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
1. 保持山地植被覆盖: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减缓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如梯田、防护林网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工程:避免在高风险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建设等活动,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监测措施:
1. 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如静力位移计、位移传感器、降雨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监测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
2. 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报,保护周边居民。
应急处置措施:
1. 建立泥石流应急预案:制定泥石流防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提前疏散人员:在预警发出后,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沟道清淤和堰塞湖疏导:及时清理沟道积淀物,疏通堰塞湖,减少泥石流的阻滞和堆积。
泥石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保护土壤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及时预警,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和未破坏的地形地貌来稳定土壤。
监测措施则是通过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动态,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置措施是在泥石流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包括疏散人员、清理沟道和疏导堰塞湖等,旨在减少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都是什么呢?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防护措施有:⑴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
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⑵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⑶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⑷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⑸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
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另外,对于防治措施,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广东省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
( 1 ) 按 泥 石 流 的 成 因 分 类 。可 分 为 冰 川 型 泥 石 流 、 降 雨 带 来 的 间 接 损 失 也 是 十 分 巨 大 的 。
型泥石流 、 共生 型泥石流 ; ( 3 ) 对 水利设施 的破坏 。
( 2 ) 按 泥石流 的流体 的物质组 成 分类 。可分 为泥 石流 、 泥流 、 水 石流 ; ( 3 ) 按 泥石流流体性 质分 类 。可分 为粘性 泥石 流 、 稀 性
2 . 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往往 发生迅猛 , 破坏 力强 , 兼 具 了 滑 坡 和 洪 水 的
省份之一 。其 中以滑坡 、 崩塌 、 泥石 流最 为突 出 。泥 石 流在 作 用 , 因此其危 害程 度 也高 于 单一 的滑坡 或 者是 洪 水 。其 广东省 的发生频率 虽 不及 滑 坡 和崩 塌 等地 质灾 害 高 , 但 其 危 害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 面 : 带来 的经 济损失和衍生 灾害却 是不 容小 觑 的。据不 完全 统
计, 1 9 7 5 -2 0 0 9年 , 广 东 因泥石 流灾 害死 亡人 数 达 2 8 8人 ,
( 1 ) 对 居 民生活 区 的破 坏 。对 于 毗邻 泥 石 流影 响 范 围
的居 民 区 , 其 受到 的破 坏 往 往是 惨 重 的 , 房屋 被 冲毁 , 农田
受伤 8 0 0余 人 , 由此 造 成 的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近 十 亿 元 。 广 东 作 物 被 掩 埋 , 人 畜 被 冲走 淹 没 , 给 当 地 的 生 产 生 活 和 人 民 群 复杂的地形地 貌及 气候 因素 , 孕 育 了 泥 石 流 发 生 的 诸 多 条 众 生 命 财 产 造 成 沉 重 的打 击 。 如 2 0 1 0年 8月 7日发 生 在 甘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摘要】泥石流在流通区和堆积区常对所在地段的的生命财产和交通、矿山、水利水电等基本建设工程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影响。
文章介绍了泥石流的种类,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Abstract: debris flow in the circulation area and deposition area often the site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and transportation, mining, and hydroelectr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caused devastating damage and imp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ypes of debris flow,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ebris flow, debris flow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debris flow; causes; control measures.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泥石流中大量的泥沙和石块混合成一股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暴发突然,有巨大的破坏力。
一般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大于10%,最高达80%,流速一般为5-7米/秒,最高可达70-80米/秒,在短短几分钟内可将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农田、道路及工程设施,造成重大地质灾害。
