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 章
《断章》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看 风 景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 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 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 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 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 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 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 连 环 》
余 光 中
/ /
有落 人日 在却 楼回
返回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解读《断章》
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卞 之 琳
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 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 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 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 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返回
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 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 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 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 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 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 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 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 相关”的抽象哲理。
《断章》赏析
《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4]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5][1]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5][1]“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断章作文600字
断章标题:断章的思考与感悟一、引言“断章”这个词,源自于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从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截取一部分来单独使用。
它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未完成或者被中断的感觉,也常常用于象征人生的某个阶段或状态。
二、断章的寓意1. 人生如断章:人生就像一段段的篇章,有的章节繁华,有的章节平淡,有的章节悲伤,有的章节快乐。
我们不能选择章节的内容,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和解读这些章节。
2. 断章的魅力:断章之美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因为它们的不完美而显得更加动人。
3. 断章与成长: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每一个阶段都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章节。
我们在不断的经历和体验中,逐渐丰满和完善自己的生命故事。
三、断章的启示1. 珍视当下:每一刻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它是喜是忧,都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章节。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
2. 接受不完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需要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享受生活的美好。
3. 勇敢前行: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有决心去战胜,那么我们就能够走过每一个断章,最终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之书。
四、结语断章,既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片段,无论是好是坏,都应该坦然接受,勇敢前行。
【现代诗】卞之琳的断章 赏析
【现代诗】卞之琳的断章赏析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断章》。
这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诗句,只保留了这四句,我认为删得确实妙。
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头凝望着远处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这窗外的景色之中,陶醉在风景中的你不知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作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哲理。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就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知道那位楼上看风景的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人的风景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两句用了两个“装饰”,点出了“你”为止的变化。
当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也许一个陌生人在梦中梦到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
这节可以看作与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它们表达了同样的道理,通过位置的变换对比和两幅充满诗意的图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断章》,含蓄的字句中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像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篇被历史遗弃。
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倚在窗前看风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风景的女孩突然抬头,目光似乎与我对视,这一刻心中滑过一丝感动。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据说作品是一首长诗断章,朦胧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短短几行明白易懂,而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
在我看来断章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态度。
有的人断章取义,对事物无法洞悉全部,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状态通常让人觉得可笑,而另一种断章则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美感,类似“难得糊涂”“不求甚解”的境界。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
读卞之琳《断章》赏析有感你站在桥上用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纹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只有四行的小诗可以算作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断章》。
这原本是他一首长诗里的四句,因不甚满意,便删去了其他名篇,只保留了这四句,我认为删得确实巧。
这首诗清新质朴、寓含哲理,睿思藏于字句之间,是典型的朦胧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下看你;"你眼前是否闪过一个镜头:你站在桥头凝望着正下方秀美的风景,而同样归入在楼上看风景的人也将你纳入这窗外的景色之中,在风景中的你不知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作者实际正是用这样一个具体的意象,道出了抽象的意蕴。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总的来说影响着别人,就孕妈像那看风景的人会成为风景,谁知道那位楼上看风景的不会成为另一个看风景人的风景呢?"明月装饰品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旁人的梦。
"两句用了两个"装饰",点出了"你"为止的变化。
当直言不讳你望着窗边皎洁的明月含着甜甜的开玩笑进入梦乡时,你不会知道,似乎一个陌生人在梦中梦到陌生人了你,你装饰了他的梦。
这节可以看作与上一节不相承接,各自成章,但它们表达了同样的中心思想,通过位置的变换对比和两幅充满诗意的图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宿怨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断章》,含蓄的字句中渗透着深意深刻的哲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会像一些华丽而空洞的诗篇被历史遗弃。
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静静的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倚在窗前看风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风景的小女孩突然抬头,目光似乎与我耳语,这一刻心中滑过一丝丝感动。
