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优秀论文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论文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均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地质灾害的影响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而泥石流又是地质灾害中危害较大、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巨大的灾害之一。
据统计,2010年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988起,造成2000多人死亡、失踪,占全年灾害伤亡率近80%,以及数十亿元财产损失;2011年泥石流共发生1380起,造成数百人伤亡、失踪;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泥石流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浅显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一、危害性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拥有巨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强。
依据个人工作经验,泥石流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口密集区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入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大面积建筑物损毁及大量人员伤亡。
其主要原因为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山区及丘陵区,由于区域内大块肥沃平整土地较少,又因先民地质知识匮乏,多数村庄、乡镇建设在冲沟沟口、古河道中以及泥石流冲积善上等受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导致以上人口密集区受灾。
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因素限定工程需建设在水系发达并有一定落差的区域,同时这样的区域也是泥石流常发育的地区,所以常会威胁上述工程及工作人员。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周国胜
浅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周国胜摘要:泥石流以暴发频次高、突发性高、流速快、破坏性强为特点,常冲毁道路、桥梁、耕地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对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勘察时所遇的典型泥石流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等诱发泥石流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对泥石流在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建设公路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及建议1引言我国山地面积广阔,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山区公路、铁路、桥梁等工程建设遭受到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因而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1]。
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什川至青城段公路工程路线总体走向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图1),项目起点位于什川镇,由西向东,经十字沟、刮风圈沟等,设置特大桥跨越黄河,终点与青城黄河大桥顺接。
本项目起点和终点路段,为黄河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中间路段为构造剥蚀(侵蚀)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本项目泥石流的发育特征,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探讨了降雨、地震、人为活动等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素,研究了泥石流分布特点,旨在能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防治措施及参考。
2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2.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沟谷纵坡降、沟坡坡度、集水面积和斜坡坡向等[2]。
项目区处于皋兰、榆中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内侧,陇西系马啣山、兴隆山旋回折带、河西系庄浪河凹陷带与兴隆山隆起带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断裂构造发育。
线路途经地带总体南低北高,属中山区。
项目区起终点段地形平坦开阔,中间段山高谷深,冲沟发育,路线区域最低点为终点处,海拔约1447米;最高点为刮风圈隧道附近,海拔约1848米,落差较大,沟壑交错,沟谷坡面陡峻破碎,坡体的固体物质易汇聚于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形成和防范
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泥石流的形成和防范引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之一就是引发自然灾害。
泥石流作为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引发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减少灾害的发生。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对这些因素的改变会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当地质构造不稳定,山体岩层松散、断层活跃等情况下,一旦受到外力刺激,泥石流就容易形成。
人类活动中的爆破、挖掘等行为会对地质构造产生破坏,加重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
陡峭的山坡和流域狭窄的沟谷是泥石流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人类活动中的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行为会改变地形地貌,加速土壤侵蚀,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
3. 降雨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
大雨能够迅速将土壤饱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在降雨过程中,人类活动中的建设、排水不畅等问题容易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增加泥石流的风险。
二、泥石流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1. 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及时掌握潜在危险地段的变化情况,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精细化管理和规划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的范围和方式,保持山地生态的完整性。
加强对土地利用过程的监管,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性行为,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3. 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高风险区域,建设防护设施,如林网、拦砂坝等,阻止泥石流的扩散和侵袭。
同时,加强山体护林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泥沙的产生和流动。
4. 加强宣传教育与灾害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组织定期的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泥石流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泥石流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重点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防治对策,希望发挥出参考价值,给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防治对策近些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的稳定,需要从源头上精准分析,了解自然灾害成因,以便寻找科学的应对措施【1】。
