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中医内科辩证治法方药及方歌总结知识分享
中医内科辩证治法方药及方歌总结1.感冒感冒的治疗原则基本原则一一解表达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风寒束表证候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_ 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荆防二活草茯,柴枳桔芎前胡)风热犯表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 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暑湿伤表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兀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为香薷散(豆朴香薷)易扁豆为扁豆花,加银花连翘。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
暑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虚体感冒——气虚感冒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_ 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
(益气解表参苏饮,二陈汤入木枳斟;前胡桔梗姜枣配,尚需力口入干葛根。
)方中为枳壳。
虚体感冒一一阴虚感冒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阴虚发汗此方魁。
〖实践探索〗中医六方治百病——太珍贵了!
〖实践探索〗中医六方治百病——太珍贵了!
【实践探索】
中医六方治百病——太珍贵了!
本文整理:劲阳
所谓“六方治百病”的六方,是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的六个基础的处方。
六方能治百病,上焦病变,以心为主;中、下焦病变,以肝为主。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并非方剂无效,而是方不对证。
因为病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能治寒证的方药,则不能治热证;能治虚证的方药,则不能治实证。
有效方剂,来源于正确的诊断,来源于临床实践。
1、脉象数疾,证属心脉瘀阻:方用三七葛萎舒心汤。
三七葛萎舒心汤
2、脉象迟涩,证属心气虚、心血虚,方用芪柏养心汤。
芪柏养心汤
3、脉象细促,证属阳郁气虚,方用黄连枣仁汤。
黄连枣仁汤
4、脉象结代,证属阴凝气虚,方用附子苍苡利湿汤。
附子苍苡利湿汤
5、脉象病缓,证属肝气郁滞、脾肾阴虚,方用加味逍遥汤。
加味逍遥汤
6、湿热型皮肤病,脉象病缓,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
加味龙胆泻肝汤
经过几十年的几千名临床病例实践证明:这6个方剂是吸取古今中医专家经验,根据脉象确定病机,根据病机而选用的。
经过临床几千名病例实验证明,屡用屡效。
中医中的“六邪”指的是什么?-温元通脉灸
“六邪”先说风、寒、暑、湿、燥、热,它们也被叫做“六邪”、“六淫”、“六气”,属于外感病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天地自然的六种气候变换,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
但要是太过,在人体正气、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变成“病邪”侵入人体。
它们是怎么侵袭我们的呢?主要和天地气候的变换,我们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比如说在春夏交替温度忽冷忽热,添加衣物不及时,就容易头晕脑热导致感冒;常年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就容易患有风湿骨痛。
它们能够作为单独的病邪侵袭我们的身体,也能两三种一起侵袭,让人生病。
比如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等等。
它们也能相互交融。
比如说: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六邪”的特性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容易出汗怕风)、善动不居(病点游移不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多侵袭人体的上半身。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发热恶寒、不出汗)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
寒邪侵袭身体会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就是它引起的。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觉得身体沉重、大便粘腻不爽)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它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侵袭我们的下半身体。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在秋天的时候扰人致病最多,易伤肺,易损伤津液。
热邪:也有人叫做“火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
它是一种阳邪,容易扰人心神,让人伤风动血。
这里的风是肝风,耗伤津液,让筋脉失养,出现手脚颤动等等;“动血”指的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像是吐血、便血等等。
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是阳邪容易伤人津液心气,扰人心神。
在夏天多雨的时候,空气湿度,它又容易带着“湿邪”而来。
所以说在夏天的时候要多用艾灸除湿,提升免疫力和正气,免的暑邪和湿邪一起侵袭身体。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中医无忌大师兄
2022-01-18 05:54
六气治法
1、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相当于:桂枝汤+苓归胶)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
寒加干姜、附子。
2、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相当于:犀角地黄汤去犀角,加黄连)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相当于:小柴胡汤+白芍)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相当于: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泽泻)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6、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相当于:四逆汤+茯苓)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
栀、膏之类。
除邪清肺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除邪清肺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除邪清肺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除邪清肺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除邪清肺汤的知识吧!
