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北宋)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 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分析】(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

再分析表达效果:“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1)C(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

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1)D(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江边柳(唐)鱼玄机①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残春赵长卿梅黄又见纤纤雨。

客里情怀两眉聚。

何处烟村啼杜宇。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

恼乱愁肠成万缕。

满眼兴亡知几许。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感情。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________ ,________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4)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享送别》)(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①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

②欹:通“倚”。

③平章:品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

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

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

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

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

(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①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②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A(2)B(3)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

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

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大连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

大连备战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B(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

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1)

高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C解析:(1)C(2)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

“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

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

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

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⑵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D(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A. 无锡B. 镇江C. 南京D. 苏州(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3)颈联是实写。

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

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

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叙事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

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⑴B;⑵B;⑶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时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