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德国的工业化

合集下载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通过依靠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创新,德国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

一、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德国工业化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提升,更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创新。

德国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如印刷机、物理学、化学学以及工程技术等。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二、市场竞争的优势市场竞争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德国把市场竞争视为激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企业竞争,刺激了市场创新的需求,使得原本经营不佳的企业被迫提高效率。

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它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激发和技能的提升,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德国工业生产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特征。

该特点表现在工业制品的生产、工人的培训和组织方式上。

德国政府通过制订有力的工业生产法规和提高工人福利条件等措施,实现了工业生产网络的高度组织化和标准化。

例如,德国有的企业对生产工序实行严密监督,通过端到端的生产管理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生态系统高度保护,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必须高效利用资源。

德国企业专注于建设高效的工业系统,使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例如,德国的钢铁企业实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能源,使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

五、技术开发和教育除了依靠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高效资源利用等经验外,德国的成功还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德国有一整套严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培训、技工学校和大学等。

这些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创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工业化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展开全文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这是由于德国在创新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在复杂工业过程管理方面高度专业化。

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占据全球信息技术能力的显著地位,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些都意味着德国确立了其在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因此,德国以其独特的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潜力——“工业4.0”,并开始推进新一代工业升级计划。

作为全球工业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德国在新时代发展压力下,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正越来越激烈,德国并不是唯一认识到“将物和服务联网运用于制造业”趋势的国家。

此外,给德国制造业带来威胁的不仅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因美国也已采取措施,通过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

制造业的数字化、虚拟化正在彻底改变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为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以及美国都打算大幅提升工业产值。

美国的通用电气(GE)于2012年秋季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 ial Internet)概念,这是一个将产业设备与IT融合的概念,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而日本的各企业也在推进M2M和大数据应用。

“工业4.0”的关键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ICT),具体包括联网设备之间自动协调工作的M2M(Machineto Machine)、通过网络获得的大数据的运用、与生产系统以外的开发、销售、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系统联动等。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只是在生产工艺中运用ICT,而“工业4.0”将大幅扩大应用对象。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方式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方式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方式19世纪,德国逐渐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而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方式,也是值得探究和研究的。

一、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当时,德国是一个由各个小国家组成的联邦国家。

虽然这样的国家形式给德国的经济统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通过铁路、运河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1840年左右,德国的纺织、化工等行业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到了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煤炭和铁矿石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各种新兴工业领域的兴起和不断改进的技术,也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不断的助力。

在20世纪初期,德国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成熟。

非农业就业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从1861年的27.3%增加到1913年的49.7%。

德国的机器制造、汽车、化学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也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竞争力。

二、德国工业化的方式德国工业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支持和干预德国的工业化始终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

德国政府实行高关税,使得进口产品价格变高,提高本国工厂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扶持优势产业、提供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等手段,大力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

2.组织协作在德国,企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德国的行业协会、技术协会等组织,为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此外,德国的银行、商会等也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信息服务。

3.创新和技术升级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技术升级和创新。

德国最早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机器工业、化工、电气、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重大的进展。

在机械制造领域,德国人推广使用自动化生产线,精密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改进。

4.资本和企业德国的资本和企业,也是德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德国的资本在资产结构上更加稳健,各家企业之间也多难以逾越的堡垒,这一切都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够在一战结束后崛起,与多重原因有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原因:
1. 工业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知识和教育:德国注重知识和教育的普及,建立了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得德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3. 国家组织和管理:德国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管理性,工业生产、科研等活动能够高效地被组织和实施,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对德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统一的国家意识:德国在一战后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意识,国家和人民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种信念和精神支持也是德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总之,德国在一战后能够崛起,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德国人民和政府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繁荣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主要的经济和科技大国之一。

【人类经济万年史—196】德国工业化

【人类经济万年史—196】德国工业化

【人类经济万年史—196】德国工业化德国工业化德国继19世纪50-60 年代的工业高涨之后,从1870年初起,工业又出现跳跃式增长。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工业生产提高了4.6 倍。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上升了6.5 倍,消费品的生产上升了2.4 倍。

从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来看,1860-1870 年仅为2.7 %;1870- 1880年上升为4.1 %;1880-1890 上升为6.4 %;1890-1900 年为6.1 %;1900-1913年间仍达4.2 %。

德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英、法两国,仅次于美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中,重工业和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特别迅速。

1870-1913 年的43年间,煤产量从3400万吨增至27730 万吨,增长了7 倍多;生铁产量从140 万吨增至1680万吨,增长了11倍;钢产量从20万吨增至1770万吨,增长了近87.5倍。

