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民俗

合集下载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过春节的风俗

恩施过春节的风俗

恩施过春节的风俗
1. 贴春联:
恩施在春节期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其中之一便是贴春联,年复一年,在每座大门门楣头上贴上春联,向外宣洩着“龙马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灵,表达着对新年新朝满怀福气之意。

2. 初一起大早:
初一起大早是恩施地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每逢初一,家里就热热闹闹的,鸡鸣犬吠,像从前老百姓每年从上手至下头都要好好的列一番家计,才能迎来好年。

3. 装灯笼:
装灯笼是恩施地区过春节的传统民俗。

在除夕,每家每户都会把家里的灯拆出来,加上新的灯线,把家家户户的灯笼编织成一条长长的彩虹,照亮了整片大地。

4.太极舞:
另外,在恩施过春节期间,还有着全民一起喜欢玩耍的太极舞传统民俗。

太极舞一般历来男子演出,以姿态优雅,柔软舒缓的动作形式把端庄、大气、古雅、庄重的礼仪表演出来,意在通过动作的表演来传达恩施人民坚定的新年新气象,迎接新的年头。

5.斗糖果:
斗糖果不仅是恩施本地的春节传统民俗,在恩施过春节期间,也有大批游客走过来,来恩施斗糖果作为纪念,原住民请客和亲友们一起来斗糖果,一方面以斗糖果来表达自己内心愿望,另一方面也表达着祝福他人福气。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

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的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民俗活动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文化节庆活动以及民间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探索这些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思考。

一、文化节庆活动1. 恩施秋季文化节恩施秋季文化节是恩施市最为盛大的文化庆典之一。

每年的9月中旬,恩施市举办这一文化节庆活动。

活动期间,市区内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民间乐器演奏、艺术展览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尤其是传统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深受欢迎。

这个庆典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恩施花灯节恩施花灯节是每年的春节期间恩施市的传统庆典。

这个节日以花灯为主题,各种形状各异的花灯亮相于恩施市的大街小巷。

花灯制作精美,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除了欣赏花灯,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等有趣的互动活动。

恩施花灯节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盛宴,也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民俗活动1. 恩施木偶戏恩施木偶戏是恩施市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这种表演通过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向观众讲述各种故事和传统神话。

恩施木偶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形象生动,台词幽默,给人带来了欢笑和思考。

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它不仅是恩施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2. 汉江船娘汉江船娘是恩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她们身着华丽的汉服,坐在汉江畔的小船上,卖唱唱木偶戏或背古诗。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也成为了恩施市的一张名片。

汉江船娘以其婉约动人的形象和优美的歌声,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地域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节庆与民俗活动的意义文化节庆活动和民俗活动在恩施市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

湖北恩施过年的风俗
湖北恩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到过年时,恩施人就会按照传统习俗,在家里过一个欢乐而充满祝福的节日。

在过年前一段时间,恩施人收拾屋内家具、清洁家里各处。

还会有祭祖宗的仪式,摆放血绒袋和饺子,并且有早晚两次祭祖宗的仪式,人们会把桌上的菜让祖宗吃了,这是个表达对宗祠的尊重。

过年期间,恩施人民会以节庆和欢乐的心情迎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彩灯,所有的街道和房屋都会变得明亮无比。

在这个节日里,家人们会穿上节日服装,例如新衣服,然后给全家表演节日歌舞。

恩施人喜欢亲戚朋友团聚一堂,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有年糕、饺子、烤鸭、猪肉饼等。

在一桌子上,朋友们会一起吃着美食,还会大喊一声“万事如意”,达到祝愿的效果。

过年期间,恩施人也有上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一般是用红纸写成,并且用绳子挂在门上,彰显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很多家院子里还会拜祭国父孙中山先生、给母亲拜岁表达礼节、贴安全贴,以示未来一年平安和顺利。

还有很多湖北恩施过年习俗,在这个节日里还有猜灯谜、玩水果、放鞭炮等等。

恩施人用这些传统民俗习俗来庆祝过年,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同时也让一年的日子里充满欢乐、平安和祥和。

这个节日,以及湖北恩施人的传统民俗,不仅让这个地区的人民
拥有更贴近自然的生活,也让恩施的文化丰富多彩,传承下去,永不凋零。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的民俗风情、民风民情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现在,我就带你们去恩施的风俗风情吧!
在恩施,有许多古老的文化:有土家吊脚楼、土司官寨、土司文化等。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土司文化”了。

在土司时期,土家族人的主要职业是农耕。

由于土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他们只能种一些比较好卖的作物。

而在这里,有一种植物却是非常的抢手,那就是茶叶。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种一些茶树。