【处方】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半,前胡1钱半,半夏1钱,陈皮1钱,杏仁1钱,茯苓1钱,甘草1钱,荆芥穗8分,麻黄(留节)4-5分。
【功能主治】产后肺冒风寒,寒热咳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热服。
【摘录】《会约》卷十五
以上就是本文对除邪清肺汤的一些介绍,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多多积累这方面的信息,一定会对周围的人有所帮助的。
生活常识分享。
方剂口诀解释大全
方剂口诀解释大全方剂口诀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它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方剂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方剂口诀,并对其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口诀。
一、通脉四逆方剂:通脉四逆汤解释:通脉四逆汤是治疗中风的经典方剂,由通脉四逆汤加减而成。
通脉指疏通经络,四逆指四肢厥冷。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络、四肢冷厥、经络不通等病症。
二、攻下逐痰方剂:攻下逐痰汤解释:攻下逐痰汤是治疗痰瘀壅滞的方剂,由攻下逐痰汤加减而成。
攻下指泻下,逐痰指祛除痰湿。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胸闷、痰多、气滞等病症。
三、开肺散结方剂:开肺散结汤解释:开肺散结汤是治疗肺结核的方剂,由开肺散结汤加减而成。
开肺指疏通肺气,散结指消散结核。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嗽、咳痰、胸痛等病症。
四、清热解毒方剂:清热解毒汤解释: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病证的方剂,由清热解毒汤加减而成。
清热指清除热邪,解毒指祛除毒邪。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发热、口腔溃疡、疮疡等病症。
五、理气宽中方剂:理气宽中汤解释:理气宽中汤是治疗气滞胃脘痛的方剂,由理气宽中汤加减而成。
理气指调理气机,宽中指缓解胃脘痛。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脘胀痛、嗳气、消化不良等病症。
六、养阴清热方剂:养阴清热汤解释:养阴清热汤是治疗阴虚火旺的方剂,由养阴清热汤加减而成。
养阴指滋养阴液,清热指清除火邪。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口干、咽痛、目赤等病症。
七、健脾和胃方剂:健脾和胃汤解释:健脾和胃汤是治疗脾胃虚弱的方剂,由健脾和胃汤加减而成。
健脾指补益脾气,和胃指调理胃气。
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病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方剂口诀及其解释,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口诀,可以帮助中医药学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方剂。
然而,口诀只是学习方剂的一种辅助工具,对于临床运用还需要结合病情具体分析,切不可片面使用。
总之,方剂口诀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方剂的使用规律和配伍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石膏治六淫所化之热,散阳明邪热,降手太阴痰热,如金秋凉风
石膏治六淫所化之热,散阳明邪热,降手太阴痰热,如金秋凉风石膏生山谷本经谓石膏生山谷。
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本草经疏》:石膏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气,故其味辛甘,其气大寒而无毒。
阴中之阳,可升可降。
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
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
《本经疏证》: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也。
盖惟其寒,方足以化邪热之充斥,惟其辛,方足以通上下之道路,惟其泽,方足以联津液之灌输,惟其重,方足以摄浮越之亢阳。
譬之溽暑酷烈,万物喘息仅属,不敢自保,惟清飈乍动,肃降乃行,而化随爽洁,于是欣欣然始有有生之乐焉。
石膏质重,光明润泽,击解星散,纵列无横陈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
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
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
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
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同乎邪鬼。
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
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
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
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
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
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
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
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班、发疹之要品。
起死回生,功同金液。
景岳谓,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
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
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
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在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
邪气中的六
一、邪气中的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本身是对人体无害的,可通过自身调节而产生适应能力,所以正常六气不易使人生病。
