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范式
五大科研范式
![五大科研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d4f25b9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1.png)
五大科研范式
1.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真理。
2. 诠释主义范式:注重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意义构建。
3. 志愿主义范式: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社会问题,鼓励研究者参与和支持社会活动。
4. 构造主义范式:关注研究对象的建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强调研究者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建构。
5.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揭示社会和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并追求社会正义和解放。
通过分析权力的运行方式,寻求改革和建设新的社会秩序。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b2bdcf380eb6294dd886c5c.png)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c377be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c.png)
实验统计测量名词解释汇总前两天出了普心和社心的名词解释,那很多偏理科性质的同学着急了,有木有实验统计测量的呀,这不就出来啦~总的来说,对于实验统计测量的考察还是以计算为主,但对于名词解释和简答也是不可忽视的呦~也不要太担心,这个不会有社心那么长啦,还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大家记得背起来呦~统计心理学名词解释1.【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包括统计图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和相关量数等。
2.【推断统计】是根据局部数据的特征(样本统计量)推测总体情况(总体参数)的方法,包括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检验、回归分析等。
3.【变量】就是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中想要获得的数据。
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一个可以取不同数值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被称为变量。
比如,头发的颜色,它是头发的一个属性,可以取棕色、黄色、红色、灰色等不同的值。
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也就是具体数据。
4.【集中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算数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等。
5.【差异量数】就是描述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全距、四分位差、离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等。
6.【标准分数】又称为基分数或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量数。
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从而明确该分数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量数。
它是一个原始分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无实际单位。
7.【积差相关】也就是Pearson相关,又称积矩相关,它是揭示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方向和程度最常用和最基本方法,其中 rxy 是积差相关系数。
8.【肯德尔W系数】又称肯德尔和谐系数,是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列以上的等级变量,常用符号W表示。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40ef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5.png)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458597ad7e21af45b207a88d.png)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 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 ),呈现速率为每秒6-20 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 100ms 左右。
第一个靶子 (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 4 至第 11 位,第二个靶子 (T2)出现在T1 后的第一个位置 (Lag 1) 至第 9 个位置 (Lag 9) o RSVP 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 而正确识别 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 判断正确率在 95% 以上 (Shapiro} Caldwell&Sorensen}1997) 。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 T2。
当 T2 出现在 T1后 200-SOOms时间间隔时 (Lag 2 至 Lag 5)对识别T2 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 (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 1-3 呈现了 RSVP 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 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 T1 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 进行系列加工。
攻击性的实验范式
![攻击性的实验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1820d2ed6294dd88d0d26bfc.png)
4、玩偶模仿范式(班杜拉)
*研究结果: 录像中成人的击行为得到奖励时, 儿童随后出现 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及行为的强度都更高。
