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石块和水流混合形成的流体,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在山区和陡坡地区,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泥石流的发生常常伴随着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变化。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首要措施。
这个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数据的及时传输。
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表裸露度、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并提前进行预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陡坡地区的土地利用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对陡坡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将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禁止建设房屋、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同时,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拦砂坝和固土工程,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三、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泥石流易发区进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措施,增加地表的粘结力和抗冲蚀能力,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四、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河道是泥石流形成和传播的通道,因此对河道进行治理工程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河道的疏浚、加固和疏导,可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降低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同时,在河道两岸种植护岸植物,可以增强岸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对岸坡的侵蚀。
五、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泥石流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组织群众参与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泥石流防治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等,可以实现对泥石流隐患的全面监测和精准预警。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林业措施: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合理种植不同的各种林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农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实行25°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心的不良传统。
3、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要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的上游宣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
4、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石块、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筑工程冲剧、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5、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沟坡岸或易发生塌滑的边坡,以及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它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
1 泥石流的防治】.t 形成区《汇水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以加强水土保持,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壳通流以防治沟源侵蚀。
这样可以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如我国四川省西昌地区曾发生过泥石流,严重威胁西昌市的安全。
几十年来,西昌地区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就杜绝了泥石流的发生。
1.2 流通区一般修建节制与拦挡工程。
最常用的方法是沿沟修筑一系列低坝或石墙,以拦截泥石流,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用来排泄水流。
但为了防止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破坏重要城市或重大工程,就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
如前苏联为了保护阿拉术图市免遭泥石流的侵袭,于1971年在小阿拉木图河上,用定向爆破方法建造了一座高112.、宽500m的堆石坝,这座堆石坝在1973年7月抵御了巨大的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阿拉木图市。
1.3 堆积区一般采用排导措施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农田、交通要道。
主要的排导工程为泄洪道和导流堤。
泄洪道能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使之在远离保护地区停积下来。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山体上的泥土和石块一起冲刷下来,形成滚滚而来的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强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科学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治措施之前的预警与监测泥石流的突发性和危险性给预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对泥石流进行科学的监测和预警。
常见的监测手段有地质灾害点位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防治措施之治理山体泥石流的形成是由于山体的不稳定性所致,因此,治理山体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一环。
治理山体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植被恢复、加固措施和减少人类活动等。
植被恢复是指在山体上进行绿化工作,通过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冲性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加固措施包括护坡、加固堤坝等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山体的坡度,增加抗冲能力,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此外,减少人类活动也是治理山体的重要手段,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山体,保持山体的自然稳定。
三、防治措施之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防护设施有挡土墙、拦石网和拦河坝等。
挡土墙是指在山体下部修建一道坚固的墙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拦石网是指在山体上方悬挂一种网状结构,用来拦截滚落的石块,防止其滚落到下方。
拦河坝是指在河道上修建一道坝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四、防治措施之加强教育宣传加强泥石流的教育宣传对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发放宣传资料、开展讲座和举办演习等。
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泥石流防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修建房屋时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道太近,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
2、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3、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等工程。
4、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6、保护生态环境,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假如发生泥石流往哪个方向逃跑1、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
2、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3、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
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儿童泥石流安全教育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连续不断的小地震。
