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无用第十一(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5f94c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9.png)
道德经第十一章历史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君王非常残暴,百姓们深受苦难。
有一天,一个智者前来谏言,希望君王能够理解天下百姓的痛苦,改变自己的行为。
智者首先用文字向君王阐述了道德经中的教诲,告诉他应该以柔弱而非强大来治理天下。
君王不以为然,嘲笑智者的忠告,认为国家只能靠强力和残暴来安定。
智者见君王固执的态度,便告诉君王一个历史故事,希望能够通过事例让君王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
故事讲述了一个乡下的农夫。
这个农夫过着简朴的生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善待土地,耐心地耕种,从不施加过度的压力。
一年秋天,天公不作美,连续干旱,农田没有丝毫雨水滋润。
农民焦急万分,可是农夫仍然镇静自若。
等到一天,终于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农人高兴地看着农田里的谷物茁壮生长,饱满的收获让他们感到无比满足。
农夫解释道:“这是因为我懂得顺应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过程。
我耐心等待,不以力逼事情的发展。
这样,我得到了自然的回应和滋养。
”
君王渐渐明白了智者的道理,他明白了力量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开始思索自己的行为,决定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
他力图以更温和的方式统治,更加尊重百姓的权益。
故事传遍了天下,百姓们也开始希望君王的改变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的智慧经过这个历史故事的讲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引导更多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只有通过尊重和谐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长久的安定。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https://img.taocdn.com/s3/m/b945cd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a.png)
老子《道德经》原文与经典释义(16~20章)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原文: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权,权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专一不离为守,何谓万物?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
何谓并作?皆归于一,为并作,何谓吾?灵中一点是吾也,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以?得其神而返当来,何谓物芸芸?诸气朝宗,物来朝宗暖烘烘,蒸就一点神光,何谓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住于中,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是静也,何谓复命?返其元始,是命也。
觉其本来,是命也,虚空霹雳,就是婴儿落地一声,是命也。
人得此生,仙得此道,何谓常?得之曰常,何谓知常曰明,明得这个,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何谓不知常,不明这个是不知,何谓凶?不知其静,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着手,故凶也。
既不知静,又得知动,知有此动,此有,从静生者吉,从动里寻有,有中取动,安得不凶。
何谓知常曰容?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巍巍乎,焕乎其有道也。
就如儒经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又如子思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又如颜子有云,仰之弥高,钻而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又如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又如释典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又如大法云,不出不入,此皆容也。
何谓公,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何谓王,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统领谓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9833e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f.png)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239234fe4733687e21aabd.png)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译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4accfef8c75fbfc77db262.png)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做学问有一句话,叫:“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埏埴以为器”。“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74775a0508763230121252.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593f8632e3f5727a5e962d0.png)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导读:《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
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摘要:《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是两汉时期由道家经世治国向道教养生修炼转变的体现。
它强调,天地万物,人最为贵,故圣人以治身养生为首务。
在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上,它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精、气、神、形,所以养生应保持精、气、神、形的健全,做到固精守气安神;同时要根据道的规律,自然无为,神静不烦,捐情去欲。
关键词:老子河上公章句;养生;贵生;原则;方法《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亦是东汉时期由道家向道教发展的代表性著作。
其养生思想既是道家思想重心由经世治国向修身养性转变的体现,同时也是道家养生向道教养生修炼发展的体现,对后来道教的出现及其养生修炼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书年代及基本思想《老子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但因历史上对河上公或河上丈人的生平记载很少,更没有对其注释老子《道德经》具体情况的记载,所以对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一直存在疑问,尤其是自唐代刘知几提出其为伪书以来,更是学者聚讼,各说不一,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未有定论。
事实上,对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其伪托似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问题不应很大;而对于其成书年代,概括起来则有三说:一为西汉说,二为东汉说,三为魏晋说。
比较起来,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东汉说,事实上也只有东汉说较为合理。
首先,其书既谈治国又谈治身,不大可能出现在黄老道家以经世治国为主旨的西汉时代,同时也不大可能是以虚无自然之玄论为特色的魏晋道家的作品,而它与道家由经世治国转向修身养性的东汉时代倒正相适合。
其次,《老子河上公章句》已具有黄老神仙家言的特色,这正好与黄老道家在东汉时期的发展演变相吻合。
在西汉时期,黄老道家与方仙道基本上是各有侧重,没有直接的联系,更没有将二者的思想和方法融合起来的作品出现。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22cd0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8.png)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ec86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f.png)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8d3da704a1b0717fd5ddbe.png)
shǐ fú zhì zhě bù gǎn wéi yě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wéi wú wéi
为 无 为,
zé wú bú zhì
则 无 不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 满足人民的温饱,
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 强健人民的体魄。
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 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 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6-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wú yuán dì sì
无 源 第四
dào 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yuān xī sì wàn wù zhī zōng
渊 兮,似 万 物 之 宗 。
幽昧深远又幽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yǎng shēn dì èr
养 身 第二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sī è yǐ
斯 恶 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使 民 不 为 盗;
bú jiàn kě yù
不 见 可 欲,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使 民 心 不 乱。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安民第三
不推崇贤能之才, 使人民不争名夺位;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0343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026c70c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https://img.taocdn.com/s3/m/aca78f01c5da50e2534d7f14.png)
叶曼讲《道德经》(概11-20章)《老子》第十一章(2008-05-2715:48:4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
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
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
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
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
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
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
“埏埴以为器”。
“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
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
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
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
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
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
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3d425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2.png)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39b65e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a.png)
老子《道德经》第一到第十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
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当 其 无,
yǒu shì zhī yòng
有 室 之 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
gù yǒu zhī yǐ wéi lì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房屋才能有居ng
无 之 以 为 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ǎo zǐ dào dé jīng wú yòng dì shí yī 无 用 第 十 一
老 子《道 德 经 》无 用 第十一
sān shí fú gòng yī gǔ dāng qí wú
三 十 辐 共 一 毂, 当 其 无, 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yǒu chē zhī yòng shān zhí yǐ wéi qì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有 车 之 用 。埏 埴 以 为 器,
dāng qí wú yǒu qì zhī yòng
当 其 无,有 器 之 用 。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záo hù yǒu yǐ wéi shì dāng qí w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