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电剖面法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

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

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

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

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

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

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

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5、执行标准《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9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第三章 电法勘探:电剖面法(2)

第三章 电法勘探:电剖面法(2)

(2)工作效率高(一线供电,多线测量)
(三)对称剖面法 1、装置形式及 S 公式
A
A'
M O
N
B'
B
A、B、M、N四个电极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 于MN的中点O对称分布,AO=BO,NO=MO,AMNB 又称为“对称四极剖面法”。
U MN s k I
AM AN k MN
还可以对称于“O”点再增加两个供电电极A′和B′, 且AB>A′B′该装置称为“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
某古河道两侧以及下 部岩石由砂粘土组成, 电阻率较低。而古河 床中充填的砂卵石则 为高阻。
例2. 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确定基岩的相对起伏
某地为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 为此做了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见下图。
两个异性点电源:两个异性点源场的叠加 (电位为标量叠加;电场强度为 矢量叠加;电流密度为矢量叠加)
五、装置与装置系数
复 习 : 几 个 基 本 概 念
装置:供电电极(A、B)及测量电极(M、 N)的排列形式和移动方式 装置系数k:表征各电极空间位置的物理量, 单位m,k
V k I
k
2 1 1 1 1 AM AN BM BN
五、视电阻率(2):
复 习 : 几 个 基 本 概 念
V 测量公式: s k I jMN MN 微分形式: s j0
影响因素:
(1)电极装置类型及电极距
J0为地下介质均匀时 的电流密度; jMN为 MN电极间的实际电 流密度; ρMN为MN 电极间的真电阻率;
(2)测点位置(装置相对于地质体的位置) (3)电场作用范围内地质体的分布(形状、大小埋深、 厚度及相互关系) (4)地质体实际电阻率的大小 (5)地形起伏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

主要岩矿石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ρ 沉<ρ 变<ρ 火 沉积岩:10~10²Ω ·m;火成岩:10²~10 Ω ·m 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6
(二)、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①岩、矿石矿物成分(良导金属含量) 一般来说,岩、矿石中良导金属含量增高,电阻率就 降低。但 相比之下岩石的结构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②结构
U E
AB M
U U
A M
B M
I 1 1 ( ) 2 AM BM
AB M
I 1 AM 1 BM ( ) 2 2 2 AM AM BM BM
结论: ①靠近电极,电位变化越大 ②在A极(正极)附近,电位迅速升高;在B极(负极)附近, 电位迅速下降。在 AB(正负极)中点 电位为零。 ③在AB中部(1/2— 1/3)地段,电位梯 度很小,场强也较均 匀,在AB中点电位 为零,电场强度为一 常数。(中间梯度法 的原理)
介绍最基本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 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 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 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第一节
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电阻率法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电阻率是 描述物质导电性能的一个电性参数,从中学物理中我们知道, 当电流沿着一段导体的延伸方向流过时,导体的电阻R与其长 度L成正比,与垂直于电流方向的导体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 R=ρl/s 式中比例系数ρ成为该导体的电阻率。因此电阻率在数值 上等于电流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立方体截面时,该导体所呈现的 电阻。 电阻率的倒数即为导电率ν,直接表征了岩石的导电性能。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附答案及部分解析

,R=UI ,则为同步变化,不受电流大小影响7.在可控源电磁测深中,反映物性的电磁参数主要是哪个?(B)A. 直立的低阻矿体B. 直立的高阻矿体C. 处于山谷的低阻矿体D. 水平的高阻矿体19. MT中浅部电性不均体主要影响哪个量的测量:(A)A.电场振幅B.电场相位C.磁场振幅D.磁场相位20.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21.下列哪些情况可视为远区工作的有(D)A.观测场为平面波B.发收距大于趋肤深度C.CSAMT工作法D.MT工作法22. 下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属于电磁法勘探的是(D)A.充电法B.频率测深法C.激发激化法D.对称四极测深法23. 下列条件中,对岩矿石电阻率无影响的是(B)A 岩矿石结构与岩矿石成分B测量装置 C 温度 D 岩矿石的孔隙度三、填空题1.在电法勘探中已被利用的岩(矿)石的电学性质有岩(矿)石的电阻率,极化率,介电性以及介电常数。

