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登记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案
失业率统计方法探讨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市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对我市的经济决策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准确真实的统计失业率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的失业率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完善我市失业统计体系,逐步引入调查失业率统计指标。
一、失业率统计现状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时所采用的重要调控指标之一。
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00%(注:其中城镇登记就业人员应除开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
)二、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对于真实的失业率一直是众说纷纭,越来越多的学者、民众对官方统计的失业率表示质疑。
例如,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 %以下,2008年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 .4 % ,这一数字是人社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
出现偏差主要在于统计方法的偏差。
人社部统计是登记失业率,而社科院统计的调查失业率。
而这两种统计方法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失真情况也日益严重。
三、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缺点1、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以本地的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不能全面反映失业率的真实情况。
因为,一是不能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地市人口的失业状况;二是不能反映事实上已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失业状况,三是不能反映那些在城市间迁徙流动而并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状况。
把这样多的劳动力排斥在我国的失业统计范围之外,显然是不合理的。
2、失业人数中不包括众多的下岗职工。
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
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和失业率标准
失业保险制度第一节失业概述一、失业和失业率标准1、失业的界定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将失业定义为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2、失业率标准1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失业水平是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2年失业率的计算公式:年失业率=该年度的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52周我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二、失业类型有很多种划分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怎么解决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生产节省了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曰景气循环所形成的失业;此外,依据失业者的意愿不同可划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依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依据失业程度不同划分为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依据失业期限不同划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等等;三、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1、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益:愿意工作又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人尽其用,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使国民收入不能达到潜在最高的水平;2、对失业者及其家庭而言,失业就意味着手里可用的钱大大地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要大屋换小屋,度假要放弃,孩子的大学梦变泡影,经济和精神上遭受双重打击;3、失业有时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如:经营失败、企业倒闭、经济萧条等原因被解聘;这样的失业者如果心理素质差,又没有相应的社团为其进行开导,就有可能走极端,对原企业或社会进行报复;4、失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不同的问题:年轻人长期失业,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了他们今后就业的竞争力,久而久之,其人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犯罪和吸毒者将增加;对中老年人其问题就更严重了,企业通常不愿意聘用年老的员工,因为怕他们多病和比较难适应新的工作;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失业对于他们是更严重的打击;5、失业除了个人损失外,也给社区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城市有大批的工厂倒闭,有大批的工人失业,这就意味着土地没人开发、房屋没人住、商品的消费量也减少了,政府的地方税收也就减少了,由政府税收提供支柱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警察服务也就降低或是减少;6、失业同时也激化了家庭矛盾:家庭中一方有工作,另一方失业,有工作的一方会滋长傲气,看不起失业的一方,造成家庭矛盾;而无工作的一方也有可能把对企业、对政府的怨恨加向家庭中的第二方或是第三方、第四方配偶、孩子、老人或是家庭的其他成员;7、失业还加大了贫富的差距:一方面有大量的失业人员生活艰苦,一但有病生活更是极度的贫困;另一方面,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则利用经济萧条的时机,大量购买别墅、豪华轿车、送子女到国外去读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反差越大,其社会矛盾也就越大;8、还有一种失业者是自愿失业的;如:家庭成员中有一方有钱,足够养全家,另一方就会自愿辞职在家,时间一长就精神空虚,夜生活多、生活无规律、淫乱、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多了;四、当前中国的失业问题一五大特征1、城镇登记失业率及估算的真实失业率不断攀升,城镇真实失业人口数创建国以来之最;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的是1952年%;然而,当时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过去称待业人口仅有万人;198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85年降至%; 1986—199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 %之间徘徊;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1997—2000年均为%,2001年陡升至%,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如果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失业率相等,则我国当前城镇的失业问题并不突出;问题在于,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低于城镇失业率;2002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770万,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约为410万人;其他下岗职工约为200万人;仅此三项之和即为0万人;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实际使用的城镇就业人员的数字计算,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约为%;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的劳动年龄限制和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员,扣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隐性就业人员,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大概在9%左右;根据国际上的较为流行的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城镇真实失业人口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2、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相当突出;就农业而言,我国目前约有从业人员亿,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亿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6亩地;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农业人口不到该国人口总量的 5%,而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面积则高达 