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岁月悠悠风尘稠,璀璨明珠光彩依旧——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介绍一、延续两千年杨氏血脉,演绎八百载村落文明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
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
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
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
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
东晋安帝时,会稽太守、南抚越大将军、信安侯向公家于衢。
唐中宗时(684年),五十八世中议大夫谭公居江山镇安(今石门)。
六十九世珠公居齐礼乡洄潭,七十五世永丰县尉师叔公迁杨秀坞。
宋理平二年(1235),七十九世宋御史尹中公,迁南峰(南坞),是为南坞建村之初。
南坞杨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
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至今仍赫然留在内祠堂内。
自尹中公开始,有二十五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
续至当代,读书之风益盛,地方名人甚众。
家风的清白、家族的名望、仕宦的政绩为世人名士所景仰,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之题词:“江阳望族”;明隆庆元年,江山知县余一龙赠匾额:“聚顺”;明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
南坞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坞杨氏一世祖尹中公的诞辰,杨氏子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今人称之为三月三庙会。
祭祀活动仪式庄重,程序严密。
迎祖巡游,祭拜祖宗;宣读族训,分、关飨饼;演奏器乐,表演戏剧:庄重热烈,归宗聚心。
与此同时,峡山寺内,红烛吐炎,青烟缭绕;虔男信女,顶礼膜拜;黄袋香客,络绎不绝:情有所依,人心向善。
这种活动,延续三天,蔚为壮观。
陕西历史文化名村申报表洛川
申报单位名称
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贠家塬行政村
传统格局和特色简介:
贠家塬行政村位于洛川县石头镇朱牛便民服务中心约7.5公里处,北与吉林村接壤,东与北塬隔沟相望,南邻渭南市白水县,西面隔洛河与铜川市宜君县相望,有“鸡鸣一声听三县(市)”的美誉。村域面积约为13.82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518.71亩;耕地面积约6027.99亩,其中经济林木苹果种植2125亩、花椒树1160亩、玉米2742.99亩;林地面积2068.09亩,其中退耕还林410.30亩;
(4)名人光辉耀眼,敬祖敬老精神永在。
贠家塬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一,贠氏祖坟:为贠氏先祖坟墓,据县志记载为元代武勇将军贠不花夕墓地,占地面积150余亩,原貌古树林立,石人、石马、石牌坊随处可见,后遭破坏。石人、石马、石牌坊、八棱碑深埋于地下。其二,贠尚忠墓:清代,位于朱牛贠家塬行政村北,东距李家河小河2000米,南临村民贠银仓家耕地,西临村民贠张敏家苹果园,北临村民贠玉明家苹果园,地势较平缓。封土已平,尚存四柱庑殿顶石碑亭一座,该碑亭为砂石质,碑亭高4米,亭基为石砌结构,呈正方形,边长为2.2米,亭檐下装饰有假斗拱,浮雕有瑞兽、八仙图、渔樵耕读、牧童遇仙图案,南侧亭檐下石匾上雕有“玉楼”二字,两石柱上有挽联“大雅云亡泽流洛水,哲人其篓望重柯山”,北侧亭檐下石匾上雕有“八仙”故事,石柱上雕有挽联,“树称甘棠思恩台伯,碑名堕泪德感羊公”。碑亭中为螭首圭碑,高2.3米,宽0.7米,厚0.15米,碑首额题“皇清”二字,碑阳正文主要记载了贠尚忠的生平事迹,碑阴刻有乡饮宾尚忠公贠老先生之道碑,年款为:大清光绪二年岁在柔兆困敦丞月上浣之吉;亭檐下原挂有四铃,古称“四铃碑”。贠尚忠,陕西洛川贠家塬人,赠乡饮嗜宾。该墓葬及石碑亭对研究我县清代葬俗及建筑艺术及民俗文化等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二)
(三)石佛寺石佛碑石佛寺结构图胡村石佛寺,相传自宋元时期已建于胡村,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昔日的胡村石佛寺,殿宇规模宏大,苍柏蓊郁,院落清幽。
每天清晨,悠悠的胡村石佛寺钟声,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可以听到。
人们听着悠扬的钟声,开始每一天新的生活。
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
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大规模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有重建碑记,乃至以后的清朝历代重修碑记碑序。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胡村石佛寺在“破四旧”中也无能幸免。
精美的木佛像、木佛龛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息!当的村民想把石佛寺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于是大家齐心合力把镇寺之宝——石佛连同记载石佛寺的石碑下沉掩埋,才得以幸免一劫。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佛又被村民重新供奉在一间小庙里。
令人痛心的是:2004年正月十七左右,胡村石佛寺镇寺之宝——石佛佛头竟被无耻之徒盗走,石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时至今日,石佛佛头仍杳无音信。
看到眼前的断碑破庙,心中不由地期望,悠扬的胡村石佛寺钟声重新敲响……(四)蛤蟆塌气的传说相传留光西街路北中心小学大门口有一个大水塘,四周还有几个小水塘,大水塘里的蛤蟆不会叫,可一跳到小水塘就又叫了起来。
大水塘小水塘的水都是清水,可蛤蟆一跳到大水塘咋会塌气呢?这个疑问跟西汉末年王郎赶刘秀有关。
王莽新朝灭亡之后,天下老百姓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过上一个安居乐业的日子。
可一些封建官僚、地方豪强却企图另立山头称王称霸,西汉的末年随时都可能出现战争,社会局面是社稷不安民不聊生。
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行使大司马的职务,手拿符节,带着少数随从,前往河北一带去安抚各地的郡县和老百姓,一求稳定天下。
邯郸人王郎原是一个算命先生,他看到天下百姓人心思汉的潮流已成定局,就冒充刘氏皇亲,骗取人心招兵买马,一时速聚兵马数千,并做了天子。
他听到刘秀前来河北安抚郡县的消息十分害怕,生怕刘秀赶来揭穿他的假面目,就到处悬赏捉拿刘秀。
公元二十四年盛夏,刘秀一班人被王郎的兵马追赶的人困马乏,在咆哮着河水的断桥旁,在沼泽杂草丛生的烂泥地,在茂盛葱郁的小树林,刘秀都险些送了性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再启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再启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进行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进行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基本条件及申报程序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必须是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附公布文件。
请各地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一条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附件3)的要求组织申报。
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二)申请报告。
(三)经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或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的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
