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中国科学发展

合集下载

展望科技前沿 寄语中国发展——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谈世界与中国科学

展望科技前沿 寄语中国发展——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谈世界与中国科学

怎样吸引在国外接受过教育并且 已经取得一定科研业绩 的中国学者
回国效 力?1 或 2 年前就负笈到国 5 0
外学习的中国学者 , 对于他们离开中 国之后中国的大学所 发生的巨大变 化知之甚少 。既然如今中国各大学已 经有了这么多漂亮 的大楼 , 那么现在 迫切需要的是一笔 “ 种子钱” 以鼓励 , 学有所成的中国科学家在暑期利用 8
煤或石油、甚至汽油与水结合来产Biblioteka 氢气。氢能经济将成为未来无污染交
通极具前 景 的产 业 。 燃料 电池 也是一 个正 在成为全 世
付陪同科学家一起 回国的配偶和子
女 的费用 。 当前世 界 ,能源对 世界 每个 国家
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 因为展示创造性 和想象力以及探索新理论与实验方 法, 都需要时间; 五是发表文章太快 , 可能导致科学 家对具体 的研究和批
动来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能仅仅从
经济利益出发使用现阶段相对廉价的 化石燃料,而是应该从保护资源和环 境出发, 尽量少地使用化石能源, 尽可 能使用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 农业能源是一个新的科技领域 , 对每个 国家都具有发展新产业的潜 力。 其中, 生物燃料是一个很基础的研 究领域。生物燃料包括生物乙醇和生 物燃油,生物乙醇产生于糖或玉米等 的发酵过程 ,而生物燃油则不必有发
的高低取决于大楼里从事研究的人。漂亮的大
楼和精 良的设备有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但人 比大楼更重要! 研究质量是由全世界的同行来评价的。评 价的方式包括 , 科学家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宣讲 自己研究工作的次数 , 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其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 , 对导电聚合物 因“
的发现 和发展 ” 而分 享 2 0 年 诺贝尔化 学奖 。 00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历史发展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已经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进步和突破,为人类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奇迹和发明。

而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则成为了科学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诺贝尔奖的创立、评审标准以及历届获奖者的代表性成果等多方面,探讨它对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诺贝尔奖的创立与演变1895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在遗嘱中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规定每年使用其财产的5%来颁发奖金,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最初的诺贝尔奖是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文学院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协作下评选产生,分别授予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四种奖项。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正式颁发,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好友、著名物理学家玻林和玻尔共享了物理学奖,瑞士化学家雅各布斯·贝林格与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路特则分别获得化学奖。

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获奖者是德国生物学家、免疫学家柯赖尔、瑞典生理学家冯·贝林、瑞典临床医生克雷吉。

而此后的文学奖,则先后颁给了法国诗人萨丁、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人。

从那时起,诺贝尔奖逐渐成为了科学界的重要标志和奥斯卡奖的平民版,影响力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

而自1901年以来,已经授予了数百名获奖者,覆盖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和文学四个领域。

另外,自1969年开始,诺贝尔奖还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金额高达百万美元,每年约有五个获奖人。

二、评选标准与程序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荣耀的意义常常胜过奖金的总额。

甚至被评委们视为“世间最佳”的一些成果,更是被使用者和受益者所津津乐道,成为了科学领域普及和应用的基础。

而获得诺贝尔奖,更是需要通过各自领域的严格评审和推荐程序,才能越过重重障碍,成为响叮咚当的奖项。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高评价,评委们往往根据一些杰出的标准进行打分。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摘要: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包括的奖项有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旨在奖励那些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本文简要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着重论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由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预测了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启示。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启示第一章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概述1.1 诺贝尔生平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就在诺贝尔出生前一年,一场火烧毁了他的家,全家只好靠借债度日,父亲为了躲债,单身离家出走,幸好由母亲把家务全部担当下来。

诺贝尔凄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身体虚弱、性格内向。

诺贝尔8岁上学,仅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接受学校教育。

诺贝尔父亲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机械师,后来他父亲发明的机械在俄国受到欢迎,家境开始好转,在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俄国彼德堡。

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得请家庭教师教他们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