*优势: 这一范式自产生之后一直引领着攻击性的社会情境 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发展。众多研究已表明, 参与 暴力游戏或观看暴力影片会提高个体的攻击性然而,
*质疑: 儿童在实验中出现的并非确定是表征攻击的行为, 也许仅是由于他们喜欢扭打玩耍而已。
二、攻击性的实验研究范式
*经典 1、教师- 学习者范式 2、论文评定方法 3、竞争反应时游戏 4、玩偶模仿范式 5、减分范式
*现代 6、辣椒酱范式 7、出错范式 8、涂鸦撕扯程序 9、内隐攻击性的图片记忆范式
1、教师- 学习者范式 (Teacher/Learner)
又名攻击机器法。 *实施过程: 在实验中, 要求被试扮演老师,而由另一名伪被试 扮演学生(被试并不知情)。将两人分别安排在两 个独立的小房间里, 让学生记忆单词, 老师则负责 评估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当学生作出错误回答时, 扮演老师的被试则要对学生施加电击以示惩罚。 *因变量: 电击强度&持续时间
4、母亲评定法
由母亲根据儿童日常表现对其子女进行评定。
*项目 M1:毁坏家里的东西或别人的东西; M2:在幼儿园里不听话; M3:爱打架; M4:爱打人; M5:发脾气,急躁。 采用3点计分,0代表“不符合”,1代表“有点符 合”,2代表“符合”。5个题目分别转换为标准分 后求平均分作为儿童攻击行为的母亲评定指标分。
3、教师评定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中的关于攻击行为的5个项目, 由幼儿园各班教师根据儿童日常表现进行评定。 *项目包括: T1:与其他孩子打架; T2:损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 T3:欺负别的孩子; T4:打别人、踢别人或咬人; T5:攻击别人。 采用3点式计分,0代表“不符合”,1代表“有时符 合有时不符合”,2代表“非常符合或比较符合”。 5个题目分别转换标准分后求平均分作为儿童攻 击行为的教师评定指标。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0815a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e.png)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1. 引言1.1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是指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开展科学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是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系统教育模式。
在这种范式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以“4-3-5”为基本框架,即“四个步骤、三个阶段、五种形式”,以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
“4-3-5”范式的四个步骤包括:启发、探索、实验、总结。
在启发阶段,老师通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好奇心,引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探索阶段,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科学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在实验阶段,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在总结阶段,幼儿通过讨论、总结、展示等方式,对科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2. 正文2.1 “4-3-5”范式的概念解释“4-3-5”范式是指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通过“4个问题、3个探究阶段、5个步骤”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考的方法。
具体来说,这个范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4个问题”,这指的是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会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和验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是“3个探究阶段”,包括观察、探究和总结。
在观察阶段,幼儿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或实验的形式来观察现象,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究阶段,幼儿会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实地调查和实验,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在总结阶段,幼儿会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最后是“5个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探索、验证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这些步骤,幼儿可以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86ed6e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a.png)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实验心理学中的注意提示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它们被设计为操纵注意焦点和测试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了解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处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提示范式:1.反应时间范式(Reaction Time Paradigm):在这个范式中,被试需要根据特定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从刺激呈现到反应产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推断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2.选择性注意范式(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目标,忽视其他非目标刺激。
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和机制。
3.分割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考察被试在注意资源分配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
