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我们更多地进行阅读,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描写和插画的赏析和评判,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见解。

你可以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再次体味书中深刻的内涵。

为您选择了一篇非常优秀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我的答案!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1】学生年轻,无知,冲动。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想生气和生气,你几乎每天都无法阻止。

但我也尽量培养自己,少生气,少关心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辨别是非。

记得去年接手时,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天早上的早读都是由值班小干部和当天班长共同管理的。

他们将早读不认真学生的名单记在黑板上,谈话课时我进行处理。

可为了维护面子,这些上“黑名单”的同学总是东找理由西找理由,甚至还有学生说自己读得也很认真呀,所以,处理起来不仅花时多,效果也不好。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请值周干部和一日班长将早读认真学生的名单大大地写在黑板上,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这些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起立,表扬他们学习认真,懂得珍惜时间,并且约定,三次上早读“光荣榜”的同学可以奖励一张蓝星卡。

学生个个很高兴,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名单越来越多了,老远就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并多次受到值周老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愉悦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了!是的,“数其之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让他们能自发自省、催我自新,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看罢此书,真切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成功,那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方法做对了合适的事情!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2】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你,作为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孩子们喜欢你这个老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互悦机制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你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你是爱他们的,事实上,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你对他们的爱究竟有几分呢?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告诉他,老师这都是为你好,为了帮你改正错误,可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看了互悦机制后,我明白了,因为我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甚至说在他们的心里你并不喜欢他们,他们怎么会喜欢你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时值深秋,一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了几个孩子做辅导,可是其中有一位孩子特别不喜欢被老师留下来,我布置的任务怎么也不执行,我说完不成老师的任务不能回家,他就说我逼他,说着就拿起一支水笔芯向脖子上扎,我见势赶紧拦住他,接着马上给他爸爸打电话,由于他爸爸在老区上班,赶过来时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尽量控制住他的情绪,不跟他谈学习的事情,在这期间他的情绪缓和了一些,我知道了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爸爸妈妈离婚后,爸爸又结婚生了一个小弟弟,全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弟弟身上,他感到他在家里是多余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所以做法才这么极端,而且我还发现深秋了,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我于是马上把他身边的窗户关上,他爸爸来了后,我给他讲了孩子对我说的话并建议他多跟孩子交流,多关心下孩子的生活学习,还嘱咐他明天给孩子穿件厚点的衣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三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三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深入探讨了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教育在塑造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的良好与否对个体的心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心理效应。

其中,正向强化是其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心理效应之一。

教育环境中的正向强化,能够增强个体对于积极行为的动机和信心,激发个体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赞许和鼓励,能够有效地增强孩子对于良好行为的积极性,推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

通过正向强化,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心理效应。

例如,负向强化是其中之一。

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能够使个体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阻碍其个人发展。

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批评和惩罚,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我负面评价和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教育中存在的其他心理效应,比如顺从效应、逆反效应等。

这些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对于教育的评价和选择必须更加客观和全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认知。

教育环境对于个体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教育资源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教育中的正向效应,我们需要建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教育者应该注重正向强化,通过赞誉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负向强化,减少对个体的过度批评和指责。

在教育中,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一)】至此,《心理学》《教育学》一类的书成了我的噩梦,但凡是看到此类书籍,我就会绕道而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歪打正着在某宝上买的一本书。

那天闲来无事,就在网上逛书城,无意间看到这本书,鬼使神差翻看评论,没想到阅读过这本书的人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普遍反应本书通俗易懂,很多人被刘儒德教授顺利圈粉,于是就网购了此书。

这本书的确跟我以前接触到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一样。

没有抽象的道理,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用极尽浅白的语言描述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律,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说到心理学,心理建构是越不过去的,“鱼就是鱼”的童话就是典型的建构主义。

有一条鱼,它听说陆地上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只因无法脱离水的拥抱,而无法实现想了解了解的心愿。

它的好朋友青蛙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在陆地上看到的景象向鱼汇报:人、鸟和奶牛。

鱼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只能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想象,在它的头脑中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这就是建构主义。

即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装,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见多能够识广;也知道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孩子理解的不一样;万事皆有因。

这本书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一边读一边用他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吧,有时它确实需要讲点艺术。

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有一个老师谈到她的管理艺术时说,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接班第一天,班级里乱成一团,她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厉声制止,而是马上找了一段轻音乐,在班里播放,不到一分钟,班里就安静下来,同学们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上课时我们都心情愉悦,那节课上得非常顺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7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古人云:“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则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便是“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如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上课喜欢拖堂,作业布置过多或课堂认知超载等)以及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借此,我想着重聊聊如何规避批评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

批评学生时,我们老师和家长总是很心急,想要急切地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因此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最后使孩子极为不耐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当孩子挨批时,可能内心已接受长辈们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