1913年德国的煤产量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钢和铁产量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

作为重工业基础的煤、铁、钢的迅速增长,对整个工业的增长起了巨大的作用。

机器制造是德国工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门,从19世纪90年代起发展特别迅速,其中发电机的制造和造船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1895-1910 年期间,电机产值从7800万马克增至3.68亿马克。

德国的造船业是在全国统一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1872年在不来梅创建了第一家造船厂' 韦泽尔' 股份公司,1878年又在汉堡建立了第二家造船厂' 布洛姆- 福斯' ,此后,在基尔、斯台汀等地相继建立船厂,从而使商船吨位迅速增长,1870年为98.2万吨,1900年194.2 万吨,1910年300万吨,1914年为510 万吨。

这时,德国的造船业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还接受国外订货。

在重工业的发展中,德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占有突出的地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9世纪末期,德国经济开始了重大的转变,从一个主导农业的国家向一个工业化的强国转变。

这一变革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的工业化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德国的工业化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的。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纺织品、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后来扩展到化学、机械制造和电子等领域。

这些产业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德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德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铁路网络。

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系统之一。

这个铁路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和物流保障,而且还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

德国工业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还积极推动技术和创新,通过引入外国专家和资本来吸引最新的技术和思想。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德国成为了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制造国家,而且还成为了许多新技术的发源地。

德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德国很快就恢复了它的工业化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志愿工业化。

志愿工业化实际上是一项计划,旨在把被战争摧毁的工业设施重建起来。

这项计划让德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被毁工厂的重建,也让德国的经济快速恢复了过来。

德国的工业化对经济影响深远。

首先,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德国的城市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如此之大的发展。

城市中的劳动力来自许多不同的区域,这就为文化的交流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同时,城市中的工人阶级也开始组织自己,这最终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出现。

其次,德国的工业化促进了贸易和全球化。

德国的出口成为了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扮演了全球生产链中的关键角色。

一些德国公司如大众、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

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

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

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

案例科学技术与德国工业化

案例科学技术与德国工业化

案例:科学技术与德国工业化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

德国的工业化较英法美诸国起步晚的多。

经济发展也较之落后很多。

但是,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

19世纪末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接近于英国。

到20世纪初,就远远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德国是依靠什么超越英法,实现工业化的呢?这当然有许多条件。

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无疑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德国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成功经验如下:第一,国家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并直接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为国家服务。

德国有良好的科研传统,这种传统的政策一直保持下来。

德国统一后不久,国家就完全控制了科研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国立科学院、科研所和国家扶持建立的科研体系;以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科研所和实验室;企业中的各种科研机构。

不论是国立科学院、科研所,还是大学科研中心、企业科研机构都直属于国家,国家对科研实行领导和监督,下达各种科研任务,国家还规定一切科研人员都是国家人才,由国家发给薪俸。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国家十分重视科研动态,扶持创办了许多专门刊物,如《李比希年鉴》、《物理化学杂志》、《化学会刊》等。

国家始终牢牢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跟随国家的指挥棒转,因此,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通过创办技术院校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并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德国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发财和竞争的手段,德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创办各种中等技术院校和大学,一方面广泛搜罗人才。

科技院校成为德国科学家的摇篮,许多企业家也到科技院校接受一般教育,科技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相当迅速。

仅以科技大学人数为例,1891年,技术大学有学生4209人,综合大学有27398人,综合大学的学生是技术大学学生的6.5倍。

德国工业化及其影响

德国工业化及其影响

德国工业化及其影响德国工业化是19世纪后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化运动之一。

它的成功不仅让德国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工业化进程和对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影响。

一、背景德国曾经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直到1860年代,德国国内的生产力比其邻国低,国内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

这种情况推动了德国开始加快工业化进程。

二、进程1.投资通过投资,德国政府建设了一些具有战略性的大型厂区,例如博希(Bosch)的发动机工厂,西门子(Siemens)的电气工厂,谷歌(Google)的炼油厂等。

这些企业为未来德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技术创新德国工业化也与其先进的技术密不可分。

德国工程师发明了一些全新的工艺,例如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明的电磁波,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的汽车,因此,德国这个国家在全球工业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3. 政府支持德国政府也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比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关税和其它保护性政策,对本国产品进行鼓励和发展;以及提供了大量资金。

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投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铁路连接了德国不同城市和地区,促进了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三、影响1.经济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许多工人工资增加,工会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2.现代化运动德国的工业化也影响了现代化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设计师和建筑师开始感兴趣,并将自己的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代化运动中,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从工业化中带来的巨大机会。