4.空间导向注意范式(Spatial Orienting Paradigm):该范式涉及到被试对空间位置的注意处理。
通过提示被试在特定空间位置寻找目标或以不同的速度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空间导向注意的特性和影响。
5.冲突注意范式(Conflict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创造冲突的刺激条件,研究被试在对冲突信息处理时的注意控制和抑制功能。
例如,Stroop任务通过呈现有冲突的颜色词汇,观察被试对颜色而非词汇的反应时的表现,以研究注意控制的能力。
这些注意提示范式提供了一种有机会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范式,并结合其他心理测量方法,以全面了解人类注意力的特点和机制。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888d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2.png)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孩子对探索世界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科学活动,4-3-5范式被广泛运用,它涵盖了科学活动的所有重要环节,包括准备、活动和总结。
4-3-5范式指的是四个环节、三个要素和五种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范式,并且说明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用它。
四个环节:1. 准备环节:在进行科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准备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安全措施的到位等。
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2. 活动环节:这是科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部分。
在活动环节中,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进行实验、观察、探索,让他们动手动脑,体验科学的乐趣。
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技能。
3. 总结环节: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提问、讨论和理论知识的引导,帮助孩子们对活动中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理解和概括。
这是巩固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对活动效果的检验。
4. 运用环节:在活动结束后,要鼓励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个要素:1. 观察:科学活动的核心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孩子们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实验:科学活动离不开实验,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孩子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事物,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记录:在科学活动中,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写字、拍照等方式进行记录,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种能力:2. 实验能力:培养孩子们进行实验的勇气和能力,让他们喜欢动手动脑,热爱探索。
ERP经典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ERP经典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a3295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9.png)
不同范围等级提示的空间注意实验范式(Luo et al, Cogn Brain Res, 2001)
ERP in Short SOA
SmallMedianLarge
A. Study Phase(14 faces, SOA 3s, duration 1s)
B. Test Phase (28 faces, repeated 50%, SOA 3.2s, duration 1s)
理
张
理
舒
Time
Learning Stage
TestStage
Old
New
靶刺激在下视野
对侧的背侧枕区、18/19区
(Martinez …Hillyard, 1999,2001)
刺激为白色直立的T(占86%)和倒置的T(靶刺激14% ),被9个十字所包围,并叠加在灰色的棋盘格上以等概率随机出现在左侧视野(LVF)或右侧视野(RVF)。任务是持续注视中央箭头并按键报告箭头所指注意侧的靶刺激,并忽视注意侧对面的刺激物。
300
500
700
-5
-10
-15
5
10
15
20
25
FCz
-100
100
300
500
700
-5
-10
-15
5
10
15
20
25
ms
µV
290 ms
300 ms
欺骗组
简单反应组
二、刺激序列的问题
刺激呈现时间刺激间隔消除重叠成分
1 刺激呈现时间
① 刺激呈现时间长度与任务难度成反比② 当呈现时间短到一定程度,例如视觉刺激在40ms以下,人就不能主观感觉到这个刺激,可利用此特性进行非意识的启动研究③ 撤反应 即刺激物消失也能导致ERP波形的微小改变。避免撤反应的措施一是将刺激呈现时间适当延长或缩短,二是利用相减技术
中国科学 第五范式
![中国科学 第五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be804c5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e.png)
中国科学第五范式中国科学第五范式的出现:科学智能+机器猜想“范式”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库恩指出,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总有一种主导范式,当这种主导范式不能解释的“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再使用旧有的范式去做解释,科学共同体将寻求既能解释旧范式的论据又能说明用旧范式无法解释的论据的更具备包容性的新范式,这时候就会发生科学革命。
在范式和科学共同体基础上,库恩又提出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前学科(没有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科学革命(范式动摇)—新常规科学(建立新范式)。
在前学科时期,科学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因而没有一个被共同接受的范式。