一、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暴发往往十分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地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和成因及其整治措施
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和成因与其整治措施沈灿燊林健枝广东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气温高降雨多,径流大,且常为狂风暴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广东省森林十分丰富,但经多次、长期的全面滥伐,目前的森林覆盖面积仅8818万亩,覆盖率只有28.4%〔1979年资料〕,不到宜林地1/2,加上本省气温高,暴雨多,土壤被雨水冲淋,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水土流失有极大的危害:①使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全省每年表土流失达4285万吨,造成氮磷钾的大量流失.②大量泥沙流入附近农田,影响耕种.③淤高河床,淤塞河道,如韩江许多河段已成为地上河,一遇洪水便成灾害.④缩短航道通航里程,如韩江50年代至今已缩短航道260多公里.⑤山塘水库被淤满,不能利用.以梅县地区为例,近年来淤积了山塘3507宗,占全区山塘总数31.6%,报废了水库305座,淤积严重的水库370座,占全区水库的50.3%,13 座水电站失去效用.大型水库如合水水库己淤积了1269万方库容,为总库容1/3.中型的石壁水库已淤积了433万方库容,为正常库容86.6%.如气候变劣,生态循环失调.水土流失结果,使径流调节能力差,蒸发加大,一雨成灾,无雨乾旱. 广东共有70多个县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中有个38个县市流失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最严重的是韩江上游的五华县〔875.83平方公里〕和兴宁县〔600.38平方公里〕##县也在600-800平方公里之间.1 水土流失情况与冲蚀类型广东省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各江的上游,以韩江上游的面积最大,超过3000平方公里.东江上游也接近1500平方公里.北江上游达1158平方公里,如加上喀斯特区的不明流失区,则达1500平方公里以上.西江的肇庆地区,包括南江流域、德庆等地也达到1400平方公里,其余的则分布在潮州市、湛江地区、东江中下游和海南岛. 水土流失类型一般可分为崩岗〔最严重〕、沟蚀〔次之〕和面蚀〔开始〕三类,这是以地貌为准则的形态上的分类. 由于水土流失的发生和过程与下垫面的土壤、成土母岩、植被、气象、雨量、雨强有关,所以,考虑母岩和冲刷程度作为类型指标是恰当的.广东水土流失类型可以分为5种类型:1.1 暴雨径流花岗岩冲蚀多沙型广东雨量多温度高,温差大,花岗岩风化较厉害.土层厚〔最厚可达40多米〕疏松、风化所成的赤红壤内所含矿物质为石英,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和角闪石等,粘性不大. 在花岗岩地区,风化土层抗冲性一般小于0.5,水稳性指数常在5-6%之间. 花岗岩风化殻粒较粗,以砂粒为主,且夹有一些砾石、粘性物不多,当暴雨径流发生,先冲刷较轻而少的粘性物,留下较重的砂砾,雨过后,表层出现砂化现象,土壤结构不良.植物根系在这种砂粒大、多,水分养分都十分少〔有机质在0.5-1%〕的土壤中生长困难,不利于发育.在##县的龙铁场,经五华的新桥、华城连成一线,有明显的白色石英粒露出的,宽约2公里,长约70公里的地带,是韩江上游一个典型严重水土流失区. 花岗岩风化区在暴雨径流初期,先形成广泛的面状冲蚀,接着,水流沿地势较低和风化较厉害的疏松土壤处冲蚀成一条条的冲蚀沟,或大或小,深入土层,这些网状蚀侵沟随着暴雨的增大,渗漏加重,水流沿山坡开裂,最后形成崩岗.特别是粗粒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石英颗粒大,粘结性差,土质十分疏松,遇暴雨连续冲刷,形成崩岗最多.这种过程很快,几次大暴雨便有崩岗现象,故花岗岩水土流失区崩岗很多,尤以暴雨迎风面更明显.崩岗面积常占坡面面积50%以上,有的崩岗深度、宽度达几十米,面积达数十亩,相邻的崩岗互相串通成崩岗群,使地形支离破碎. 崩岗的形成与所处的地貌情况有密切关系,一般可以分为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箕形崩岗,每种崩岗的形成过程有所不同. 按德庆县的资料,两眼圹一号崩岗,1958年3月到11月278天的观测,崩岗侵蚀模数达23 000 m3/km2 〔崩岗面积353 m2〕.而新牙登云崩岗从1982年4月15日至83年6月19日,崩岗侵蚀模数达62670 m3/km2.〔崩岗面积1009 m2〕. 这种类型在广东分布较广,如东江、韩江上游的五华、梅县、兴宁、大浦、##、和平、紫金以与惠东、德庆、高要、广宁、信宜等地山丘区都属于这一类型.1.2 暴雨径流砂岩、砂页岩片沟蚀中沙型这种类型的岩石岩质比较坚硬,为砂质胶结,发育其上的赤红壤,一般只有3-5米,最多为10余米.当植被破坏以后,地表温度差较大,常胀缩分裂成碎粒,随暴雨径流流失.一般来说,以面蚀为主,也有沟蚀,崩岗的现象远远比花岗岩区少.但有时在特大暴雨情况下,也发生滑坡和崩岗,造成面积不大的崩岗群.滑坡和崩岗往往是潜入地下的表层流作用而形成的,且发生在较厚风化层的地段. 砂页岩形成的赤红壤,矿质养分较高,有较多磷和钾,但有机质少,土壤粘结性差,植物被破坏后,便引起水土流失表层有较大的结构系数和较小的分散系数,其脱硅富铝化过程明显,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当裸露土层受雨水冲洗,硅与盐基遭到淋蚀,粘粒与次生矿物不断生成,累积较多铁、铝氧化物而呈酸性土壤.1.3 暴雨径流紫色页岩沟蚀为主中沙型紫色砂页岩岩性比较松软,且吸热性能好,在裸露的表层风化层上,夏秋间昼夜温差可达30-40℃,容易碎裂.紫色土中主要胶结物为碳酸钙,雨水中常溶有CO2, 经水流冲刷,碳酸钙渐被溶浊,使土质疏散,成为碎粒.当植被大量破坏后,裸露土层便以先沟后面方式大量流失.由于土层较薄,一般只有1-4厘米土层流失后,再复分解,再流失,循环不已,在坡面上,极难有较厚的土层,坡下在平缓区,则可堆积成50 cm左右的碎屑土,渗透系数较大,暴雨时易成沟状侵蚀下切速度快,沟谷深而沟口阔,沟坡徒,形成遍地冲沟纵横的水土流失现象. 由于紫色页岩所成的紫色土,在碱性和中性时比较固定,当碱性愈强,色愈紫,紫色土中矿质成分较多,尤以磷钾较丰富,但土层薄,有机质易被淋蚀流失,土质疏松,透水性强,土壤吸热快,蒸发大,易成干早. 总的来说这种类型,面蚀沟蚀交替发生,在坡地面蚀为主,而在缓坡上,因土壤薄,大崩岗极少出现,而以沟蚀现状明显这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南雄、郁南、三水、罗定等地.连县、兴宁、五华、平远和惠阳、汕头等县市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但面积远不与第一种类型.1.4 暴雨径流喀斯特溶蚀严重流失型石灰岩区植被破坏后,原有浅薄的钙质上被暴雨冲蚀使山岭成为岩石裸露的光由秃岭,只在山坡的低室硅石洞或石缝中或不平缓岩盆中有面积不大灼土层,以粉粒为主,粘粒为次. 喀斯特区成土十分困难,据美国的实验积分析,认为石炭岩成土1英尺厚,必须咨蚀30立方英尺的纯石炭岩,因此成土不易.以本类型为典型地区粤北为例,许多岩溶是由泥盆纪的灰岩组成,夹杂些砂岩、砂页岩和花岗岩于其间,由于地处亚热带,气温高,且当地雨水充足,温度大,溶解速度快一些成土条件也较好一些按我们在实地调查粗略估计,粤北一般情况,石炭岩溶蚀厚度约为毫米/年,即溶蚀体积为100-300立方米/平方公里,成土以2/30计〔以比纯灰岩多1倍计〕也不过只20立方公尺/平方公里/年.