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排泄是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尿液、二氧化碳和汗液等废物的形成和排出,以及这一过程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示和模型,使学生能够正确指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并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对消化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排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复杂的生理机制,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认知方面,学生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可能较为陌生,对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排泄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掌握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废物,以及呼吸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图示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尤其是泌尿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理解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4.通过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使学生了解到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念。
5.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上半学期的生物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人体生理功能,提高生物学素养。然而,由于此章节内容涉及生理学知识,学生可能对尿液形成过程、排泄途径等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结合课本、实验手册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环境中的人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炎热的环境中,我们会出很多汗?这些汗液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人体通过汗液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c.拓展排泄的其他途径,如汗液、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3)巩固与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人体内废物排出的意义是什么?
b.排泄异常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学目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在本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掌握得比较快,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和图示讲解的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在讲解尿液形成过程这一难点时,学生们似乎有些困惑,尤其是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图示展示可能还不够,需要结合更多的互动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直观感受尿液的形成过程,或者运用实物模型来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明确排泄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过程,强调排泄与排遗的区别,以及排泄的三个途径(泌尿系统、皮肤、呼吸系统)。
-尿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以及尿液成分的筛选和重吸收过程。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增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提升科学思维,通过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尿液形成过程的探讨,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排泄的基本概念、途径、尿液形成过程以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排泄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2.教学难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在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会产生哪些废物?2.学习新课(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①体内废物的种类:代谢废物、有害物质、多余物质等。
②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2)详细介绍各排出途径的原理及作用①呼吸系统: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消化系统:通过粪便排出食物残渣。
③泌尿系统: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水分、盐分和代谢废物。
(3)讲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①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②预防疾病。
③促进新陈代谢。
3.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尿液中的成分,理解泌尿系统的作用。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绘制人体内废物排出途径的思维导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其排出途径。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分析的能力。
2.教学难点:解释废物排出的具体生理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一部分被身体吸收,但还有一部分是身体不需要的废物,那么这些废物是怎么排出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学习新课教师讲解:我们来看看人体内有哪些废物需要排出。
学生甲:我知道,有尿、汗、大便这些。
教师回应:很好,那么这些废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去的呢?(1)讲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谁能告诉我,这张图片中的物质是什么?学生乙:这是尿液。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排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定时排尿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谁能告诉我,这些器官和系统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相互协作,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肾脏模型、尿液形成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3.设计互动教学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针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排泄系统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排泄途径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排泄系统知识框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初中初一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数据,总结排泄途径的异同。
3.能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通过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学生对排泄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排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图表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排泄的概念框架。
2.学生对排泄途径的掌握:学生对尿液、汗液等排泄途径可能存在混淆,教师应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实验等,帮助学生明确各种排泄途径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
1.列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并简要说明每种途径的作用。
2.用文字和图示描述尿液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排泄在维持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在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首先,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尿液形成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排泄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并谈谈如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促进身体健康。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生活中与排泄相关的环保措施,例如:如何减少废物排放、节约用水等。请将讨论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
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前言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产生、排出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健康。
教学目标
- 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及其产生过程;
- 掌握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惯。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
- 图片展示
- 视频演示
-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人体内废弃物的概念和种类。
2.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内废弃物有害的影响等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
1. 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放映与人体内废弃物相关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方式,深化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理解。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排出方式等相关问题,并总结讨论结果。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场景式的角色扮演或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总结