160亩—1700亩之间;假定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不再增长,从近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10亩地的标准,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中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亩地的标准即日本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从长期看,如果按照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50亩地的标准即南美洲国家1999年达到的水平,将有亿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城镇而言,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人,这还不够满足城镇每年新增约1000万劳动力的求职需要;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中规定, 2001—2005年每年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800万人,实际上恐怕不止此数;如果再加上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我国城镇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工作岗位的缺口约在2500万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和素质矛盾也相当明显;在我国现有的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则明显缺乏;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4季度调查,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求人倍率岗位需求量与求职劳动者的比例最大的是高级技师,达到:10;目前,我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缺60万人;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则因素质较差而失业或难以就业;例如,1998—1999年,我国约有 57%和%的城镇下岗职工只有初中以下学历;3、“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我国劳动者就业不仅受到“需求瓶颈”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体制瓶颈”和“观念瓶颈”的制约;我国农民进城打工,除遇到找工作这一根本关卡之外,还遇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子女人学、购房限制等“体制瓶颈约束”;而“观念瓶颈”对于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影响显而易见;我国城镇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并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愿意干苦活儿、累活儿、“伺候人”和收入低的活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2年约为76%,2003年为70%,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暂时未能就业;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脱离实际;不少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实际需要严重错位,从而出现了“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的尴尬局面;4、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隐性失业人员已“蒸发”了相当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尚未“蒸发”或有待“蒸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隐性失业主要表现在农村;我国农民就业很不充分,通常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不过是农村隐性失业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随着人世后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加速进行,在此情况下,不仅国有单位将有上千万的劳动者由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失业,而且城乡集体经济特别是农业集体经济中还将有数亿劳动者从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并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隐性就业,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面上呈分离状态,但实际上劳动者通过市场调节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收入;我国目前的隐性就业人员主要是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提前退休人员;由于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不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内,因而从数量上无法精确统计;但典型调查和直接观察表明,我国城镇隐性就业人员的数量也并非微不足道;由上可见,我国存在的隐性失业掩盖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程度,降低了失业率;而我国同时存在的隐性就业则不仅使隐性就业者多捞了好处,而且还模糊了失业与就业的界限,“膨胀”了失业率;5、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率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高增长往往与低失业相伴,低增长常常与高失业为邻;例如,美国1993年经济增长率降为%,失业率则升至%;1999年经济增长率升为%,失业率则降至%;而我国,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保持了年均%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则从1985年的%跃升到2002年的4%,城镇的真实失业率目前已高达9%左右,出现了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可以认为,我国近年来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颇为少见;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使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均资源不足、居民消费率低下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总量明显过剩的矛盾凸显出来,使传统经济体制下严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高失业还伴有来势猛、覆盖面广、后劲大和持续时间长等特征;二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亿;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上形成的富余人员问题将要逐步得到解决,多年来积淀的大量冗员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三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力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失业保险制度概述一、失业保险的涵义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二、失业保险的类型参教材119面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2、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3、失业补助救助制度4、复式结构1德国的“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的衔接型2美国的“失业保险+企业补充失业津贴”的补充型3加拿大的“失业保险+特殊失业补助”的援助型三、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参教材121面一保障对象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是因年老、疾病、工伤而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而是一些具有劳动能力,却因社会经济原因暂时不能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人;二保障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不能如同养老或工伤保险那样长期给付,而且,在待遇资格上要进行甄别;三保障项目失业风险虽然限制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但没有损伤人的机体而导致其劳动能力丧失,因此,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待遇项目;四权利与义务失业保险金来源于失业者在业时的积累,是其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履行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险权利的统一;而失业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分支,其资金则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它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四、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参教材122面1、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2、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竞争与风险意识;3、抑制和预防失业的作用;4、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社会安定;5、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