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2.家长:如果你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你就应该去上大学。
儿子:事实并不是这样,上大学并不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
儿子的回答表示他把家长的话理解为以下哪一项()A.大学是为找一个工作而进行培训的许多地方之一。
B.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C.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对想从事体面工作的人进行资格培训。
D.想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是上大学的唯一原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果这个结论是真,则下面哪一项必定是假的()A.虎子自己跑出虎穴并被猎获。
B.若未得虎子,则必定未入虎穴。
C.若入虎穴,则必得虎子。
D.若已得虎子,则必定已入虎穴。
A.报纸果农B.传媒农业C.书刊农村D.编辑菠菜二、语言表达5.“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
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直觉的辩证法--中国哲学思维的特征
直觉的辩证法--中国哲学思维的特征
韩强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直觉的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它不像西洋哲学的逻辑辩证法那样追求严格推理,以证明概念的逻辑关系,而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佛学的"般若智",都是要人超越有限的生命以达到无限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心性修养和"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现代新儒家的直觉为体、理智为用都体现着一种重视宇宙人生的自觉精神.
【总页数】8页(P76-83)
【作者】韩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J], 彭华
2.中国哲学史上的直觉思维管窥 [J], 陈永杰
3.直觉——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必然走向及其特质 [J], 陈爱军
4.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J], 谭明冉
5.论直觉思维的思维形式——兼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J], 张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存在,历史已悠久,具有其特有的理论。
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
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
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
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
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
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
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
而所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
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020年枣庄市滕州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枣庄市滕州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
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
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
再看西汉人物的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
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
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专门为人物设立的合传。
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作者:曾庆福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重视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的特点。
当前,要推动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辩证思维;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人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模糊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的意会、顿悟、体悟,不注重对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因此,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用词多有歧义,使用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提出的命题没有明确的形式,做出的推理没有明确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有些名词和概念在同一个章节中往往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对同一个哲学命题,也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同一个哲学术语或同一个哲学命题,常常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道”“气”“仁”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中国哲学对这几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
例如,老子就从来没有对“道”做出明确的定义。
在老子看来,“道”这个名称本身是可有可无的,“道”是无法起名、无法定义的。
至于“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更是说不清楚,也是无须说清楚的。
由于“道”这个概念不明确,使得后来的研究者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中。
再如,“气”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气”是表示物质实在的概念,大体可以理解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但是,对不同的思想家来说,到底什么是“气”,则存在不同的解释:西周末期的伯阳父强调“气”的实体形态;春秋时期的医和则强调“气”的功能形态;老子认为“气”就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和“道”是一回事,既确实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庄子也认为“气”是物质始基,但对于“气”的确切含义也没有讲清楚。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
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
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
一方面,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因而必然影响着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们自觉创造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获得了自身生命的同时,又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再创造。
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精华与糟粕,都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传统思维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从思维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辩证思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已经自觉的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也都变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
它是指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从思维发展史来看,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是在直观与体悟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直观即对事物进行整体的观照所产生的感觉;体悟则是以心观物,以过去的惊艳为积淀,对事物进行感悟和体验。
因此,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和思维既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又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一种特殊体现,也是古人对哲学中介的思考。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
论述类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作者:彭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有三大特征,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
“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的。
“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三大思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深重。
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学”的殿堂,部分原因可以追溯于中国思维。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3-0126-08回溯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化、一体化来临之前,全世界的主要民族,其文化发展的历程都走过了一条大致相同的道路,即由“原始思维”而进入“近代思维”,由“形象思维”而进入“抽象思维”,由“前科学”而进入“科学”,由“野蛮”而进入“文明”,由“巫术”而进入“宗教”,由“宗教”而进入“哲学”。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
哲学是时代思想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黑格尔(G. W. F. Hegel,1770-1831)指出: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像一座神庙里没有神像。
①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断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中华民族是有哲学的民族,中华文化是有理论思维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原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
清人云:“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
高二上学期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含解析〕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一、现代文阅读〔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孔子?是彭富春教授继?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一部讨论和研究中国先秦思想的学术专著。
