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正式版_1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2022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研报告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政府履行职能、造福人民的两项重要目标。
近年来,我镇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我镇农民就业现状我镇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下辖11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30546人,占95.45%,农田面积63811亩,人均耕地2.09亩。
三面环山,土地贫瘠,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
近几年,全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发展为导向,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镇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镇共有劳动力10670人,从事农业劳动4660人,占43.67%,在本镇从业3300人,占30.92%,其中工业2500人,三产800人。
从分布上看呈以下特点:1、从事农业劳动人数呈下降趋势,比去年减少566人,下降5个百分点。
2、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强度降低,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减少。
3、从事农业劳动以妇女劳力为主,占70%,4、亦工亦农的户数呈增加趋势,民营企业发展越好的村越明显。
二、农民就业形势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民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第一、农民就业空间不断缩小。
这是水土资源减少和人口增长挤压的结果。
我镇虽然人均耕地2.09亩,但是严重缺水,产出率低。
土地基本上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更确切地说是基本生活保障。
我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为4660人,以今天农村生产力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的科技含量,现有机械化程度、我镇现有的63811亩耕地只需2000多劳动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余的2000多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第二、农民就业的人口基数还在进一步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将越来越多地排挤农村劳动力;小农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无论计划生育措施有多严格,超生的农业人口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这使未来农民就业雪上加霜。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
出那么为工,入那么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
大多数农民工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还保存着朴实、憨厚、真诚、勤劳的“土农民”风范,同时又接触到城市文化、习惯的熏陶,具有积极向上,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洋思想”。
他们在为城市建立做出特殊奉献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据我镇xxxx年底劳务经济摸底情况显示,我镇有5000余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占全镇总人口的31.8%,年均务工经商收入达6500万元左右。
外出务工农民的行业种类有哪些?文化及年龄构造情况如何?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对以上问题,不少人不甚理解。
日前,借村委换届下乡工作之机,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本镇几个村的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年龄、文化构造及行业类型1、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为验证劳务经济摸底关于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准确性,我对农田村及周边的五一、银米、新喜、国庆等五个村的总人口及外出务工的人数进展了详细地调查。
经调查,这五个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务工2050人,占五村总人口31.6%。
这个数字与劳务经济摸底统计的数字根本吻合。
2、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和文化构造从对五个村的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的2050人中,高中、中专文化的41人,占外出人数的2%,初中文化的892人,占43.5%,小学文化的771人,占37.6%,文盲346人,占16.9%。
而在2050人中,15至20周岁的289人,占14.1%,20至30周岁的761人,占37.1%,30至50周岁的689人,占33.6%,50周岁以上的311人,占15.2%。
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中,初中文化的居多,小学文化的次之,而在这些人中,20至30周岁的居多,30至50周岁的次之。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
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水平。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报告将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走访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社会融入等方面。
问卷调查则是为了获取更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据资料,以及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外出务工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以务工人员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相对较多。
他们在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影响因素分析a. 收入水平: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为了增加收入。
相比于农村的务工机会,城市的务工收入更高,因此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b. 就业机会:另一个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是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就业机会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成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重要动因。
c. 社会保障: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劳动力担心外出务工后将失去农村的社会保障福利,这也成为他们犹豫不决的因素。
四、政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能够享有和城市劳动者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外出务工人数及占比
总结词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高。
详细描述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6亿人,比上一年增长1.2%,占农村总劳动力的 比例达到48.8%。其中,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比最高,达到61.6%。
外出务工地域分布
能和知识。
就业信息不对称
03
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往往难以获取准确的就
业信息,导致外出务工的难度增加。
原因分析
01
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驱动力不足 。
02
教育资源不足
03
政策支持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 致农村劳动力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的储备不足。
提供心理辅导与援助
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辅导与援助服务,帮助 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0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0102ຫໍສະໝຸດ 030405
农村劳动力外出 务工人数…
外出务工以中青 年为主
务工地点以城市 为主
务工行业以制造 业和服务…
外出务工对农村 家庭经济…
与前几年相比,农村劳动 力外出务工人数明显增加 ,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 务工现象普遍。
社会关系对务工选择的影响
社会网络关系
农村劳动力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如亲戚 、朋友等获取外出务工的信息和机会 ,因此社会关系也是影响他们是否选 择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
社区支持
社区支持如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 等也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 选择。
技能水平对务工选择的影响
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更容易 找到高薪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外出务工 意愿更强烈。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5篇材料)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5篇材料)第一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镇**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查报告调查人:罗**调查时间:2012年* *月调查地点:*****村近期,我们按照县统计局的安排部署,对我镇*******村2012年1—9月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项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的现状****村同位***库区,发展水产养殖和边贸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版图面积 *** 亩,耕地*** 亩,总人口2714人,实际从业人员为1457人,占两村总人口的53.68%。
其中:在本乡镇从业人员634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43.51%,同比减少2.42%;外出务工人员823人,占两村实际从业人员的56.49%,同比增长2.42%。
外出返乡人员46人。
其中选择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16人,占返乡再就业人员的34.78%;再次外出就业30人,占返乡在就业人员的 65.22%。
两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情况具有特点:1、省外就业人员比重高于省内就业比重。
从两村调查结果看,省内就业的有293人,占 35.6%;省外就业的有530人,占 64.4%。
从外出务工就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看,镇外县内的有40人,占 4.86%;县外省内的有253人,占30.74%;省外的有530人,占64.4%。
2、外出务工人员以东部发达地区向中部转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287人,占34.87%,同比减少23.75%;到中部务工人员有477人,占57.96%,同比增长132.03%;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务工人员有58人,仅占7.05%。
3、外出务工农民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影响以中低收入为主。
两村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367人,占 44.59%;2001—3000元的有420人,占51.03%;3000元以上的只有36人,仅占4.38%。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篇1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
现作简要分析如下: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
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
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
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
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
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15篇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15篇【第1篇】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第14篇】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
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
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
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
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
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
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
据统计,20xx 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
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
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报告通过对农村外出务工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这一群体的生活现状、收入水平、子女教育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引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农村居民。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本报告力求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全面展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二、农村外出务工者的生活状态(一)工作环境农村外出务工者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制造、服务等。
他们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以建筑工人为例,他们在高空作业、高温作业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安全隐患较多。
案例:李师傅,45岁,来自河北农村,在北京市某建筑工地从事钢筋工工作。
他的日常工作是在高空作业,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李师傅表示,虽然收入尚可,但工作环境让他感到担忧。
