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漏斗 状 ,地 形 比较 开 阔 、周 围山体 破碎 、植 被 生长 不 良 ; 中游 流 通 区的地 形 多 为狭 窄陡深 的峡谷 ,谷 床 纵坡 降大 ; 下游 堆积 区的 地形 为开 阔平坦 的 山前平原 或河 谷阶 地 。 松散物 质 : 泥石 流常 发生于 地 质构造 复杂 、断裂褶 皱发 育 ,新 构 造活 动 强烈 ,地 震 烈度较 高 的地 区 。地表 岩石 破 碎 ,崩塌 、滑坡 等 不 良地 质现 象发 育 ,为 泥石 流 的形成 提 供 了 固体 物 质来源 。 水源 : 我 国泥石 流的 水源主 要是暴 雨 、长时 间的连 续 降 雨等 。暴 雨是 泥石 流形 成的动 力 因素 。
中 国科技 信 息 2 0 1 3年第 2 1 期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F OR MA T I ON N o v . 2 0 1 3
资 源及 环 境
浅谈泥石流 的成 因及 预防措 施
梁 ,阻断交 通 ,阻碍救 援队 伍 和工 程机 械进 入 灾 区 ,加 大
救援 难 度 ,严重 延缓 救 援进 度 。通 讯线 路 ,造 成灾 区通 讯 中断 ,影 响救 援工 作开 展 。
这是 一 种长 期 的有 助于 减缓 泥 石流 形成 、能达 到 一定
防 御 目的 的 治 理 性 手 段 。 主要 方法 是 封 山 育林 ,固结 表
地 方 ,及 时逃 生 。泥 石 流预 警 的实 际操 作并 不 复杂 ,就是
在山沟 中设 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 ,一旦洪水形成,
就拉 响 警报 ,告 知居 民立 即疏散 和 撤离 。
松 散物 质 ,如泥 沙 、石 块等 ;其次 是 触发 因素 ,即持续 的 强 降 雨 ,导 致 山洪 突然 暴 发 ,洪水 携 带大 量 泥 沙和 石块 形
第五章泥石流
也被再塑造。
22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 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 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 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 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 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 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52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 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包括崩滑堆 积、崩坡积、过去形成的泥石堆积、冲洪
积或冰川堆积土层等。
53
2、地形条件
(1)沟谷上游是漏斗姿态、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 而窄,下游比较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 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m以上。 (2)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 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部分段沟底坡降比较缓,但其 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在横向上多为峡谷。 (3)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乐清龙西泥石流现场 17
二、泥石流分类 1.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 ①泥石流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②泥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石块、粘度大、 呈稠泥状。 ③水石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18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①粘性泥石流
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
产造成很大危害。
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
8
坡面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2 典型断面调查
流滑移带; ➢ 同一地点可能出现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次第快速转化的“链式”反应现象; ➢ 单点损害小,群发区域总体危害大。中国中南一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大别山
区和秦岭一大巴山区多发坡面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于 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 沟谷演化型 ➢ 坡地液化型 ➢ 滑坡坝溃决型 ➢ 工程弃碴溃决型 ➢ 尾矿坝溃决型 ➢ 冰湖坝溃决型 ➢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泥石流怎么避免
泥石流怎么避免
要避免泥石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了解泥石流:了解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危险性,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观察天气:在泥石流易发季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情况。
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不要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建设、耕种、游玩等活动。
特别是不要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或长时间停留。
建立防护措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修建防护堤、植树造林等,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准备应急物资:在泥石流易发季节,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及时撤离:一旦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应立即向安全区域撤离,不要试图与泥石流对抗或试图救援他人。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队伍的帮助,不要盲目自行处理。
总之,要避免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需要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建立防护措施,准备应急物资并及时撤离。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研究动机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上世纪以来,人口剧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大,逐步向山区延伸,更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由于滑坡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泥石流成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之所以选择泥石流还源于其严重的破坏性,它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
从世界范围看,最严重的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于上世纪。
一次是1970年的瓦斯卡兰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泥石流以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咆哮而下,毁灭了秘鲁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85年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粘稠而灼热的泥石流以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夷平了3万平方千米的城镇、农田、果园,导致哥伦比亚阿美罗城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2.5万人丧生,15万头牛死亡,13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有多惨重,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可怕。
因此人类有必要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研究目的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危险,其中中国、日本、瑞士、秘鲁、哥伦比亚较为严重。
我国的泥石流沟多达1万条以上,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7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近年我国规模较大、损失较严重的是甘肃舟曲泥石流。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大量泥沙流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致使江水水位暴涨,导致舟曲县城三分之一街区被淹,大量房屋被淤埋,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纵观国内外因泥石流发生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发现,近年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大。
究其原因,发现某些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
以我国为例,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交通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破坏了山区原有的地质地貌,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形成恶性循环。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6-5 泥石流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泥石流1200多人遇难
85-80
地基效应 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
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 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85-81
地基效应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
85-82
85-83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地 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 动造成的。
85-84
思考题:
1.我们学过哪些地质灾害?它们是怎样定义 的?
