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成因
3.5泥石流(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泥石流【知识点分析】课堂导入:2010年8月,洪水夹杂着大量泥沙和石块袭击了甘肃省舟曲县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损毁。
造成这次灾难的是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一.泥石流的形成1.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太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速度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如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我国泥石流的特点①时间分布特点: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②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如太行山、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4.我国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我国山区面积广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流水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等。
二.泥石流的危害1.爆发特点:突发性和历时短。
2.危害:(1)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2)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3)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2)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2.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如图所示的逃生路线),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3.防御措施:(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应及时搬迁和疏散;(3)植树造林;(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分类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危险而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对因其受到破坏的社区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等。
首先,地质因素是重要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地下的结构性缺陷经常导致山体崩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地势陡峭,尤其是坡度大于30°的地形,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从而引发泥石流。
此外,土壤特性也会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某些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水的冲刷,从而导致滑坡。
此外,气侯变化对滑坡泥石流的成因也有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温暖潮湿的环境会加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从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其中包括开采地质矿产、采砂、开荒、砍伐森林、建设小型水库等人为活动,这些行为会破坏地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估,改善地质研究,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增强人民的灾害意识,降低损失。
其次,应定期检查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区,并加强现场勘查,以及树立恰当的防护措施。
此外,政府应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福利,以减少他们不得不从事危险的活动,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各有不同,离不开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有效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风险评估,定期检查潜在危险区,改善社会福利等,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与种类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与种类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
诱发泥石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做好防范措施很早重要。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的种类按物质成分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按流域形态1.标准型泥石流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地震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对组合,地震能够引发泥石流的发生。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下面将从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地震泥石流是指地震震动作用下,山区的斜坡上发生的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的特点是规模大、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强。
地震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携带大量泥沙和碎石、瞬时爆发等特点,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二、地震泥石流的成因地震泥石流发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震动作用:地震震动能够破坏山区地表的稳定性,引发山体崩塌和滑坡,进而形成泥石流。
2.地震液化作用:地震震动能够使地下水和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减弱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往往还会引发河道堵塞、崩坍和地面下陷等次生灾害,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
三、地震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地震泥石流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震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动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3.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针对地震泥石流高发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划定防灾减灾保护区,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4.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容易发生地震泥石流的地区,采取加固山体、建设防护墙、排涝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高地质灾害抗灾能力。
5.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对于受灾地区,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总结: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大的特点。
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引发的灾害,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并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1、自然因素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
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
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泥石流是指由降雨等原因导致的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流动的自然灾害。
它具有剧烈的破坏性,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必须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进行相应的防治工程勘查。
一、泥石流成因分析:1.地形因素:陡峭的山坡和沟壑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形背景。
陡峭的山坡容易发生坡面破碎和溜滑,而沟壑地形则为泥石流提供了通道。
2.降雨量因素: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特别是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大量的降水使得土壤饱和并减弱了地表的抗剪强度,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地质因素: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及地下水状况密切相关。
地震和地质滑坡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人类活动因素:过度的土地开发、垃圾填埋、采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土地的破坏和土壤的暴露,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要点:1.地质勘查:对泥石流易发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岩性、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流方向等的调查。