全书既有译解,又有阐述。
从字、词、句到篇章构造,从部分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化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
当然,这不是一般化的译读和阐释,而是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一共生和人我一共生的思想体系。
基于?论语?文本,作者对其进展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完美畅达,作者还试图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缺乏,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
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展了全面分析,精邃深微,要而不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提醒了其内在关联。
如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一般把“束修〞释为“十条干肉〞。
而彭富春的看法是:“此为束带修饰,喻十五岁的成人。
〞故他把此句译为:“凡十五岁以上自行束带修饰的人,我未尝不教导的。
〞其根据是:“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大学〔成人之学〕,大学的根本是学道。
〞这是颇有道理的,大学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不然孔门三千弟子中何来七十二贤人?还有,作者的解析不仅在理论底蕴上有深层的开掘,而且在行文运笔上也彰显了个性风采。
他的语言凝练、精粹,有深化的哲理内涵,不少句子写得很美,像箴言,像诗篇,耐人咀嚼和寻味。
如“逝者。
流逝就是时间是。
它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包括了过去、如今和将来的无限整体。
流逝不仅是消逝,而且是生成,是生生不息。
天地人的本性就是这种永远的生成。
天旋地转,日出日落,月明月暗,春去秋来,暑尽冬临。
〞姑举一例,窥豹一斑。
论语?全册的第一个字,即“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原发的思想含义。
所学者何?道也。
它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规定,是中国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读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简述人类思维的三大特性
简述人类思维的三大特性人类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从自身所处的利害关系出发,受自身欲望、情感和意志的影响,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伦理观来衡量事物,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去处理问题,思维内容总是紧紧地围绕着其所关注的事物,倾向于将所发生的现象同目前所关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对问题的关注程度与该问题对主体利害关系的关联性和重要性成正比。
思维的单向性是造成人们之间误解与冲突的思想根源。
这是因为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如果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以不同标准来观察、衡量,其结果必然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结果相对应于每个人各自所处的角度、立场及所引用的标准而言,可能又是相对正确的。
思维的单向性是由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所决定的,受人们所处的具体利害关系因素的制约,它表明了人类难以完全地从理性上、从客观上全面、公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经验性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不断以旧经验理解新经验、根据已有经验作出新推断的思维过程(在无任何经验之前依据本能)。
这种过程决定了人类的思维、认识离不开经验,人类的思维内容必然要以自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依据,而不可能产生与其经验无关的新内容。
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受已有经验多少、深浅的影响和制约。
经验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所感积累而成的主观概念体系。
经验有三种类型: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衍生经验。
直接经验指人们能够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体验(实践经验),它主要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间接经验指从书本、传媒及与他人交流所获得的概念(理论经验),它主要受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
衍生经验指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交汇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推理而获得的结论。
它受制于天赋以及对问题的探讨程度、努力程度,是经验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切真理皆属于这种衍生经验。
这三种经验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关系依次由近而远,但对实践的指导性却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片面至全面。
思维的经验性一方面使人类能够加快、加深对新事物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也使人类受到经验的局限和误导,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和以偏概全的偏见。
《内经》直觉与意向思维的特征
《内经》直觉与意向思维的特征
洪素兰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3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洪素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J], 彭华
2.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与培养——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中直觉思维的引导 [J], 蓝宏生
3.直觉思维的“能量”--从爱因斯坦、费米的发现反思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 朱荣贤
4.让直觉思维之光照亮中学数学教学——浅谈新课标下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J], 黄旭芳
5.论直觉思维的思维形式——兼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J], 张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2021学年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直觉”,即未经逻辑推理而得的认知,是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交融于对象之中的体悟,“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见其理”。
“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
它不需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而是凭借主体的神秘的自觉、灵感、体验、感悟,在瞬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作为逻辑学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逻辑思想、逻辑理论,它们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人的著述中。
但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逻辑在中国古代并未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并未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主流。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特别重视的是经验,而分析性的逻辑则被排斥在主流之外,逻辑思维在中国始终不发达。
相反,直觉思维则有长足的发展和广阔的市场。
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于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而言,直觉思维亦有其用武之地。
比如,居里夫人之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其中就不乏“大胆的直觉”。
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曾经敏锐地指出,“科学知识不只是理性的,其中有相当比重是体力的和直觉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亦尝明言,“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热情展望,“如果我们更加注意直觉或大胆的想象,来作为不可避免的抽象化趋势的一种补充,基础物理学的又一次返老还童就是可以期望的”。
直觉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没有中间推理阶段,不进行逻辑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具有直接性、自发性、非逻辑性等特点。
虽然说直觉思维具有逻辑思维不能替代的优势与特质,但同时又不得不指出的是,直觉思维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还有可能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
浅析直觉思维的特征·作用及其教学策略
浅析直觉思维的特征作用及其教学策略
吴举宏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04()5
【总页数】1页(P15-15)
【关键词】直觉思维;课堂教学;教学策略;中学;生物
【作者】吴举宏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J], 彭华
2.数学直觉:让孩子的思维“跟着感觉走”——数学直觉思维的本质特征及教学建议 [J], 段安阳
3.信息时代需要准确的"直觉思维"——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J], 丁庆朋
4.浅析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特点及作用 [J], 甘正权
5.直觉思维初探——浅谈《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对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作用 [J], 赵胜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
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
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 “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 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是论述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前提。
B. 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 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 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 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答案】1. A 2. C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