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在应用 教育学

合集下载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给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提出人格教育建议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给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提出人格教育建议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给教师提出教育建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每一阶段有该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当每一阶段的冲突得到正确的解决会为孩子健康人格和下一阶段的冲突提供保障。

教师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学龄前期的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时候有一个过渡准备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课堂是严格的,学校会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讲话,坐姿一样,穿统一的衣服。

老师讲的话就是“圣经”,这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差甚远,孩子从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过渡到“私塾式”的学习活动,在精神和身体上都会感到很不习惯。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多给学生鼓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增强自信心、自尊,形成一种自制的品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以班级为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面对统一的要求和讲授,再加上上课的压力负担,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的有限。

所以,积极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需要的,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在上海和浙江两个地方进行试点,进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改变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规则,在某些方面来说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性。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幼儿期(1至3岁):自主感与羞耻感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 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 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如果受到支持及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 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 若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若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 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 羞及惭愧的感觉。
• 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 下的个性/特征:
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婴儿期(0至1岁):信任感与不信任感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 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他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 若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中自我都会面临一个危机如果能积极地解决危机个体将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不能顺利应对则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82) 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 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在 每个发展阶段中,自我都会面临一个危机,如果 能积极地解决危机,个体将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 如果不能顺利应对,则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或是留 下问题。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 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生教育的应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生教育的应用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生教育的应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认为,孩子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是不同的,从而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对中小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以满足他们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2.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4. 注重孩子们的社会能力,使他们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5. 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论述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论述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末劳伦斯·埃里克森(Lawrence Erikkson)提出的他于1950年开始探索,最终发表于1963年。

埃里克森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在弗洛伊德的教导下发展而来。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是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的,它的发展,希望人们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探讨并实现自我发展,从而激发社会
发展的力量。

此理论将自我发展阶段划分为8个:婴儿期的基本信任
和怀疑阶段;儿童期的自尊和乐观阶段;青少年期的合作和辩论阶段;成年期的思考舞变和创造力阶段;老年期的意义和完美主义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个潜在的 unrenriched或risis,以指导个体进入更高
的心理发展水平。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建立
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型,其提供的步骤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正确的发展
路径,进而去实现最大的发展潜力,为教育提供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
解释和方法。

另外,自我心理发展理论让教育者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习
者的心理发展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技能,重新确定他
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个体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者独立以及社会交叉不同领域的理解能力,从而推动学习者
可持续发展。

总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一套系统
的心理发展理论,让教育者了解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发掘自
身潜力,使学习者持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冲突与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信任与怀疑的冲突,培养“希望”品质。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羞耻的冲突,培养“坚持”品质。

第三阶段,游戏期/学龄初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培养“目的”品质。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备的冲突,培养“能力”品质。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角色统一与混乱的冲突,培养“忠诚”品质。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培养“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生产感与无用感的冲突,培养“满足”品质。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直至死亡):繁殖与停滞的冲突,培养“关心”品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教育面对的儿童主要处于学龄初期(低年级学生)与学龄期(中高年级学生)。

正因为小学教育横跨两个人格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对于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才更具意义。

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在经历人生第一个发展自主意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阶段。

而学校又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的处于学龄初期的孩子,正在构建对于环境的自信,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信任,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探索能力与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孩子,正在面对自卑与勤奋感的冲突,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自我信心同样非常重要。

这就说明,作为小学教育者的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小学阶段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探索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儿童建立对于环境,对于自己的信心最重要的阶段,能否顺利建立信心观念,将对孩子的未来人格是否能够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一位新精神分析学家。

他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提出了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其要点如下: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一系列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

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解决得好则有助于人格发展,解决不好则给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即出现危机。

这样既不利于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过渡,还会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

埃里克森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是按生理发展的)顺序排列的,但每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是与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故此命之为“心理社会问题”理论。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L。

G.Eriksen)提出的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早期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特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和老年期。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儿童早期各种行为的发生,都受制于神经结构的成熟程度;而成熟程度越高,儿童越少出现某些行为。

如果发展超前于同化性神经结构的成熟,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埃里克森效应”;反之则称为“滞后埃里克森效应”。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每一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由自然的生活转入社会生活,在成年早期时便完全形成成人的人格,此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L。

G.Eriksen)提出的一个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早期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特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分为八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早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和老年期。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儿童早期各种行为的发生,都受制于神经结构的成熟程度;而成熟程度越高,儿童越少出现某些行为。

如果发展超前于同化性神经结构的成熟,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埃里克森效应”;反之则称为“滞后埃里克森效应”。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每一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由自然的生活转入社会生活,在成年早期时便完全形成成人的人格,此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初中期,儿童独立的要求急剧上升,产生对成人的依赖。