作业题:
1.试论述滑坡的形成条件、防治原则及主要 防治工程措施。
2.试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3.试论述岩溶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85-85
(五)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
85-21
四、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 及防治措施
掌握泥石流的独有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选择好线路的位置是防治泥石流的最有效措 施。
85-22
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 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85-54
2.跨盖 采用梁式基础或
拱形结构跨越溶洞、 沟槽等,或用刚性大 的平板基础覆盖沟槽、 溶洞。
隧道边墙下溶洞处理
85-55
3.灌注 对于埋深大,体积也大的溶洞,可通过钻孔
向洞内灌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堵塞洞穴。 4.排导 在查明水的来源情况、实地的地形、生产条
件和场地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排导方法, 使水流改道疏干建筑地段;对洞穴或裂隙涌水可 用粘土、浆砌片石或其它止水材料堵塞等。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地震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对组合,地震能够引发泥石流的发生。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下面将从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地震泥石流是指地震震动作用下,山区的斜坡上发生的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的特点是规模大、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强。
地震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携带大量泥沙和碎石、瞬时爆发等特点,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二、地震泥石流的成因地震泥石流发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震动作用:地震震动能够破坏山区地表的稳定性,引发山体崩塌和滑坡,进而形成泥石流。
2.地震液化作用:地震震动能够使地下水和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减弱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往往还会引发河道堵塞、崩坍和地面下陷等次生灾害,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
三、地震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地震泥石流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震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动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3.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针对地震泥石流高发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划定防灾减灾保护区,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4.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容易发生地震泥石流的地区,采取加固山体、建设防护墙、排涝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高地质灾害抗灾能力。
5.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对于受灾地区,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总结: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大的特点。
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引发的灾害,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并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1、自然因素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
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
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泥石流是指由降雨等原因导致的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流动的自然灾害。
它具有剧烈的破坏性,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必须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进行相应的防治工程勘查。
一、泥石流成因分析:1.地形因素:陡峭的山坡和沟壑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形背景。
陡峭的山坡容易发生坡面破碎和溜滑,而沟壑地形则为泥石流提供了通道。
2.降雨量因素: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特别是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大量的降水使得土壤饱和并减弱了地表的抗剪强度,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地质因素: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及地下水状况密切相关。
地震和地质滑坡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人类活动因素:过度的土地开发、垃圾填埋、采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土地的破坏和土壤的暴露,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要点:1.地质勘查:对泥石流易发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岩性、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流方向等的调查。
通过了解地质情况,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可能发生位置和规模。
2.水文勘查: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雨时长等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需要对水文站点进行布设,监测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可能发生。
3.地形勘查:详细研究潜在泥石流发生区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坡的坡度、坡向、沟谷的形态、沟谷的长度和宽度等。
同时,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形测绘方法,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抗泥石流结构勘察: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特点,设计适当的防治工程。
常见的抗泥石流结构包括拦截坝、导流沟、存水坑等。
勘察工作要考虑土石体的稳定性和抗冲性,并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5.植被恢复勘察:在泥石流暴发后,将被完全压毁和冲走的植被重新建立起来,对于减缓泥石流的冲击和固定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植被分布调查、植物种植方案设计、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等。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由于降水或融雪、冰川融水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构成的特殊流体。
我国是多山国家,很多山区都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很多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
通过对泥石流定义的阐述,探讨了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危害,概括了泥石流的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等的洪流。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泥石流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
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1.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分布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接触带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2)两侧分布:在接触带和过渡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堆积分布: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可以预防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两种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就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集中地顺斜坡向上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做地滚,群众中除了“跑山”、“淹山”或“山去皮”等又称(图1)。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2)。