(五)名镇名村保护措施。
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电子幻灯片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1.名镇名村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简介。
5.名镇名村保护措施简介。
请各省(区、市)将申报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和申报材料(一式2份以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e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Mpeg格式)于2016年12月底前分别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
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第一篇:关于请求申报历史文化名镇的报告***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一、***概况***位于***南部的边缘山区,距县城50公里,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两河口镇毗邻,西与西乡县高川镇交界,北与本县中坝乡、喜河镇相连。
三县交界,构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全镇3632户,共13725人,其中农业户口3295户,共12086人,总土地面积81.84平方公里。
***海拔460—1590米,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覆盖面大,是大熊猫、朱鹮、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镇中心区位于富水河畔,境内民风纯朴,古建筑保存完好,雕梁画栋、古祠、古庙、古栈道处处皆是。
***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地上茂林嘉禾,地下堆金藏玉,全镇森林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
树种、植被丰富多样,多达10科38属,其中有5种植物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品种,属珍贵树种。
动物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尤以大鲵、羚牛、羚羊、锦鸡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成为区域内的指示性动物,被专家们誉为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木耳、香菇、天麻、黄姜、核桃、生漆、蜂蜜等山货土特产从古至今享誉盛名。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已探明的矿种达5种之多。
***古迹众多,有百年老戏楼、岗家古寨、狮子岭、驼峰山、***古镇、灵雀禅寺,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人文民俗传奇吸引古今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题咏。
***交通、通讯便利,基础建设不断发展,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在开发的宝地,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西北第一溶洞”燕翔洞便坐落于辖区之内,是陕南地区旅游盛地之一。
二、历史传统建筑群现状及价值特色***古镇历史悠久,历经多次变迁,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由于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故以此得名***。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封皮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封皮尊敬的评审专家:我代表申报单位,向您呈上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标题:走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XX村一、背景介绍XX村位于我国某省某市,地处山水之间,风景秀丽。
该村创建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村落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
二、历史文化价值1. 历史价值:XX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演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村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如古庙、古井、古桥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村落的兴衰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文化价值:XX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在这里,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和民俗,如传统婚礼、祭祀活动等。
村落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三、保护措施1. 建筑保护:针对古建筑的保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
首先,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工作,确保其不受风雨侵蚀。
其次,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管,禁止私自拆除或改建。
最后,加强对古建筑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2. 文化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村落的传统文化,我们开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组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文化课堂,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四、发展规划1. 旅游开发:我们计划将XX村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我们将完善村落的旅游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同时,我们还将开发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如农家乐、传统手工艺展示等。
2. 教育培训:我们计划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活动。
通过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XX村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将以保护为主线,发展为辅助,努力将这座古村落保护好、发展好。
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XX村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名村申报材料
名村申报材料尊敬的评审专家:我代表位于某某市的名村,特向评审委员会提交我村的申报材料,旨在争取名村的认定和保护。
一、村庄概况名村位于某某市XX区,四周环绕山脉,风景秀丽。
村庄占地面积XXX平方公里,辖区人口XXX人,共有家庭XXX户。