二、六淫致病的原因:指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性疾病的统称,季节性与地域性(阴、阳、气候)影响,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由表入里)、外入性。
1、风邪的特性: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白病之长。
主要表现为:头痛、汗出、咳嗽、肢体颜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
2、寒邪的特性:寒冷、凝滞、收引(寒为水而通于肾,冬季防寒保温)主要表现为:行脚冰凉、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3、暑邪的特性:暑为火所化,主滑面散,且多挟湿(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主要表现为: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4、湿邪的特性: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湿气所伤:湿困脾胃、故纳谷不香、不思饮食、院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屈伸不利、胸前作闷。
湿邪外袭肌表致:湿滞经络关节“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侵袭人体即下部。
5、燥邪的特性:燥胜则干、易伤肺、与肺气相通。
主要表现为:各种干退的症状和体征,如:凉燥、恶寒重、无汗,等。
6、火邪的特性:有火热特性,有火的轻扬上升的特性。
火有“内火、外火之分”具有烧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之特性。
火邪所伤:易致肿病、易扰心神,如:面红耳赤、心烦、汗出、舌质红绛、斑疹、吐血,等药浴的特点:通通经活络清养心安神排排毒养颜调女性修复补温元固肾其中以透骨草、香石藤、过山龙、九节风(鸡血藤)等多种草本药配成瑶浴药方。
产妇:第一天泡药浴:除异味、去秽气;第二天泡瑶浴:缩阴、收腹、修复受损阴道;第三天泡神奇药浴: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
舒经活络:成份:透骨草、香石藤、过山龙、青风藤、牛漆、千年健、徐长卿、海风藤、独活、上山虎、五加皮。
作用: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强经健骨、修复组织、祛风除湿用于扭伤、关节炎痛、扭伤肿痛、手脚肿痛、腰腿筋痛舒经活络:改善肝胆经、三焦经、经络问题,肝胆问题泡此药浴、风湿骨痛。
六邪的名词解释
六邪的名词解释在中医理论中,六邪是指影响人体健康的六种外邪。
这六种外邪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它们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以及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对六邪进行详细的解释。
风邪是一种常见的外邪,它与风有关。
风邪具有外袭性和活动性,容易使人感到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嗜睡等症状。
风邪容易引发风痹、风湿等疾病。
寒邪是寒冷的外邪。
寒邪具有收敛、凝固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寒症,如肢体冰冷、畏寒、喜暖、关节疼痛等。
寒邪还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暑邪是夏季的外邪,与高温、潮湿等因素有关。
暑邪具有炎热、腐败的特性,容易让人感到烦躁、口渴、出汗等。
暑邪还容易引发中暑、暑热等疾病。
湿邪是一种潮湿的外邪,与湿气、雨水等有关。
湿邪具有浊滞、黏腻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湿热、湿气内停等症状,如浑身沉重、腹泻、尿黄等。
湿邪还容易引发湿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燥邪是一种干燥的外邪,与干燥的气候有关。
燥邪具有干燥、烈性的特性,容易使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咳嗽、便秘等症状。
燥邪还容易引发肺燥、皮肤干燥等疾病。
火邪是一种炽热的外邪,与炎热、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
火邪具有炙烤、燃烧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口渴、咽痛、目赤等症状。
火邪还容易引发热病、火焰伤等疾病。
六邪对于人体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都可以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调养身体的气血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而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六邪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和应对六邪的侵袭。
比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我们可以避免暴晒,多喝水,注意清凉饮食,以防止被暑邪侵袭;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多吃温热食物,以防止寒邪的入侵;当感受到外邪袭击时,我们可以及时求医,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是如何用药驱邪的
中医是如何用药驱邪的中邪之说,颇难被常人理解,此不作评,惟摘录中医用药治邪之法。
一、犯木邪而怪怒者人有无端见邪,口中大骂,以责自己,口吐顽涎,眼目上视,怒气勃勃,人不可犯,人以为中邪之病,谁知是中肝气之邪乎。
夫邪各不同,大约不离五行者近是,而此病中邪,实中木气之邪也。
但邪之中人,必乘人气之虚而入,倘人之肝气不虚,则木邪何从而入哉。
故治木邪者,必须补正,正气旺而邪气难留也。
虽然邪气甚旺,一味补正,则邪且格拒而不许入。
须于补正之中佐之祛邪之味,则邪自退舍,而正气日旺,邪不必争战而暗散矣。
方用逐客汤∶柴胡(二钱)茯苓(五钱)半夏(三钱)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菖蒲(一钱)枳壳(一钱)神曲(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白矾(二钱)水煎服。
一剂神定,二剂怒平,三剂骂詈止,痰涎渐消,四剂全愈。
此方平肝气而泻火,补肝血而化痰,痰火既清,邪又何藏。
况方中半是攻邪之药,木邪既旺,何敢争战乎,有弃之而去矣。
此症用定魂汤亦妙。
白芍(二两)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半夏(三钱)肉桂(三分)枳壳(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魂定矣。
