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下篇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这部书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及简要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完全阐述的,超越人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善良的概念,才会认识到邪恶的存在。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领导者能以身作则、简朴节俭,那么人民就不会奢望追求物质财富。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利用但不会枯竭。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没有恩惠之情,它只是对所有生物公平待遇。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天长地久。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永恒、无尽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像水一样柔软和善始善终,以和平的方式对待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过度的施舍。
第十章:“使民不畏死,而奋其生;不厌其所生,而求无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应该给予人民希望和勇气,让他们安心生活。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正文第1章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人类生活和道德原则的本质。
下面是道德经的原版全文及对应的译文: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一章:道,是无法以言语表达的。
名,是无法以言语命名的。
无形无名之道,是天地的起源;有形有名之物,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无,欲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都出自同一源头,但却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这就导致了丑的存在;人们都知道善是善,这就导致了恶的存在。
因此,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衡量,高和低相互对比,声音和音乐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从事无为之事,行动无言之教;万物的产生由他引导,但他却没有占有;他为万物创造,但不依赖于它们;他达成功绩,但不居功自傲。
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不被抛弃。
第三章:不提倡人才,使人民不争斗;不珍视珍贵商品,使人民不去盗窃;不让人们看到可欲之物,使心思不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胃口;削弱自己的欲望,强化自己的骨骼。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后段)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后段)《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译文】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
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
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
所以,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
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所本始,大家都以这个本始作为生存所依归的母体。
靠向这个母体以认识各具体存在,认识各具体存在仍体守于这个母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塞收受余食凭恃的管道接口,关闭纵容自己出离无名而特化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毛病;收受余食凭恃而谋求事业的成功,终身都不可救药。
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是行为者内在明澈的表现;能柔弱灵动地因应而行,体现了行为者真正的强健。
发射探测之光,反馈给明澈的自体,有效地避免各种祸患,这就叫做内在于生存的恒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
非道也哉!【译文】假如我确有所知,我就要奉行大道,并小心戒备地避免行入邪道。
大道很是平易,而有人却总是喜好小道。
一方面是朝政败坏,农田荒芜,仓廪空虚,一方面却是鲜衣美饰,利剑随身,饱食而厌,搜刮过多的财货去浪费。
这实在是强盗式的统治者,这是不合于道的啊!《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23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老子》第三章【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注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机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管理天下的准绳是:排弃充溢于人民气中的各类偏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主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偏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随心所欲。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获得周全的管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5《老子》第四章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统统存在的根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我不晓得在它之上还能有甚么更根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庶民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下篇美文赏读2012-08-16 20:52◆◇◆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
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第五十五章[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
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
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
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
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
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
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
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原文]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
人之迷,其日固久⑦。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
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
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候。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原文]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与小国不过是“取”和“取于”的关系。
“欲兼畜人”即接纳吸收别国加入自己的联盟;“欲入事人”则是加入别国的同盟。
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
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
大小多少②。
报怨以德③。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译文]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
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第六十六章[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
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
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