按目前粤北喀斯特区土壤冲刷量,远远大于此数,故土层日渐减薄.裸露岩石面积则日渐增多,按上述土量计算,粤北喀斯特区,要形成20 cm的土壤耕作层〔如全部不流失〕需4-5万年. 在石灰岩区内,河水比较清澈,含沙量较少,实际上因本身土壤已很少,暴雨冲刷,大部分从溶洞漏失到地下河,一小部分才流到河流中.以成土过程土壤存蓄量来说,本类地区的土壤流失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我国水电部所颁布的土壤侵蚀量,侵蚀模数大于200吨以上〔轻度浸蚀级〕才作为危害侵蚀区,这与石灰岩区实际不甚相符. 广东在粤北的英德、乐昌、阳山、连山、连南、清远是主要的喀斯特溶蚀严重流失型区,其余阳江、阳春与其它一些地区,也有分布.1.5 在第四红色风化殻上的水土流失型这种覆盖在红色岩石〔如紫色砂页岩、页岩与红色砂岩炭岩〕上沟第四纪红土,如为河流沉积,多在岗丘顶上,土体中有少量砾石,并有卵石层,土壤属重粘土,入渗少,当植被被破坏后,暴雨时发生面蚀,甚至沟蚀,但无崩岗现象,而在沿海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常向海倾斜成为台地,厚度可达2-10米左右,下为砾石,粘土质砂层,上为粘上质砂层、砂质粘土或砂层,当暴雨冲刷,形成冲沟或个别小崩岗. 这种类型分布地区甚广、但总面积不大,沿海一带以雷州半岛较为典型.2 水土流失的成因广东水土流失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的有下列几点.2.1 暴雨量大,气温高我省雨量的暴雨区年雨量可达3000毫米,一般也在1300-1900毫米之间,且雨量季节集中,4-9月雨量占年降雨的70-80%.暴雨量大,次数多,如兴宁县的石马区6小时雨量226.5毫米.以五华县来说,50-100毫米的雨量来说,每年高达7次以上,涝沱大雨幕雨急流,使表土大量冲刷,加上气温高,雨水冲淋时易于将土壤胶结质溶解,导致土壤疏松,易于为水流冲蚀.2.2 植被被乱砍滥伐由于人口增加,燃料、用材、烧窑等需用木材和草料,如按目前每人每日生活燃料要3500克草计,则梅县全县60万人要7.5亿公斤柴草,应有200万亩的山地,占全县224山地万亩85%以上,加上造房、烧砖瓦等使植被大量破坏,造成水土流失.2.3 不合理的坡耕和乱垦山地如五华县的棉洋区,丰顺县的蒲田区,1958年还是山清水秀的地区,由于大量毁林并在顶坡开荒种木薯,到1981年调查,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地面积37.6%成为一个严重水土流失地区.2.4 政策不落实由于政策的变化造成了三次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以韩江横山水文站水沙实测资料来看:1960年年降雨1 780 mm 年径流深982 mm年输沙量516万吨1973年年降雨1 793 mm 年径流深1 141 mm 年输沙量1020万吨1983年年降雨2 283 mm 年径流深1 616 mm 年输沙量1320万吨2.5 开山铺路造房等破坏表土,引起水土流失3 目前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和措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的治理,从1986年起连续10年,每年安排大量投资,计划年10内将北江、韩江上游严重流失的566万亩土地整好治好.由于各级领导、政府的重视,韩江上游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治理方法主要有:3.1 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治理崩岗工程措施是沟头防护工程、沟床工程〔包括谷坊、削坡升级工程和拦沙工程〕.生物工程是在沟头沟尾种植防护林和崩壁防护林以与沟底防护林等.在拦沙坝上下植林加强拦沙坝稳定.3.2 面蚀和沟蚀的治理以封山为主,并以人工植草,修鱼鳞坑和小平沟,建梯田,筑排洪道,并与种植林木等相辅.3.3 封山育林,造林緑化以种马尾松和湿地松为主并将单针叶林渐改为混交林,辅以种牧草等.3.4 建立大小水保站,作水土保持与以植林试验3.5 健全各种法规3.6 建立以户承包户联承包治管崩岗,荒山的责任制作者多年来在水土流失区作了较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有下列存在问题,应加以改进:〔1〕水土流失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单是自然条件,还大量牵涉到人为条件.如有些地方,柴薪燃料缺乏,靠林木为生活燃料,且人口众多,如不解决燃料问题,则水土保持整治很难见效,必须报据各地的特点"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分片治理". 〔2〕找出主要矛盾,加以研究解决,切忌千篇一律.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水土流失过程机制是不同的.花岗岩区的崩岗和第四纪沉积的崩岗成因不同,整治方法也应不一样. 〔3〕以短补长,发展多方面的轻、手工业,使水土保持时间内群众生活得以维持.特别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地区. 〔4〕落实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利民为本的措施,如以户承包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试行,但应制订对承包户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 总之,水土流失整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科学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当全面、细致、因地制宜去研究和考虑. 最后,建议组成各方面的科学研究队伍,出政府有计划领导下,进行不同学科和观点的研究,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如韩江上游花岗岩流失区和喀斯特水土流失区,探索出水土流失的一套理论和整治方法. 〔原载:生态科学,1989.〕。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泥石流灾害是由于山体沟壑中的泥土、沙石等松散物质受到雨水、融雪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过程中,泥石流体流速度快,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往往会对沿途的建筑物、道路、农田、林地等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需要对其溯源分析,找出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泥石流灾害的成因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和降雨是泥石流的主导因素,长期的降雨或强降雨、冰雪融化等都会造成大量的上游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并通过重力加速流向下游。
2.地质因素地形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地形梯度的变化往往会使得大量的松散物质在陡峭的山坡上积聚,然后受外力影响下滑,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可以导致泥石流发生。