二、犯火邪中邪倒下而面红者人有猝然遇邪,一时卧倒,口吐痰涎,不能出声,发狂乱动,眼珠大红,面如火烧红色,发或上指,此中心气之邪也。
夫心属火,邪中心,宜火邪之犯心也。
然心君清净之宫,不可犯,邪一犯即死,断不能邪附于身,多延时日而不死者。
此乃火邪犯膻中之府,非犯心君之脏也。
第膻中为心君之相臣,邪入膻中,逼近于心,包络犯邪,心中惊战,谨闭其脏,何能颁发讨邪之令哉?为相臣者,惟恐贻害于心君,怒气填胸,上现于面,目尽裂,愤极而发乃上指,此邪激之使然也。
虽然邪之入也,膻中招之,不治膻中之虚,而惟泻火邪,则正气愈亏,邪氛益旺,非治法之善也。
方用助腑祛除汤∶人参(五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生枣仁(三钱)远志(二钱)半夏(三钱)黄连(二钱)枳壳(一钱)白薇(二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二剂邪退。
此方助膻中之正气,益之泻火消痰之品,则邪不敌正,邪且自遁,消灭于无踪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一、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药配方方解
名方篇真武汤(称玄武汤)《伤寒论》组方:茯苓15克芍药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制附子5克用法:煎汤,每日三次,每日一剂。
或共细为末,每次3g,每天两次。
适应症:用于治疗阴虚证而引起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由于表阳虚,内阴寒,外虚热,内水冲而引起的心惊头昏欲倒,腹痛下痢,大致可归纳为:○1阳症的流感,肺炎,胸膜炎,肺结核。
○2神经系统痴患,神经衰弱,脑出血高血压脑病。
○3心脏病中的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心悸,浮肿等。
○4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低下,肠炎,肠结核胃下垂等。
○5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和肾萎缩。
○6半身不逐,疟疾,湿疹,老年性瘙痒症,遗尿。
方解:茯苓逐胃内积水,镇静上冲之气,白术助茯苓去水,芍药补里虚,调整胃肠功能;附子的温补力很强,和生姜一起,提高新陈代谢的活力,恢复元气,由于有些药力的综合作用,使体液得到调节,胃肠功能改善。
而治心悸并使元气恢复。
药物功效:芍药为活血、茯苓为利尿药,干姜为驱风附子为温中药。
附记:本方适用于阴虚证所致之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症,表阳虚,内阴寒所致之心悸、头昏等。
苓姜术甘汤《金匮要略》组方:茯苓20克干姜1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天三次。
或共细为末(或制成蜜丸),每次5g,每日三次。
适应症:用于腰以下发冷的表证。
治腰痛、腰冷,坐肾神经痛,夜尿症,遗尿症,白带多,以及皮肤湿疹,溃疡等。
方解:主要治疗寒湿证,具有温表利水作用。
茯苓、白术逐表湿利水;干姜温表利水;甘草和干姜一起,温里补下焦,有制止尿频的作用。
本方用于治表寒证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夜尿症,遗尿症等,具有温表作用。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组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芍药2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用法:共细为末,每次4g,每日3次。
适应症:本方用于体虚贫血、足冷、乏力、月经不调等症。
如贫血、低血压,腰腿发冷月经不调,不孕症,神经衰弱,半身不遂等和神经质。
方解:当归补血润血,治贫血,芍药理气止痛;川芎补血理气;茯苓利水;白术、泽泻利尿。
仲景伤寒六十种常用中药口诀及部分药物常用剂量
仲景伤寒六十种常用中药口诀及部分药物常用剂量一、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
心动悸,桂草苓,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
加附子,医身疼,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
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二、芍药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
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
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伴身痛,属阳虚。
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
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三、甘草甘草证,羸瘦形,气液馁,肤枯情,口舌糜,咽中疼,刺激咳,心悸动,逆上冲,躁急痛,和诸药,解毒雄。
审经方,非泛用,欲高效,合理用,四、大枣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补气津,胃气平,和百药,四肢重,同草麦,脏躁宁,伍生姜,咳呕平,食欲差,均可用,入泻剂,养正功。
五、麻黄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汗多少,石膏行。
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六、附子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
中医六经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六经病证”代表方剂及临证备要
一、六经病证
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
二、六经病证代表方剂
1.太阳病:可分为经证和腑证,经证有伤寒证麻黄汤、中风
证桂枝汤,腑证有蓄水证五苓散、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
2.阳明病:可为分经证白虎汤和腑证承气汤。
3.少阳病:小柴胡汤。
4.太阴病:理中汤、四逆汤。
5.少阴病:可分为寒化证国逆汤和热化证黄连阿胶汤。
6.厥阴病:乌梅丸。
三、临证备要
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
的阳郁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
四、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
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纵观其他名医大家,善用经方治杂病者不乏其人。
现代很多中医学人,将法活方精的六经辨证应用于临床各科病证的辨证治疗,相关报道,屡见不鲜。
