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3248公里增加到1869年的16465公里,并形成了全国铁路网。
其次,公路、水路——运河都有很大发展。 工业革命的最终完成,与拿破仑三世重视发展经济有关, 他认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主角,对经济给与干预:
(一)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重视本国技术创造相 结合。美国的工业革命象英国一样,也是首先从棉纺 织业开始的。
从英国引进: 1790年,英国纺织工人施莱特移居美国,凭他的记忆不看 图纸仿制出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1813年,波士顿商人洛 厄尔又将英国先进的强力织布机的制造技术引进美国。 本国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1790年,联邦政府成立了专利局,1790——1811年,平均 每年有77项发明。 1830年为544项,1841——1850年为6460项, 1851——1860年为25250项。 1860——1890年,美国有67.6 万项发明,约占全世界发明总数的80%,美国成为闻名世界的 “发明之家”。
第二,交通运输的变革在美国工业革命中起 着重要的先行作用。
首先从陆路开始:主要方式是修筑收费公路。 其次是水上运输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运河网,总长 度达3000英里,成为世界上运河最长的国家。 第三是铁路的兴起:对革新美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起着头等 重要的作用。 1850年,美国铁路长度已达9021英里,居世 界首位。到1913年,美国铁路长度达40.2万公里,超过当 时欧洲铁路长度的总和,为英、法、德三国铁路长度的3倍 多,占世界铁路长度的1/3。
其次,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多引进国外人才,为经济建设 作贡献。
最后,应尽快扫除发展经济的障碍。
三、法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一)法国的历史:
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查理帝国的分裂,东法兰克、 西法兰克和北部意大利,分别发展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 利三个国家。成为独立国家 。 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 统治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每小题2分,共30分)1.《论西蒙·玻利瓦尔》一文认为,玻利瓦尔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而在于他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这里“伟大的革命事业”指的是()A.推翻英国殖民统治B.实现民族独立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2.随着他挥剪剪须,一场迈向近代化的改革也揭开了序幕,俄国开始了“迅速采用西欧成果”“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材料中这场迈向近代化的改革()A.使俄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C.解放了农奴,使其成为自由人,消除了贫困D.强化了封建农奴制3.《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的反奴隶制小说。

林肯于1862年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评价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大战”。

“一场大战”是指()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4.对比同类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

从下面的描述中可得出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共同原因是()A.缺乏统一的市场B.缺少自由劳动力C.缺乏先进的制度D.缺少充足的资金5.下面是1874—1890年日、英、美、法、德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C.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6.美国在1859年首次钻出石油,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

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仅约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 000多万吨。

这一时期石油产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改进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C.现代炸药的发明D.飞机制造业的发展7.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在每次变化中都处于领先地位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内燃机推动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D.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8.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这部著作告诉世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2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留给我们的思考

2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留给我们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日美比较
经济增长
在8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基本上都保持平稳增长, 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5%,日本较高,平均 达4%以上。90年代初,美国经济形势开始逆转, 1990年增长了11%,到1991年变为负增长1.1%,但 美国经济的这次衰退仅仅持续了9个月,之后就开 始持续增长,至今已近2001年,年均增长在3%以上, 1998年更是高达4.4%, 1999年仍为4. 2%:而日本则相 反,在1990年和1991年日本经济仍然保持了80年代 的增长速度,分别增长4.8%4.3%,但此后经历了连 续三年的“零增长”,1995一1996年有所好转,但 在1997年和1998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创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糟糕纪录。
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商业超过工业,而且外贸 超过内贸。 荷兰位于大西洋沿岸,又处于北海、波罗的海至地中海的 商业要道上,些耳德河、马斯河和莱茵河这些欧洲大河均 通过荷兰注人大海,为荷兰提供了西朝英国和大西洋的优 良港口,使荷兰成为大西洋航线上的重要地区。荷兰政府 利用上述天然的地理优势,积极创造发展世界商贸。 17世纪上期,荷兰拥有全欧吨位的3/4,成为“全世界的 船运夫”和“海上马车夫”,荷兰各阶层卷进了世界贸 易大潮。“荷兰人从各国采蜜……挪威是他们的森林, 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 鲁士、波兰是他们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直到18世纪中叶以前,荷兰人以其庞大的船队航行于大 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北海,利 用世界各地的价格差异,进行世界性转口贸易,获取了 巨额利润。 荷兰商业资本占优势、工业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的特点, 成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致命弱点。到17世纪末,荷兰在 西欧的经济地位被拥有强大的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取代, 荷兰沦落为第二流国家。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

