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比喻: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 抽象的概念,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六、排比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七、反诘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反诘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 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计四海之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 空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在大仓乎?……此其比 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 排比句和反语句的运用,造成了文章有力的气 势,使文章的说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五、善于运用比喻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贯而及,层次迭出。如: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之在大仓乎? (以上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 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应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八、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本文开头先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 景象,引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的结论。 接着向前进一步,再展示大海“不见水端”的景 观,引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否定态 度。下面,北海若乘机开导河伯,以种种比喻来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说明应该开拓视 野,不能自满的道理。文章由具体到抽象,由局 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逐层推进, 最终得出了全文的主旨。
秋 水
庄子
一、作家作品知识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老子第二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作者:老子[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返回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 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 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 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 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 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 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 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 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圣贤及有道明君
表现贤能才干。见,通 “现”,显现。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
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 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 不欲见贤。 老子的社会思想——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
的辩证法思想——论说了对立统 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恒的、普遍的法则。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这些都是 音:指单音。声:混合之声。相合:构成和谐之音。 永恒不变的道理。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 经》、《五千言》。是一本文学体裁散文。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 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 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老子》二章
范曾· 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 末期 著 名 思 想 家 。 曾 任 周 守 藏室之 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时代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 行至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 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 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 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 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 墓。(又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有传说道,老子去 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
形:比较
相倾:相互倾斜依靠
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和翻译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其中的第二章,更是被誉为集大成者之章,它不仅展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深入人心地启发着人们的生命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全世界都知道“美之为美”,但这样也就意味着其反面——“丑陋”也同样存在。

所有人都明白“善良之为善”,但也随之产生了反面——“邪恶”。

因此,有和无彼此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正因为如此,圣人做事不强求,行为不言传,万物皆自生而不加干涉,生产自然而不强制,成功后也不留恋其功,只是把事情办完而已。

只有如此才能处于长久不变的地位,不会被时间所淘汰。

老子第二章中,描绘了“有”与“无”的相互生逢,把众生的善恶与美丑,都比喻成两面金子,一面上刻着“美好”、“善良”,另一面上刻着“丑陋”、“邪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一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相当深入人心的,深刻地反映了老子饱受战乱所带来的人民疲惫和深刻焦虑。

此外,老子第二章还告诫人们不要仅仅为求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要像圣人一样处之泰然,不用言语,不用行为,随缘而为。

这种处事方式通俗易懂,直白而深刻,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活指导。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和人生道路的指引,已经吸引了无数学者和爱好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简短地介绍了老子二章的原文和翻译,但相信读者们也能从这些内容中领悟更多的道理和知识,用于指引我们在今天这个纷繁世界中的生活和人生。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范曾·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湖南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 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 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 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 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 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 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常摐听到老子回答,嘻嘻一笑,说:“你回答得对。 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 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说:“经过乔木的下面要 快步走,不就是说的要敬重年长吗?” 常摐又嘻 嘻一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 开,指着口腔,向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舌头还在。” “我的牙齿还 在吗?” 老子回答说:“你的牙齿都掉光了, 没有了。” 常摐便对老子说:“你知道其中 的道理吗?” 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 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 就是舌头还在,不就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 齿没有了,不就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吗?” 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嘿 嘿一笑,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 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 诉你的了。”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的主要思想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在这一章中阐述了“美”与“善”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乃至实践都建立在对其对立面的理解之上。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 知识点一:美与恶的辨证关系《老子》中提到“美”与“恶”的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在这一章中,“美”与“恶”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通过对立统一来实现各自的存在。

作者通过“斯恶已”的表达,意味着人们只有通过认知“美”才会意识到“恶”,同时也只有通过认知“恶”才会更加珍惜“美”。

这种以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反映了哲学家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2. 知识点二:善与不善的内在联系在第二章中,《老子》指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

作者认为,善和不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认知了“善”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不善”,从而理解善与不善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揭示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观念的独特见解。

3. 知识点三: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通过对“美”与“善”的辨证关系的阐述,《老子》第二章强调了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作用。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美善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生道德追求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 知识点四: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老子》第二章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警惕教条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极端观点,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道德规范的价值。

5. 知识点五: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最后,《老子》第二章还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进行了阐述。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思想的包容万物、博大精深希望 课下同学们能够主动的去走近这位思想 巨人,去进一步触摸老子深邃的思想, 汲取智慧的养分。
扩展阅读
老子其人其书 (/06/0428/13/2F Q4BRQ000280024.html)
老子文化网(/axt/)
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影响着自然、社会 和人生的命运。引导、支配着自然和社会 的变化运动。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
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 尊重规律的意思。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少私寡欲,顺应 自然,不要肆意妄为,不要扰民害民,不 可作威作福,应让百姓自正、自富,甚至 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时代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 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 社会规律,即"有为",他说:"民之饥,以其上 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 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百姓的灾难不断, 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在这种 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 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返回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 时期。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废 除苛政,施行轻徭薄赋,或减免税赋的惠 民政策,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 使天下百姓感怀,安居乐业。因而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 之治”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先秦-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作焉而不辞。

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二章重点句子

老子二章重点句子

老子二章重点句子1.道可道,非常道。

2.名可名,非常名。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8.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11.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3.不争的和为贵。

1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5.世人皆知其美之美,斯恶已;皆知其善之善,斯不善已。

16.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18.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19.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0.不争的和为贵。

21.治大国若烹小鲜。

2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3.至刚者自毙。

24.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6.犹未知其姓字,焉得有师焉?27.唯不用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3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3.道法自然。