泥石流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掺杂了大量泥沙和石块而形成了一股泥浆,顺着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
尽管泥石流危害范围较广,但是也可深入了解其成因,在因时制宜的原则下运用科学化手段开展整治工作,有效降低损失和危害程度。
一、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泥石流灾害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兼具着崩塌和滑坡的双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单一滑坡和崩塌更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对生活区的危害:泥石流能够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房屋以及其他场所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在这场灾害中,遇难人数高达1471人,失踪294人,舟曲5km长、500m宽区域被夷为平地【2】。
对交通设施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影响到交通要道,摧毁路基以及桥涵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甚至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损坏其他的构筑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预估。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冲毁水电站和过沟建筑物等,淤积水库并直接磨蚀坝面。
若是采取的措施不及时,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引发严重的后果。
对厂矿企业的危害:厂矿企业也能受到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山和其他设施被摧毁,矿山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被迫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基于上述提及到的泥石流危害,应全面分析具体成因,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方案,让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性降至最低,保障国家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泥石流灾害的出现往往需要具备特定条件,从自然因素上展开分析,可以明确地形地貌对其产生的影响。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关于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
关于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摘要:为切实做好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文章在介绍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基础上,提出当前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一系列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从根本上提高滑坡泥石流防治水平。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灾害特点;灾害成因;灾害防治由于地貌特征特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多样、人口分布密集且经济活动频繁,导致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要想做好灾害防治工作,一方面要掌握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的特点与形成愿意,并明确当前灾害治理现状,另一方面则要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1滑坡泥石流灾害特点与成因1.1灾害特点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分布范围较广、类型多、数量大;有较强突发性,难以预测预报;来势凶猛、成灾速度快、破坏性极强;有较强的季节性,多雨季节发生频率高;有显著的地域性;如今爆发日益频发,造成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1.2灾害成因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降雨是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的直流原因与激发条件,主要和降雨量、强度与历时有关;地貌条件是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地形起伏会对滑坡泥石流造成很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两方面:其一,为灾害形成提供必要势能条件。
其二,为灾害形成提供物质条件与滑动条件;地质构造因素也会对灾害发育造成影响,具体包括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断裂破碎带的存在、近期较为强烈的活动和限制的升降差异。
易滑地层与滑坡分布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经济社会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我国山区开发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由于人口分布密集,所以角度超过25°的耕地面积占比较大,导致水土严重流失。
伴随经济活动不断向山区发展,包含森林砍伐和毁林开荒等在内的活动大量出现,使地表的原有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滑坡泥石流明显加剧和加速[1]。
表1 易滑地层与滑坡分布之间的关系2滑坡泥石流灾害治理现存问题就目前来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治理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治理技术还是管理措施都亟待规范,表现为存在下列几方面特点:(1)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很多地区只能对灾害进行地表普查,未能掌握详细健全的勘察资料,难以准确评价灾害发生及其危害程度,进而无法满足灾害治理工作开展的要求。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摘要】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从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出发,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灾害,探讨了相关的防治策略,包括工程防治措施和生态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包括加固边坡、引导水流以及减少地表凹凸等措施。
而生态防治则强调通过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法来减轻灾害风险。
最后强调了防治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策略、成因分析、工程防治、生态防治、重要性、展望、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等原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需要分析目前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了解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历史上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案例,分析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防治策略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空间。
通过深入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现状和研究现状,可以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讨提供基础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滑坡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促进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对滑坡泥石流的防治策略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为建立健全的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国家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泥石流形成与防治论