《断章》"你站在桥上能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据说作品是一首长诗断章,寂静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短短几行晓得易懂,而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繁琐非常丰富的感受。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断章卞之琳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性和不确定性。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卞 之 琳
断 章
作 者 简 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 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园集》的诗集,因此三 《汉园集》、《雕虫纪历》、《十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 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 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 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 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 人。 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的代表诗人。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写作背景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载入中学课本的小诗,论诗者大都把它看作意蕴艰深的哲理诗。
其实这是一首言情诗,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意的诗。
从写下这首诗开始,他陷入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恋,说是苦恋,倒不如说是单相思。
他叫卞之琳,1933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时年虚岁23。
在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了,同年还出版了诗集《三秋草》。
当时,闻一多先生曾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是一个榜样。
其实,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诗人不写情诗,那是他还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一旦遇上文字便泉涌般流出。
早在他毕业前夕,就发现过一个女孩,一个常来旁听的女孩。
他为女孩的容貌所吸引,但他不敢和她搭讪,也不知女孩家住何处。
1933年初秋,他做客沈从文家,竟然发现这个女孩也在。
原来,她是“张家四姐妹”的老四,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
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特招,在文学上颇具才华。
卞之琳和张充和的这次偶遇,让他彻底动了情,他知道了什么是蕙质兰心,什么是窈窕淑女,楚楚动人。
他毕业离校,她刚刚上大一,于是天各一方。
他选择鸿雁传书,他偷偷地给她写信,可是她一封都没有给他回。
多年以后,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这样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断章》读后感(6篇)
《断章》读后感(6篇)《断章》读后感篇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四行诗,却引发无数人半多世纪来对它的诠释,从文学的、社会的、心理的等角度去探索诗人的内心和写这首诗的意境。
偶然翻到这首诗,也有一种特殊的意境在心绪。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你”与“风景”组成的,而此时的“你”却是彼处的“风景”,在时空交替之间转换着。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观风景的“你”又置身于漫散着月光的窗前,在洁净的月光下,“你”不经意中又成了别人的梦中的风景。
无论是“你”还是“风景”,都是偶遇时留下的印痕,或相识相交,或对视后擦肩而过,为了有美丽的记忆,彼此应以微笑、热情和温暖投射于别人的“风景”中。
诗歌:断章篇二(一)那一夜我饥肠辘辘忍受莫大的苦楚我走出破旧的小屋星光洒满一地内分泌依然如故最原始的感动让我忍着不哭我意外地获悉何谓风餐露宿(二)天亮了我依然不想回屋母亲的餐桌让阳光如注我完全可以饕餮满腹却不知何故眼里多了晶莹的泪珠海的咸味苦涩稚嫩的胸脯(三)纠结的心漫过岁月的河床我的脑筋急速地转了个弯只这一夜的星光改变了我的向往我要流向银河交辉夜的光芒只为告别难耐的饥荒(四)那片玉米地里许多母亲们匆匆忙忙她们在翻检着卧倒的秸秆一份执着的努力让落下的玉米棒无法在光天化日下再躲躲藏藏喜悦的目光里交映着一夜寒霜的光芒(五)为何这顿饭吃起来如此的甜香坚毅如刚的母亲啊,我深知汗水浇灌的芬芳烘托的是永恒的平安与吉祥您的爱是最正确的导航丰衣足食的渴望胜过空旷的奖赏含辛茹苦链动的是深广的慈祥(六)无法忘记那个故事周扒皮狠心的真够人呛黑暗的旗帜在黑暗的夜空飘扬不同的星光造就不同的阳刚半夜鸡叫的故事让我的童年洒满高玉宝的苍凉回溯岁月的河流需要驾驭如何智慧的桨(七)上学的路上清晨的阳光漫过我稚嫩的思量我痛恨自己为何不能破获齐天大圣的金箍棒自由地入地上天让数学定理的芳香在勾股弦的错愕中奏响一世的清扬(八)我出乎意料的大胆竟让母亲的弯尺变得大爱无疆一条破旧的裤子在我精心的策划下可以安然的穿在小弟弟的身上我的创意闪烁母爱的光芒感情因陋就简就是如此温馨的模样(九)神话般的课文令我好生喜欢妖魔的境况迷惑人的需要神奇的妆扮让高僧都无法识破真相幸好有齐天大圣保驾护航否则哪里能取回真经何以费尽周章让人深信道高一尺魔高竟一丈(十)划着那夜的星光凝聚北斗的锋芒让一天的苍茫藐视风大浪高谁言船小易抛锚君不见水涨船亦高正确的选择弥足重要是暗渡陈仓还是明修栈道只有心灵脱离苦难的叨扰思想才能构建阳关的立体交叉桥?!《断章》读后感篇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很美,你入了迷,嘴角挂着浅笑。
《断章》
意识(新的时空观与新的感受方式)。
•2. 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蕴,使传
统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戏剧性处境”
融为一体。
•3. 情感深刻内敛,意雅柔和(抱韵、内
韵、每行三顿)。
•象征意象的组合 •相对的哲学观念 •对举的巧妙结构 •情智化的探索
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
又变成了客体。
第二节 (一)画面: 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 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 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 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 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 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 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淘洗”与诗的“非个人化”
“淘洗”了个人感情,实践诗的“非 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诗中的 “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 (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跳出了艺术 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 更大的开放性。
•1. 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与电影蒙 太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体现出一种现代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 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 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独自在山坡上, 小孩儿,我见你 一边走一边唱, 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断章》不断
《断章》不断有关《断章》的文献综述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班级:1102班姓名:杨园学号2011101010131摘要:张力论可以说是英美新批评的一个出色总结,强调了文艺作品的反系统性和意义的多样性,在诗歌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中国现当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便是一首充满张力的优秀短诗,引起后人浓厚的兴趣,成就了说不完的《断章》。
关键词:张力新批评诗歌多样性《断章》是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卞之琳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被裁减之后只剩下四句,三十四个字的短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戴欢在《言寺断想录(三)》中,是这么评价卞之琳和他的《断章》的:“卞之琳,其诗艺越来越为华文诗人重视,越来越进入20世纪华文诗歌的核心地带,他的《断章》,应该是华文新诗的基本生长点之一,代表着正宗的华文诗的审美意趣。
”诗短小,但意味无穷,原因是本诗充满“张力”,以往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下面就有关学者通过对本诗的形式,意象,相对观,主题多义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分类总结。
一、形式说卞之琳是新月派诗人,从师与徐志摩,所以他的诗自然会重视诗的“三美”: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
其中就有学者简单研究了该诗的形式,不过数量不多。
他们认为“诗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底关系”,从形式上看,《断章》具有建筑美的特点,讲究形式对称,结构完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连标点符号共9字,“看你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连标点共10字。
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与“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好颠倒过来,形成了两个梯形对称图案,首尾对齐,中间匀称。
