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及其常识资料

合集下载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欣赏常识

元曲欣赏常识一、曲的特点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园囿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新的高峰。

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 “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

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

”明王世贞《曲藻》则称: “曲者,词之变。

”“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

”这些都说明曲与词有渊源关系。

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曲的宫调、调名和体制,有不少来源于词。

一些词调直接变成了曲调;曲的小令,源于寻常的词;曲的联套源于联章词;北曲的带过曲,源于词的犯调等。

为什么词会变而为曲?这是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关系。

还是王世贞说的: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

急缓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眉之。

”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一种与燕乐不同的胡乐在北方兴起,并逐步代替燕乐。

因而,为胡乐配词的曲,便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

至于杂剧,则是我国戏曲艺术,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形成和发展之后,用北曲谱写而成的。

元曲,包括无科白串连的清唱曲和有科白串连的戏曲两种。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与词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它是根据不同调的性质,如“黄钟”、“南吕”、“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

戏曲,即金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杂剧。

它的构成,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

表示动作的术语叫做“科”,两人对话叫做“宾”,一人自说叫做“白”。

整个剧本的重点是歌唱,每折戏都由主角一人(生或旦角)担任,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有说无唱。

戏中主角的唱词,就是各种曲调组成的散曲。

散曲的兴起,在元杂剧之先。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艺术丰碑。

小编整理了元曲基础知识大全,欢迎欣赏与借鉴。

〔般涉调〕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

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

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

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

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

南北曲中都有。

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

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

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

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

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钟〕元曲宫调之一。

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

古近二体。

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

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

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全同宋词。

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

又叫〔青衫湿〕。

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

定格11句。

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

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

套数首牌。

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

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

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欢迎大家分享。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

元曲基本知识《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寨儿令》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

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

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

巧丹青,怎画绰然亭?【沉醉东风】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

衰笠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

概念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内容是散曲与元杂剧的曲文。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衬字:曲谱规定的必需的正字之外增加的字。

不规定平仄,用于调节句法、补充语义和语气。

有“衬字不过三”的提法。

幺篇:写作过程中连续使用同一个曲牌时候,后面各个曲牌不再标出,而写作“幺篇”或“幺”。

南曲称“前腔”。

重头:凡是同一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几十遍,用韵互异,首尾句法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换头: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后曲换前曲的头一句或几句,稍稍增减字数,性质与幺篇相同.犯:程式标识,即使用同一宫调或相同笛色的不同宫调内选取不同曲牌的节句集合的新曲。

集同一宫调曲牌者叫“犯本宫”,不同宫调相集者称“犯xx宫”。

符号厶:表示此处应填的字宜去可上,去,指去声字,上,上声字二:句式:除了诗词中讲的一字至七字句外,多出了八、九、十、十一字句。

其中:八字句(复合式单句)以上三下五最常用,上二下六也偶尔见之。

九字句(复合式单句)基本是上三下六,其次为上四下五句式。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元曲文学常识整理
1. 嘿,你知道吗,元曲其实分成杂剧和散曲哟!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主食和零食一样。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杂剧的经典例子呀,那情节,真让人揪心!
2. 哇塞,元曲的宫调可重要啦!这就好比一首歌有不同的调调,能表达出各种不一样的情绪呢。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的就是越调呀,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3. 元曲里的曲牌名可有意思咯!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

像“山坡羊”,好多元曲都用它呢,比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 嘿呀,元曲作家们那可都是才华横溢的呀!他们就像是璀璨的星星在文学天空中闪耀。

白朴不就是其中的一位嘛,他的作品超棒的哟!
5. 元曲中的对仗也很绝呢!就如同工整的对联,让曲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不就是绝好的例子嘛。

6. 元曲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形象啊!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古道西风瘦马”,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
7. 元曲里还有好多故事呢!像一个个小电影,吸引着我们。

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就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吗。

8. 元曲对后来的文学影响可大啦!就如同火种,点燃了更多的文学之光。

这么重要,你能不了解一下?
9. 总之,元曲真的特别精彩,充满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呀!。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的基本常识
#1.
散曲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
Hale Waihona Puke 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 歌曲、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 宾白、 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 样式。 样式。 体例:四折一楔子。 体例:四折一楔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 高潮和结局。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楔子,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元曲的基本常识: 元曲的基本常识
曲: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是配乐歌 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 的诗。 唱 的诗。 体制:曲牌和宫调(宫调 即现代音乐的C 宫调, 调等)。 体制:曲牌和宫调 宫调,即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 曲牌: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曲牌 规定了一首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 宫调: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 宫调 每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 干个曲牌。 干个曲牌。
[注解] 注解]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建中兴宙宇:为民族中兴建立功业。宙宇,指国家社稷。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指岳飞被奸臣秦桧谋害事。 闪杀人:害死人。 闪杀人:害死人。 旌节:军队。 旌节:军队。 士夫:人民。 士夫:人民。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丘陵:指祖宗陵墓,此指中原。 銮舆:天子车驾, 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銮舆:天子车驾,代指天子,即宋高宗赵构。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简介资料