(2)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3)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4)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逃生以下是泥石流逃生的相关知识:(1)在山谷中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在山区、半山区旅行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听到异常的响声,看到有石头、泥块频频飞落,向某一方向冲来,表示附近可能有泥石流袭来;如果响声越来越大,泥块、石头等已明显可见,就预示泥石流就要流到,要立即丢弃随身重物尽快逃生。
(3)逃生时要向泥石流卷来的两侧(横向)跑,例如泥石流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要向东西两个方向跑。
(4)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5)在山区扎营,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也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等。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浅谈泥石流的形成及公路中如何进行综合防治
治。
关键词 :泥石流 ; 形成条件 ;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T 4 文献标识码 :A V14
文章编号 :00 83 (002 — 0 4 0 10 — 1 62 1)9 0 7 — 3
中国 2 1 0 0年 8 7日在甘 肃舟 曲发 生的特大 山洪泥石 流 月 自然灾 害, 导致千余 人遇难 , 使得 当地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泥石 流是一种突然爆发 的含有大量泥沙、 石块 的特殊洪流。它的特点 是 含有大量 的如砂 、 石等固体 物质 , 爆发迅速 , 持续时间短 , 比一 般洪水具有更大 的能量和破坏性。它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涌 出大
1 泥石流 的形成 条件
泥石流 的形成和发生与该 地区的气 象 、 地形 、 地质 和人类 活
动有着紧密的关 系。 11 气象条件 . 水是泥石流的组 成部分之一 , 也是泥石 流发 生的基本 动力。 强 降雨 , 尤其是暴雨 , 是中国山区泥石流形成 的主要 因素 。我们 国家降雨主要受东南与西南 季风气候控制 , 大多集 中在 5 一 0 月 1 月, 这期间也是 泥石 流发生较多 的季节 。另外在 有常年积雪 、 冰 川分 布的高山地 区, 积雪 、 冰川 的迅速 消融 , 也能形成规 模较大 的泥石流。还有因天热湖或者是人 工湖的溃决也可 以形成泥石 流 , 中国的西藏东南部 山区 , 在 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 1 地 形 条 件 . 2 泥石流发生地区的地形特 点是 :山高而陡峻 ,沟低 的纵坡 大, 它一般是三 面环 山, 面出 口成 漏斗状。这样的地形不但利 一 于存积来 自周 围山坡的固体物质 , 而且有利于汇集坡 面的水流。 1 地 质 条件 . 3 泥石流产生 的区域都是 山体岩性软差 , 风化严重 , 地质构造 复杂 , 地震较多 的地 区。由于这些原 因, 导致 了山体表面岩石 的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泥石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等方面介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泥石流的首要措施之一。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应加强对山地水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采取措施防止山地水土流失。
例如,在山地上种植具有护坡功能的植被,修建梯田、沟渠等,以减少降雨对土壤的冲击力,防止泥石流的形成。
二、植被恢复植被覆盖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被能够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应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可以通过人工造林、草皮种植等方式,加强植被的保护和培育,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三、工程建设工程建设也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易发泥石流的地区,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的冲击力。
例如,修建拦砂坝、拦土坝,用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此外,还可以修建护坡、加固河道等工程设施,以增加山地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四、监测预警泥石流的发生往往突然且迅猛,因此,及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宣传教育防治泥石流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措施,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泥石流的危害性和防护知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中来。
六、国际合作泥石流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对于防治泥石流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加强科技交流,共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加强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防治的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和公众教育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泥石流防治的措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1. 雨量监测与预报:雨量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立起系统的雨量监测网络,并进行准确的预报,可以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监测地表位移、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重要参数,快速反应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措施。
3. 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将雨量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监测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综合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通过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固结能力,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引种和恢复,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的暴露,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 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护岸、沟渠等水土保持工程,增加土壤固结力,防止泥石流的产生。
3. 生态恢复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恢复保护区,保护泥石流易发区的自然植被,限制人类活动,达到泥石流防治的目的。
三、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程措施:1. 坡面加固工程:通过加固山坡的方式,提高山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护坡、挡土墙等。
2. 堤坝建设:修筑防洪堤坝,对泥石流进行隔离,防止泥石流入侵人类活动区域。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泥石流流向安全区域,减少损失。
3. 河道整治:对泥石流易发河床进行整治,提高河道的自清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危险性。
四、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泥石流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简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避让措施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可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段,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
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这是一种长期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治目的的治理性手段。
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几率与规模。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工程设施这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
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
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沙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全面统一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5、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地形地貌、降雨等条件,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和一般危险区。
