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的致病特点与预防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寒邪致病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寒邪,作为中医学中“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侵入人体后,会损伤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寒邪的致病特点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雌雄各半,体重约200g。
- 实验仪器:电子体温计、电子天平、恒温恒湿箱、手术器械等。
- 实验药物:寒邪中药制剂、阳性对照药物(如阿司匹林)、阴性对照药物(如生理盐水)。
2. 实验方法:(1)寒邪中药制剂制备:根据中医理论,选用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制备成中药制剂。
(2)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组、寒邪模型组、寒邪+中药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
(3)寒邪模型建立:对寒邪模型组和寒邪+中药组大鼠进行低温刺激(4℃水浴),持续1小时,以模拟寒邪侵袭人体。
(4)药物干预:对寒邪模型组和寒邪+中药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寒邪模型组给予寒邪中药制剂,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处理。
(5)指标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体重、疼痛反应、血液生化指标等变化。
三、实验结果1. 体温变化:寒邪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低于正常组,寒邪+中药组大鼠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体温变化不明显。
2. 体重变化:寒邪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寒邪+中药组大鼠体重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体重变化不明显。
3. 疼痛反应:寒邪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寒邪+中药组大鼠疼痛反应明显减轻,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疼痛反应不明显。
4. 血液生化指标:寒邪模型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明显异常,寒邪+中药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
四、实验讨论1. 寒邪致病的实验结果表明,寒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体温下降、体重减轻、疼痛反应、血液生化指标异常等病理变化。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阳表现为: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表现为: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阴阳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各以对⽅为⾃⼰存在的前提。
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体现出相互资⽣、相互为⽤的特点。
3. 试⽤阴阳学说说明⼈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 (阳) 风邪、暑邪、⽕(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阴)4. 试述五⾏⽣克乘侮规律。
1.五⾏相⽣:相⽣为相互资⽣、助长和促进。
⽊⽣⽕,⽕⽣⼟,⼟⽣⾦,⾦⽣⽔,⽔⽣⽊2.五⾏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克⼟,⼟克⽔,⽔克⽕,⽕克⾦,⾦克⽊3.相乘:五⾏中的某⼀⾏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4.相侮:五⾏中的某⼀⾏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称“反侮”。
5. 如何以五⾏⽣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相⽣:肝藏⾎以济⼼——⽊⽣⽕⼼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以五⾏相⽣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以五⾏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条达以疏泄脾⼟之壅塞——⽊克⼟⼼之阳热以制肺⾦之肃降太过——⽕克⾦脾⼟运化以制约肾⽔之泛滥——⼟克⽔肺⽓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克⽊肾⽔上承以制⼼⽕之亢烈——⽔克⽕1.⼦母相及传变:母病及⼦——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脏,如:肾病及肝。
⼦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如:⼼病及肝。
6. 五⾏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1.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治法:滋⽔涵⽊,益⽕补⼟培⼟⽣⾦,⾦⽔相⽣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扶⼟,培⼟制⽔佐⾦平⽊,泻南补北《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1.简述六淫各⾃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
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
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嘀等症。
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媵理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
又如尊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病位不定等特点。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2023年高级卫生资格考试-中医护理学-正高-模拟试卷答案与解析3
