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道系统

合集下载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明渠均匀流:指渠道断面形状、尺寸、渠底坡降、糙率都沿水流 方种向水不流变流,态则称任明一渠断均面匀的流水。深一h般0,渠流道速为v人,工流开速挖分,布水都流不流变态,为此 明渠均匀流。
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
Q C
R
i



1

21
R3i2
n
(米 3/秒)
(Q V L V ) tt
进行试算(三次确定后,可在坐标纸上绘图 Q~f(h),根据 Q 确定 h)
求得 h=1.19
流速校核
V 不淤=0.25m/s<V Q =0.726m/s<V 不冲=0.8m/s (满足要求)
渠深=设计水深+安全高=1.19+0.41=1.6 米 (一般要求安全高大于 0.2 米)
加大流量校核 经计算水深不超堤顶高<1.6 米
进口段
导水墙—也称上游翼墙,有八字形、圆弧形、矩形等进口形式,起导入水 流作用。(浆砌石、砼等材料)
铺盖—即闸前护底(浆砌石、砼材料) 闸底板 (砼、浆砌石等材料)
闸墩 ——闸室分孔和安置闸门用
闸室
闸门——挡水和控制水量和水位用(木、砼、铸铁、钢闸门)
边墩——挡土和支承闸门
工作桥——提升和关闭闸门工作以及栓修闸门用(一般为砼排架结构)
求:b,h
假定:b=1m,设 h=1m
W (b mh)h =2.5 m2
X b 2h 1 =4.8 m
R

W
=0.52,将有关参数代入 C

1
1
R6
或查表得
X
n
15
C

1
R
1 6
=35.82

第四章_灌溉渠道系统

第四章_灌溉渠道系统
应用渠道最小流量可以校核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 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等。
一、灌溉渠道流量概述
3.加大流量
渠道的净流量:需要渠道提供的灌溉流量。 渠道的毛流量:计入水量损失后的流量。 设计流量是渠道的毛流量,它是设计渠道断面和渠系建筑 物尺寸的主要依据。
一、灌溉渠道流量概述
2.最小流量
最小流量:在灌溉设计标准条件下,渠积进行计算。
五、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系建筑物:各级渠道上的建筑物 1.引水建筑物
引水方式 无坝引水 有坝引水
引水建筑物 渠首进水闸
作用 调节引入干渠的流量
由拦河坝、冲沙闸、 雍高水位,冲刷进水闸前的淤 进水闸等组成的灌 沙,调节干渠的进水流量,满 溉引水枢纽 足灌溉对水位及流量的要求 大坝、进水闸等 水泵站 调节河道流量 提高水位
一、田间工程规划要求和规划原则
2.田间工程规划原则
必须在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当年增产 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注重调查研
究,走群众路线。
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支渠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2. 斗渠的规划布置
斗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随地形变化很大。山区、丘陵地区的 斗渠长度较短,控制面积较小,平原地区的斗渠较长,控制 面积较大。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一些大 型自流灌区的斗渠长度一般 为3~5km.控制面积为 3000~5000亩。 斗渠的间距主要根据机耕 要求确定,和农渠的长度相 适应。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山丘、丘陵区的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 上和等高线平行,支渠沿两溪间的分水岭布置。 在丘陵地区,如灌区内有主要岗岭横贯中部,干渠可 布置在岗脊上,大体和等高线垂直,干渠比降视地面坡 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控制岗岭两侧的坡地。

灌溉系统PPT课件

灌溉系统PPT课件

1/9/2020
47
知识点回顾 Review
圩垸型灌区
1/9/2020
渠系布置: 以排为主,兼顾灌溉; 一般提排提灌,少有自流排灌
48
知识点回顾 Review
(1)灌溉渠道系统中渠道等级划分为: (2)圩垸型灌区渠道布置特点是: (3)田间排灌沟渠布置形式有:
1/9/2020
49
知识点回顾 Review
拦 河 坝


进水闸 节制闸


斗渠 支
斗沟
灌溉系统
农渠
干渠、支渠、斗渠、农
渠、(毛渠)
排水系统
干沟、支沟、斗沟、农
1/9/2020 沟、(毛沟)
支渠 农沟





沟 泄水1闸4
第一节 灌溉渠系规划
规划原则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输水系统)
斗农渠的规划布置(田间渠系)
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线规划步骤
1/9/2020
水库

支渠沿分水岭 1/9/2020
山塘

21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
水库

1/9/2020 干渠垂直等高线
山塘

22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
(二)平原型灌区
1/9/2020地形特点:河地形开阔平坦;
耕地集中,面积较大

山前平原: 靠近山麓,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坡水地区,地面坡度 平缓,地下水位较高。
(一)山区、丘陵区灌区
水库
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岗冲交错,坡度较陡
河 地面高程较高 耕地分散,很少有大片集中耕地