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有哪些_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弊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国财相布朗最近声称,工党执政的九年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九年,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目前,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5%,通货膨胀率仅为2%。

作者在英国的调研和讲学的岁月里,英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作者和不少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英国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探索这个问题,难怪世人对英国发展道路表现了那么浓厚的兴趣。

和平革命影响三百年什么是英国发展道路的特征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要说清楚这一点,还得先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三百多年前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

学过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688到1689年之间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这场斗争,英国终于实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树立了议会至上的权威,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事实上,这是一场取消专制的极为深刻的革命,然而它又是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而非采用暴力实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之“光荣革命”的缘故。

“光荣”的意义就在于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诉诸暴力;可以用渐进方式达到的目的,就无需采取激进手段。

这场光荣革命的意义是极为深刻的。

它绝不仅只是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更是为此后英国三百多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和平渐进变革的模式,使得从此英国社会始终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稳步前进。

这个作用对英国此后的平稳发展和对世界的启示都是十分重大的。

懂得妥协稳步前进英国这个民族最不喜欢走极端,所以在这个国家没有法西斯这种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在解决尖锐的矛盾中,它不追求用一方大胜,另方惨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胜负多寡不一,也以各有所得为宜。

英国人懂得妥协,认为变革与保守原本是跑在不同轨道上的两股力量,他们最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利益融合点上统一起来,矛盾双方彼此都做出理智的让步,避免事态走向极端,从而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逐步地实现变革的目的。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

工业化战略的国际经验纵观国际上关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各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可将国际工业化发展战略概括为率先发展、赶超发展、中央计划以及新兴发展等四种类型英美等率先发展式工业化战略及特点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的进程是自发演进产生的,美国的工业化总体上也是依照英国这种工业化模式发展起来的。

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英国工业化战略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先决条件和动因:第一,圈地运动和农业改良。

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改变了先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了商品化的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量,而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则导致了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结构升级,从而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第二,劳动力剧增与政治体制变化。

英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靠工资生存的劳动力市场则形成了相对较低的工资报酬;此外英国国内所经历的一系列政治变革,使得适合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组织和机构不断地建立起来。

国外殖民地的扩张,也为英国开拓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原材料。

第三,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珍妮纺织机与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英国产业革命序幕,各项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使英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其中以纺织业为先导,带动了采矿业、冶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扩散到其他工业部门再延伸至交通运输部门,超额利润的追求使得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产值不断下降,而工业和贸易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产值不断上升,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至此,英国开辟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工业化道路。

