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老子》三章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原⽂及译⽂[原⽂]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也,虚其⼼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恒使民⽆知、⽆欲也。

使夫知不敢⑦、弗为⽽已⑧,则⽆不治矣⑨。

[译⽂]不推崇有才德的⼈,导使⽼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以引起贪⼼的事物,导使民⼼不被迷乱。

因此,圣⼈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也不敢妄为造事。

圣⼈按照“⽆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

贤:有德⾏、有才能的⼈。

②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

此是显⽰,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虚,空虚。

⼼:古⼈以为⼼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使他们⼼⾥空虚,⽆思⽆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

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引语]在⽼⼦⽣活的春秋末期,天下⼤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国称霸,⼩国⾃保,统治者们为维持⾃⼰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以治国安邦。

在当时的社会⽣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

然⽽,在尚贤的旗号下,⼀些富有野⼼的⼈,竞相争权夺位。

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

⼀时间,民⼼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变动的形势。

针对社会上被⼈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主张,⽼⼦在第三章⾥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章⾥⽼⼦主张“不尚贤”、“使民⽆知、⽆欲”,他设想要⼈们回到⼀种⽆⽭盾的“⽆为”境界。

然⽽,⼈类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所以⽼⼦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道经-第三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道经-第三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三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译文
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民志向符合自己的能力,使民坚韧自己的骨气。

所以能做到使民不知道不应该知道的,使民不想要不应该想要的。

即使民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

做到无为,那么就不会治理不好国家。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呢?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老子〉》三章》阅读理解

《〈老子〉》三章》阅读理解

《〈老子〉》三章》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1.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3.《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B2.D3.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老子及老子三章

老子及老子三章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一、老子其人
相传老子的母亲(理氏吃李子)怀了七十二 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大耳贼)。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 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归隐。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受益 颇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 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译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众河流汇集的地方, 是因为善于居处在低下之处,因而能 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
本章思想:
用水的特性来阐述君王治理国 家的道理和方法。
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 水,而攻坚;强 莫之能先。其无 以易之。故弱胜 强,柔胜刚,天 下莫不知,莫能 行。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东西 能胜过它的,它也是没有什 么东西可以代替的。所以,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 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却 没有人能遵循它。
课文分析
•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 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所选几章均 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道,以此 来阐明“道”及“道”的特点和功用。老 子提出,人也应该像“水”,学习“道”, 即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守柔为刚, 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处。道、水、人,三者 本不相干,但就这么被老子巧妙的联系在 了一起。道理浅显易懂,却发人深省
《老子》 三章
老子
李智慧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 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
名耳,生卒年不详。老子思想以 “道”为核心,崇尚自然,政治 上主张“无为而治”,讲求“无 为而无不为”,倡导“道法自 然”、“绝圣弃智”、“小国寡 民”。人生态度上主张守柔、不 争、谦退等处世哲学,崇尚养生。 道教兴起后,老子被奉为道教教 主,称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相传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著 名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分81章, 文约意丰,论题广博,充满智慧。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 除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 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忧。

《老子》三章教学课件

《老子》三章教学课件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
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 孔
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 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 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 ”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
——第八十章
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是自然本身,要 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方法体现。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 著的特性和作用是:1、柔。2、停留在卑下 的地方。3、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辩证法思想是其思想精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其无以易之。 ——第七十八章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第四十八章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不用。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文选的三章,篇幅都不过数十字,可谓文字简 洁。然而文章的内涵却极丰富,阐述怎样知人、怎样 做人的道理,言近旨远,见解深刻。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
知,病。夫唯病病,是以
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
病,是以不病。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不知 道。
说的是同样的道理:人要有 自知之明,并诚实的检视自 己,以求自我改进。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

老子及《老子》三章课件
知足不辱
老子提倡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这样才能避免受到屈辱和痛苦。知足不辱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返璞归真
老子强调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自然、淳朴的状态,摒弃虚伪和浮华,追求真实、纯粹的生活。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追求内心的平静
老子的价值观强调尊重自然和他人,对现代人来说,可以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尊重自然和他人
老子的思想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对现代人来说,可以启示人们不断学习和思考,探索世界和人生的真谛。
追求真理和智慧
06
CHAPTER
老子及《老子》影响与传承
03
辩证思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函谷关守将尹喜,久仰老子大名,真诚邀请老子在函谷关小驻。
05
CHAPTER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无为而治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执行。
尊重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提倡简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繁琐流程,让员工能够更高效地工作。
简化管理
无为而治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感受,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