二、历史沿革名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XXX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名村曾是当地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村庄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XXX古街、XXX古庙等,见证了百年的风雨沧桑。
三、自然景观名村地处山水之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首先,名村拥有壮丽的山峦和峡谷,百年老树和奇石随处可见。
其次,清澈见底的溪水和流淌的瀑布为名村增添了诗意与生机。
此外,名村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和独特的地域生态系统。
四、文化传承名村世代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村庄内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和文物。
此外,名村还传承着特殊的民俗和文化活动,如XXX节、XXX舞蹈等,这些都表现了村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五、特色产业名村拥有独特的特色产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要特色产业是XXX产业,村民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设计生产出独特的XXX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此外,名村还积极发展XXX产业、XXX产业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名村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我们合理规划了村庄内的旅游路线,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如XXX景区、XXX 景点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与此同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名村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以确保可持续性旅游发展。
七、社区文化建设名村积极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居民间的互动和交流。
我们组织了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庆祝节日、举办文化讲座等,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同时,我们注重社区教育,提供各类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名村具备了被认定为名村的资格和条件。
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材料
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材料附件: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档案编号: ××××××(县级行政区域代码)- ×××号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村落名称: 东楮岛村所属镇(乡): 宁津街道所属县(区、市、旗): 威海所属市(地区、州、盟): 荣成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 山东立档负责单位(盖章):立档负责人签字:建档日期: 年月日1科学调查和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说明一、科学调查内容与要求科学调查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资料、传统村落选址格局及周边环境、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有形传统资源;二是村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及其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无形传统资源;三是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的各类规划、政策和管理制度等资料。
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一)村域环境调查1.调查内容: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水系、地质地貌、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相应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村域环境分析”及“村域环境分析图”图纸。
(二)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调查21.调查内容:与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以及山川水系、村落形状,主要街巷(道路)格局肌理、重要公共空间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能反映其特点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及“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图”图纸。
(三)传统建筑调查1.调查内容:村落中传统建筑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建造相关的传统活动、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2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各传统建筑物与构筑物,形成“传统建筑分布图”。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材料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材料尊敬的评审专家:我们向您提交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申报材料,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一、申报单位概况:我们是位于中国某省的一个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团队由文化专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和艺术家组成,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二、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2. 目标:通过对中国名村的调研、整理和出版,传承和弘扬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3. 内容:a. 调研与整理:对中国各地的传统村落展开调研工作,收集有关历史、人文、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b. 出版村志:根据调研结果,编纂中国名村志,详细介绍每个目标村落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文化特色等内容,并辅以插图和图片。
c. 宣传与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展览和交流活动,向公众普及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提高大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
三、项目背景和意义:中国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村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整理和出版中国名村志,将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同时加深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项目计划:1. 第一阶段(调研与整理):a. 制定调研计划,确定目标村落和研究方向;b. 前往目标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c. 与当地专家、居民进行交流,了解村落特色和文化传统。