(二)生活条件农村外出务工者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他们通常居住在集体宿舍或租赁的民房中,空间狭小,设施简陋。
此外,由于工作性质,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
案例:王女士,30岁,来自四川农村,在广东某电子厂工作。
她与五位同事共同租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民房中,生活条件极为拥挤。
(三)社交圈子农村外出务工者在城市中往往形成封闭的社交圈子,与当地居民交流较少。
他们通常与同乡、同事交往,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案例:赵先生,40岁,来自河南农村,在浙江某服装厂工作。
他表示,除了与同事和同乡交往外,很少与其他人交流,感觉自己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三、农村外出务工者的收入水平(一)收入来源农村外出务工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
根据行业、地区和个人技能的不同,收入水平有所差异。
此外,部分农村外出务工者通过从事兼职、经营小生意等方式增加收入。
案例:张女士,28岁,来自湖南农村,在上海市从事家政服务。
她的月收入为8000元,除了工资外,她还通过兼职赚取额外收入。
农民工外出务工调查报告(15篇)
农民工外出务工调查报告(15篇)农民工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第一篇: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景,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景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一、调查情景1、农民工大多是经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
并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
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
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3、调查发现,56.0%的农民工对自我的文化生活很不满意,36.7%的农民工选择用睡觉来打发闲暇时间,34.0%的人选择逛街,13.1%的人喝酒聊天。
此外,免费的电视、广播,花钱不多的报纸、网络,占了农民工文化生活资料的很大比例。
调查显示,目前在汕头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逐步向高学历发展的趋势,中技中专学历占32.4%,初中毕业占28.2%,高中毕业占20.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了10.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仅为8.1%。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对聊天、睡觉、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感兴趣,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民工更喜欢读书看报、上网和运动,偶尔涉足歌舞厅。
关于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外出务工调查报告篇1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
出则为工,入则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
大多数农民工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还保留着朴实、憨厚、真诚、勤劳的“土农民”风范,同时又接触到城市文化、习惯的熏陶,具有积极向上,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洋思想”。
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据我镇xxxx年底劳务经济摸底情况显示,我镇有5000余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占全镇总人口的31.8%,年均务工经商收入达6500万元左右。
外出务工农民的行业种类有哪些?文化及年龄结构情况如何?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对以上问题,不少人不甚了解。
日前,借村委换届下乡工作之机,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本镇几个村的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年龄、文化结构及行业类型1、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为验证劳务经济摸底关于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准确性,我对农田村及周边的五一、银米、新喜、国庆等五个村的总人口及外出务工的人数进行了详细地调查。
经调查,这五个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务工20xx人,占五村总人口的31.6%。
这个数字与劳务经济摸底统计的数字基本吻合。
2、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和文化结构从对五个村的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的20xx人中,高中、中专文化的41人,占外出人数的2%,初中文化的892人,占43.5%,小学文化的771人,占37.6%,文盲346人,占16.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调研报告范文《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
为了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状、问题及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调研地点]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问卷数量]份,回收有效问卷[有效问卷数量]份,并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研结果1. 外出务工的规模和特点根据调查结果,[调研地点]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较大,其中男性占[男性占比],女性占[女性占比]。
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务工集中地],从事的行业主要为建筑、制造、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2. 外出务工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有限,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
3. 外出务工对家庭的影响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外出务工对家庭经济状况有明显改善。
但是,也有部分受访者反映,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成员分离,对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4. 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外出务工者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等;二是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有限,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受限。
四、建议和对策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加强劳动权益保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权益保护,加大对拖欠工资、非法用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3. 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地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
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
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
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
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
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
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
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
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0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
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
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 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Szd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XXX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XXX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XXX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XXX元—XXX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
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
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
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
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
关于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关于剩余劳动力调查报告范文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少数几个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农户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中国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兴旺,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低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出清,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穷困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
2022年次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
外出务工人数占本村农村占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乡镇企业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政策已成为通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本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
上学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佃农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
全乡知识青年外出务工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
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农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本地人,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在于分析(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
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正职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不能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
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
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
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
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
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
返乡农民工有37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
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
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
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
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
在省内打工人员347
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
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
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
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
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
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
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
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
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
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
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
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
人。
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
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
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
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
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
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
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
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
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
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
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
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
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
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
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