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习题册的简单题答案

1、决定人的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答:

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利益的物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物质成果的分配关系,从而利益分配的归属。人们是按照自己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取一定利益的。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科学含义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答: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5、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作为由全体劳动人民构成的总体劳动者,是从全社会来看的整体,因此,它在重视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必定要追求全体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后者是一定数量的自主联合起来的自然人构成的小范围的总体劳动者,尽管也是一个整体,也追求每个整体的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

前者只能由国家来代表。后者的代表则是在劳动者自然人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产生的行使集体所有权的代表机构。

(3)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前者由全社会范围的劳动人民构成的,其利益主体具有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纵横组织结构。后者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层次,但是,是小范围的、比较简单的、地方性的。

(4)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前者利益关系的调节,要服从国家所有权机构根据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的统一原则。后者在对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则可以有劳动者集体内部民主制定的分配方式来进行。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

(1)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

(2)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7、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答:

(1)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2)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获得主人翁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基本条件。

8、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要含义和要点是什么?

答:

主要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或产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是经济形态的本质内容。

要点:

(1)所有制是经济学范畴,其中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非所有者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

(2)所有者是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是所有制的核心;

(4)所有制或广义的所有权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5)应当弄清经济范畴的所有权同法律范畴的财产所有权两个概念的关系。

9、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主要含义是指什么?

答:

所有制的本质内容是物质利益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这种本质内容的表现形式。

(1)它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谋取物质利益的一种经济运动过程;

(3)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结合,互相作用的结果。

0、判断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

答:

(1)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否合理,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首要标准;

(2)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否合理,还必须以能否保证劳动者主体获得应有的物质利益为重要标准。

11、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答: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组织形式有助于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

其次,股份制可以使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集中社会资本,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加速企业经济增长,这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第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公有资本控股的条件下,公有制企业不会变为私有制经济。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既有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公有制本身的巩固和发展。

12、法人财产制度的主要规范有哪些?

答:

(1)维护明晰的产权关系。

(2)维护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3)维护投资者的投资受益权。

(4)维护投资者对企业法人承担的有限责任。

13、如何区分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

答:

股份制是以资本联合为基础,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取决于控股资本的所有制性质。而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联合为基础,虽然劳动者个人的投资在入股前完全是私人财产,但是入股后,他同时作为劳动者参加联合生产劳动,自主联合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体。在股份合作制中,劳动者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劳动者,他们不可能脱离劳动而单凭股金获得他人的剩余劳动。

因此,只要坚持以联合劳动为主,股份合作制就属于公有制性质。

14、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5、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答:

(1)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2)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

(3)适应人员的自由流动;

(4)形成人道主义的生产制度;

(5)建立协作生产劳动的纪律;

(6)在社会成员中均衡地分配劳动时间;

(7)公平地分配生产成果;

(8)保护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和消费权;

(9)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0)使劳动者终生有生活保障。

1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是什么?

答:

(1)劳动者的经济权益是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权益结合在一起的;

(2)不同企业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程度存在差别

(3)劳动者对所得劳动成果的支配权拓宽了;

(4)市场经济固有的拜物教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劳动者应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尽管是在公有制经济中。

17、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答:

(1)就业环节;

(2)生产环节;

(3)分配环节;

(4)消费环节;

(5)再就业环节;

(6)退休养老环节。

21、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含义是什么?

答: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含义是,为了使社会成员在人生各阶段遇到困难和意外事故等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社会采取规范化公共经济措施,对个人提供保险性支持而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

18.如何理解市场范畴?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P150)

19、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它的实质是什么?(P152-P155)

20、现代市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

竞争范围突破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的内容也更加深化;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

(2)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第一,从企业经济运行角度来看,各种市场已形成联系紧密的市场系统;第二,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来看,所有市场已经联结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第三,从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现代市场有着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第四,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法律、制度的维护。

(3)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

克服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对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进行必要的管理;建立健全工资管理制度;克服市场机制的“外部性”负效应;防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21、简述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

答:

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市场结构的基本形态。

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构成。消费品市场是联结生产者和消费者地媒介。生产资料市场也称中间产品市场,它是指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要素市场由劳动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构成。

22、现代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具有什么特点?

答:

(1)竞争范围突破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

(2)竞争的内容也更加深化;

(3)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

23、建设现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战略措施包括哪些?

答:

(1)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建设城乡统一市场;

(2)加强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4)积极培育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5)完善市场法规的建设。

24、为什么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答: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重要的是抓住市场关系的实质,这就是必须有助于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离开了这种作用的有效发挥,现代市场体系就不能名副其实,不能发挥促进社会分工、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而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市场关系的本性所规定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市场关系的本性,可以归结为商品的等价交换关系,也就是交换各方经济权益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25、市场的一般规则包括什么?

答:

(1)市场进出规则;

(2)市场竞争规则;

(3)市场交易规则;

(4)市场仲裁规则。

26、说明可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进行市场管理?

答:

(1)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①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体系;②严格执法。

(2)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

①对价格的控制性管理;②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3)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

落实管理机构,依法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规则;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市场监测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对行政管理范围内的市场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职权。

2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包含哪三方面的含义?

答:

第一,经济增长的表现,是社会价值量产出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第二,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质的方面的提高和相应的价值构成方面的优化。

第三,对经济增长的衡量,应当排除通货膨胀因素。

28、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包含哪些要点?

答:

(1)个别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系。前者是微观经济领域,后者是宏观经济领域,马克思在它们固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中加以研究。

(2)两种基本前提或两种构成原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本质是社会总的产品价值的扩大,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从价值形式考察,社会总的产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前者是实物构成原理,后者是价值构成原理。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或平衡条件。

(4)货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中介。

(5)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由平衡转变成失常的原因。

29、理解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哪几个要点?