通过了解地质情况,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可能发生位置和规模。
2.水文勘查: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雨时长等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需要对水文站点进行布设,监测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可能发生。
3.地形勘查:详细研究潜在泥石流发生区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坡的坡度、坡向、沟谷的形态、沟谷的长度和宽度等。
同时,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形测绘方法,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抗泥石流结构勘察: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特点,设计适当的防治工程。
常见的抗泥石流结构包括拦截坝、导流沟、存水坑等。
勘察工作要考虑土石体的稳定性和抗冲性,并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5.植被恢复勘察:在泥石流暴发后,将被完全压毁和冲走的植被重新建立起来,对于减缓泥石流的冲击和固定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植被分布调查、植物种植方案设计、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等。
泥石流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方法
泥石流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一、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在山区、半山区等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植被稀少、降雨集中等因素,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泥石流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为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提供参考。
二、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1. 成因: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山区,由于地形陡峭、沟谷发育,松散的土石容易在暴雨或融雪时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人为活动等也会诱发泥石流。
2. 危害: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刷、搬运和堆积能力,可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损坏等危害。
泥石流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洪水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为了有效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以下是一些制定应急预案的建议:1.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站点、预警设备、信息传输等。
通过对地形、降雨量、泥石流发展趋势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泥石流灾害。
2. 应急响应队伍:组建专业的应急响应队伍,包括抢险救援、医疗救治、交通保障等人员。
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 疏散撤离方案:制定详细的疏散撤离方案,明确撤离路线、避难场所等。
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和财产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4.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物资及时补充和调配。
5. 通讯联络: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机制。
确保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6. 灾后恢复:制定灾后恢复计划,包括清理废墟、重建基础设施、安抚受灾群众等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确保灾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7.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由于降水或融雪、冰川融水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构成的特殊流体。
我国是多山国家,很多山区都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很多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
通过对泥石流定义的阐述,探讨了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危害,概括了泥石流的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等的洪流。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泥石流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
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1.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分布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接触带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2)两侧分布:在接触带和过渡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堆积分布: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可以预防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两种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就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集中地顺斜坡向上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做地滚,群众中除了“跑山”、“淹山”或“山去皮”等又称(图1)。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2)。
滑坡的特点就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就是沿沟“流动”。
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就是在重力促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
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到地形坡度的制约,即为地形坡度平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地形坡度较陡峭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实行积极主动防卫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就是可以减低的。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
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
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
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
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一、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由于陡峭的山地地形和强烈的降雨引起的大量泥沙一起流动,形成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在山区,其流速和流量相当大,能够摧毁建筑物、农田和森林,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对于公路工程而言,泥石流的发生会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针对泥石流进行有效的治理。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因素:陡峭山区的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地形陡峭时,表土容易发生下滑和流动,从而形成泥石流。
2、气候因素:降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气候条件,特别是强降雨,会使得山区的土壤松动,导致泥石流发生。
3、植被因素:植被的破坏会加速地表水的径流,增大了泥石流的危险性。
三、泥石流治理对于泥石流的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防治方案的制定、工程控制和生态恢复。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
1、防治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和植被情况,以便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泥石流。
在制定方案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监测和预警:建立定期监测泥石流的系统,并加强降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泥石流的隐患。
(2)规划管控:通过规划调整土地利用,限制山区人口密度和建设规模,避免在泥石流隐患点上兴建建筑物。
(3)教育宣传:加强泥石流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泥石流防治的重视程度。
2、工程控制(1)防洪坝:在泥石流易发区设置防洪坝,可以有效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轻泥石流对公路工程的破坏。