一、多选题进入后不能回退到单选题。
每道题下面有五个备选答案,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黏滞B.凝滞C.收引D.趋下E.重浊【答案】BCD2.患者,男,42岁。
今晨出现头痛,全身发冷,鼻塞流涕,体温39.5℃,苔薄白,脉浮紧。
医嘱给予麻黄汤煎服,用药护理不正确的是()A.药物宜久煎B.药物宜凉服C.服药后盖被休息取微汗D.发汗以大汗淋漓为佳E.服药后加强运动以助药力【答案】ABDE3.下列选项中,属于肾虚头痛表现的是()A.头痛而空B.腰膝酸软C.头晕耳鸣D.心烦易怒E.恶寒发热【答案】ABC4.下列关于饮食调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进食宜缓慢B.饮食宜清淡卫生C.不可偏嗜五味D.食后应边摩腹边卧床休息E.食后要漱口【答案】ABCE5.孙思邈对护理的贡献包括以下哪项()A.首创了猪胆汁灌肠法B.首创了自缢急救法C.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医德典范D.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E.教导人们“常习不唾地”【答案】CE6.气与血的关系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化气E.血能载气【答案】ABCE7.下列因素中,与眩晕病的发生有关的是()A.外感风邪B.忧思恼怒C.恣食肥甘D.劳倦过度E.失血外伤【答案】BCDE8.室内光线过亮,不适宜下列哪类病人()A.肝阳上亢B.阳虚C.里寒证D.肝风内动E.感受风湿【答案】AD9.以下哪些是胸痹之阳气虚衰证的临床表现()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B.胸闷气短,面色苍白C.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D.唇甲淡白或青紫E.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呆便溏【答案】BCD10.喘证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A.肾失摄纳B.肺气亏虚C.痰瘀伏肺D.水凌心肺E.肾阳亏虚【答案】AC11.营气的生理功能是()A.化生血液B.推动生长发育C.助肺呼吸D.护卫肌表E.营养全身【答案】AE12.厥证的治法有()A.开窍醒神B.利水渗湿C.辟秽醒神D.救逆醒神E.化痰醒神【答案】ACDE13.下列主要与津伤化燥相关的是()A.多发生于肝、胃、脾B.脏腑组织器官失去润泽C.易生风动血D.伴有阴虚内热之证E.以肺、胃及大肠多见【答案】BDE14.关于针刺的注意事项,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病人在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B.病人在饥饿、疲劳时针刺力度宜轻C.针刺时尽量采用卧位,以防晕针D.局部皮肤有瘢痕、溃疡,针刺时应慎重E.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答案】ACDE15.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A.六淫B.七情C.疠气D.药邪E.医过【答案】ABCDE16.下列关于生活起居护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秋季饮食宜以滋阴润肺为主B.春季起居宜早卧早起C.冬至以后,由于阳气逐渐回升,冬季进补应选择在立冬以前进行D.夏季睡眠时,不可扇风取凉E.夏季运动锻炼不可过分剧烈【答案】ACDE17.肝失疏泄,在精神情志方面常见的表现是()A.惊恐不安B.精神抑郁C.心神不定D.急躁易怒E.悲伤忧愁【答案】BD18.寒证的护理,错误的是()A.汤药宜温热服B.室内宜凉爽通风C.饮食宜清补D.多饮用清凉饮料E.汤药煎煮时间宜长【答案】BCDE19.属于热熨法禁忌证的有()A.孕妇的腹部B.关节的冷痛C.扭伤引起的腰背部不适D.腹部不明包块E.皮肤有破损处【答案】ADE20.土性“稼穑”的引申义是()A.光明B.生化C.上升D.受纳E.承载【答案】BDE21.“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答案】ABC22.以下哪些是气虚感冒主要的临床表现()A.经常感冒,反复不愈B.身楚倦怠,咳痰无力C.恶寒较甚,发热无汗D.口不渴或渴喜热饮E.舌苔淡白,脉浮无力【答案】ABCE23.下列哪些药物应溶化后再服用()A.生石膏B.饴糖C.犀角D.鹿角胶E.鸡血藤【答案】BD24.下列哪项可以用熏洗法()A.关节疼痛B.肛旁脓肿C.眼结膜红肿D.月经期痛经E.带下过多【答案】ABDE25.下列属于血运失常的是()A.血虚B.血瘀C.出血D.血热E.血燥【答案】BC26.以下属于一般护理内容的是()A.病情观察B.生活起居护理C.精神护理D.疾病护理E.服药护理【答案】ABCE27.吐血的临床特点有()A.经呕吐而出B.血色紫暗C.夹有食物残渣D.多有胃病、肝病史E.吐血前有咳嗽等【答案】ABCD28.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包括()A.养生护理原则B.综合护理原则C.整体护理原则D.因时护理原则E.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答案】ABCE29.心与肝在生理方面相互关联的主要表现方面是()A.消化B.血液运行C.血液贮藏D.血液生成E.神志活动【答案】BCE【解析】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湿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致病引起外湿病。外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此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期。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风具有走窜流行、善动不居之性,说明风邪侵犯人体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气盛所导致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多种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滞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为病导致外寒病。寒邪多见于冬季。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作者:梁永林,余磊,李兰珍,刘稼,任红艳,成映霞,孔令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4期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重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进行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自主能力。
