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分类和命名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5)分类阶元只有在病毒代表种的特性得到 了充分了解和在公开出版物上进行过描述, 以致于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并使其分 类阶元与其他类似的分类阶元相区别时, 才能确定下来。
(6)当病毒有明确的科、而分属未确定时, 这一病毒种在分类学上称为该科的未确定 种(unassigned species)。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 噬藻体(phycophage)
真菌噬菌体或真菌病毒(mycophage) 动物病毒(Animal Viruses)
原生动物病毒(protozoal viruses) 无脊椎动物病毒(inverteble viruses)
昆虫病毒(insect viruses) 脊椎动物病毒(verteble viruses)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精品课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意义
病毒分类是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病毒种群,按照它们的性质相 似性和亲缘关系加以归纳编排,以了解病毒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专门研究病毒分类的学科称为病毒分类学.
由于新病毒的不断发现,且对已知不断性质的了解还不够全 面,所以目前病毒分类学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1. 进行未知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可利用病毒分科、属、种的关系 ,对未知病毒与已经描述过的病毒比较研究和鉴定,若发现新 病毒,可按国际病毒分类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的规定,提出新描 述的病毒,附有足够的资料,申述理由
精品课件
2. 有利于病毒研究工作的交流.病毒分类使病毒研究工作的 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3. 对寻找新的病毒疫苗株很有意义。利用病毒分类和命名的知 识,有可能寻找新疫苗株。如 Jenner发现牛痘苗能预防人的天 花病,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1999年 根据“Virus taxanomy-1999”、病毒分类系统达到了3个目,62个科。另 外亚病毒感染因子(Subviral agent)下设卫星、类病毒和朊病毒,其中 类病毒分类新设立了2个科,7个属。 2000年 ICTV公布第七个国际病毒分类报告,植物病毒的分类有了非常大的进 展,列出15个植物病毒科、73个植物病毒属,其中已归科的属有49个,未归到科 的属有24个。
病毒(bìngdú)属的命名
病毒(bìngdú)属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种。其
属名的词尾“virus”;
但在设立一个新的病毒属时必需有一个同时 被承认的代表种(type species) 。
第十三页,共37页。
病毒科的命名(mìng míng)
病毒科是一群具有(jùyǒu)某些共同特征的属。科名
病毒种的命名由几个有实际意义的词组成,但不应该 只是由宿主(sùzhǔ)名加“virus”构成。
已知的细菌病毒种名就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 植物病毒种的命名,一般是由宿主名加症状(zhèngzhuàng)名和
“virus”构成。
例如:“T4噬菌体属”
(T4-like viruses)
第十二页,共37页。
第十六页,共37页。
3. 亚病毒感染因子(yīnzǐ)的规则
类病毒种的词尾是“viroid”,属的词尾为“-
viroid”,亚科的词尾是“-viroinae”(只用于需要这一 分类阶元时),科的词尾是“-viroidae”。
逆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在分类和命名中被 考虑作为病毒(bìngdú)。
第02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十章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一、概述二、杆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一)同源序列区(二)重叠转录物(三)早期转录物(四)晚期转录物(五)基因重组三、病毒蛋白及功能四、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五、重组杆状病毒表达外源基因六、杆状病毒作为杀虫剂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能够感染昆虫的病毒大约有1200种,它们主要分属于以下四个病毒科: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和痘病毒科(Poxviridae)。
其中杆状病毒科病毒为数最多,大约有610种,主要感染鳞翅目(Lepid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
由于杆状病毒具有高度专一的宿主范围,某些昆虫被感染后可发生大规模的流行病,但对人、畜和其他动植物无害,加之病毒粒子包含在蛋白晶体内,在细胞外环境中十分稳定,故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目前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由于多角体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其基因区段可以用来构建重组病毒以高效表达外源基因。
因此,有关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倍受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1.分类现状杆状病毒可以分为A、B、C三个亚组(Matthews 1982)。
A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在单一核内蛋白晶体中包藏有许多毒粒。
根据其核壳聚集的程度又可分为单一的(SNPV)和多个的(MNPV)。
B亚组: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 GV),在一般情况下,在蛋白晶体中只包藏有一个毒粒。
C亚组:非包含体杆状核型病毒(Non-Concluded baculovirus),如椰二疣独角仙病毒(Oryctes rhinoceros),无包含体,可能缺少编码晶体蛋白的基因。
2.形态结构杆状病毒的基本毒粒为杆状,本科病毒命名即来自于拉丁字Baculum。
病毒的分类命名
呼吸道病毒
消化道病毒 性传播病毒
病毒的抵抗力
一、耐冷怕热 二、紫外线敏感
三、氧化剂敏感
