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4首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bbfa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b.png)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22d4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d.png)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4c47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3.png)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教案15篇
![《雨霖铃》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97ea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4.png)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15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二、文体知识: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
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写作背景: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
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
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四、文本探究: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五、练习巩固: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ff182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7.png)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df1d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0.png)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0e9bb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6.png)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d5263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4d.png)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5183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e.png)
雨霖铃教案6篇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必须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要写一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1. 整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2. 初步设计教案,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重点;3. 制作课件,注意设置多媒体元素和动画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再次调整教案,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丰富、详实; 5. 细致检查教案及课件,确保无任何错误和遗漏。
的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关于“如何写好教案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72fb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5.png)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5443d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c.png)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549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8.png)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1a45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4.png)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雨霖铃》教案(共5篇)
![《雨霖铃》教案(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1853f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d.png)
《雨霖铃》教案(共5篇)第一篇:《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品味意象,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读、意读和情读,感知词的意境,品析词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词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
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
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词集有《乐章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2d31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d.png)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重点的措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突出重点的措施: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适当多一点。
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是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
雨霖铃学案
![雨霖铃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80586525c52cc58ad6be0f.png)
雨霖铃学习目标:1、欣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诗歌传达的缠绵悱恻的离愁。
3、体会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
课前预习案一、文学常识(A层)1、走近作者,知人论词柳永,时词人。
原名,字,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著有。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柳永一生追求仕途。
又因为他为人放荡不羁,所以仕途坎坷,终身潦倒。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
他就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越读越恼火。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
谁知,当仁宗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你不是不要浮名吗?于是恶狠狠地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被除名的柳永从此强作欢笑,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招牌浪迹江湖,置身于歌楼妓院,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2、背景《雨霖铃》这首词是他在仕途失意离开都城汴京时,深感前途渺茫,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远离的情况下所作。
二、诵读送别诗(A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
