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2013高考政治分析

2013高考政治分析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新课标)政治试题分析一、命题分析总的特点是:总体稳定,又力图创新。

(一)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试题在多个方面保持了思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试卷整体的稳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稳定。

近三年来,保持选择题12个(共48分)、主观题2个(共52分)的结构不变,没有选修。

经济学、政治学的分值分别是30分、24分不变,哲学、文化学分别以30分、14分为基线上下浮动2分,不考选修。

总体来说,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题型分值基本不变。

2.题型结构稳定。

题型顺序稳定,选择题遵循“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顺序,文化穿插在哲学题中;选择题仍然以“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占9道);经济试题的计算依然是逢考必出的。

主观题为38、39两道独立的大题,5个分设问;38题是经济和政治的综合,39题是文化和哲学的综合,试题一般只是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综合。

3.考查目标稳定,层次分明。

能力立意,基础为根,是高考试题鲜明的特点。

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每个题都是基础和能力的综合体,只不过侧重性有差异,试题难易度有比较清晰的层次和梯度。

【选择题】从选择题看,2013年高考题选择题中,14、16、17、18、19、20、21、22、23题这9个试题比较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几乎都是主干知识,尤其注重近似概念、易混易错知识的比较和区分。

只要课本吃透,注重知识点的细节,这9个试题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只有12、13、15题难度高,思考量大,侧重综合能力考查。

总体来看,试题难度分配比,基础题和高难题的比例为:3:1。

能力目标中,首当其冲的依然是首先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审题能力。

不仅仅需要准确获取对知识细节的表达方面的信息,更要关注体现题干主旨信息。

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表现在对知识点表述上的一些关键字词,要求学生审题时能够捕获这些信息。

如:16题的主体是人大,选项中“依法行政”就是错误的;18题的主体是政协,“国家决策”错误;20题“文化……决定”说法错误;21题“意识……创造……客观事物”表述错误等等。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含答案)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含答案)

【2018高考预测】1.规律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认识和利用规律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难点突破】难点一 规律1.规律与规则的关系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

但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的,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违背规律,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条件制约主观因素,因而是客观规律性制约主观能动性,而非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性,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例1、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

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难点三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1.试比较“实事求是”与“从实际出发”(1)区别:①含义不同。

高中政治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21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 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 专题21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21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1.规律与规则的关系类别规律规则区别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性质规律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是客观的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是主观的联系规律与规则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2.规律与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类别规律规律现象区别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深藏于事物内部,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于事物外部,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联系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难点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

但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的,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违背规律,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 专题27 人生观和价值观.pdf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 专题27 人生观和价值观.pdf

例5、吴大观,发动机专家,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 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这是吴大观同志的临终遗言,它深 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并再次提醒我们( )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活动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不需要考虑个人利益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 而不是索取 ④精神贡献要远远大于物质贡献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难点六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而现实则是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属于社会存在的内容;理想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理想和现实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理想源于现实,理 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而实 现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艰苦奋斗。 【知识拓展】 理想、幻想、空想的区别。 (1)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当理想或者梦想的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自身的 客观实际,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在艰苦奋斗的情况下,理想、梦想就会得以实现,理想、梦想就转化为了现实。 (2)幻想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想象,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的可能性。 (3)空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是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想象,不具备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例6、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借助自己打磨的超 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 头衔。他就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 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 的源泉 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难点七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首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 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一致的 情形是经常出现的。集体主义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乃至 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正当利益。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是根本,起着决 定作用。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 ,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 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要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夸大个人作用的错误观点。 (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 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②个人 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4)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必须符合实 际。 例7、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点八 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通俗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 (3)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 :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②运用到党的群众路线,这就是 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转化 为群众认同的意见,使之坚持下去,付诸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 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知识拓展】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称之为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书本上或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经验)称之为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2对立统一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2对立统一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 2013 高中政治难点打破+典型例题错误剖析专题22对立一致新人教版难点一矛盾就是对峙一致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络的属矛盾双方相互排挤、相互分别的属性、含义性、趋向趋向差异相对的绝对的特色有条件的无条件的①二者相互联系、不行分别: a.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异和对峙为前提;联系 b.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限制;②矛盾双方既对峙又一致,由此推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特别提示】认为事物自己不包括对峙面,事物没有矛盾的看法是形而上学的看法。