在新诗中,一般四节以上才分节,而这首诗两句分一节,诗人想把意思相连的四句强制拉开,形成空白,这样感觉舒缓一些。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鱼说:你看不到 我在哭泣,因为 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 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比较《雪花的快乐》、《偶然》、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三首 诗作在风格上的差异 比较《投》和《断章》中所体现的 “相对于内心思考, 短于社会交往,把自己封闭 起来,绝对不是公众人物, 不是表演式的公众人物,就 像孙犁,是远距离征服式的 作家。但他却是文化和精神 意义上的真正的公众人物。 其诗,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 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 博采中西各家之所长,又对 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挖掘, 沉着、大气、精光内蕴同时 也静气内敛,并直接影响了 当时的九叶诗人等诗作者。 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二)哲学沉思: 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
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 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 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 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
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 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斤斤计较于 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 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 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 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 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 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 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 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 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 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 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 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 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 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 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 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 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 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 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 的渲泄 。
《断章》的解析及评论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它的出色在于:用凝练上口的语句,反映了辩证的哲学思维,即在有限的语句和情景中设置了无限思考空间的哲学问题,这就是诗意,是充满张力的空间感。“月光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理解,结果完全不同,那么“你”的位置在哪里,“你”看世界的参照系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诗句延伸出的拷问。
把看风景艺术化,创造出一个迷人的世界,并非卞之琳独创,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断章》之妙在于把主客体辩证地统一起来,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意境。诗的题材是社会的客观,身边的琐事,主题却包含着主观,具有融会贯通的哲理内涵。“桥上人”并不止一个,代表着社会上许多那样看风景的人,“楼上人”亦如此,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客观存在,都具有人的共性。诗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抽象化的具象,表现主体化的客体,个性化的共性,将主体、客体,个性、共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样,即感受不到“文以载道”的治重负担,也看不到社会学的铁青面孔,只是在感受着宁静冲和的风格美,并在意蕴不能穷尽的同时,也感到艺术所给予的具有恒久性的启示。
现代派诗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但也不满于初期象派的形象破碎和神秘晦涩,他们只是利用汉语言文学表意丰富性,来追求一种朦胧美得艺术效果。卞之琳的《圆宝俞》、《距离》和《鱼化石》都追求着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当你把握了它的关键,难懂的诗意便会豁然开朗,艺术形钮屡次也更加明晰。在第一层中,有桥、有楼、有风景、还有看风景的人、把这些凌乱的人和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清新优美的风景画,使人们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庭院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生机盎然的秀丽风光,甚至可以想象出那“桥上人”和“楼上人”的倩影,从而领略到一种人性与社会的相依相偎,人与天地自然地相斜与共的美。第二层中,有窗、有月、有人还有梦。通过同在月夜下的两个人把这些不同地方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幅宁静甜美,耐人寻味的月夜图。充满哲学意味的相对关系就统一在这幅和谐优美的图画里。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断章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 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 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鱼说:你看不到 我在哭泣,因为 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 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比较《投》和《断章》中所体现的“相 对性”的异同。
4.《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破除固执,改变自 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 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 赏、尊重、关怀他人,充 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 命境界。
三、把握特色 迁移阅读
《断章》一诗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
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理内涵。 2、赏析《断章》的艺术 特色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 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
的代表诗人。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断章》艺术特色
1. 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与电影蒙太 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体现出一种现代意识 (新的时空观与新的感受方式)。 2. 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蕴,使传统 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戏剧性处境”融为 一体。 3. 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悠长。 4. 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韵、 每行三顿)。
断章
卞之琳(1910—2000)
他感觉敏锐,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他 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 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卞之琳(1910—2000)
●曾用笔名季陵,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与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雕虫纪历》 等。
写作背景
1933年,卞之琳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最终两人没能走 到一起。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 他由对飘逝爱情的怀恋,对爱情稍纵即逝的感悟,进而揭示世 间万物的哲理。此后作者又写下了《鱼化石》《距离的组织》 等含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言情诗。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主题二
关于主题:哲理透解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 相对的,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人与人 之间、物与物之间, 不论自觉与不自觉, 都可能发生这样或 那样的相对关系。
课堂小结
断你
桥
爱
情
风景
装饰
和
哲
章我
理 夜
作业: 1.背诵《断章》。 2.结合《断章》的意象 理解意境的含义。
谢谢大家 再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标导学一
