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奴”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31张PPT)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 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 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 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 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 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 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 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 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
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少数民族的胡 床、方凳、圆凳等 家具传入中原,受 到汉族的喜爱。汉 族席地而坐的生活 习惯逐渐改变。
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 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 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 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 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 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 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 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 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 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 民族主义者何?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 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 于国外诸族是也。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定稿)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1)这些地 区有什么共 同的特点? 2)列强这 样做的目的 是什么?
1905
保国保种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同孙中山为代表 1898年成立保国会 的革命派,救国的主张有何不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1)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 景?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了《辛丑 条约》,民族危机严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 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3)面对列强 的侵略,中国 人应该怎样才 能避免国家分 裂?
探究“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的提出 ①清朝后期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 1894-1895 的觉醒。 ②甲午战后,保国保种; ③1905年,清腐败无能,革命派提出推翻清 政府的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资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和“驱逐鞑虏”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有何变化? 请绘制结构图表示。 2)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 了什么作用?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 掌握“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的演变过程;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三、教学重点:1.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2. “驱除鞑虏”思想的演变过程;3. 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听课、讨论、分组钻研;2.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问题解答;3. 视频资料展示、案例分析、教室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背景。
2. 进修:分组讨论“驱除鞑虏”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学生展示钻研效果并进行讨论。
3.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4. 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判:1. 学生教室表现评判:包括参与讨论、表达意见、思维活跃度等方面;2. 作业成绩评判:安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水平;3. 考试评判: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2.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 教室教具:白板、笔、纸张等。
八、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思想演变过程的文章;2. 小组钻研:分组钻研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并撰写钻研报告;3.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驱除鞑虏”思想的意义及“五族共和”思想的实现条件展开讨论。
以上是《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重要的思想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3.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和孙中山 的民族主义? 旗帜的变化的含义:说明了什么?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二、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亡国灭种 名称 鸦片 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甲午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 影响
2.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1903年 1905年 1910年 国家 主要侵略活动 英国 入侵西藏,企图分裂中国 日本 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租借地 俄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独立”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 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
1.华夏族 先秦时期
综合探究一
蛮、夷、戎、狄
2.“中华”由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说汉话、穿汉服 改汉姓、通汉婚 用汉制、学汉礼
匈奴、鲜卑、羯、氐、羌
3.“中华民族”由 来
梁启超 满、蒙、藏、回、 维、壮、苗……
吐蕃、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明 清 时 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课目的1、知道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2、认识“驱赶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代替“驱赶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剖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想,对民族散布、民族关系有了必定的知识贮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 ,相对照较抽象 ,学生有必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民族思想的观点模糊 ,对于中公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论不必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 :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的意义;2、难点 :“五族共和”代替“驱赶鞑虏”的内涵;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4.1.1 教课活动激趣怀疑 ,歌曲导入学生活动 :倾听歌曲《爱我中华》,感觉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讲堂上 ,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 2【讲解】环节一、感觉“多元一体”学生活动 :阅念书籍 P23,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研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 :1、回首已学知识 ,梳理近代史上 ,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认识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联盟会的革命大纲,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点的限制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 :1、认识两面旌旗的变化 ,知道此中代表的意义。
2、思虑 :孙中山的思想观点为何会发生变化?1.使“中国”成为拥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清代后期 ,列强入侵 ,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悟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足表现了民族同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点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期间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 康有为B. 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五族共和”的五族 ,除汉族外 ,还包含 (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 )A.1895 年B.1898 年C.1901 年D.1905 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 )A. 洋派B. 革命派C.固派D.新派7.1903—1904 年入侵西藏 ,企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 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在腐的封建制制度下,不人君主的清代要反,就算人君主 ,也不可以不革命”的是 ( )A. 康有B. 梁启超C.中山D.李大活 4【作】100 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 世中国第一次史性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同步测试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比较,错误的是A.都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B.发起的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都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D.公车上书和兴中会成立分别是其运动开始的标志2.“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引文中的“它”指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3.下图为中国同盟会会员证。
中国同盟会会员所信奉的政治主张是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审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体变化不甚明显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5.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6.下图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A.都重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7.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其共同的作用是A.促进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指导作用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8.《近代史研究》载文云:“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走向“五族共和”
十八星旗
五色旗
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
探究“驱除鞑虏”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 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 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回顾: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回顾: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 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
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
——孙中山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 思想有了哪些变化?
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 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前后,对民族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 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 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 民主共和国。
走向“五族共和”
材料:“有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
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
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
中华民族内部 各民族平等
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b. 经过:讲述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各省独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展示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c. 意义:分析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意义。
d. 影响: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八、重点题型整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感到困惑,对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能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存在困惑,不太清楚如何运用历史经验来思考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a.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2. 学会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件
一、感受“多元一体”
(一)感受民族多元 汉族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 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 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 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 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 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 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 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 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 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 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 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 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 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 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 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 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 余势力逃往漠北
(二)感受民族融合
1、以上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2、结合已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史实吗? 3、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 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三代 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三、走向“五族共和”
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 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 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 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12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学目标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了解“驱逐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不一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义;2、难点:“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内涵;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环节激趣质疑,歌曲导入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2【讲授】环节一、感受“多元一体”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23,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1、回顾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了解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念的局限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1、了解两面旗帜的变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义。
2、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活动3【练习】环节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A.1895年B.1898年C.1901年D.1905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A.洋务派B.革命派C.顽固派D.维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李大钊活动4【作业】环节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了解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
一、导入引导
1. 请回顾一下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驱除鞑虏”是指什么?这一口号在中国近摩登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知识讲解
1. 驱除鞑虏运动的发生背景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问题出现了怎样的演变?