泥石流的形成与防治论文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
泥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泥石流的形成、危害以及如何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下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经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两级专家在舟曲现场调查评估和会商分析,舟曲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山高沟深,沟床比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极易形成地质灾害。
其次,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舟曲属重灾区。
强烈的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
地质专家说,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而现在地震刚刚过去两年,岩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8月7日,舟曲县突降暴雨,降雨量达96.77毫米,1小时降雨量达77.3毫米,而今年上半年,舟曲发生较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该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
7日所降的暴雨直接触发了这起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郭玉虎说,8月7日舟曲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两条沟汇水面积达40平方公里,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8月8日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由此看来,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可能发生进而危害到我们的生命。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泥石流有效预防及应对论文
泥石流的有效预防及应对探究摘要:本文分析了山地公路建设与泥石流的危害及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与预防措施,并且就有效判断泥石流发生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泥石流公路建设滑坡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众多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时速度快,破坏力大,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以便达到预测防治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的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造成路桥垮塌、阻塞的情况较严重,公路建设中泥石流造成人、财、物巨大损失的灾害情况时有发生。
一、山地公路建设与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在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通过暴雨、融雪、冰川、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
由于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地,对山地公路建设而言,与平地相比,遭受泥石流的危害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摧毁山体及其设施,淤埋建设中的公路,伤害施工人员,造成停工。
泥石流爆发时,混浊的泥石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泥石流可使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停工、损坏或掩埋设备设施等。
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对我们应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预防泥石流的发展,或能将泥石流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与预防措施在山地公路建设中,关于泥石流危险程度.即危险度,是指遭到泥石流损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一个概率概念。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泥石流、砾石流以及洪水蒲亩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几种形式,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泥石流、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洪水蒲亩的防御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一、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泥石流是指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和溶雪使得山体土壤饱和,导致土石与水混合形成泥浆流体,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在山区地带较为常见,其形成过程复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泥石流的形成源于降雨或溶雪。
当山区出现强降雨或雨水融化时,水分很容易渗透到土壤中,与土壤形成泥浆混合物。
其次,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由于土壤粒子的大小、形状、黏性、水分含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泥浆混合物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然后,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斜坡的存在。
只有当山坡的坡度大于泥浆混合物的流动能力时,泥石流才能形成。
泥石流在快速下滑的过程中,会由于其高速度带来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往往会带走大量的土石,从而形成脆性岩坡或强风化岩石。
最后,泥石流会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并在下游形成扇状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大量的碎石、沙子和泥浆混合物,对周围的土地和建筑物产生巨大破坏。
泥石流的速度快、冲击力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二、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砾石流是泥石流的一种变种,与泥石流不同的是,砾石流中含有较多的砾石和碎石,形成了较为坚固的河道。
砾石流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砾石流常常发生在陡峭的山谷或沟壑中。
由于山区降雨或溶雪的影响,河道中的土石被冲走,形成了相对平坦的砾石河床。
其次,砾石流的形成与河道内水流的作用有关。
水流在河道中穿梭流动,将砾石、碎石等物料带走或重新分布,从而形成了砾石流的特有结构。
然后,砾石流的发展与沙石混合物的供给和泥砾的混合程度紧密相关。
沙石的供给量越大,砾石流的流动性就越强,而泥砾的混合程度越高,砾石流的黏稠度就越大。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地质灾害,由于其破坏性极强,使得对其形成机理和有效防治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并简要介绍目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技术。
泥石流是一种由暴雨、大雪融化或冰川湖溃决等诱发的山区河流型地质灾害。
其形成主要受到地形、地质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首先,层状构造山地地势陡峭,岩石容易风化分解,形成许多次生松散物质。
其次,山区长期受雨水侵蚀,导致土壤含水量较高。
当遭遇强降雨时,这些含水量较高的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流动,形成泥石流。
然而,单纯的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前兆事件,如地表沉降等,这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目前,科学家们采用多种手段对泥石流进行机理研究,如遥感技术、地质观测和实验室试验。