第五章灌溉渠道系统

第五章灌溉渠道系统

第五章灌溉渠道系统灌溉渠道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设施。

本章主要介绍灌溉渠道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概念灌溉渠道系统是指用于输送灌溉水的一系列设施和设备的总称。

灌溉渠道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收集、输送和分配灌溉水。

其他组成部分还包括水库、泵站、引水渠、过水渠、溢洪道、防渗墙等。

二、分类根据渠道结构和设计方式的不同,灌溉渠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需水渠道需水渠道是指依靠自然水流,在无需抽水的情况下输送灌溉水的渠道。

其设计通常以降低水流速为主,使水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

2. 抽水灌溉系统抽水灌溉系统是指通过水泵将地下水或地表水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再通过灌溉渠道输送到灌溉区。

其设计通常以提高输送能力和节约能源为主。

3. 间歇式灌溉渠道间歇式灌溉渠道是指通过控制和调节水流的时间和流量,使渠道交替进水和断水,从而实现节水、省电的灌溉渠道系统。

三、特点灌溉渠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灌溉管道一般较长,需要考虑管道摩阻、压力损失等因素的影响。

2.灌溉渠道需要经常清淤、清洗等维护工作,以保证其正常的输送能力和使用寿命。

3.灌溉渠道需要考虑保持一定的水流速度和水面高度,以保证清水的积累和灌溉效果的达到。

4.灌溉渠道的设计应考虑水文地理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减少对环境和土地的影响。

四、设计灌溉渠道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灌溉需要和灌区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一般需要确定以下参数:1.渠道截面形式和尺寸,以确定渠道流量和流速等参数。

2.渠道与灌区配合,以满足需要灌溉的地块的水分需要和使用水量等要求。

3.灌溉渠道与水源和水库配合,以确定灌溉需水量、抽水高度和输送水量等参数。

4.灌溉渠道的施工和管理,以确保灌溉渠道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五、管理灌溉渠道系统的管理应该从设计之初开始考虑,注重用坚强的灌溉维护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和长期维护。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灌区管理制度和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对灌区的监管和管理。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五章:灌溉工程(渠首、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排水沟道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五章:灌溉工程(渠首、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排水沟道系统

3、灌溉方式 灌溉方式的确定:根据作物组成、地形、土壤、水源等条 件,结合灌区分区和土壤改良区划,经分析论证后确定。 4、灌区道路、林带与居民点的规划布置 道路:应尽量与灌排系统的布置相协调。 林带:应充分利用渠、沟外坡、塘边、路旁的空地结合防 风、防沙种植树木。 居民点:应尽量少占耕地,以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 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进行专项设计。
井水利用
1)管井:井径小、深度大,一般采用机
械提水,又称机井。
结构:把井壁管和滤水管连接起来,垂
直安装在已打成的井孔中,井壁管安装 粘 在隔水层部位和不拟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土 范围,滤水管安装在开采的含水层高度 球
范围,管井最下部为沉淀管(沉淀流入
井中的泥沙)。在取水的含水层段,井
滤 料
管与井孔的环状间隙中,填入经过筛选
无坝取水口 布置平面图
①河槽主流在凹岸; ②弯道处横向环流使其表层为清流; ③避开凹岸水流顶冲取水口。
横向环流:
引水角,即引水渠轴线与河道水流所形成的夹角,应为锐 角,通常采用30~45 °。 若灌区位置及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把渠首布置在凹岸而必 须放在凸岸时,可把渠首放在凸岸中点的偏上游处。
无 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 坝 渠 首 冲沙闸:冲走淤积在进水闸前的泥沙 的 组 成 导流堤:平时导流引水、防沙,枯水期截断水流
百丈堤
鱼嘴 金钢堤 内 外江 江
飞沙堰 宝瓶口

宝 瓶






飞沙 堰
鱼嘴
都江堰全景图
(2)有坝取水:当河流水源较丰富,而水位较低,不能 满足引水灌溉要求时,在河床上修拦河坝(又称壅水坝、 溢流坝或滚水坝),抬高水位,以便自流引水灌溉。这种 引水方式叫有坝(或低坝)取水,所建工程称有坝渠首。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