劳动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等;一、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参教材1、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不管是新加入劳动大军的失业者还是已经工作过又失业的人员,不管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村失业人员,都应该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制度;但事实上,作为一种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2、从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它只是覆盖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容易失业的人,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3、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覆盖范围有扩大的趋势;1995年,61个实行该制度的国家,16个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4、覆盖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覆盖范围比较大;二、失业保险对象的资格确定参吴书1、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16岁时最低劳动年龄未成年人和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被排除在外;2、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的,即必须是非本人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前面讲到的几种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情况;自愿失业一般有自动离职的、过失免职的、拒绝工作的等;3、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一般有以下几个要求:1缴纳保险费期限条件;2就业年限条件;3居住期限条件;4投保年限与缴纳保险费用叠加的复合条件;如意大利的失业保险制度规定被保险人须投保2年,并在最近2年中缴纳保险费52周;4、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能力的确定靠体检可以,但就业愿望是个主观的东西,不好确定;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失业了必须及时登记要求重新就业;二是失业期间要与失业保险机构定期联系并汇报个人情况;三是接受职业训练和合理的工作安置;三、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参吴书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有政府直接负担式、政府和企业分担式、劳动者和企业分担式以及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式,等等;其中,以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负担方式较为普遍,约占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国家总数的40%左右;以经济状况调查为依据的失业补贴办法其实质是针对失业的一种社会救助,其资金完全从政府财政拨款中提供;失业保险属短期支付,筹资方式一般是现收现付式;四、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一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1、失业保险津贴;2、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的医疗补助金;3、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4、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5、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二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标准1、国际劳工组织曾通过了下列三条建议,作为各国制定失业保险津贴的准绳:1失业保险津贴的厘定,以失业者的投保费为依据,但是,应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2失业保险津贴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50%第75届国际劳工大会建议改为不低于失业者原工资的60%;3失业津贴有上下限;给付标准的上限是不超过失业前的工资收入,否则,不能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给付标准的下限是高于社会救助的标准,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于保障失业者享有“基本”而不是“最低”生活水平;三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比例1、工资比例制;即失业救济金是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收入或某一时间上的工资收入为基数,依据工龄、受保年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确定百分比计发;其中工资基数又分为工资总收入、标准工资和税后工资等几种;大多数国家计算失业保险金的基本比例为平均收入的40%~75%;2、均一制;即对符合条件的失业者不考虑原工资水平而规定统一的、以绝对金额形式表示的失业保险津贴;3、混合制;即失业救济金采取比例制和均一制相结合的方式计发,一部分按失业前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付,另一部分则按绝对数给付;4、一次性给付;即对失业者一次性支付既定数额的失业保险津贴或解雇金,数额根据工资水平和工龄长短而定;四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是指失业者从开始领取失业津贴,到领取期限延续的终止;此外,还包括确定失业保险津贴开始给付的期限,即等待期限;失业保险属于短期给付类社会保险项目,而只能根据平均失业周期确定一个给付期限;1、失业者连续领取失业保险津贴的最长时限大多数国家限制失业者连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失业者在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期结束后,若仍未找到工作,则改为支付仅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的失业救助金;失业救助不属于社会保险而归于社会救助类项目;国际劳工大会1952年规定失业保险给付期为12个月内发26周,1988年又规定24个月内可以支付30周,特别情况下可支付52周;2、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津贴的等待期在支付失业保险金以前,须有若干天的等待期;这样规定有两种意义:有助于防止冒领失业保险津贴的行为;有助于减轻管理上处理大量申请小额失业保险金的繁琐负担;大多数国家的等待期为3~7天;3、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缩短乃至取消了等待期;如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完全取消了等待期限;4、等待期为零的规定:国家非常富裕;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缜密,信息灵通;对谎报失业、冒领失业保险津贴的行为惩处极重;工人团体、工会的势力非常强大;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生活十分拮据,不可一日无收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对等待期无具体规定;第四节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情况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过程我国社会保险其它项目大都在50年代就建立并逐步成形,但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即国家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实行计划分配,由劳动部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使劳动者与企业形成一种终身固定的依附关系,劳动者一进入企业,如果没有特。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措施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富民”工程取得新突破就业是民生之本。
2010年我们以县政府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执行“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进一步帮助我县困难企业减轻了负担,确保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使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
2010年向上级争取就业专项资金460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就业资金60万元。
在此基础上,我局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一是劳务输出拉动就业。
近年来,我局把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点,通过外输内创,切实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局面。
同时,我们积极搭建用工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输出化程度,不断扩大输出总量。
2011年截止目前,共组织139名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等转移就业。
同时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后续跟踪管理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开发岗位驱动就业。
我们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的主渠道。