元曲中的经典剧本
《汉宫秋》:马致远的作品,以历史 故事为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西华山陈抟高卧》: 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 道教神话为背景,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粱梦》:红字李时 中的作品,以道家神话 为背景,具有很高的文
学价值
元曲中的经典散曲
《山坡羊》: 张养浩的作品, 以咏史抒怀为 主题,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03 元曲的衰落
• 元代晚期,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变化 • 元曲的创作热情减弱,作品质量下降 • 元曲的传承受到阻碍,逐渐衰落
元曲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元曲的流派
• 豪放派: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白朴、红字李时中、马致远等 • 清丽派: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 • 婉约派: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代表作家有贯云石、薛昂夫、吴仁甫等
元曲与后世文学
• 元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 元曲的艺术特点被后世文学所继承和发展 • 元曲对后世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03
元曲的经典作品赏析
元曲中的经典歌曲
01 《叨叨令》:白朴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 02 《马儿跑》:红字李时中的作品,以清新、优美的风格著称 03 《沉醉东风》:乔吉的作品,以婉约、柔美的风格著称
元曲的演唱
• 元曲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对唱等 • 元曲的演唱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 元曲的演唱对后世戏曲、曲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文学价值
元曲的题材
• 元曲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历史、民间传说等多方面 • 元曲的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 • 元曲的题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元曲的语言

元曲知识(元杂剧)

元曲知识(元杂剧)

剧本由唱、 白三部分构成。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 )、曲牌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 方尽剧情之妙” 正说明这一点。 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 元曲四大家的说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 还没有“ 《中原音韵》。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 ,还没有“四大 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家”的命名 。到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才正式出 现四大家的说法:“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 现四大家的说法: 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 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对这四位元代戏曲作家的 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 评价和排列顺序,也因人因时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 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驰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贾仲名也称关汉卿是“驰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 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推戴马致 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 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 远,把关汉卿列为“可上可下之才”。现在一般认为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 曲家,自明以来,称关、 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 诣论之,宁称关、 郑为妥也。 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 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 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元人第一。 元人第一。”

元曲知识点总结

元曲知识点总结

元曲知识点总结一、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新型戏曲艺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发展。

元曲的兴起与元朝政权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和民间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曲创作在政府、宫廷和乡村都有发展,但在元朝后期,元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乐府词牌、俚曲的兴起以及生动的场面表达,这些都对元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

元曲在明朝时期,由于江南文化的兴盛,元曲创作逐渐向南方地区扩散,形成了南元曲和北元曲两大流派;而清朝时期,元曲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制,但元曲的表演活动依然发展活跃。

二、元曲的特点1.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元曲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话剧、歌剧、争辩曲、综合曲以及后来的杂剧、散曲等,这些形式丰富多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2.多元化的表演手法元曲的表演手法非常多样化,既有歌唱、舞蹈,也有声乐、器乐、说白等,表演手法的多元化为元曲的表演赋予了更多的魅力和表现力。

3.优美的音乐与舞蹈元曲的音乐和舞蹈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和舞蹈的搭配与盛衰是元曲的一大特点,它为元曲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4.唯美的词藻和意境元曲的词藻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这些都为元曲的文学艺术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魅力。

5.多元化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元曲的题材非常多样化,包含了历史题材、社会题材、爱情题材等,表现手法也非常灵活多变,既有抒情写意的,也有戏剧性十足的,这些都为元曲的创作增添了更多的风采。

三、元曲的代表作品元曲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有些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以下是几部代表作品的介绍:1.《西厢记》《西厢记》是元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是元末明初剧作家关汉卿所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爱情剧。

该剧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搞笑,非常具有戏剧性,成为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基础知识第一讲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富,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由这一题目生出的无数感慨,已使秋思的词义本身便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而马致远《秋思》更是包孕弘深、独具一格。

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浓缩了他在《陈抟高卧》、《黄粱梦》等剧目和其他散曲中反复宣泄的内心苦闷,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 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

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马致远的《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窦娥) 马致远的《汉宫秋》(汉元帝、昭君)
白朴的《梧桐雨》(唐明皇、杨贵妃)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武)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王瑞兰、蒋世隆) 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李千金)
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张珙) 郑光祖《倩女离魂》(张倩女、王文举)
元 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散曲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 曲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杂剧 (散曲+“科”+ “白”)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
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 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 净(花脸)、卜儿(老妇人) 丑(小花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宫调与曲牌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 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八 十四宫调。 七声 :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为:黄钟、大吕、太簇、 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 射、应钟。 九宫调: 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大石、 双调、商调、越调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 式。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 《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 《二煞》等都是曲牌名。

元曲总结归纳

元曲总结归纳

元曲总结归纳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兴盛于元代。

它是由民间曲艺和文人雅集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融合了音乐、歌舞、演技和文学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在元曲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合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元曲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第一部分:元曲的历史背景元曲产生于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正值元朝统治时期。