除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等育人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以下几方面均有所收获。
(一)知识目标1.掌握寒邪的概念;2.掌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了解感邪的环境。
(二)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使之能准确判断致病因素是外感病因或是内伤病因,根据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判断寒邪存在,会通过临床表现来确立寒邪病因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保健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自然,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收,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的兴趣;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有的对自然六气属性特点的认识水平,判断患者是何种致病因素,使学生感知运用“审症求因”方法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主动运用中医认识病因这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使学生感知“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并提高运用中医预防疾病的意识。
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学说如何应对外邪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7.24•【字号】西政发〔2016〕37号•【施行日期】2016.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西政发〔2016〕37号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现将《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2016年7月24日西双版纳州改革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预算制度要求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云发〔2014〕28号)和《西双版纳州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参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改革省本级预算编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4〕74号),结合州本级预算管理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州委七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财政风险,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升预算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完善预算编审制度为龙头,以规范专项资金为突破口,以推进中期财政预算规划为基础,以预决算公开为推手,实现政策、规划、预算的有机整合,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目标按照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针对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口径预算、中期财政规划、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预算信息公开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权责对等的州本级预算编审体系,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中医和诊断—4.1.2风邪和寒邪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风邪。
风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的这种外邪。
风为春季主要气候,所以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
但是,一年四季都会有风,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受到风邪而导致病变。
风邪侵犯人的途径,主要是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首先,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其中阳邪是指风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是指的风容易使腠理疏泄、开张而出汗。
风邪易袭阳位。
阳位,主要是在上在表在外的部位,比如:在上的头面部,腰背部的阳经部位,或者是体表的肌肤毛发等等,这些部位容易受到风邪侵扰,就会导致上部的头痛,腰背部的身痛,和皮肤毛发的汗出恶风等这些症状。
风邪的第二个特点是: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的善于行走。
风邪致病,具有定位游移、心无定处的特点,比如:以风寒湿三气杂致而引起的痹症,如果见到有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中医称之为行痹。
因以风为主,所以又称为风痹。
数变的数,是快速的意思。
数变就是快速的变化。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比如:风疹,可见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症状。
所以我们如果看到有些皮肤病,表现出皮肤瘙痒,发无定处,一会儿前胸,一会儿后背,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这种通常可以辨证为风邪引起的病证。
要用祛风法进行治疗。
风邪的第三个特点是,风为百病之长。
这里的百病之长,是指风为六淫之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其中,寒邪、湿邪、燥邪和热邪,都可以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形成风寒之邪,风湿之邪,风燥之邪,风热之邪,引起风寒证、风湿证,风燥证和风热证。
所以古人说风邪为外感病因的总称。
以上是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寒邪。