四、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 五、耐甘油
三. 分类原则
核酸类型和结构(RNA/DNA, ds/ss, linear/circular, fragment /nofragment)) 病毒体形状和大小 病毒体形态结构
对脂溶剂敏感性
临床分类
1、非嗜器官性病毒
2、嗜器官性病毒:嗜神经病毒
嗜肝病毒 嗜皮肤黏膜病毒 嗜眼病毒 嗜唾液腺病毒
二. 病毒分类原理
强调其分类和命名的稳定性、实用性、认可 性和灵活性。Fra bibliotek
稳定性:病毒的名称及其所属关系一旦确定下 来,就应尽可能保留。 实用性:病毒的分类体制应该对病毒学研究领 域是有用的。 认可性:病毒分类阶元和名称应该为病毒学研 究者乐意接受和使用。 灵活性:病毒分类阶元可以依据某些新发现而 进行重新修订和在确定。
第二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 分类依据
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 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步走向成熟。自从 1937年首次提出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合性进行 分类到现在为止,将病毒系统划分为3个目64个 科。
总之,为了使分类和命名得到统一,根据 Mayo在1998年报道,在ICTV常务委员会的提 议下,批准了41条原则。
病毒命名及病毒分类的国际标准化研究
病毒命名及病毒分类的国际标准化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病毒感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对于病毒的命名和分类标准,正是在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在推进着国际标准化的研究。
一、病毒命名的研究病毒的命名一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早期病毒被命名是基于各种主观和个人的标准,导致了一些病毒被多次命名,或多个病毒被命名同一名称的混乱状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设立了一个命名和分类委员会,规范控制所有病毒物种的命名和系统分类。
最近,这个委员会更新了其在病毒分类和命名中的指导方针。
新的指导方针如下:首先,病毒的名字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该命名应该以该病毒的方案设计者作为名称。
最后,病毒的名称应该基于该病毒的性质。
尽管这些指导方针旨在制定一些更加规范的命名体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争议。
例如,新的病毒可能很难得到新的名称,特别是在已有很多相关的命名的情况下。
此外,某些关于病毒名称的争议可能还有待解决。
二、病毒分类的研究在病毒分类领域,ICTV的工作重点是确定所有已发现病毒的位置,并创建一个分类可视化系统,以便更有效地识别和比较不同病毒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目前,ICTV将病毒分成了几个纲、目、科、属和种。
每个物种有一个正式名称(例如,西尼氏菌属(Circovirus)),其中不同的物种基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区别。
与其他机构不同,ICTV不批准病毒亚属、亚种或变体的名称。
这一点与其他分类体系的做法不同,但是这种方法使得病毒分类更加明确和易于管理。
但是,仍有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人们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准确的方法来识别新的病毒,以及把各类病毒进行系统分类。
此外,在病毒分类过程中,许多病毒并不容易被发现或者是表现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性质,因此相关的研究还有着许多探索的空间。
结语病毒命名和分类的标准化研究正在不断地进行中,目的是为了使科学家们更好地识别和控制病毒感染。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佚名分享| 收藏
按生物分类学标准,分类应能反映生物体的进化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但病毒不可能按这个原则分类,一般仍按病毒鉴定等的实际需要而分类。
各种生物体均可有病毒寄生。
已知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放线菌病毒及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医学上重要的病毒有500种左右,其中有不少对人类有致病力。
有些病毒也能在节肢动物中增殖(如虫媒病毒)。
目前通过的分类法是将支物病毒分为脱氧核糖病毒 (Deoxyriboviruses 简称DNA病毒)与核糖核酸病毒(Riboviruses 简称RNA病毒 )两大类。
再按病毒的理化性状分为若干科(族属)(表74-1)。
表74-1 按病毒理化及生物性状的分类
说明:
①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包括天花、类天花、牛痘、牛痘苗、兔痘、猴痘及鼠脱脚病等病毒皆对乙醚有抵抗性,而其他的痘病毒则对乙醚敏感。
②呼肠病毒(Reovirus)有一个外衣壳和一个内衣壳。
内壳有32个壳微粒,外衣壳的壳微粒数目则未确定,认为总共有92个壳微粒。
③病毒体大小是指直径或直径×长度。
④脱去囊膜的裸露病毒体,其核衣壳的直径为100nm,但有囊膜的病毒体则可大至200nm。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时间。
病毒的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种,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种类能够得到科学的命名和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订了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并且建立了由目、科(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的病毒分类系统。
目前病毒分类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开始走向完善和逐渐成熟起来。
一、病毒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1937年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①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②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③病毒粒子的结构;④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⑤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⑥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⑦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⑧流行病学的特征。
