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必修课程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
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课程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的有关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适应与 发展的特点和任务,了解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 环境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提升大学 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课程包括六个专题,18 课时,1 学分。
本课程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科学性与应用性,理论 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性、体验性、感染性,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 性,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大纲发展-----从健康心理开始
第一讲 发展---从健康心理开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 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确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2.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 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5. 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6. 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三)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是智力、能力正常发挥的需要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概述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没有明确的严格的界限。人的心理及 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 、由量变到质变,相互依存、转化的连续谱。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只是每个人程 度不同。 1、心理困扰 (1)生活适应问题: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适应等 1 (2)学习适应问题:考试焦虑、不喜欢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3)人际适应问题:人际冲突、社交技能缺乏、人际关系敏感、异性交往恐怖症、由自慰行为带来的心理困扰等 (4)恋爱与性心理困扰:恋爱中的过度情绪反映、失恋、单相思、网恋、性心理发育异常等心理困扰 (5)性格与情绪问题:自卑、怯懦、依赖、猜疑、自我冲突、抑郁、焦虑、冷漠、暴躁等。 (6)就业心理困扰:择业取向、职业迷惘、

就业恐惧等 2、心理障碍 (1)神经症 睡眠障碍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疑病症 恐怖症 (2)人格异常 反社会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 癔病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3)性心理障碍 性指向障碍 性偏好障碍 性身份障碍 3、精神障碍 (1)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精神病中比较常见的、以心境的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想、情感、行为与现实脱节,不能分辨幻想与现实。 (3) 偏执性精神病:有持久的偏执性妄想,程度轻重不一。 (4) 反应性精神病:由于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原因 1.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2.心理成熟滞后,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3.面对多重压力,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4.交往能力欠缺,缺乏社会支持
(二)社会原因 2 1.片面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导向 2.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影响 3.父母离异、亲子关系失和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新特点 (一)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
(二)心理问题多重复杂
(三)心理问题的掩饰性较强
五、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积极自助 1.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3.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4.学会应对挫折
(二)主动求助 1.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寻求心理支持 2.正确理解心理咨询,愿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3.掌握科学的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及时分辨心理问题
【总结】 (1)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学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 (3)掌握社交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求助心理帮助,优化心理品质 大学—

第二讲 大学—从心理适应开始
一、心理适应的概念及意义
(一)什么是适应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 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
(二)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 积极的心理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 性,使自身得到发展。 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 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 动作用。
(三)适应的意义 1.接纳自我的开始 2.有效学习的需要 3 3.积极交往的基础 4.身心和谐的要素 5.健康生活的前提 6.个人发展的起


二、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困扰
(一)情绪困扰
(二)学习困扰
(三)交往困扰
(四)生活困扰
(五)情感困扰
(六)发展困扰
三、如何适应和管理大学生活
(一)制定目标
(二)管理生活
(三)规划学习
(四)积极交往
(五)调控自我 和谐—从人际交往开始

第三讲 和谐—从人际交往开始
一、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 1. 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a.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或互动过程中发生的 b. 人际关系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并不仅是对客观地位或身份的描述。 c. 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行 为方式等;而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 有相对的稳定性。 3. 人际关系的意义 a.人际关系是人的生存本能 b.良好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 c.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 1. 定向阶段 2. 情感探索阶段 4 3. 感情交流阶段 4. 稳定交往阶段 友谊的准则 在朋友需要的时候自愿提供帮助; 尊重朋友的隐私; 保持信任; 信赖并向彼此倾诉; 当对方缺席的时候能够代表对方; 不再公开的场合批评彼此; 表现出情感性的支持; 在交谈中注视对方的眼睛; 相伴的时候努力使对方快乐; 对彼此的关系不嫉妒或不批评; 对彼此的朋友宽容; 与对方分享成功的消息; 寻求个人化的建议; 不责备或唠叨; 和朋友开玩笑或取笑; 会偿还欠账、报答恩惠或赞扬; 对朋友表露自己的情感或遇到的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原则 2. 交互原则 3. 相容原则 4. 信用的原则 5.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 a.外貌 b.性别 c.空间距离 d.成长经历 2、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a.个性品质 最具人际吸引的 20 项个性品质(顺序排列):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任、有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 幽默、负责、开朗、信任。 b.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包括我们拥有的关于我们自己所有的认识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人的一种认识。 自尊: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是自我概念中的评估和情感两个部分。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5 2. 近因效应 3. 登门槛效应 4. 增减效应 5. 光环效应 6. 刻板印象 7. 投射效应
二、大学生