2010年,我县开发了一批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岗位,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同时,在县委组织部和纪检委的全程参与监督下,我局通过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成功安置35名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
三是创业培训带动就业。
我们坚持把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创业培训培育一批创业型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实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2010年,我局共为30名党员和90名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众进行了免费创业培训。
截止目前,我县已有67人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200余人实现就业,取得较好成效;2011年截止目前,我县已有30名失业人员实现自谋职业,带动12人实现就业。
四是提高技能促动就业。
结合我县失业职工、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不同群体,我们先后开办了就业前、电工、焊工、钳工等层次不一、多元培训的科目,使其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城镇登记失业率”评析
“城镇登记失业率”评析1——关于城镇登记失业数据统计过程的调研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丁大建(邮编100872)Abstract: The authenticity of unemployment rat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to not only scholars but also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for a long tim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people think much of the unemployment phenomenon, but lose more and more trust about the index of un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first we induce and sum up the correlative productions. Second we research the government bill for setting up the system of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in town. And then we give the visitation of people in several cities who work in community and deal with the work of registering the unemployment. The paper wants to analyse the index of “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 to find t he resolvent and give the policy suggestion.关键词:失业登记、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引言——中国“失业率”的尴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其失业率是迄今为止我国官方正式公布并予以采信的唯一用来反映我国失业规模和失业水平的统计指标,它也是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时所采用的重要调控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新一届政府“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它还进一步成为了考核各级政府执政水平与工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
失业率是指
失业率是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比。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失业率,其统计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各国公布的失业率主要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三种。
调查显示,我国20%以上的企业存在超员现象。
劳动力供给已由长期短缺转为结构性短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新兴加转轨的特殊阶段,改革开放任务繁重而艰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用工需求持续减弱,导致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风险加大,失业与再就业矛盾凸显。
预计2016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将达到750万左右,失业率可能维持在5.5%—6%之间。
因此对青年职工就业市场状况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英国的《卫报》曾在2011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英国社会两大严重问题,即年轻人低收入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并且愈演愈烈,正使这个拥有辉煌历史与灿烂未来的民族,面临千载难逢的危机”。
针对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许多用工单位招工困难的情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赵萍建议,对广大应届毕业生应该给予关注,尤其要积极做好就业帮扶。
应届毕业生是未来就业市场的消费主体,是培育新增就业岗位最直接、最具体的群体。
为了保障我国扩大就业的目标实现,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充分就业,需要采取措施激励毕业生顺利就业,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高学历者被裁员更多,高级技术工人的工作越来越受欢迎?据了解,这样的论断主要源于技能型人才,事实证明,有高学历的年轻人确实比没有高学历但勤奋努力的人更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虽然高等教育已普及十几年,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想通过读书去提升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依旧是社会稀缺的高端人才。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裁掉的年轻人是“弱势群体”,那么到了21世纪则不仅仅是这样的印象了,很多高学历者反而成为了裁员潮里的“主角儿”。
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式
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式以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式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劳动力中登记失业人数与城镇劳动力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 城镇劳动力总数) × 100%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通过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人数,城镇劳动力总数是指在城镇地区参加劳动力调查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
二、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因素1. 就业机会: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
就业机会的增加会降低登记失业率,反之则会提高登记失业率。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政策等都会对就业机会产生影响。
2. 劳动力供求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登记失业率会增加;当劳动力求大于供时,登记失业率会降低。
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从而降低登记失业率。
高学历人群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水平。
4. 经济结构:不同行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会对登记失业率产生影响。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通常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传统产业和低技术行业则容易出现就业困难。
5.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增加了城镇劳动力总数,进而可能提高登记失业率。
6. 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安全感,降低登记失业率。
7.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也会对登记失业率产生影响。
经济低迷时,企业裁员增多,登记失业率上升;经济复苏时,就业机会增加,登记失业率下降。
三、结语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衡量城镇就业形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了解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就业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全面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状况,本报告通过对就业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报告将从就业人数、行业分布、地区差异、学历层次、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就业人数分析1. 就业人数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仍保持了稳定。