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跟我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缘由是父母总是在他面前翻旧账,父母总是看不到他的改变,最后他索性就不改变甚至变本加厉。

在批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

我们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

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我认为班主任在批评教育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

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

二是选择合适的场合。

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前不久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和班主任在走廊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一位男生,这位男生自尊心受挫转身翻过走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3篇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精选了64条,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继续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跟大家一起从头学习,我本是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项任务,而当我打开了书才发现很多的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发生在我的课堂,很多心理教学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却用的并不恰当,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方法,为我解决了上课中遇到的难题。

比如: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他们通过小猴子对铁丝妈妈和布妈妈以及奶瓶位置的改变了解到,小猴对母猴的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通过依恋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看出爱和自尊的满足对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历史课中,我对历史成绩好的学生会格外偏爱,而通过布妈妈的启示,我试着对后进生“开小灶”背题的时候给他画出最经常考的题,减轻压力,对历史检测有进步的学生,在班上大加表扬,当有别的学生起哄质疑时,我会在提问前告诉他一会儿提问他哪个题,这样在提问的时候这位同学会很自信的站起来回答,通过这个方法帮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学对他的看法慢慢改变,经过了三轮历史检测,这位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的历史十几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后会考他一定可以达到及格的水平。

我认真学习书本中有效教育方法并在课堂中加以实施,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德西效应运用过度自己还浑然不知。

德西效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

我觉得书中的这段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曾经为了让学生背下历史知识,我也采取过这样的措施,只要你背下来我就给你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历史检测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学生虽然背下来了,可是到做题的时候好像没背过一样,通过德西效应的学习,我想我应该学着书中的王老师一样,巧妙运用德西效应,培养学生对学习真正的热爱,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在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并且有了进步,得到了认可,这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真正有效的动力来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1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

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

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

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8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体会1空下来重新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觉得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启发。

很多内容在大学时就了解,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更多实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效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

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

而师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

也许这个学生有很多让人不喜欢的恶习,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

回想往日的教学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你讲课的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对教师的看法和太度。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明白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让学生对你的学科抱有学习兴趣的方法,用于转化一些后进生,也很有用。

举几个例子:二年级的麦路旺,是一个外国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对他的要求比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业、不做好课前准备,只要上课不影响别人,下课不与同学打闹就可以。

二年级上学期我接手他们班的美术课时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业,可是从来都没有用。

到下学期的时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下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戏、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你真聪明”、“跑得真快”、“其实你画画很好哇,想法真不错”等等,发现他偶而竟然交了作业——这是其它学科都没有的“殊荣”哦!我似乎也是受宠若惊,在课堂上连连表扬他,有时他没有绘画材料也帮他解决,一学期下来他完成了几乎一半的作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表扬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而他对我的喜爱也表达为愿意完成我的作业,愿意上美术课,“互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太过枯燥,学起来很吃力,但是手中的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却用了一些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等方式将诸如以前学过的首因效应、德西效应、晕轮效应等概念介绍了心理学的规律,在读完每个故事的时候,在心中总会问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代序中“鱼就是鱼”这一则著名的童话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鱼与蝌蚪生活在水中,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

鱼按照青蛙的描述,就想象出女人就是有腿、有乳房的鱼;老虎就是有血盆大嘴的鱼;鸟就是有翅膀的鱼。

就是说,鱼是按照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

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观察外部世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忘记“鱼就是鱼”这一真理,每个孩子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在我们做到因材施教之前,首先做到的是知道我们的对象是一帮孩子们,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能够理解、掌握的东西总是不能遂人心愿,我们只是在我们的假定下教学,而忽视了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假定下教学。

这些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现状,特别对于我们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书中的“知觉中的图形——背景现象”这个理论给自己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倾向于将对象分为图形和背景,背景就像幕布一样,使最前部的显眼的图形突出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

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

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

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学校统一为每位教师所订的本学期阅读书籍之一。

从教多年,对教育中的规律及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研究都不深入,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仍然不够自如。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针对如何去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告示等,易明白,易上手,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对自己有帮助,也很乐意地去读。

今天,就其中的第一部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一、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这个规律最早是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观察到的。

2、超越7±2——“组块记忆法”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7个吗?例如“cooperation”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

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

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一些办法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增加;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

首先,书中提到了学习成绩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这让我深感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在接受一种教育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习中的一些经历,有时在做某个任务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信心。

而如果教师能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相信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面对困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存在于教育中的“齐观影响效应”。

这指的是一位学生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里的集体行为,有时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带来负面效应。

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这种行为,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去塑造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理的引导和塑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期望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要关注班级集体的行为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奖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学生们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二)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践中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首先,书中指出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效应。

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态度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和消极情绪,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

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此书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可以说,大部分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认识的部分并从中获益。

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

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教育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这一辑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还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诱导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优秀读后感1暑假中,我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儒德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整本书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鲜活的案例介绍了曾让人感到抽象枯燥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读性,一时竟舍不得放下,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常常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