196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过了上述新的8项分类原则。
1971年ICNV公布了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第一次报告,将当时了解得比较清楚的500多种病毒分为RNA和DNA病毒两大类,并且分为43个病毒属。
1973年ICNV正式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整理)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及识别
计算机病毒的识别与命名一、命名规则一般格式:<病毒前缀>.<病毒名称>.<病毒后缀>二、常见病毒类型1>系统病毒前缀:Win32、PE等特征: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exe与dll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的执行进行复制和传播。
2>蠕虫病毒前缀:Worm特征:通过网络或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大部分的该类病毒均具有大量向外发送被感染邮件/文件的功能,从而使计算机运行速度下降甚至堵塞网络。
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前缀:Trojan/Hack特征:木马病毒通过网络或系统漏洞进入用户操作系统并隐藏起来,然后寻找机会向外界泄露用户敏感信息;黑客病毒则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监视及控制。
此外,前缀为PSW/PSD之类的病毒一般都专门用于盗取用户密码。
4>脚本病毒前缀:Script特征:使用网页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传播。
5>宏病毒前缀:Macro特征:能感染Office系列文档,并通过文档文件进行传播。
6>后门病毒前缀:BackDoor特征: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注:系统后门最初是编写系统程序的程序员为了调试和维护的方便而设置的一些特殊的程序接口,然而后来很多黑客发现并利用了这些接口,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窃取和破坏。
7>病毒种植程序前缀:Dropper特征:运行时会从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用户系统中,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
8>破坏性程序病毒前缀:Harm特征: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吸引用户,当用户点击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如自动格式化磁盘、破坏系统文件等。
9>玩笑病毒前缀:Joke特征:也称恶作剧病毒,特性是病毒会做出各种模拟性的破坏操作来吓唬用户,其实并没有对用户电脑进行任何实质上的破坏。
10>捆绑机病毒前缀:Binder特征:使用特定的捆绑程序将病毒与一些用户常用的应用程序如QQ、IE捆绑起来,表面上是正常的执行文件,当用户运行这些文件时,在表面上正常运行这些程序,同时隐藏运行捆绑在一起的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危害。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ICTV, 1973) ;
• 只寄生于植物
➢ 第三届国际病毒学代表大会, ICTV报告特点:
❖ 从实际工作出发,首先按宿主分五大类;
❖ 病毒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仍是重要依据;
❖ 增加了科、属、种、群名词的词源;
❖ 设立七个小组委员会。
➢ ICTV 八次报告(2005年7月),不断修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动 (((123.((((()))23514物)))))1根动临侵昆形波史勃瓦摩9病氏氏氏氏氏据物床染虫状61毒病病病病病组 病 及 部 病 分以毒毒毒毒毒分4织 毒 流 位 毒前~属属属属属胚 分 行 及 分5类:::::•••••••••属胎为病所类法多 折 细 昆 无((((((((()235689147学学致法8)))))))))角光胞虫包呼肠肝皮虫神眼唾慢个形性质痘涵与分的(吸道炎肤媒经病液病根类包和内病体病类症道病病及病系毒腺毒据群涵多有毒病毒毒黏毒统群病群毒法状病••••••••体态颗毒群群膜群病毒的(分((((((((害性粒12345786群病毒群))))))))组根1外外中外内中血致的状类毒群0织据群胚胚胚胚胚胚流肿包包群型层层层层层层感瘤涵涵亲病)、病及及向向病染病体体和 毒包毒内内神神毒病毒性 传含群胚胚经经群毒群, 染体层层性性群将 途病病病病有脊 径毒毒毒毒无群群群群椎 、及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2)
第14页,共83页。
4.Bergold(1960)昆虫病毒分类法
根据包涵体的有否,包涵体的形状及形成部位,将昆 虫病毒分为四个属:
(1)波氏病毒属(Borrelinavirus):多角体在感病昆虫 细胞的细胞核内形成。
(2)史氏病毒属(Smithiavirus):多角体在感病昆虫细胞 的细胞质内形成。
性口炎病毒、脱脚病病毒(小鼠)、痘苗病 毒。 (2)外胚层及内胚层病毒群:如金丝雀痘 病毒。
第10页,共83页。
(3)中胚层及内胚层病毒群:如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 病毒。
(4)外胚层向神经性病毒群:如一些单纯嗜神经组 织病毒。
(5)内胚层向神经性病毒群:如黄热病病毒。 (6)中胚层病毒群:如淋巴内芽肿性病毒。
80 ~ 100 ~100
第4页,共83页。
一、1961年以前 各自研究领域独立地 进行病毒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毒分类法: 1.Johnson和 Hoggan(1935)分类法 分类标准,
主要根据下列五项内容: (1)病毒的传播方式及昆虫介体 (2)自然的寄主植物范围及鉴别寄主 (3)在活体外的存活期 (4)致死温度 (5)症状特点
第23页,共83页。
1975 年,第三届国际病毒学代表大会在马德 里举行,同时 ICNV也开了会,会上 Fenner 报告了自 1970 年8 月至1975 年9 月的工作情 况,与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第一次报告比较, 本次报告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从实际工作出发,首先按宿主来分, 将病毒分为五大类,即:寄生于一种以上寄 主的、只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只寄生于无脊 椎动物的、只寄生于细菌的、