相反,离开一致的对峙,是绝对的对峙,也是形而上学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要在一致中把握对峙,在对峙中看到一致。

2.注意划分平时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1)平时生活用语中的“矛盾”与哲学意义上的“矛盾”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联系。

(2)平时用语中的“矛盾”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如邻居之间的争执、同学之间的吵嘴等。

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自己包括的既对峙又一致的关系。

意义上讲的矛盾的“对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挤、相互分别的属性、趋向,是对全部详细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归纳与反应。

可见,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包括了平时生活用语中的“矛盾”,但决不可以把二者等同起来。

3.注意划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1)哲学上讲的矛盾是辩证矛盾。

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自己所包括的既对峙又一致的关系。

辩证矛盾是事物自己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们正确认识。

(2)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表达问题时违反同一律而出现的首尾不一、相互“打斗”的现象。

逻辑矛盾是思想杂乱的表现,应当尽量防止。

例 1、(2011 ·高考天津卷 )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 见以下图 ) 。

该图看似简单,却包括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其内涵主要有()难点二矛盾的广泛性与客观性理解矛盾广泛性应注意的问题(1)“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包括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全部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19从实际出发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19从实际出发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 2013 高中政治难点打破+典型例题错误剖析专题19从实质出发新人教版1.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互相限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一致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敬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不然内行动中必定遇到失败。

所以,规律的客观性限制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限制。

假如以为主观能动性能限制客观规律,则是唯物主义的看法。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以依照客观规律为前提,不可以违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以认可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认识和利用规律又一定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掌握规律,表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表现了认识论。

例 1、 (2011 ·高考北京卷 )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迫。

可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

因为滥用抗生素,出现了当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上述事实表示 ()①量变达到必定程度会惹起质变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限制③事物一直处于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己的回归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点拨】在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剖析问题时,常用到两个重要的关系,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二全部从实质出发,脚踏实地全部从实质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想问题、做事情只好全部从实质出发,不可以从意识( 主义、思想、理论) 出发,不可以从人民的梦想、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稳中求变有新意 引领课改有亮点——2013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评析