2. 第二阶段(编纂中国名村志):a. 根据调研结果,编撰各个目标村落的名村志;b. 着重描述村落的历史沿革、人文特色、建筑风格以及传统工艺等相关内容;c. 配以图片插图和艺术创作作品,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村落的魅力。
3. 第三阶段(宣传与推广):a. 出版中国名村志,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销售和发行;b. 组织展览、讲座和交流活动,向公众普及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c.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材料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材料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材料一、引言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旨在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和分析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深度评估1. 历史价值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涵盖的村落多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名村志的撰写与编纂,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与文化,有助于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对于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编纂名村志,可以及时记录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古迹、风俗、民间传说等文化遗产,有效防止这些宝贵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名村志的形成还可以提升村落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 乡村振兴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促进。
通过编纂名村志,可以挖掘和展现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前往参观、体验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名村志的传播也有助于增加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促进村落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广度评估1. 编纂内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编纂内容应该全面而细致。
除了基本的村落历史、地理、民俗等介绍外,还应该注重对于村落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内名人等方面的介绍和挖掘。
还要注重对于村落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2. 编纂形式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编纂形式应该多样化与创新。
可以采用纸质书籍、电子版等形式进行发布和传播。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一、石佛村概况(一)地理位置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
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
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
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
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XX村文明村申报材料
XX村文明村申报材料尊敬的有关部门领导:我代表XX村向贵部门提交我村的文明村申报材料,希望能够成功被评选为文明村。
一、基本情况介绍:XX村位于XX市XX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村庄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素有“文明村”的美誉。
如今,为了保护和传承村庄的文明传统,我们向贵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二、村庄文化活动:1.家庭亮化行动:我们组织村民进行家庭亮化,号召每家每户在重要节日期间进行装饰,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提高了村民对文化传统的重视和认同。
2.传统手工艺展示:我们特别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每年举办手工艺展览,让村民亲身体验传统制作过程,并且学习相关技能,以保护和发扬传统手工艺。
3.传统节日庆祝:我们积极组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举办各种庙会和民俗活动,使村民能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环境卫生整治:1.清洁行动:我们每周组织村民进行集体清洁行动,在村庄和周边地区进行垃圾清理和卫生整治,保持村庄的整洁和美观。
2.垃圾分类:我们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提倡垃圾减量和资源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3.绿化美化:我们注重村庄的绿化工作,建设花草园和绿化带,增加村庄的景观和环保意识。
四、社会公益活动:1.扶贫帮困行动:我们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工作,组织村民捐赠物资和资金,帮助贫困家庭度过困难,同时也引导村民注重思想教育,提高脱贫自立的能力。
2.敬老爱幼活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敬老爱幼的活动,如举办老年人文艺汇演、开展包饺子和包粽子活动等,让村民亲自参与其中,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上就是我村申报文明村的主要情况和材料,请贵部门审核评估。
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持续开展各项文明活动,为村庄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此致敬礼。
古村落申报材料(2)
是否确定传承人
□是 □√否
项目存续情况
□传承良好 □√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 □濒危状态
与村落依存程度
□√必须依托村落存在 □不需依托村落存在
活动规模
□10人以下 □√10至30人 □30人以上 □全村 参与
传承时间
□√连续100年以上 □连续50年以上
各级保护或示范名录
列入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是 □√否 其他,请注明名称及由哪一级认定公布:金华市级精品村
• 2000年来,随着xx的全面开发,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全镇经济有 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近1000万元的农田水利基础投入,全镇效益农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以甘蔗、蔬菜、棉花、畜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五都钱村概况
• 五都钱村于明清隶属金华府xx县正果乡,戴村庄治下之自然村。当时xx县分为 十六都,都下管治许多图,此地为五都二图,村在五都以钱为姓,故名五都钱。
谢谢!