老子原文和翻译

老子原文和翻译

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建议收藏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建议收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是什么?不就是那个名吗?考了进士才能当官,那就拼命的去考进士,你说你要有才有德才能够被重用,那么他就拼命的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有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现象。

表面上看他是忠臣,最后才发现他是个大奸臣,表面上看他大公无私,最后才知道他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人。

历朝历代,这种事儿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

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无才无德之人,要装得有才有德来谋取位置,这样整个社会就朝那个方向去竞争,适合不适合的都去追逐那个位置。

明明这个岗位需要一个刚正不阿,真正有贤德的人来,结果来了一个卑鄙小人,能做好的不在位,在位的又做不好,尸位素餐,这对整个社会是不利的。

其实,老子这句话我们好好的感悟,名可名,非常名,是让我们不要崇上任何的名号,就不会盲目的、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的去竞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现在为什么会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大家公认的奇珍异宝,他才会动歪脑筋。

要是大家都不认为这个东西值钱,偷盗回来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石头可以称为艺术品,一个古董价值连城。

这就是,贵难得之货,你看这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

本来没有什么,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抢夺的对象。

正常的手段,拿不到就去抢,就去偷就去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钻石其实就是金刚石,成分是碳元素,在地球上储量巨大。

他本来就是一个石头,却被商人炒作成难得的珍稀植物,还和爱情挂上了钩,宣扬说这个东西代表永恒、幸福、甜蜜的爱情,最后这么一小块石头,居然价值上万。

《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
《老子》 三章
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 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 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 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
传说
•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 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 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 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 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 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 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 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 “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 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仕途之路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 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 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 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 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 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 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 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 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 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 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 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老子》三章

《老子》三章

三、老子思想及其影响
•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 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
三、老子思想及其影响
•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 •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
四、课后思考
• 谈谈你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 译文二:运用道法的德政一旦形成了安定 的习俗(法规)就容易持守,德政决策不 应依靠兆卜之术,而适合用分析谋划的智 慧方式。德政一旦脆弱、力微,就容易导 致社会叛乱、瓦解。解决该问题的政治作 为方式是不推动私有化,施政要在天下未 乱之前。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弱的小苗。 九层的祭祀高台,起于一层层垒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积累。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 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 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 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三章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语文教研室
一、老子简介
• 道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 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 的守藏史,著《道德经》 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 奉为祖师。
二、文本解析
• 译文一: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天下的人都知 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有了“有”,才产生“无”, 有了“无”,才产生“有”,“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有了困难,才 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难。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 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 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老子三章读后感个人感悟

老子三章读后感个人感悟

老子三章读后感个人感悟读完《老子》里的三章内容,心里头那个感慨万千啊,就像是喝了一瓶老酒,又辣又香,让人回味无穷。

这三章,讲的都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道理,读着读着,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跟着老子,一起漫步在那古老而神秘的哲学世界里,收获了不少人生的真谛。

第一章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乍一听,挺玄乎的,但细细一品,嘿,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嘛!道,就像是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你说它蓝,它有时候也灰;你说它高,它却又好像无处不在。

咱们做人做事,有时候也得学学这“道”,别太较真,别太死板,得留点想象空间给自己,留点余地给别人。

这样一来,咱们的心胸不就开阔多了嘛!第二章里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话听着挺有意思的。

你说美吧,啥是美?啥又是丑?还不是人心里头那杆秤在衡量嘛!这世上的事儿,都是相对的,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

咱们要是老盯着那些不好的地方看,心里头能不憋屈嘛!所以说,咱们得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多看看那些美好的东西,这样一来,咱们的心情不就愉快多了嘛!还有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你说现在的人啊,为啥老喜欢攀比?还不是因为心里头那点儿虚荣心在作祟嘛!要是咱们都能看淡点儿,别老想着出风头、挣大钱,咱们的生活不就轻松多了嘛!就像咱们平时说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理儿。

读完这三章,我还想起了一句话:“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老子的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候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就是做不到。

就像明知道应该少看点手机,多陪陪家人,可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手了。

所以说啊,咱们要想真正领悟老子的这些智慧,还得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多下功夫。