2. 不同行业就业人数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上升。
其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三、行业分布分析1.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46.3%,较201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 重点行业就业情况(1)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就业人数占比稳定在20%左右。
近年来,制造业就业人数略有下降,但整体就业形势较好。
(2)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就业人数增长较快。
(3)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成为就业市场的热点。
四、地区差异分析1. 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
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2. 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为缓解这一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产业转移等。
五、学历层次分析1.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中国特有的失业统计指标
01 失业率简介
03 计算公式 05 相关名词
目录
02 指标来源 04 应用状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中国特有的失业统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 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 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 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60岁以下、女5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 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 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在城镇单位从业 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 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 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政府决定,从2011年(十二五期间)开始,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 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
指标来源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登记失业制度,当时由于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称为“待业登记”, 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
随着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不再统一 分配和安置,企业和劳动者开始进行双向选择。于是,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中国“城镇 登记失业率”的概念也由此开始。
城镇失业人员的概念界定
第一大部分城镇失业人口的界定以及就业特点一.城镇失业人员的概念界定:要注意区分以下概念,1.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 有劳动能力, 在调查期间无工作, 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在城镇劳动力调查中对城镇16 岁及以上, 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 ( 1)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 2) 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 3) 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 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 16 岁以上及男50 岁以下, 女45 岁以下) , 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3 城镇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员数同城镇从业人员数加城镇失业人员数之比,。
4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加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加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二、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1. 分布面广。
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及其贫困人口并不象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那样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 全国各省、区, 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 都有失业人口及其贫困人口的存在。
2. 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不同省区存在着城镇化水平和发展时间上的差异, 因而散布于城镇人口中的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也必然带有区域差异的特征。
一般说来, 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 这一问题就相对严重些, 而且受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流向的影响, 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了与农村贫困人口相反的特征, 即东部多、西部少。
另一方面, 发展较早的省区和城市, 工业结构往往落后, 新兴产业部门较少, 失业人口明显多于发展较晚的省区和城市, 东北三省失业率高的情况就是一个证明。
3. 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
小调查:城镇调查失业率
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主要区别:
(一)数据来源不同。登记失业数据来源于各级失业登记机构的行政记录,调查失业数据通过 对住户进行调查的结果汇总取得;
(二)失业定义不同。失业登记使用的失业定义是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男在16-59岁,女在 16-54岁,具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就业登记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失 业调查使用的失业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中,当前没有工作,但可以工作,并且正在寻找 工作的人;
劳动力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 反映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就业和失业 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为政府 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制定和调整就业政 策,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就业服务提供 依据。
上图为国家统计局开展劳动力调查的公 告和局长致调查户的一封信。如果在您 所在的社区或村居委会看到这张公告, 说明您所在的社区或村居委会被抽中为 劳动力调查的样本点。
为避免样本老化,国家统计局采用样本轮换,每个调 查户两年内完成4次调查后退出调查。在入户调查之后, 数据直接报送至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平台,然后由各 级统计机构在线进行编码、审核、验收数据。最后, 国家统计局加权汇总生成全国和分省的调查失业率等 各项数据指标。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已正式向社会公开 发布基于劳动力调查获得的城镇调查失业 率(5%)。
数据来自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 目前,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劳动
力调查。 中国此次首次公布月度数据,采用的是国际劳
工组织推荐的统计标准,主要指标具有国际可 比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调查方法为抽样调查,范围为全国 城乡区域,对象为家庭户和集体户人口。每月全国样 本量12万户,覆盖中国所有市和1800个县。
Hale Waihona Puke (三)包括的人员范围不同。失业登记取决于失业者本人是否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只有登记 的人才被统计在失业人员范围内。而一部分没有工作,有就业愿望,但因没有当地非农业户 口而不能进行登记或虽有当地非农业户口但因各种原因未进行登记的人,未能统计在失业人 员中。同时,有些已经进行了失业登记但实际从事一些经济活动的人,仍被统计在失业人员 中。失业调查是按照常住人口进行的,既包括具有本地非农业户口的人员,也包括没有本地 非农业户口但在本地居住的常住人口,失业调查不以是否进行失业登记作为判定失业与否的 依据,而是以是否符合判定失业的三个条件作为依据;
202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城镇就业人数及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分析