(2)排水系统: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山区的雨水排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护坡工程:对公路两侧的陡峭山坡进行护坡加固,增强地表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生态恢复(1)人工植被: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进行人工植被,增加根系植被的保护范围,提高地表的稳定性。
(2)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山地植被的保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以上就是对公路工程泥石流治理方案的详细介绍,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给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保障公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泥石流的预警指标
泥石流的预警指标摘要:一、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二、泥石流预警指标的分类1.自然预警指标2.人为预警指标三、具体预警指标及含义1.降雨量2.地形地貌3.土壤含水量4.地质条件5.人类活动影响四、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五、应对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正文: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泥石流的预警指标,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降雨、冰雪融化等水源因素,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往往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泥石流预警指标的分类泥石流预警指标可分为自然预警指标和人为预警指标两类。
1.自然预警指标:包括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泥石流发生的自然条件。
2.人为预警指标: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
三、具体预警指标及含义1.降雨量:降雨量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饱和度增加,容易引发泥石流。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如地形坡度、沟谷比降、沟床堆积物等。
3.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衡量土壤饱和度的重要指标。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泥石流。
4.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等因素。
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5.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不合理开矿等,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质结构,加大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四、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建立完善的泥石流预警系统,对于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的选取、数据采集、分析预测、信息传输和应急处置等环节。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发生的迹象,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出现,将会导致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就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基于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来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以期能够为有关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治理措施引言泥石流即为在山区亦或是山谷沟渠,存在着较大坡度的地质环境当中,由于短期之内的大量降水亦或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同时裹挟着大量的砂石等松散物质所形成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与快速流动特点,且由于所裹挟的各类物质容量巨大,因此,还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泥石流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特征。
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地质开发、次生灾害等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所引发的。
一、泥石流灾害体基本特征1、泥石流沟域特征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沟主沟长2.56km,沟域面积2.92km2,沟槽平均纵比降在85‰左右。
流域内支沟发育较少,规模也较小,多呈“V”型。
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没有典型的流通区,沟域主要为形成区和堆积区组成,堆积区主要分布于沟口人头山村及下游扇形地区,其余地段为形成区。
2、泥石流水源特征降雨是引发卓尼城区西山泥石流爆发的主要诱因,工作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秦岭皱褶带南部,结构复杂,受地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影响,大气降雨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发生在6~9月份,其中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多以大雨或暴雨的形式出现,并具有笼罩面积小、历时短、强度大等特点。
根据卓尼县气象部门长期降雨资料,泥石流流域内日或24小时最大降雨量、1小时最大降雨量和10分钟最大降雨量分别为:100.4mm、47.0mm和24.3mm。
降雨不仅增大了坡体的自身重量,还给坡体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促使坡体软化和滑面抗剪强度降低,从而降低了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总结泥石流是地质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对泥石流的形成、分类、影响和防治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是由强烈降雨或山体融雪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地表流动,主要由水、土壤和岩石碎块组成。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与地形、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在地质构造上,易发泥石流的地区常位于山地与盆地的过渡带,地势陡峭,植被较少。
在人类活动方面,过度砍伐植被、违法盗采山石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行为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分类根据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山坡型、冰川型和人工型泥石流。
山坡型泥石流主要由降雨引发,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冰川型泥石流是由冰川高山消息崩塌所引发,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区。
人工型泥石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挖掘工程、矿井垮塌等。
三、泥石流的影响泥石流对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一旦发生,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泥石流会带走大量沙石和土壤,导致河道淤积、堆积平原退化等,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土地的利用。
此外,泥石流还会造成大规模的土地荒漠化,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威胁到珍稀动植物的生存。
四、泥石流的防治泥石流的防治是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防治方面,可以采取建立监测预警系统、修建防护工程、生态修复等措施。
监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降雨量、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参数,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进行预警和疏散。
防护工程主要包括拦挡堤、分水带、引导堤等,可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阻止破坏性的冲击。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手段,在减少泥石流产生土壤侵蚀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总结起来,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分类、影响和防治等方面。
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泥石流的成因与特点,有利于预测和防范。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还可能引发其他次生灾害,例如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造成的地表松动和坡地崩塌,导致大量泥沙和石块混合物从山体冲刷而下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泥石流的成因1.1 地震引起的地表松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够使土壤松动,特别是在震中附近的山体和坡地上容易发生地表松动。
当土壤失去内聚力时,容易发生坡面崩塌,从而形成泥石流。