3.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短视的建设等,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区过度的砍伐、面积过大的水库蓄水等都会直接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1.加强监测和预警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例如,使用雷达、遥感等技术监测山区环境,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等。
2.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恢复和保护是控制泥石流发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加强林木和草地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区植被的完整性,进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构筑堤防、控制泥石流也是有效治理泥石流灾害的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设置引流渠道、建设挡土墙、设置警戒线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影响。
此外,适宜的排水系统也有助于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做好应急抢险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做好应急抢险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撤离,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助和后续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缓解灾害产生的不良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方法
泥石流应急预案——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一、引言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在山区、半山区等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植被稀少、降雨集中等因素,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泥石流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旨在为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提供参考。
二、泥石流的成因和危害1. 成因: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山区,由于地形陡峭、沟谷发育,松散的土石容易在暴雨或融雪时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人为活动等也会诱发泥石流。
2. 危害:泥石流具有强大的冲刷、搬运和堆积能力,可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损坏等危害。
泥石流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洪水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为了有效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以下是一些制定应急预案的建议:1.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站点、预警设备、信息传输等。
通过对地形、降雨量、泥石流发展趋势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泥石流灾害。
2. 应急响应队伍:组建专业的应急响应队伍,包括抢险救援、医疗救治、交通保障等人员。
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 疏散撤离方案:制定详细的疏散撤离方案,明确撤离路线、避难场所等。
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和财产撤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4.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物资及时补充和调配。
5. 通讯联络: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机制。
确保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6. 灾后恢复:制定灾后恢复计划,包括清理废墟、重建基础设施、安抚受灾群众等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和资源,确保灾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7.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
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
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物堆积的开阔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地形。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泥石流灾后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措施
泥石流灾后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措施摘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重大地质灾害之一,对其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是防灾减灾领域的永恒主题。
通过对已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分析其形成条件及启动特征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避免泥石流二次灾害,希望对同类山区泥石流的灾后处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机理;治理措施1 概述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泥沙的松软山体饱和稀释而形成的洪流,具有突然性、冲击速度快、毁坏性强等特性[1]。
随着山区的不断开发,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山区泥石流活动愈加强烈,常给交通设施甚至是山区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基于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性及威胁性,针对山区泥石流发生后,对其形成条件、启动特征、危害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通过资料表明,泥石流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丰沛的水源条件;(2)陡峻的地形条件;(3)丰富的固体物源[2]。