由于诺贝尔的勤奋学习,他的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深得教师和父亲的喜爱。

过了不久,诺贝尔的哥哥要回瑞典,诺贝尔也只好停止学业,他就到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

诺贝尔把工厂当大学,努力学习生产理论和生产技能。

为了扩大诺贝尔的视野,使他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

两年中,他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诺贝尔善于观察,认真钻研,知识积累迅速,所以在两年后回俄国时,他已经是一位精通几国语言和受过科学训练的学者。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

假如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奖,哪些中国人会得奖呢?作者:吴钩来源:《畅谈》2015年第18期假设一下——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诺贝尔奖,会有哪些中国人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呢?之所以将假设的时间点放在一千年前,是因为一千年前的中国适逢宋代,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代也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鼎盛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说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那个时代如果有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奖必如探囊取物。

物理学奖曾当过大宋社科院院士(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的北宋科学家苏颂,最有资格问鼎1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在工程学与天文学上有着深刻造诣的大学者,历时数年,终于在1092年成功组装出一个集观测天象、计算时间、报告时刻诸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机械——水运仪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纵装置,由水力驱动,一昼夜浑象自转一圈;每到一定时刻,就有木人自行出来敲钟击鼓、报告时刻、指示时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苏颂又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与各部件绘图加以说明,著成《新仪象法要》一书,因此,今人根据苏颂的记载还可以复制出水运仪象台。

颁奖词:人类对于自动化技术的渴望无疑是推动历史的最大动力之一,苏颂作出的贡献使得人们运用精密的仪器完成自动化划分时间刻度成为可能。

他还将时间的流动与天体的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了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化学奖比苏颂年轻11岁的沈括,担任过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学院院长(钦天监)及宋政府的交外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学天才,在天文、历法、地质、光学、医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过人的研究。

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发现磁针在指南的时候,“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地磁偏角的记录。

他又发现,日月星体为球形,月球并不发光,其光亮来自太阳光的反射。

诺贝尔奖对中国的意义

诺贝尔奖对中国的意义

崔琦 (D.C.Tsui) 1939~ 1998年因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
钱永健 1952~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帮助他获奖的是能发出鲜艳 绿光的绿色荧光蛋白。
李政道(T.D.Lee) 1926~ 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 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 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 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 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 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 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 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 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 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 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 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 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 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 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 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美国物理学 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 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由此可见中国人并不笨, 可是为什么中国本土科 学家就是拿不了诺贝尔 奖呢?

这是确实一个 值得深思的问 题!!!Leabharlann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本文将探讨中国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缺少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可能影响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科研环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

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这可能会抑制科学家在创新和研究中的自由发展。

另外,科研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可能对科学家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阻碍。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以稳定为重,追求社会安定和整体发展,这可能导致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足。

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领域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独立思考,而这可能与政治稳定的追求不符。

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这种国家导向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家们更多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自由独立的科学研究。

这可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诺贝尔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科学家更加关注协作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立创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长者的尊重和敬仰,这可能不利于年轻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成果的发展。

社会认可和奖励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工商界相比,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奖励。

知识百科之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发展

知识百科之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发展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一个国家和地 区的科学研究水平的肯定,也是促进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机会。通过与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交流合作, 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推动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
01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是保密的,因此具体评选过程无法详细描述。但是可以知 道的是,评选结果通常在每年年初公布。
02
评选结果会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和期待,因为这代表着过去一年里人类在各 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
03
获奖者通常会在颁奖典礼上接受荣誉,并发表获奖感言。这些感言通常会分享 他们的研究历程、心得体会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目录 contents
01 02
诺贝尔奖的背景和历史 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奖
03
诺贝尔奖的奖金
04
诺贝尔奖的争议
05
华人与诺贝尔奖
PART 01
诺贝尔奖的背景和历史
诺贝尔奖的创始人
• 诺贝尔奖分为五种类型:物理学、化学、和平、生 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诺贝尔奖的发明专利包括了 许多不同类型的创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硝化甘油 炸药。这种炸药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极大 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诺贝尔奖的奖金
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在随后的年份中,诺 贝尔奖的奖金金额逐渐增加。例如,1980年,每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而在2000 年,每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
PART 02
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奖
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推荐资格
• 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资格推荐候选人: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 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也具备推荐候选人资格。每年9月至次 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诺贝尔奖的评选 过程是保密的,因此具体评选过程无法详细描述。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评选结果通常在每年年初公布。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从诺贝尔奖看中国科技奖励发展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从诺贝尔奖看中国科技奖励发展


