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加强社区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区作为城市构成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单位,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明确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标签:和谐社会;社区建设1 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是一定地域空间内居民及社会和生产经营的共同体,是城市构成和管理的基础单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城市社区已经由原来单纯居民住区演变成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社会单位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
突出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公共设施不足,社区服务功能亟待提高;二是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了人员流动性加大,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转变,人员构成复杂化,社区组织管理难度加大;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部分群众陷入生活困境,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社区扶贫帮困工作日益突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对社会公平构成威胁,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区公共安全亟待加强;四是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化结构日趋明显;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严重冲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尤为紧迫;五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社区自治和民主管理亟待改进,等等。
上述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创新社区管理机制面对国家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状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和公众参与的作用,为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论 怎 么 也不 为过 。教 育不 公 , 致 信息 的不 对称 , 争机 会 的多寡 及 进 入成 本 的 高低 , 显 而易 见 的是 教 育 不 平等 导 竞 最 造 成 公 民个人 技 能 和 劳动 力资 源 上 的不 平 等 , 农 村 和城 市 贫 困群 体 子 女进 入 社 会 高 层 的 门槛 大 大 提 高 , 困 和 使 贫
府、 社会 的借 口。
二 、 育 不公 是 当前 社 会不 公 平 的根 源 所在 教
石 炜瑶
( 中共 新 昌 县委 党 校 , 江 浙 新 昌 320 ) 150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 , 育肩 负着光 荣而艰 巨的历史责任 , 平的教 育在构 建和谐社会更能起 到基础性 的推动作 用, 教 公
让 每 个 社 会 成 员 。 论 贫 富 , 分 地 域 站 在 同一 起 跑 线 上 , 予 均 等 的发 展 机 会 和 不 断 前 进 的 希 望 , 我 们 追 求 的 目标 。 我 无 不 给 是 们 殷 切 希 望教 育担 负起 调 节社 会 不 同阶 层 利 益 、 证 社 会 公 平 的 大任 , 切 希 望 教 育 成 为 改 变 国运 、 运 、 人 命 运 的根 本 保 殷 家 个
之 道 , 为 实现 和 谐 社 会 的 根 本之 道 。 成
关 键 词 : 谐 社 会 ; 会 不公 ; 育 公 平 : 础 工程 和 社 教 基
中 图分 类 号 :4 G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9 X 20 )2 06 4 10 2 3 (06 1 —0O —0
开展社会工作共建和谐社会
开展社会工作共建和谐社会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工作是为了共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的定义、目标和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目标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善社会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1. 社会工作的方法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教育、社会治理等。
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基础,通过调查了解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社会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治理是通过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社会工作的方法还包括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社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三、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1. 开展社会工作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开展社会工作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公平竞争,社会正义是指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和公正。
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开展社会工作可以改善社会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成员享有的各种权利和福利,生活质量是指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可以改善社会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开展社会工作的策略和措施1. 加强社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信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信访工作是窗口,展示着党委政府为民负责的形象;信访工作是渠道,既是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渠道,也是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一个渠道,体现着沟通和疏导;信访工作是桥梁,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信访工作是纽带,更加紧密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信访工作是传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好传统、好经验都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访工作是协调,协调处置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协调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信访工作是监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和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司法机关的评价;信访工作是为民,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衡量反映着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能力强不强。
卢展工强调,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要深刻领会中央有关部署的精神实质,真正明确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要很好研究这些年来河南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持续地坚持下去;要认真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信访工作的新举措、新办法;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不断提高我省信访工作水平。
第一,要畅通渠道,让老百姓有一个反映情况、表达诉求的途径,老百姓愿意找信访部门是件好事,说明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第二,要着力疏导,不能堵,要通过积极疏导、调解,着力解决问题,努力把上访群众的气理顺。
第三,要发挥优势,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正义。
第四,要依法依规,树立法的意识法的理念,营造依法依规反映诉求解决诉求的氛围。
第五,要协调合力,加强综合协调部门功能,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六,要提升素质,重视信访部门干部的选配,高标准严要求,使信访部门队伍更加适应新时期信访工作的任务和需要。
卢展工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关注重视支持信访工作,不断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切实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要立足“六个必须”
切实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要立足“六个必须”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群众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做到"六个必须":一、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百姓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
我们对老百姓的感情深不深,关键看我们的宗旨意识强不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
党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宗旨,就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从群众中来,扎根于人民。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家人,包括我们自己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其实都是老百姓,而且组织培养我们走上领导岗位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所以我们对老百姓充满感情,为老百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是天经地义的。
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对老百姓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的唯一标准。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较为集中,尤其是贫富分化问题较为突出,一部分群众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活还比较困难,基层农村仍有不少问题还未解决、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
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带着真感情,深入到群众当中,与群众保持一种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发自内心地体会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掌握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必须做到讲政策,用政策开导群众、教育群众,在政策固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工作
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福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执法司法三个方面探讨政府工作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加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重要岗位上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行为。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引导和管理,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自组织和自治能力。
同时,政府还要积极推动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和管理,提高社区的发展水平。
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实现社会的包容和共享。
三、加强执法司法执法司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公正性和司法公信力。
政府要在执法过程中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素质,确保执法公正、文明、高效。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治安和犯罪的打击和预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建设和谐社会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需要政府全面贯彻执行。