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

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

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样的,读了书中的“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汇编5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汇编5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汇编5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今年暑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看到书名时,还以为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比较难读懂的书。

但翻开目录,就一下子吸引了我:虎头豹尾——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情境相似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头脑风暴效应;真实的谎言——罗森塔尔效应;响雷之后必有雨——预期效应……翻开书,细细地读、细细地品。

在序言中,刘儒德老师就以生动形象的一则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讲述了原本晦涩难懂的建构主义。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

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

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后,就跳上了陆地。

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

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

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

每一样东西都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原来经常看到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论述,说实在的,真是不太弄得懂,一则小故事,就让我了解了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

正像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序言中所说,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向大家解释科学的、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

在读本书的第二辑“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时,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条条精辟的分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一文,讲诉了心理学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的实验。

在幼小的猴子身边放的是两个母猴的模型:用铁丝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

研究发现,小猴子喜欢能给他以柔和感觉的布猴子。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猴子妈妈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体会;
(以下内容希望对您又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由学校统一为每位教师所订的本学期阅读书籍之一。

从教多年,对教育中的规律及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研究都不深入,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仍然不够自如。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针对如何去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告示等,易明白,易上手,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对自己有帮助,也很乐意地去读。

今天,就其中的第一部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一、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7±2法则
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这个规律最早是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观察到的。

2、超越7±2——“组块记忆法”
短时记忆还只能容纳“个吗?例如“cooperation”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

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
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

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能找到一些办法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增加;通过专门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

就像S.F.一样,你也可以根据信息对你个人的;意义对它进行组织(例如,将电话号码与亲戚朋友的生日相联系);或者还可以采用一种节奏模式或者时间模式来对项目进行简单的组织,例如我们记忆手机号码时往往会采用3个或者4个一组来记忆,1369停顿,再继续下面的号码。

节奏模式还对语言有着很好的组织作用,有一个学音乐的人,他把与别人的谈话当作了一种节奏,按照这种节奏来理解别人的意思,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推销员。

3、十年磨一剑;
要知道即使是最有才能的人也需要约十年时间方能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

除了从开始下棋到达到大师水平只用了九年零几个月的博比·费希尔,还没有任何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第一流的专业水平。

除了莫扎特,从来没有一个作曲家认真研究和练习未满十年就写出第一流作品的;即使对于莫扎特,他开始谱曲的头七年到十年间作的曲子是作为少年曲(Juvenalia)而出名的,算不上是“大师之作。

如何获得这些可调用的知识呢?这需要读者朋友用心积累。

积累有法,其一,戒骄戒躁;其二,绘制地图,给自己的专业知识绘制一张地图,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其三,反复应
用。

把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如;果不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僵化的,表现不出优势。

那些被我们称为象棋大师的人,绝不仅仅能把许多的棋局烂熟于心,还一定身经百战,就是这个道理。

4、系列位置效应——抓好开头和结尾;
读书这么多年,我们发现,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目不忘的神效!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结尾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早已烂记于心,中间的诗情画意却总是模模糊糊,不敢背诵出口,因为自己知道一出口肯定会出错的。

后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脑子中才有了整篇文章的印象。

然而再后来,长时间没有回味后能回想起的还是《再别康桥》的开头和结尾。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就是说要在一年的开始和一天的开头做最重要的事情。

记得在大学里,一个教授做讲座,告诫同学们要在最重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早晨起来就写写信啊、散散步啊,把最好的时光都浪费了。

这些话很通俗,但也最真挚,合理利用时间会使你的学习、工作更高效。

5、神奇的“记忆丸”——坚持不懈
世界上没有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记忆丸”,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其一,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废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
过。

其二,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其三,每次学习的时闻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其四,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兔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莫等墙倒再造墙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通过对大量的人群进行测试后发现,让人记忆一些相互间毫无关系的信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信息后被遗忘。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比如学习的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一次,下次的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

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的时刻及时复习,克服遗忘。

当遗忘之后再去复习,我们就要重新花很多功夫才能恢复我们的
记忆,我们与其在遗忘发生以后再重新去记忆,还不如在遗忘刚发生时就不断地巩固它,这样我们就能牢固地记住它。

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拘精髓——及时复习。

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如此,他们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

“考试时仓促填塞的知识,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进行巩固,并随后进行充分复习,是会很快遗忘的”。

等他们需要再一次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嫉。

还需要再来一次加班加点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痛苦生活。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

利用复习周期要做到及时复习,我们可以使用复习周期这个小工具,对识记过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及时复习,以达到我们想忘记也忘不掉的效果。

以上两部分内容,本人也都做为专门的主题班会内容召开了主题班会,其对学生的帮助还是较大的,也让更多的学生懂得了一些心理效应,并如何去更加高效地学习。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