202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城镇就业人数及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分析一、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与城镇从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程度。
一般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反映城镇的失业状况,其中2021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为5.1%;16-24岁人口城镇失业率为14.3%;25-59岁人口城镇失业率为4.4%。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2年1月中国外来户籍人口城镇失业率为5.1%左右;中国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失业率为5.4%左右。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调查期间无工作。
其中2021年12月中国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59万人;城镇失业人数为1040万人。
2021年中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为545万人,同比增长6.7%;城镇失业困难人员为183万人,同比增长9.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
二、城镇就业人数情况就业人员是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021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6773万人,同比增长1.1%;中国新增就业人员为1269万人,同比增长7%。
三、工作时间及工资情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较为稳定,2021年12月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小时左右。
2020年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8583元,同比增长5.3%;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4439元,同比增长6.2%;联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8584元,同比增长17.8%;股份合作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3655元,同比增长3.2%;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8590元,同比增长9.5%;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8132元,同比增长9.3%。
失业现状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近年来,失业问题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失业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失业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失业现状1. 失业率上升。
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特别是疫情以来,失业率一度达到历史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2%,较上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
2. 失业群体扩大。
失业群体不仅包括初次就业的年轻人,还包括中年失业者、下岗职工等。
此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3. 失业原因复杂。
当前,我国失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裁员现象增多;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行业面临淘汰,失业人数增加;三是就业观念转变,部分求职者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四是技能培训不足,部分求职者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失业原因分析1. 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企业面临较大压力,导致裁员现象增多。
2.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逐渐萎缩,新兴产业尚未完全崛起,导致部分行业失业人数增加。
3. 就业观念转变。
部分求职者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追求高薪、高福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4. 技能培训不足。
部分求职者缺乏就业竞争力,技能培训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应对策略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传统产业失业人数。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减轻失业者生活压力。
3. 加强就业培训。
提高求职者的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降低失业率。
4. 拓宽就业渠道。
鼓励创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失业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 引导就业观念。
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总之,我国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入手,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事儿。
你们知道吗,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像是咱城镇就业情况的晴雨表。
它是怎么个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把那些在城镇里,积极找工作、有就业意愿而且还去相关部门登记了的失业人员数量,拿来和城镇劳动力总数比一比,得出来的那个比例。
这就好比是一场比赛,就业的人就是场上的选手,而登记的失业人员就是候补选手。
咱们通过这个比例,就能大概知道这场比赛的状况啦!要是失业率高,那不就像候补选手太多了,场上的位置不够嘛,说明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呀。
反过来,要是失业率低,那就是场上选手多,候补选手少,就业情况就比较好咯。
你说这城镇登记失业率重不重要?那可太重要啦!它能反映出一个城镇的经济活力呢。
要是一个城镇发展得好,企业多,工作机会自然也多,那失业率就低呗。
可要是城镇没啥发展,企业少,那找工作的人不就难了嘛,失业率可不就上去了。
咱举个例子哈,就说有两个城镇,A 城镇里到处都是工厂、公司,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有活干。
B 城镇呢,冷冷清清,没啥企业,好多人都闲着没事干。
那很明显,A 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就会比较低,B 城镇的就会比较高呀。
这就跟咱过日子一样,有钱赚,日子就过得红火;没钱赚,那可不就愁眉苦脸啦。
而且这城镇登记失业率还能给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呢。
政府一看,哎呀,失业率高了呀,那得想办法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呀。
要是失业率低,那就说明发展得还不错,继续保持呗。
咱普通老百姓也得关心这个呀,为啥?这可关系到咱的饭碗呢!要是失业率高,咱找工作就得更努力,要求也得放低些。
要是失业率低,那咱选择就多啦,可以挑挑拣拣,找个自己更喜欢的工作。
所以说呀,城镇登记失业率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它背后藏着好多信息呢。
咱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才能对咱自己的就业形势心里有个数。
咱也得加油努力,让自己成为场上的优秀选手,而不是一直在候补席等着呀!总之,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是咱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咱可不能小瞧了它!。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城镇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人口中,因各种原因而暂时无工作岗位的人数与劳动力的比例。
它是衡量城镇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分析劳动力流动趋势以及制定和调整就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通过劳动人口登记制度统计得出的,该制度要求在城镇就业的劳动者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进行登记。
这意味着只有在城镇户籍所在地登记的失业人员才会被计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内。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失业情况,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登记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口,然后乘以100%得出失业率。
其中,登记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登记为失业人员的数量,劳动力人口是指具备从事生产性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口。
在实际统计中,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通常还会对登记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城镇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好坏。
当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时,意味着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劳动力供需矛盾相对较小,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工作。