而茶园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种茶的地方;另一个是专门炒茶的地方。

每年采茶的时候,土家族人都会去炒茶。

他们先把茶叶泡在水里,等茶叶变得又黄又绿后再把它捞起来。

他们会把茶叶放在手上揉啊揉,直到茶变成金黄色后才能给客人品尝。

人们把这种茶叫做“恩施红”。

恩施地区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赶场节。

赶场节是土家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土家族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到街上去赶赶“赶场”。

在街上,人们有的买东西、有的挑东西……那热闹劲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 1 —1 —。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文字说明记录

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文字说明记录

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文字说明记录恩施民间艺术调查活动了解恩施风土人情一、恩施的民间艺术概述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后一个解放的县城。

这个地方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拥有独特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恩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主要包括舞蹈、音乐、绘画、剪纸等。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在恩施地区深受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二、恩施民间艺术的深度探讨1. 舞蹈恩施的舞蹈是恩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舞蹈形式多样,其中最富盛名的是恩施舞。

恩施舞以其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著称。

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元素和地方特色,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在恩施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仪式上,舞蹈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2. 音乐恩施的音乐传统同样悠久。

这里的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而吸引人。

其中,琴曲和笛子演奏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方式。

这些音乐作品多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理解,使人们能够通过声音和旋律感受到恩施的独特魅力。

3. 绘画恩施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剪纸和壁画中。

剪纸是恩施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精致的刀工和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而壁画则是恩施古建筑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其以浓郁的彩色和饱满的画面表达了恩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三、对恩施民间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作为一个外人,我通过参与恩施的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被恩施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震撼,这里的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才华令人敬佩。

我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不仅是恩施地区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桥梁,将人们连接在一起,传递着情感和思想。

在与恩施的民间艺术家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满自豪感。

艺术家们将自己视为文化的守护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恩施民间艺术的发展。

我被他们的热情和坚持所感动,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民间艺术对一个社区和国家的意义。

恩施的民间艺术也体现了这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民风民俗演讲稿

恩施民风民俗演讲稿

恩施民风民俗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恩施的民风民俗。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独特而美丽的民风民俗,让人流连忘返。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恩施的民俗文化。

恩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恩施,每逢节日,各族群众都会穿着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土家族的“歌圩”、苗族的“牯岭节”等,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了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其次,恩施的民风也是令人向往的。

在这里,人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形成了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在农闲时节,村民们会相约举行“摆手舞”,一边劳作一边唱歌跳舞,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此外,恩施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土家美食、苗家酒文化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都体现了恩施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恩施的民风民俗正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而努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风民俗,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恩施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恩施的民风民俗,让这些独特的文化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恩施民风民俗,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一起努力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

谢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仍然保留,并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了解这个地方独特魅力的背后。

一、传统节日与仪式恩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恩施大峡谷的土家族“刨山节”和“歌圩”。

刨山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锄头等工具,前往山中刨土,相信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保佑平安。

而歌圩则是土家族的集市活动,人们在集市上歌唱、舞蹈,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能。

此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贴年画、赛龙舟、祭祖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二、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上。

茶艺、剪纸、土绘等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独特的审美观,也传承了土家族的智慧和情感。

茶艺在恩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红茶为主要代表。

在冲泡红茶的一整套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悠闲、平静的生活态度。

而剪纸则是一种通过剪刻纸张形成精美图案的艺术,传达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土绘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示了对大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崇敬。

三、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上。

这里的传统饮食以土家族的菜肴为主,以农产品和山区特产为特色,口味独特而美味。

土家族的传统饮食注重五谷杂粮和山珍野味的搭配,如莴苣鸡、野菌炖脆皮猪蹄等。

这些菜肴以其新鲜、原汁原味的特点,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恩施市的独特风味还表现在当地的小吃和特色美食上,如土家面、老友粉等。

这些食物不仅色香味俱佳,更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钟爱。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中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土家族和苗族的古老传统,是一个庆祝丰收、祈福和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恩施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手持水盆,用水从小哑口或水车中取水,然后泼向他人,并相互祝福。

这种泼水的仪式被认为能够洗去不洁、消除灾祸,同时也代表人们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民俗表演和游园活动,如赛龙舟、跳花竹、唱歌舞等,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节不仅是土家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

如今,恩施泼水节已成为一种民俗旅游盛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观看,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恩施泼水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热爱并保留着多种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这些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传承了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恩施市,亲身体验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恩施市,春节的庆祝活动异常热闹。

人们从家家户户开始,开始打扫房屋、贴春联、剪窗花,为迎接新年做好准备。

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会点燃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同时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除了家庭活动,恩施市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歌舞表演、戏曲展演等,供市民和游客观赏。