二、地下水取水建筑物
由于不同地区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地下水开采 利用的方式和取水建筑物的形式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开 采条件,大致可分为垂直取水建筑物、水平取水建筑物和 双向取水建筑物三大类。
(一) 垂直取水建筑物
1.管井
管井既可以开采 承压水,也可以 开采浅层水。 井径多取200300mm,也有 300-500mm 的 管井。 井深为50-200m。
2.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从环境角度论证灌排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 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环境保护措施。
3.经济评价(economic evaluation)
灌排工程的经济评价应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应在估算灌区工程投资费用和效益的基础 上,提出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评价工程的合理性。 财务评价应在估算财务投资、年运行费用和财务效益的 基础上,提出财务评价指标计算成果,测算财务盈利 能力和还贷能力,评价工程项目财务可行性;并根据 国家的农业水费政策,进行水费核算,提出水费计收 的管理办法。
干渠沿灌区内的主要 地面岗脊线布置,走 向大致与等高线垂直, 干渠比降视地面坡度 而定。 支渠从干渠两侧分出, 为双向控制。
沿分水岭布置
2、平原型灌区 特点:多位于河流的中、游,地形平坦开 阔,有大片的耕地,但因地理条件和洪、 涝、旱、渍、碱等不同而有不同的灌排布 置形式。
平行等高线布置
模式: 井渠结合 自流灌排
湿润地区 或水资源丰富地区
喷灌、微灌 各类地区
以旱作为主
以水稻为主 各类作物
75-80
80-95 85-95
2.抗旱天数(days of drought resistance)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一、设计原则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以科学、经济合理、先进适用为原则,确保农田得到足够的灌溉水量和有效排水,提高农田的产能。

2.设计应根据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状况、降雨均衡和灌溉用水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灌溉排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二、设计标准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设计应根据农田所在地的降雨量、蒸发量、土地类型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并保证排水系统的稳定排水能力。

三、设计内容1.灌溉渠道的设计应根据灌溉用水需求和农田的地形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应注意渠道的坡度、深度、宽度等参数的设计,确保水能顺利流动,并减少水量损失。

2.排水渠道的设计应根据农田的土壤类型和排水需求确定合理的排水闸门数量和位置。

渠道应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有效地排除农田内的积涝水。

3.设计时应合理布置渠道的交叉口和汇水口,以确保整个灌溉排水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考虑到水质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水源被污染。

4.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灌溉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问题,合理安排渠道的出水口和泵站的位置,方便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设计要求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采用水平灌溉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合理布置渠道的出水口和水源保护措施。

2.设计时要考虑到水文地质情况,避免渠道的泥沙淤积和堵塞,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渠道的通畅性。

3.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降雨量和排水需求,合理确定渠道的容水量和排水能力,防止因洪水导致农田的水浸灾害。

五、设计审查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并取得设计审查合格证明。

2.设计审查时应对灌溉排水渠系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行详细检查,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施工监督1.灌溉排水渠系的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渠道灌溉系统课件

渠道灌溉系统课件
斗 渠 的 间 距 主 要 根 据 机 耕 要求确定,和农渠的长度相 适应。
PPT学习交流
17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3. 农渠的规划布置 农 渠 是 末 级 固 定 渠 道 , 控 制 范 围为一个耕作单元。农渠长度根 据机耕要求确定,在平原地区通 常 为 500 ~ 100m , 间 距 为 200 ~ 400m,控制面积为200~600亩。 丘 陵 地 区 农 渠 的 长 度 和 控 制 面 积较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 的地区,农渠间距根据农沟间距 确 定。
8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 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 干、支渠道的特点是:渠道高程较高,比降平缓,渠线较长 而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段较多,沿渠交叉建筑物较多。 渠道常和沿途的塘坝、水库相联,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 以求增强水资源的调蓄利用能力和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率。
灌溉与排水工程
渠道灌溉系统 (1)
水利工程系 2012年5月
PPT学习交流
1
灌溉与排水工程
任务一:灌溉渠道系统规划
灌溉渠道系统: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 输、配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水源和渠首工程; 输水配水系统:干、支、斗、农渠;(固定) 田间渠道系统:毛渠、输水垄沟、灌水沟、灌水畦; (临时) 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
PPT学习交流
7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灌溉渠系概述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4) 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5) 要考虑综合利用。 6) 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应避免沟、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按照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要求,对灌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同时根据 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
采用先进的测流计量技术
运用流速仪、超声波流量计等先进测流计量技术,准确掌握各级渠 道的流量、流速等参数,为水量调度和分配提供依据。
渠道维护与检修措施
定期检查与维护
定期对灌溉渠道进行全面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渠道淤积、渗漏、 滑坡等问题,确保渠道畅通和安
管道输水
定义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从水源 地输送到灌溉区域的一种灌溉方
式。
优点
输水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节约水 资源,适用于远距离输水和地形复 杂的地区。
缺点
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对水质要求 高。
不同类型渠道比较
明渠与暗渠比较
明渠施工简单、造价低、维护方便, 但占地面积大、蒸发渗漏损失大、易 受污染和淤积;暗渠则相反。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目 录
•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 灌溉渠道类型与特点 • 灌溉渠道规划与设计 • 灌溉渠道运行管理 • 灌溉渠道系统评价与优化 •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灌溉渠道系统是指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渠道、闸门、泵站等组 成部分,旨在将水源地的水资源引至农田,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多功能化利用
拓展灌溉渠道系统的综合功能,如生态廊道、休闲观光等,提升综 合效益。
技术创新在农田水利中应用前景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
智能化监控技术
利用传感器、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灌溉过程的实 时监控和精准管理。
生态修复技术