除了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还需要寻找有效的防治技术。
目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技术分为预测预警、减灾治理和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预测预警是指在泥石流来临之前通过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和规模,以便提前采取措施。
减灾治理旨在通过工程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小泥石流造成的损失。
恢复重建则是在泥石流过后进行地质环境修复和基础设施重建。
在泥石流预测预警方面,科学家们利用遥感技术和监测仪器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时时监测,从而提前预警。
此外,地质观测和实验室试验也为泥石流预测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减灾治理方面,常见的技术手段包括固体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
固体工程主要是通过搭建堤坝和挡土墙等工程形式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水利工程则通过引导泥石流进入专门构建的溢流冲沟,减少其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生态工程则通过植被植物、修复土壤等方式加强地表的保持,减少泥石流的形成。
这些技术手段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恢复重建方面,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重建被泥石流摧毁的基础设施,修复受损的地质环境,以促进受灾区的早日恢复和发展。
综上所述,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地质灾害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地质灾害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摘要:客观来讲,我国人口众多且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造成了阻碍性影响。
其中,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所表现出的频发性特点明显,给部分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性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对区域居民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为加强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处理,本文主要立足于泥石流灾害特征表现,对泥石流灾害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归纳,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成因分析;防治措施前言:结合以往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来看,部分山体因受到恶劣天气因素影响容易引发一系列山体滑坡现象。
其中,山体滑坡往往会携带大量泥沙滑落引发泥石流现象。
对于泥石流等一类的地质灾害而言,其所表现出的突然性特点十分明显,容易对周围构筑物或者居民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来说,四川省、陕西省等可以视为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最广且灾害问题频发的地理区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地区山脉多且容易受到恶劣或者极端天气影响,而频繁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
目前,为进一步加强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处理,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主管单位对泥石流防治措施进行统筹推进与合理部署,以实现防灾减灾目标。
1.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特征表现1.1稀性特点明显,冲刷问题严重以山区泥石流为例,强降雨的作用影响会促使各个沟道流域内积水量在短时间大量汇集。
其中,位于沟道内的松散状堆积物会受到强降雨的冲刷影响,堆积于下游区域当中。
当降雨量过大时,下游区域所堆积的松散状物质越来越多,产生的冲刷效果十分明显,容易加剧山体滑坡严重程度[1]。
1.2爆发性极强,突发性状况较多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所涉及到的时间较短,但是这种地质灾害可以在短时间呈现出爆发性极强的特点。
一般来说,强降雨或者大暴雨开始时间到泥石流发生时间可能仅仅间隔几分钟。
如果工作人员事先未对区域天气情况或者地质灾害特点进行掌握分析,当自然灾害问题发生时,就很难应对。
泥石流防治毕业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崇州校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称: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岩土工程学生姓名:班级:岩土高职0901指导教师:2014年5月5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撰写的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学及其他技术人员对本文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生本人(签名):2014 年 5 月 5 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对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同学所完成的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论据论点、工作量、工作态度、论文质量及存在不足的综合评语:是否同意设计(论文)提交答辩:同意□;不同意□指导教师: _ (签名)年月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教师评审意见书对应用技术学院学院高职(本科、专科、专科起点本科、高职、大专)专业岩土工程所完成的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论文结构、论点论据、工作量、论文质量及存在不足的综合评审意见:评审教师评审成绩:是否同意设计(论文)提交答辩:同意□;修改后答辩□;不同意□评审教师:(签名)年月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学生柏涛(专业岩土工程)题目为: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向专业答辩委员会提供以下材料:1.毕业设计(论文)共 12 页;文中插图 4 张;附图幅。
2.指导老师对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一份。
专业答辩委员会意见(论文、报告、回答问题等情况):专业答辩委员会决议: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专业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年月日关于道路建设与泥石流的研究作者姓名:专业班级: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某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活动频繁,严重影响公路正常运行。
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某公路段泥石流的发育和危害特征,并提出了相应防治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发育特征;危害方式1研究区概况1.1地形地貌研究区域总体地势自北西向南东倾伏。
地貌类型复杂,分布有高山、高山山原、高原以及谷地平坝和阶地等。
区域内最高海拔6085m,最低海拔2882m,整体地势较高。
区内高程大于3500m的面积超过92%;其中,约4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000~4500m,约22%的区域分布在海拔4500~5000m。
区内约65%的区域地面坡度小于25°;约35%的区域分布在25°~45°,十分有利于泥石流松散物的形成和积累;地面坡度大于45°的区域不足1%,不利于泥石流物源的积累和储存,往往是泥石流形成的清水区。
1.2气象条件由于地势起伏大,加之受季风环流的影响,研究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地区气候为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日照强,年均气温2.4℃~10.4℃。
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6.7℃~8.2℃。
研究区降雨量在时段和地域上分布不均。
