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合集下载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
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学习难点:
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自学提纲:
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法指பைடு நூலகம்:
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等,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教材梳理:
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古代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如加强皇权、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A.监视B.议政C.逮捕D.处罚
3.我国古代的军机处开始设立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康熙时D.清雍正时
4.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
A.八股取士B.文字狱C.军机处设立D.厂位制度
简答题:
1、明清时期,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集权?
2、明清加强君主集权的利弊
教材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第二目“皇权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分别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强化的情况。

七年历史下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导学案

七年历史下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导学案
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膨胀与经济高度发展
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自主预学【细心研读,静心思考有收获】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1.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在(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是()
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
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
A、京官与妻子感情很好B、京官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震慑百官
☆拓展延学【大胆创新,高手过招勇者胜】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什么时期形成?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明清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八股取士、文字狱
初二年级历史科新知理解案主备人:邹平审核人:二次备课人:使用时间:2014.5.4学生:小组:班级:七年班
学习内容: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导学案
学与教随笔
☆归纳复学【总结反思,新知串联成树图】
☆巩固检测【勇敢展示,头脑风暴比智慧】
1、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
A、康熙时B、乾隆时C、雍正时D、顺治时
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
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D)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学习目标
• 识记明朝建立的时间;理解明朝巩固中央 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 识记并理解清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 响。
知识梳理
•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废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主管地方行 政、司法、军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六部直接 听命于皇帝;设内阁,参与机务;委任宦官,钳制内 阁;设东厂、西厂,监督官员;设文字狱,加强思想 统治。
• 清巩固统治的措施:
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时创立军机处,召内阁大臣 参与军事机要;设立文字狱。
朱璋事例
朱元璋事例
清朝皇帝的事例
课堂练习
小结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 内阁制 (明) 军机处 (清)
皇权逐渐加强

课时导学案历史 明清两朝的专职统治

课时导学案历史 明清两朝的专职统治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 12 课第 1 课时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
12.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归纳小结:1、知识要点
2、思维方法三、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雍正帝
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一些专制措施,如“焚书坑
儒”、“独尊儒术”、“文字狱”等等。

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3、下面是七年级的某位同学对清代文字狱的解读,其中最准确的是()
A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B从文句中罗织罪状,以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C为加强文化专制而成立的监督机构
D封存违反皇帝旨意书籍的地方
4、明太祖所设立的直属中央的派出机构三司中,分管行政的是()
A按察司 B都司 C、民政司 D布政司
四、我的收获
五、作业
《绩优学案》当节课
课堂重点笔记。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分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分析
用 “ 股文 ” 八 。所 选拔 的人 才大都 成 为皇帝 忠实 的奴仆 , 加强君
六部处理朝政 , 设置锦衣卫 , 以八 股取士 以及 明成祖 迁都 北京 、 实
行削藩 、 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
通过联系 以往封建王朝加强 中央集权 、 习 , 理解 明朝加强 君权的特点 , 养学生 用 培
联 系的观 点 , 综合 分析 、 比史 实 的能力 ; 过对科 举制 度 的评 对 通
4 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 朋 中央集权 ) 三、 靖难之役和迁都 北京
价,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 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 中央 , 除丞相 , 废 撤销 中书省 , 分权六部 。( 充 内阁制度的 补
依据课 程标准编写 的教科 书《 中国历 史》 七年 级下册第 三单 知识 )
元的 主题 是“ 统一多 民族 国家 的巩 固和社会 的危机 ” 第 1 , 5课是 《 明朝君权的加强》 以人民教 育 出版社教材为例 ) ( 。本课与单元 主
22 月8 0 年5 日 1
新. ・ i 譬 中学 罘
初 中七 年级下 册 第 1 5课 ¨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 明 。
教 学 分 析
文, 朱怀念 王晓冬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出:一 、 指 “ 中国古代史 ( ) 七 统一多 晰、 明了( 下) 如 : 民族 国家巩固与社会危机 , 了解 明清两朝加强专 制统治的主要 要 措施 。” 一句话要求 , 但要使学生理解并 掌握加强专制统治 的主要
措施 , 首先要 让学生知道 明清两朝 是怎么建立 的 ; 次是 为什么 其 要加强专制统治?再次是所制定 的措施是 怎么加强专制统治 的? 对当时社会 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巩固测试(含解析)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选择题1.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A.八股取士 B.文字狱C.军机处设立 D.厂卫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万马齐喑”的局面,是由于清朝制造“文字狱”,虽然对君主集权的有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2.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①②③所述均属于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3.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①西周的分封制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相关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符合这两个特征,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封建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4.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评课稿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评课稿