1.2 地震引起的滑坡地震造成的地表震动和重力作用下,高坡地容易发生滑坡,滑坡物质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和岩石碎屑形成泥石流,迅速冲刷而下。
1.3 地震引发的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强烈震动可能使得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湖坝容易发生溃坝,泥石流随之而下,加剧了灾害的规模和危害程度。
二、防范泥石流的措施2.1 防范地震的措施减少地震的发生对于防范泥石流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建设抗震基础设施和加强地震监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防范泥石流的有效手段。
2.2 加强山体工程的建设针对地震地区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建设山体工程是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易滑坡的坡面上设置防护栏杆、挡土墙、固定网等,加强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3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防灾意识的普及教育是防范泥石流的关键。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宣传,向公众传递防灾知识,教育公众关注和遵守相关的防灾规定和措施,从而增强人们在地震和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2.4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减少灾害的损失和伤亡。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前制定应对地震和泥石流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三、结语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化、沉陷和溃决而形成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5.尾矿坝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泥石流是由于尾矿、矿渣和水体的混合物逐渐使尾矿拦挡坝渗透 变形、溃决冲出形成的。尾矿坝溃决一般起因于后期堆积坝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运营维护不到位、监测预警缺乏和防灾意识不足等原因。因为尾矿坝内地下水浸润 线升高会导致渗流梯度增大,向外的地下水压力导致坝外坡管涌、流土、塌滑等渗 透变形加剧而发展为溃坝。尾矿坝拦截形成的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 流物源区,一旦尾矿坝溃决就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尾矿库不但可能孕育泥石流灾 害,也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特别是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附近的“头顶库”灾害风险更 大。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根据沟口地形地质测绘和泥石流特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对泥石流对巴郎河行洪的影响和堵 溃巴郎河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依据。
泥石流预防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泥石流的预防。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它来势汹汹,破坏力极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泥石流,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使命。
下面,我将从泥石流的特点、成因、预防措施以及个人责任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深入探讨。
一、泥石流的特点与成因泥石流是一种由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而成的流体,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强、突发性等特点。
它往往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尤其是降雨量大、地形陡峭、植被稀疏的地区。
泥石流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形地貌:山区、丘陵地带,地形陡峭,坡度大,易于形成泥石流。
2. 水文条件:降雨量大,尤其是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容易引发泥石流。
3. 植被破坏: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泥石流的预防措施预防泥石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前兆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泥石流防治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排水沟、拦砂坝、护坡等,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恢复植被,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泥石流防治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个人责任与行动预防泥石流,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1. 关注气象预报:密切关注气象预报,了解天气变化,尤其是降雨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研究动机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上世纪以来,人口剧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大,逐步向山区延伸,更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由于滑坡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泥石流成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之所以选择泥石流还源于其严重的破坏性,它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
从世界范围看,最严重的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于上世纪。
一次是1970年的瓦斯卡兰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泥石流以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咆哮而下,毁灭了秘鲁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85年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粘稠而灼热的泥石流以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夷平了3万平方千米的城镇、农田、果园,导致哥伦比亚阿美罗城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2.5万人丧生,15万头牛死亡,13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有多惨重,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可怕。
因此人类有必要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研究目的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危险,其中中国、日本、瑞士、秘鲁、哥伦比亚较为严重。
我国的泥石流沟多达1万条以上,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7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近年我国规模较大、损失较严重的是甘肃舟曲泥石流。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大量泥沙流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致使江水水位暴涨,导致舟曲县城三分之一街区被淹,大量房屋被淤埋,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纵观国内外因泥石流发生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发现,近年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大。
究其原因,发现某些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
以我国为例,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交通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破坏了山区原有的地质地貌,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泥石流的爆发不仅带来一时一地的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而且还破坏了区域生态,带来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等问题,影响深远。
我国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
泥石流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研究泥石流的成因,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掌握它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尽量减少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查寻图书,另参考网络资料。
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的一般特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
它是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组成的固液两相流。
其中固体物质大多超过15%,最高可达80%,容重一般大于1.5吨每立方米,高者甚至超过2.3吨每立方米,爆发过程中,有时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有时浓烟腾空、巨石翻滚。