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一)交往缺乏主动性 1. 恐惧担忧 2. 自卑自负 3. 腼腆羞怯
(二)封闭自我 1. 孤独 2. 猜疑 3. 嫉妒
(三)缺乏交往技能 1.自我中心 2. 理想化 3. 取悦他人 4. 指责他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自我 1. 真诚待人 2. 彼此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平等相待、友好信任的交往方式,也是重视他人在人格、行为习 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的表现,简言之就是认同他人的独特性。 3. 学会赞赏: 赞美是一种人格品质,是一种态度习惯。赞美意味着我们时时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并且慷慨得将 你所观察到的反馈给对方。即便行为具有破坏性,其背后也含有积极的品质。当你学会将赞美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时, 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远远多于你所付出的。 4. 主动交往 a.投石问路技术 b.察言观色技术: c.直截了当技术 d.即景出题技术 e.寻找相同技术 5. 谈吐幽默: 幽默是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心灵的 火花 6 6. 懂得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我们会时时发现生 活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快乐。在赢得友谊的路上,同样需要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回报。 感恩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行动的。一声发自内心的“谢谢”,一句节日里的问候,一次跌倒时的搀扶, 一杯寒冷中的热茶,都是感恩的具体表达,都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忘记他对你的恩情和关照,从而加深你们的友谊, 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技巧 1. 避免犯错的重要原则 a.明晰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 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b.适度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自我表露分层次的 ,存在着表露互惠效应 c.完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由于交往的需要,人们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恰当的印象。在交往中使自己的穿着、谈吐、举止 符合自己的身份和交往的情境,往往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进交往效果。恰当的印象管理并非虚伪,它代表着 个人的修养。 d.遵守社交礼仪 通过礼仪,能够传递出尊重、友好、真诚、重视的态度,更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 2. 语言沟通的技巧 a.学会倾听 (1)身体语言 (2)体察语言背后的情感 (3)提供回馈 (4) 询问 (5)不

轻易打断对方 (6)不主动给建议 (7)容忍沉默 b.正确表述 (1)使用客观的行为描述 :避免 “总是”、“从不” (2)使用第一人称:以“我” 开头 (3)学会拒绝:保持准备说“不”的勇气和信心 3.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a.表情表达内心 b.身体传达态度 c.距离决定情感 d.声音演绎内容 快乐--- 管理情绪开始 ---从

第四讲 快乐---从管理情绪开始
一、认识我们的情绪
(一)了解情绪 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1、情绪有其生理基础 2、情绪是一种内心感受和体验 7 3、情绪的表现形式: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动作表情
(二)情绪的类型与发生机制 1、按情绪发展分类 基本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社会情绪: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2、根据情绪内心体验的功效分类 正性情绪:一般将愉快、欢乐、舒畅、喜欢等外在事物对个体有利时的体验,视为正性情绪; 负性情绪:将痛苦、烦恼、气愤、悲伤等外在事物对个体造成危害时的体验,视为负性情绪。 3、按照情绪的状态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等标准,将情绪状态分为三种状态: 心境:是指比较微弱、持久地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 之而喜”就是心境的表现。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在激情状 态下,人的理解力、自制力等都有可能降低。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紧急事故时就会出现 应激状态。如地震、火灾等。 4、情绪的产生机制 (1)情绪受客观事物与内在需求的影响 (2)情绪有其生理基础 (3)情绪具有过程性 (4)情绪与认知相互影响 (5)情绪受情境的影响
(三)情绪的作用 1、情绪具有适应生存的保护作用 2、情绪对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作用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5、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身心健康、学业、人际关系)
(四)健康情绪的标准 适度的欲望 有清醒的理智 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情绪的掩饰性和压抑性;情绪的冲 8 动性和爆发性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焦虑 心理适应焦虑 考试焦虑 身体过分

关注焦虑 选择焦虑 2、抑郁 压抑、苦闷 负面自我评价,无价值、无意义,悲观失望 缺乏兴趣、依赖性强 反应退钝、活动水平下降 回避交往 体验不到快乐、自卑、自责、自罪 身体反应(失眠、食欲下降、言语动作迟缓、乏力、面色灰暗、哭泣、叹息等)自杀倾向 3、冷漠 感觉贫乏、缺少热情、情感和激情 4、愤怒 愤怒会使人感到紧张、压抑甚至狂躁的感觉。
三、有效管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一)认识自己的情绪 1.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的情绪特点,往往与其气质和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2. 了解自己的情绪年龄 (情绪年龄是人的情绪发展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志) 决定人的情绪年龄水平有两点:一是看其情绪反应符合什么年龄段的认知和逻辑水平,二是看其用什么方式来 表现和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 。 3. 善于识别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是指不良的情绪反应或对自己及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伤害的消极情绪状态。 学会横向和纵向比较情绪状态。
(二)接纳自己的情绪——走出情绪认识的误区。
(三)正确表达情绪 1. 向自我表达 2. 向他人表达 3. 向自我及他人以外的客观环境表达 4. 升华表达情绪.
(四)有效调整情绪 9 1. 善于控制负性情绪 2. 学会自我平衡情绪 不要期望值过高,过分苛求自己 学会妥协和放弃 学会自我安慰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尝试放松训练 3. 调节认知改变情绪 成功—