但不 是
奖 仪 式 在 斯 德 哥 尔 摩 举行
而 和 平奖 的 颁
授奖

成不 变 的

各个 阶 段 的评议 和 表 决都 是 奖 只 发给个人


奖 仪 式 则 在 奥 斯 陆举 行



时 间为 1 2 月 1 0

秘 密进行 的

但和平奖例
即 诺 贝尔逝 世周 年 纪 念 日

获奖者 通
过 程 : 漫 长而 缜 密 评 选 获奖 人 的工 作 是 在 颁 奖 的前
系 列 讲座
然而



1 1下
我太 太 才 去接 听

让 刻

多塞 说



学 院负 责诺 贝 尔物 理 学奖 媒体信 息 发 布 工




来 自斯 堪 的纳 维 亚 的 消 息
中偶
就 在 他 妻 子 放 下 电话 的 那

多塞
作 的乔 纳斯 先 生 及 诺 贝 尔 基 金 会 信 息 处 的
乔娜女 士
初秋开始


外 年

也可 以授 予 机 构

候 选 人 只 能在 生 前

常 亲 自去 受 奖
被提名

E

但 正 式 评 出 的奖
却可在死后授
先 由发 奖单位 给 那 些 有 能 力 按

I ~I:D
哈 马舍 尔 德 的 1 9 6 1 年 和 平 奖 和

照 诺 贝尔 奖 章 程 提 出候 选 人 的机 构发 出 请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本土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的发展应该说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就凭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也足以傲视群雄,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是个很让人费解的问题。

中国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那么中国的土壤里,真的长不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人善于单打独斗,不喜欢团结合作,而科学研究绝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达到科学巅峰的,所以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也许一百年后也不会有。

2、诺贝尓文学奖的获得有一定的原因,莫言的小说对于跨越时代的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一部红高粱的电影和电视剧得到普遍的好评足以说明问题,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足以征服世界,今后能不能再出现一个赋有创新意义并且反映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带有普世价值观题材的小说家真的很难说。

即使现在很火的作家也不敢狂妄的宣称自己是第二个莫言。

3、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这样的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老师教、学生背、考试结束全忘记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应该称为人才,而是复读机。

诺贝尔奖是不可能让复读机获得的,得了也是对诺贝尔本人的亵渎和玷污。

4、中国现有的科学发展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学术造假行为始终存在,中国评出的那些科学奖、发明奖究竟有多少具有实用价值,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天知道。

5、中国有句俗话,情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相信男人的那张破嘴,估计中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连男人的破嘴都不如。

但是这些论文或成果的拥有者却称为所谓专家,不,准确的说应该叫砖家更合适,君不见现在电视上说得最多的所谓专家其实都是冒牌货。

一个盛产冒牌货的国家,怎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呢?6、中国的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很势利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可的只能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成功者,对于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潜力的科学研究缺乏鉴别能力,也不会投入一分钱,所以,很多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大奖的项目就这样中途夭折,胎死腹中。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

诺贝尔奖与中国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人所共知的话题,我们不去讨论它的评奖机制是否规范,是否有政治因素,对于莫言的文学水平,我也没有读过他的文字,所以也不敢妄下评断。

莫言获得文学奖,似乎是圆了我们的诺奖梦,但是好像又缺点什么。

以后我们的问题就应该变成中国何时才能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我们将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需要得到诺贝尔奖。

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受尽屈辱,军事科技政治,皆不如人,一直被动挨打,国人迫切希望洗刷耻辱,让世界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

这种想法贯穿于近代以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牺牲,为的就是中国能国富民强,一雪前耻。

在一定程度上,诺贝尔奖如同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地位得到世界的公认,我们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摘去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我们也应该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摘去近代落后的帽子。

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科技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甚至和印度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清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又如何,还不是忍辱投降。