(2)巴氏病毒属(Paillotellavirus):在寄主受害细胞内有折光性和多态 性的包涵体存在为特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知识
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计算机病毒的命名1、命名的格式病毒的命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基本都是采用前、后缀法来进行命名的,可以是多个前缀、后缀组合,中间以小数点分隔,一般格式为:加前缀、病毒名、加后缀。
2、病毒前缀病毒前缀是指一个病毒的种类,我们常见的有:脚本病毒、木马病毒、蠕虫病毒、破坏性程序、宏病毒、系统病毒,一般DOS类型的病毒是没有前缀的。
3、病毒名病毒名是指一个病毒名称,如以前很有名的CIH病毒,它和它的一些变种都是统一的CIH;还有振荡波蠕虫病毒,其病毒名是Sasser。
4、病毒后缀病毒后缀是指一个病毒的变种特征,一般是采用英文中的26个字母来表示,如果病毒的变种太多,也可以采用数字和字母混合的方法来表示病毒的变种。
二、常见病毒的命名1、木马病毒和黑客病毒木马病毒的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的前缀一般为:Hack。
木马病毒的特点: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
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
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即木马病毒负责侵入用户的电脑,而黑客病毒则会通过该木马病毒来进行控制,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
2、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级是:Seript。
脚本病毒是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
有些脚本病毒还会有VBS、HTML之类的前缀,是表示用何种脚本编写的。
3、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和W95等。
特点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以前有名的CIH病毒。
4、宏病毒宏病毒可以算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其特殊性,可单独算为一类。
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级有Word、Word97、Excel97等,根据感染的文档类型来选择相应的第二前缀。
此类病毒的特点是:能感染Office系列的文档,然后通过Office通用模板进行传播。
病毒学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1963年 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 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 : ① 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② 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③ 病毒粒子的结构; ④ 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⑤ 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⑥ 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⑦ 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⑧ 流行病学的特征。
第三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第二节 病毒的命名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原则 第四节 病毒分类系统
2021/6/11
本章重点
1.病毒分类机构 2.病毒分类原则 3.病毒的分类系统
2021/6/11
第一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961年以前,这个时期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或建立一些分 类系统,进展缓慢,缺乏国际间的协作。
2021/6/11
依据: 主要以病毒粒子特性、抗原性质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等作 为依据。 病毒粒子特性: ① 病毒形态:如大小、形状、包膜和包膜突起的有无, 衣壳结构及其对称性; ② 病毒生理生化和物理性质:如分子量,沉降系数,浮 力密度,病毒粒子在不同pH、温度、Mg2+、Mn2+、 变性剂、辐射中的稳定性; ③ 病毒基因组,如基因组大小、核酸类型、单双链、线 状或环状,正负链,G+C所占的比例、核苷酸序列等;
• 亚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nae”结尾的单词。 Parvovirinae(细小病毒亚科)
2021/6/11
(六)关于科的规则
• 科是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属(不管这些属是 否组成了亚科)
• 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dae”结尾的单词。 Parvoviridae(细小病毒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源 • A原ID生S、动疯物牛病、4肝0 炎00、0 感冒、20S0AR00S0;
20
种 线虫
15 000 500 000
3
类
昆虫
9500009 000 24 000
80
鸟类
9 198
9 500
~ 100
哺乳动物 4 170
4 300
~100
本章要点
• 了解病毒分类的现状 • 病毒分类与其它微生物分类的区别 • 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二、关于病毒密码程式 三、病毒分类进展及最新分类系统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或建立一些分类
系统,进展缓慢,缺乏国际间的协作;
2. 1962~1966 借助国际微生物学术会议(1966, 莫斯科),