2. 目前用于煤田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MT、 AMT、CSAMT以及TEM等3.电法勘探按观测的场所分海洋电法、地面电法、航空电法、以及井下电法。

4.大地电磁测深曲线中,高视电阻率对应低相位。

5.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寻找直立的高阻体和水平的低阻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6.作为边界条件,在两种岩石分界面上,连续的参数有电流密度的法向分量及电场的法向分量。

7. 自然电场法的测量方式有电位梯度测量、电位观测法以及追索等位线。

四、简答题1、瞬变电磁勘探存在一个最小勘探深度,即盲区,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发送线圈还是接收线圈,自身有一个过渡过程,在激励关断瞬间,接收线圈接收到的信号既有地下电磁感应信号,又有线圈本身的自感及发送线圈的自感信号,在早期,自感信号大于感应信号。

第 4 页共6 页这个点采集时间需要1/0.0001,也就是10000s,但是半分钟不可能得到如此低频的数据;2.“通过软件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而无需阻抗数据”不合理,对于人工源,我们是可以知道频谱的,但是对于天然源,我们是无法知晓的,因此天然源只能反应阻抗差,不能直接反演电道磁道数据。

电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复习资料解析

电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复习资料解析

电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复习资料1.电剖面/电测深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在资料的预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初步解释引起各个异常的地质原因。

对有意义的异常体还应该确定大致的形状,走向,倾向,分布范围,埋深等,并绘出相应的定性的解释图件。

(1)电剖面的定性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给定的资料,结合地质和其他的物探资料,进行分析,期间要注意地形影响及地表不均匀体的影响。

根据异常性质经验进行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进行初步判断——断层破碎带,低阻矿脉:引起低阻条带异常及低阻正交点——高低阻岩层接触界线:引起阶梯状条带状异常——高阻岩脉岩墙:引起高阻条带异常——局部不均匀体:引起局部高阻或低阻异常对于局部存在的高阻或者低阻体,可以根据低阻吸引电流,高阻排斥电流的方法留确定局部的视电阻率异常为高阻还是低阻。

电剖面法方法很多这我们就讨论利用联合剖面法来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联合剖面法的不同极距可以判断地下异常体的倾向,利用联合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初步确定异常体中心埋深等等(2)电测深的定性分析方法:目的:通过定性解释可以了解工作的区的地电断层的类型及变化情况。

单独一条电测深曲线的解释:①电性层的数目;②各层电阻率的相对大小;③估计第一层和底层的电阻率值。

最主要是确定电阻率测深曲线的类型。

2.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定性分析方法:这道题要根据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例题在复习资料上有。

3.曲线类型图分析方法:曲线类型,二层情况:(1)D型曲线,p1>p2电阻率下降,基底为低阻(2)G型曲线,p1<p2电阻率升高,基底为高阻三层情况:(1)A型曲线,p1<p2<p3电阻率递增(2)K型曲线,p1<p2>p3中间层电阻率高(3)H型曲线,p1>p2<p3中间层电阻率低(4)Q型曲线,p1>p2>p3电阻率递减多层情况这就不讨论可以根据三层的曲线进行推导4.一维直流电测深的正演方法原理、正演程序流程:一.正演原理(1)电阻率测深法原理电阻率测深法简称电测深,是用来探明水平层状(或近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布情况的一组 电阻率法变种。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对称四极剖面法)、实验原理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

电剖面法常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如上图为对称四极装置:AM = NB,取MN的中点0为测量记录点,装置视电阻率为:、AB U MN:sK AB ;二其中,装置系数K AB为:如果AM = MN = NB,则装置称为Wenner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