第五讲 成功—从学会学习开始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 学习的内涵 1、狭义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受教育者读书求知并获得一定结果的 实践活动。 2、广义学习: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a.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b.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二)学习的内容、方式及意义 1、内容 知识的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等专业知识; 能力的学习:包括智力技能、动作技能和社会行动技能,诸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健体能力、审 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的学习,又称人格学习、人文精神的学习。比如诚信、守时等人格特点;渗透在知识学习、能力学习 和日常生活之中。 2、方式 强调对终身学习的热衷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求知、能动的发现、探索和创新; 在时空上,走出课堂、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人的生命历程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历程。 强调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全方位学习和多种方式学习的拓展。 3、意义:学习是每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提升生命价值的需要。 ◇促进:多练习,对自己有信心,适度的压力,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阻碍:觉得自己作不好,做不到,别人的嘲笑; 启发:对于很多事情,坚持练习,给自己信心,最终会做到
(三)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逐渐接受现代教育观,也被传统教育所限制 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但也在逐渐接受全 面发展,从多层面、多角度学习的现代教育观。 2、 学习内容体现多元化和丰富化 a.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10 b. 有些交叉学科,既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c. 开始逐步走向社会,扩展生活领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 d. 注重能力的培养; e. 注重情感态度的学习; f. 开始创新的探索、科学的研究。 3、 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占据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增强; (2)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及校外学习相结合,实践性的学习增多; (3)通过网络等各种载体的多手段学习也日渐普遍。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总结】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总结】 从教导中学习——边听边学 从观察中学习——边看边学 从实践中学习——边做边学
二、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困扰
(一)没动力,不想学
(二)没毅力,学不成
(三)不得法,不会学
(四)压力大,学不好
(五)实践少,创造性差

三、培养积极学习心态,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一)激发主动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驱策力。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应, 它表现为学习的志向、 愿望或兴趣等形式,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分类 1、直接性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这类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是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 2、间接性的远景学习动机 这类动机与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上的反映。 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生活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部分 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 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 认识兴趣(求知欲) 认识兴趣(求知欲) 成

就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 (外来学习动机是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 1、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会使学习具有稳定和持久的动力。 2、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会产生对学习 的不断追求。 3、降低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是间接地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 11 4、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方法 ◇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方法 寻找适合自己的“强化物” 做什么会让你感觉高兴、舒服? 听歌?逛街?美食?打游戏? 可以在完成任务之后给自己奖励 寻找适合的榜样 发动周围同学帮忙监督 加强与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 努力获得周围人的支持
(二) 设立合理学习目标 1、 明确的标准能激发实现目标的动机。 2、 跳起来能够得到的果子是最甜的。 对大学四年的目标: 学会做人 learn to be 学会做事 learn to do 学会与人相处 learn to be with others 学会学习 learn how to learn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三)掌握有效学习策略
(四)制定科学学习计划
(五)监控并调整学习过程
四、与学习心理有关的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 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例如: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1)条件学习前 非条件刺激(UCS)→ 非条件反应(UCR) 条件刺激(CS)→不能引出 UCR (2)条件学习中 非条件刺激(UCS)+ 条件刺激(CS)→非条件反应(UCR) (3)条件反应形成 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喜欢一位老师,很可能也会学好一门课 讨厌一位老师,很可能也会不喜欢一门课 可以做些什么促使自己更喜欢学习?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 12 过程。 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错误而无效的动作逐渐被淘汰,正确有效的动作则被保留。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而非刺激引发的。 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

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 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二)学习认知理论 柯勒的顿悟学习理论 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它导致了迅速地学习,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 要做到顿悟学习,必须具备对问题思考的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过程 理想的榜样: ①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②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③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 ④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⑤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记忆的相关理论 人生---- 珍爱生命开始 ----从