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却日益变得具有两极性。

埃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埃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埃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埃里克森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名誉教育家埃里克森(EricE.Simpson)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将学习及其相关的行为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他认为学习与其他活动有着良好的联系,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一种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埃里克森理论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认识教育的方式,而且也改变了常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个学科。

埃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埃里克森理论主要是通过融合学习、行为表现、视觉形象及身体活动等来实现学习效果,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实施效果。

1、强调学习与活动的结合。

埃里克森理论强调学习与活动的结合,它要求教师将学习过程与活动理论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行为表现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2、强调教学的多样化。

埃里克森理论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它提倡将课堂学习和外部活动结合起来,尽可能使学生在听讲、看实物、做实验、写报告等多种形式下学习。

这样既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也能够深层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3、强调教学的情景性。

此外,埃里克森理论还强调教学的情景性,即在构建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时,要将学习过程与活动理论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行为表现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

4、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在埃里克森理论中,强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去理解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丰富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结论埃里克森理论作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应用不仅使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还为当今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它的应用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今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教育及全面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启示发表时间:2019-06-24T11:54:11.66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刘佳华[导读]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紧密关联的阶段。

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中都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从而产生适应和满足或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

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个阶段任务,冲突的解决。

其中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与大学生直接相关,这一时期大学生正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阶段过渡到亲密和孤独的阶段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紧密关联的阶段。

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中都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从而产生适应和满足或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

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个阶段任务,冲突的解决。

其中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与大学生直接相关,这一时期大学生正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阶段过渡到亲密和孤独的阶段。

环境因素,特别是学校和社会,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将这一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与教育活动的互动。

【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人格培养一、前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的要求,现代大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的个体。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发展问题和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中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理论对高校进行人格教育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游戏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游戏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游戏的启示引言在幼儿发展中,游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学习形式。

儿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我、发展认知、培养社会技能。

本文将介绍埃里克森(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对幼儿游戏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八个不同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冲突相关。

1.幼儿期(0-2岁):信任与不信任在幼儿期,婴儿正处于建立信任与依恋的阶段。

信任是通过满足基本需求和获得父母照顾来建立的。

如果儿童感受到父母或主要照护者的不可靠性,他们可能会发展出不信任感。

2.幼儿期(2-3岁):自主与怀疑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意志力。

幼儿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发展出自己的个性。

如果他们被限制太多或过度依赖父母,会导致自我怀疑。

3.学龄前期(4-6岁):创造与罪恶感在学龄前期,幼儿开始通过装扮、模仿和角色扮演参与社交化游戏。

他们开始发展出一定的责任感。

如果幼儿过分批评或没反应,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有罪。

4.儿童期(7-12岁):勤劳与劣等感在儿童期,儿童开始在学校和家庭中发展认知和体育技能。

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团队游戏,并通过取得成绩来建立自信。

如果他们无法达到期望,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

5.青少年期(13-19岁):认同与身份困惑青少年期是自我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试图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与同伴群体建立联系。

如果他们无法找到自我的身份,会陷入身份困惑和不安全感。

6.早期成年期(20-39岁):亲密与孤独早期成年期是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阶段。

如果个体无法建立持久和互惠的关系,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独感。

7.中年期(40-64岁):生产与停滞中年期是事业建设和家庭责任的阶段。

个体开始寻找职业满足和个人成就感。

如果他们无法实现自我主导并感到无所作为,会感到停滞不前。

8.晚年期(65岁以上):完整与绝望晚年期是回顾生命经历并与之接受的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教育意
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它指出
人在出生到成人期之间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青壮年期和成年期,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
发展支持。

埃里克森曾认为,该理论在教育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为
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发展出适应于当前阶段的技能
和知识。

然而,他指出,有时候,教师可能会忽视学生在每个阶段所
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发展的特殊要求,因此也要利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埃里克森的理论也为各阶段的成年人加入教育提供了重要
的指导。

他认为,成年发展也应该被视为和其他阶段发展一样重要的,可以通过有效的鼓励和激励,以促进对创新和技能的发展和学习。

总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更敏感、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为年龄范围更广
的人提供适当的发展支持。

因此,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一个
重要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教育礼物。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该理论尤其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1、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2~17、18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学习的态度,引导他们体验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对于学习落后和不足的,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进步后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等。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在应用 教育学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在应用   教育学

启示:成长的过程是危机相伴的过程,亦是克服危机获得成长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危机随生理及社会性发展各不相同,具有年龄性特征危机能否合理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尤其是教养方式。

应用学前儿童的教师应鼓励孩子的主动性› 一方面,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多给儿童创造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鼓励儿童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