相反,当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时,意味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供需矛盾相对较大,劳动者更难找到工作。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也是评估就业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一个统计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失业情况。
许多失业人群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行户籍登记,或者选择不到户籍所在地登记失业,这些人将无法计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内。
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只能作为衡量城镇就业形势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对于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来说,更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和因素,制定出更准确和全面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衡量城镇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评估就业形势、分析劳动力流动趋势以及制定和调整就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县失业情况分析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失业问题仍然存在。
为深入了解我县失业情况,分析失业原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特此进行失业情况分析。
二、失业情况概述1. 失业率据统计,我县2023年第三季度失业率为5.2%,较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农村失业率为5.5%。
2. 失业人员构成失业人员中,男性占比60%,女性占比40%。
年龄结构上,25-4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60%;16-24岁年龄段占比25%,46-60岁年龄段占比15%。
3. 失业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我县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失业人员因技能不匹配而失业。
(2)技能培训不足:部分失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就业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失业人员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导致求职难度加大。
(4)就业服务不完善:就业服务信息不对称,求职者难以获取有效信息。
三、失业原因分析1. 产业结构调整我县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失业人员因技能不匹配而失业。
为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失业人员向新兴产业转移。
2. 技能培训不足部分失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3. 就业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失业人员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导致求职难度加大。
政府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 就业服务不完善就业服务信息不对称,求职者难以获取有效信息。
政府应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
四、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
2.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失业人员综合素质。
3. 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失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 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
5. 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失业率统计口径分析
TITLE HERE
板中可以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等进行修改。
2014 年 4 月,国家统计局开始对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情况有所公布。当 年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时发布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
06
全球性因素分析
目录
一、我国两种失业率统计方法
1.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 2.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
二、我国失业率统计发展历程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我国目前官方正式公布的失业率指标,是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门通过各级失业登记系统的行政记录进行汇总统计的。在我国,所谓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人数所占的比重,在这个比值 中,分子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数,分母是城镇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 之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中所统计的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 劳动年龄内( 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 ) ,有劳动能力,无业 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从城镇登记失 业率的定义及其统计方式中,不难看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以此方法统计得出的失业率数据可能会过多地偏离真实值。
06
全球性因素分析
目录
一、我国两种失业率统计方法
1.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 2.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
二、我国失业率统计发展历程 三、美国失业率统计口径的两种来源
四、美国的失业率统计口径的优势
五、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失业率统计 存在的劣势 六、中国与发达国家近三年失业率对比 七、我国失业率的影响 八、对我国失业率统计口径的建议
PART 1
结论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信息。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可以看出,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近三年失业 正文10号字,1.3倍字间距。 率都比较高,而且我国这种统计口径的结果与真实 数据差距比较大,那这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而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 量进而掌握最根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即 失业率 =%100⨯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 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我国失业的根本趋势和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顶峰表一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图一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21〕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失业顶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十清楚显,然而自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一次失业顶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541.5万人。
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建立经营实体、子女顶替和大力开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用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顶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至1.8%;第二次失业顶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场对就业存量进展改革,在国有企业实行充裕职工的下岗分流,开场真正触及劳动力的存量构造。
在下岗分流的顶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911万人,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到达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顶峰。