第4章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第4章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h
mh 。
代入上式得 X

h
mh 2 h 1 m 2 ,取极值
dx dx 2 m 2 1 m 2 ,并令 =0 ; dh dh h
将 (b mh) h 代入上式,整理得: b mh m - 2 1 m 2 0 ,进一步整理, h 得: b 2( 1 m 2 m) h
2、确定渠系建筑物类型、数量 如渠水遇道路,不管是从路上走还是路下走都要修建筑物 3、按渠线(纵断面中心线)确定各桩点的渠底高程、渠顶高程、
水位高程
水位高程 – h = 渠底高程 h:设计水深 水位高程 + a = 渠顶高程 a:渠道水位超高 重点是确定渠道纵断面水位高程
18
水断面积时,校核纵坡i 如渡槽等 3、已知Q,m,i,n,求b,h ,主要设计类 型
14
(二)采用试算法求渠道的横断面 已知:Q=3m3/s,m=1.5,n=0.025(±渠) ,i=1/1000 求:b,h 假定:b=1m,设 h=1m
W (b mh)h =2.5 m2 X b 2h 1 m =4.8 m
二、渠道损失流量
5
Q损
L Q净
100
(米 3/秒)
L:渠道长度 σ :每公里长渠道渗水损失占所通过净流量的百分比,根据土壤性质确定

D m Q净
(σ 、D、m 值见教材)
2、通过测定损失直接确定渠道设计流量

Q净 Q设
三、渠道设计流量 Q 设=Q 净 Q 损 或: Q 设= Q净 (大型) (中小型)
(二)各分水口水位高程的推算
B分 = A0 + h +∑li + ∑Φ 其中:B分 :分水口水位高程 A0:典型点地面高程,一般为灌区最远较高点的地 面高程 h:要求的灌溉水渠,一般为0.15~0.2米 ∑li:表示各级渠道的长度和坡降 ∑Φ:通过渠系建筑物水位降(水头损失) 举例说明(见教材)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渠道系统规划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渠道系统规划

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
概念:为安全、合理地输配水量,以满足各部门的需要,在渠道系统 上所建的建筑物,是灌排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渠系建筑物布置和选型原则
(1)位置和型式,根据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 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
(2)布置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 的要求。

进水闸节制闸道拦河坝灌泄水闸


冲沙闸
排沙渠




农渠
干渠
斗渠 斗沟

支渠
农沟
各级灌溉渠道 固定: 干、支、斗、农 临时:毛渠等
退(泄)水渠道
退水闸 退 水 渠
退水闸

干沟
容 泄 泄水闸 区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一)斗、农渠的规划要求 在规划布置时除遵循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一)斗、农渠的规划要求 在规划布置时除遵循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
列要求: (1)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2)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 (3)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 (4)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列要求: (1)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2)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 (3)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 (4)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二)斗渠的规划布置 斗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随地形变化很大。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一些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灌溉排水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灌排系统主要包括取水枢纽,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排水、泄水沟道,灌区或圩区内部的蓄水工程(库塘或湖泊),各种田间工程(包括地面、地下灌排网)以及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等,如图8-3所示。

图8-3 灌溉排水系统一、灌溉类型及灌排系统的典型布置形式由于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等自然条件不同,国民经济发展对灌区所提出的要求不同,各灌溉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也是不同的。

按地形条件,灌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山区、丘陵区型灌区;②平原型灌区;③圩垸型(滩地、三角洲型)灌区。

下面以地形分类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条件,讨论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

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如图8-4所示。

图8-4 山区、丘陵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这类灌区的地形一般比较复杂,岗冲(冲击沟谷)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

耕地大多为坡地与梯田,位于分水岭、沟谷、河流之间,分布比较分散,很少有大片集中的平坦土地,而且山区、丘陵区的耕地高程较高,往往需从河流上游远处引水灌溉。

所以,山丘区灌溉渠道的特点,一般是位置较高,渠道弯曲,渠线较长,渠道深挖和高填方多,渠道石方工程和建筑物亦多,而且地形条件是确定渠线布置的主要因素。

另外,由于渠道较多地行经高填方、山坡风化土质和风化岩层地带,渗漏比较严重;且在暴雨季节,山洪可能入侵渠道,使之坍塌决口,影响附近农田村庄的安全。

同时山丘区多塘堰和小型水库,可以拦蓄当地地面径流与引蓄河流径流,故山丘区的渠道,还往往与塘库相连接,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

