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无用第十一(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君王非常残暴,百姓们深受苦难。

有一天,一个智者前来谏言,希望君王能够理解天下百姓的痛苦,改变自己的行为。

智者首先用文字向君王阐述了道德经中的教诲,告诉他应该以柔弱而非强大来治理天下。

君王不以为然,嘲笑智者的忠告,认为国家只能靠强力和残暴来安定。

智者见君王固执的态度,便告诉君王一个历史故事,希望能够通过事例让君王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

故事讲述了一个乡下的农夫。

这个农夫过着简朴的生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善待土地,耐心地耕种,从不施加过度的压力。

一年秋天,天公不作美,连续干旱,农田没有丝毫雨水滋润。

农民焦急万分,可是农夫仍然镇静自若。

等到一天,终于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农人高兴地看着农田里的谷物茁壮生长,饱满的收获让他们感到无比满足。

农夫解释道:“这是因为我懂得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过程。

我耐心等待,不以力逼事情的发展。

这样,我得到了自然的回应和滋养。


君王渐渐明白了智者的道理,他明白了力量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决定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

他力图以更温和的方式统治,更加尊重百姓的权益。

故事传遍了天下,百姓们也开始希望君王的改变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的智慧经过这个历史故事的讲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引导更多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只有通过尊重和谐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长久的安定。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权,权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专一不离为守,何谓万物?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

何谓并作?皆归于一,为并作,何谓吾?灵中一点是吾也,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以?得其神而返当来,何谓物芸芸?诸气朝宗,物来朝宗暖烘烘,蒸就一点神光,何谓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住于中,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是静也,何谓复命?返其元始,是命也。

觉其本来,是命也,虚空霹雳,就是婴儿落地一声,是命也。

人得此生,仙得此道,何谓常?得之曰常,何谓知常曰明,明得这个,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何谓不知常,不明这个是不知,何谓凶?不知其静,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着手,故凶也。

既不知静,又得知动,知有此动,此有,从静生者吉,从动里寻有,有中取动,安得不凶。

何谓知常曰容?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巍巍乎,焕乎其有道也。

就如儒经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又如子思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又如颜子有云,仰之弥高,钻而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如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又如释典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又如大法云,不出不入,此皆容也。

何谓公,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何谓王,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统领谓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译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
佛家认为大千世界的本质是空无,把自己空掉叫去我执,把佛法空掉叫做去法执。万物森然,但当你抓住它的真正原理以后,就会知道真正的本体其实不立一尘,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六根感知到物的有,还要用反道之心体知物的无。任何一个东西有和无两样都具备,才能够利用两德。所以,前面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当我们说有的时候无跟着就出来了,当我们说无的时候有跟着就出来了。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做学问有一句话,叫:“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埏埴以为器”。“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导读:《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

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

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

在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上,它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精、气、神、形,所以养生应保持精、气、神、形的健全,做到固精守气安神;同时要根据道的规律,自然无为,神静不烦,捐情去欲。

关键词:老子河上公章句;养生;贵生;原则;方法《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亦是东汉时期由道家向道教发展的代表性著作。

其养生思想既是道家思想重心由经世治国向修身养性转变的体现,同时也是道家养生向道教养生修炼发展的体现,对后来道教的出现及其养生修炼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书年代及基本思想《老子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但因历史上对河上公或河上丈人的生平记载很少,更没有对其注释老子《道德经》具体情况的记载,所以对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一直存在疑问,尤其是自唐代刘知几提出其为伪书以来,更是学者聚讼,各说不一,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未有定论。

事实上,对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其伪托似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问题不应很大;而对于其成书年代,概括起来则有三说:一为西汉说,二为东汉说,三为魏晋说。

比较起来,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东汉说,事实上也只有东汉说较为合理。

首先,其书既谈治国又谈治身,不大可能出现在黄老道家以经世治国为主旨的西汉时代,同时也不大可能是以虚无自然之玄论为特色的魏晋道家的作品,而它与道家由经世治国转向修身养性的东汉时代倒正相适合。

其次,《老子河上公章句》已具有黄老神仙家言的特色,这正好与黄老道家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演变相吻合。

在西汉时期,黄老道家与方仙道基本上是各有侧重,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没有将二者的思想和方法融合起来的作品出现。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shǐ fú zhì zhě bù gǎn wéi yě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wéi wú wéi
为 无 为,
zé wú bú zhì
则 无 不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 满足人民的温饱,
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 强健人民的体魄。
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 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 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6-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wú yuán dì sì
无 源 第四
dào 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yuān xī sì wàn wù zhī zōng
渊 兮,似 万 物 之 宗 。
幽昧深远又幽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yǎng shēn dì èr
养 身 第二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sī è yǐ
斯 恶 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使 民 不 为 盗;
bú jiàn kě yù
不 见 可 欲,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使 民 心 不 乱。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安民第三
不推崇贤能之才, 使人民不争名夺位;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老子》第十一章(2008-05-2715:48:4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

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

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

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

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

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

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

“埏埴以为器”。

“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

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

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

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

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

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

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
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当 其 无,
yǒu shì zhī yòng
有 室 之 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
gù yǒu zhī yǐ wéi lì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房屋才能有居ng
无 之 以 为 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ǎo zǐ dào dé jīng wú yòng dì shí yī 无 用 第 十 一
老 子《道 德 经 》无 用 第十一
sān shí fú gòng yī gǔ dāng qí wú
三 十 辐 共 一 毂, 当 其 无, 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yǒu chē zhī yòng shān zhí yǐ wéi qì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有 车 之 用 。埏 埴 以 为 器,
dāng qí wú yǒu qì zhī yòng
当 其 无,有 器 之 用 。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záo hù yǒu yǐ wéi shì dāng qí w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