稳中求变有新意 引领课改有亮点——2013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评析

容易接触到的生活实例 。例如 : 第l 0 题投资理财的选 择 、第 1 6 题微博和微信的广泛使用 、第 2 3 题电视剧 《 媳妇的美好时代》 的热播 、 第2 5 题的转基 因食 品的讨 论、 第 2 6题 的“ 江南 s t y l e ” 风靡 世 界 、 第 2 7题 的“ 幸 福 指数” 、第 2 9 题的智齿的未来等题材都贴近学生的生 活, 从 而拉 近 了高考 与学 生 的距 离 。此 外 , 在试 题设 计 上立意高远 、 切人 自然 , 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 良 好情感 、 态度及价值观 的正确导 向, 体现 了人文科学的 社会功能。例如 : 第2 2 题 以某著名大学校长的观点切 入、 第3 3 题以“ 中国梦” 为载体 , 考查了考生 的人文素 养, 传递政治学科特有的“ 正能量” 。 4 . 紧扣社会热点 , 洋溢时代气息 。 把握时代发展脉 搏, 迎着社会热点考是政治命题 的突出特点。2 0 1 3年 高考江苏政治试卷 , 以科学发展 、 公平正义 、 共筑中国 梦为主线 , 紧密联系社会热点 , 体现了与时俱进 的学科 特 点 。例 如 : 1 — 4题 直接 以时事 选 择 题 的形 式考 查 了
5 . 基于情境案例 , 追求答案生成 。紧扣情境案例 , 命题视角独特 , 强调答案的生成性 , 是今年高考江苏政 治 试题 的一 个显著 特 点 。试 题设 计采 用 了“ 基 于情境 、
基于案例” 的方式 , 精选材料 , 通过文字、 图表、 漫画 、 公 式等载体 ,巧妙地将学科素养 的考查融人到具体案例 和情境之 中,引导考生根据情境和案例现场即时生成 答案 , 一改 以往过 于 强调 接 受学 习 、 死 记 硬 背 的状 况 。
3 4 题都考 了计算题 , 今年在这方面的考查力度进一步 加大 , 不但 主观题第 3 5 题考了计算题 , 而且选择题第 1 0 题也同时考 了计算题 , 在主观题 中不但要求学生根 据计算 的数据加以说明,而且要求学生根据相关信息 绘制出我 国 2 0 1 2 年的实际收人分配 曲线 。 这是江苏省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 专题26 认识论.pdf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 专题26 认识论.pdf
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 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 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方法,以减 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 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说明该市市委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答案:①该市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该市市委正确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实 际,确定“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等,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做到了正确认识规律,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正确利用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③该市市委学习科学发 展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转变发展思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作出决策等做法,做到了不断积累正确 的主观因素,自觉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 点评:近年来,对主观能动性的考查一般是四种设问:①如何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②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④用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知识分析材料。在这几个问题上,学生易出 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牢固,表述原理出错。第二,知识掌握不全面导致分析片面 ,例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谈客观因素,不谈主观因素。第三,知识掌握不深刻,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了解不够 ,不能对材料进行准确分析与结合。因此对这些类似的题在平时复习时就应该进行多角度思考,做到发散思维,对同一 背景试着多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难点二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的比较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 重要条件。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总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例2、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是指完全听天由命,没有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表现的是一种消极态度,不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寓意是要求人们树雄心,立大志,勇于拼搏,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一方 面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不要停留在过去,应开拓进取。故②③正确。 答案:D [ 难点三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例3、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 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错误,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②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③错误,世上没有 不可被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体现了④。因此选择D。 答案:D 点评: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一半以上。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 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 分的题型,留心一些关键词语,如主体、主导、关键、归根到底、决定、基础、来源、只要……就、只有……才、都、 不可能、已经等等,并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如本题中的①③明显就是 错误的。 难点四 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黑龙江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

黑龙江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

黑龙江省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一、试题难易水准,灵活度与教材结合度今年高考政治试题总体说来坚持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水平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

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知识性与时代性及考查观点原则性和设问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对水平和学科素质的考查。

2013年高考的政治试题整体结构同2012年大体一致。

“不难”是考生的普遍反映。

客观题依然没有计算,主观题中的信息材料没有像2012年以图表表现。

考查的都是教材内的知识点,没有“刁钻”,偏怪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2012年考察过的“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回头题”。

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

二、本校学生的群体状况,学校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宾县二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按照学校的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

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做到点要讲清、明理会用,线要连好、条条清晰,面要织全、精梳细琢。

协助并教会学生建构“知识库”,并能做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随时调用。

三、得分率高低的原因及今后教学的启发调整从考生反应的情况看,客观试题的得分率比主观试题的得分率要高。

分析其原因是今年的选择题不是很难,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及以往训练的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判断。

主观试题看似容易作答,但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使用还是欠火候,答题不是很规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水平还不足。

理论与材料的结合把握不好。

所以失分较多。

主观题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

从今年的考试题中也看出了今后的考试方向就是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考查。

鉴于此因,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相信学生。

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究。

2013高考政治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2)

2013高考政治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2)

高考政治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2)【范例16】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李为自己成为纳税人而自豪。

2008年12月,他的工资纳税额是60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小李的本月工资收入为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

A.2400元B.2600元C.2850元D.3200元【典型错误】本题容易误选A、B或D。

【错因分析】算错的考生对个人所得税的算法仍然不清楚,下面我们看正确的思路。

一定要把个人的月收入分成应纳税部分和不应纳税部分。

然后根据不同额度的税率分别加以计算,注意千万不能算重了。

其实本题和常规题的不同在于你要根据应纳税额来推算工资。

其实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有四个选项,我们看一下,哪个计算一下等于60元啊。

A、B肯定不行。

因为2400-2000元=400元,不足500元是400×5%=20元,B项要分成两部分来算,一共超出600元,这个时候要按两个不同的税率来算的。

分别是500×5%+(600-500)×10%=35元。

我们再看C项,同理超出850元500×5%+(850-500)×10%=60元,正好和题意相符。

所以D项也就不用看了【正确答案】C【归纳拓展】总结一下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其实要分清超出的收入部分一定要分开来算,因为超出的额度不同,税率也不一样。