3.科学技术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也促进了一些领域的发展,例如航空、化学、医学和基础科学等。

这些科技进步从德国向全球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发展。

总之,德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同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时期都在缩短,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德国三次工业革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国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德国三次工业革命评论里夫金对本报记者这样描述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模式下,基础设施已具备生产边际成本为零的绿色能源的功能。

无数中小企业家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利用免费能源生产产品,并凭借边际成本为零的互联网搭建行业合作平台,如目前网络商店平台,从而进行零成本或低成本营销。

对于资源短板的中小企业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描述的画面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艾伦·弗里德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呈现了一种新兴前景,即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廉价的新能源、低成本的生产模式等等创造出其他新兴社会组织。

即使我们不把它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种前景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非集约化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具有颠覆性。

里夫金以欧盟“低碳经济”计划为例,阐述了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蓝图的五大支柱:第一、新能源的利用。

第二、新型基础设施具备清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

第三、能源绿色储备方式。

05大学形势与政策工业4.0-6p.

05大学形势与政策工业4.0-6p.

工业4.0 (Industrie 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工业4.0内涵其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2]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工业4.0目标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

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4)有更好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

工业生产流程的首要战略目标仍然适用于工业4.0:用定量的资源实现最高的产量(资源生产率)和用最少的资源实现特定的产量(资源效率)。

CPS使制造流程在个案基础上实现整个价值网络的优化。

此外,无需停止生产,系统能够在生产期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进行持续优化,减少其排放量。

(5)通过新服务创造价值更大机遇。

工业4.0为价值创造提供了新途径,也促成了就业的新形式。

德国工业化体系

德国工业化体系
此外,德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 技能型人才,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这也是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德国建筑工业化体系
4、 施工:德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有着预制建筑的施工经验,从豪赫蒂夫, 旭普林这些大集团公司到地方 上的小家族企业,完成了很多预制建筑领域的创新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在工具和支撑,模板方面,象哈芬,多卡 这类公司则是对这些施工企业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在吊装机械方面,像利勃海尔这类公司则做着贡献。预制建 筑方面也有专门的协会,促进着交流与创新。
2、设计:设计工作在德国的特点是分工有序,是各专业设计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筑单位负责牵头与客户 对接,然后相关的专业设计机构(如水、机电、暖通等)所也会受委托进行专项设计。预制构件深化则是和结 构设计基本结合在一起,也有分开的情况。相关的软件厂商,则会积极开发软件系统和数据标准,方便设计师 们进行协同设计。同时BIM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设计成果不仅仅是图纸还有大量的数据和清单,与生产系统以 及各企业ERP管理系统方便对接。在产业模式上,德国是设计师负责制,打通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环节, 保证了产业链的协同,更好了发挥了产业化的优势。
德国建筑工业化体系
3、生产:可以说德国建筑产业里具有工业化的基因,德国强大的机械设备设计加工能力使预制构件的生产得 到了变革式的飞跃发展。在板式构件的加工方面,由于有了类似安夫曼, 沃乐特这类专职于做设备加工的企业 和优立泰克, SAA 这样的生产控制系统的软件供应商的支持,流水作业变为可能,而且摆脱了传统板式构件预 制必须具备固定模数尺寸的限制,更加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非板式构件的加工方面,通过大量家族企业孜 孜不倦的开发新产品,完善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得以降低。生产所需的预埋件与消耗品从门窗, 保温隔热构件,起吊件,套管,电气开关线盒线管,钢筋制品,化学剂等等都是各自专业的厂家进行供货。构 件的特殊运输车辆也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被车辆供应商结合需求不断的开发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 产品标准,研发,协调等方面协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5年德国化工业增速创德国统一以来的最高纪录

