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_0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不与之争,用以表示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晋献公听信谗言,害怕他争夺王位,就派兵捉拿重耳。
重耳在流亡十几年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酒宴上,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
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
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后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然而重耳并非是在退却,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进行攻击。
这个故事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在位时,曾经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名叫范宣子的贤士,他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
于是,晋文公决定前去拜访范宣子,向他请教国家政事。
当时,范宣子正在给家里的牛梳理毛发,听说晋文公要来,他便对家人说,“我要退避三舍,不要让晋文公见到我。
”家人们不明白范宣子的意思,但还是照做了。
当晋文公到了范宣子家里,却只见到了一个老妇人在梳理牛的毛发。
他便问老妇人,“你家主人在哪里?”老妇人回答说,“主人正在后面的牛棚里。
”晋文公便走到后面的牛棚里,却只见到一个农夫在梳理牛的毛发。
他又问农夫,“你家主人在哪里?”农夫回答说,“主人正在田地里。
”于是,晋文公又走到田地里,却只见到范宣子正在耕田。
晋文公赶紧下车向范宣子行礼,范宣子却说,“君子远庖厨,远庖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这样的低贱之地,不应该轻易出现在君王面前。
晋文公听了,深受感动,便请教范宣子国家政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晋文公能够退避三舍,不计较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虚心向范宣子请教,体现了他为人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
而范宣子也以自己的行动向晋文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君子应该远离低贱之地,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一个君子应该有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不计较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虚心向他人学习。
另外,也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不应该轻易出现在低贱之地。
这样的品质和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成就真正的仁政君子。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是晋文公仁政的一个生动例证,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做一个谦虚、尊重他人,保持高尚品质的人。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通用8篇)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通用8篇)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篇1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
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
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楚王已有几分醉意,说:“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
”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
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
楚王早有称霸中原的野心,第一步想先消灭宋国。
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文公与群臣商量。
狐偃、赵衰等大将主张不要直接与楚军交锋,而去讨伐归附楚国的卫、曹两个小国。
晋文公于是派先轸为大将,顺利地攻克了卫、曹两国,并俘获了这两国的君主。
楚国大将成得臣得到消息,只好暂缓攻打宋国,派使者见晋文公,表示愿意不再伐宋,希望晋军能退出卫、曹领地。
晋文公接受条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复国,但要求他们从此臣服晋国。
成得臣得知消息之后暴跳如雷,决意要与晋文公决一死战。
他指挥大军,向晋国发起进攻。
晋文公想起当年对楚王的承诺,便命令部队向后撤退。
众将都不解,说:“主公难道怕成得臣吗?”晋文公说:“不,成得臣有勇无谋,我怎么会怕他呢?只是我当初与楚王有诺:一旦交兵,我当退避三舍,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一口气退了九十里,在一个名叫城濮的地方驻扎下来。
楚军中有的将领主张不必追了,此时收兵也算不战而胜,面子挣回来了。
可是成得臣却丝毫听不进去,说:“他知道不敌我军,于是胆气尽丧,你们都给我追,不要停下!”楚军追到城濮,与晋军相遇。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快来看看吧。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话说春秋时期,有那么一位大人物,他就是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大伙儿都尊称他为晋文公。
这重耳啊,小时候可没少遭罪,为了躲避兄弟们的追杀,愣是带着一群忠心的手下,满世界乱跑,这一跑就是好多年,咱们今天说的“退避三舍”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段流浪岁月之后。
那时候,重耳逃难到了楚国,楚成王一看,哟,这小伙子虽然落魄,但眉宇间透着股子不凡,将来定非池中之物。
于是,楚成王不仅好酒好肉地招待他,还跟他聊起了天下大事,俩人越聊越投机,最后楚成王干脆说:“重耳兄弟,你要是以后发达了,别忘了咱们这份交情,到时候要是咱俩国家干上了,你得让我几步啊!”重耳一听,感动得眼泪都要下来了,立马拍着胸脯保证:“大哥你放心,要是我真有那么一天,咱们两国要是真在战场上见面了,我一定先退九十里地,绝不先动手!”这九十里地,按当时的规矩,正好是“三舍”的距离,所以后来就有了“退避三舍”这个说法。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咱们说的晋文公。