所以,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发展科技。

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中,资源占有很大比重,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是根本的强国之路。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诺贝尔奖是否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我们不可否认,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科研工作是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工作,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先例,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诺贝尔奖评选出来的都是世界上的一流工作。

我们不应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而且,最顶尖的工作蕴含于一流工作之中,而且一流工作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增强创新能力,正是做出一流工作的必要条件。

把诺贝尔奖作为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指标,是正确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

可虑这个问题时,我们的教育体制自然难辞其咎。

拿奥运会来说,举国体制培养优秀运动员,金牌的数目是增长了,国人的体质却下降了。

也说国人的诺奖情结

也说国人的诺奖情结
重 ,认为其没有 实际意 义。
以 ,要想获奖 ,就要先摆正位 置 ,摆正心态。
笔者 以为 ,这 些说 法各 有道 理 ,但都 有 失
客观。“ 多粥少”正是 对杰出学者的更高要 求, 僧 所以 “ 无意义”论 ,不免有 些吃不到葡萄说 葡萄
酸 的 意味 ; 于说 诺 贝 尔奖 不公 平 ,那 更是 不 符 至
贝尔 奖设立 于 10 年 ,是根 据瑞 典著 名 91

的诺 贝 尔奖!这 一来 自大洋彼 岸 的消 息再 一次
勾起人们对诺 贝尔奖的关注和遐 想。长期滋长 于
硝化甘油炸药发 明人 阿尔弗雷 德 ・ 贝恩
国人心 园里 的诺 贝 尔奖情结 ,又一次颤抖着伸展
触角 ,缠 绕每 一个年轻人 激进 的爱 国热情和每一 个 中国科学 家的世纪梦想 。
或者拥有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煌煌 巨著 ,亦或者
lOl . 离; ) 2 o 4f { 1
I 兜和平起到 巨大推 动作 用。 而这 些无疑都是人 类最伟 大智慧的成 果。
诚 然 ,我 们也应 该 看到 中国学者 的努 力和
与 国际还 有 差 距 。
震撼 。一 些专 家、学者掷地有声地断言 “ 中国人 得 不到诺 贝尔奖 ,就是 因为在普通高 中进行 了文
理 分科 ” 。为什 么要 拿诺 贝尔奖来说 事呢?笔者
以为 ,这 个诺 贝 尔奖 确 实是 一 些人 心 中 的死 结 ,
前者提 醒我 们 ,中国本 土科 学 家要有 勇夺
际 上从 上 个 世 纪 2 0年代 至今 的 8 0多年 里 , 中 国
芡诺 贝 尔奖金 章程 》 ,并于 次年诺 贝尔逝
年纪 念 日,即 10 年 1 91 2月 1 0日首次 颁

自-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

自-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

中国与诺贝尔奖讨论笔记(1)诺贝尔的获奖者是自由成长、自由追求而来的,不是造奖机器上锻造出来的。

获奖是个人的事业。

获奖是个人追求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业。

有创见的科学家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怀的作家不同于常人的视角。

对各种人物的制度性宽容程度与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性呈正比。

一个谔谔之士没有立锥之地的地方,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影。

平心而论,人人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包括科学家和作家。

那么,对于各种荣誉和奖励,完全不想不现实,想得太多也没有意义。

最好是介于想与不想之间,偶尔想一想,以激励自己,但绝不想得入迷,甚至走火入魔。

这样,成功和荣誉往往就在你“没想到”或不甚在意的时候,悄悄光临,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看,需要媒体和舆论的鼓与呼。

新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

哪怕是在中国读过小学、中学、大学,然后跑到外国去发展的,也都一个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一批批的脑残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

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

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只需要你背诵惟一的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得出这个答案的证据;只需要你在考试中一字不差地默写出答案,不需要你去思考答案背后的逻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仅要达到专业的最高水平,而且其理论还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只有理论预言的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时,人们才会对理论的真伪有可靠的判断。

依据理论所作预言必须包含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与地点。

好理论终于得到了承认。

以这两篇文章为主要代表的成果被近5年之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所验证:一件是爆发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另一件是2010的中国经济超日。