不同范式之间竞争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范式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支持,形成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范式,从而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任务是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释疑活动,通过释疑活动推动科学的发展,“常规科学即解难题(Puzzle)”。
在释疑活动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和新事物逐渐产生,并动摇了原有的范式,建立新范式的科学革命随之产生。
革命的结果是拥有新范式的新的科学共同体取代拥有旧范式的旧的科学共同体。
新范式的产生并不表示新范式更趋近真理,只是解题能力的增强。
在后库恩时期,为了进一步阐明范式,库恩提出了专业母体,又可译为学科基质,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掌握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概括(公式)、模型(一种形而上学的假设)和范例(最具体的题解),其中范例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使原先范式概念的模糊性得到改善。
我们看到,目前的主要的范式已经有四个基本范式,图灵奖得主、关系数据库的鼻祖吉姆.格雷(Jim Gray)在2017年加州善景城召开的NRC-CSTB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方法革命”的演讲,提出将科学研究分为四个范式。
而2009年微软出版的《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的科学发现》(《The Fourth Paradigm: Data -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一书,则扩展了其思想。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8188ad7ba26925c52cc5bf3b.png)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3e08cf4960590c69fc37613.png)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09837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8.png)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的注意优先级,以及注意分配的影响。
通过实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二、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10名年龄在19-21岁、智力正常、无色盲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
2. 仪器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
3. 实验材料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4.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
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5. 实验步骤(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2)注意局部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3)整体与局部不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4)整体与局部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三、实验结果1. 注意整体测试:在注意整体测试中,被试正确判断整体为1”的准确率为85%,判断整体为2”的准确率为90%。
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d4a8416ca45177232f60a28c.png)
昼与夜 Stroop(Day-Night Stroop)
昼夜Stroop来源于Gerstadt、Hong和Diamond的研究。当研究者向儿童呈现画有月亮和星星的图画,要求儿童看见此图画时回答 “白天”;当呈现画有太阳的图画时,儿童回答 “夜晚”。在此实验条件下儿童正确回答的次数就是该研究的关键因变量。这种任务和 Stroop任务具有基本相同的实质。昼夜 Stroop这种研究方法既用于学前儿童又用于学龄儿童。
这两种任务一方面具有共同的实质:都要求儿童抑制字面意义和视觉冲突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完全一致,后者同时还是一个规则运用任务,即“如果你看见月亮和星星,那么你说白天;如果你看见太阳,那么你说夜晚”,因此,工作记忆在这种任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而Stroop任务则几乎没有规则运用的含义,工作记忆在其中并不重要。
停止信号任务 (Stop—Signal Task)
Logan(1994)【2lJ采用停止信号任务来研究了与执行功能密切相关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1)。他通过计算机向儿童呈现一系列刺激,并告诉他们,如果屏幕上出现某个刺激 (如 字母 “x”或 “0”),就按x键和。键中的其中一个,如果听到作为停止信号的声音,就停止按任何一个键。这个研究中的因变量包括选择反应时,而这种选择反应时任务在本质上是一种测量规则使用能力的任务,即:如果出现x,则按x键;如果出现 o,则按。键,如 果出现停止信号,则不按任何键。因此这种任务所要求的也是一种利用给定规则控制行为的 能力,同时还测量对已形成的“按键反应倾向”进行抑制的能力,当然,因为儿童必须记住 规则才能灵活地反应,因而工作记忆的作用也不可缺少。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需要被试利用被告知的特定规则,按照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因此,一方面,规则运用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另一方面,根据规则去制定行动计划则显得更加重要,最后,利用规则、按照计划去具体执行也同样重要。显然,这里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比前面的搜寻任务、优势规则抑制任务、灵活反应任务等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更加高级,除了研究规则运用以外,还要求更高级的利用规则制定计划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工作记忆依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b566e90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a.png)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比对他人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并且更深刻。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也被用于身份认同的构建和个人价值观、文化地位、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