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只有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最后,希望政府能够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政府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才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和方向。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中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人民民主、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这些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心工作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中国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梦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
最新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党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概念。
它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构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
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我们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局面。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重大。
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的水平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
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要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条件,使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办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基层,以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上学、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在现阶段,要特别注重做好就业再就业、关心老人、关爱孩子这三项工作。
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
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家庭“遗传”优劣势的不同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
所以,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第二,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
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处在困难状态的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必要的帮助,使之共享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如是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离心因素,增强人们对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风气,进而提升社会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强社会的整合性。
第三,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成员潜能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事关这个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而社会成员通过必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可以获得最为基本的发展能力;通过社会保障,可以消除社会成员的种种后顾之忧。
这样,便可使这部分社会成员具备正常的发展能力,至少使其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使其发展潜能得到普遍的开发。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
社会保障不仅具有当前的意义,而且具有长时效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一种预先的制度准备与安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在确保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以下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的论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方针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促进财富共享。
1. 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
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加快农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农民富裕。
3. 鼓励科技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下,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人民政治权利的有效保障,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在各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 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大、政府、法院、检察机关等国家机构的建设和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3.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局面。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下,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生态稳定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 2
提供生态服务
生态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清洁空气、水源保 护、自然灾害缓冲等生态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 提供自然条件。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支撑农业、渔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3
维护人类健康与福祉
生态稳定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减少疾病的传播 ,并提供休闲与娱乐场所,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稳定对和谐社会的长期影响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扩 大生产,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
保障社会公正
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 ,减少社会不公,增进人民福祉。
增进民生福祉
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 水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强人民获得 感。
实现可持续发展
稳定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确保子孙后代能够在良好的自然环 境中生活。
享有言论、信仰、结社等自由。
实现政治稳定的策略与措施
01
02
03
04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做到有 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社会
稳定和公平正义。
强化政府治理能力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加强公共 服务,减少社会矛盾,增强民
众对政府的信任。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 水平,减少社会贫困,夯实政
持续维护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治理体系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确保政治稳定。
1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
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 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四项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的四项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采取一系列重要的举措。
本文将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四项重要举措。
首先,加强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法律是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基石,也是调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真正消除不公平、不正义现象,让人民享受到公平正义的待遇。
因此,政府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强对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同时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健全性和完备性,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其次,促进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二。
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够减少社会贫困和不平等现象,让人民在共同进步中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三。
社会管理是指通过制度、法律和社会组织来保障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在现代社会,矛盾与冲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才能及时化解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政府应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力度,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最后,加强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四。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只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重要举措。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加强公共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我们可以为实现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
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方案2篇
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方案 (2)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方案 (2)精选2篇(一)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案:1. 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执行体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和途径,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
3.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4. 促进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5. 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6.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7. 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改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8. 加强社会和谐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
这些方案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实施,逐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公正、法治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方案 (2)精选2篇(二)实施“和谐社会”的方案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方面:- 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 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民主决策和参与,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的监督和参与。