答:

(1)经济发展包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方式及其组织结构的进步。

(2)经济发展包括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环境的进步。

(4)经济发展包括渐进性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发展。

30、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

联系: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所提供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区别:

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在外延上是比经济增长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制度、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增长的收益被少数人所独占,经济增长不能带来贫困的减少、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这种经济增长就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31、促进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2、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答: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与国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科学普及程度相关联。

(2)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企业来说,指生产各环节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组织,这又取决于管理者的指挥、组织能力和水平。

(4)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化程度和效能,这取决于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5)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33、简要说明什么是新型工业化?(P223-P224)

34、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答:

(1)完善市场制度,发展社会分工。

(2)重视科学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35、如何理解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答: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具有集聚效应,会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各种行业集中到城市,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这使企业或者行业生产的辅助性和服务性投资大大减少,产品质量也会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通用性,使企业既能得到比分散布局下更完备的能源、交通、通信、供排水等服务,又降低了成本;城市本身是一个既包括商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的大市场,而且交通和通信都很便利,可以促进交换关系和社会分工关系在地理上更广、更快地扩展;城市拥有各种学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各行各业的熟练劳动力,这使企业更容易得到更多的智力和人力资源;现代城市中有各种中介机构和媒体,使企业能有效的享用各种信息资源。因此,城镇化具有促进工业化的外部经济效应。

36、优化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答:

含义:

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并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过程。

内容:

(1)产业机构合理化;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7、什么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答:

它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代表现代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大,朝阳产业不断增加,夕阳产业或被淘汰或被改善创新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向高一级演进的过程。

主要标志是技术集约化、产品加工度提高化和高附加值化。

38、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答:

(1)国家规划经济发展战略;

(2)从国情出发正确选择工业化战略;

(3)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

39、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实践指导原则?

答: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践指导原则:

(1)资源享用的公平性原则;

(2)生存基础的整体性维护原则;

(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

(4)人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原则;

(5)人口增长的自我控制原则。

40、谈谈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答:

重要意义: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人均资源偏低,资源消耗过快;

(3)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严重。

有利条件:

(1)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助于全社会协调行动,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按劳分配的分配关系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有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3)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实现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

41、如何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答:

(1)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2)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工业和其他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程度;

(3)中国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4)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42、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答:

(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2)加快农业装备设施的科技开发,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

(3)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43、如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答:

(1)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在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3)打破体制性障碍,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44、简述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P318-P319)

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是什么?

答:

(1)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财富;

(2)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来看,具有法人财产的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

(3)从国民收入分配主体的社会性质来看,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4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体的两个基本层面?(P322-P323)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即社会主义国家主体和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企业分配主体。

4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答:

在存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多种所有制企业,大量企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成的产权清晰、财产混合的股份制企业的复杂状况下,中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简要列举如下:

(1)国有独资企业;

(2)集体所有独资工商企业;

(3)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

(4)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

(5)农村集体农业经济;

(6)私营经济;

(7)外商投资企业;

(8)个体经济。

48、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

答:

(1)公有制的形式是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做各项必要扣除,也就是要适当扣除积累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剩余的部分才能用于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

(3)直接以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

(4)分配的主体是社会。

49、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

(1)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个人收入只能以其提供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为依据;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选择。

50、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按劳分配的劳动成果是价值财富;

(2)直接支配按劳分配的是公有制企业,而不是国家政府;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收入政策对不同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起调节作用。

51、现阶段按劳分配存在哪些劳动计量方式?

答:

(1)按能力计量劳动的方式;

(2)按岗位计量劳动的方式;

(3)按最终贡献计量劳动的方式;

(4)按劳动成果计量劳动的方式。

52、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答: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扣除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有关社会基金之后的作为消费资料的劳动成果。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实践原则。一方面,按劳分配否定了不劳而获,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经济平等的权利关系。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以劳动者提供的社会劳动作为衡量个人收入的同一尺度,又会产生个人之间收入的相对不平等。

按劳分配的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按劳分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53、简述拜物教观念?

答:

只要还存在市场经济一般关系,人与人之间因社会分工而交换劳动的关系,就被表现为物质本身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拜物教现象);人们的劳动包含等同的抽象劳动这种社会性质,被表现为物质的自然属性(货币拜物教现象);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被表现为资本这种物化劳动本身产生利息、利润等形式的收入(资本拜物教现象);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被表现为土地这种自然物质本身产生地租形式的收入(土地拜物教现象);这种种经济假象,就会客观存在。直观地反映这种假象,就是马克思所比喻的拜物教观念。

54、简述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按要素分配”的形式?

(1)按资本所有权的分配形式;

(2)按特殊才能的分配形式;

(3)按知识产权的分配形式。

55、市场经济包含哪三类主要的“按要素分配”一般关系?

答:

(1)由商品生产的市场竞争一般机制产生的“按要素分配”。

(2)由资本一般的运动过程中的法人关系产生的“按要素分配”。

(3)由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产生的“按要素分配”。

56、市场调节有哪些缺陷?

答:

(1)市场调节难以解决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问题;

(2)市场调节难以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3)市场调节难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

(4)市场调节难以保证自由竞争的持续性。

57、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

(1)社会化大生产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2)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

(3)克服区域性、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58、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重大经济关系主要有哪些?

(1)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产业规模及其结构与消费需求及其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3)所有制的结构关系;

(4)国际收支的平衡关系。

59、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1)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科学发展;

(2)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3)促进稳定物价;

(4)促进充分就业;

(5)促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

60、创造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

(1)从国力出发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2)从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出发调节产业结构;

(3)从构建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出发调节对外经济关系;(4)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抓好短期的宏观调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