发生泥石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流域短时间内出现强降雨、冰雪消融等,产生大量的地表径流,地形陡峭,水流容易聚集。
流域内植被率较低、局部的毁林开荒和下游扇形农耕区、整体滞水作用不强,这三者是激发降雨形成径流和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山区沟谷泥石流流域形态通常从上到下呈扇形分布,其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度相差大,坡降较大。
山区泥石流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性,山区泥石流的形成区范围广泛、具有疏松的固体颗粒,流通区较为狭长窄小,堆积区较为宽缓。
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通常为松散的固体物质堆积,与当地的地质环境相关,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的来源、产生、组成等。
泥石流发育的地区,常为岩层复杂、不良地质条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地震多发的地带。
这样的地带疏松的固体颗粒丰富、地形陡峭、坡降较大,具备泥石流产生所需的动力条件。
3 泥石流的启动特征3.1 物源启动方式由于每个堆积体的形态结构及与沟道的关系有差别,所以泥石流启动的方式千差万别。
弃渣堆积型物源主要以滑塌、揭底和冲蚀等方式参与泥石流活动;崩滑类物源主要通过滑塌、冲蚀、揭底、滑塌、侵蚀、冲刷等方式参与泥石流活动;沟道堆积型主要通过侵蚀、揭底参与泥石流活动。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摘要: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
泥石流是指沟谷坡地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洪水作用下的混合流动。
泥石流是物源、地形地质地貌、降雨等因子非协同异变耦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点,破坏力极大。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③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3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3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3面环山、一面出口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7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之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提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面积为~10者最易发生,50以上者较少。
岩石来源在泥石流形成区,大多数岩石为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石英砂砾岩、页岩、砂质页岩、浅变质石英砂岩。
这些岩石均属于碎屑岩,性脆、化学物质稳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摘要:泥石流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应积极做好防治工程。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工程1.引言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周期性。
其中诱导原因是自然原因、滥发乱砍、不合理的开发、次生灾害等。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地质灾害,它的形成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坡度比较大且容易蓄物蓄水的地形;在该地形里的土质或者堆积物较为松散;会出现大量的突发性的水流。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是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地形必须是处于高山地带,山地形式陡峭且沟比较深,这种地形才能便于水流或者松散固体物质的汇集或者堆积。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的上游区叫形成区,中游区叫流通区,下游区叫堆积区。
形成区的的地形必须是三面环山,有一面是空旷的,且位于该出口的地形陡峭,山上的土石比较松散,植物的长势不好,这样的地形才有利于松散物质和水流的汇集或者堆积:在流通区的地形上,多为狭窄的陡峭的峡谷,谷底是斜坡且倾斜度较大,使得在泥石流形成的过程中,流经此处能加快泥石流的流冲速度,增大其破坏性;堆积区的地形一般是属于平坦的平原,使得堆积物有堆积的地方。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常常处于山石松动,植被长势不好,地形结构复杂且会发生地震的区域,所以当有震感的时候,山上的土石由于松动就会发生滑落、崩塌等现象,从而给泥石流带来了较为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其次,由于发生泥石流的地带是出于高山地带,山上的石头多以岩石为主,而岩石在长期的风雨和阳光暴晒下容易断层和风化,所以当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也容易松动,为泥石流带来丰富的沙石等松散物质,还有近年来,由于乱砍乱伐,植被大肆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松动,这样也为泥石流带来了很多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预防措施及自救办法
泥石流预防措施及自救办法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地质灾害,常常在降雨过多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发生。
泥石流的流速极快,破坏力巨大,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和自救办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泥石流预防措施及自救办法。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建设泥石流堤防:对于经常受到泥石流威胁的地区,可以建设泥石流堤防来阻止泥石流的流动。
泥石流堤防可以采用混凝土、石块等材料进行加固,确保其足够坚固。
2.采取工程措施:在受泥石流威胁的地区,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来减轻泥石流造成的损害。
例如,修建固定屏障或挡土墙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在险情处修建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安装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泥石流的情况等。