自我参照效应根据其是由什么决定而产生,可以有以下实验范式:1.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效应这种实验常常使用两种版本的材料,一种是具有自我相关性的材料,例如自己的姓名、性格特征等;另一种是外部不相关的材料,例如其他人的姓名、食物、学科词汇等。
然后通过不同的认知任务,如图像输入,事件重现等,评估被试者在记忆材料时的表现。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记忆效应,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
2.比较不同级别的自我参照效应这种实验使用了不同级别的信息来比较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被试者会先完成自我认知任务,接着会受到几个材料,其中包括他们自己的姓名、他人的姓名、食物等材料。
在理解了材料后,被试者被要求对材料进行阅读,听取故事,进行词汇测试等任务以评估记忆效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的记忆效应高于旁观者相关的材料,但与自己相关的材料更具代表性、更好的表现出记忆效应。
3.探索自我相关性的神经基础一些实验使用了神经成像技术,通过放置电极或探针来监测被试者的脑电活动或进行fMRI扫描。
这些实验通常还要求被试者进行自我认知任务,例如自我介绍、演讲、心理测量等。
那么实验者通过多种神经成像技术,探索了不同自我参照材料的信息处理机制。
研究表明,不同级别的自我相关信息在认知处理的路径上不断优化,最终导致了对自我相关性记忆的提高效率。
总的来说,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认知如何处理自我相关的记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在机制。
人们对自己最亲近,而自我参照效应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智力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02-实验范式刺激编写
![02-实验范式刺激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a9b80ed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e.png)
ERP实验过程
•6、实验正式记录
•伪迹的辨别:脑电描记中不是起源于脑部的电活动干扰。
•识别:
•肌电(EMG)伪迹(见图):
•特点:头颈部肌肉的运动(肌电)是产生脑电伪迹的主
要原因之一。这种肌电伪迹的特点是频率快(20Hz~ 1kHz),波幅较高(以mV计量),常表现为连续性的各种 频率的尖头脉冲,还可表现为密集爆发的尖头脉冲(图 3.9)。头部的EMG伪迹主要来自额、颞、耳后、枕及颈部 肌肉的收缩,如颈部肌肉紧张(枕部导联)、吞咽(肌电 伪迹常出现在各导联,以颞部导联显著)、皱眉(额前部 导联)、咬牙等运动是头部ERP干扰的最多见原因 。
ERP实验过程
•②低通的选择:根据尼氏采样定理,低通应设置为所 观察脑电频率成分的2倍以上,比如,想不失真地记录 100Hz的脑电成分,那么采样的带宽低通不得低于200Hz。 不管AC还是DC采样,低通(Low pass)均可以设置为 100Hz或更高(如200Hz)。0.1Hz~40Hz的带宽,虽然 可以得到ERP的早期成分,但不利于研究其它高频成分 的脑电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光线(半暗背景照明)、声音干扰等情况;
•应事先留有足够的记录空间,记录时应特别注意脑电文件名的创建是 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
•实验开始后应通过脑电记录判断被试是否真正理解指导语,如有问题 及时解决。注意:先点击“Save”存盘,记录一小段时间(可以是1~3 分钟)的安静脑电后再呈现刺激,也就是说,多存储一些无作业任务的 脑电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保证离线分析时EEG数据与行 为数据的合并,另一方面,有助于对认知条件下与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 行比较研究。
一个参考电极,多个记录电极 单极导联的优点:大致记录脑电变化的绝对值
人工语法范式的经典实验
![人工语法范式的经典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aec62a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2.png)
人工语法范式的经典实验摘要:1.人工语法的背景和定义2.经典实验的概述3.经典实验的具体内容4.经典实验的结果和影响5.经典实验对语法研究的意义正文:【1.人工语法的背景和定义】人工语法是指由计算机科学家和语言学家设计的一套形式化的规则系统,用于生成、解析和转换自然语言。
这种规则系统通常包括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次,以便对自然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描述。
人工语法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是为了解决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问题。
【2.经典实验的概述】在人工语法研究的历程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对语法范式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实验涉及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如词法、句法、语义等,它们共同推动了人工语法的发展和完善。
【3.经典实验的具体内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1)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实验:乔姆斯基是生成语法的奠基人,他的实验旨在证明生成语法可以有效地描述和生成自然语言。
他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并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2) 哈特的词法实验:哈特是词法研究的重要人物,他的实验主要关注词法的描述和生成。
他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词法分析方法,可以对复杂的词法结构进行层次化的拆分和组合。
(3) 朗格克的句法实验:朗格克是句法研究的重要人物,他的实验主要关注句法的描述和生成。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转换规则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化的拆分和组合。