不过话又说回来,读读《老子》这三章,还真让我受益匪浅。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人生啊,就像是一场修行,咱们得学会看淡名利、放下执念,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快乐。

老子三章赏析

老子三章赏析

老子三章赏析
道德经的第三章被认为是整部著作中最经典之作,这三章分别从道德、天地、万物三个方面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

以下是这三章的赏析:
一、道德
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无为而治、无名之名、无状之状”,强调了道作为宇宙本源的超越性和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

在第三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说:“道德之上,则无为而治,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句话表明了道德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道德,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和平发展。

同时,老子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而是通过道德引导和自然无为的方式,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二、天地
第四章中,老子谈到了天地的创造和存在,他说:“无名之名,天地之始;有名之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表明了天地的无名和有名,强调了天地的存在和万物的起源。

在第五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天地之间的关系,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天道的公正和人道的不公,强调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和共存。

三、万物
第六章中,老子谈到了万物的生成和存在,他说:“无名之名,天地之杂,万物之宗。

”这句话表明了万物的无名和有名,并强调了万物的生成和存在。

在第七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万物之间的关系,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的柔弱和坚强,并强调了万物之间的相互
依存和相互作用。

道德经的第三章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它阐述了道家思想中的道、道德、天地、万物等方面,强调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13《老子》三则

13《老子》三则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第 13 课
《老子》三则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老子及其著作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 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 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经》(又称《老 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 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祖。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的朴素辩证法
观点,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
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
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易经》和《论语》被认为
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1.“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2.“因祸得福,否极泰来” 总结: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得与失, 不要因为“得”而沾沾自喜,也 不该因“失”而怨天尤人,痛不 欲生。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三)
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 释
⑦ [毫末] 指细小的萌芽。
点击播放
古典诗文诵读
《老子》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13 《老子》三则①
(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②, ③ ④ 音声 相和三则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① 选自《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 局1984 年版,陈鼓应撰)。② [倾] 相向,相对应。 ③ [音声] 音,指乐器奏出的音乐; 声,指人发出的声音。 也可以说:音,指单一的声音; 声,指协调的音节。 ④ [随] 随顺,跟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与我们的生活
知足者富 大巧若拙 和光同尘 大器晚成 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 功成身退 宠辱若惊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与我们的生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 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 的事业。(有为)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四、阅读理解
【拓展】 • 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和 《论语》“无伐善,无施劳”有何异同?
无为——有为
• 2.“有无相生”表现了很鲜明的辩证思维特点, 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阅读理解
四、阅读理解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 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执守返璞
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
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 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 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 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
争”。
四、阅读理解
【理解】 人生在世要经历许多事,所以处事就得以得 当的方式进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 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 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 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 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 咎。但让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起。一个人行事要尽其善美,想得长远,不能只
看眼前。该舍的时候一定要舍,不该争的时候一
定不去争。竞争提升了就是斗争,斗争提升了就
是战争。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到死都争不休。
四、阅读理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四、阅读理解
【译文】
四、阅读理解
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
• 作业:P5.二、 • 训练:P5.三、
老子的名言
• 上善若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长地久。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智慧之一:自然无为
• 原文: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理解】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 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
“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
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四、阅读理解
【理解】
兵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从而不会 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学会处世处事。知晓自己,就明白自己 可以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知晓别人,就明白了什么人可以结 交什么人不可结交。能超过别人的人,说明自己能力强于他 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说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晓适可而止的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归真的大道作为行驰天下的处世方式。不自己显现,所以明
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值得表彰;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 不自负,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 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 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四、阅读理解
【理解】 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 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法思想,阐述处世之道。

老子的智慧
• 之一:自然无为 • 之二:柔弱不争 • 之三:崇俭节欲
智慧之一:自然无为
•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译文:人们都知道美的具体标准而去人为的制造 “美”,那就是丑恶了;都知道怎样做能被称为 善良,那么其中就已经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所 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 噪声、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较、互相衬托而成的, 本质是浑然一体的。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唐 ·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人才能富有。人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长久,这就是行事经
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即使有朝一日命离于世,但事迹也不 会立刻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消失匿迹,这才是长寿者。
五、语言特色
1.哲理诗形式:《老子》语言洗练,辞意幽微, 行文流畅,形式精彩,富有诗意。
2.正言若反:意谓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正言 若反,在同一个判断中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 转化,言相反而理相成,既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 更蕴涵着思维的辩证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