还要记住不要重复计算,算了一个部分的,下次再算一定要扣除已经算过的部分。

【练习16】《个人所得税修正案》于2008年3月1日起施行,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的减除标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

某人2008年5月份的工资为5000元,按A.50元B.80元C.75元D.60元【范例17】2009年1月1日,我国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意义在于①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③规范政府收费行为,改善政府服务水平④造成财政减收,各级财政部门要妥善安排财政预算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典型错误】本题容易误选A、B或D。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16当代世界市场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16当代世界市场

【2013高考预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成为长效而持续的热点问题。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近几年高考中,以对外开放为切入点的知识,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等出现频率较高,主观题和客观题都有出现,且主观题中常以图表题形式呈现,主要集中在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因和意义、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预测2013年高考会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考查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原因、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结合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我国外贸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如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突破】难点一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例1、目前世界市场的零售企业大都在中国“抢滩登陆”,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零售巨头,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全都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我国市场成为跨国连锁集团拓展业务的首选目标之一。

这体现了()①商品结构复杂化②市场竞争激烈化③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特别提醒】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难点二世界贸易与金融组织例2、国际贸易平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内容,以平衡国际收支为手段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国际经济组织是()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特别提醒】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013届高考政治典型例题能力分析

2013届高考政治典型例题能力分析

•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 用。(10分)
• 【答案】:(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4分)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4分)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 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分) •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 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 分) • 【答案】:(3)挖掘妈祖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 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 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 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观点 •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 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 题
• 21.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3) 讽刺了一些人: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 免的 •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 财富 •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③④
• A.情景的取材:源于事(主干知识与现实热点 的结合) • B.情景的类型:多样性(按形式分、按内容分)
3.设问:试题对考生所需回答内容 的具体规定。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 关信息 •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 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 信息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最终版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最终版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最终版一、经济1、企业如何经营(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1)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2)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

(3)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4)坚持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3、企业走出去的意义(1)对外直接投资是“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可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2)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4、当前一些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措施(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竞争优势。

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需求。

(3)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3)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4)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一些捷径,对于考试来说,就是一些答题的模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3关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3关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新人教版

【挑战高考】 2013 高中政治难点打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3关于掌握要点和主流新人教版【2013 高考展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要点。

唯物辩证法是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包含一个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看法和矛盾分析法 ) 、两个总的特点( 联系的看法和发展的看法) 、三个基本规律( 对峙一致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最近几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纳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侧重考察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侧重查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时不单要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并且要擅长发现和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认识的详细案例联合起来,培养和提升能力。

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亲密联系,能够宽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合适于综合能力的考察。

所以,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打破】难点一全部从实质出发与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比较1、孔子对不一样问“孝”的人回答不一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示()①“孝”的内涵不拥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概同样③“孝”的要求要表现个性④ “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A.①② B .①③C.②④ D .③④难点二如何做到详细问题详细分析(1)要认可矛盾的广泛性和客观性,在矛盾广泛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别性。

这是正确分析矛盾的前提。

(2)要分析不一样事物的矛盾、分析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一样阶段的表现、分析矛盾双方的详细状况、分析主次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

(3)坚持矛盾分析法还要做到正确、充足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和全部从实质出发有机地一致同来。

【思想拓展】中国传统哲学常用“有两”“有对”“有耦” 等来说明矛盾的广泛性,用“相反相成”“相依相济” “相形相生” “一分为二” “合二而一”等来说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一样”“执两用中”等来分析矛盾的解决方式。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含答案)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含答案)

【2019高考预测】1.规律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认识和利用规律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难点突破】难点一规律1.规律与规则的关系2.规律与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难点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

但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的,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违背规律,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条件制约主观因素,因而是客观规律性制约主观能动性,而非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性,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例1、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