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 I B I和A2B2 )。

A2A1MNB1B2 (所谓"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 )关系如下:AB“ =(2~4)H 虽=(6~10)H而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MN AB3本次实验仅使用对称四极装置,不涉及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二、实验目的1•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2•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 了解对称四级装置在高阻体和低阻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三、实验仪器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

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由DZD —6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和导线线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 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供电电极、测量电极以及记录点的坐标。

2. 连接仪器、根据工作布置选定极距,计算装置系数将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在第一个测量记录点处正确的布置供电电极AB 和测量电极MN ;计算装置系数。

电剖面法(焕军)

电剖面法(焕军)

3-2 电剖面法电剖面法是探测地下同一深度范围内导电性有差异的地质体沿着剖面方向的分布情况的方法。

在电剖面法工作中,一般采用不变的电极距并使整个装置沿着剖面方向移动,逐点观测△V MN和I AB,求出视电阻率ρs值。

然后以测点为横坐标,ρs为纵坐标,作出ρs剖面图。

由于电极距固定不变,勘探深度就基本上不变,因而ρs剖面图可以把地下某一深度以上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沿剖面方向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

电剖面法根据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的排列方式不同又有一系列的变种。

目前常用的有“联合剖面法”,“对称剖面法”和“中间梯度法”。

一、联合剖面法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的联合。

所谓三极列是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

如图3-7所示,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A电极,也可以用B电极供电,而A和B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C。

也就是当A或B供电时,供电回路中另一电极C 位于无穷远。

如果以O表示测量电极M和N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A、M、N、和B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AO=BO。

无穷远电极C一般敷设在测线的中垂测线上,与侧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的五倍(CO>5·AO)。

工作中将AMNB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中点O就作为测点的位置。

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AMN∞排列和∞MNB排列的△V MN和I,并按(3-10)式求得两个视电阻率值:△V AρA S=K A (AMN∞装置) I△V BρB S= K B (∞MNB装置)Ir AM·r ANK A = K B=2πr MN因此,联合剖面法的剖面图上有两条视电阻率曲线ρA S和ρB S。

(一)联合剖面法ρs曲线分析联合剖面法主要用于寻找陡倾的层状或脉状低电阻矿体或断裂破碎带。

这些地质体可以近似地看作是薄板状良导体,因此在这里主要分析反映良导体薄板的联合剖面ρs曲线的特点。

典型剖面物探磁电工作判定小瑞江铜金矿带产状的综合方法

典型剖面物探磁电工作判定小瑞江铜金矿带产状的综合方法

2012年新疆有色金属浅析典型剖面物探磁、电工作判定小瑞江铜金矿带产状的综合方法揣立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4队哈密839000)摘要小瑞江铜金矿带位于小瑞江背斜核部,产在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一套火山岩、细碧岩、英安斑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海相火山岩地层中。

物探工作的重点是结合地表地质信息,利用有效物探精测方法综合反演计算,进行地质体规模、形态、倾向、倾角、埋深等要素的定量解释,为地质深部工程验证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典型剖面点位精度高、测量数据准确,提高了物探解译成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小瑞江铜金矿带海相火山岩典型剖面产状要素1引言物探方法确定地质体产状要素在地质找矿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小瑞江铜金矿带位于小瑞江背斜核部,给物探解译带来诸多困难,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对异常带典型剖面进行综合解译是唯一的途径。

2铜金矿带地质特征小瑞江铜金矿带产在下泥盆统塔黑尔巴斯套组一套火山岩、细碧岩、角砾熔岩、凝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地层中。

铜金矿化带由西东向延伸,地表以40~100 m间距的槽探工程控制矿化带长度已达1600多m,经探槽揭露初步圈出1个铜矿化体和4个铜矿体。

地表铜金矿带主要沿一背斜核部出露,总体上呈一走向为北东向的弧形带状,若以铜品位≥0.2×10-2圈定铜矿体,地表矿体连成一体,并见有金矿化。

其西端被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入、破坏,中部被平移断层及安山玢岩脉切穿、错断,东部被第四系覆盖。