第三次失业顶峰大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参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至就业的影响不断加大;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就业时机不仅不会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构造性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组织政策由两类相辅
相成的政策组成:一类是限
制垄断的政策,一类是促进
资本集中的政策。
3、产业布局政策 是促进产业的地区 分布合理化的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的 目标是促进资源在 空间上合理配置
七、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的历史回顾
1、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的过程
“一五”时期:产业政策 的重心是发展工业,优先发 展重工业。
6、收入因素
低收入阶段:收入-闲暇
劳动力供给增加 就业压力加大
高收入阶段:收入-闲暇
劳动供给相对少
就业压力相对小
十、我国的就业形势
1、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1990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情况
2002-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峰 值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12年为4.1% 2013年为4.05% 2014年为4.09%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
“大跃进”时期,是我国 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 也是我国产业政策出现重大 偏差的时期。
“经济调整时期”,调整 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组 织结构,是对 “大跃进” 时期产业政策的纠偏。
“文革”时期:这一时 期的产业政策具有两面性, 但导致结构扭曲是主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 结构加速调整,逐步形成完 整的产业政策体系。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
复习串讲
中央党校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赵长茂
2015
一、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 管理的必要性
1、竞争导致垄断 2、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 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充分供应 4、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对称 5、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 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二、宏观管理失效的主要影响 因素
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表现: 一线生产人员短缺与二线非生 产性人员过剩并存;中低文化 程度劳动力短缺与大学生过剩 并存;青壮劳动力短缺与中老 年劳动力过剩并存。
2、分析和判断我国就业形 势必须考虑的特殊因素
(1)我国目前失业率的特 定内涵 “城镇登记失业率”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 力 普通高校毕业生,2011年 631.1万人;2012年680万人; 2013年699万人;2014年713 万人,2015年749万人。
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就 业规划(2011-2015)》在分析 “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时指出: “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 力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 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 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 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的主 要表现,一是尽管劳动力供给 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巨大; 二是经济持续下行使就业压力 难以减缓。
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 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 重为48.2%。
(2)从产业内部关系看 第一产业,狭义农业即种植 业比重偏大,科技农业发展滞 后,种业成为“瓶颈”。
第二产业“重型化”
目前,工业增加值中,重工 业比重为70%左右。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影响:资源
依赖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弱; 抵御风险能力低。
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发 展滞后。
2、政策思路:
加强第一产业,发展现 代农业。
提高第二产业,重在培 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把节能环保、新一代 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 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 能源汽车等确定为战略性新 兴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拓展金融服务业;发展现 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 服务业。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 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水平在 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没有非自愿 失业或者说在一定货币工资 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 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社会就 业状况 。 。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 家一定时期外汇收入和支出 的相对平衡。
九、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人口总量
人口结构 人口质量
2、资源因素
资源状况-经济发展 -就业条件和机会
3、经济因素
经济规模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
4、教育因素
教育水平—人口素质—劳 动力素质—岗位适应能力— 就业水平
5、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 资本有机构成-减少用工
科技进步-新型产业- 新的就业机会
(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之间 的关系 1、目标之间的统一性 2、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六、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的用 以规划、干预和引导产业形 成与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 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 产业布局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促 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 合理化的政策。
3、政府宏观管理的政策目 标要与公众利益相一致,与 公众接受程度相适应。 4、宏观决策必须科学化、 民主化。 5、宏观管理必须突出重点, 抓主要矛盾。
四、政府体系的内部协调
政府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 的协调性决定政府宏观管理 的效率。
1、决策机构与执行
机构之间的协调 2、政府各层级之间 的协调 3、政府各部门之间 的协调
1、信息对宏观决策的约束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3、利益集团对宏观决策的干扰 4、宏观政策“时滞”的影响 5、市场主体“合理预期”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 的基本原则
1、宏观管理必须以市场调
节为基础,并为市场机制充分 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政府宏观管理必须在一
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防止滥 用权力。
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功能 是:按照产业发展演进的规
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规律: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重工业化规律; 高加工度化规律。
2、产业组织政策
调整产业内部企业间关系 的政策为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着眼点是
解效竞争。
结论:
一是产业政策对一国经济 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 用;二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和 运用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又不能超越规律
八、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 问题及政策思路
1、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 主要问题
(1)从产业之间关系看 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大 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