本次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
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习惯。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环保,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2)能够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3)认识尿的形成过程,识记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养成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汗、呼气。
.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
(一)肾脏:
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万个犹如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
③与血浆相比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排尿、排便等,引发学生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产生兴趣。
2. 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概念:解释人体内废物是指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物质。
3. 强调废物排出的重要性:说明废物排出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第二章:人体排泄系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排泄系统对废物排出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解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废物排出功能。
2. 泌尿系统:介绍肾脏、尿道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介绍肺脏、气管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4. 消化系统:介绍肝脏、大肠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系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
第三章:废物排出的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废物排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教学内容:1. 解释废物排出的过程:介绍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和如何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2. 泌尿系统废物排出: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在膀胱中并通过尿道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废物排出: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4. 消化系统废物排出:解释食物残渣的形成、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器官,模拟废物排出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感。
2. 绘制图表:让学生绘制废物排出过程的图表,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废物排出的步骤。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资源:
2.实践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排泄系统的小实验或调查,如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调查日常生活中影响排泄系统的因素等。要求:实验方案或调查报告要有详细的过程记录、数据分析,并总结实验或调查的结论。
3.案例分析:针对以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景一:某同学最近发现自己尿液颜色偏深,担心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给出改善建议。
2.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途径和意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知识,包括尿液形成过程、排泄系统主要器官的功能等。
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排泄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尿液形成过程及排泄系统器官的作用。
3.教学内容:
(1)讨论问题:如何保持排泄系统的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排泄系统有什么影响?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目的:巩固学生对排泄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2)整合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共5页word资料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知识准备: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组织细胞再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
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这些系统的活动互相关联,互为因果。
学生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之后已经建立了对人体几大生理活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顺理成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
二、单元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1、能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5 、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皮肤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2、感知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感知人体的和谐之美,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皮肤的知识,提高保护皮肤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策略1.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体验中来。
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总结并巩固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交流,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5.1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渣。
3.分析四种方式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并进行分类。
二、观察课本上泌尿系统的组成照片,学习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知识点三:肾单位的结构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结合泌尿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猜测尿的排出路径。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中的血管,思考血液的流动方向。
3.提出问题:血液与尿液有什么关系吗?4.由整体到局部:(1)肾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肾单位包括了哪些部分?(3)肾小球实际上是一团什么?入口和出口的血管名称是?跟之前学的有什么不同?(4)肾小球的形状像什么?有什么作用?(5)肾小管外缠绕着什么?有什么作用?5.归纳总结:尿的排出并非是持续的,而是间断的。
1.学生观察课本上P73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着重分析各器官的功能,思考尿的排出路径:肾脏(形成)→输尿管(输送)→膀胱(贮存)→尿道(排出)。
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除肺外,其他器官的血流方向应该是动脉→器官中的毛细血管→静脉。
因此,肾脏中的血流方向是:肾动脉→肾毛细血管→肾静脉。
3.思考血液与尿液的关系,尿液应该是血液中的一部分。
4.继续观察课本P73肾单位示意图,遵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分析肾单位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深入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
边学新知识边和旧知识联系,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产生认知冲突。
三、动态静态教学结合,学习知识点四:尿的形成好1.利用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适时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肾单位与形成尿液这一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提供肾单位的简笔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用不同的几何图形代表不同的物质流经肾单位时的去向。
1.思考:不同物质流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倾听:倾听同学们的展示,并进行补充。
3.比较血液、原尿、尿液三种液体的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加深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二)能力方面1.尝试通过对图片、数据和文字等资料的比较分析,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认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三、教学难点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过程。
四、教学准备已解剖的猪或羊的新鲜肾脏、镊子、解剖盘、一次性手套、准备与泌尿系统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过剩的物质如水和无机盐等,这些废物及多余的物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剩余物质的排出过程。
(二)人体的排泄途径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人体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将废物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呢?学生可列举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种途径。
有时同学们会认为排便也是一种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分析排便与排汗、排尿等排泄方式的区别。