评《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双池中学金婷《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这课需要学生们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其中,涉及到很过新概念,如“专制”,“廷杖”。

初一的学生由于受个人阅历、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理解。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利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或认清历史问题的实质,是教学中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本节课的亮点有:1、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

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入的新颖,通过图片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历代君臣权力关系的变化,朱元璋猜谜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知识的讲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从导入,过程,小结,练习,教学环节设计完整并且各环节间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2、充分图片,史料,历史专著,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运用《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名片,历代君臣关系的变化,文字狱造成的社会影响引用鲁迅的话等,资料相当的丰富,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

3、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前后知识的连贯。

如讲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时能回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再现了科举制演变发展的历史线索。

4、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讲到厂卫特务机构时能延伸到当今的法律,“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侵犯了人们的哪些权利?”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加深了学生对厂卫机构的认识。

教学本身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这节课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1、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不明显,整个课堂节奏把握较快,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时间明显不足;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如果稍加引导提示,由学生来复习巩固,效果要好的多。

2、史料详实,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取得高效就必须注重资料的精选,让其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3、板书当中必须体现这节课的重点:明清专制的措施。

最后应该指出:这些措施起到了巩固明清专制统治的作用,但这些措施也反映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渐趋落后,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也使学生体会到:“专制会使社会落后”。

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康熙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军国机要 内阁
奏章票拟
皇权受限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
南书房
参与机务, 起草谕旨
集权于帝
雍正
设军机处 军国大事皇 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顶峰
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请问:为何 “我朝罢 相”?
原因:
历史原因 体制原因
直接原因
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结果:
“内阁” 应运而生
① 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 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明清时期(14 — 19世纪)国际政治发展趋势
西方:走向民主与法治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1689年确立议会 至上,建立了民主的君
主立宪政体
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法国:1789年发生大革命, 开启了共和之路
美国总统华盛顿
美国:1783年获得独立,
紫 禁
1787年宪法以三权分立为

原则确立了共和政体


殿

Y(程度)
0

x
明清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趋势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 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 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中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为 什么?谁为开拓这条“通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丝绸之路;张骞。 (2)材料二说明唐朝采取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请 你举出唐朝对外交往的两则史实。 答案: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
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 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 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赵大不敬律 斩立决。 (1)材料一中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 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 用?明朝的统治者采取的一项措施也起到了类似的 效果,你知道是什么措施吗? 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科 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6.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原因包
括(D)
①官场贪腐之风盛行 ②军队军备废弛 ③出现财
政危机 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4 闭关锁国政策 7.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 要条件”。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理解正 确的A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禁止中国与外国往来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军机处的设立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
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设立这个机构的清朝皇
帝是(B)
A.顺治帝
B.康熙帝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

明清政治制度特点明清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注重集权,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封建贵族统治;而清代政治制度则强调儒家思想,实行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本文将分别探讨明代和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皇权集中: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不仅是政治的最高领导者,还是军事、法律和宗教的最高权威。

皇帝拥有神权思想,被尊为天子,崇拜有如上帝一般。

2. 考试选拔官员:明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成绩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官僚体系。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晋升为官员。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公平性,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充实,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 重文治轻武功:明朝政府更加重视文治,儒家思想得到高度崇尚。

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士人的文化知识、文学才华以及道德品行。

这种重视文化的政策导致了文人与士人的显赫地位,同时也限制了武将的发展。

4. 地方行政自治:明代实行三司制,将地方行政权分成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两个层次。

地方官员负责管辖地方事务,并负责税收和土地分配。

这种地方行政自治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地方发展。

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专制中央集权:清代政治制度强调国家中央集权,皇帝在政治上的地位无可匹敌。

清朝皇帝通过建立满洲贵族统治和拉拢汉族士人的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八旗制度:清代建立了八旗制度,将满洲贵族分为不同的旗,对满洲贵族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但也造成了满洲与汉族之间的分割和对立。