3.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山区地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在泥石流高风险区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划定防灾区域和建设限制区域,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4.加强泥石流监测与预警: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情况和流动方向,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做好防范措施,避免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泥石流自救办法主要包括:1.迅速撤离危险区域:一旦发现泥石流正在接近,首先要保持冷静,并迅速撤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尽量选择高处或者坚固的建筑物避难,避免停留在山坡、河床等易受泥石流侵袭的地方。
2.调整逃生方向:如果无法及时逃离危险区域,可以选择避开泥石流流向的方向,尽量找到可以借助的障碍物,如大树、岩石等,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冲击力。
3.寻找高处避难:在泥石流来袭时,尽量寻找高处避难,如山丘、屋顶等,远离泥石流的直接冲击,减少伤害可能。
4.谨慎跳跃:在泥石流来袭时,如果周围环境允许,可以谨慎跳跃到较为安全的地方,以减少被泥石流冲走的风险。
5.保持体力和呼吸:在被困泥石流中,需要保持冷静,控制呼吸,尽量寻找通风口,以避免窒息。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预防措施和自救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广东澄海莲花山钨矿泥石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广东澄海莲花山钨矿泥石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摘要:广东澄海莲花山钨矿有几十年开采历史,坡顶随意堆放的矿渣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目前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冲沟有5处,对当地村庄、农田和水库构成威胁和危害。
本文就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矿渣;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形成条件;防治措施1.泥石流的分布、发育特征广东澄海莲花山钨矿自1956年—1991年已有几十年开采历史,主矿种为钨、伴生矿种为铅锌。
由于过去滥挖滥采,山顶和沟谷堆积了大量矿渣,这些松散堆积物在遇暴雨天气就沿着山沟冲刷下来,形成泥石流。
莲花山发生的泥石流有5处,主要分布于莲花山沟谷地带,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三个区:即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泥石流沟谷长度一般为650~1200m,宽度一般为3~55m,堆积体体积均小于200000m3,规模属小型~中型。
莲花山泥石流成分主要由围岩碎块、尾矿砂和粘性土组成,属沟谷型粘性泥石流,具低频率、中流速、小流量、非群发性的特点。
莲花山钨矿区泥石流规模特征一览表(表1)莲花山主峰东南侧5号泥石流冲沟全景(照片1)2.泥石流的威胁和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根据调查,莲花山泥石流的发生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由于长期开采钨矿并随意堆放矿渣,在暴雨冲刷下矿渣顺沟而下便形成了泥石流。
2006年5月的“珍珠”台风,堆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上的松散矿渣在连续暴雨的作用下,最后发生滑移,进入相对较低的沟谷中,并和沟谷中汇集的水流混合形成泥石流。
莲花山泥石流规模属小型~中型,发生的地段多为无人居住的偏僻地带,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较少,主要造成简易公路、拦截坝损毁;山坡果园被泥沙覆盖、堵塞河道、农田被污染,山塘、水库泥沙淤积,泥石流较严重破坏当地农业、水利生产和地质生态环境。
3.泥石流的成因分析3.1地形条件莲花山泥石流位于莲花山北部、东部沟谷,本区属低山,最高山峰为561.6m,高差约500m。
试论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试论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发布时间:2021-08-26T11:40:00.49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月第12期作者:杨微石李鹏[导读] 所谓泥石流,主要是指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洪水、淤泥和石块的流动。
流量巨大,破坏性很大,很难准确预测。
杨微石李鹏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所谓泥石流,主要是指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洪水、淤泥和石块的流动。
流量巨大,破坏性很大,很难准确预测。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和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预防引言泥石流是环境影响、土壤侵蚀和地表侵蚀的结果。
人们的不正当行为也将极大地助长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会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正常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泥石流的成因1.1地形方面的原因地形的形状和坡度对松散固体的堆积影响很大,会聚集大量的水,容易形成快速流动的区域。
在正常情况下,泥石流的大部分区域三面环山,一侧是出口。
周边坡度较陡(多为30-60°),面积较大。
发生泥石流的斜坡常无植被,斜坡常裸露破碎,有滑坡。
泥石流多为狭窄的沟壑,有许多陡峭的山脊。
泥石流冲击该地区后,会冲走沟底和沟壁的泥土和石块,造成很大危害。
1.2地质条件方面的原因如果地质区域比较复杂,断层褶皱,岩石风化破碎,容易造成泥石流问题。
此外,地震多发地区和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山区也容易出现泥石流问题。
如果地表岩石遭到破坏、滑坡和坍塌,就会形成固体泥石流。
当结构变得松散和脆弱时,它将极易风化。
软硬层状岩层也会形成碎屑,会导致泥石流问题。
1.3水文气象方面的原因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形成泥石流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因此短时间内突然大量涌水,容易出现泥石流问题。
广东省潮揭地区泥石流成因及机理分析
广东省潮揭地区泥石流成因及机理分析摘要本文采用类比分析、卫星遥感图象资料分析、现场实地踏勘调研、土工试验与室内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潮揭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发育情况、沟谷发育情况和分布情况及规模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粤东潮揭地区泥石流的成因、机理。