在山区、丘陵地区,干、支渠的布置主要有下列两种型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干渠沿灌区上部的边缘布置,以求控制全部灌溉面积,此时支渠则从干渠的一侧引出。

这种布置形式的地形条件,一般是位于分水岭和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地面等高线大致与河流方向平行,灌区内的山溪、河流常用做排水干、支沟道。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ppt课件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ppt课件
(一)设计类型 1、渠道已建成
已知:b,h,m,i,n,求渠道通过的流量
Q C Ri
2、求渠道通过建筑物时,改变纵坡,减少过 水断面积时,校核纵坡i 如渡槽等
3、已知Q,m,i,n,求b,h ,主要设计类 型
14
(二)采用试算法求渠道的横断面
已知:Q=3m3/s,m=1.5,n=0.025(±渠),i=1/1000
其中当 R<1 米时,Y=1.5 n ;当 R>1 米时,Y=1.3 n 。
n——粗糙系数,反映渠道护面材料粗糙程度 R——水力半径
RW X
X——湿周
矩形: X b 2h
梯形: X b 2h 1 m2 式中:b、h表示渠底净宽和渠道过水深度(米)。
n 和 R 均反映渠道过水能力的大小
11
3、最优水力断面
2)输水配水系统:
把渠道分为五个等级: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其中, 总干渠、干渠、支渠输水;斗渠、农渠配水。
3)田间渠道系统:农渠、毛渠、灌水畦
通常是:干、支、斗、农、毛。大的有总干渠,较小的有灌水畦
4)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 2、分类:
从结构上分:明渠、暗渠 按建筑材料分:土渠、砖石砌渠、砼渠、水泥管 按开挖方式分:挖方渠道、填方渠道
第四章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1
第一节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一、任务
1、供水、引水、配水
要求:对水源供水状况进行调节
对水位、水量有控制,调节能力
控制流速,使渠道达到防冲,防淤
2
二、系统分类
1、组成: 1)水源和引水部分:
水源:水库、湖泊、河流、井、泵 建筑物:要求有调节、控制能力(闸、坝、抽水站)
21

渠道的纵横断面 (1)

渠道的纵横断面 (1)

渠道的纵横断面渠道是连接灌溉水源与农田之间的输水工程。

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

灌溉渠道遍布整个灌区,线长面广,其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土方量的大小、渠系建筑物的多少、施工和管理的难易以及工程效益的大小,因此,渠道的布置一定要慎重进行。

灌溉渠道一般可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固定渠道(图1)。

干渠、支渠主要起输水作用,称为输水渠道;斗渠、农渠主要起配水作用,称为配水渠道。

图1 灌溉排水渠道系统示意图一、渠道的纵横断面渠道的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在实际设计中,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应交替并且反复进行,最后经过分析比较,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一)渠道横断面渠道横断面的形状有梯形、矩形、U型、弧形底梯形等。

梯形是最常用的横断面形状,因为它便于施工,并能保持渠道边坡的稳定,如图2(a)(c)所示。

在坚固的岩石中开挖渠道时,宜采用矩形断面,如图2(b)(d)所示。

当渠道通过城镇工矿区或斜坡地段,渠宽受到限制时,可采用混凝土、砌石等材料作为挡墙,如图2(d)(e)(f)所示。

U型渠道具有较大的输水输沙能力,占地较少,省工省料,并且整体性好,抵抗冻胀破坏的能力较强,在小型渠道中经常采用。

渠道横断面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确定。

梯形土渠的边坡应根据稳定条件确定,土渠的边坡系数m一般取1~3。

对于挖深大于5m或填高超过3m的土坡,必须进行稳定计算,计算方法与土石坝稳定计算相同。

为了管理方便和边坡稳定,每隔4~6m应设一平台,平台宽~2m,并在平台内侧设排水沟。

按明渠均匀流公式确定渠道的横断面时,所选择的渠道的纵坡和糙率应尽量接近实际值,它们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渠道断面尺寸的大小和渠道的冲淤,主要依据渠道有无护面、养护、施工情况等加以选定。

当渠道的流量、纵坡、糙率及边坡系数已定时,即可根据明渠均匀流公式确定渠道断面尺寸。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一、任务1、供水、引水、配水要求:对水源供水状况进行调节对水位、水量有控制,调节能力控制流速,使渠道达到防冲,防淤二、系统分类1、组成:1)水源和引水部分:水源:水库、湖泊、河流、井、泵建筑物:要求有调节、控制能力(闸、坝、抽水站)2)输水配水系统:把渠道分为五个等级: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其中,总干渠、干渠、支渠输水;斗渠、农渠配水。