2005年德国化工业增速创德国统一以来的最高纪录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1 第 2期 3卷
化工 生产 与技术
C e ia Pout nadT cnl y hmcl rd co n eh o g i o
・9 5・
() 轴承压 盖 与轴 承之间 安装挡 油 圈。为 了减 1在 少 轴 承 体 在 运行 中飞溅 到 主轴 与轴 承 压 盖 上 面 的
德 国化 学 工 业 协 会 ( C ) 新 统 计 数 据 显 示 ,0 5年 德 V I最 2o
年美国纳米复合材 料市场需求量 为 1 4亿磅 ( 7 t, . 5 约 O k)到
21 0 0年 该 市 场 需 求 量 将 达 到 3 4亿 磅 ( 16 k) . 4 约 5 t,而 到
VI C 同时指 出 ,05年德国化工业在欧盟 国家中表现最 20
为 突 出 ,0 5年 欧盟 化 工 业 的增 速 为 28 20 . %。 在欧 盟 中较 大 的
4 结束 语
风 机是 冶 金 、 工 生 产 中的 常用 设 备 , 化 箱式 轴 承座 润滑 油 泄漏 问胚 比较普 遍 , 封 的可 靠性 往往 密 不如 人 意。此 改 造提 高 了机 械 密封 的使 用 性 能 , 降
圈与轴承压盖之间应保证有 2 3m  ̄ m的间隙。此甩
油 圈 能将 沿 主 轴 向外 泄 漏 的 大 部 分油 在 进 入 迷 宫
1 8 :2 . 9 41 5
显 示 的 问题 , 轴 承箱 和管 式 液位 计 进行 了清 洗与 将
疏通 , 同时在 轴 承箱 箱体 上 盖 增加 了一个 油 尺 以便
于检查 油位 。操作 者 可根据油 位情 况及 时添加 润滑
油即可。
【】黄志哲. 3 设备管理与维修I 】 E 煤炭工业出版社, 0 : . M . 京: j 2 53 0 2

德国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创新

德国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创新

德国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创新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竞争力。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和其中一个最具活力的国家,德国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化的发展。

那么,德国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是如何铺就的呢?一、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德国工业化起始于19世纪初期,主要是由德国南部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所带动。

在齐柏林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的工业体系逐渐成型,德国逐渐开始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

在海因里希·冯·汉克尔(Heinrich von Hanke)的努力下,德国先后成立了机械学校、煤炭集团、钢铁联合企业等,为今后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德国开始成为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工业体系之一。

二、德国科技创新的历程除了工业化的成功之路外,德国在科技领域也不可忽视。

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了X射线,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20世纪初期,德国在化学、生物和医药等领域也取得巨大的成就。

例如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克劳斯(Friedrich August Kekulé)发现了苯环结构,进一步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此外,20世纪初期的德国还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马克思·普朗克和恩斯特·鲁特来等等。

他们的科学成果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对今天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德国工业化和科技创新的交织正如英国的工业化所带动的科技创新一样,德国的工业化也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创新。

德国的工业化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革新,促进了工程、制造和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德国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为工业创新提供支持,其中包括最早的Max Planck协会(Max Planck Society)、弗朗霍夫制造业研究协会(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等等。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

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早期德国大学以中世纪为源头,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影响,在“束缚”与“自由”的交替更迭中,开始了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今天给大家找来了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篇一德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国为何没有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地?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英国经济还在继续发展。

它的一些传统部门,如造船业、金融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电气等发展也很快。

但就其经济总体而言,它与美国和德国相比,就相对落后了,被美、德赶上并超过。

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是背着沉重的旧包袱。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业革命的母国,英国的很多工厂都存在百年之久,企业设备陈旧。

当后起的国家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英国还在使用旧机器设备。

因为,在资本家看来,拆毁旧的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机器设备,换上新的机器设备是不划算的,这就阻碍了英国工业的进步。

第二是殖民地的作用。

英国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资本投资的最好场所。

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便宜,原料价格低廉,工业利润大。

因此,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资本输出占世界的第一位,一战前的几年中,英国每年在殖民地和国外的投资额与在本国的投资额是六与五之比。

资本输出给英国带来惊人利润,仅1912年就达17600万英镑。

英国虽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很繁荣的,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

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德国早期工业革命时间_德国早期工业革命背景

德国早期工业革命时间_德国早期工业革命背景

德国早期工业革命时间_德国早期工业革命背景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

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德国早期工业革命,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德国何时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

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什么_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讲解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什么_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讲解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什么_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讲解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家。

德国在电气、内燃机、化学工业和炼钢工业等四个重要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一:内燃机创造和发明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等特点,可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

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

这种起动方便的汽车有三个轮子,每分钟的转速约二百五十次,时速约十五千米,带有一个用水冷却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3/4马力,用电点燃。

这部汽车使本茨第一个获得汽车专利。

接着,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这种柴油机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

它不仅用于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作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发展也很迅速。

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

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地开采和提炼石油,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二:莫尔斯电报机发报新通讯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有线电报就已经问世。