- 加强公共管理和反腐败工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廉洁度。
2. 经济方面:- 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落实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减小贫富差距。
- 鼓励创业和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社会方面:-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社会公民。
夯实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向和目标上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紧紧围绕以上要求、目标和任务,夯实基础。
一要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正确的思想认识是确保行动正确的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应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
但是现实中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与把握还存在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清楚的现象。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状态,有社会不稳定的不和谐状态、守住和谐底线的稳定状态和人们理想中的和谐状态。
现在很多人对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认识与把握仅停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层面上,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认识,不利于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协调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党执掌政权、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等各个方面,涵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二要强化辩证统一的和谐意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导,是营造构建和谐社会良好氛围的重要条件。
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必然要强化“和谐意识”。
当前尤其要突出宣传和增强五种意识:一是社会中的共生意识。
最新整理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_1.docx
最新整理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为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区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就“创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基础”讲一些意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
一、充分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和谐社会,它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如果要用几句话描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包括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范有效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后必须正视和不断解决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
成为执政党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维护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就成为我们党首要的职责。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巩固执政基础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要始终做到实践“xxxx”,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河南省固始县实行县级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每天都有一名县领导坐镇信访局接待群众。
前不久,县轴承厂30多名职工因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问题到县里上访。
县委书记郭永昌亲自召开信访听证会,请县有关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厂职工代表参加,现场解决了职工反映的问题。
这是近年来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信访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破解信访难题,推动信访形势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持续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
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信访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汇报,对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对信访工作的批示和指示多达600多件次。
这些重要批示和指示,系统回答和解决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各地各部门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上了突出位置。
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广东、新疆等地主要领导同志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带头履行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重要信访事项亲自包案推动解决;分管领导站位一线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其他领导成员“一岗双责”,按照分工抓好分管方面的信访工作,推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河北、江苏、安徽、陕西、青海等地采取“走下去”督查、“请上来”约谈等形式,对信访工作薄弱、矛盾纠纷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督导;吉林、河南、四川、宁夏等地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进行挂牌督办;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以“四个弄清”为标准督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内蒙古、辽宁、山东等地将信访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严格责任追究,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本部门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东省委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和群众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简称为“两个教育”)。
“两个教育”很有创意,通俗易懂,言简意丰,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作为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开始显示它的生命力。
加强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没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谈不上共产党的先进性。
只有每个党员在实践中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理想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人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
共产党员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入党誓词中讲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回顾党的发展史和执政史,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正是
第1 页。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
河南省固始县实行县级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每天都有一名县领导坐镇信访局接待群众。
前不久,县轴承厂30多名职工因养老金、医疗保险等问题到县里上访。
县委书记郭永昌亲自召开信访听证会,请县有关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厂职工代表参加,现场解决了职工反映的问题。
这是近年来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信访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破解信访难题,推动信访形势发生了积极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持续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的良好局面。
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信访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汇报,对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对信访工作的批示和指示多达600多件次。
这些重要批示和指示,系统回答和解决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各地各部门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
第1 页。
【最新】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东省委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和群众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简称为“两个教育”)。
“两个教育”很有创意,通俗易懂,言简意丰,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作为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开始显示它的生命力。
加强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没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谈不上共产党的先进性。
只有每个党员在实践中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理想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人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
共产党员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入党誓词中讲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回顾党的发展史和执政史,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正是以这样的理想为方向,为动力,不论碰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崇高威信。
近期,各媒体开辟了《永远的丰碑》专栏,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感人肺腑。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各种诱惑也多了,每一名党员都应当问一问自己:现在还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吗?现实中,有的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动摇,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是空洞的说教。
理想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
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才‘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东省委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和群众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简称为“两个教育”)。
“两个教育”很有创意,通俗易懂,言简意丰,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作为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开始显示它的生命力。
加强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没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谈不上共产党的先进性。
只有每个党员在实践中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理想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人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