3)田间渠道系统:农渠、毛渠、灌水畦[qí]通常是:干、支、斗、农、毛。

大的有总干渠,较小的有灌水畦4)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2、分类:从结构上分:明渠、暗渠按建筑材料分:土渠、砖石砌渠、砼渠、水泥管按开挖方式分:挖方渠道、填方渠道三、渠道系统布置1、布置原则:总的来说,要求投资少、效益大、渠线尽可能小,输水速度快、沿线地质无严重渗漏或坍塌现象2、平原布置为例,说明其布局原则,见教材3、布置:田间渠道系统一般为沟、路、渠相邻或相间布置。

第二节渠道系统设计流量的确定渠道设计流量是渠道所控制灌溉范围内农作物的灌溉净流量和渠道损失流量之和,即:Q设=Q净+Q损一、渠道净流量1、Q 净 = q 次大 A (立方米/秒)q 次大 :灌区次大灌水率 (米3/秒/万亩), A :灌溉面积(万亩)2 、Q 净= m1A1 + m2A2 +…/ 86400t (立方米/秒)或: 式中:M 综—综合灌溉定额(米3/亩), T —作物允许灌水延续天数。

二、渠道损失流量四、渠道的加大流量和渠道的最小流量1、加大流量:当灌溉区的灌溉面积扩大或出现特大干旱或上游渠道出现失事情况Q 加大=Q 设(1~1.3)2、渠道最小流量:当灌溉区某一种作物需灌溉或某一支渠需灌溉 Q 最小=0.4Q 设渠道一般都应考虑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 第三节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一、渠道横断面的设计100净损Q L Q ⨯⨯=σ (米3/秒)L :渠道长度σ:每公里长渠道渗水损失占所通过净流量的百分比,根据土壤性质确定mQ D净=σ (σ、D 、m 值见教材) 2、通过测定损失直接确定渠道设计流量 设净=Q Q η三、渠道设计流量损净设=Q Q Q + (大型) 或:η净设=Q Q (中小型)t86400⋅⋅A M Q 综净=T i i i 64.8m q ⋅α=(一) 断面形状1、按几何形状和材料分为:梯形(大多数土渠)、矩形(砼渠、石渠)、半圆形(砼渠)2、按开挖宽深比:窄深式:挖方省、占地少、渗漏小、但渠床不稳,施工不便宽浅式:渠床稳定,施工容易,水流稳定但占地多。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实例分析论文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实例分析论文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实例分析中图分类号: s6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摘要:利用渠道进行灌溉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主要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大中型固定渠道可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级数往往多于四级,而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设计和灌溉标准要求。

干渠主要布置在灌区较高的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其他各级渠道也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较高地带。

本文主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实例,分别对北部平原区和南方山区、丘陵区灌区的渠道灌溉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总体情况介绍,灌溉水源分析,干、支、斗、农渠的规划布置形式,渠道工作制度的划分,渠道设计流量的推算,渠道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以及田间工程的规划等内容。

关键词:土地整理渠道灌溉流量引言笔者就职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公司,主要从事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灌溉渠道工程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笔者结合工作中的设计实例,对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进行分析设计。

利用渠道进行灌溉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主要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大中型固定渠道可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级数往往多于四级,而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设计和灌溉标准要求。

干渠主要布置在灌区较高的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其他各级渠道也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较高地带。

以下选取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设计实例,分别对北部平原区和南方山区、丘陵区灌区的渠道灌溉系统进行分析设计。

灌溉系统的组成

灌溉系统的组成

灌溉系统的组成
一般灌溉系统应包括水源取水工程,各级输配水渠道,渠系配套建筑物和田间工程等。

实际上很多灌区都有灌溉与排水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旱时灌溉,涝时排水。

所以还要安排与灌溉渠系相对应的排水沟系,组成灌溉排水系统。

1、水源取水工程自水源取水并引入农田灌溉所需修筑的进水闸、拦河坝、水库、泵站等,均属于取水工程。

2、各级输配水渠道按照灌区的地形条件和所控制灌溉面积的大小,灌溉渠系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

对于小型灌区、地形平坦、面积较小、只设干支两级渠道即可。

干渠主要起输水作用,它把从渠首引入的水量输送到各灌溉地段。

支渠主要起配水作用,把从干渠分来的水量,按用水计划分配给各用水户。

3、渠系配套建筑物灌溉渠系配套建筑物,一般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泄水闸、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涵洞、桥梁和量水建筑物等,其作用主要是输送、控制、分配和量测水量等。

4、田间工程田间工程是指农渠以下的毛渠、输水沟、畦和灌水沟以及护田林网、道路等。

水田还包括格田田埂,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作物对灌溉、排水的要求,促进农业增产。