同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研发的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成果,都被后来者所利用,使它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综上,英国的工业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变化而实现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种自发演进的过程。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
发展 产生丁 大影 德国 化发 要 下 特点 很 响。 城市 展主 有以 几个
(一)大城市发展快、 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语 u比. 盯 11 也译作‘ 1 叻, 2. 都市化”“ 城镇化” 而前 . 工业化兴起后, 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 流向分散. 与欧洲 工业革命社会的城市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工业革命以后 旧 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 的城市功能开始转变, 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 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的中小城市、 地, 城市化过程中, 各类械市相对协调发展, 布局较为合理。大城市人口发 心。关于什么是城市化, 学术界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 所谓见仁见智, 不同 小城市也不落后。到实现城市化的 1, 年, 0 1 全国21) % 的人生活 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家认为 所谓城市化, 展很快, 0 0 简单地说, 就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或者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 在 1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13涛%的人生活在 1一 1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0 , 引 0 业人口、 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过程, 即生产方式的转换过程; 城市 25A% 人生活在20 0一 10 口 )人口的城镇.约 的%的人生活在2 0 人 口 地理学家认为 地球表面某一地域内, 城市性状态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 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 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 就是城市化 注重地域空间组织的变化: 社会学的一些学者认为, 伴防着产 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 范围广、 流向分散, 到 1 0 年, 如“ 9 7 生活在德 业革命, 出现了川 门 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用, 变 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鱿是所 愈志帝国的人口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 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 . 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 主要指在 谓的城市化运动. 。 吸认为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出现的 它以 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开 。 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 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 这 人口流动为基本特征, 包括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城市化的过程, 与经济 家乡附近, 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 弟三产业 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 发展也密切相关. 布 工业革白最早开始于英国, 是以使用蒸气机器和非再生性能源为主要 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 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书, 局合理、 (二)城市功能新变化, 新型城市兴起 结束 了撼市工场手工业和半农业的生产体系与生产方式, 为实现城市化创 技性质和功能划分, 城市的类型很多, 与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 造了历史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 是工业化对社会作用的一个结 首先是综合性大城市 这类城市以柏林为代表, 在工业革命之 果口 城市化反过来也形响着工业化的发展 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以下几种, 前, 柏林是一个政治、 文化和商业中心, 被称为欧洲的文化首都。1 世纪中 9 的关 系 。 叶后卜 这里发展了机器制造, 食品加工、 制药、 电力等工业 尤其引人注目的 二、 德国的工业革命概况 是, 拍林出现了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大公司. 它们直接影响了 德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 世纪3。年代 时间较英、 美国家都晚. 但 9 法, 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统一后, 柏林不仅仅是德国的政治 却异军突起 发展迅速, 0 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基本上己经完成了 到2 中心, 也是经济、 科技和教育中心, 文化、 商业、 交通运输、 信息等行业迅速发 工业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在三、 四十年代以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在德国统 展 吸纳了来自东普鲁士和其他地方的大量移居者, 使城市人口直线上升, 一之后 德国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卯年代再次出现了发展高潮。第一 在 从1眨。 年的20万上升到18?0年的, 7涛万, 0 年突破T Z 万大关 达 191 o 次工业革命发展是从纺织轻工业开始的, 但是德国自身的发展特点是铁路 到2 72 万. 比 182 年增加了9 倍多, 0 0 成了德国第一、 欧洲第三和世界第五 等重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其它轻工业的发展 间时带动了其它工业和经济 大城市. 其次是矿业城市. 尤其是德国西部的鲁尔区, 很多城市在原先的 的发展 从 四 世纪 7 年代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娜发前夕, 0 在这一时期, 德 小村镇基础上迅速崛起, 大批衣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这里, 变成 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 终于从口 拥有强大工业力量 了产业工人和城市人口.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 商业 家庭服务业、 交通和通 的农业国斤 转变为‘ 拥有雄厚农业基础的工业国”实现了从农业主体社会形 . 讯、 建筑业等也发展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再次还有港口城市和铁 态向工业主体杜会形态的变迁. 略城市. 这类城市如汉堡、 不莱梅、 基尔等 此外还有文化城市. 如波恩、 威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作者:郭志恩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河北保定大学历史学院071002摘要: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每个国家因为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德国作为一个后起到强国,其现代化的道路明显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呈现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现代化容克普鲁士国家统一【中图分类号】I2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60-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的过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它可与人类诞生、文明出现并称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变革。

对于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但是因为各国的条件不同,所以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强国,它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容克和普鲁士是德国工业化的领导力量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但是,德国由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使其领导权为容克和普鲁士所掌握。

传统阶级容克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与容克的经济政治利益存在一致之处。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土地贵族的部分成员有能力抗衡其中反动分子的意志,为赶超其他国家而掀起一场工业化运动。