寒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通常以冬天为主要的气候。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学中描述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理论。
这六种气候变化本是自然界正常现象,但当它们异常变化或人体正气不足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邪侵袭人体,多从皮毛而入,使腠理疏泄,导致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风寒、风热等,使病情更加复杂。
二、寒邪寒邪具有收引、凝滞的特点,易伤阳气。
当寒邪侵袭人体,会出现畏寒、肢冷、脉紧等症状。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疼痛、拘挛等,如寒邪侵袭关节,可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三、暑邪暑邪具有炎热、升散的特点,易耗气伤津。
暑邪侵袭人体,常见发热、口渴、汗出、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中暑,出现神昏、抽搐等危急重症。
四、湿邪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易阻气机。
湿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溏泄等症状。
湿邪还易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如湿热、寒湿等,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五、燥邪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点,易伤津液。
燥邪侵袭人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燥邪致病,多表现为干咳、便秘等。
六、火邪火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的特点,易生风动血。
火邪侵袭人体,会导致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神昏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七、六淫的相互转化六淫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风邪可以转化为寒邪,寒邪日久可化热,湿邪蕴久可生热成湿热,燥邪亦可转化为火邪。
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医学“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观,因此在治疗上,要根据六淫的转化特点,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八、六淫与人体正气的关系六淫能否致病,不仅取决于邪气的强弱,还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正气旺盛,六淫难以侵袭;正气不足,六淫则乘虚而入。
因此,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保健的根本在于培补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九、六淫的防治原则1. 未病先防:在六淫气候变化之际,及时调整生活作息,顺应自然,避免邪气侵袭。
中医总结六淫的致病特点
中医总结六淫的致病特点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正常情况下,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称六气。
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故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
3、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4、人体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径。
(一)风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四季皆有。
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
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等。
(二)寒寒,冬季主要气候。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起疼痛、屈伸不利。
(三)暑暑是夏季主要气候,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由火热所化生。
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四)湿湿为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气候,长夏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
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湿邪等各邪特点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E.血虚气亏(分数:6.00)(1).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
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2).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气虚或者气滞,则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3).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二、 A1型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说的是(分数:2.00)A.昼√B.旦C.夕D.前夜E.后夜解析:2.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的作用是(分数:2.00)A.神的作用√B.气的作用C.精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解析:解析: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