› 另一方面,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容忍孩子的意外错误。

小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首先,小学教师要确保学生们有机会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并且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展现独立能力和责任心› 其次,对受挫而气馁的小学生提供支持,比如设立奖项的时候可以考虑多设几种,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到一个奖项。

› 第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尽可能与自己做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

中学老师要支持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范例和一些成人的榜样。

› 第二,接受学生们的流行和时尚,但要正确引导。

中学生喜欢模仿、追星,这有利于他们同一性的形成,但是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影响他人或者妨碍学习。

› 第三,给中学生以支持,也要给予真实反馈。

真实的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且能给他们提供“第二次机会”,从而有利于其同一性的获得。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的局限性缺乏可证实的数据,它关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其中的主要矛盾或危机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需要重新验证。

还有,也有人指出,正常的青少年其同一性也是不稳定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而改变。

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危险并不仅限于青少年。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摘要: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针对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提出:要使青少年品格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关注青少年“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加强政治需求意识培养,坚持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并通过情感教育、同伴教育和希望教育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观念上、手段上、方法上进行更新,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教育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是好的管理者。

如何把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潜能发挥到最大,做好青少年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重新为社会接受的又一挑战。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政治发展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人说,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启动,青年思想教育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了。

固有的方式阻碍了其方法的创新,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因此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期追求的核心发展主题。

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一、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知名学者。

身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自我心理学体系,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遐迩。

他于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人格教育的指导意义

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人格教育的指导意义

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及其对学前儿童人格
教育的指导意义
埃里克森强调的不是机械孤立的心理发展变化,而是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对幼儿个性产生直接影响。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社会任务,每一任务包含一对矛盾冲突。

在信任和不信任阶段,儿童了解到他人是可以依赖的,以及他人也可以依赖自己来引发别人必要的反应来照顾自己。

儿童信任的发展和成人照顾的质量有很高的相关。

在人的一生中,早期的信任经验即对信任他人的态度不断地给予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对羞愧怀疑的危机在婴幼儿期间就开始出现了。

埃里克森认为,被管得太紧以及没有机会发展独立性的幼儿,可能会被羞愧及自我怀疑的感觉淹没,结果造成自尊丧失、反叛或做出各种强迫性行为。

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在家庭和幼儿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作出决定。

在3-6岁儿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其主动性,二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如果个体在各阶段冲突中能保持向积极方向发展,就能完成社会化任务,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出现情绪障碍,为后一阶段制造麻烦,
甚至出现病态或不健全人格。

4岁或5岁幼儿面临着主动自发与退缩愧疚的危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与尝试的机会,以发展其自主的人格,满足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求。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运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融合徐才钧(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东皇镇第一小学)[摘要]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正是学龄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

这一阶段的儿童应在学校接受教育,若能积极、健康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使得在今后的生活中独立和充满信心。

反之,如果学龄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态度,而对其它方面木然处之,为帮助学龄儿童顺利度过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形成勤奋、自信的基本人格特征。

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鼓励孩子、为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勤奋带来的成功中的喜悦和自信的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关键词]埃里克森;小学班主任工作;人格发展小学教育是训练学龄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培养具有自信、乐观、协作、独立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龄儿童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因素等。

在众多复杂因素中,作为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管理最为直接的班主任,在其班级管理工作中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龄儿童的健全人格,对其今后人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第四阶段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代表作《儿童期与社会》中,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第四个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否则就会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丧失自信的自卑感。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2、生理心理特点: 1身体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能跑、跳、骑小车, 2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动中有冲突,有侵犯;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清 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富 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 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始了创 造性思维.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 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 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一)多给xx表扬与鼓励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

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示:
成长的过程是危机相伴的过程,亦是克服危机获得成长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危机随生理及社会性发展各不相同,具有年龄性特征
危机能否合理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尤其是教养方式。

应用
学前儿童的教师应鼓励孩子的主动性
› 一方面,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多给儿童创造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鼓励儿童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

› 另一方面,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容忍孩子的意外错误。

小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 首先,小学教师要确保学生们有机会设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并且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展现独立能力和责任心
› 其次,对受挫而气馁的小学生提供支持,比如设立奖项的时候可以考虑多设几种,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拿到一个奖项。

› 第三,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尽可能与自己做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

中学老师要支持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 首先,给学生提供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范例和一些成人的榜样。

› 第二,接受学生们的流行和时尚,但要正确引导。

中学生喜欢模仿、追星,这有利于他们同一性的形成,但是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影响他人或者妨碍学习。

› 第三,给中学生以支持,也要给予真实反馈。

真实的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且能给他们提供“第二次机会”,从而有利于其同一性的获得。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缺乏可证实的数据,它关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其中的主要矛盾或危机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需要重新验证。

还有,也有人指出,正常的青少年其同一性也是不稳定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而改变。

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危险并不仅限于青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