关键词潮揭地区泥石流地质背景成因及机理粤东潮揭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属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干湿冷暖分明,雨量充沛,台风频繁。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南部基本为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部多丘陵,松散堆积物厚度较大。
区内主要河流为榕江水系,另外还有韩江水系,汇集直通南海。
这些特殊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条件使得粤东潮揭地区的部分地区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区域地质背景1.1、地形地貌粤东潮揭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由于历次地壳运动和外营力作用的影响,地貌结构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而以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从北到南依次地貌为低山、丘陵、沿海台地和韩江三角洲,具体有以下几种:1.1.侵蚀构造地貌侵蚀构造地貌有低山、低山高丘陵,相对高度100~500m。
主岩石坚硬,山势陡峻,冲沟发育,沟底坡降大,植被茂盛。
1.1.剥蚀侵蚀地貌剥蚀侵蚀地貌包括低丘台地、孤山残丘、侵蚀堆积地貌,相对高度5~100m。
其中低丘台地和孤山残丘山脊宽坦,山坡较平缓,外力破坏作用较强烈,植被覆盖差。
剥蚀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与山前冲洪积平原,呈扇状及条带状。
1.1.堆积地貌包括河谷平原地形、三角洲及河口平原地形,地形平坦,树枝状水系发育,河谷宽阔。
1.2、地层岩性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
(1)石炭系:主要岩性为杂色砂岩、叶岩、灰岩夹砂岩、局部夹炭质页岩及泥灰岩薄层,最厚达351m。
(2)三叠系:岩性主要为砾岩、泥岩、杂砾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夹菱铁矿及薄层煤组成;最大厚度达48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
广东省是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 在东南沿海 的 省 份 中 , 省份之一 。 其中以滑坡 、 崩 塌、 泥 石 流 最 为 突 出。泥 石 流 在 广东省的发生频 率 虽 不 及 滑 坡 和 崩 塌 等 地 质 灾 害 高 , 但其 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衍生灾 害 却 是 不 容 小 觑 的 。 据 不 完 全 统 广东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2 计, 9 7 5—2 0 0 9 年, 8 8 人, 1 由 此 造 成 的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近 十 亿 元。广 东 受伤 8 0 0 余人 , 复杂的地形地貌 及 气 候 因 素 , 孕育了泥石流发生的诸多条 件 。 广东省在 “ 十二五 ” 规划 中 明 确 把 “ 加 快 转 型 升 级, 建设 幸福广东 ” 作为 未 来 五 年 各 项 工 作 的 核 心。做 好 灾 害 的 防 治, 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 是 构 建“ 幸 福 广 东” 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
作者简介 : 指导 老 师 : 文建 华 。
3 广东省泥石流发生条件
泥石流的发 生 离 不 开 两 大 因 子 的 共 同 作 用 , 其中地形 地貌是泥石流形 成 的 一 个 必 要 条 件 , 特定的地形地貌为泥 石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 它 不 仅 影 响 泥 石 流 的 运 动, 同 时也影响泥石 流 的 规 模 和 特 性 。 而 另 一 因 子 就 是 水 , 水不 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大规模的集中降 水 能 够 影 响 山 体 土 壤 的 稳 定 性 , 渗入土壤 中的水加重了土的重度 , 同时 减 小 了 土 的 摩 阻 力 , 纵向裂缝
2 泥石流的危害 2. 泥石流往往发生迅猛 , 破 坏 力 强, 兼具了滑坡和洪水的 作用 , 因此其危 害 程 度 也 高 于 单 一 的 滑 坡 或 者 是 洪 水 。 其 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 ( ) 对居民生活 区 的 破 坏 。 对 于 毗 邻 泥 石 流 影 响 范 围 1 的居民区 , 其受 到 的 破 坏 往 往 是 惨 重 的 , 房 屋 被 冲 毁, 农田 作物被掩埋 , 人畜被冲走淹没 , 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群 众生命财产造成沉重的打击 。 如 2 0 1 0 年 8 月 7 日发生在甘 肃舟曲的特 大 泥 石 流 , 最终造成了1 4 7 1 人 丧 生, 2 9 4人失 踪。 ( ) 对交通枢纽的破 坏 。 泥 石 流 冲 入 城 镇 村 庄 时 , 还会 2 对其中的交通枢纽 , 如车 站 、 铁 路、 高 速 公 路、 桥涵等造成直 接破坏 。 泥石流涌入河道时 , 有 时 会 在 河 道 淤 积, 造成河水 上涨淹没两旁农田 、 建筑物及 道 路 , 严重时甚至导致河流改 道 。 交通枢纽的 破 坏 除 带 来 直 接 的 经 济 损 失 外 , 还为灾害 发生后的救援工 作 带 来 极 大 的 难 题 , 有时要在抢通道路上 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 使得救 援 工 作 不 能 及 时 的 开 展 , 由此 带来的间接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 ( ) 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 3 泥石流涌入 沟 渠 、 水 库, 淤 积 侵 占 设 计 容 量, 使其功能 受损 。 严重时 , 使沟渠 、 水库完全失去实际功能而报废 。 ( ) 对矿产生产的影响 。 4 主要是毁 坏 临 近 的 矿 区 , 造 成 矿 坑 崩 塌, 危害生产人 员, 造成停产停工 , 严重时 , 甚 至 造 成 矿 山 报 废, 造成了巨大 的经济损失 。
2 0 1 4 年第 0 3期
广东省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
李 永志 陈 俊 宝 刘 雄 正 茂 陈 子 俊 冯 志 远