• 五都钱村武肃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为族中祭祀先祖之地。 于1975年以危房为由被拆毁。2011年3月3日,在四个行政村两委及理事会的辛苦操 劳下,普济禅院整体竣工!祠堂气势恢宏,宏伟壮观,就像一颗在古村绽放绚烂光 彩的明珠,记载着钱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五都钱村全貌
一、村落环境
村民人均年收入 5000元
文保单位
□ 国家级 0处 □ 省级0 处 □ 县级1处 □ 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0 处
历史建筑 □ 市级政府认定1 处 □ 县级政府认定 处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50 (%) 历史环境要素共计
类,
【定稿】河北村申报国家传统古村落材资料
【定稿】河北村申报国家传统古村落材资料封面:中国传统村落河北村申报资料照片:河北村全貌落款: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河北村河北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资料目录一、申报表二、河北村基本情况(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二)千年古村,历史悠久(三)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四)遗存丰厚,民风淳朴(五)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三、主要历史军事遗存县衙遗址·地道阳春阁·城墙玉皇阁·古道点将台·校场宝塔、城隍庙遗址绵河大铁桥军事遗存遗址张果老洞苇泽古溶洞村东建筑群四、历代民居建筑遗存梁氏土窑院、横石窑院、板瓦房院、上马石院、丁氏楼房院、楼底院梁氏平房院五、其他历史文化遗存商旅店铺碑刻匾额古树古墓农耕文化红色交通名人贤达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双仙对弈的故事蛮人建阁的传说雄狮镇守村西口晋剧团闹元宵报灯官焰火七、人居环境现状活动中心出行条件、饮用水源教育卫生商品供应其他设施八、传统村落保护一、申报表二、河北村基本情况河北村位于太行山中麓绵河谷地北岸,属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管辖,东临本镇娘子关村,西接坡底村,南望磨河滩,北至罗家庄,村域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3600亩,村庄占地181.5亩,现有耕地790亩,2016年全村共有287户,632人。
河北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域内峰峦叠嶂,石奇洞幽,遗存丰厚,凝聚太行隋唐之古风;河流泉涌,良田沃土,气候宜人,彰显水乡泽国之流韵。
河北村与闻名遐迩的娘子关隔河相望,石太铁路、阳井公路傍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为人们理想的宜居之地。
(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河北村山脉岩石主要为沉积岩中的海相化学岩,村东呈现奥陶系灰岩,享有美誉的娘子关上水石产地最文献记载的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苇泽关在平定州东北八十里,隋于此置县,亦名苇泽县后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在苇泽关地区置苇泽县,属州隋大业三年(607)废。
隋大业十三年(617)复置苇泽县,属井郡,至唐贞观元年(62)废,并入井县。
传统村落古村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保护规划调研 Vu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村申报材料(终稿) ZGY特点 R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推荐材料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东侧,西北距岳阳市区73公里,南距长沙市130公里,占地面积约300公顷,耕地922亩,林地约1200余亩。
自明朝初年张氏始祖张谷英在此地定居以来,子孙繁衍,已历600余年。
至今居住在古建筑群内尚有2000多人,600余户,且大屋内无一杂姓人家。
村内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形成于清代嘉庆时期。
张谷英古建筑群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村2003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明村,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3年被国家旅游等级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文物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张谷英村不愧为一座历史迷宫,600多年沧桑岁月,遗存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绵延26代,衍丁8000多人,其中2000多人聚族而居,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有“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之誉。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杰作。
古建筑群建筑形式和格局采用“干枝式”结构,中轴线上的主堂一般有三至四进堂屋,最多可达五进。
两侧大都对称地伸出三至四个横向分支,即“横堂”。
主堂及横堂皆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中间的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每个单元之间又以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一体,聚家为族,这是按《周易》之“离”“卦”构思,也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理念的体现。
建筑者运用“虚实相生”组合空间,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民族特色,这种纵横轴线交织的总体布局是独特罕见的,是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张谷英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冬日可拒北来寒流,夏日可迎南来凉风;整个大屋有200多个天井,用于排水采光,通风纳气;留有60多条巷道,屋屋相通,既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又有利于消防安全;因势制宜,逐进抬高,突出主堂,穿梁立柱,架构合理,房屋的高密度紧凑排布,尽量节约用地,注重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是乡土民居“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
千年古村申报材料
目录一、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二、村名由来三、虞姬村文化遗存四、历史轨迹五、历史事件六、民间传说七、民间艺术八、游艺与竞技九、礼仪习俗十、村规民约十一、村现状及以后发展思路一、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古贤古风古魂韵,一墓一园一瓦当。
虞姬村位于灵璧县城东部,与泗县长沟镇接壤,303省道穿境而过文化底蕴丰厚,2013年7月被省住建厅、省旅游局评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确定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村。
全村共有土地9910亩,耕地面积7536亩,总人口5340人,辖9个自然庄、11个村民组,拥有8个党小组105名党员。
灵璧县重点打造的楚汉文化旅游特色村。
本村楚汉历史村以商贸、文化旅游、农业为主导产业,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60元/年。
二、村名由来虞姬村得名于西楚霸王之妻虞姬。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令人扼腕断肠的‚霸王别姬‛之千古悲歌。
美人虞姬自刎后葬于此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虞姬的大美、大爱、大义,把村庄命名为‚虞姬村‛,沿袭至今。
三、虞姬村文化遗存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
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
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
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有一片终年常绿的树林,树林中沉睡着一座古墓。