滑坡的特点就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就是沿沟“流动”。
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就是在重力促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
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到地形坡度的制约,即为地形坡度平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地形坡度较陡峭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实行积极主动防卫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就是可以减低的。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
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
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
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泥石流的预警指标
泥石流的预警指标摘要:一、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二、泥石流预警指标的分类1.自然预警指标2.人为预警指标三、具体预警指标及含义1.降雨量2.地形地貌3.土壤含水量4.地质条件5.人类活动影响四、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五、应对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正文: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了解泥石流的预警指标,对于我们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降雨、冰雪融化等水源因素,以及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危害范围广等特点,往往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泥石流预警指标的分类泥石流预警指标可分为自然预警指标和人为预警指标两类。
1.自然预警指标:包括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泥石流发生的自然条件。
2.人为预警指标: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
三、具体预警指标及含义1.降雨量:降雨量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饱和度增加,容易引发泥石流。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如地形坡度、沟谷比降、沟床堆积物等。
3.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衡量土壤饱和度的重要指标。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泥石流。
4.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等因素。
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5.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不合理开矿等,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质结构,加大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四、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建立完善的泥石流预警系统,对于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的选取、数据采集、分析预测、信息传输和应急处置等环节。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发生的迹象,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方法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一、灾害发生经过今年7月15日,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七盘沟所在地区突降暴雨,短短几小时内降雨量达120毫米。
暴雨引发的山洪迅速汇集,冲刷沟床,导致沟道水位急剧上涨。
随着水流能量的不断积累,沟床中的松散堆积物被激发,形成了大规模的泥石流。
泥石流沿途摧毁了2座桥梁、5栋民房,冲毁了1公里多的道路,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灾害成因分析1. 地形条件七盘沟地处山区,沟谷狭窄,坡度大,流域内地质结构破碎,易于水流汇集。
此次暴雨过程中,短时间内降雨量大,水流迅速汇集,导致沟床水位急剧上涨。
2. 地质条件七盘沟流域内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主要为崩坡积物和冲积物。
这些松散堆积物在暴雨的侵蚀下,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3. 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为破坏植被现象时有发生。
过度开发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抗侵蚀能力下降,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防治方法探讨1. 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山区植被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对已受损的植被进行及时恢复。
2. 工程措施在七盘沟沟口建设拦挡坝,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冲击力。
同时,在沟道内设置排水沟和防侵蚀设施,降低沟床侵蚀速率。
3. 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方面信息,及时发布预警,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 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居民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
通过这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解灾害成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这次调查报告能为今后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盘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是地形条件,七盘沟地处山区,沟谷狭窄,坡度大,流域内地质结构破碎,易于水流汇集。
此次暴雨过程中,短时间内降雨量大,水流迅速汇集,导致沟床水位急剧上涨。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定义
可分为降雨型、融雪型、溃坝型等。
根据成因
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颗粒石流等。
根据物质组成
可分为高频型和低频型。
根据发生频率
泥石流分类
分布特点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在地形陡峻、植被稀少、多松散堆积物的地区。
形成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条件,以及松散堆积物的存在。
xx年xx月xx日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目录
contents
泥石流概述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危害及影响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泥石流治理实例结论与展望
泥石流概述
01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山坡或沟谷中的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
自然现象
泥石流通常具有突发性、高流速、强冲击力和危害性等特点。
水文条件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03
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破坏农田和基础设施
环境恶化
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冲刷和搬运过程中,破坏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
泥石流对环境的破坏
破坏植被
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新地貌,往往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改变地貌
泥石流中的泥沙和污染物会进入水源,影响水质,造成水源污染。
污染水源
威胁工业生产
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护坡方法,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灾害。
03
工程措施
02
01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种植树木,增加地表的覆盖层,减少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在较为平缓的泥石流地区种植草皮,提高地表的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
种草
将部分农用地恢复为林地,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了解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还可能引发其他次生灾害,例如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造成的地表松动和坡地崩塌,导致大量泥沙和石块混合物从山体冲刷而下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泥石流的成因1.1 地震引起的地表松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够使土壤松动,特别是在震中附近的山体和坡地上容易发生地表松动。