①这种现象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德国工业化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工业化与普鲁士富国强兵要求一致,正是普鲁士容克起初大力支持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17-18世纪,普鲁士政府就有通过国家政府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传统。

19世纪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潮流的改革。

19世纪后的改革,在促进容克资产阶级化的同时,也给普鲁士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普鲁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关税同盟的组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德意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政治生活中的新形象。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认识铁血政策
即战争和强权政治
评价:在德意志分裂、内有奥地利,外有
法国阻挠统一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强权政 治和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推动资本主义发 展。
内部 奧地利
主要障碍:
外部
法兰西第二帝国
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战争的一种形式。因参与者是王国与王 国或发起国是君主制国家而得名。
三次王朝战争

“……德国人越来越把自己限制住。德国的38道关税 线和过境线,使国内的往来陷于瘫痪,它的作用几乎 正像把人身的每个肢体用绳子绑紧,以阻碍血液由一 个肢体流入另一个肢体一样。在汉堡与奥地利进行交 易,在柏林与瑞士进行交易,要经过10个国家,了解 10种关税和地方制度,支付10次强迫征收的税……” ——李斯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束分裂 统一的市场 打败法国,得到50亿法郎 的战争赔款 资本 阿尔萨斯、洛林的矿藏 资源 打败法国,奥地利,改变 欧洲国际格局 成为新 兴的强国 不利: 普鲁士的旧制度依然 存在,保留了一定的 封建残余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 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 富侵略性的国家
德国的特点——现代化的畸形儿
统一与现代化互为促进:(德国属于追赶型内源性) 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改革和3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国 家的统一运动。德国统一,一方面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 现代化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49年,战败的德国被分裂为两 个国家。41年后,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经济工业化成就巨大,但政治民主化严重滞后: 19世纪末,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势头,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德国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帝 国主义强国。然而,与经济工业化相比,德国政治民主化极不平 衡。1871年德国统一后,不仅建立了专制主义君主政体,而且还 保留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20世纪30年代,德国又建立了反人 类、反文明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战后盟国对联邦德国的民主改造, 才逐步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

