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国际都市圈重大交通设施配置的实践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题从世界五大国际都市圈重大交通设施配置的实践借鉴,长三角区域高速城际交通、国际海港、国际空港、国内空中巴士、水上高速通道等重大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和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着手,提出了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区域重大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国家和二省一市有关部门制定长三角区域重大交通建设规划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对于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整体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对于促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动泛长三角区域乃至中西部地区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重大交通设施统筹规划的时代背景和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一)21世纪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总趋势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整合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大都市群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方面,随着资源、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世界城市体系逐渐形成,超大城市群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浪潮的涌动和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都市群发展必须充分体现高质量、高水平、集约化和可持续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大都市群发展两大趋势和特征客观上要求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区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更好更快地协调发展。
(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制定为长三角重大交通规划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指导依据。
2006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已明确了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等四大功能定位。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一核六带”区域联动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的重大要求。这些都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依据。而长三角区域一大批综合交通网络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既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对区域内综合交通网络化的协调机制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同时,也将改变长三角以宁、沪、杭、甬为四大节点的“Z”字型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具有国际影响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沪崇苏大通道(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崇启大桥、崇海大桥)的全面竣工,将使长三角区域空间交通格局走向以上海、宁波、南通共同构成的长三角东部极核区为前导增长源,并形成纵向(沿海)发展轴,以上海苏州南京(沿江、沿线)、宁波杭州(金华、衢州沿线)为两条主要横向发展轴,共同引领长三角区域乃至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π”型空间格局。(参见图1-1)长三角区域“π”型空间交通格局的形成将极大地推动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一核六带”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