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数 运 算 法 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转载】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
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它可以进行两种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二进制数的加法
根据“逢二进一”规则,二进制数加法的法则为:
0+1=1+0=1
1+1=0 (进位为1)?
1+1+1=1 (进位为1)
例如:1110和1011相加过程如下:
(2)二进制数的减法
根据“借一有二”的规则,二进制数减法的法则为:
0-1=1 (借位为1)
例如:1101减去1011的过程如下:
(3)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进制数乘法过程可仿照十进制数乘法进行。但由于二进制数只有0或1两种可能的乘数位,导致二进制乘法更为简单。二进制数乘法的法则为:
0×1=1×0=0
例如:1001和1010相乘的过程如下:
由低位到高位,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1,则该次部分积为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0,则该次部分积为0。某次部分积的最低位必须和本位乘数对齐,所有部分积相加的结果则为相乘得到的乘积。
(4)二进制数的除法
二进制数除法与十进制数除法很类似。可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将被除数(或中间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减去除数,商为1,并得相减之后的中间余数,否则商为0。再将被除数的下一位移下补充到中间余数的末位,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所要求的各位商数和最终的余数。
例如:100110÷110的过程如下:
所以,100110÷110=110余10。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包括逻辑加法(“或”运算)、逻辑乘法(“与”运算)、逻辑否定(“非”运算)和逻辑“异或”运算。
(1)逻辑“或”运算
又称为逻辑加,可用符号“+”或“∨”来表示。逻辑“或”运算的规则如下:
0+0=0或0∨0=0
0+1=1或0∨1=1
1+0=1或1∨0=1
1+1=1或1∨1=1
可见,两个相“或”的逻辑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1,“或”运算的结果就为1。仅当两个变量都为0时,或运算的结果才为0。计算时,要特别注意和算术运算的加法加以区别。
(2)逻辑“与”运算
又称为逻辑乘,常用符号“×”或“· ”或“∧”表示。“与”运算遵循如下运算规则:
0×1=0或0·1=0或0∧1=0
1×0=0或1·0=0或1∧0=0
1×1=1或1·1=1或1∧1=1
可见,两个相“与”的逻辑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0,“与”运算的结果就为0。仅当两个变量都为1时,“与”运算的结果才为1。
(3)逻辑“非”运算
又称为逻辑否定,实际上就是将原逻辑变量的状态求反,其运算规则如下:
可见,在变量的上方加一横线表示“非”。逻辑变量为0时,“非”运算的结果为1。逻辑变量为1时,“非”运算的结果为0。
(4)逻辑“异或”运算?
“异或”运算,常用符号“”或“”来表示,其运算规则为:
00=0 或 00=0
01=1 或 01=1
10=1 或 10=1
11=0 或 11=0
可见:两个相“异或”的逻辑运算变量取值相同时,“异或”的结果为0。取值相异时,“异或”的结果为1
以上仅就逻辑变量只有一位的情况得到了逻辑“与”、“或”、“非”、“异或”运算的运算规则。当逻辑变量为多位时,可在两个逻辑变量对应位之间按上述规则进行运算。特别注意,所有的逻辑运算都是按位进行的,位与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即不存在算术运算过程中的进位或借位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例1.1】如两变量的取值?X=00FFH,Y=5555H
求Z1=X∧Y;Z2=X∨Y;Z3=;Z4=XY的值。
解:X=0000000011111111
Y=0101010101010101
则:Z1=0000000001010101=0055H
Z2=0101010111111111=55FFH
Z3=1111111100000000=FF00H
Z4=0101010110101010=55AAH
4、用户B接到信息后,将待传输的明文编码到Ep(a,b)上一点M(编码方法很多,这里不作讨论),并产生一个随机整数r。
for i in range(m): # 循环listIndex
我们再考虑更复杂一些的情况,几个向量之间的运算不仅有加法,还有数乘运算,这时就需要分配率。这里,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3]wikipedia-likelihood function
clf = LogisticRegression(learning_rate=0.1, max_iter=500, seed=272)
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课本上常见的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
已知两个整数中的最大公因数是同时整除二者的最大整数,如gcd(15,20)=5
要把两个四元数相加只需将相类的系数加起来就可以,就像复数一样。至于乘法则可跟随以下的乘数表:
这个微分公式就是:e不论对x微分几次,结果都还是e!难怪数学系学生会用e比喻坚定不移的爱情!
这意味着y-107是x-107以1-e为底的对数——这正是奈皮尔的构造性定义。但是因为在那时微积分还没有被发明,他的表格中只给出了这些对数的近似值,这些对数表将x和y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