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

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

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

两次工业革命与德国成为工业强国1867年世界工业博览会上的克虏伯大炮“迟到?快速?彻底”是德国工业化的特点?作为工业革命的母国,英国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美国也随英国之后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相比之下,由于受到分裂割据等因素的困扰,直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才在西欧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工业化的步伐?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较晚,進程却相当快,发展道路有其独特性?大致看来,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和50?60年代的大规模展开阶段?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革命一样,德国工业革命也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但是,德国棉纺织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始终无法追赶上实力强大的英国纺织业?德国1835年时的棉纺织业生产水平仅相当于英国1788年的生产水平,而英国1850年时的皮棉加工能力,德国直到1900年左右才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锋国家,具有纺织业领域特别是棉纺织业领域的绝对优势?此外,原料供应本身也限制了德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铁路建设?从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铁路建设,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迅速转向铁路建设,主要动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德国学术界和经济界等一些重要人物的远见卓识?在学术界,著名国民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铁路建设对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鼓吹通过铁路交通来发展德意志“全民族的经济”?李斯特的《论作为德国铁路总系统基础的萨克森铁路系统》等文章的影响遍及整个德国政界和经济界,日后的德国铁路建设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规划?在经济界,哈尔科特?康普豪森?汉泽曼等著名实业家和银行家也看到了铁路建设的广阔前景,积极鼓吹和投资于铁路建设?其二,德国各邦政府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的考虑,也竞相加入铁路建设行列?结果,德国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所谓的“赛跑”性竞争?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德国铁路建设虽然迟于英法等国,却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1835年,当长度仅6公里的德国第一条铁路开通时,英国已有铁路544公里,法国141公里,甚至袖珍小国比利时也已有了20公里的铁路?此后,由于许多私营股份公司和各邦政府竞相投资,铁路建设在德国呈现一种爆炸性扩张趋势,投入铁路建设的人力和资本急剧增长?1840年德国铁路企业的劳动力人数仅为1648人,1850年为26084人,1860年为85608人,1870年增加到了161014人?铁路营运里程也因此迅速增长?1835年德国铁路仅6公里,1845年2300公里,1855年8290公里,1865年14690公里,1875年则达到了27960公里?从横向比较看,同一时期德国铁路建设的速度也远远高于英法等国?据统计,1840-1850年,德国铁路长度增长约11.49倍,远远高于英国的3.42倍和法国的4.86倍?英国的铁路总长度虽暂时领先于德国,但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从阶段性发展上看,英国与德国的铁路建设速度相比,差距也很大?英国在1825年到1840年的开头15年间,铁路长度从零发展到2411公里,德国的铁路长度却在最初的15年中由零增长到了5856公里?德法两国间的铁路发展比较更能说明问题?1840年德法两国的铁路里程基本持平,法国略长?10年以后,德国却拥有了两倍于法国的铁路线?而另一欧洲大国俄国最初10年的铁路建设速度与德国铁路建设最初10年的速度相比同样处于下风?后者在最初10年中的建设速度(2300公里)远远高于前者(501公里)?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铁路建设速度居欧洲各国之冠?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使李斯特在1833年规划的德国铁路干线仅用20年时间就变成了现实?铁路建设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而且使运输费用大幅下降,因而大大改善了德国的交通运输状况?1840-1870年间,德国铁路每人/公里运价从4.4芬尼下降到了3.4芬尼,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这显然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和煤?铁等生产资料的流通,使生产力发展有可能打破地区界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提高,物产资源丰富的内陆边远地区也因此而不再与世隔绝,因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普遍开展?大规模铁路建设的最大功绩则在于直接或间接地促進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为主导性产业的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以至在19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工业高涨的局面?首先,大规模铁路建设推动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德国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早在1815-1820年间就引入了英国的“搅拌法”冶炼技术?然而,由于需求不足,钢铁生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19世纪40年代以后,铁路建设对铁轨?机车和车皮制造等需求的刺激才推动了德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研究表明,当时德国所有现代型铁厂50%以上的产品用来供应铁路建设,但仍不能满足需求,以致德国钢铁工业在19世纪50年代后只有通过更猛烈的发展来适应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需要?1840年,关税同盟及德意志帝国境内生铁产量约19万吨,1850年为21万多吨,1860年约53万吨,1870年则上升到139万多吨?同期德意志联盟的钢产量分别为12万多吨,19万多吨,42万多吨和104万多吨?这些数据表明,在1840-1870年间,德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分别增长6倍和8倍以上,1850年以后增速超过每10年翻一番?这种发展与铁路建设的拉动紧密相关,因此与上文关于铁路里程增长的曲线非常吻合?其次,铁路建设大大推动了煤炭工业的“扩张”?一方面,机车燃煤的需求以及铁路建设引发的钢铁工业扩张对焦煤的需求等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当时德国石煤产量的1/3直接用于满足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铁路网的建成大大降低了煤炭运输成本,提高了德国煤炭的竞争能力,使德国煤炭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扩大?西里西亚和鲁尔等矿区的煤炭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各地,将曾经盘踞在德国市场上的英国煤炭“排挤”出了德国?德国煤炭产量因此迅速增加?1840-1870年,德国石煤产量从318万吨猛增至2640万吨,增加7倍以上,也超过了平均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其三,铁路建设促進了德国机器制造业的進步?在这方面,蒸汽机车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典型性?机车制造技术相当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机器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和实力?德国机车制造业的发展既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铁路建设对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制造业的积极促進作用,又可以作为一个缩影,向人们展示这一时期德国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状况?1835年第一条铁路建成后,德国各大邦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机车制造厂,其中以柏林波尔锡希机器厂发展最快?1841年,波尔锡希制造出第一台机车,30年后它便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车制造厂?机车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德国对国外机车的依赖状况?1842—1843年,德国投入营运的机车共245台,其中德国国产机车仅38台?到1851年时,这种状况就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在1084台运行机车中,德国自己生产的机车已达到679台,占机车总数的63%?由此可见,以机车制造为代表的德国机器制造业在19世纪40?50年代取得了长足進步?到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经达98000人?上述可见,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包括钢铁?煤炭和机器制造等在内的一些最重要工业部门无不受惠于铁路建设而得到迅速发展?铁路建设因而被视为德国工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先导部门”?从这一意义上讲,铁路建设是德国工业化進程开始阶段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龙头?当然,其他积极因素对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德国没有参加海外殖民掠夺,原始资本积累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国?但是,它却通过成立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等渠道筹集到了大量资本?1849年前,德国仅有18家股份公司,而1850-1859年间,德国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竟达251家?这一时期的股份银行也很活跃?1850-1870年,仅普鲁士就存在20家股份银行,资本近1亿马克?德国的一些大银行,如贴现公司?达姆施达特工商银行?德意志信贷银行等,都创办于19世纪50年代?这些股份公司和股份银行“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财力上支持工业企业”?经过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发展,到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夕,德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等地,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進程重要标志的蒸汽动力在德国出现了迅猛的增长?1850-1870年间,德国的蒸汽动力从26万马力增加到了248万马力,法国在同一时期内从37万马力增加到185万马力,英国从129万马力增加到404万马力?可见,德国在发展速度上要远远高于法国和英国?到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3%,超过法国(10%),進入世界先進资本主义国家行列?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评价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各国的工业品时曾自豪地写道:“我们的铸钢是无可匹敌的,我们的玻璃?我们的纸张出类拔萃,我们在化学产品方面击败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竞争,我们的织布机?工具机和蒸汽机车至少已经与英国和美国的不相上下———相比较而言,这一目标是极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有不俗的表现,发展迅速。