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制成一台电磁式的电报机。

后来,他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61千米长的实验性电报线,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规模工业化
•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得益于对洛林的开发,19 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 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钢铁工业的高速 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 主导性部门。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 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 口国。
三、大规模工业化
• 电气工业
电气工业的兴起使德国成为先进 工业国家。19世纪80年代,以维尔 纳· 冯· 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 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率先开 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到1896年, 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 电气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后发优势
• 特点
1)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丰富得多。 2)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技术、设备以 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3)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 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 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三、大规模工业化
• 企业的变迁
其二,德国企业进一步卡特尔化。 卡特尔组织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 它们是由那些保持着独立地位的企业, 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 定自愿组成的同盟。1897年,卡特尔组 织的合法性得到帝国最高法院的肯定后 发展更为迅速,到1905年,该组织的数 量已增至385个。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教育和科技的推动作用
早在18世纪末期,德国就确立了所有 6-13周岁的儿童都应该接受普通教育的原 则。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于 此同时,各邦(州)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 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高等 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本国特色突出
(2)德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组织 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卡特尔组织保证 了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回报率,从而避免 过度竞争;另一方面,银行对企业贷款 和参股既解决了企业的资本短缺问题, 又由于参与企业的监事会,从而构成了 德国企业管理的双层管理体制。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政府主导的工业化
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德国各邦政府 都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如实行 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营企 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 招聘外国技术人员等。普鲁士在这方面表 现尤为突出。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其政 府就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 两次派遣官员赴英国考察。此后,政府还 直接参与修建铁路,兴办煤矿和炼铁厂。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本国特色突出
德国的工业化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 表现为:(1)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具有创 新性。德国没有完全照搬别国的模式, 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 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来实行工业化。 这使德国很好地抓住了后发优势,以重 工业为突破口完成了工业化。
后发优势
• 含义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在推动 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 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 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 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 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 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 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三、大规模工业化
• 化学工业
尽管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工业对 苏打和硫酸的需求导致英国最先建立起 现代化学工业,但德国却抓住化学研究 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 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 的地位。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 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 马克。
三、大规模工业化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技术
一方面,德国通过无数的工业间谍 获取技术秘密,同时通过丰厚的待遇鼓 励技术工人移居本国。另一方面,德国 通过挖掘自身的技术传统和引进外国先 进技术,使得技术不断进步,在纺织、 冶金、钢铁乃至新兴工业方面都取得了 突出的成就。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技术
此外,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技术优 势,德国还加强了技术教育。早在19世 纪2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州)就开始 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 校。而且德国的高等教育既注重理论的 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得益于 此,德国在工艺技巧、科学文化水平及 实际运用能力方面都居欧洲之冠。
德国的工业革命
——国家主导的工业化
一、工业化起步的环境
• 关税同盟
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于1834年 建立,该同盟共有17个德意志邦国,并 已具有了现代关税同盟的基本内涵,即 对内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 税。关税同盟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 发展,促进了德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 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 企业的变迁
工业化过程中,德国企业的变迁有两 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德国企业的规模和 管理方式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 而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大部分企业都是 中小规模的,通常由单个人或是参与合伙 的有限几个人指挥和经营。而随着企业规 模的扩大,分工细化以及产品日趋多样化, 企业纷纷采取了科层制的策略安排。
一、工业化起步的环境
• 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内部市场的统 一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前者实际上是自 由贸易原则在德国内部的应用,它使交 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便利,从而刺激 了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扩张。而后者 是指关税同盟为德国的工业制品开辟了 宝贵的海外市场。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铁路
德国虽然也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其工 业化进程,但由于价廉物美的英国纺织 品的竞争和压制,因此从一开始就陷入 一种艰难、缓慢的发展境地。于是,在 学术界和各邦政府的推动下,德国迅速 将发展重心从轻纺工业转向铁路建设领 域,通过重工业拉动来经济发展。成就
1871年德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后, 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市场统一,制度创 新成本降低,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化提供 了条件。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已 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一跃成为欧洲头 号工业强国,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后进国 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
三、大规模工业化
• 银行对企业的参股控股
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综合 银行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1870年成立 的德意志银行和建于1872年的德雷斯德 纳银行是比较重要的综合银行,其主要 功能是通过长期信贷的开展以及工业股 票的发售为工业企业融资。1913年,这 种资金量大约占到银行资产量的3/4。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铁路
德国铁路建设起步虽然稍晚于英法 等国,但是建设速度很快,成本低廉, 造价相当于比利时的1/2、英国的1/3以 及法国的1/5。1840年,德法两国的铁 路里程基本持平,仅仅10年后,德国就 拥有了两倍于法国的铁路线,且布局更 合理。铁路建设也带动了煤炭、炼铁、 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和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