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难点三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1.试比较“实事求是”与“从实际出发”(1)区别:①含义不同。

2013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

2013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

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1、看: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社会历史观等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0联系与发展

【挑战高考】2013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20联系与发展

【难点突破】难点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如何区分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唯一特性(1)物质的“根本特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的。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

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的共性,是说物质的绝对的、不变的特性,即存在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如何认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事物空间位置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当我们描述某一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总是选取一定的参照物,参照事物不同,所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也是不同的。

乘客坐在疾驶的汽车上,相对于车内的人群来说,是静止的,但对于车外的楼群,则在快速运动;换个角度说,地球上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也都在随着地球参与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所以,这种空间位置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事物某一性质的基本稳定具有相对性。

这种相对稳定,只是说事物总体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并不否定在此前提下,事物性质逐渐的、连续的量变过程。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暮年,乡音未改,故乡依旧,这种亲切体现了一种相对静止;但正如诗中所说,两鬓斑白,相见不识,一切还是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总之,所谓静止并非完全不动,只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律与规则的关系2.规律与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难点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于规律的几个认识误区(1)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

但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的,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规律有好坏之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违背规律,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能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在认识活动中就必然遭到失败。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条件制约主观因素,因而是客观规律性制约主观能动性,而非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性,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例1、(2011·高考江苏卷)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

这种学琴方式的问题在于()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学琴的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具备综合素质,这也是一个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①④入选。

材料中未提及学琴的人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因此,②③与题意不符。

【答案】 B考点三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1.试比较“实事求是”与“从实际出发”(1)区别:①含义不同。

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客观事实,决定主观思想和行动。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侧重点不同。

从实际出发侧重强调客观事实,理论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规律的客观性,理论依据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联系: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都是科学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2.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

同时,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

坚持与时俱进,必须破除前进道路上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的障碍,最好的武器就是解放思想。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

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反过来,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

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事求是也不例外。

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是一种互为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例2、(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材料: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难点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例3、“神舟”五号飞船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

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五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五号飞船飞行的成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前四次飞行的基础上,进行无人航天工程的实验,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用所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符合哪些哲学观点?例4.时,三峡大坝中的闸门按计划准时启动,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江水被揽人大坝与群山之间,“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的情况下,工程建设者通过大量的艰苦的实验探索,结合水文地质特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手段,在三峡工程大坝施工中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在库区建设、移民搬迁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国水利工作者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想问题和办事情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大坝施工、库区建设、移民搬迁等问题。

【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 从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1.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既要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发挥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这说明①经济领域的某些规律可以改变,使其向有利方向发展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④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2.我们之所以要求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规律是人们对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正确反映②不把握规律,人们的行动就是盲目的③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④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规律,它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江苏省江阳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有句名言:“千难万难,做到实事求是最难,讲了实事求是,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西村党委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带领父老乡亲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把华西村建成了“江南首富”、“农民的乐园”。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根据是什么?(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特别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消极无为的,人们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限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

人们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物质手段,创造新的物质条件,从而使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

这是同学们解题过程中易错的点。

【变式探究】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易错点2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材料二: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干成大事,实现发展和进步,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不行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因为A.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B.人们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C.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2.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取决于A.人们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视程度B.人们的活动是否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C.人们的活动是否有正确理论的指导D.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3.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4.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任务,运用上述哲学道理谈谈你对“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重要性的认识。

【特别提醒】在解题的过程申,必须思考的两个重要条件是;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反对两种不正确的观点;二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二是“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变式探究】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的高后秀教授在实验中发现,在固态合金中存在着神秘的振荡现象,某些微区表现出明显的流动特性: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时而出现,时而消灭;有的像变化的小泡,不断地收缩、膨胀、破裂。

这一发现,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深了一步。

据此回答1—2题。

1 固态合金中存在的振荡现象表明A.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可分割C.规律发生作用是五条件的D.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2人们对固态合金中存在的振荡现象的发现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深入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的新规律。

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②人的认识是运动的主体③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变化对事物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木。

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

据此回答3-4题。

3题中材料告诉我们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揠苗助长”却年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