德国工业化体系

德国工业化体系
此外,德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 技能型人才,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这也是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德国建筑工业化体系
4、 施工:德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有着预制建筑的施工经验,从豪赫蒂夫, 旭普林这些大集团公司到地方 上的小家族企业,完成了很多预制建筑领域的创新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在工具和支撑,模板方面,象哈芬,多卡 这类公司则是对这些施工企业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在吊装机械方面,像利勃海尔这类公司则做着贡献。预制建 筑方面也有专门的协会,促进着交流与创新。
2、设计:设计工作在德国的特点是分工有序,是各专业设计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筑单位负责牵头与客户 对接,然后相关的专业设计机构(如水、机电、暖通等)所也会受委托进行专项设计。预制构件深化则是和结 构设计基本结合在一起,也有分开的情况。相关的软件厂商,则会积极开发软件系统和数据标准,方便设计师 们进行协同设计。同时BIM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设计成果不仅仅是图纸还有大量的数据和清单,与生产系统以 及各企业ERP管理系统方便对接。在产业模式上,德国是设计师负责制,打通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环节, 保证了产业链的协同,更好了发挥了产业化的优势。
德国建筑工业化体系
3、生产:可以说德国建筑产业里具有工业化的基因,德国强大的机械设备设计加工能力使预制构件的生产得 到了变革式的飞跃发展。在板式构件的加工方面,由于有了类似安夫曼, 沃乐特这类专职于做设备加工的企业 和优立泰克, SAA 这样的生产控制系统的软件供应商的支持,流水作业变为可能,而且摆脱了传统板式构件预 制必须具备固定模数尺寸的限制,更加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非板式构件的加工方面,通过大量家族企业孜 孜不倦的开发新产品,完善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得以降低。生产所需的预埋件与消耗品从门窗, 保温隔热构件,起吊件,套管,电气开关线盒线管,钢筋制品,化学剂等等都是各自专业的厂家进行供货。构 件的特殊运输车辆也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被车辆供应商结合需求不断的开发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 产品标准,研发,协调等方面协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制造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制造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

比较制造德国工业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比较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传统与现代共生,需要积极探讨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

德国工业4.0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全球加快全面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