铜金矿体均产在细碧岩中,细碧岩中见有金矿化显示。

但是铜矿体与细碧岩界线不明显。

小瑞江铜金矿向东延伸较远,有一定的规模。

细碧岩呈深灰色-灰黑色,岩石具有典型的细碧结构、微晶结构、斑状结构、间片结构,具气孔杏仁构造、块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份主要由钠长石60%~75%、绿泥石10%~20%、石英<8%、方解石3%~5%、黄铁矿3%、磁铁矿5%~8%、孔雀石<1%等组成。

局部岩石破碎、蚀变强。

岩石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局部弱硅化、地表岩石普遍孔雀石化,局部地段可见浸染状、细脉状星点状的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工程物探-第六章电剖面法

工程物探-第六章电剖面法

A
A-MN
K M
O
N
B
MN -B
C
地“无穷远”
6.2 联合剖面法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缺点:装置相对笨重,地形影响大。解释时具体分析。 采集装置要求
A O B O 3h MN11AO
3 5
K
C
地“无穷远”
A
A-MN
M
O
N
B
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1. 良导脉状体上联合剖面视电阻率异常曲线特征 2. 低阻球体——视电阻率异常曲线特征 3. 高阻球体——视电阻率异常曲线特征
OO’=3~5h
a=1/4~1/6 OO’
O
J
O
AB
MN
数据点的分布图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第二部分 电法勘探
第六章 电剖面法
6.1 电剖面法分类 6.2 联合剖面法 6.3 其他电剖面法 6.4 电剖面法的应用
6.2 联合剖面法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优点:1> 由两个三极装置组成,A-MN,MN-B. 2> 横向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 适合于水文、工程地质及构造找矿。
阻率曲线,所得视电阻率分别

A s

B s
表示.
O
6.1 电剖面法分类
5. 电剖面法——联合剖面装置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O
说明:图中公共电极C被置于远离测线并大于五倍 AO的距离上,称为“无穷远”极,即相对于观测 地段而言,其影响可以忽略。
6.1 电剖面法分类
5. 电剖面法——联合剖面装置
11
1
AM AN BM BN
S KAMNUIMN K2 AM.AN

6.电剖面法讲解

6.电剖面法讲解

B0长度 的平台
3、由
定性解释ρAS 曲线的变化特征
当A-MN从远离→接近→到达界面时
jMN从j0 不断增加,ρS从ρ1↗至最大值 当0点进入ρ2时, ∵电流密度法向连续

至A极进入ρ₂前,界面的 影响很小,使ρS保持恒定
随着A-MN前移,界面排斥 作用逐步下降;jMN↘ρAS↘
0点越过界面时ρS ↘跃变 ρBS曲线变化特 征与上述反之
当d=0时(A在界面上) 当d→∞时(A远离界面)
5、联合剖面曲线特征分析
①当ρ₁>ρ₂时;观测装置 由ρ₁向ρ₂通过界面时, ρAS比ρBS的跃变明显。
②当ρ₁<ρ₂时;则是 ρBS 比ρAS 的跃 变明显。
∴联剖法可以准确界定高、低阻岩 层的垂直接触面。
③根据ρABS=(ρAS +ρBS )/2;可得到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曲线。
跃变不如 联剖法明显
•由联剖曲线获得对称四极曲线的证明 联剖公式
四极公式
代 回
当介质均匀时 证得
④当接触面上覆 •曲线峰值将被圆滑; 低阻覆盖层时 •界面的位置会偏离极大值对应点。
联合剖面试验曲线
三、脉状体上
脉状体指宽度 电极
联剖法 ρS异常
1、直立良导
距A0(B0)的地质体右侧ρBS >ρAS
左倾
闪长岩
矿体 大理岩
确定异常体的性质:
高(低)阻、厚(薄)、倾向等
测网布置图
正交点~低阻体 岐离带~左倾
由AB估算埋深小于15米 低阻区ρS<60 Ω.m
AB=30m
确定异常体的走向 ρS剖面平面图
ρS平面等值线图
低阻正交点
高低阻
确定异常体的范围