他这国君一当,那是励精图治,晋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
这时候,之前跟晋国不对付的楚国,也不甘示弱,两国之间的火药味那是越来越浓。
终于有一天,两国因为一点小事儿,彻底闹掰了,兵马齐动,眼看着就要干上一仗。
晋文公这时候想起了当年在楚国的承诺,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啊。
手下的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主公,这不过是句客套话,您别当真。
”有的说:“可咱们晋国是讲信用的国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晋文公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咱们得讲信用,就按当年说的,退九十里地!”这一退,可把楚军给整懵了,他们没想到晋军会这么干,一时间都愣住了。
等他们反应过来,晋军已经稳稳当当地摆好了阵势,就等着他们来攻了。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退避三舍的典故,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的典故公元前637年,晋国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盛情的设宴接待他,宴席之上,楚成王多喝了几杯酒,就笑着问重耳:“将来您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打算怎幺报答寡人啊?”重耳闻言一愣,急忙回复:“各种珍宝,您都不缺,我不知道该怎幺报答。
”楚成王一板脸:“难道就不报答了吗?”重耳想了想,只好回答说:“只有这样了,万一将来晋楚两国闹矛盾,在战场上相遇,我就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以避免与楚国开展,报答您的恩情。
如果楚军还不肯放过我们,那我就只有和您较量一番了!”重耳这番话,句句真心,因为两军交战,主动退却是很伤士气的。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人却未必都认可重耳的坦诚,甚至误认为重耳锋芒毕露,言辞无礼。
楚成王听了这话,没什幺表示,旁边的令尹成得臣(子玉)可不干了,转头就对楚成王说:“您这幺隆重地接待公子重耳,他却出言不逊,其罪当诛!”楚成王摇摇头:“是寡人要求报答,先说错了话,怪不得重耳。
况且,他在外流浪多年,还有那幺多贤臣肯于跟随,这种人的得上天保佑,是杀不得的。
”成得臣还没消气,气鼓鼓地说:“那就把重耳的谋臣狐偃扣留起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楚成王还是没同意。
在楚国待了几个月以后,突然有一位使者从秦国而来,求见重耳,说秦君愿意派兵送他入晋为君。
楚成王也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得跨过好几个国家才打得到,寡人想帮你却帮不上。
秦晋两国接壤,秦君又很贤明,他愿意帮你,再好不过了,你就去吧。
”于是派兵把重耳一行人送到了秦国。
在秦国的帮助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喻不与⼈相争或主动让步,下⾯⼩编为⼤家带来了退避三舍的故事,欢迎⼤家阅读,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成语】:退避三舍 【拼⾳】: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军计程以三⼗⾥为⼀舍。
主动退让九⼗⾥。
⽐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杀了太⼦申⽣,⼜派⼈捉拿申⽣的弟弟重⽿。
重⽿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后必有⼤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天,楚王设宴招待重⽿,两⼈饮洒叙话,⽓氛⼗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你若有⼀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略⼀思索说:美⼥待从、珍宝丝绸,⼤王您有的'是,珍禽⽻⽑,象⽛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王呢?楚王说:公⼦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吧?重⽿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天,晋楚国之间发⽣战争,我⼀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舍等于三⼗⾥),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益强⼤。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下令军队后退九⼗⾥,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左传·僖公⼆⼗⼆年》。
成语退避三舍⽐喻不与⼈相争或主动让步。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晋文公为什么在优势下退避三舍?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原因和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流浪到楚国的时候,楚王亲自迎接重耳。
楚王赏识重耳的才能,对重耳厚待礼遇有加,常常宴请重耳。
有一次楚王在饭局中问重耳,我如此厚待于你,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如果他日能重返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兵对战,晋国一定退避三舍,绝不主动进攻。
重耳流落到楚国的时候,晋国国内动荡,国君病故,秦国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扶持重耳当晋国国君。
于是重耳离开了楚国来到秦国,在秦国护送下重回晋国,顺利复位。
由此,重耳果然当上了国君,成为晋文公。
那么他是否会遵守诺言不主动和楚军对战呢?晋文公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君王,在国内实行整顿改革,使得晋国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实力变强大晋国面临着和楚国争霸的局面。
楚国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宋国急忙向晋文公求救。
因为宋国曾经也有恩于他,但是帮助宋国就意味着要和楚军对战,这不是晋文公愿意做的事情,最后晋国的臣子献出了一个计策,建议晋文公去攻打曹国和卫国,因为曹,卫国刚和楚国联谊,曹,卫国有难必然求救于楚国,这样楚国会撤兵了。
这个计策妙在既能解救宋国又不至于完全得罪楚国。
果然晋文公派兵攻打曹国后,楚王决定撤兵。
但是围攻宋国的楚将领成得臣却固执不听从命令。
成得臣不甘心退兵,认为这样半途而废太可惜。
而晋文公此时却把曹,卫两国都拿下了,成得臣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刻派兵去和晋军对战。
宋国围困之难得到解救。
晋军看到楚军逼迫,晋文公立刻就下令退兵。
晋军总共退了三次,一次三十里。