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元曲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朝政府提倡汉人与蒙古族的文化融合,鼓励汉人参与文艺创作。

这一政策促使文人雅士与民间曲艺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元曲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元曲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独树一帜。

首先,元曲注重音乐的运用。

音乐在元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表达情感、衬托氛围,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其次,元曲以其独特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方式彰显了自身的艺术魅力。

元曲中的演员不仅要运用高超的演技去塑造角色,还要擅长行走、舞蹈等身体表演技巧。

此外,元曲还注重对唱词的运用,通过精心选取的词句和韵脚的编排来提高表演效果。

第三部分:元曲的题材和风格元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在题材上,元曲既有历史剧、仙侠剧,也有情感剧、寓言剧等。

其中,以历史剧为最,如《汉宫秋》、《秋胡戏辽阳故都》等,这些作品通过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戏剧性的情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在风格上,元曲更是多种多样。

有琵琶腔、西皮、南戏等不同的曲种和传统剧种。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特点,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享受。

第四部分:元曲的传承与影响元曲在元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然而,元曲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元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成为后来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曲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同时,元曲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后世戏曲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知识点总结元曲

知识点总结元曲

知识点总结元曲元曲的产生和发展元曲的产生与元朝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政治变革,元朝的建立导致了汉唐传统的文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艺中的逐渐衰落。

元曲在南宋时期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元代才是元曲的成熟和发展期。

元代的大政治家和文学家中多是诗人,数不胜数,对元曲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元曲分为南曲和北曲两大体系。

南曲指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儒家文化区的曲艺形式,整体而言风格细腻,有大量的世俗特色,题材以爱情与人生境遇为主要,如《汉宫秋》、《西厢记》等。

北曲是指主要流行于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曲艺形式,以雄浑的气势与辽阔的胸怀、广大的民族特色、极富民间传统的歌谣为特色,题材以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为主要,《长生殿》《拜月亭》等。

元曲的艺术特点元曲作为一种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首先是元曲的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喜用锣鼓乐器辅助人声演唱。

元曲的曲调开阔、音律优美,浑厚悠长,情感迸发,让人心荡神怡。

其次是元曲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

元曲表演中,演员除了唱念做打,还要配合表情、动作、动态,使曲剧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再者是元曲的题材多元化,从爱情题材到历史题材,涉及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世文学戏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元曲的历史价值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遗产,反映了元代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内涵,对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再者,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对后世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同时,元曲也对后世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戏曲艺术中的珍贵瑰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中的元曲知识点总结

语文中的元曲知识点总结

语文中的元曲知识点总结在元曲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元曲的发展历程元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形成初期到鼎盛时期,再到衰落期。

1. 形成初期元曲的形成初期是在元朝成立后,受到蒙古族规范歌谣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宫廷音乐的基础。

它还受到南宋遗老的影响,因为他们带着自己的音乐、舞蹈、戏曲和其他文化传统逃离南宋灭亡后,到达了当时蒙古政权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这些遗老把自己的文化传统融入了蒙古族的文化之中,使得一些戏曲元素开始具备了一些基础。

2. 鼎盛时期元曲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元朝末期至明初,这一时期的元曲以元曲剧场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有大量作品问世。

元曲作者层出不穷,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

元曲剧种也非常丰富,包括越剧、昆曲、徽剧、京剧等,这些剧种在元曲时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3. 衰落期元曲的衰落期从明代开始,明初时期由于历经战乱,元曲剧场逐渐式微。

明朝初期,江南的文化逐渐取代了大都的文化地位,元曲剧场也逐渐式微。

元曲在明朝时期遭遇到了种种难以翻越的困境,逐渐式微消亡。

二、元曲的特点元曲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这使它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亮点。

1. 根植于民间元曲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它吸收了元代以前的各种戏曲、舞蹈、音乐等元素,在内容与形式上又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元曲的内容多为真人真事,贴近民间生活,人物性格也是栩栩如生,深受社会人民的喜爱。

2. 独特的表现形式元曲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特点。

例如,元曲有着极为灵活的表演形式,有时以白描或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有时则以精细细腻的笔墨描绘人物,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不同的情节,使得人物刻画更加生动鲜活。

3. 丰富的题材元曲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还有神话传说、传统美德等各种题材。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与《西厢记》解读、关于元杂剧1、元曲:杂剧+散曲。

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2、元杂剧: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②结构特点: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空限制,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大多包括较多场次,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绍故事的由来,相当于序幕;也可在折间演出,类似后世的过场戏。

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

③剧本组成: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

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动作名称: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元杂剧正是通过曲词、宾白、演员的表演来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旨的。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其形式是“ 一宫调一曲子”,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

其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这些连缀的曲子可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其形式是“一宫调数曲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融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读到的元杂剧其实就是供元倡优舞台演出的剧本。

在结构上,杂剧剧本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折,首先是剧本剧情的一个自然段落,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加强前后剧情的联系,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有的将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长的戏,可写多本。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 正宫·端正好 ] 、[ 商调·集贤宾 ], “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 “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