当土壤失去内聚力时,容易发生坡面崩塌,从而形成泥石流。
1.2 地震引起的滑坡地震造成的地表震动和重力作用下,高坡地容易发生滑坡,滑坡物质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和岩石碎屑形成泥石流,迅速冲刷而下。
1.3 地震引发的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强烈震动可能使得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湖坝容易发生溃坝,泥石流随之而下,加剧了灾害的规模和危害程度。
二、防范泥石流的措施2.1 防范地震的措施减少地震的发生对于防范泥石流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建设抗震基础设施和加强地震监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防范泥石流的有效手段。
2.2 加强山体工程的建设针对地震地区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建设山体工程是一种重要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易滑坡的坡面上设置防护栏杆、挡土墙、固定网等,加强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3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防灾意识的普及教育是防范泥石流的关键。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宣传,向公众传递防灾知识,教育公众关注和遵守相关的防灾规定和措施,从而增强人们在地震和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2.4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减少灾害的损失和伤亡。
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前制定应对地震和泥石流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三、结语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的形成和预防
泥石流的形成和预防
泥石流的形成和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改变地形:通过修建拦沙坝、谷坊等工程措施,改变地形地貌,减少
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3.排水防洪:通过修建排水沟、排水渠等措施,将山洪、雨水等排出山
外,避免在山区形成积水,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监测预警: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泥石流的
发生,为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5.人员疏散:在泥石流发生时,要及时疏散受威胁的人员,避免人员伤
亡。
总之,预防泥石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减少水土流失、改变地形、排水防洪、监测预警和人员疏散等。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
排导槽
拦挡和排导
• 2.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治
(拦蓄工程)
水源涵养林 水土保持林 林 护床防冲林 业 护堤固滩林 工 程
梯田耕作 立体种植 农 免耕种植 业 选择作物 工 程
适度放牧 圈养 分区轮牧 改良牧草 选择保水保土牧草 牧 业 工 程
改良土壤,削减径流; 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沟床,防止冲刷、下切; 加固河堤,保护滩地,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扩大植被覆盖率,截持降雨,减少地表径流; 促使雨水快速渗透,减少土壤侵蚀; 选择保水保土作物,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牧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护养草场,减轻水土流失; 防止草场退化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提高产草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轻水土流失; 提高保水保土能力,削减土壤侵蚀
• 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 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 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南方周末)
• (2)不合理的开发与规划
• 有关城市规划的专家表示,舟曲泥石流频 发却未引起城市规划的足够重视,这也许 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 无论如何,城市和村庄的建设应该更具规 划性,至少应该避开水口,这样泥石流到 来时,也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
(灾后舟曲)
1.泥石流成因
• 1.自然方面 • (1)强降水 • 泥石流是山区暴雨径流所形成的洪水及其
对固体物质的携带,移动和抛放3个相互交替 的过程.地表含水达到饱和状态,又遇短时大 暴雨或特大暴雨,是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
• 以舟曲为例:
• 8月7日20时至8日5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 分布极不均匀的降雨天气,降雨量一般在 5—30毫米之间,局地有暴雨。
•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 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 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 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 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 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 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 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大家知道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吗?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泥石流形成:泥石流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松散物质来源,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泥石流水源条,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1.跨越工程。
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
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
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今天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泥石流安全教育
05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管理
泥石流灾害预防措施
建立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和完善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监测与评估
对泥石流灾害易发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 和预警潜在的泥石流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泥石流灾害管理策略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和完善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主体,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
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灾区清理、 基础设施修复和居民安置等。
宣传教育
加强泥石流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 识。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管理案例分析
02
03
科学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原则 ,合理配置救援资源,提高救援 效率。
04
泥石流灾害应对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和完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提醒受影响区域的人员采取防范
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及时疏散和转移受影 响区域的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疏散转移
制定详细的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 门和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通 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预警级别与响应措施
根据泥石流预警的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 疏散、避难、抢险救援等,确保人员安全。
泥石流防范工程
泥石流防范工程规划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制定和实施泥石流防范 工程规划,包括水土保持、排水系统、护坡 工程等,以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