电法勘探(电剖面)07

电法勘探(电剖面)07

AB 50
MN
AB 3
二、电剖面法的测网布置
• 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比例尺,常用的比例尺和测网密 度(线距×点距)见下表。待测工区所布置的测线应 相互平行,并垂直主要构造走向。
比 例 尺 线 距 (米)点 距 (米) 1:25000 1:10000 1:5000 1:2000 250 100~200 50~100 20~40 100 50~80 20~40 10~20
• A、M都在介质1
U (1,1) I 1 1 K 12 2 x 2 d x
x
ρ1
d
ρ2
K12I
A(+I)
M
x
• A在介质1 、M在介质2
U (1, 2 ) (1 K 12 ) I 2 2 x
ρ1
ρ2
(1-K12)I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 s表达式
㈠联合剖面法的解释图件
⒉ 视电阻率剖面平面图 将各测线按一定比 例尺(常用1:10000, 1:5000,1:200)绘在平 面图上,然后选择合适 的参数比例尺(1公分 =××欧姆· 米),分 别绘出每条曲线的剖面 曲线,这就构成视电阻 率剖面平面图。 这种即具有平面图 特点,又具有剖面图特 点。它能直观地反映某 一极距(相当某一勘探 深度)的曲线在平面上 的变化规律。
( a ) α =90o; ( b ) α =60o ρ1=1欧姆· 米;ρ2=0.14欧姆· 米
(三)高阻脉上的曲线
• 有、无覆盖层时高 阻厚脉上SA和SB 曲线,可用极大值 和极小值的水平距 离估计其视厚度。
(四)球体上的曲线
• SA和SB曲线在良导球上形 成对称的“∞”型异常,球 顶上有一低阻正交点。当极 距加大到球心埋藏深度的 2~3倍时, SA和SB曲线在 交点两侧有两个主极小点外, 在距交点较远的两边还相应 地出现两个次极小点,它们 分别是供电电极A和B通过 球顶正上方时,电流被良导 体吸引,使j减小,导致S 降低的结果。

工程物探-第六章电剖面法

工程物探-第六章电剖面法
地电断面:由不同电性层所构成的断面。
A
M
N
B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6.1 电剖面法分类
1. 电剖面法定义
根据装置形式的不同, 剖面法可以分为:
二极装置 三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 联合剖面装置 中间梯度装置 偶极装置
不同的装置形式所能解决地质问题不一样。
解决的地质问题:相对于电测深法而言,电剖面法更适合于探
A s
时,由于低阻体对电流线的
B s
C
吸引,会出现与左侧相反的
情况。
K
因此 sA sB
A
MO N
B
s 0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6.2 联合剖面法
1. 良导脉状体上联合剖面视电阻率异常曲线特征
说明:当电极排列
A s
越远离模型时,这
种作用便逐渐减弱。
B s
C
综合两条曲线在模 型两侧的变化,便 出现以联合剖面正 交点为其主要特征 的异常变化规律。
6.1 电剖面法分类
7. 电剖面法——偶极装置
装置特点:
1> 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 极MN为分开的偶极。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2> 取AB中点O与MN中点O’连线的中 点J作为观测结果的记录点
O
J
O
6.1 电剖面法分类
7. 电剖面法——偶极装置
电法勘探 第6章 电剖面法
通常要求: AB=MN=a
极装置进行观测,从而在一
条剖面上便可获得两条视电
阻率曲线,所得视电阻率分别

A s

B s
表示.
O
6.1 电剖面法分类
5. 电剖面法——联合剖面装置

2电剖面法解析

2电剖面法解析


联合剖面法
(一)测量方法
实际上是三极装置,在每个记录点上用AC和BC
分别测量,C在无穷远(不影响)从中线开始逐点测
量,尽可能将C点放在中线位置,以使与A、B等距。
C
A
MNBຫໍສະໝຸດ (二)不同地电剖面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1、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ρs曲线
盖层厚H、电阻率ρ0、下伏基岩ρ1>ρ2
前面讲过