时间分布上,全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超过年总降雨量的80%。
2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2.1泥石流类型和性质调查发现,某公路沿线共发育沟谷型泥石流沟339条。
根据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研究区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共有324条,冰雪融水混合型泥石流沟15条。
在冰雪融水和降雨的作用下,冰碛物被冲刷带走,参与形成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活动频率,研究区以中-低频泥石流为主,其中,低频泥石流沟有164条,中频泥石流沟90条,高频泥石流沟85条。
位于中强地震带。
频繁的地震活动加快了泥石流物源的形成和积累。
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研究区以稀性和过渡性泥石流为主,其中,稀性泥石流沟有166条,过渡性泥石流沟139条,黏性泥石流沟只有34条。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与防治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其中,泥石流灾害以其猛烈的冲击力和巨大的破坏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并且其防治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入手,探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法。
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水、泥土、石头和其他碎屑物质混合而成的流体,沿着山坡或山谷迅速下滑的自然现象。
它通常在陡峭的地形上出现,山坡上的土壤被大雨或融化的雪水浸泡,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失去了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降雨也能增加山坡上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黏性,从而使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地震也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力堆积、流动和沉积。
在动力堆积阶段,大量的土石体沿着山坡失去稳定性,形成松散的土质堆积物。
当土壤松散堆积物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如重力、地震或降雨冲刷时,泥石流就开始流动。
在流动阶段,泥石流迅速流动,形成流速快、冲击力强的急流。
最后,在沉积阶段,泥石流减缓并逐渐沉积,使得泥石流流域内的土石体逐渐堆积。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泥石流形势的监测与预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潜在泥石流灾害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信息,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加强对泥石流形成因素的研究。
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与紧急应对机制也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逃生和避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泥石流防治工作中,还可以采取采集和清理泥石流堆积物的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泥石流沉积的黑土和砂石等资源,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进行泥石流的土地整治和治理工作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建设固定护坡、挡土墙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点附近土壤的固结和稳定,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中国地质大学水土保持学论文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王殿武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目录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三、泥石流的危害 (2)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五、参考文献 (5)引言:泥石流的定义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
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
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二、泥石流的分类(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形成与防治论文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
泥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泥石流的形成、危害以及如何来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下舟曲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经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两级专家在舟曲现场调查评估和会商分析,舟曲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山高沟深,沟床比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极易形成地质灾害。
其次,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舟曲属重灾区。
强烈的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
地质专家说,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而现在地震刚刚过去两年,岩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8月7日,舟曲县突降暴雨,降雨量达96.77毫米,1小时降雨量达77.3毫米,而今年上半年,舟曲发生较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该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
7日所降的暴雨直接触发了这起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郭玉虎说,8月7日舟曲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两条沟汇水面积达40平方公里,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8月8日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由此看来,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可能发生进而危害到我们的生命。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1、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的关系地区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现今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十分发育,宽度可达数十条数百米,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
如我国西部的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断裂带、白龙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等,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地带。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仅使岩体结构疏松,而且直接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特别是在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
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的稳定性破坏尤为明显,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丰富物源,这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连环形成的根本原因。