此外,传统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重要的纪念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献花、上香,并祭拜祖先。

而在恩施市,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庆典——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踏上山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结伴而行,边走边欢唱、品味美食,在欢笑声中留下难忘的回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恩施市的端午节庆祝活动非常热闹,每年都有大规模的龙舟比赛。

来自各个地方的选手会带着骚动和热情,聚集在恩施市的江河湖泊上竞渡,场面非常壮观。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口挂上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秋分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恩施市广大农民朋友们期盼已久的节日。

秋分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感恩大地的恩赐,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恩施市的农村地区,人们会组织丰收庆典,表演农耕歌舞、乡土剧等,以展示当地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类农田竞赛,如手摇风车比赛、谷物称重竞赛等,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除了上述传统节日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民俗庆典,如元宵节、中秋节、七夕节等。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民俗傩戏傩戏,是主要流行于鹤峰全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

其流传历史较古老,距今已有7代传人300多年历史。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堂师,因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

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

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

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

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用以酬神还愿的渐次稀少,而代之以傩戏剧团(业余)形式出现并参加舞台表演。

音乐伴奏上加进了胡琴,演员上也出现女演员登台,傩戏逐步步入舞台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和喜爱。

哭嫁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带唱。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会唱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

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缠绵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山川中久久回荡,使人着迷。

女孩长大后,在出嫁前数日,半日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的,有哭家乡、哭朋友的。

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

所唱“哭嫁歌”的歌词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句子的。

如:“一更里哟哭悲声,爹娘为儿操碎心,小来愁的长不大,长大又愁定终生。

二更里哟哭伤声,哥哥为妹费了神,孝敬父母抚弟妹,火把照路后人行。

三更里哟哭泪声,小妹人乖靠姐引,吃个粑粑分两半,姐妹情深难离分。

”又如:“我的爹,我的娘,你的不肖女儿,象香炉脚下的一堆纸灰,大风一吹纷纷起;象山上的鸟儿,长大离娘飞,一无歇枝,二无窝归,今日飞去何日回。

”再如:“悖时媒婆娘,象根拄路棒,拄着过河去,甩在河坎上。

”等。

出门前夜是哭嫁的高潮,从山寨里推出九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与即将出嫁的姑娘陪哭,称“陪十姊妹”。

陪哭开始,一个姑娘领头唱起五句子开台歌:“石榴开花叶儿翠,当堂坐的十姊妹,大家劝我起歌头,开个口儿带姊妹。

”接下来便正式陪哭,有独唱、对唱的,还有轮唱、伴唱、合唱的,简直象一场色彩缤纷的赛歌会。

所唱的“哭嫁歌”主要有“十劝姐”、“闹五更”、“双逗趣”、“探姐歌”、“劝嫁歌”、“出嫁歌”。

歌词多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的。

如:“一劝姐,孝双亲,人人都是父母生,姐姐耶,养儿要报父母恩。

怀胎十月才临盆,娘奔死来儿奔生。

二劝姐,要勤快,吃穿要靠劳动来,姐姐耶,人勤地勤家生财。

一个早工打捆柴,三个早工做双鞋……”等。

次日,迎亲的队伍来了,姑娘高声哭道:“小小树儿难分杈,女儿难舍爹和妈,不被不穿也不搭,不出家门不出嫁。

”此时,爹妈、兄嫂和山寨里的姐妹们都围上去轻言细语劝回。

姑娘方才无可奈何地停止哭诉。

阿哥走拢来,将阿妹背起,向外走去,送妹上花轿。

顿时久等在外的新郎倌和迎亲的人们欢呼雀跃,鼓乐大作,簇拥着坐着新娘的花轿向新郎的家里走去。

“哭嫁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植根于民间的特有传统文化。

但是,在解放后,这种文化现象在许多地方已日渐消失,目前只能在偏远的土家山寨偶尔可以听到“哭嫁歌”的歌声。

撒尔嗬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地区土家族的跳丧舞。

当地土家族死了老人后,附近乡亲皆来跳丧,故民间有“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之说。

其舞蹈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

以巴东县为代表的跳丧舞为“灵前舞”,两人或四人对舞于灵前,由掌鼓者指挥和领唱,舞者闻声起舞,围观者跟着合唱。

舞蹈动作有“四大步”、“待尸”、“滚身子”、“幺姑姐”、“叶儿嗬”、“摇丧”、“燕儿衔泥”等20多个类型。

舞者双膝不断上下颤动,胯部左右摇摆,有时大八字步蹬着前行。

舞蹈造型有颂扬前辈武勇功勋的,有表现人们劳动生产形象的,有模仿飞禽走兽的。

有的动作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有的动作活泼、流畅、节奏明快,有的动作轻松、柔缓,富于抒情。

