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旨在通过对比的手法建构和谐美好新的西藏形象。

本文从媒介建构理论出发,在框架与话语的视角下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进行分析,进而理清西藏形象塑造生产的过程,提出《新旧西藏对比》栏目在西藏形象建构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并进行反思,给出建议。

关键词:西藏;形象;建构;话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16-02一、研究动机和抽样方法《新旧西藏对比》作为西藏新闻联播的固定专栏,从12年末至今已播出了五年有余,在涉藏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西藏幸福和谐新形象的建构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很大贡献。

因此,本文选取《新旧西藏对比》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对其自2015年至2016年间《新旧西藏对比》的节目进行数据统计。

通过话语分析,试析《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建构。

本文在抽样方法方面采取合成周抽样法对《新旧西藏对比》栏目内容来进行分析。

合成周即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周一到周日的样本,并把这些样本构成一个合成周[1]。

二、话语分析通过话语分析,由文本的表层到达深层含义,是一种分析文本结构与意义的定性研究方法,重点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

对《西藏新旧对比》栏目的话语进行分析,对全面准确地了在专栏中西藏形象塑造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话语分析方法上采取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话语分析方法,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1.文本层面分析。

标题是文章中心,对于《新旧西藏对》栏目报道来讲,相对于叙事主体的话语来讲标题是对整体栏目主题的高度概括,经由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可以更加便捷地对报道主题进行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地理解报道内容。

通过对《西藏新旧对比》专栏标题的分析能够了解其观点、倾向和意识形态的流露。

费尔克拉夫认为,媒体在报道标题上表现出一种对客观情态的偏爱,包括明确的情态、肯定的断言和否定的断言[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