建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2) Hansen (1956): 强调拉丁双名法的属名应反映出寄主类别、传播 方式及病毒颗粒形态,分4目: ➢ 蚜传病毒目(Aphivirales) ➢ 叶蝉传病毒目(Cicavirales) ➢ 无介传病毒目(Invirales) ➢ 介传传病毒目(Xenovirales)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1973年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P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63年国际微生物学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
1、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 2、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3、病毒粒子的结构; 4、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 5、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 6、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 7、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 8、流行病学特征。
➢ 采用了密码进行分类(每个密码包括4对符号); ➢ 通过了“国际病毒命名法则”,共18项。
• 只寄生于无脊椎动 • 只寄生于细菌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只寄生于植物 4. 1970~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改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1973) ;
➢ 第三届国际病毒学代表大会, ICTV报告特点:
3. 1966~1970 Wildy 任ICNV主席期间,组织国际间的协
作,发表ICNV的第一次报告
4. 1971~ 今 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工作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1. 1961以前 植物病毒分类法
(1) Johnson &Hoggan 提出的分类标准(1935):
➢ 病毒传播方式及昆虫介体 ➢ 自然的寄主植物范围及鉴别寄主 ➢ 在活体外的存活期 ➢ 致死温度 ➢ 症状特点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P 21~43
第四章 病毒分类和命名
• 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 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 病毒的定义随着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 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病毒
学的内容 • 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
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侵染部位及所致的症状分10群)
•
(3) 昆虫病毒分类法(根据病害类型、包含体有无及 •
形状分4~5属)
•
毒属:多角形包涵体
毒属:折光性和多态性的包涵体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2. 1962~1966
成立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制定4项基本方针:
(1) 必须明确列出病毒的组(或属) (2) 提出这些组的代表成员(种) (3) 提出各组(或属)的名称 (4) 探讨利用密码进行分类的方法
存在问题:
(1) 存在明显的不调和态度 (2) 脊椎动物病毒分类与其他病毒分类差别显著 (3) 需同时应用专门知识并采取共同途径 (4) 制定病毒学工作者愿意采用的病毒名称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3. 1966~1970
➢ Wildy 任ICNV主席,第一次报告——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描述并划定43个属(或相当于属的组、群)及其他成员; 《病毒学论文集》第5卷
类群 病毒
已知种 5 450
估计种 400 000
已知种占 的比例%
1.3
生
细菌 真菌
6 660 100 000 72 000 1 500 000
6.7 5
物 藻类
40 000 400 000
10
资 • 仅从1994年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新发现约40种病毒对人
类被健子康植构物成新的2威7胁00;00 320 000
❖ 从实际工作出发,首先按宿主分五大类; ❖ 病毒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仍是重要依据; ❖ 增加了科、属、种、群名词的词源; ❖ 设立七个小组委员会。
➢ ICTV 八次报告(2005年7月),不断修改。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
1 病毒命名分会委员会(SCNV) 1951
Subcommittee on Virus Nomenclature
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病毒命名筹备委员会(PCNV) 1963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NV) 1966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Nomenclature of Virus
• (1)外胚层
一、病毒分类与命名的沿革
• (2)外胚层 • (3)中胚层
• (4)外胚•层
1. 1961以前
• (5)内胚•层
动物病毒分类法
• (6)中胚•层 • (7)血流•感
(1) 根动据物组 病织 毒胚 分胎为学8个与类病群毒的组织亲和性,将脊• 椎(8)致肿••瘤
(2) 临床及流行病学分类法(根据病毒传染途径、 •
ICNV的宗旨:
巴西 里约热内卢: 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议
SCNV推荐病毒分类的8条标准:
(1951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
1、形态和复制方法 2、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免疫学性质 4、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5、自然传播方式 6、与寄主、组织或细胞的关系 7、包括内含体形成的病理学 8、症状学
病毒分类的国际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