3. 辛亥革命后,中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这一口号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意义?
三、案例分析
1. 请结合《综合探究一_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中的案例,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如何演变的?
2. 你认为中国在实现“五族共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挑战?
四、思考拓展
1. 你认为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五族共和”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吗?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五、教室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民族问题演变过程,掌握了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了中国摩登化经过中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思考,不息进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做好笔记,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祝大家进修愉快!。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改良派: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为面什对么列在强这 的一侵时略期扩会 张出,现中列国强怎对样中避国免频国繁家发被动分侵裂略的战危争险、? 试图分裂中国的事情?
( (12))全发中资展民国本国族处主清于义家团清国的结政朝家军,末进府事共期入、同统,帝经抵政国治治主济御腐义实外下败阶力敌能、段;入国,做侵力积;衰极到弱地吗对外?扩张和掠夺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又是领土统一?
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
领土统一: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等统一于中央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一、感受“多元一体”
1.走近“多元”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
一支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 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 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 国以来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494年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 族的融合。6世纪前期,北魏 内乱不止,分裂为东魏和西 魏,后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一、感受“多元一体”
影响
1840 鸦片战争 ~1842
英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1856 鸦片战争 ~1860 英、法
《天津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北京条约》 程度加深
中日
1894
甲午战争 ~1895
日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甲(八午1国华)中联战历日军争史侵战上争看~1;19:9000中1 日德英之奥意美 日间法 俄一直《都辛是丑日条本约》向中完 建国全社学沦会习为,半中殖民国地文半化封 影响日本文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案1新人教版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学目标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了解“驱逐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不一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义;2、难点:“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内涵;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激趣质疑,歌曲导入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2【讲授】环节一、感受“多元一体”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23,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1、回顾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了解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念的局限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1、了解两面旗帜的变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义。
2、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A.1895年B.1898年C.1901年D.1905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A.洋务派B.革命派C.顽固派D.维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李大钊活动4【作业】环节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综合探究一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作业
综合探究一从“驱逐鞑虏”到“五族某某”一、选择题1.“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生”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为如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4.1895年,在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所国近代化过程日举行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某某历史文化陈列”“变法流血第一人”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C.推动维新变法,主X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10.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l908年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往近代化探索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这里的“它”13.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后来某某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某某主义成了正统”14.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中国()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16.“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1教学目标1、知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了解“驱逐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3、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历史背景;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对民族分布、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民族思想”这个话题,相对比较抽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模糊,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过程不理解。
对历史人物的多元评价不一定能轻易接受。
3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的逐步形成的意义;2、难点:“五族共和”取代“驱逐鞑虏”的内涵;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环节激趣质疑,歌曲导入学生活动:聆听歌曲《爱我中华》,感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活动2【讲授】环节一、感受“多元一体”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23,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驱除鞑虏”学生活动:1、回顾已学知识,梳理近代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
2、了解近代人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
3、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知道孙中山此时的民族观念的局限性。
三、走向“五族共和”学生活动:1、了解两面旗帜的变化,知道其中代表的意义。
2、思考:孙中山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活动3【练习】环节1. 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梁启超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①壮族②满族③蒙古族④回族⑤藏族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5.保国会成立于( )A.1895年B.1898年C.1901年D.1905年6.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A.洋务派B.革命派C.顽固派D.维新派7.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8.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李大钊活动4【作业】环节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一一《中华文明吏》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因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
……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和回顾已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感受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
3.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进一步认同民族精神,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史料阅读分析能力,知道和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分析,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搜集能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史料自主阅读分析为主,注意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探究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原因及影响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二导入:⑴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一)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1.根据年代尺和书本,说说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2.结合书本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列举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
(在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出示西汉、唐、南宋疆域图,让学生根据地图补充相关史实。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宋与辽、西夏、金的战和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八年级中国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3.关注地图中东北地区民族的发展变化,从西汉的肃慎到唐的靺鞨到南宋的女真,后来演变哪一民族?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是什么?设计意图:以满族为例,了解民族的延续性,并为之后的第二部分探究“驱除鞑虏”做铺垫。
(二)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出示《时局图》和康有为的话,从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如何一步步落入危险境地?面对上述危险,康有为等人做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以材料题的形式,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过程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抗争史实,引导学生理解“驱除鞑虏”出现的历史背景。
过渡:这一革命任务落到了哪一阶层身上,说说其主要领导人和革命纲领。
2.出示孙中山和革命纲领的图片,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你如何认识?(认识其出现的合理性:对清政府的极度不满,并指出不当之处:不利于各民族力量的团结)设计意图:通过对“恢复中华”理解的讨论判断,认识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局限性,自然过渡到走向“五族共和”,并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三)理解史料,走向“五族共和”1.出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主义”的理解,请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出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孙中的“五族共和”材料,阅读材料,思考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请结合材料进行简单解释。
2)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与之前的“驱除鞑虏”相比,材料二中的“五族共和”有何进步?设计意图: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对书本资料进行分步理解,从而发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转变的意义。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 出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1)请结合书本,分别介绍两面旗帜出现的时间和含义。
2)从旗帜一到旗帜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四、继往开来,维护民族团结出示宪法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规定,认识到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设计意图:以古论今,认识民族意识的延续,从而增强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