第三节 电剖面法
一.概述 用选定的置装,沿剖面进行视电阻率测量,获
得视电阻率剖面,通过该方法了解地下勘探深度以
上沿测线方向上岩石的电性变化。
用途: 地质填图,确定覆盖层以下不同导电性岩
层的接触带位置;追断裂破碎带,古河道及地下暗
河,调查溶洞,古窑的分布。
装置形式:根据电极排形式不同分联合剖面法
( AMNMNB )对称剖面法( AMNB )偶极剖面法 ( ABMN )中间梯度法( AMNB ) 测网布置: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比例尺来布置,
A s
A jMN A MN jo
joA
A jMN 、 分别是均匀介质时和有
MN 为MN间电阻率,在左 界面时在MN处的电流密度,
A 侧①点时界面影响不计,曲线成直线 jMN → joA ,到
A ①点时受低阻的影响,有“吸电流”的现象, jMN

joA且MN到界线边缘时(没有过边缘)出现ρas最大值。
1、装置特点
两个供电电极AB距离很大,通常大于70~80土厚
度,MN在其中间1/2~1/3处逐点移动测量,在接头 处测量,一次可测多条电线,但计算系数较烦
K
AM AN BM BN MN ( AM AN BM B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2 5
4
A MN B
A MON B
ρ0
ρ1
ρ2
ρ1
④ 5点——MN位于良导脉上 方,A、B极分别在良导脉 两侧,形成一种对称状态, 此时jMNA=jMNB、所以ρSA =ρSB,曲线相交。
3 12
4
正交点
5
A MN B
⑤ 交点右侧的分析与左侧相反, 即 ρSA <ρSB
良导脉上方的交点被称 作正交点。交点左侧ρSA > ρSB、右侧ρSA <ρSB。
B s 极小
222 1 2
A MON B
② 2~3段——装置逐点接近界面,由 于电流有易于趋向低阻的性质,使
ρ1 > ρ2
MN附近的电流密度增大,jMNA> joA故ρsA>ρ1,曲线逐渐抬高,当 装置中心点O接近界面时,ρsA取 得极大值。
A s 极大
212 1 2
③ 3~4段——当MN跨界面时,由于 界面两边j1n=j2n原理,jMNA无大变 ρs 化,但ρMN从高阻ρ1,到了低阻的
A
地层为均匀时, ρsA= ρsB; 非均匀地层, ρsA≠ ρsB
曲线绘制方法:
ρs
注意:前进方向的电极 为B极
A
MN
B
ρsB ρsA
L
测线布置原则:测线应垂直构造线方向; 追踪异常体最少有三条测线
二、联合剖面ρs曲线特征
(一)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面曲线
首先来讨论没有覆盖层时 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 面曲线。
A s 极大
3
212 1 2
A MN B
ρ2中,所以ρsA下降了ρ1/ρ2倍 1 2
4
s
A
5
21 2 1 2