晋军将领都劝晋文公直接和楚军对战,晋文公回答到遇到楚军,退避三舍,这是他和楚王昔日的承诺,如果楚军执意相逼晋军再战,这样也没有破坏这个承诺。
晋文公人物形象历史上对于晋文公没有什么特别负面的评价,这样的人还能坐到春秋霸主的位置,必会满足三个点:一是自己有能力;二是身边能人多,这一点也可以算作是自己的能力;三是运气好。
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是人们常听闻的历史故事,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是与重耳逃亡的故事有关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释义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造句] :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争。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
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的故事及道理。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道理退避三舍是指重耳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交战,他会向后退九十里,这里写出的是重耳言行一致,知恩图报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曾发生了一件著名的退避三舍的故事。
相传在晋文公即位之初,晋国内部并不太平,有一位名叫范宣子的权臣,他专横跋扈,欺压百姓,让晋国陷入了困境之中。
晋文公深知范宣子的野心和威胁,但又无力对抗他。
于是,晋文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晋文公找到范宣子,表面上态度恭敬,却暗中对他说,“我听说您有一匹千里马,不知是否可以借给我用一用?”范宣子听了大喜,便将千里马送给了晋文公。
晋文公接过千里马,却立刻将它放养在了离宫的草原上,每天都有人前去喂养照顾,让千里马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
范宣子觉得很奇怪,便去问晋文公,“您既然要用千里马,为何却将它放养在那么远的地方?”晋文公笑着回答说,“我是想让千里马过上舒适的生活,不受到任何干扰,这样它才能保持最佳状态,将来我需要它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
范宣子听了后,心中更加疑惑,但也没有多想。
过了一段时间,晋国内外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晋文公开始着手整顿国家,加强军队,准备对范宣子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打击。
当晋文公的军队整装待发的时候,他突然下令停止行军,开始撤退。
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解,包括范宣子在内。
范宣子问晋文公,“您为什么要撤退呢?现在正是我们反击的好时机啊!”晋文公却笑而不语,只是告诉范宣子说,“我已经退避三舍了。
”。
范宣子听后更加疑惑,他不明白晋文公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一切。
因为在晋文公撤退的同时,千里马也突然从离宫的草原上消失了。
范宣子顿时大惊失色,他明白了晋文公的用意,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晋国的控制,因为失去了千里马,他的实力也将大大减弱。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最终让范宣子丧失了对晋国的控制,晋国也因此得以安定下来,百姓们也获得了安宁和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够走得更远,智慧和谋略胜过蛮力和强权。
这也是晋文公智慧的体现,他用巧妙的策略,解决了困扰晋国的难题,展现了一位真正的明君之风。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出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这个成语故事与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有关。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接待。
重耳为了感谢楚成王的帮助,承诺如果将来两国交战,晋国会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并成为了国君,即晋文公。
不久后,晋国和楚国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
在战争中,晋军遵守了重耳的承诺,主动退避三舍。
楚军以为晋军害怕了,于是追击晋军。
然而,晋军在退避过程中调整了阵容,最终反败为胜,击败了楚军。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主动退让,避免冲突或争斗,以保持和平或达成某种目的。
它强调了在处理冲突时,采取退让和妥协的策略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晋文公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晋文公退避三舍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前史典故晋文公即位今后,整理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华夏的霸主。
这时分,正好周朝的皇帝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侍从逃到郑国。
他宣布指令,要求各国诸侯护卫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犒劳皇帝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便是没有人乐意出动戎行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傍边,只要秦、晋两国有力气打退狄人,他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卫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出动戎行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卫皇帝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带领楚、陈、蔡、郑、许五国戎马攻击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压华夏诸侯,主公要搀扶有困难的国家,树立霸业,这但是时分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华夏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大部队,树立了三个军,声势赫赫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原本并不想同晋文公交兵,听到晋国出动戎行,马上派人下指令叫成得臣退兵。