从时间上,可分为中长期和短历时预报。
6、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应急性措施每年7~8月为泥石流易发时段,应采取应急避防措施。
首先要避开泥石流危险地段,尽量在泥石流到来之前采取防范行动。
在泥石流发育地区应进行必要的搬迁、临时防护措施,对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工矿、村镇应提前做好应急部署。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区发生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影响,人们需要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陡峭的山坡、沟谷和河道。
陡峭的山坡和沟谷使得泥石流的运动速度加快,形成猛烈的冲击力。
气候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降雨和融雪。
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饱和,失去支撑力,从而引发泥石流。
融雪过程中,大量的融雪水也会导致土壤饱和,产生泥石流。
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层结构。
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粉砂质土和粘土,粉砂质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粘土则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地层结构主要指的是岩性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岩性较脆弱的地区和断裂带发育的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为了防治泥石流,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泥石流,提前采取避灾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是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
山区土地利用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分布农田、林地、草地和湖泊,保持山地的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再次是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护坡、排水和加固等措施,加强对山体的治理和防护,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减灾移民、建设避灾场所和培训群众避险技能等措施,提高泥石流灾害的应对能力。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大家知道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吗?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形成:泥石流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松散物质来源,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泥石流水源条,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跨越工程。
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
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
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
防治措施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
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
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
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地形条件。
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
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
物堆积的开阔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地形。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气象水文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发生与短时间内大量流水密切相关,没有大量的流水,泥石流就不可能形成。
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
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另外,泥石流的形成与土壤及水的酸、碱度也有很大关系,碱性土壤地区(pH>7.0),有充足的岩石风化坡积物,即泥石流的固相物质,若遇山高坡陡的有利地形地貌条件,并有特大暴雨及连续降
雨,使汇集在沟谷中的坡积物在水动力和重力作用下,便发生泥石流;在酸性土壤地区(pH<7.0),当松散的酸性固体物质在碱性较大的洪水中产生絮凝,只要配合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易形成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危害及分布
1、堵塞河道,使下游断流,上游河床迅速淤高,河水位迅猛上涨,河道壅塞形成新的湖泊─堰塞湖,并可随时溃坝,给下游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2、淹没和破坏农田、民房、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设施,造成人、畜丧生,毁坏土地,致使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中断,甚至颠覆,冲毁水电站、引水渠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3、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坑道,伤害人的性命,使矿山报废,无法生产。
4、特别是对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危害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样,活
动频繁,造成的灾害也十分严重。
我国泥石流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
该线以东,即我国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
该线以西,即中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较为成片集中的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陇东(陕西、晋西、冀北等地)以及黄土高原东缘地区。
三、泥石流特点
1、经常突然爆发、阵性、具有强大的能量。
2、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度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破坏性极大。
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暴雨、洪水、地震等的影响,故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前者大体相一致,即泥石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4、在断裂构造带、火山、地震频发地区和数年干旱或人类活动频繁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多雨、暴雨年份及冰川发育、现代冰川活跃的高山地区,极易形成泥石流;当气候转暖,冰川衰退、积水消融、冻土解冻的时期,也易形成泥石流。
四、泥石流预防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泥石流工程治理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地论治,因害设防和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泥石流排、拦、固防治技术特殊作用的有效联合。
工程措施可分为治水工程、治土工程、排导工程、拦蓄工程和农田工程。
工程治理措施通常是综合治理的先导工程和局部防治的有效措施,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效益明显,其缺点是:超过使用年限或出现超标准设计的流量时,工程将失效,甚至遭受破坏,这时造成的危害比未设置工程前更为严重。
同时,工程措施具有建设投资大、费用高的特点,制约着它的使用范围。
2、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而形成的,生物治理
措施主要是对泥石流沟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比,具有明显的投资省、效益高、风险小、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使用范围广和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的优势。
虽然生物工程有周期长、见效慢和管护工作繁琐等缺点,但从宏观意义上讲,用生物工程防治泥石流,仍不失其为治本的措施。
一般在泥石流沟防治前期应采用工程措施,稳定边坡,促进林木生长;治理后期则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这样既可延长工程措施的使用年限,也相应地提高了工程设计标准。
只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既迅速、又长期地控制泥石流。
参考文献:
[1]吴积善,田连权,等.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廖兴发.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
[D].
[3]谭炳炎.泥石流活动评估与防治[R].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林宗元.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智毅,唐辉明.岩土工程勘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