第 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11 土渠设计平均流速宜控制在0.6~1.0m/s,但最小不宜小于0.3m/s。清、浑水两用土渠的平均流速应按冲淤平衡渠道设计。结合通航的灌溉渠道,设计平均流速宜控制在0.6~0.8m/s,但最大不宜超过1.0m/s。寒冷地区冬、春季灌溉的渠道,设计平均流速不宜小于1.5m/s。
6.1.12 重要的干、支渠允许不冲流速,应根据渠床材料、过水断面水力要素及泥沙等条件通过试验或选择相应的经验公式计算确定;一般渠道可按附录 F选用;渠水含沙量较大、且渠床有薄层淤泥时,可按附录F所列数值适当提高。
6.1.5 续灌渠道应按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进行水力计算。轮灌渠道可只按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1 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各级渠道水力要素应按设计流量计算确定,其平均流速应满足渠道不冲不淤的要求。
2 续灌渠道的岸顶超高和高度应按加大流量计算,并按加大流量验算渠道的不冲流速。
3 续灌渠道的最低控制水位应按最小流量计算确定,并按最小流量验算渠道的不淤流速。6.1.6 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 (6.1.6-1)或 (6.1.6-2)
6.1.9 续灌渠道的最小流量不宜小于设计流量的40%,相应的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设计水深的70%。
6.1.10 各级渠道的平均流速可按公式 (6.1.10)计算确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中 V———渠道的平均流速 (m/s);
R———渠道的水力半径 (m);
i———渠底比降;
n———渠床糙率,可按附录E选用。
1.5m3/s<Q<50m3/s时,β=N′Q1/4-m (6.1.18-3)
式中 h———渠道设计水深 (m);
α———常数,α=0.58~0.94,一般可取0.76;
β———渠道底宽与设计水深的比值;
N、N′———常数,N=2.35~3.25,N′=1.8~3.4,粘性土渠道和刚性衬砌渠道取小值,沙性土渠道取大值;
6.1.3 “长藤结瓜”式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除应符合第6.1.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渠道不宜直接穿过库、塘、堰;
2 渠道布置应便于发挥库、塘、堰的调节与反调节作用;
3 库、塘、堰的布置宜满足自流灌溉的需要,必要时也可设泵站或流动抽水机组向渠道补水。
6.1.4 万亩以上灌区的干渠、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渠、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必要时支渠也可按轮灌方式设计。轮灌组数宜取2~3组,各轮灌组的供水量宜协调一致。
6.1.18 浑水渠道设计水深及宽深比,可按公式 (6.1.18-1)和 (6.1.18-2)或 (6.1.18-3)计算确定。
h=αQ1/3 (6.1.18-1)
Q≤1.5m3/s时,
β=NQ1/10-m (6.1.18-2)
5 渠系布置应兼顾行政区划,每个乡、村应有独立的配水口。
6 自流灌区范围内的局部高地,经论证可实行提水灌溉。
7 井渠结合灌区不宜在同一地块布置自流与提水两套灌溉渠道系统。
8 干渠上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渠、闸;于渠、支渠和位置重要的斗渠末端应有退水设施。
9 对渠道沿线山 (塬)洪应予以截导,防止进入灌溉渠道。必须引洪入渠时,应校核渠道的泄洪能力,并应设置排洪闸、溢洪堰等安全设施。
2 渠线应避免通过风化破碎的岩层、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3 渠线宜短而直,并应有利于机耕,避免深挖、高填和穿越村庄。
4 4级及4级以上土渠的弯道曲率半径应大于该弯道段水面宽度的5倍;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石渠或刚性衬砌渠道的弯道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水面宽度的2.5倍。通航渠道的弯道曲率半径还应符合航运部门的有关规定。
6.1.27 泄 (退)水渠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灌溉渠首段泄水、排沙渠道的设计流量不应小于灌溉渠首段下游渠道的设计流量。
2 分水建筑物上游泄水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分水建筑物下游最大一条分水渠道的设计流量确定,但不应小于分水建筑物上游渠道设计流量的50%,必要时也可按分水建筑物上游渠道的设计流量确定。
6.1.20 深挖方渠道可采用复式或阶梯形断面,在渠底以上每隔5~10m 设宽度不小于1.0m 的戗道,渠道边坡系数应根据稳定分析计算确定。
6.1.21 黄土地区渠岸以上的高边坡系数,应根据岸坡土质条件和其它具体情况,进行稳定分析计算确定。
6.1.22 填方渠道的渠堤填方高度小于或等于3m 时,其内、外边坡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6.1.22确定;渠堤填方高度大于3m 时,其
As———该渠道灌溉面积 (hm2);
ηs———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Q———该渠道分出的总流量 (m3/s);
σ———该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 (%/km);
L———该渠道工作长度 (km)。支渠工作长度为 L1与αL2之和,L1为支渠引水口至第一个斗口的长度,L2为第一个斗口至最末一个斗口的长度,α 为长度折算系数,可视支渠灌溉面积的平面形状而定 (面积重心在上游时,α=0.60;在中游时,α=0.80;在下游时,α=0.85);干渠工作长度可取工作渠段的总长度。