3.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分数:2.00)A.事物的对立统一B.事物的对立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E.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解析:解析: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4.依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分数:2.00)A.心B.肺C.脾D.肝√E.肾解析:解析:心位于胸中而居膈上,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其意义在于心有主持阳气而恶热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9)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重等症,其机理是A.暑多夹湿,气滞湿阻B.暑性升散,伤津耗气C.暑性炎热,阳热内盛D.暑邪升散,易扰心神E.暑为阳邪,独见夏令【答案】A2、与“五更泄泻”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肺与脾C.脾与肾D.肝与脾E.心与脾【答案】C3、“木火刑金”传变形式是A.脏与脏之间传变B.脏与腑之间传变C.腑与腑之间传变D.形脏之间传变E.表里传变【答案】A4、血虚者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头晕自汗等症状的原因是A.血不养气B.血不化神C.血不濡筋D.血不荣面E.血不化津【答案】A5、属于外感病因的是A.六淫B.六气C.七情D.饮食E.劳逸【答案】A6、气滞的临床表现特点有A.闷B.胀C.痛D.恶心E.呕吐【答案】A B C7、愈后防复的错误方法是A.饮食清淡B.适当锻炼C.多食肉食D.避免劳累E.巩固用药【答案】C8、郁怒太过,肝气郁结,可见的临床表现有A.两胁胀闷B.喜太息C.头目胀痛D.月经不调E.咽部有异物梗阻感【答案】A B C D E9、导致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痰饮B.瘀血C.结石D.湿邪E.热邪【答案】A C D10、胆的别称表述错误的是A.中精之府B.中清之府C.精明之府D.清净之府E.中正之官【答案】C11、540:经络基本生理功能包括A.运行全身气血B.沟通联系作用C.感应传导信息D.调节功能平衡E.主司水液运行【答案】A B C D12、某男,55岁。
双膝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逢阴雨天加重。
中医“辨证求因”,其病因是A.风邪B.暑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C13、属阴的是A.体表B.体内C.五脏D.六腑E.精血津液【答案】B C E14、可用阴阳对立来解释的是A.阴胜则阳病B.阴损及阳C.阴胜则寒D.阳损及阴E.阳胜则热【答案】A15、某女,45岁。
反复感冒,动则汗出,神疲,健忘,其病机是A.卫气虚弱B.营气虚弱C.宗气虚弱D.营卫不和E.元气不足【答案】D16、偏阴质者的临床用药应注意A.宜温补B.宜益火C.宜苦寒D.宜清热E.忌温燥【答案】A B17、不属五行相生关系传变的是A.肝火犯肺B.肾病及肝C.心病及肝D.脾病传肺E.肺病及肾【答案】A18、偏阳质者,多易发的是A.气虚证B.阳虚证C.实热证D.虚寒证E.实寒证【答案】C19、某男,51岁。
中医护理复习题(附答案)
中医护理复习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D、易于伤肺E、为病缠绵维愈正确答案:B2.“水火既济”指的是:A、脾肾关系B、心肺关系C、肺肝关系D、肝脾关系E、心肾关系正确答案:E3.气滞可见:A、少腹胀满重坠B、突然昏厥,不省人事C、闷胀疼痛D、汗出不止E、面红目赤正确答案:C4.下列最可能导致弯针的是()A、进针用力过猛,针尖碰到骨、肌腱或收缩的肌肉B、饥饿C、体位不当D、病人体质虚弱E、针刺入血管正确答案:A5.“生气之源”指:A、肾B、脾C、心D、肺E、肝正确答案:B6.五脏阴阳的根本是:A、心阴与心阳B、脾阴与脾阳C、肝阴与肝阳D、肾阴与肾阳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D7.约束纵行诸经的是:A、督脉B、阴阳维脉C、任脉D、冲脉E、带脉正确答案:E8.属于“金”的是:A、恐B、思C、悲D、怒E、喜正确答案:C9.成都、重庆等地由于湿气比较重,人们多食辣椒、花椒以除湿,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病制宜B、因时制宜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正确答案:D10.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A、肾B、肝C、脾D、肺E、心正确答案:A11.“十二经脉之海”是指:A、带脉B、任脉C、阴阳维脉D、督脉E、冲脉正确答案:E12.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A、肾与肝B、肝与脾C、肺与肾D、脾与肾E、心与肺正确答案:D13.《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告知作为医护人员,对待患者应该做到A、诚挚体贴B、冷嘲热讽C、冷嘲热讽D、一视同仁正确答案:A14.“封藏之本”是指A、肺B、心C、肝D、脾E、肾正确答案:E15.典型的半表半里病证表现是A、恶寒B、发热C、恶热D、恶风E、寒热往来正确答案:E1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髓B、脑C、肝D、胆E、女子胞正确答案:D17.气机升降之枢是:A、肝胆B、肝肺C、脾胃D、心肾E、肝肾正确答案:C18.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辨病施护B、整体观念C、辩证施护D、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E、辨病施护正确答案:D19.病人呕吐物为酸臭且掺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A、胃寒宿食B、胃气亏损C、胃虚宿食D、胃火宿食E、胃热宿食正确答案:E20.肾的华为:A、面B、唇C、发D、毛E、爪正确答案:C21.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上午B、后半夜C、前半夜D、中午E、下午正确答案:B22.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A、阴血亏虚B、阴虚内热C、里热证D、实热证E、气虚两亏正确答案:B23.“决渎之官”是:A、胃B、三焦C、小肠D、胆E、膀胱正确答案:B24.滞针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A、精神紧张B、行针捻转角度过大C、毫针刺入肌腱D、患者体位不适或改变体位E、留针时间过长正确答案:D25.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A、心B、脾C、肺D、肾E、肝正确答案:A26.三国演义有“望梅止渴”的典故,延伸至临床的情志护理是属于A、说理开导B、释疑解惑C、暗示疗法D、发泄解郁正确答案:C2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肝B、心C、肺D、脾E、肾正确答案:B28.