以来凤县卯洞为代表的跳丧舞为“绕棺舞”,掌鼓者唱开台歌后,领着四至六名手持各种打击乐的舞者,一边有节奏地敲击乐器,一边合着歌声绕棺舞蹈。

舞者身体略微下蹲,走“花步”,穿插前行,故“绕棺舞”又称为“穿花舞”。

舞步轻盈,动作优美,极具观赏性。

此外,咸丰县大路坝一带的“开血河舞”也是跳丧舞的一种类型,端公鸣金颂经后,挥舞长剑,绕棺舞蹈,步伐刚健,动作有力,故又称为“剑丧舞”。

恩施州内的跳丧舞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表现力和观赏性强,不失为土家族的艺术珍品,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奇葩。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长阳的“巴山舞”也是以跳丧舞为原型加工提炼而成的,在全国颇具影响。

女儿会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阴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

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对象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

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都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

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

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朝廷对恩施实行“改土归流”,“女儿会”被禁止。

清湖广总督迈柱在雍正13年奉清雍正皇帝在施南实行“改土归流”,第一任鹤峰知州毛峻德颁布四条禁令,其中第三条规定:“闺门之教宜先,旧日民间子女,男女混杂;廉耻不顾;毋令与男子同坐,以礼约其身。

至于选婿,祖父母、父母主持之,不必问女子愿意否。

……一经聘定,终身莫改”。

辛亥革命后,女儿会又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市年年都举办展示民族风情的盛大“女儿会”。

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是土家族山民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的一种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作“摆手”,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跟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跳丧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相传古代覃氏在东门关伐一异木,沿酉水流至漫水生根复活,其子孙常舞于树下,形成以后的摆手舞。

据考证,摆手舞是在土家山民打猎归来、丰收之后、打仗凯旋归家时,以舞蹈庆祝丰收和胜利,经逐步演化而形成的。

很早以前,跳摆手舞的时间、地点不固定,凡有喜庆之事,就地蹈之。

清顺治8年,在酉水河东舍米湖修建摆手堂后,才有固定的跳舞地点和时间。

从此,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就成为摆手舞节,在舍米湖举行盛大的摆手舞会。

土家族山民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主持祭祀仪式(即向土王拜年,祈祷平安和丰收)后,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都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跳。

舞蹈时,由一人习鼓兼鸣锣,众人随鼓点进退而舞。

舞者手与脚成顺向同时动作,两人相对,踢踏摆手,扭腰旋转,刚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旋转摆”、“三步半小摆”、“叉摆”、“望月摆”、“横小摆”等,有“大摆”和“小摆”之分。

每舞一周或数周交换一套程式,把许多动作连贯起来,构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段落,套套相连,环环紧扣。

如“生产舞”的动作包括耕田赶牛、播撒谷种、扯秧拔苗、薅秧锄草、打谷挑担、扬谷筛米等动作,将整个生产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摆手舞的内容丰富,除反映积肥、挖土、下种、薅草、插秧、割谷以及纺棉花、织土布等内容的“生产舞”外,还有表现古代打仗凯旋的“马前舞”、表现在宫廷朝拜土王的“饮宴舞”、表现狩猎生活的“赶仗舞”、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表现动物活动的“水牛打架”、“公鸡打架”、“犀牛望月”、“鹤鹰闪翅”、“跳蛤蟆”等。

如今,来凤县河东还保留着地道、原汁原味的跳摆手舞的习俗,每逢摆手舞节,身穿土布长衫、头缠青色丝帕的男子和身着土布服饰的女子,汇集于摆手堂前,尽情地欢舞。

来凤县城也修建有“神州第一摆手堂”,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摆手舞节日盛会。

肉莲湘莲湘舞,在全州各地广为流行,表演者手握一根三尺长并安有铜钱的竹杆。

用竹杆两头,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腿、手、肩、背等部位,旧时多为乞讨谋生而打,现为娱乐性群众舞蹈。

利川还流行着肉莲湘,表演者徒手赤背,两手有节奏地拍大腿、手、肩、背、胸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别具风格,趣味无穷,表现了土家人的粗犷性格。

传说,肉莲湘的起源与城隍菩萨有关,农历5月27日是城隍菩萨的生日,5月23日是城隍菩萨巡视民情的日子。

这一天,山民画上花脸,扮成小鬼打扫街道,并沿门挨家欢喜跳跃,以手击于周身有节奏地拍打助兴,是不持铜钱竹竿的“莲湘”,故名“肉莲湘”,渐次发展成舞蹈。

肉莲湘即取于用手拍打,噼啪作响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