如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7.9级)和1976年四川平武—松潘地震(7.2级)破坏山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促使众多沟谷发生泥石流。
2、与地层岩性的关系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的强弱上。
一般软弱岩性层、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比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反之迹然。
如长江三峡地区的中三迭统巴东组,为泥岩类和灰炭类互层,是巴东组分布区泥石流相对发育的重要原因。
安宁河谷侏罗纪砂岩、泥岩地层是该流域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花岗岩类,由于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特点,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岩体崩解,形成块石、碎屑和砂粒,形成大厚度的风化残积层,当其它条件具备时可形成泥石流。
石灰岩分布地区,炭岩只有经物理风化和经淋溶的残积红土以及经地质构造作用的破碎带,才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
由于石灰岩具可溶性,溶蚀现象发育,塌陷、漏斗等岩溶堆积松散土多见,难以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再加上岩溶地区地表水易流入地下,故灰岩地区泥石流现象少见。
除上述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丰度有直接关系外,当山高坡陡时,斜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坡积土层分布;地区滑坡、崩塌、倒石锥、冰川堆积等现象越发育,松散土层也就越多;人类工程活动越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采矿弃渣、基本建设开挖弃土、砍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
这些均可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
(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泥石流水源提供有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等方式。
1、降雨降雨是我国大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水源,遍及全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主要有云南、四川、重庆、西藏、陕西、青海、新疆、北京、河北、辽宁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并且具有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别大暴雨的特点,这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
处于停歇期的泥石流沟,在特大暴雨激发下,甚至有重新复活的可能性。
1963年9月18日,云南东川的老干沟,一小时内降雨55 2毫米,暴发了50年一遇的泥石流。
连续降雨后的暴雨,是触发泥石流又一重要动力条件,因为泥石流发生与前期降水造成松散土含水饱和程度与1小时、10分钟的短历时强降雨(雨强)所提供的激发水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据有关资料,在日本,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一般在30mm以上,10分钟雨强在7mm—9mm以上,甸西部地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30mm左右,10分钟则在10mm以上。
2、冰雪融水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
特别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
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3、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当水库溃决,大量库水倾泄。
而且下游又存在丰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
特别是由泥石流、滑坡在河谷中堆积,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时,更易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
以上就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泥石流的分类。
(一)按泥石流成因分类人们往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泥石流形成条件,来命名泥石流的成因类型。
在我国,科学工作者将泥石流划分为冰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两大成因类型。
另外,还有一类共生型泥石流。
冰川型泥石流:是指分布在高山冰川积雪盘踞的山区,其形成、发展与冰川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类泥石流。
它们是在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冰雪的积累与消融,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冰崩、雪崩、冰碛湖溃决等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又可分为冰雪消融型、冰雪消融及降雨混合型、冰崩——雪崩型及冰湖溃决型等亚类。
降雨型泥石流:是指在非冰川地区,以降雨为水体来源,以不同的松散堆积物为固体物质补给来源的一类泥石流。
根据降雨方式的不同,降雨型泥石流又分为暴雨型、台风雨型和降雨型三个亚类。
共生型泥石流:这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
根据共生作用的方式,它们包括了滑坡型泥石流、山崩型泥石流、湖岸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和火山型泥石流等亚类。
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工程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称为“人类泥石流”,也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型泥石流。
(二)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泥石流:这是由浆体和石块共同组成的特殊流体,固体成分从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土粉砂到几米至10—20米的大漂砾。
它的级配范围之大是其它类型的夹沙水流所无法比拟的。
这类泥石流在我国山区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对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危害十分严重。
泥流:是指发育在我国黄土高源地区,以细粒泥石流为主要固体成分的泥质流。
泥流中粘粒含量大于石质山区的泥石流,粘粒重量比可达15%以上。
泥流含多少量碎石、岩屑,粘度大,呈稠泥状,结构比泥石流更为明显。
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干流和支流中的泥沙,大多来自这些泥流沟。
水石流:是指发育在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砾岩或部分花岗岩山区,由水和粗砂、砾石、大漂砾组成的特殊流体,粘粒含量小于泥石流和泥流。
水石流的性质和形成,类似山洪。
(三)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指呈层流状态,固体和液体物质作整体运动,无垂直交换的高容重(1.6—2.3吨/立方米)浓稠浆体。
承浮和托悬力大,能使比重大于浆体的巨大石块或漂砾呈悬移状(在特殊情况下,人体也可被托浮悬移,1939年7月四川汉源流沙河泥石流,将一位老太婆浮运1.3公里),有时滚动,流体阵性明显,有堵塞、断流和浪头现象;流体直进性强,转向性弱、遇弯道爬高明显,沿程渗漏不明显。
沉积后呈舌状堆积,剖面中一次沉积物的层次不明显,但各层之间层次分明;沉积物分选性差,渗水性弱,洪水后不易干涸。
稀性泥石流:指呈紊流状态,固液两相作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石块在其中作翻滚或跃移前进的低容量(1.2—1.8吨/立方米)泥浆体。
浆体混浊,阵性不明显,与含沙水流性质近似,有股流及散流现象。
水与浆体沿程易渗漏、散失。
沉积后呈垄岗状或扇状,洪水后即可干涸通行,沉积物呈松散状,有分选性。
以上是我国常见的三种分类方案。
除此之外,按水源类型划分为:降雨型、冰川型、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为:沟谷型、坡面型;按泥石流沟的发育阶段划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按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划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