但是成得臣以为宋国早晚能够拿下来,不愿功败垂成。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尽管不敢说必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爽快,只派了少数军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告诉晋军,要他们开释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背地里告诉这两国国君,容许康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断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清楚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当即指令,催动三军赶到晋军驻守的当地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马上指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咱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说说:“交兵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历史是立体的,亲切的,也是有温度的,今天小编介绍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关于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关于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可谓一举两得,既兑现了当初对楚王的承诺,又避开了楚国的主力部队,给自己以做准备的时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退避三舍的故事是怎样的。
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由来退避三舍这个汉语成语是指为了避免冲突,主动退让和回避的意思,这个成语是出自中国的一个历史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个它的前因后果吧!退避三舍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乱,文化动荡,但是历史典故也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典故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历史典故: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是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关于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齐桓公去世晋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
但无论从国力还是从业绩来看,宋襄公都不能够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晋国发展了起来。
晋文公重耳,因为他的父亲立幼子为太子,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在秦王的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
他在贤臣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大增。
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营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
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于是北进抵抗晋兵。
晋文公遵守当年对楚王的承诺,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到达城濮(在今山东境内)与楚军对峙。
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
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不久,晋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也就是霸主),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由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相继强盛起来。
秦国原是地处西隅的小国,因为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护卫有功,获得了王室的赏赐才逐渐强大起来,在秦穆公时期达到鼎盛。
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视人才,在位期间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虏了晋惠公,又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
但在后来的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给晋军,转而向西发展。
在周襄王时期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获得大片土地。
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于是称霸西戎。
晋文公人物形象历史上对于晋文公没有什么特别负面的评价,这样的人还能坐到春秋霸主的位置,必会满足三个点:一是自己有能力;二是身边能人多,这一点也可以算作是自己的能力;三是运气好。
很明显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的人。
首先他是个爱读书的人,其次他是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
在十七岁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了五个在日后辅佐他大业的人。
在骊姬之乱的时候,重耳为保命,亡命天涯的时候这五个人也是誓死跟随。
以后这段逃亡的日子也被成为周游列国的日子了。
据我推测的话,晋文公此人应该相貌不错,因为在他逃亡的日子里,每到一个愿意接待他的国家是,当地的君主都喜欢赐给他女人。
一开始来到舅舅的国家时候,就有一姑娘做了他的老婆,当重耳再次出发去流浪的时候,还对自己的老婆说二十五年没回来,你就改嫁。
看到此处,我不禁笑了,这真的是真心希望自己老婆好吗。
然而他的妻子说这么多年我的坟头草都多高了,但是我愿意等你。
之后在齐国,他又娶了个姑娘。
日子过得舒坦了,他都不愿意再回来,只想跟老婆在齐国这温柔乡过一辈子。
然而他的老婆充分发挥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功能,和他舅舅一起把他灌醉,然后送出齐国,让他去抢回王位子。
为这事儿,他竟然还跟舅舅闹了脾气。
之后他继续流浪,最后杀死自己继位的弟弟,回来继承了王位。
他在位的期间也是尽职尽责,抓住时机,充分发展,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