用寒凉方法护理热性病的护法是A、寒因寒用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热因热用E、寒者热之正确答案:B29.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润下B、炎上C、曲直D、从革E、稼穑正确答案:D30.血瘀是指A、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B、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C、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D、腹胀腹满,扣之如鼓E、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正确答案:E31.主统血的是:A、肺B、肝C、脾D、肾E、心正确答案:C32.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A、肾与肝B、心与肺C、脾与心D、肝与脾E、肺与肾正确答案:A33.下列哪项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所创,用以强身健体A、气功B、药功C、八卦D、五禽戏E、太极拳正确答案:D34.湿邪致病可见:A、皮肤干涩B、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C、狂躁妄动D、汗出恶风E、四肢困倦,胸闷呕恶正确答案:E35.火的母行为:A、木B、水C、金D、火E、土正确答案:A36.“阳脉之海”是:A、任脉B、冲脉C、阴阳维脉D、督脉E、带脉正确答案:D37.灸法的适用范围( )A、孕妇腹部B、热证病人C、脾胃虚寒病人D、孕妇腰部E、皮肤破溃部位正确答案:C38.“木”的特性是:A、炎上B、从革C、曲直D、润下E、稼稿正确答案:C39.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后半夜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上午正确答案:E40.针刺得气的异常感觉是()A、重B、麻C、痛D、酸E、胀正确答案:C41.主疏泄的是:A、脾B、肝C、心D、肺E、肾正确答案:B42.服用解表药后既资助药力,服用峻下药物后又用以养胃气的是A、膏滋B、汤羹C、菜肴D、粥食E、饮料正确答案:D4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脑B、肾C、五脏D、经络E、心正确答案:C44.肝主疏泄中最重要的是:A、促进脾胃运化B、促进血液津液的运行C、调畅气机D、对月经的影响E、调畅情志正确答案:C45.《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饮食调护应该A、饮食宜清淡B、饮食宜有节C、饮食宜随和D、饮食宜卫生正确答案:B46.“回阳救逆第一药”是A、肉桂B、藿香C、朱砂D、附子E、桑叶正确答案:D47.煎煮时需要烊化的中药是()A、麻黄B、人参C、红花D、阿胶E、大黄正确答案:D48.皮疹,疹如粟米,摸之碍手,多见于A、风疹B、麻疹C、肝旺实热D、热毒内盛E、阴虚内热正确答案:B49.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传染性强B、高热持续不退C、易伤津耗气D、扰动心神E、病情重,预后差正确答案:A50.听声音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属阳、属热者,常表现为A、呃逆低怯无力,断续不接B、语声洪亮而高亢,多言躁动C、语声低微,少言沉静D、喘息气短,呼吸不相接连正确答案:B51.喜胜:A、喜B、怒C、恐D、思E、悲正确答案:E52.属血瘀阻滞所致疼痛的特点是A、沉重酸痛B、隐痛喜按C、走窜胀痛D、刺痛固定E、冷痛喜热正确答案:D53.金的子行为:A、火B、木C、金D、水E、土正确答案:D54.肾在志为:A、思B、恐C、喜D、怒E、忧正确答案:B55.小儿面部口唇周围和鼻柱见青色,多见于A、惊风先兆B、痛证C、虫证D、淤血E、寒证正确答案:A56.司呼吸的是:A、肺B、心C、肾D、脾E、肝正确答案:A57.除哪项外,病人面色均为黑色的是A、痛证B、惊风C、寒证D、水饮E、淤血正确答案:B58.五行中,“水”的“子”行是:A、金B、水C、木D、火E、土正确答案:C59.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A、以悲胜之B、以惊胜之C、以思胜之D、以怒胜之E、以喜胜之正确答案:C60.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头身疼痛,肢体活动不利B、狂躁妄动C、四肢困倦,胸闷呕恶D、皮肤干涩E、汗出恶风正确答案:B61.久病患者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多食A、脾胃气虚B、脾胃之气旺盛C、脾胃之气将绝D、脾胃之气恢复E、脾胃之气渐弱正确答案:C62.“邪气盛”的病人适宜的治法是A、扶正与祛邪并用B、祛邪C、先祛邪后扶正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正确答案:B63.“血之余”是指:A、爪B、面C、唇D、发E、毛正确答案:D64.头痛在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A、太阳经头痛B、少阴经头痛C、厥阴经头痛D、少阳经头痛E、阳明经头痛正确答案:E65.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A、心主血脉B、心主神明C、心在五行属火D、心开窍于舌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66.“君主之官”指:A、脾B、肺C、肝D、肾E、心正确答案:E67.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A、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B、吸入清气C、助心行血D、呼出浊气E、宣发卫气正确答案:A68.“孤府”是指:A、小肠B、胆C、膀胱D、胃E、三焦正确答案:E69.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A、化生精气B、贮藏精气C、满而不能实D、藏而不泻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E70.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动与静B、寒与热C、左与右D、上与下E、水与火正确答案:E71.疟疾的典型表现是A、潮热盗汗B、寒热往来C、寒战和高热有规律的交替D、恶寒、发热正确答案:C72.主气之枢”指:A、肺B、肝C、心D、肾E、脾正确答案:A73.“相傅之官”指的是:A、肾B、脾C、心D、肝E、肺正确答案:E74.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病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正确答案:D75.“先天之本”是指:A、心B、肾C、肺D、肝E、脾正确答案:B76.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肝、脾、肾B、肺、肝、肾C、肺、脾、肾D、心、肝、脾E、心、肝、肾正确答案:E77.不适宜用温补类药物进行饮食调护的病人是A、阴虚B、寒证C、气虚D、阳虚正确答案:A78.