共产党员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入党誓词中讲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回顾党的发展史和执政史,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正是以这样的理想为方向,为动力,不论碰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崇高威信。
近期,各媒体开辟了《永远的丰碑》专栏,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感人肺腑。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各种诱惑也多了,每一名党员都应当问一问自己:现在还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吗?现实中,有的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动摇,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是空洞的说教。
理想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
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才‘想’”。
有的人抱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权谋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十几年,腐败大案要案频发,原因之一,就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失去信心。
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是从对理论的准确把握中来,是从伟大的实践中来。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哪有这回事!”要坚决破除那种“过时论”、“渺茫论”、“动摇论”等错误认识,扫清影响,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理论上弄清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理想和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理想就是空想,理论就是空论。
要努力把学习理论的成果转化为谋发展的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二、党员要增强责任感。
共产党员应尽自己的责任。
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情。
共产党员份内的义务和责任有哪些呢?党章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有八项: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党员,应该对人民、对国家、对党承担责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作为党员干部来讲,身上的责任就更大些,职务越高,责任越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每个党员都要增强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勇于承担责任,坚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没有责任意识,就会无所作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党员干部外,普通党员也要增强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制,把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范围明确到具体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去。
三、党员要不断提高能力。
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塑造形象的基础。
党的能力最终要通过每一位党员的能力表现出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各项工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每一名党员都应当切实提高能力,以过硬的本领推动事业的发展。
对能力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新的形势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们面临的任务来看,党员干部要着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领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二是应付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组织协调群众的能力;四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能力;五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要提高能力,必须紧跟时代,学习新知识。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不学习必然会落后。
然而现实中,有的党员只凭老经验过日子,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他们以工作繁忙为由逃避学习,长此下去,就会不熟悉政策,不了解形势,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素质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呢?要提高能力,除了学习,还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我们党员干部要摒弃纯粹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加强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研究基层的问题,指导基层的工作,吸取基层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指导工作的能力。
四、党员要树立好形象。
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展现,好的形象就是威信,就是力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形象好就能成为带领群众的一种力量,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从焦裕禄、孔繁森、史来贺到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感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支持程度,往往就是通过观察身边党员做的怎么样,是不是言行一致,来作出判断的。
我们党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但也确有一些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有的还不如普通群众。
有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减弱,实干精神消退,享乐思想抬头,脱离群众,浮夸急躁,好大喜功,摆官僚架子,搞形式主义等。
还有极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过不了权、钱、色关,成为党内的败类,更是有损形象。
树立好的形象,一要自身干净,二要为群众办实事。
要破除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树立亲民爱民的形象;要破除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要破除盲目规划、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树立脚踏实地的形象;要破除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树立艰苦创业的形象;要大事讲党性、讲原则、讲全局,小事讲风格、讲谅解、讲友谊,树立起团结协作的形象。
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感,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生活,树立起自己的好形象。
加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道德建设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既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传承的精华,同时又赋予时代内涵。
开展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的群众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识礼成为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的闪光思想和模范行为,很多都是爱国的具体实践。
从忧愤投江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到不避祸福的林则徐,从凛然大义的李大钊到浩然正气的杨靖宇,爱国主义精神生生不息。
西汉贾谊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乐章,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和抵御内忧外患的精神支柱。
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我们提倡爱国主义的时候,要清醒地知道,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它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爱亲人、爱同胞、爱家园、爱家乡开始。
爱国,意味着一种胸怀和爱心。
谁能设想,一个不爱父母,不知向父母感恩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挺身而出。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总是会对自己的亲人充满深深的爱,并将同胞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
爱国,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乡土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来源。
爱国,还意味着一种深深的赤子情怀和忧患意识。
爱国就要对一切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二、守法是把住做人的底线。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在法制社会中,人们的大多数行为和关系都要受到法律规范,法律允许何种事情可做,何种事情不可为。
守法是做人的基本,是道德的底线。
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应当牢记,自己不仅受法律的保护,同时还要受法律的约束。
广大人民群众要学法、用法、守法,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要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将守法当作立身之本、处世之本,当作做人的底线,时时不忘法律,事事依法而行,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诚信是为人之本。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在传统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他甚至把诚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所谓“民无信不立”。
诚信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诚信约束,社会秩序就会十分混乱,使人们整天缠身于纠纷之中,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浪费。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信誉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更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许多有识之士在诚信道德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有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基础数据库,完善法制约束;有的行业和部门发布诚信宣言等。
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推进,信用体系日益完善。
我坚信,总有一天“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每一个人都会是言必行、行必果。
四、知礼是做人的基本德行。
在人际交往中,“礼”无所不在。
一个人的素质修养是可以通过礼仪、礼节、礼貌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缺乏礼仪,缺乏待人接物中的基本素养,就不能说是知礼。
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知礼是人们的必备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知礼”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粘合剂、润滑剂。
知礼能让一个社会充满亲和力,使人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笑脸,感受到爱,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如何才能做到“知礼”?关键就是不断提高修养,不断鼓励、鞭策自己,并反复地去实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敢于同自身存在的陋习做斗争,培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时刻将心比心,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关心人。
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融合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