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来鼓励一种正确的思想走向。

诺贝尔科学奖看重的是某位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它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

科技导报2015,33(20)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用王洪鹏中国科技馆,北京100012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世纪60—70年代,在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途径。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入手,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

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最终,屠呦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过去,很多人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不够重视。

诚然,认为要尽快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紧跟国际前沿,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在故纸堆中找答案只会南辕北辙。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人类世代相传总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科学有积累性,适当的回头看一看,整理和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现今科学。

科技史既要研究科技发展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又要探讨科技与社会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科技的产生、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科技史却是比较冷门的综合性学科。

科技史的研究范围横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既不是一般的自然学科,也不是单纯的历史学科。

在中国,科技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不太为人熟悉。

其实,科技史对于科技和教育事业却可以产生长久的影响力。

1)科技史可以为新的科学理论提供佐证和启迪。

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在《科学史与现代科学》中指出:“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提供借鉴。

”古今中外,很多科技工作者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智慧,为当代科学前沿问题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如席泽宗院士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的证认及整理工作,蜚声于天文学和科学史两界,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利用中国古代地震历史记载资料,编制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为工业建厂选址和和防震抗震提供了科学支撑;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学者戴念祖考订了中国古代北极光的记录,并整理出北极光年表,借此来研究地磁轴的漂移和太阳活动的规律,为持“周期说”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诺贝尔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诺贝尔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诺贝尔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文学和和平奖项,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本文将探讨诺贝尔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诺贝尔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诺贝尔奖的背景与特点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尔纳尔·诺贝尔设立的,根据他的遗愿,在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奖五个类别,每年由不同的评委会选出获奖者。

这些获奖者往往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对人类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第二部分:诺贝尔奖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诺贝尔奖的设立极大地激励了科学界的研究人员。

因为诺贝尔奖的威望,科学家们对于获得奖项充满了动力和热情。

这促进了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加速了科技的进步。

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不仅能够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资源,这有助于推动他们的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诺贝尔奖对文学事业的推动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则将文学事业推向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往往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受到广泛关注。

这不仅激励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还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和发行量。

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更多的优秀作家得到了认可,文学作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第四部分:诺贝尔奖对社会和平的推动和平奖是诺贝尔奖中备受瞩目的一项,它旨在表彰为国际和平与合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关注,更成为许多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们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解决国际冲突、促进民众和解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和平奖的颁发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和平相关的议题,促进了世界和平的发展进程。

第五部分:总结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对科学、文学还是和平事业,诺贝尔奖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学术研究的目地在于追求真理探索宇宙间奥秘以 造福人类,而非获取某些奖项。 所谓“诺贝尔情结”, 以得奖为最终目的,不仅 误导民众,还可能被学术骗子所利用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的探究精神,和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相比,我们缺乏抽象性 和系统性,以及求证的思想。
理念
东西方差异的关键:
勾股定理
毕氏定理
在希腊文化中,人们习惯追问世界的本源,从现象中找原则; 而我们的文化却不是这样,它提供给我们多半都是些例子或个人的感受。
理念
• • • • 从众心理 浮躁的社会风气 教条主义 市场经济冲击
由此可见:
中国人并不笨!
可是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 家就是拿不了诺贝尔奖呢?
原因分析
1. 2.
• 历史原因
•理念
• 教育
3.
4.
• 学术氛围
历史原因
• 火药,洋鬼子用中国发明的火药造枪制炮。但是,我们当初发明火药 是为什么?是古代道家炼丹术配方,主要是通过火药来炼制长生不老 的丹药。 •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到了西方,用来传播文明,可当初我们发现印 刷术,主要是为了求神拜佛的。 • 印刷术开始于隋代,一直到五代的时候,印刷术才在开始在官方应用。 从古代四大发明,我们发现我国的科学家没有为了科学而发明
美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或模式的核心价值: Universalism 在学术评价的普遍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对任何事物持怀疑态度 Creation of new knowledge 创造新知识 Free and open communication of ideas 知识的自由和公开流通 Disinterestedness 无私利性

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高二优秀精选作文)

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高二优秀精选作文)