5 渠堤填方高度大于3m 时,其岸顶超高应预加沉降高度。
6 渠道衬砌超高值可采用0.3~0.8m,5级渠道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0.1m;必须兼作行洪用的傍山 (塬边)灌溉渠道,其衬砌超高宜适当加大。
7 结合通航的灌溉渠道,其岸顶超高和衬砌超高还应符合航运部门的有关规定。
6.1.24 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渠岸顶宽度不应小于2m,斗渠、农渠不宜小于1m;万亩以下灌区可适当减小。
6.1.13 浑水渠道的允许不淤流速应根据水流挟沙能力,按各地区经验公式计算确定。黄河流域浑水渠道水流挟沙能力可按附录 G所列经验公式计算。
6.1.14 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
2 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
6.1.1 灌溉渠道应依干渠、支渠、斗渠、农渠顺序设置固定渠道。30万亩以上灌区必要时可增设总干渠、分干渠、分支渠或分斗渠,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可减少渠道级数。灌溉渠道系统不宜越级设置渠道。
6.1.2 灌溉渠道系统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设计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级渠道应选择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渠、支渠宜沿等高线或分水岭布置,斗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
3 用于调节渠道流量的泄水渠道条数可根据需要和具体条件而定,各泄水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等于或略小于所在渠段的设计流量确定。
4 渠道末端退水渠道的设计流量不应小于渠道末端设计流量的50%。
5 泄 (退)水渠道的允许不冲流速可采用相同条件下灌溉渠道的1
1 清水渠道的渠底比降可按公式 (6.1.10)计算。
2 黄土地区浑水渠道的渠底比降可按公式 (6.1.15)计算。
式中 ρ———浑水渠道水流挟沙能力 (kG/m3);
ω———泥沙沉降速度 (mm/s);
Qh———浑水渠道设计流量 (m3/s)。
3 在满足渠道不冲不淤的条件下,宜采用较缓的渠底比降。
/hysc/index.php?cid=5224
/ebook/2007/B10034992/1.html
计算确定。
Qs=Q(1+σL) (6.1.6-2)
式中 Qs———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 (m3/s);
qs———设计灌水率 (m3/s·hm2);
6.1.16 各级渠道进口的设计水位,应从水源引水高程自上而下和从灌区控制点高程自下而上逐级推求,并计入沿程水头损失和各种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反复调整确定。
6.1.17 渠道横断面应根据灌溉面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以及边坡稳定的需要和是否衬砌等因素,按接近水力最佳断面进行设计。土渠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或石渠宜采用矩形或 U 形断面。渠道横断面亦可采用实用经济断面,若为梯形断面,其计算方法见附录H。
6.1.7 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 (6.1.7)计算确定。
式中 Qn———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 (m3/s);
N———该渠道轮灌组数;
n ———该渠道轮灌组平均灌溉面积 (hm2);
ηn———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6.1.8 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可按表6.1.8采用,湿润地区可取小值,干旱地区可取大值。由泵站供水的续灌渠道加大流量应为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装机流量。
式中 Fb———渠道岸顶超高 (m);
hb———渠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 (m)。
2 1~3级渠道岸顶超高应按土石坝设计要求经论证确定。
3 渠道弯道段的曲率半径小于5倍水面宽度或平均流速大于2m/s时,应增大弯道凹岸的顶部超高,其增加值可按公式 (6.1.23-2)计算确定。
3 末级渠道放水口的水位高出平整后田面进水端不
少于10cm;
4 渗漏损失量较小;
5 占地较少,工程量较小;
6 施工、运用和管理方便。有通航要求时,还应符合航运部门的有关规定。
6.1.15 渠底比降应根据渠道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设计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1~1.2倍。
6 泄 (退)水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方法与灌溉渠道相同,但其边坡系数应比相同条件下的灌溉渠道稍大。
7 泄 (退)水渠道的岸顶超高和宽度,可比相同条件下灌溉渠道稍小。
渠道岸顶兼作交通道路时,其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要求。
6.1.25 4级及4级以上渠道的取土坑至渠堤外坡脚的距离不应小于2m,其深度不宜超过1.5m;5级渠道取土坑深度不宜超过0.8m。
6.1.26 挖深小于10m 的渠道,其弃土堆内坡脚至渠道开口线的距离不宜小于2m;挖深为10~15m 的渠道,不宜小于2.5m;挖深超过15m 的渠道,不宜小于3m,或根据渠道边坡稳定计算确定。弃土堆应加以平整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