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静穆凝重。
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
暖阳斜照,微风轻拂,片片桃花飘落。
松柏树下,虞姬静卧墓中数千年。
虞姬墓,位于安徽灵璧县城东七点五公里处,东濒鹿鸣,阴陵诸山,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
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
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
定稿 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洛川县贠家塬村
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二○一九年四月延安市洛川县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贠家塬村)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目录一、基本情况 (1)1、区域位置 (1)2、自然条件 (1)3、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4、村庄建设情况 (2)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 (2)1、建制沿革 (2)2、历史遗迹分布 (3)3、非物质文化遗产 (4)三、古村落(贠家塬)保存情况 (6)1、古村落(贠家塬)概况 (6)2、历史文化价值 (10)四、保护措施 (12)1、机构设置 (12)2、保护办法和规章制度 (12)五、规划编制情况 (13)附件:《洛川县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贠家塬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4)六、附图 (43)1、古村落(贠家塬)在洛川县的位置图 (44)2、古村落(贠家塬)在朱牛便民服务中心的位置图 (45)3、古村落(贠家塬)保护范围图 (45)4、贠家塬村村域及古村落(贠家塬)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46)5、古村落(贠家塬)全貌照片 (48)6、古村落(贠家塬)历史遗存密集连篇分布区域照片 (49)7、古村落(贠家塬)历史街区照片 (50)8、贠家塬村村域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遗存、传统风貌建筑照片 (51)延安市洛川县朱牛便民服务中心贠家塬村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按照《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陕西省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办法》,结合洛川县朱牛便民中心贠家塬村实际,申请贠家塬村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贠家塬行政村位于洛川县石头镇朱牛便民服务中心约7.5公里处,北与吉林村接壤,东与北塬隔沟相望,南邻渭南市白水县,西面隔洛河与铜川市宜君县相望,有“鸡鸣一声听三县(市)”的美誉。
村域面积约为13.82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518.71亩;耕地面积约6027.99亩,其中经济林木苹果种植2125亩、花椒树1160亩、玉米2742.99亩;林地面积2068.09亩,其中退耕还林410.30亩;贠家塬行政村下辖贠家塬村、贠家河村、李家河村、方家塔村、堡乃村、页勿村6个自然村,其中贠家塬村设两个村民小组,方家塔村和堡乃村设方堡村民小组,贠家河村和李家河村设贠李河村民小组,页勿村民小组。
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海南是我国南方的一座美丽的海岛,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其中,海南的文化村落是海南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这些村落代表了海南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是展示海南独特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南的传统文化,提升海南的旅游观光业发展,海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于近期启动了“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的整理和评选工作。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的申报材料。
第一部分:申报材料的背景及意义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申报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该申报项目的目标及作用。
在这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 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南文化名村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阐述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南的重要性,特别是文化旅游的发展。
与其他旅游景点相比,文化村落更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2. 海南十大文化名村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说明海南选择申报十大文化名村的目的,引导游客来到这些有独特文化背景的村落,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
3. 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同时,我们需要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提倡对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保护,保留当地的历史财富和文化智慧,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厚遗产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文化村落概况这一部分是详细介绍申报的十大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景观特色。
以下是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1. 乡村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于每个文化名村,我们需要介绍它的历史、人文特征、习俗、传说以及地方性文化。
2.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针对该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包括传统建筑、传统食品以及乡土文化等,强调对这些传承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 环境景观的特色介绍。
这里主要介绍该村落的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生活技艺以及地方名胜,介绍海南的多元文化旅游资产。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计划这一部分是我们对这些村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规划和措施。
名村申报材料
名村申报材料明村申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地形。
位于xx乡东南部(东经87° 15′—87° 25′、北纬42° 8′—42°17′),距xx县约53公里,北与xx村接壤,南与杜军路接壤,东与国防路接壤,西与泽格登湖都格村接壤,总面积8平方公里。
海拔1082米,地势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倾斜,平均坡度为3-5‰。
(2)气候和气象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空空气干燥。
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量78.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224.4毫米。
(3)行政特征。
全村543人152户,其中安心103户365人,基层32户118人,重点工作16户56人,重点管控1户4人。
该村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四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57人,维吾尔族210人,蒙古族265人,哈萨克族11人。