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高二优秀精选作文)对于中国这一泱泱大国来说,与诺贝尔奖无缘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一代代人的努力,一年年的期待,一次次的失望……诺贝尔奖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人的诺贝尔之梦何时才能成真?谈到诺贝尔奖,我们自然会想起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应该说诺贝尔奖是创新者的最高荣誉。

那么,曾经有过四大发明的中国,为何在创新之路上走得如此艰难?且不论历史的原因,就社会现状来看,中国确实在科技创新方面比发达国家慢了半拍。

“火箭之父”钱学森曾指出:“中国大学还没有一所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在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

”如果一个民族仅仅是在别人的身后摸索前进,怎么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中国的教育体制实在不敢恭维。

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一味把成绩作为最高标准,活生生地扼杀了最纯真的创造力,怎能不为之遗憾?如果不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我们对此应该有深刻的反思,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下,不同国家搞科研的初衷大相径庭。

亚洲国家在过去的动荡中穷怕了,经济发展就是其最高使命。

因此,科学技术也蒙上商业的色彩,背负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我们的科学能走到哪一步呢?在我们为科技发展感到疲惫不堪时,美英等国却以“玩转科学”的态度轻松地拓宽科学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在他们的思想中,一个国家如想科技发达,这个国家的子民必须从心底里热爱科学。

鲜明的对比,主动与被动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创新能力目前是中国的一大硬伤,我们正在努力,但诺贝尔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该如何消弭?中国是拥有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按理说,单凭唐诗、宋词、古典小说就该拿奖拿到手软,可是为什么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呢?显然,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罪魁祸首”。

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诗歌翻译成一个个英文单词,就变成了一两句普通到极致的“俗话”;当经典名着《西游记》被译成英文,默念英文紧箍咒的唐僧,唱着英文歌的杏花仙子,这场面岂不成一出喜剧?西方人无法深刻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可诺贝尔奖偏偏又是西方人设立的,中国人的追梦之路可谓坎坷重重。

浅谈诺贝尔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诺贝尔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诺贝尔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刘宏宇为什么我们最近几年,我们中国特别地关心这个诺贝尔奖,这个情结好像现在特别地强烈,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我们觉得我们有资格来争了,以前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抗战的时候谁也没问这个问题,文化大革命谁也没问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太不怎么样了,你没有争的可能性,现在大家有这个热烈的愿望,那就说我们有希望。

为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因为我们经济起来了,科研方面的投资也就多了。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虽说经济实力有了一定提升,但与欧美日等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们解放初期,经济发展上走了许多弯路,真正发展经济的时间也只有改革开放着30多年而已。

下面想对现在中国的经济及其科研投入与诺贝尔奖的关系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建国以来,中国长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科技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诺贝尔奖的冲刺起了阻碍作用。

1、计划经济体制窒息了科研的生机和与活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与科研部门完全受政府的控制。

国家对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得过多过死,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国家包下来,运用单一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缺乏自主权,窒息了教育与科研的生机与活力。

2、计划经济体制使科研与市场脱节,导致科技与生产力是“两张皮”。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成果不能面向市场,科学技术不能应用到生产中去,科技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科学技术不能真正面向经济与市场,影响了经济发展,经济上不去反过来影响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不好又影响中国冲刺诺贝尔奖。

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上不去,还想去摘取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桂冠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经济落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未给科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大家知道,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未能给科教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科技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国科学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国科学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启示

目录摘要 (2)一、诺贝尔奖的发展史 (2)二、中华大地为何于若贝尔奖无缘 (2)三、如何提高我国未来的科研水平 (3)1. 提高原创性和元创新 (3)2. 提高下一代的创新性思维 (4)3. 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 (4)四、总结 (5)参考文献 (5)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国科学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分析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介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进行了反省,指出创新思维培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思维西方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一、诺贝尔奖的发展史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科学家、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用自己的遗产设立的一门奖项,专门颁发给世界最有成就的人。

自1901年世界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了。

纵观在这110多年里荣获诺贝尔奖的851人中,绝大部分为欧美科学家,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而中华大地却只有一名文学奖,科学类奖项至今为零。