中药与方剂
中药功效解表剂——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踹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杀虫止痒药——方剂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汤中杏桂甘,发汗定喘表实安。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大青龙汤兼治烦,再加姜枣石膏全。
解肌发表调营胃,表虚有汗见奇功。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黄芪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炙甘草生地黄、黄芩、甘草)芍药、细辛、五味子)止嗽散止嗽紫菀百部前,甘桔陈皮荆芥煎。
止咳化痰兼疏表,外感咳嗽服之安(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炒甘草、陈皮)辛凉解表——桑菊饮银翘散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薄荷、淡豆鼓、荆芥穗、银花、连翘、竹叶甘草、韦根)桔梗、牛蒡子、甘草)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法辛凉,四药组成有专长。
薄荷少许姜三片,祛邪扶正由奇功。
(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扶正解表——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茯苓,羌活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许姜三片,祛邪扶正由奇功。
(人参、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金匮大黄牡丹汤,芒硝桃仁瓜子蘘。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肠痈初起右腹痛,拒按苔黄脉数康。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轻下良。
(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缓下尝。
(酒洗大黄、炙厚朴、枳实、芒硝)温下——逐水——温脾汤十枣汤温脾附子与大黄,干姜硝桂参草当。
中医六邪致病
中医六邪致病2010-07-23 17:01阅读:六⽓是指风、寒、暑、湿、燥、⽕六种正常的⾃然界⽓候。
在正常情况下,六⽓是万物⽣长的条件,⼈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已具有了适应能⼒,故六⽓对⼈体是⽆害的。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候变化异常,六⽓发⽣太过或不及,或⾮其时⽽有其⽓(如春天应温⽽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以及⽓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体的正⽓不⾜,抵抗⼒下降之时,六⽓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体⽽发⽣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所以⼜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 寒邪 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从⼩雪、⼤雪、冬⾄,到⼩寒计四个节⽓,为冬令主⽓。
寒为⽔⽓⽽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体亦易感受寒邪⽽为病。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不仅不⾜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体阳⽓。
阳⽓受损,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失于温煦之功,故全⾝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损伤脏腑阳⽓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肿;寒伤脾肾,则温运⽓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肿腹⽔等;若⼼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厥冷、下利清⾕、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津液的运⾏,赖阳⽓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阻。
寒邪侵⼊⼈体,经脉⽓⾎失于阳⽓温煦,易使⽓⾎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一、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种。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可分为“内湿、外湿”两种。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舌苔滑腻。
五、燥——可分为“外燥、内燥”两种。
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用“汗、吐、下”药、“温、热、燥”药,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可分为“内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表现为“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
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多表现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等。
1、风邪——肝(木)——麻木、全身瘙痒、出冷汗。
2、寒邪——肾(水)——疼痛、屈伸不利、无汗。
3、暑邪——心(火)——口渴喜欢喝水,嘴唇干燥,尿少,心慌,心悸,胸闷。
4、湿邪——脾(土)——肥胖、肢体困重、水肿、精神萎靡。
5、燥邪——肺(金)——干咳少痰,皮肤毛发干燥,无光泽。
6、火邪——咽喉肿痛、头蒙耳鸣、心烦躁、便秘、少汗、尿黄。
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它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署(火)、秋燥、冬寒、长夏湿”。
人的身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