属于“土”的是:A、舌B、口C、耳D、鼻E、目正确答案:B79.称为娇脏的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B80.与肺相表里的是:A、小肠B、胃C、膀胱D、大肠E、胆正确答案:D81.藏象的基本涵义是:A、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B、内脏的解剖形象C、脏腑的生理功能D、脏腑的病理表现E、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正确答案:E82.寒证、痛证、淤血或惊风,面色常表现为A、面色灰暗B、面色发青C、面色恍白D、面色鲜黄正确答案:B83.“生痰之源”指:A、心B、脾C、肾D、肝E、肺正确答案:B84.水的“所胜”之行是:A、金B、土C、水D、木E、火正确答案:E85.服用滋补药一般宜在()A、饭后二小时服用B、饭前空腹服用C、饭前二小时服用D、饭前半小时服下E、饭后服用正确答案:B86.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肺与肝B、心于肾C、心与肺D、脾与肝E、肺与脾正确答案:E87.有“一源三歧”之称的经脉是:A、督脉、冲脉、带脉B、冲脉、任脉、督脉C、冲脉、任脉、跷脉D、任脉、督脉、带脉E、冲脉、任脉、带脉正确答案:B88.阴阳转化是:A、必然的B、相对的C、绝对的D、无条件的E、有条件的正确答案:E89.主升清的脏是:A、肾B、肝C、脾D、心E、肺正确答案:C90.辩证施护的过程就是A、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B、护理疾病的过程C、认识疾病的过程D、异病同护的过程E、同病异护的过程正确答案:A91.“气之主”是指:A、肝B、肾C、心D、脾E、肺正确答案:E92.肝在体为:A、筋B、骨C、皮D、肉E、脉正确答案:A93.大肠的功能是:A、受盛B、主和降C、化物D、传导E、排泄胆汁正确答案:D94.观察病人舌面光滑如镜面而无苔,则提示A、胃气将绝B、热盛伤津C、血虚无荣D、阴液亏损E、肠胃湿热正确答案:A9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A、寒热错杂B、虚寒证C、虚热证D、实寒证E、实热证正确答案:D96.“受盛之官”指:A、大肠B、膀胱C、胆D、小肠E、胃正确答案:D97.不属于拔罐注意事项的是A、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B、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C、拔罐时应取合理、舒适的体位D、拔罐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E、拔罐时动作要稳、准、慢正确答案:E9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A、动极镇之以静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C、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D、阴在内,阳之守也E、阳胜则阴病正确答案:A99.“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强调的是A、三因制宜的护理原则B、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C、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D、治病求本的护理原则E、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正确答案:E100.“中正之官”指:A、胆B、大肠C、小肠D、膀胱E、胃正确答案:A。
寒热邪致病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寒热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为了验证寒热邪致病的特点,本实验采用模拟实验方法,观察寒热邪气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寒热邪致病的特点。
2. 观察寒热邪气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3. 探讨中医治疗寒热邪致病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1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5名,年龄20-30岁。
2. 实验仪器:体温计、血压计、心率计、心电图机、红外线体温枪等。
3. 实验药品:生姜片、干姜粉、葱白、绿豆、红糖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人,分别称为寒邪组与热邪组。
2. 寒邪组:让志愿者口服干姜粉(每次5克,每日3次),持续观察5天。
3. 热邪组:让志愿者口服绿豆汤(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持续观察5天。
4. 观察指标:体温、血压、心率、心电图、食欲、睡眠、精神状态等。
5.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寒邪组:(1)体温:实验开始时,志愿者体温正常;实验过程中,体温逐渐降低,最低降至36.5℃。
(2)血压:实验开始时,血压正常;实验过程中,血压略有下降,最低降至90/60mmHg。
(3)心率:实验开始时,心率正常;实验过程中,心率略有下降,最低降至60次/分钟。
(4)心电图:实验过程中,心电图无异常变化。
(5)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实验过程中,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均无明显变化。
2. 热邪组:(1)体温:实验开始时,志愿者体温正常;实验过程中,体温逐渐升高,最高升至38.5℃。
(2)血压:实验开始时,血压正常;实验过程中,血压略有升高,最高升至110/70mmHg。
(3)心率:实验开始时,心率正常;实验过程中,心率略有升高,最高升至80次/分钟。
(4)心电图:实验过程中,心电图无异常变化。
(5)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实验过程中,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均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寒邪组: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能够缓解寒邪对人体的侵袭。
寒邪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寒邪,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是指寒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为了探究寒邪对人体的致病机制,我们设计了一项寒邪实验,通过模拟寒邪侵袭人体,观察实验动物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寒邪致病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寒邪对实验动物的症状影响;2. 探究寒邪致病的病理机制;3. 为临床治疗寒邪致病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0)g;2. 寒邪制备:采用低温冷冻法制备;3. 仪器设备:低温冷冻箱、显微镜、病理切片机、病理切片染色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命名为寒邪组与对照组。