第六讲 人生----从珍爱生命开始 一、生命与大学生对生命的困惑
(一)认识生命与死亡 1. 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1)生命:人的生命,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的复杂的统一体; 分为生理生命、心理生命、社会生命。 生理生命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 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心理生命也是人的精神生命,使人超越了人的生理生命,使人与动物区别了开来。 社会生命指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 生命的这三个部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存于一个生命体中, 作用于人整个的生命活动过程之 中 (2)生命的特性:神圣性、有限性、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 (3)生命的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人既是生命的主体,也是生命的客体 第二个特征:人的生命可以创造出高于自己生命的价值。 (4)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密切相关。 2. 死亡和死亡的价值 (1)什么是死亡 生物医学:身体机能、脏器、器官及所有生命系统的永久的、不可逆的停止功能。 社会学:指人类有意义生命的消失,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2)死亡的特性 13 死亡的必然性 死亡的不可抗拒性 死亡的偶然性 (3)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是有价值的。 死亡告诉人们,人的生命不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无限延长的射线,而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 3、认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1)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尊重生命 (2)认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 (3)理解生命的意义

,活好生命 (4)维护生命的安全,预防自杀危机
(二)大学生对生命与死亡的困扰 1、大学生生命困惑探究 (1)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2)生命目标的失落 (3)生命价值感的欠缺 (4)生命态度的倦怠 2、大学生生命困惑寻源 (1)人类生命本身的普遍困惑 人的生命欲求和社会制约的矛盾 市场经济诱发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 社会成功价值观的错位 (2)生命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的社会适应与学习的矛盾 人的自觉思维必然给人类自身带来迷惑与烦恼 (3)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青年期自我认同的迷茫 利己主义自我观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成熟 经受挫折能力较弱 3、构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体系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了解与热爱的教育活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 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2)生命教育的内容 其一,认识生与死的自然过程,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其二,学会和掌握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热爱生活; 其三,学会感激,学会爱和给予爱,负起生命的责任; 其四,开展忧患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五,学习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知识,积极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有效地挽救生命。 (3)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课堂教学----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 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的基本途径 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生命潜能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关键环节 危机干预----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 14

二、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一)感受生活、体验快乐
(二)感恩生命、回报他人
(三)把握生命、创造价值

三、预防自杀珍爱生命
(一)自杀的定义及分类 1、自杀的定义 心理学对自杀的定义是,自杀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个体将自杀看作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杀的分类 理智性自杀:指在有理智、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杀行为。往往酝酿自杀的周期性较长。此类自杀不易防范 和干预。 情绪性自杀:也叫冲动性自杀,这类自杀往往有明显的刺激性因素,自杀意念形成的时间短暂而强烈,异常行 为表现突出,可以进行自杀干预。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大多属于这种自杀。 2、杜尔克姆的分类 利他主义自杀 利己主义自杀 失范型自杀
(二)大学生自杀的动机 逃避:通过自杀逃避现实、逃避惩罚。 报

复:通过自杀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对冲突或嫉恨对象进行报复,让对方生活在痛苦之中。 控制(惩罚、警告) :在矛盾冲突中,通过自杀来惩罚或警告对方,使对方自责、后悔甚至承担法律责任,以 达到控制他人、达到自己行为的目的。
(三)自杀危机的识别 自杀的征兆可以表现在语言上、行为上和各种症状中。 1.语言上的迹象 直接说出:我希望我已经死去,我再也不想活了。 间接说出: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我,没有我,别人会生活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啦,我 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 说和自杀有关的事情,拿自杀开玩笑,谈论自杀的计划、包括自杀的方法、时间和地点;流露出无助、无望的情 感,与亲朋告别,谈论自己现在的自杀工具。 2.行为上的迹象 (1)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和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危险行为增加。 (2)有条理地安排后事 (3)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4)饮酒和吸毒的量增加 3.出现抑郁症的表现 (四)自杀危机的预防:学会自助,呵护生命 个体请求帮助及获得帮助的能力。 自杀者周围的人识别其自杀性表达的能力及重视程度 当大学生感觉压力过大或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时,要积极向外求助。 1. 向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求助。 15 2. 向同学或朋友求助。 3.向老师求助。辅导员、班主任可以支持和关心大学生,并提供积极有效的资源和帮助。 4.向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求助,
(五)自杀危机的干预 1.真情关爱,可以化解危机 2.鼓励求助,帮助走出误区 3.及时报告,把住生命之门 4.细心照顾,做好监护工作
(六)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1.精神病因素,尤其是抑郁症 患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自杀出现的机率较高。 2.过重的压力 学习压力 身体疾病压力 恋爱压力 人际压力,人际孤独,缺少社会支持 就业压力 经济压力 家庭压力 3.大学生自杀的深层原因 个性缺陷。 心理脆弱。 情感冲动。 内心的矛盾冲突强烈,表面上自我掩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