排便被称为排遗,与排泄不同。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是食物经口而后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肠(或其他动物类消化腔)消化吸收后,排除剩余废物的过程,其并未排出细胞代谢过程后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物质。
在学生说出几种排泄过程后,教师可以展示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等不同方式排出代谢废物的数量对比表格。
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了解每种排泄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总结排泄的途径有如下几种: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体排出。
②从皮肤排出,主要是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体外,其中除水外,还含有氯化钠和尿素等。
③以尿的形式从肾脏排出,主要是排出尿素、无机盐和一定量的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知识准备: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组织细胞再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
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这些系统的活动互相关联,互为因果。
学生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之后已经建立了对人体几大生理活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顺理成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
二、单元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1、能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5 、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皮肤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 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2、感知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感知人体的和谐之美,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皮肤的知识,提高保护皮肤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策略1.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体验中来。
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总结并巩固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交流,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感悟。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
2.本章内容力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读数据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层次上均得到发展。
3、学习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汗腺的结构入手。
在了解汗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为了把微观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直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制作动态课件,以便学生观察、体会和描述。
同时,在课件中还体现出了温度对汗液分泌的影响,即环境温度升高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液排出量也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则相反。
从而加深学生对皮肤具有调节体温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导入新课: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许多的废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必然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
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新授过程:1、理解排泄的概念(问题引入,小组内部解决)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小组内互相分析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
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
(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观察、交流肾单位结构图。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
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小组内分析教材68 页数据资料,总结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量。
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 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以下问题: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④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 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 升?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5、引导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
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中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而剩余的物质则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教师引导:人体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尿液,这些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人体除了依靠形成尿液排出废物外,还有那些排出废物的方法?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尿液的排出师:请同学根据泌尿系统的结构,能不能简单叙述一下尿是如何排出的?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板书)X膀眈与尿遗相通处的杲迫括的肌的卄用7、排尿的意义泌尿系统的卫生:师:•排尿有什么重要性?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很自然地得出排尿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师: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三)、习题巩固,能力提升。
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天到了,许多同学都发现自己的皮肤变黑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常说这个人的脸皮可真厚”,脸部的皮肤真的很厚吗?一些同学进入初二以后,发现自己的脸上长出了小痘痘”,这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预防呢?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人的肤色为什么会有差异••…这些问题都与皮肤的结构密切相关。
(二)、讲授新课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有三条途径:1、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2、通过尿液排出绝大多数废物;3、通过汗液排出那个能相适应的。
部分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前两条途径我们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第三条途径,看看皮肤有哪些结构特点。
(资料补充,投影展示):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肤展开面积接近2平方米,重量约为人体重的1/20。
虽然是最大的器官,皮肤却很薄,平均2毫米左右,最薄的部位是眼皮的皮肤,只有0.5 毫米,而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脚跟的皮肤,也不过为4-5 毫米。
教师提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1、皮肤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2、皮肤有哪些功能?3、能说明皮肤与调节体温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自学后师生进行知识点梳理:人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死亡的表皮细胞不断脱落,有人计算过,把一个人一生中脱落的皮肤表皮加起来,平均重量将超过227 千克。
表皮的深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的任务正式这层结构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深层细胞具有什么特点?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想想看,平时我们不小心擦伤了皮肤,过几天伤口就痊愈了,现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夏天过后我们的皮肤变黑了,就与这种细胞有关——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紫外线,防止其损伤深层皮肤,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参加室外活动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很有好处,但在夏天外出或进行日光浴时应当适度,因为过度的日晒会加速皮肤的老化,甚至会引发皮肤癌。
思考一下: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烧伤的病人为什么容易死亡?(加强学生对皮肤是保护人体的重要屏障的认识)皮肤损伤会有血液流出,触摸皮肤会觉得有弹性,尖锐的物体碰到皮肤会觉得疼••…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表皮下方的结构一一真皮有关。
皮肤具有弹性,因为真皮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天气热或运动时,可以看到脸部的皮肤发红,天冷或不运动时则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真皮层内有丰富的血管,人体血液循环中10%的血液要流经皮肤。
这对人体有何意义呢?调节体温。
我们的皮肤就是有表皮和真皮两个部分构成的,不过皮肤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还演变出了一些附属结构,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指(趾)甲、毛发、汗腺、皮脂腺。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汗腺的结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