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信息化教育专门人才实施方案

第一条总体目标

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遵循“提高水平、突出特色、保障就业”的建设方针;充分利用我校的办学力量;更好地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强、自学能力强的信息化教育专门人才;为了更深入地实施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主要对象

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目前主要是指学院和学院、专业和专业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更多其他学院的联合培养,逐步实现本院所有专业与更多其他专业的联合培养。

第三条前期基础

本院在已往办学过程中,已经实施了跨学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形式表现为:由其他学院、其他专业教师主讲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教学基本功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三笔字训练》等);聘请其他学院、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评审专家;聘请其他学院、其他专业教师担任竞赛指导教师;聘请其他学院、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聘请其他学院、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毕业设计答辩教师(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院的专业培养已经拥有较为深入的校企联合培养(嵌入式人才培养)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举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实施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条实施阶段

(一)院内跨专业融合阶段(至年月日):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跨专业的研究生助理制度;加大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交流力度;在遵守学校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如何完善学分制度。

(二)跨学院专业联合培养阶段(至年月日):尝试打通学院间课程教学的限制;实施跨学院的研究生助理制度;积极探索实施每个班级的“双导师”制度;加强两个学院教师间的合作;积极探索本科生的委托培养制度。

(三)深化总结与后续拓展计划拟定阶段(至年月日):总结实施情况,形成相关制度,提请学校有关部门修订学分、班级、教师等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划更深入的跨学校(中外联合)办学。

第五条具体举措

(一)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和实施机构领导和执行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工作;成员由学院全体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为主,以教务处、学工处、人事处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骨干教师为辅。

(二)加大跨专业的通识课程数量,打通专业界限,实现不同系部教师的跨专业上课;通

过跨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通过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讲座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对每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选聘1-2名综合素质好的研究生担任班级助理,在课外时间,辅助任课教师、班主任更好地指导本科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跨专业研究生助理的基础上,实施跨学院的研究生助理制度。

(四)利用教师大会集中时间定期进行跨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交流;逐步引导建立更为紧密、高效的跨专业教学科研团队。

(五)探索建立院内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机制,建立院内所有专业的公共课选修机制;尝试将以专业固定行政班的管理机制转向以跨专业教学班的管理机制;探索以教学计划为主的单个专业固定学分制度转向以跨专业的选修学分累计制度。逐步实施跨学院的专业课程学分互认制度。

(六)加大跨学院的通识课程数量,打通专业界限,实现不同学院教师的跨专业上课。

(七)探索外聘班主任制度,聘请学院教师担任专业的班主任;在目前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本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每个班级配备两名不同学院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双导师”制度。

(八)不定期召开跨学院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交流,引导建立更广泛的跨学院教学科研团队。

(九)探索本科生的委托培养制度,尝试将整个行政班委托给学院培养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

第六条寻求学校的支持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管理制度。

(二)完善学分和其他教学管理制度。

(三)完善研究生管理和勤工俭学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制度。

学院

二○一六年九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