感知内容 张本欣赏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张本欣赏
画面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
目标导学一:感知内容,张本欣赏
画面二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
目标导学二
意象点染 横生意趣
目标导学二:意象点染,横生意趣
意 象
桥●夜
断章ppt
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卞 之琳长于内心思考,短于社会交往,把自 己封闭起来,绝对不是公众人物,不是表 演式的公众人物,就像孙犁,是远距离征 服式的作家。但他却是文化和精神意义上 的真正的公众人物。其诗,表现了人生深 层次的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博采中 西各家之所长,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 挖掘,沉着、大气、精光内蕴同时也静气 内敛,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九叶诗人等诗 作者。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 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 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 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 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 ……
关于作者……
卞之琳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 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 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徐不仅将卞的诗歌在其 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给卞之琳编了一本取名为《乌雅集》的诗集,准 备交新月书店出版(1931年徐空难去世后未能出 版)。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 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 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又 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断章》赏析: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 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 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 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 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 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 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 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 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 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 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二、文本研读
阅读《断章》一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对应考点:分析诗歌主旨】诗人写《断章》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试 分析。
参考答案: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点缀了别人的风景;人可
以让明月来装饰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表达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
高中·语文
断
章
高中·语文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文本总结 时文赏读
高中·语文
书香晨读
国学讲堂
开卷有益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译文】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 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领悟】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立身、 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高中·语文
二、基础知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卞 之琳( . ) 装饰 ( . ) 梦 境( . )
答案:biàn shì
mènɡ
高中·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多音字
看护 看 看待
答案:kān/kàn
高中·语文
2.据音写字
lí n n 甘lí n lí
琅 漓
高中·语文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 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 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 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 《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 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 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 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高中·语文
2.背景解读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 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3.文学常识 新月诗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 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 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 或“格律诗派” 。 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 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31年《新月诗选》 (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 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 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 匀称和句的齐整)。
它是指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达到修饰美化的目的。“妆饰”
主要用于人。它是指运用化妆品和工具,采取合乎规则的步骤和技巧,对人 的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渲染、描画、整理,增强立体印象,掩饰缺陷,
表现神采,从而达到美容目的。
【填空】①为了这次同学聚会,她精心准备,在服装打扮上下了大功夫,今天 的 跟平日不同,焕然一新。
ló u u ló u 骷ló lò u
梯 蚁 刻
答案:琳/霖/淋 楼/蝼/髅/镂
高中·语文
3.词语辨析 (1)风光·风景 【辨析】二者都有景色、景象的意思,区别:“风光”除了指风景、景色外, 也指繁华景象,还指光彩、体面。“风景”指由山水、树木、花草、建筑 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前者的适用范围大,后者
②学校报告厅
一新,区党政单位和社会团体准备在这里举行春节团
拜会,向社会各界拜年致意。 答案:(2)①妆饰 ②装饰
高中·语文
课堂探究
一、整体把握
画面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二: 断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画面三: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画面四:
合作学习
【译文】不埋怨上天,不怪罪别人。……不把怒气迁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
犯两次。 【领悟】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要从客观上找借口,绝不要把责任推向别人。犯了
错误,不要迁怒别人,要以之为鉴,不要再犯第二次。
高中·语文
导入阅读
清点生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 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 蝙蝠。蝙蝠则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 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 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 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细想一下,这与现实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 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 力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小事上,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 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 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的适用范围小。
【填空】①中国很多自然 赏者纷至沓来,争睹其美。 是世界少有的,这吸引了世界无数的观
②旅游摄影可说是当代摄影的一大门类,前往异地拍摄美丽
文影像是不少摄影师最热爱的活动。 答案:(1)①风光 ②风景
、人
高中·语文
(2)装饰·妆饰 【辨析】二者都指打扮、修饰,但使用对象不同。“装饰”主要用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