获奖的 38 个国家中,以美、英、德、法为首的传统西方国家占了绝对的压倒优势。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是德国人的天下,有获奖人数 32 人,英国人居第二,17 人。

这从侧面反映了德国在 20 世纪初领先世界科技,而英国作为上一世纪的科技第一强国,雄风犹在。

美国人从 1930年崛起(之前仅有 8 人),36 年以后年年都有人获奖,1976年竟囊括全部获奖人数,达 8 人;1984 年以来获奖人数连续 21 年独占鳌头,充分体现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科技的崛起和霸主地位。

虽然至今文学类奖项已有一位中国公民以及科技类奖项的8位外籍华裔科学家,但是科技类奖项的科学家至今还没有一位是中国国籍。

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要以诺贝尔奖为镜,从科学创新和教育改革这两个方面认真反思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二、中华大地为何于若贝尔奖无缘古代的中国曾出现过灿烂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但近代科学革命却未曾在中国发生,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依然是0。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科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研资金不足;二是科研基础薄弱;三是学术风气差;四是有国际反华势力影响;五是教育上急功近利。

而美国诺贝尔奖的高产,是和强大的经济支持,自由的学术思想,良好的学术传统分不开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美国有些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实在意义的,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营造更有利于我国科研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诺贝尔奖中国科研美国科研一提到“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而且有5000年的文化底蕴,但是,国人却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

尽管去年,莫言为国人争夺到一枚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先前有六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

但目前为止,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是0。

若是再客观的看,莫言获奖也是有许多运气成分,因为翻译他作品的正是美国的首席中文翻译家葛浩文,公平的说是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但6年之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程参与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以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的我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博士含泪作报告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是0,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也是0;在技术研究方面有些创新成果,但技术创新的专利数量不及一个菲利普公司多。

一方面,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又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渐行渐远,究竟孰是孰非?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依然没有0的突破已成现实,那么这就说明,我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分析。

问题一:科研资金不足,无法支撑科研项目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极大的增强,截止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从而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经济环境,每年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都是不断增长,但是饼子虽大,分的人多了,平均下来也没有多少,依照现在的国力水平还不能为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不仅如此,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薄弱,很多精密的科学仪器国内无法生产,而要进口就是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投入,很多基础研究又非常依赖这些科学仪器,这就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青年科学家,尽管有很好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思路,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高昂的资金投入只能放弃。

问题二:科研基础薄弱尽管我国在建国之初就有发射原子弹、氢弹以及东方红一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但十年的文革浩劫,给中国科学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国家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毁于一旦。

在这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不仅没有科研经费,就连生存也没有保障。

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秩序恢复了,但国家对于发展科学研究的意识却没有恢复,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是一味引进吸收,最多是改良发展。

截止2006年,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创新成果还是0。

虽然目前,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薄弱的研究基础却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

问题三:学术风气差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普遍有着急躁的心态,急着出成果,急着申请科研资金,急着评职称,学术抄袭行为屡见不鲜。

更有急功近利者,将国家科研资金用于个人消费,编造科研数据,通过贿赂,获得科技奖项。

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学者科研能力总体较差,如果继续下去,很难有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出现。

中国社会是个崇尚排资轮辈的社会,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年轻科学家不敢对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产生质疑,而且重要的项目和高额的科研经费都由资格老的科学家一手控制,年轻科学家很难介入。

这就使中国科学界缺乏活力,盲目迷信权威。

问题四:国际反华势力的影响其实,中国有些科研成果足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亲睐,如早些年成功合成人工牛胰岛素,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就也足以摘得诺贝尔化学奖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际上依然有一些反华势力的存在,他们不想承认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而且诺贝尔奖的评定并不是公平无偏见的,前些年诺贝尔和平奖事件就恰恰印证了这点。

问题五:教育上急功近利近些年来,有些人为了能使中国科学家以最快的获得诺贝尔奖,又搬出举国制的办法,集中全国最好的科学家来为全国成绩最高的学生进行指导,并且为这些学生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最充足的科研经费,以此期望获奖。

但这种方法无疑是在自欺欺人,即便有人成功获奖也不能保证后人有所突破。

我国的体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举全国之力培养少数人成为世界冠军,但大部分国人的身体素质还是很差。