但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一下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邪会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风邪:凡具有其性开泄、善动不居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
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孔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阳位。
2、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风疹”具有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
3、风性主动。
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
风邪入侵,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
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故寒邪属于阴邪,感受寒邪,最易损伤阳气。
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
“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
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
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
二为:中署(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暑多挟湿,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
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等。
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火(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
2、火性炎上,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
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
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
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
“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
4、火热易扰心神。
5、火邪易致疮痈。
总结六淫的共同特点如下: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3、地域性: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4、环境性: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高温作业者常见燥邪或火邪致病等。
5、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寒湿困脾、风寒湿痹”等。
6、转化性:六淫致病虽各有特点,但不是孤立的,它还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
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体质不同。
二是:治疗不当。
六邪对症的中药材:1、寒:逐寒:吴萸、益智仁、川椒、炮姜、乌头、小茴、葫芦巴、仙茅。
祛寒:白豆蔻、红豆寇、良姜、干姜、荜拨。
温阳:附子、肉桂、干姜。
2、风:散风寒: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细辛、葱白。
祛风:荆芥、菊花、桑寄生、海桐皮、蒿本、钩藤、全虫、蜈蚣、蛇蜕。
祛风湿:防风、秦艽、羌活、独活、豨莶草。
散风热:桑叶、菊花、荆芥、薄荷、蝉衣、蔓荆子。
通关:皂角、樟脑、苏合香、细辛、麝香、冰片、山甲。
祛风湿痛:川乌、草乌、威灵仙、海风藤、川乌。
3、湿:渗湿:茯苓、扁豆、海螵蛸、土茯苓、通草、泽兰。
散湿:苍术、厚朴。
逐水:商陆、芫花、大戟、甘遂、蛄蝼。
泻湿热:黄芩、车前子、木通、茵陈、苦参、扁蓄、瞿麦。
4、暑:散暑湿:扁豆、苍术、厚朴、紫苏。
清暑邪:藿香、佩兰、泽兰、青蒿、荷叶。
利暑湿:滑石、猪苓、泽泻。
散暑湿热:香薷、木瓜。
养阴生津:乌梅、麦冬、五味子、生地。
5、火:补火:肉桂、附子、白术、干姜。
泻火: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知母、龙胆草。
6、燥:软坚:海带、昆布、牡蛎、蛤粉、芒硝、蛰虫。
润燥:胡麻、冬葵子、肉苁蓉、蜂蜜。
六邪对症选用的方剂:一、风邪:防风通圣散、灵砂丹、神仙换骨丹、不换金丹、花蛇续命汤、加减冲和汤、防风天麻散、祛风丸、大通圣白花蛇散、活命金丹、至宝丹、牛黄通膈汤。
二、暑邪:白虎汤、桂苓甘露饮、桂苓白术散、益元散、竹叶石膏汤、化痰玉壶丸、四君子汤、白术散、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
三、湿邪:葶苈木香散、白术木香散、大橘皮汤、桂苓白术丸、六一散、五苓散、赤茯苓丸、人参葶苈丸、海藻散。
四、火邪:凉膈散、黄连解毒汤、三一承气汤、八正散、洗心散、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柴胡饮子、白虎汤、桃仁承气汤、神芎丸。
五、燥邪:脾约丸、润肠丸、当归润燥汤、橘杏丸、七宣丸、麻仁丸、神功丸、浓朴汤、七圣丸、犀角丸。
六、寒邪:大己寒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胡椒理中丸、理中丸、铁刷汤、桂附丸、姜附汤、加减白通汤、二姜丸、术附汤。
一、风邪(用方):防风通圣散: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
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寒战烦渴者;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阴虚,心火阳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暗风痫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热搐搦,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并宜服之。
防风二钱半、川芎五钱、石膏一钱、滑石二钱、当归一两、赤芍五钱、甘草(炙)二钱半、大黄五钱、荆芥穗二钱半、薄荷叶二两、麻黄(去根、苗、节)五钱、白术五钱、山栀子二钱、连翘五钱、黄芩五钱、桔梗五钱、牛蒡(五钱,酒浸)人参五钱、半夏(姜制)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