34.无不胜,无所不胜。

3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3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7.彼既无罪于人,则吾亦无罪于人。

38.民之死,地之坟也;民之生,地之庐也。

3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0.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有介然。

41.以德服人者,人往德之4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43.邦有道,则有教;无常,则教贫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6.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47.进,则颣;退,则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48.与人死生之间,俨然若善4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50.使民重死,而不远徙51.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52.君子而不信,不可得也;小人而不信,不可使也53.圣人云:我不自己教,人自然而然也54.从无有里也者,与之为衍;衍与其谁,殆也;其无谓尔者,实与之为比;比与谁语,悲也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5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57.善言者,不辩;辨者,不善5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59.不欲以靖天下,而民自靖;不欲以利天下,而民自利60.民至老死不穷61.善行无辙;62.以无事取天下;6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64.外其身而身存;65.非以其无私耶?66.故能成其私。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内容述评
❖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 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 弦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 不足来供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 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思考题(二选一)
❖ 一、用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理念,分析和论证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巨大成效 的原因。
❖ 二、结合自身,谈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观点,对自己人生事业、生活、道路有何启迪?
补充注释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 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 完备。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麻将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一个很大区别是:结局不以输、赢而论,而是以“和”表达。
❖ “和”是中华国粹--麻将精髓。
和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与发展自我的价值选择,植根于中国人思想深处。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强调阴阳和谐。
❖ 《易经》中不同卦辞的组合都展示“中和”的原则。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均具有协和万物之 意。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重阻碍 了社会健康发展。

《老子二章》ppt课件

《老子二章》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子》是中 国古代著名经典 之一,与《庄子》 如双峰并峙,是 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老 子》又称《道德 经》或称《老子 五千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不(而弗)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 又称老聃(dān)。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 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 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幼相携 刚柔相济 清浊相济
爱恨相融 青黄相接 始终相接
6.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 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 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 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 “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 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 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7.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 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
实行“无为而治”。
8.“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 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 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 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 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 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 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 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现存最早的手抄本
经》。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
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
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 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
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
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
百姓生活。
背景简介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
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
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Fra bibliotek返回内容评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 弗居,是以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
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
不会失掉功业 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而
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
《老子》,亦称《道 德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相传为老聃所
作,今人认为可能编
定于战国中期,但基
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
现存最早的手抄本
思想。
《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 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 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与原文不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4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人类远离了自然,难以感受到诗意是因为工业文明崛起,技术高速发展的原因。

B.读者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的能力是由他或她所处的历史状况决定的。

(正确答案)C.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使我成为真正的我。

D.这位创作了不朽的一首歌曲而本人却极不出名的作者终于在祖国的这块荣誉墓地上长眠。

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马厩(jì)嶙峋(lín)(正确答案)B、惬意(qiè)珍馐(xiū)C、钳制(qián)敕造(chì)D、搭讪(shàn)粜卖(tiào)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袅娜(nuò)一幢房屋(dóng)B、踯躅(zhú)芸芸众生(yún)(正确答案)C、青荇(xìng)礼节甚倨(jū)D、颤动(zhàn)间至赵矣(jiàn)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精湛(zhàn)竣工(jùn)眷属(juàn)B、书籍(jí)违背(wéi)拜谒(yè)C、喘息(quǎn)祭祀(sì)糟粕(pà)(正确答案)D、抵御(yù)阴霾(mái)束缚(fù)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平庸yōng 携带xié(正确答案)B、沐浴mò诱惑huòC、嘈杂záo 揣摩chuāiD、萎缩wěi 热忱shěn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老子二章结构美的句子

老子二章结构美的句子

老子二章结构美的句子
老子二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二章,是一篇结构美的句子。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道出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以下是对老子二章结构美的句子的列举:
1.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老子二章的开篇之句,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点明了道的本质,即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

2.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继续强调了道的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特性,即道是无法被称呼出来的。

3. 无名天地之始。

此语表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没有名字,但却是一切存在的起源。

4. 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表示道是万物的母亲,虽然没有名字,但它却是万物的根源。

5.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此语强调了道的无欲无求的特性,只有心无欲望,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奥妙。

6. 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指出了有欲望的人只能看到道的表面,无法领悟到道的真正含义。

7.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语说明道和欲望虽然是同出一源,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这种奥妙的关系被称为玄谈。

8.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强调了道的深奥无比,是所有奇妙事物的根本。

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表达了道的善良和无争的特性,道像水一样,能够利益万物而不争夺。

10.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语说明道的行为与众人相反,众人所恶的事物,道却能够实现。

老子二章结构美的句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些句子通过精炼的表达方式,将道的深奥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 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 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 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 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 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 现和满足。
内容述评
?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 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 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 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二章》从人们常见的 现象中揭示了真理,如果强求 同一,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及 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利?矛盾多 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 天道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在 “和而不同”下不断发展向前 的规律。见下图解:
共生互动
科学
和而创新
相同互通

而 人文 不 同
相异互补
“和而不同”对中国社会影响
“和”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返回
学习重点
一、对“无为而 无所不为”思想的深 层认识。
精髓: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 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 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用“无为而 无所不为”及“和而 不同”观点,分析论 证改革开放为什么能 取得巨大成效。
返回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 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 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 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 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 重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
? 老子则不同,他以道为根据,在《老子二 章》鲜明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 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 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 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 相互依赖、转化,在“和而不同”中,谁也 离不开谁。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 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 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 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 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 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同一自然世界 (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 “和而 不同”的世界。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