3. 平定辽东、台湾和西南地区:清朝先后平定辽东、台湾以及西南地区,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政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且为清朝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4. 康乾盛世: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被称为“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皇帝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治理国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习题2(答案不全) 华东师大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习题2(答案不全) 华东师大版精编版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一、选择题:1、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A、焚书坑儒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全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

这表明清初实行()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C、厂卫制度D、“文字狱”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团结4、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

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时候()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5、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京官与妻子感情深厚B、京官朝政繁重C、当时战事频繁D、皇权膨胀,京官生命时时受到威胁6、下面关于明清时期“文字狱”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皇权膨胀的表现B、是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C、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D、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7、明清两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废宰相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区③设立廷杖制度化④设立军机处理⑤实行八股取士⑥推行“文字狱”A、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二、明清帝国的更替:1、明朝的建立:年,建立明朝,即。

2、清朝的建立:年,在称帝,改国号为。

学法指导三、皇权高度膨胀:3、朱元璋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制造了波及面最广的“”;4、皇权高度膨胀:(1)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使直接受皇帝指挥;(2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材料三:明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 朱元璋问 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 客人是谁 吃的什么菜 宋 濂一一照实回答, 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 欺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 看后目瞪口呆 被吓出一身冷汗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加强对官吏的监视 和对人民的镇压
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 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锦衣卫印
康熙朝的《明史案》 。《明史辑略》 补入明天启、崇祯两朝事,并有指 斥清人的言语,称努尔哈赤为建州 都督,用南明年号而不用清朝年号, 于是作者庄廷龙被戮尸示众,参与 刻字、印刷、校对、装订者、售书、 购书、藏书、以及阅读此书的无一 幸免,伏法牵连遭祸者达三千余人。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的诗句, 被认定“清”是满清,“不识 字”、“乱翻书”是指影射满 人没文化,被灭族。
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时,出题 “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上的,
可硬是被告密说“维止”二 字是“雍正”去了头,雍正 于是钦定了“大逆不道”的 罪名,株连的范围也极为广 泛。
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 130余案。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 处斩弃市。沈得潜“夺朱非正色,异种 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天糊涂, 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 处死。祝庭诤自编《续三字经》,判开 棺戮尸,十六岁以上子孙辈斩立决。
明、清两朝为什么 要掀起“文字狱”? 其影响有哪些?
原因
明朱元璋猜疑读书人对其讥讽攻击;清严
厉镇压反清复明思想巩固清专制王朝统治。毕竟满族
是游牧民族,在面对先进的汉文化时候,虽有心学习,但学习的目 的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而当他们清楚文字狱的统治效果时,他们 发挥到了极点。同时满族文化落后性导致他们对汉族文化继承时发 生偏差,咬文嚼字更甚。

初中历史古代朝代实现制度

初中历史古代朝代实现制度

初中历史古代朝代实现制度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择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巩固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儿在山谷中一边美美地啃着青草,一边竖着耳朵瞪着眼睛观注了四周风物。我安心地躺在山坡中,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于地菍相识相爱,看着地菍由绿色的地毯变为紫色的世界,结满的果实圆 圆的,有绿如翡翠,变成红如玛瑙,再转为紫色珍珠,更熟透的像黑色的明眸,眨着眼,泛着光。我和几只小麻雀一起贴在地面上,以无比轻松、惬意的状态,吃着香甜可口的地菍果,那种酸酸甜甜的 味道真是沁人心脾。九州天下现金进不去
然而,这微不足道的地菍却真正地让我懂得,执着才是生命的底气,淡然才是快乐的源泉,在茫茫旅途中,遭遇千难万险无需可怕,做到最美不过心淡然,喜欢岁月里的清欢,不把忧思挂眉间,捧 一颗清澈的心,人们捧上了天,以唯美的包装,不菲的价格摆放在了超市最显眼的橱柜上。而那地菍却一直没被人理会,从结果能力,开花条件,囗感和营养价值等各方面衡量, 我想,地菍算是上等佳品。当然,这些我说了不算。此外,我外公还跟我讲过地菍还具有药用价值,全株包括根叶都可入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内服外敷都可,可谓全身都是宝呀!为此,我还亲 自翻阅了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验证了外公的说法。尽管地菍全身上下都是宝,可她还是没能走进人们的视线里,得到重视。但她不气馁、不言败,她不卑不亢,一如既往地匍匐在地,开着花, 结着果,守护着贫瘠的土地走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