2. 实验过程:(1)寒邪组:将实验动物置于低温冷冻箱中,调节温度至(-10±2)℃,持续冷冻2小时。
(2)对照组:将实验动物置于常温环境下,作为正常对照。
3. 观察指标:(1)症状观察:观察实验动物在冷冻前后的行为、活动能力、食欲、呼吸、体温等指标。
(2)病理学观察:冷冻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
五、实验结果1. 症状观察:(1)寒邪组:冷冻后,实验动物表现为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体温下降等症状。
(2)对照组:冷冻前后,实验动物表现正常。
2. 病理学观察:(1)心脏:寒邪组心脏出现心肌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对照组心脏组织结构正常。
(2)肝脏:寒邪组肝脏出现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对照组肝脏组织结构正常。
(3)脾脏:寒邪组脾脏出现淋巴细胞减少、脾窦扩张等病理变化;对照组脾脏组织结构正常。
(4)肾脏:寒邪组肾脏出现肾小球肿胀、肾小管扩张等病理变化;对照组肾脏组织结构正常。
六、实验讨论1. 寒邪侵袭人体后,可导致实验动物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体温下降等,这与中医理论中寒邪致病的表现相符。
风寒湿邪
解释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阴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 痛、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风寒湿邪
人体疾病
01 病因
03 解释 05 寒邪
目录
02 预防 04 风邪
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称为风寒湿邪。风寒湿邪分为风 邪和寒邪。
病因
导致湿邪的原因多由于气候潮湿时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 体阳气所致。
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风邪多由于久居风寒湿地,或汗出当风,风寒侵袭,或遇雨湿所淋,或睡卧不当,漏肩当风,或气候变化, 不加衣被,或过食生冷,风寒入侵等致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痹阻于肩,气血运行不通,则肩臂疼痛。正如《素 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四时季节不时之气也有影响,冬春两季的发病率高于夏秋两季,因冬春两季,为风、寒主气,风寒之邪易于 入侵,肩背疼痛者,此时易发。《素问·痹论》日:“以冬遇此为骨痹,以春遇此为筋痹”。
《黄帝内经》上说春季主气生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于肌表, 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所以风邪一般致病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寒邪的致病特点与预防
作者:孙清廉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2期
寒为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和环境因素有关。
寒为冬季的主气,其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
内寒为机体阳衰气虚、机能衰退的一种表现,阳虚阴盛、失去温煦,所以寒从内生(多与肾有重要关系);外寒则指受外界寒邪而言。
内寒、外寒虽有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阳虚内寒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时间久而不散,又常损伤机体内阳气,导致内寒阴盛,易引发多种病变。
寒邪的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即所谓“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阳气受损,失去了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最易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
若外寒侵犯肌表就会出现恶寒、肌肉关节冷痛等症状;寒邪直中脾胃,则可能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若脾肾阳虚还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水肿腹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若心阳受损则可能出现胸闷疼痛、心悸等症状,最易诱发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寒性凝滞閉塞; 凝滞闭塞即凝闭不通之意。
人身气血之所以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凭一身阳和之气,温煦其间。
气血经脉之所以会凝闭阻滞不通,大多由于阴寒偏盛、阳气不能振奋所致,故临床凡因寒邪凝滞、不通而痛者,总以温阳散寒为治疗大法。
寒性收引敛缩; 收引敛缩即收缩收敛牵引之义。
《素问》说:“寒则气收”,如寒邪侵犯肌表,毛窍收缩,卫阳闭塞,可致恶寒发热,头身痛、脉紧;寒客经脉关节,可使肢体屈伸不利,经脉拘急,疼痛麻木不仁。
预防寒邪的保健措施
避寒就温; 严寒是冬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故防寒保暖、避寒就温为冬季保健之首要措施,特别是婴幼儿、年老、体弱和阳虚怕冷体质者更应注意。
首先要加强居室的保温措施,冬季的居室(特别是老年人)温度宜保持在18℃以上,最好保持恒温(最高不宜超过25℃)。
在气候骤变、大风降温、寒潮过境时最好不要出门。
平时要特别注意头颈、胸背、腹部、腰膝和足部的保暖。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
”所以,尤其要重视足部的保暖,穿棉鞋或毛皮鞋,穿棉袜或毛线袜,鞋袜要松软整洁,防止板硬潮湿。
防止汗多; 冬主闭藏,宜敛阳护阴。
汗为心液,若严寒季节,因激烈运动、劳作等原因,导致汗液过多不但耗液伤阳,汗后寒湿较重,还易引发肌肉关节酸沉疼痛,使风湿等疾病复发与加重。
故冬季要尽量防止汗多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