A s 极大
212 1 2
BO AO
67
B s 极小
222 1 2
变为
s A
21 2 1 2
A MA O MN OBN B
ρ1 > ρ2
④ 4~5段——从MN跨过界面起,到A极跨过
ρs
A s 极大
3
212 1 2
A MN B
1
2
4
s
A
5
21 2 1 2
67
BO AO
B s 极小
222 1 2
A M OAN MBO N B
ρ1 > ρ2
对于ρsB(虚线)的分析方法同 上。
需要注意的是:O点跨界面时 ρsB有极小值:
B s 极小
222 1 2
ρs
A s 极大
3
212 1 2
外工作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
一、工作方法和装置
极距选择:
AO=BO=AB/2=(3~5)H
MN=(1/3~1/10)AO
OC>5AO(要垂直测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点距=H/3~H(一般=MN)
计算公式:
s
k
UMN I
装置系数:
k2AMAN
MN
测试方法:每测点先观测AMN,计算ρsA ;
再观测BMN,计算ρsB
3
12 5
4
A MN B
A MON B
ρ0
对于MNB:当B极靠近良导 脉,电流被低阻吸引,使
ρ1
ρ2
ρ1
jMNB减小、jMNB<j0,因此 ρSB < ρ1,曲线下降;
当O点到达3(4)点, ρSA 出 现极大、ρSB出现极小
③ 3~5段(4~5段)——由于 装置继续靠近良导脉,低阻
向下吸引A极电流,致使地 面上的jMNA减小, ρSA开始 下降;而B极已跨过良导脉 且逐步远离,致使jMNB增大、 ρSB开始上升
A MON B
ρ0
ρ1
ρ2
ρ1
说明:当良导薄脉直立时,曲线正交点两侧对称,交点位 于脉体上方;当良导薄脉非直立时,正交点向倾向一侧移 动,且倾向侧分离带明显,有极小值
30°
界面止(长为AO),虽然A越近界面电流
被低阻吸引的越强,但由于积累电荷的影响
(j1n=j2n),jMNA无大变化,曲线为平直段, 长度=AO
⑤ 5~6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近,高阻排斥电流 使jMNA>joA( ρ2中),曲线下 降且ρsA>ρ2
⑥ 6~7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ρ1 对ρ2无影 响,此时 ρsA =ρ2
物探电剖面法分析解析
本章要求
了解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掌握地下各种地质异常体在联合剖面曲线上
的特征 掌握联合剖面法资料的定性解释、图件绘制 了解对称剖面的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
电剖面法是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 化的电阻率法。
测试方法:采用固定的电极距,沿剖面方向按一
定点距逐点观测ρs 值,得到反映地层某一深度内 地电按测线方向变化的ρs曲线。
A MN B
1
2
4
s
A
5
21 2 1 2
67
BO AO
B s 极小
222 1 2
A MON B
当B跨界面起到MN跨界面止, 曲线也为平直,长度=BO=AO
ρ1 > ρ2
sB
sA
212 12
ρs
当有表土覆盖,电极 不直接接触岩石,曲线变 得圆滑,极大值极小值均 不突出。根据经验,隐伏 分界面的位置应位于极大 值以下1/3处。
剖面法分类:联合剖面法、对称剖面法(四极对
称、复合四极)及中间梯度法等
应用: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追索断层及构造
破碎带,探测古河床、溶洞、人工洞穴,地质填 图等
电剖面法常用电极排列简图
§6-1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实际上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 合而成。
电场:点电源场。 优点:分辨能力强、地质异常反映明显。 缺点:由于联合剖面法有无穷远极,野
ρ1> ρ2,A极在MN的左 侧,用视电阻率公式: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3
12 5
4
A MN B
A MON B
① 1~2段——装置远离在ρ2
ρ1
sA 1 sB
ρ0
ρ2
ρ1
② 2~3段(2~4段)——装置 AMN&MNB均在良导体ρ2左 侧
对于AMN:当逐步靠近良导 脉,由于低阻吸引电流,使 jMNA增大、jMNA>j0,因此 ρSA > ρ1,曲线抬升;
设ρ1> ρ2,A极在MN的左侧 用视电阻率公式: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对ρsA的讨论:
ρs
A s 极大
3
212 1 2
A MN B
① 1~2段——装置在ρ1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1
2
4
s
A
5
21 2 1 2
67
BO AO
jA MN
joA
sA
jMN jo
MN
MN
1
A MON B
ρs 极大
A MN B
1/3 2/3
ρs 极小
A MON B
ρ1 > ρ2
综合垂直分界面(ρ1>ρ2)的曲线特征:
① 测试装置远离界面时,视电阻率趋于ρ1、ρ2 ② 测试移动方向由高阻到低阻时,界面附近ρsA
极大ρsB极小 ③ 界面附近ρsA、ρsB曲线急剧跳跃且靠近,据此
特点可判断界面位置
(二)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ρS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