( )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 1 0 6 4 2 地 形 地 貌 复杂 多 样 , 其 中 仅山 地 、 高原 和 丘 陵 就 约 占 陆 地面 积 的 6 摘 要: 我国 幅 员 辽 阔 , 7% 。 复杂 地 形 在 催 生 出 我 国 丰富 多 彩 , 绚烂 多 姿 的民 族 文 化 的 同 时 , 也 为各 种 地质 灾害 的发 生 埋 下 了 伏 笔 。 根 据 2 地 0 0 3年1 1月1 9日 国 务 院 颁 发 的《 ( , 质 灾害防 治 条 例 》 中 华 人民 共 和 国国 务院 令 第 3 我 国 常 见 的 危 害 较 大 的 地 质 灾 害 主 要 有 滑 坡、 崩 塌、 泥 石 流、 地面 9 4号) 塌陷、 地面 沉 降 、 地 裂缝 等 六 种与 地质作 用 有 关 的 灾害 。 广 东 作 为 全 国 第 一 的 经 济 大 省 , 也饱尝了各种地质灾害带来的生 。 、 、 。 命 经济 财 产 损 失 就 广 东 省 的 泥 石 流 发 生 情况 灾害 形 成 条件 防 治 措施 进行分析 关键词 : 广东省; 泥石流; 灾害 特 点 ; 发 生 条件 ; 防 治 措施 ( ) 中图分类号 : T 3 0 0 B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1 9 8 2 0 1 4 0 3 1 8 5 2 - - -
N o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泥石流的分类及危害
1 泥石流的分类 2. 泥石流是由 降 水 在 特 殊 地 形 的 汇 集 作 用 下 , 夹杂大量 泥沙 、 石块等固体物质的 特 殊 洪 流 。 泥 石 流 成 因 复 杂 多 样 , 根据不同的依据 , 泥石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 ) 按泥石流的成因 分 类 。 可 分 为 冰 川 型 泥 石 流 、 降雨 1 型泥石流 、 共生型泥石流 ; ( ) 按泥石流的流体 的 物 质 组 成 分 类 。 可 分 为 泥 石 流 、 2 泥流 、 水石流 ; ( ) 按泥石流流体性 质 分 类 。 可 分 为 粘 性 泥 石 流 、 稀性 3 泥石流 ; ( ) 按泥 石 流 爆 发 形 式 分 类 。 可 分 为 冲 蚀 式 、 浸 润 式、 4 滑坡式 ; ( ) 按泥石流发生频 率 分 类 。 可 分 为 高 频 率 泥 石 流 、 低 5 频率泥石流 ; ( ) 按水源类型分类 。 可分为降雨型 、 冰川型 、 溃坝型 ; 6 ( ) 按地形形态分类 。 可分为沟谷型 、 坡面型 ; 7 ( ) 按泥石流的发育 阶 段 分 类 。 可 分 为 发 展 期 泥 石 流 、 8 旺盛期泥石流 、 衰退期泥石流 、 停歇期泥石流 ; ( ) 按泥石流的 固 体 物 质 来 源 分 类 。 可 分 为 滑 坡 泥 石 9 流、 崩塌泥石流 、 沟床侵蚀泥石流 、 坡面侵蚀泥石流 。
— 1 8 5 —
N o . 0 3, 2 0 1 4
现代商贸工业 M 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的地形 , 土体一 经 扰 动 , 需 要 很 长 的 一 个 周 期, 才能到恢复 原先的状态 。 在此期间 , 如果 受 到 强 降 水 的 影 响 , 将则很快 ) 流失 。( 矿产资源 的 开 发 。 矿 产 资 源 开 发 之 后 所 形 成 的 3 地表坑洞及土方 的 挖 动 堆 积 , 极易导致边坡失稳而引起滑 坡等地质灾害 。
2 0 1 4 年第 0 3期
增 加 凌 空 土 体 的 不 稳 定 性。 的积水也会产生侧向的水压 力 , 降水的综合影响 , 很容易就会导致裸露和不稳定山体的坍 塌及滑坡 , 大量的石块土屑混 入 汇 聚 的 降 水 中 , 最终导致了 泥石流的形成 。 此 外 , 人类的活动也逐渐在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的形成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 3. 1 地貌条件 在长期地壳 运 动 、 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 合影响下 , 广东 省 的 地 貌 呈 现 出 多 样 化 的 现 状 , 而 山 地、 丘 其中 陵和台地的总面积 就 占 到 全 省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7 2. 8% , 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将 近 三 分 之 一 。 泥 石 流 主 要 发 生 在 地形有明显坡 度 , 边 坡 陡 峭 的 地 区。 广 东 省 位 于 我 国 三 大 阶梯中最低的一阶 , 天然形成 的 自 西 向 东 的 地 形 走 势 , 为泥 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 其中 广 东 省 泥 石 流 多 发 的 粤 北 山 占广东省 地的地势全省最高 , 其总面积3 5 8 2 8. 4 平 方 公 里, 有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 。 山区总面积的 3 4. 0 8% , 3. 2 地质条件 作为泥石流 组 要 的 构 成 物 质 , 固体物质的性状和分布 情况也是泥石 流 形 成 的 制 约 因 素 。 地 表 岩 层 结 构 软 弱 、 松 散、 容易分化 、 节理发 , 亦或 是 软 硬 相 间 的 土 层 , 都是能为泥 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碎 屑 物 来 源 。 广 东 省 内 地 部 分 的 地 层发育相对齐全 , 各类地貌中以花岗岩构成的基岩岩石较 为普遍 。 3. 3 气候条件 广东省属典型的亚热带 季 风 气 候 区 , 夏 长 冬 短, 降雨量 充沛且集中 。 年平均降雨 日 达 1 年平均降雨量 1 4~1 8 7 天, 全省平均为1 其中近八成集 在1 3 0 0~2 5 0 0 之间 , 7 7 7毫 米, 中在汛期 。 加之 常 年 受 台 风 影 响 , 使得广东省的降水量主 要 集中在每年的 4 到 9 月份 。 连续集中的强降水 , 使得土体 的含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 升 , 重 度 增 大, 土颗粒之间的摩 擦力也因水的润 滑 作 用 而 降 低 , 加之颗粒之间的缝隙被水 填满 , 产生了向 外 的 水 压 力 。 在 以 上 几 个 因 素 的 综 合 作 用 下, 极容易导致原本不稳 定 的 土 体 发 生 滑 坡 、 坍 塌。这 就 为 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组成部分 。 降水除了容 易 导 致 土 体 的 不 稳 定 之 外 , 还为泥石流的 触发提供了动力 。 连续集中的 降 水 在 陡 峭 且 植 被 覆 盖 率 较 低的沟壑汇集成 流 , 水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极易转化为动 力势能 , 带动因坍塌滑落的土 屑 向 地 势 较 低 的 山 脚 流 动 , 随 着积聚作用 , 最终 形 成 了 对 居 民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危 害 极 大 的 泥石流 。 3. 4 人类活动 为满足人类 生 产 生 活 需 要 ,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力量已 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 以往神话 中 的 移 山 造 田 早 已 屡 见 不 鲜 。 人类活动对地质 地 貌 的 影 响 也 日 益 起 到 重 要 的 作 用 , 其中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植 被 的 破 坏。随 着 人 口 的 增 1) 加, 为满足生产 生 活 需 要 , 人 类 的 生 活 圈 不 断 扩 大, 森林开 发, 植被破坏 , 导致 土 体 的 抗 侵 蚀 和 保 水 能 力 下 降, 地表径 ) 流量也随之加大 。( 工 程 的 建 设。重 大 工 程 的 兴 建, 城市 2 外围的扩大 , 道路桥梁的建设 等 , 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