国人到底需要的是诺贝尔奖还是需要让中国整体的科研水平提高,到底是要举全国之力圆少数人的梦想还是要让中国所有学生享受到科学之光的照耀。

相比之下,美国可以说是诺贝尔奖之乡,因为截止2014年,美国获诺贝尔奖人数为320人,占全球获奖总人次的45%,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不仅如此,在单项获奖人次上,也远非其他任何国家所能比。

为什么美国如此“盛产”诺贝尔奖得主(一)强大的经济支持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而且本土也没有陷入战争漩涡,因此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每年,政府向基础研究投入数万亿美元的经费,建立实验室,支付科研资金,尽可能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

不仅如此,各种基金会和工业界为科学研究投入资金,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为科学研究筹集资金。

为了激发企业对投资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对研究开发支出提供税收减免,对全部产品研制和投资,创新产品研制投资以及对原产品进行本质的更新研制投资,均可减税20%。

这些规定,使一部分科技开发投资从税金中得到补偿,大大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并且使科研机构也有兴趣加入企业科研的行列,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自由的学术思想交流学术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创新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宽松的环境,这是人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障。

美国较早形成自己的民主制度,保证了科学选题、设计和试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

美国政治高举的四面旗帜: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培养了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不迷信权威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社会个体。

不仅如此,不同时期政治领导人对科技的重视,也营造了一种鼓励科技工作的政治氛围。

富兰克林、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都十分爱好科学,这些人的热衷求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民寻求真理。

美国的宽松政策使科学家有充分的心理安全,他们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官僚风气的压制,需要的只是尽情的施展才华。

(三)良好的学术传统研究诺贝尔奖史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先前的获奖者的实验室里工作过,不少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同事或学生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

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先后有25人次获诺贝尔奖,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曾有11人次获奖。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学术需要传统,它的重要之处在于,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个方向有发展前途。

(四)庞大的科研队伍美国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也是屡获奖项的重要因素。

美国拥有的科技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通过借助移民和引进外国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科技发展。

最好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是唯一没有遭受到战争破坏的工业化国家,许多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涌入美国,并且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为科学家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分析我国科研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正:(一)加强政治环境建设国家应该积极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制定适合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组织民间的科技进步学术研究组织,同时为国际科技交流广泛开辟渠道,积极创造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强对科技进步各环节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进步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作用较大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形成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拉力需求。

二是要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系统的民主化和效率。

社会政治环境无时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因而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也是显然的。

政治开明、学术自由应予以可靠的保障。

(二)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及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保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为科技投入立法,用法律手段保障科技经费的落实,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渠道,树立全社会共同投入的观念,扩大经费来源。

开辟科技投入渠道,应确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新方略,并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政府在科技投入应占有重要地位,金融机构融资应成为增加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三者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此外还应激励个人、非营利性机构、公益性社会团体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研发活动的回报率。

加强对科技投入管理。

提高投入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发展完善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抓集约投入,强化投入成果的资源共享,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完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改进政府科技投入统计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选择程序加强政府科技投入成果管理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三)完善科技法制建设我国科技立法从上世纪年代起步,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龙头的法律体系初具规模。

但我国现有的科技法律体系不健全,在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领导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关于科技发展与管理的基本法还没有制定,各类所有制形式的科研机构的性质、任务、权利、义务及其不同的法律地位等缺乏法律予以规范,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的来源、管理、使用也没有法律依据,有些需法律调整的领域,如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风险投资等方面,还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加以调整。

就现己制定的一些科技法规来看,也还存在着不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一些法律法规条文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问题。

同时,目前普遍存在政府部门主要以内部文件和规定作为管理依据,法律法规本身透明度不高,执行程序透明度更低,而且存在严重的不可预见性。

二是在科技司法实践和科技法律人才一的培养上存在一些缺陷。

在现有的科技法律、法规中,有的应该规定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而没有明确规定,有的虽然规定了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却没有及时组建符合要求的执法队伍,现有的司法人员队伍数量不够,有的素质不高,完成他们比较熟悉的一般刑事、民事案件的审理都比较吃力,遇到案件涉及一些科学技术问题更是力不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