混浊的泥石流沿着陡峭的山涧峡谷冲到上外,短时可将千万吨沙石从山上搬到山外,把沿途的交通、道路及桥梁摧毁,掩埋农田和村镇,破坏性极大,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物源条件:地表大量失稳的松散固体物质,这些堆积物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冲刷,成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来源。
(2)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3)地形地貌条件:陡峭的坡地,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且因植被难以在这里生长,在暴雨作用下,就极易发生泥石流。
3、泥石流的发生状况:如果去探索一下泥石流的“源头”,会发现,那里往往是一个四壁陡峭,只有一个狭窄出口的谷地,附近山体几乎是光秃秃的,树木很少,山上的岩石终年裸露,不断风化先形成裂缝,继而崩解成大大小小的岩块,为泥石流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当长时间的下雨或暴雨发生时,水就像润滑油一样,使石块、泥土之间的内摩擦力和粘附力减少,泥石流夺路而下,速度越来越快,冲击力越来越大,不断挖掘掏空沟谷两壁的泥沙和石块,使泥石流的规模迅速扩大,最后形成无坚不摧、毁灭性极强的地质灾害。
大量松散固体物、水、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生的三个主要因素,它们属于自然因素的范畴。
(二)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发生、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虽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与地质、地形和水文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但没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这一过程可以进行得非常缓慢,而且会是产生和消亡同时出现的过程,自然界自身的修复能力是很强大的,会尽量保持生机兴旺的地理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的剧增,他们的活动范围不断向山区延伸,人类在山区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是大量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全然忽视了,在茂密的森林里,林下的土壤可免受雨水的直接冲刷,会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几率。
其次,进行山区建设时,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和进行基础工程建设,爆破与开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由此可见,这些工程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破坏了生态,造成环境退化,也为地质灾害埋下了隐患,从而引起泥石流的发生。
研究发现,我国泥石流发育地区几乎都有森林被大量砍伐的历史,国外也不例外。
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阿尔卑斯山区泥石流曾大规模爆发;日本的泥石流也几乎都是山区建设而砍伐森林的接果,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人类活动诱发了泥石流,破坏了沟坡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如果说自然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那么人类活动则加快了泥石流的发展进程。
1、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灾害云南东川的小江流域面积为3043平方千米,发源于滇东北高原,自南向北注入金沙江。
据东晋常遽著的《华阳国志》和《东川府志》记载,当时的小江两岸,森林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人迹罕至,气候湿热。
因当地的山中含丰富的银、铜、铅,从唐朝开始就有人采铜矿,清乾隆时最盛,到现在已一千多年。
历代的“政铜”、“商铜”掠夺式的开采,大批地砍伐森林,烧炭炼铜。
当时炼铜50公斤需炭500公斤。
最高年产800多万公斤铜,每年需用炭8000万公斤,估算每年要砍伐森林10平方公里。
解放后,这里又经历了大规模山区建设,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大规模的伐木炼铁,使得这里的森林更是大面积毁损,很多的山变成童山秃岭,近几十年来,由于引水工程漏水,筑路切坡弃土、开矿弃渣、陡坡垦殖、乱伐乱牧等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据不完全统计,在通过小江流域86千米的两岸有123条一级支沟,其中泥石流沟占85%。
,近30年泥石流成灾27次,毁坏约0.2万公顷农田,致死170人,另有60人遭受不同程度伤害,毁坏铁路、公路阻车1217天,经济损失惨重。
由于泥石流的频繁发生,小江河道年淤量达4000余万吨,注入金沙江600万吨,导致环境严重破坏,山坡和河谷快速“荒漠化”和“石漠化”,昔日富遮的良田坝子,变成一片片荒芜的乱石滩,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干旱风蚀不断加剧,松散固体物质比比皆是。
每逢暴雨,条条泥石流破山而出,倾入小江,给当地城镇、矿山、道路、农田等造成严重损失,迫使沿江两岸的村民离乡背井。
2、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以前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即使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九寨沟,也受到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其流域内曾因森林采伐、放牧和毁林开荒,以及过度索取生物质燃料等,造成了一些山坡裸露,使冲沟、崩塌和浅层滑坡发育,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发现,这里的许多坡面泥石流就是沿山坡集材道发育而成。
虽然九寨沟泥石流活动已有100余年历史,但以前间隔时间长。
后来,由于旅游热的兴起,人类的活动日趋频繁,九寨沟的泥石流也日趋活跃。
1981年有3处发生泥石流,82年5处,84年增加到10处,85年又新增4处。
泥石流的发生导致大量的泥沙石块进入海子,缩小了湖泊容积、冲毁森林,破坏了自然景观,同时还威胁游人和当地居民的安全,制约了景观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九寨沟生态和景观资源保护的一大祸害。
以上两个例子仅仅是众多人类活动特别是工程经济活动引发或加重泥石流的缩影。
3、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怎样诱发泥石流的?随着人口增长,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越来越多。
第一: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导致的泥石流事例很多。
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由于弃土、矿渣的不合理堆放,1972年一场大雨爆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约10万立方米的松散固体物,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喜德—西昌公路250米,行车被迫中断,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第二:修建公路、铁路、水渠等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引起泥石流,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水渠及公路,使山体破坏,引发泥石流。
据铁路部门统计,全国铁路沿线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泥石流灾害占三分之一。
成昆铁路因泥石流中断而造成的行车事故中,有65%产生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第三:滥伐乱垦。
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公路、村庄,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造成“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的荒凉景象。
4、人类的反思频繁发生的泥石流,让人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也让人们惊醒,为什么泥石流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现在都增加了?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活动直接影响到了环境,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合理的活动则可以保护和优化环境,减轻泥石流灾害。
还是以小江流域为例,自然环境的恶化,泥石流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注意保护自然,这里就可能要被泥石流毁灭。
1985年当地人们终于意识到要想安居乐业,发展经济就必须全面治理泥石流,从而制定了比较全面的治理措施。
经过20几年的治理,现在小江流域的环境明显好转,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也降低了。
5、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危害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其防治措施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1)避让措施:进行工程建设时,在泥石流发育区,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然后才对工矿、村镇、公路等进行选址;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尽可能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区域和地段。
(2)工程措施:以顺坝、挡墙、护坡、丁坝来取得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功效的工程建设,以免保护对象遭到破坏。
同时将山坡上出现的裂缝填埋、夯实,减少滑坡机会;在山坡上修建排水渠,把水引到沟谷中;修建排导槽,将泥石流引向别的地方,保护人们居住的区域。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种植草类、灌木、乔木,恢复植被,以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等方法,减缓泥石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