全村有党员22人,团员36人,高级官员6人。
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
(4)社会经济。
Xx村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村。
全村耕地3000亩,存栏牲畜21300头,从事畜牧业的60户255人,人均耕地5.5亩。
在xx,xx村总收入3195万元,XX村集体收入14.92万元,人均收入10254元。
二、历史沿革。
,蒙古语,意为“咸井”。
1975年从博湖等地迁来,是第三畜牧队,隶属于xx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成立xx村委会,同年9月成立村党支部。
属回族乡管辖。
三是经济文化特色。
(a)立足现实促进发展。
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90%以上的居民都是游牧民族,由于牲畜管理制度落后,牧民的放牧方式过时,大部分牧民都跟着羊群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把xx村的畜牧业硬性限制在山里画的圈子里,导致集体牲畜损失严重,而农业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里经济停滞不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一、石佛村概况(一)地理位置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
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
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
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
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1、石窟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
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
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
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
”“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
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
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
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
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
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作。
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
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
”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
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
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
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
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
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
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
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
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
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
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
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
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
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附件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篇三: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报告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
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
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
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
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
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
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
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
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
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
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
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
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
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
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
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
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
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
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
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
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滨海,互为补充,互作应证,相成相辅,连作一体,都是天涯石文化的代表。
透过它们的历史影迹,人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山道,每一座山崖后面,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二、文门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保护村史从古至今,文门村民悉心保护着村庄周边的1000多亩古林。
其中700亩在山上,300亩在山下,山下的300亩即前人传说的“钦差林”,今人辟建成生态园。
园中有很多名树,如乌墨、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山荔枝等。
树龄最长的有300年,一般也有近一百年,最大的树高18米,胸径538厘米,树冠15米,这片古老的果木林,自从清代钦差苗曹汤封园示禁至今垂300年,村民们自觉地保护更新,禁绝任何破坏行为,相约不在此地砍树、割草、垦殖、创土、葬坟。
即使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毁林开荒。
烧炭炼铁,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破例越轨。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良好民风村风,已经形成历史传统,深入人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门村特殊的政治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文门村视察过,使文门村几乎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海南时必到的黎族村庄。
省领导及外国考察团也经常踏访,对文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