![《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62aca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f.png)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1e481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2.png)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霖铃》,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雨霖铃》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出《雨霖铃》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雨霖铃》,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描写离别的词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宋代词的发展背景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和分享。
4. 学生尝试创作的词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八、教学资源与素材1. 《雨霖铃》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的词作品,如其他宋代词人的离别词。
3. 词的赏析文章和评论。
4. 离别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词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e1eb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2.png)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设计意图: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1、读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1、导入新课: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3、简介作者:(投影)4、听录音: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长亭兰舟江水寒蝉(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语言赏析。
①写景②写人③写情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案序号 18 高一年级 1、3 班教师学生________
宋词四首1 雨霖铃
【导学目标】
1、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探究法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二、思考鉴赏:
(一)、鉴赏语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三、达标反馈: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1~3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四、课后作业
《雨霖铃》读后感。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附:《雨霖铃》读后感
离歌•雨霖铃高一6班刘真
染指只把落花葬,风月清歌,繁华唱单薄……
夜未寒,难成眠,蝉的喧嚣破碎成完全,长亭晚,雨霖铃,念的姑城外已夜半,梦千年,时光幻寒山,谁遥望独叹?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星醉几许,新词旧曲。
画船听雨绵,缕缕青丝为谁断,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抵不过离别无言。
秋月飞花迫散流年,一笑醉人间,畅饮三千。
执手相看泪眼,只为和衣长倦。
空剪瞳仁波欲活,春添眉妩月初分,偶然扑蝶粉墙东,步步纤痕印落红,留恋处渔舟唱晚,春花秋月自年年,无处销恨玲珑雪,芳草天涯又见君。
人生如梦,梦里不分西东,片刻春风得意,未知景物朦胧,前世我们以血封缄,今世如何再续前缘,冷酿张狂同共酌,离歌惊醒醉放浪,疏影华霜,浅吟跌宕,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隋堤柳,数到临风第几条,柳花扑雪飞难定,桃江临江恨总多,销尽的离魄,殆不尽风花,雪月流离,千里飞逝的烟波,墨如游龙锦如羽,曼珠沙华繁绕了整个春夏,氤氲着的暮霭沉沉,倾覆了大片楚天。
心凉意暖,离合总悲欢,执扇年年恨,不写春光转写秋。
镜中烟,难填海,九州铸铁轻成错,一笑拈花转悟禅,玉楼残梦,任落花漂泊,长空渺渺夜漫漫,罗衣不耐五更寒,一晌贪欢,孤雁自惊寒,泪痕划过了青衫,别离已肠断,凄清的秋天来了,苦涩的风夹杂着无休止的疼,写不尽的离别,划不尽的忧伤,经年洒不尽的雨,三更凉梦,是儿女情牵的夙愿,年年别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掩不完的愁,一夜西风萧瑟,一帘秋影,花香清欲寒,关山月,草木风,送别又一场纷纷。
那腔诉不尽的幽怨,婉转成千古不灭的离歌,泪涟涟,却不见渺渺长空深羁绊,思年年,御浓妆春心如豆凌波仙,路阡阡,风涛阔芳草天涯采菱歌。
时光太苍白,抹不去泪的雨,无来无往交错成流年,唱一曲姑苏城外已夜半,寒山寺已入眠,最难过此去经年复难堪,长亭外晓风残,风华林立相思能漫卷,狼烟四染,离别时谁也无言,铁蹄铮铮,踏碎了青石板,柔情脉脉,期盼着大漠的烟,不诉离言,墨色浅薄,和成琉璃雪。
玉漏催宵酒半醒,月钩初上照春屏,轻舞罗扇,扑不灭的流萤,春蚕半老已成丝,鸳鸯飞觞,流不断的清梦,赌一场空欢喜,风雨阴晴迁变迁,良辰好景,却如虚设独拥五更寒。
锦城花屏空烛映落红,锦色一片春痕似梦中,
锦月仙果清芬陪小名,锦花莫说风飘零落恨,
锦梦借酒消愁带泪倾,锦夜似曾相识在前生,
锦歌浅吟闲醉雨霖铃。
霖铃雨落高一(6)班郭玉亮
是谁在勾栏瓦肆唱你的晓风残月,凄美了后人的感伤;是谁在翠柳河畔吟你的伊人憔悴,萦绕了前世的眷念。
你可曾细数那些留连在画舫红楼的日子,你可曾怀念长亭边泪眼扑簌的离别情。
千年的风月依旧,你的容颜锦衣袖早已随风飞散,你的词曲却仍然在唇齿边细细留香。
当年的你何其才高,一时笑言“换得浅斟低唱”让你接触到那些世间百态,去体会什么才是女儿的娇媚与情愁别绪。
“且去填词”让你远离了官场险恶,在市井里谱写一个别样的你,这才是你。
朝堂之上,你必不能如此洒脱说出你的所思所想。
凄切的寒蝉是否让你烦躁的心绪更加不宁,夕阳的美,可比得眼前的伊人泪眼漓漓。
纤纤素手,不忍别离的凉,秋风寒雨,也来寒尽伊人的素袂薄衫。
不忍松开不想松开,可小船急急的呼唤你离开,执手相看,眼里早已模糊,可双唇微颤,却怎么也说不出心中的不舍。
这一走,该是何时何日才回呢?
人生最苦是别离吧,杨柳依依,杨柳丝丝,是诉不完的情愫,数不尽的情思。
这一刻,冷落的何止清秋的圆月佳节。
迷蒙的眼惺忪睁开,酒已经在冷月凉风里褪去了烈性。
清晨的带来忧愁,凉了谁的玉骨冰肌,一弯残月,可是伊人的蛾眉……
这一走又要多少日夜,多少良辰虚度,多少美景无法看过,舍不得离开,舍不得那纤纤素手,泪盈盈的眸。
还是走了,凉风吹起涟漪,渐渐的再也没有了一丝身影。
走了……走了……
霖铃雨落,落下红尘往事忆起多少回忆,落下响起惆怅几多徘徊怅惘,落雨、落泪、落秋风……
归去情难断高一5班梁新雨
雨夜,难眠,不曾想,奈何几更思念。
秋悲,泪断,更那堪,谁人诉我风残。
自古离别多泣,今宵茫茫难忘,此去经年,勿忘心安。
情长,不晓曾为伊空等几年。
世世萧条,多无缘。
烟花易冷,情难断。
滴滴打落声声残,不思量。
蝴蝶尽飞眼底,曾尽数轮回,哪得几面缠绵。
自难忘,只与空惆怅。
那堪无情,唯有残思相伴。
你无言,亦无残念,漂泊离去,曾想,我心怨。
夏末,秋凉,繁花落尽,长亭古道,多离合悲欢苦。
欲乘风归去,只得世间有伊牵挂甚想。
生死茫茫,苦等几年。
时过境迁,湮灭桃李,只一眼便涌上心头永难忘。
忆当年,多少红墙衰草,繁华消逝。
静默无声,只留白昼黑夜交替更换。
无人诉,只消独自凄凉。
无怨,无怨,只似梦一场。
一世彷徨,尘世,冷落千秋叶。
千古风情旧望,痴痴等。
烟柳,一处忧怨,哪的几场俗世沦落。
莞尔,好似清风薄雾一般。
苍海,变迁之时,亦在何处相见。
不畏淡,只畏不见,一曲新愁与旧愁,一场心甘与情愿,月下可谓叹。
灯火阑珊,醉生芳华消去,容华老去,一心仿照戏。
一如往昔独倚西楼眺望,两行清泪脉脉,纵显百般深情,亦无力消受。
清秋,痴情泪亦流。
断入愁肠,愁更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无限好,只是尽等待。
只为与相逢一遭。
如此,已足,用尽最后光阴,完今生夙愿,度我清冷孤独。
经念沉默,我怨,不敢妄耽,何以笙箫烟,宛一道流年丝线绕指间,偷的浮生一处闲。
凉寂寂,竟滋生旧梦。
莺声燕语,青藤一片,我眼中怎样光景。
无缘再聚,不语,日在中天,抬头是星辰。
黄粱一梦,只道光影,诸多是非,已是无力,只将一声长叹。
到黄昏,残影已落,是是形影单只苍凉一片。
未央,晚夜凉,倾情一片,可畏错多少良辰好景。
浅唱,低吟,是何等寂寞。
听雨落,落在心头。
身影孤情,一片芩寂,雪雨风华,只怪无缘。
冷冽,秋风,寻寻觅觅,无奈苍凉。
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来世,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