德国工业4.0与美国比较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和一些学者说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等,都是以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反映了工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着重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特点,比较中国制造2025,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德国工业4.0主要特点德国工业4.0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集成,四个特征和六项措施。

一个核心:互联网制造业,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两个重点:领先的供应商策略,成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者;主导的市场策略,设计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知识和技术转化方案,引领市场发展。

三大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纵向集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横向集成,全社会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

四个特征:生产可调节,可自我调节以应对不同形势;产品可识别,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产品分辨出来;需求可变通,可以根据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设计、构造、计划、生产和运作,并且仍有获利空间;四是过程可监测,可以实时针对商业模式全过程进行监测。

六项措施: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复杂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创新工作组织和设计方式;加强培训和持续职业教育。

把德国工业4.0放在全球范围和历史背景中比较发现,可以看出德国工业4.0有以下5个重要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德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的特点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德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德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德国科技的进步。

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德国工业革命晚于英、法、美,这主要因为德国政治上长期分裂,以及16世纪以来农奴制的再版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国内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

但在最初20年,德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1848年革命后,德国工业革命才蓬勃开展起来。

到60年代末,工厂制度已在各先进工业区占了主导地位。

1871年普法战争后,国家实现了统一,并从法国手里获得大量土地、资源和赔款。

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到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完成。

长期政治分裂使德国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工业革命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国内的掠夺,主要方式是在进行农奴制改革时向农民索取赎金。

据统计,仅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容克就掠夺农民赎金10亿马克。

贵族地主们除利用这笔赎金把原来的封建庄园逐步改造为容克-资产阶级农场外,还投资于工业。

除少数人上升为富农外,赎免了封建义务的农民绝大多数走向破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德国还成立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引导资金流入工业领域。

德国工业落后及工业利润丰厚也吸引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向德国投资。

国家分裂使德国工业革命面临的市场问题特别尖锐,这个问题通过关税同盟的建立得以缓解。

后来,又相继成立中德和南德关税同盟。

1834年,这几个关税同盟联合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

农奴的解放也扩大了国内市场。

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19世纪3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德国的第一条铁路——富尔特-纽伦堡铁路便建成通车了。

从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就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德国还大力修公路,开运河,建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随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设计不断产生,那么你想知道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推荐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德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德国工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做工精细,持久耐用.考虑周到,讲究实效。

德国设计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中的民主特色,并反复提倡“优良造型的原则”,这种思想造成了几代德国设计师对于责任感的高度重视。

设计中的理性原则、人体工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于他们而言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绝对不会因为商业的压力而放弃。

德国产品设计的总体特征体现为: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机器外表与色彩(很少采用色彩比较鲜艳的设计,以黑色、灰色为主要色彩)。

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期,随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世界范围内所奉行的设计理念并没有把多数的普通大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只是认为设计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当时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及欧美国家的“新艺术运动”都把定位于为权贵服务的精英主义。

后来在欧美国家同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一次真正的设计上的革命,通过这次运动,设计才第一次成为为大众服务的,为大工业化、批量化生产服务的活动。

在这一次带有民主主义性质的设计革命中,德国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设计特征为德国的设计发展乃至世界的设计发展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德国现代设计特征引言历史上每一次设计改良都伴随着设计思潮的改良而进行,就有如革命一般。

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的“万国博览会”带给人们的是对于机械化产品美学质量的下降的担忧和不满,随之而来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使设计家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如何才能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但是很可惜,这场运动从实质上使反对工业化时代的大机器生产特征的,因此并没有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后来的一些运动也没有很好地探索出一种设计改良的方法。

德日工业化道路研究

德日工业化道路研究

德日工业化道路研究后起之秀-------德日工业化道路研究及启示摘要: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本文在德日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下具体分析德日工业化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日本工业化政府主导型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

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

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

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传统生产体制。

同时扩张侵略、掠夺财富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

一、政府主导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德日的应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国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革命。

其主要改革措施有:实行高关税政策,以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招聘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组织成立科学研究团体,及时介绍国外新技术和科研新成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