(4) 普雷斯顿的语义实验:普雷斯顿是语义研究的重要人物,他的实验主要关注语义的描述和生成。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对自然语言的意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表示。
【4.经典实验的结果和影响】这些经典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工语法可以有效地描述和生成自然语言,并为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这些实验也揭示了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85746958
这样在查询订单信息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客户编号来引用客户信息表中的记录,也不必在订单 信息表中多次输入客户信息的内容,减小了数据冗余。
实验习题: 1、 有关系模式R(U,F),属性集U={A,B,C,D,E}, 函数依赖集合F={C>A, BC->D, D->E}, 请回答如下的问题:
表所示的设计就是一个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表。
订单信息表 订单编号 订单项目 负责人 业务员 订单数量 客户编号
001
挖掘机 刘明
李东明 1台
1
002
冲击钻 李刚
霍新峰 8个
2
003
铲车
郭新一 艾美丽 2辆
1
客户编号
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称
客户信息表 所属公司
联系方式
1
李聪
五一建设
13253661015
2
刘新明
个体经营
为数据库表的联合主键,如下表所示。
订单信息表
订单编号 商品编号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位
商品价格
001
1
挖掘机 1
台
1200000¥
002
2
冲击钻 8
个
230¥
003
3
铲车
2
辆
980000¥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个表中是以订单编号和商品编号作为联合主键。这样在该表中商品名 称、单位、商品价格等信息不与该表的主键相关,而仅仅是与商品编号相关。所以在这里违反 了第二范式的设计原则。 而如果把这个订单信息表进行拆分,把商品信息分离到另一个表中,就非常完美了。如下面这 两个所示。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
实验环境 实验内容
试验思考
范式
掌握建立冗余较小、结构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 则---范式。 掌握1NF,2NF,3NF思想。 Windows 7 ,Visio2010 按实验步骤完成范式。 请在这里完成。
回答以下问题:
请简述满足1NF、2NF和3NF的基本条件。
号
4 郭小明女 27 0371- 河南 郑州 新郑市薛店北街
62556789
218号
上表所示的用户信息遵循了第一范式的要求,这样在对用户使用城市进行分类的时候就非常方 便,也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
(2) 第二范式
第二范式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之上更进一层。第二范式需要确保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都和主键相
关,而不能只与主键的某一部分相关(主要针对联合主键而言)。也就是说在一个数据库表 中,一个表中只能保存一种数据,不可以把多种数据保存在同一张数据库表中。 比如要设计一个订单信息表,因为订单中可能会有多种商品,所以要将订单编号和商品编号作
【手写“回答以下问题”,若空白处不够,请附页完成】
用户信息表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电话 省份 城市 详细地址
1 张红欣男 26 0378- 河南 开封 朝阳区新华路23号 23459876
2 李四平女 32 0751- 广州 广东 白云区天明路148
65432584
号
3 刘志国男 21 0371- 河南 郑州 二七区大学路198
87659852
订单编号 001 002 003
订单信息表
商品编号
数量
1
1
2
8
3
2
商品编号
商品信息表
商品名称
单位
商品价格
1
挖掘机
台
1200000¥
2
冲击钻
个
230¥
3
铲车
辆
980000¥
这样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数据库的冗余。如果要获取订单的商品信息,使用商品编号到 商品信息表中查询即可。
(3) 第三范式
第三范式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第三范式需要确保数据表中的每一列数据都和主键直 接相关,而不能间接相关。 比如在设计一个订单数据表的时候,可以将客户编号作为一个外键和订单表建立相应的关系。 而不可以在订单表中添加关于客户其它信息(比如姓名、所属公司等)的字段。如下面这两个
(1) R最高属于第几范式? 说明理由; (2) 请分解R为符合第三范式的关系模式集合,并给出每个关系的主 码: 2、 有关系模式R(U,F),属性集合U ={A,B,C,D,E}, 函数依赖集合F = {A->BC, B->D, CD->E, E->B}, 请回答如下的问题: (1) R的候选码是: (2) R的主码是: (3) R最高属于第几范式? 说明理由; (4) R是否为第三范式 , 解释原因; (5) 请分解R为符合第三范式的关系模式集合,并给出每个关系模式 的主码。 3、 分析如下的问题:有关系模式R(U,F), 属性集U={A,B,C,D,E}, 函数依赖集合F={AB->C, C ->D, D->E },请回答如下的问题:
(1) R最高属于第几范式? 说明理由; (2) R属于第三范式?说明理由;
4、某信息一览表如下,其是否满足3NF,若不满足请将其化为符合3NF 的关系。
配件编 配件名 型号规
号
称
格
供应商 名称
供应商地 址
单价
库存量
5、请确定下列关系的关键字、范式等级;若不属于3NF,则将其化为 3NF 。 例.仓库(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零件号,零件名称,规格,库存 数量)
(1) 第一范式
第一范式是最基本的范式。如果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值都是不可分解的原子值,就说明该数 据库表满足了第一范式。 第一范式的合理遵循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来定。比如某些数据库系统中需要用到“地址”这 个属性,本来直接将“地址”属性设计成一个数据库表的字段就行。但是如果系统经常会访 问“地址”属性中的“城市”部分,那么就非要将“地址”这个属性重新拆分为省份、城市、详细 地址等多个部分进行存储,这样在对地址中某一部分操作的时候将非常方便。这样设计才算 满足了数据库的第一范式,如下表所示。
实验5 范式
1. 实验目的 (1) 体会关系数据理论,函数依赖以及范式; (2) 体会不好的数据库设计存在的数据冗余,增删改的异常。 2. 实验准备 (1) 掌握建立冗余较小、结构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范
式。 (2) 掌握1NF,2NF,3NF思想。 3. 实验内容
要想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的关系型数据库,必须满足一定的范式。 在实际开发中最为常见的设计范式有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