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
软件工程导论
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导论简介:软件工程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本文将从软件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以及软件生命周期等方面,全面介绍软件工程导论的相关知识。
一、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利用系统化、规范化和可量化的方法,以经济、可靠的方式开发和维护软件。
软件工程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1. 软件危机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软件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导致了大量软件项目的失败和超支,人们逐渐意识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
2. 软件工程的提出1972年,瑞士学者Dijkstra发表了《软件工程的未来》一文,正式提出了软件工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工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3. 软件工程的发展随后,软件工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完善,其中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等一系列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三、软件工程的重要性1. 提高软件质量软件工程以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大大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质量,降低了软件缺陷和故障的发生率。
2. 提高开发效率软件工程引入了各种开发工具和方法,帮助开发人员提高开发效率,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能。
3. 减少开发成本通过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控制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四、软件生命周期1. 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旨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形式化的需求规格。
2.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软件系统划分为模块,并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3. 编码阶段在编码阶段,开发人员根据设计文档编写源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软件工程导论(共65张PPT)可编辑全文
– 学生选课系统 软件
Microsoft Visio; Rational Rose
高级程序语言 作业递交方式:
来信标题注明 :班级 、学号、姓名、章节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出现: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许多软件最终成为不可维护的,这就是软件危 机.
不能用象硬件替换部件的方式修复软件的故障 使用增量模型的困难是,在把每个新的增量构件集成到现有软件体系结构中时,必须不破坏原来已经开发出的产品。
出现了“软件作坊”,软件作为一种产品被广泛使用;
使用个体化开发方式;
软件的发展史_2
随着软件数量的增加及软件需求的日趋复杂, 维护难度与来越大,开发成本高,质量低 导致“软件危机”
➢相同点:都将软件开发划分为分析、设计、编码、 测试等阶段 ➢不同点:思想不同,方法不同。另外,传统软件 工程更关注功能模块,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更关注对 象的抽取和设计
➢ 两类软件工程方法学没有绝对的替代关系
1.3软件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方法学
从时间角度对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软件生命 的漫长周期依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 然后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关注大型程序的构造 中心问题是控制复杂性 软件经常变化 开发效率非常重要 和谐地合作是开发软件的关键 有效地支持它的用户 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替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
创造产品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开发小组成员应少而精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地必要性
软件工作涉及到很多社会因素。 由于对象概念的引入,表达分析、设计及实现等活动只用对象类和关系,从而可以较容易地实现活动的迭代和无间隙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5篇)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分:2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授课对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分类:专业基础课一、课程教学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软件开发与维护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软件的质量难以保证,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进度和成本难以控制,这就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工作。
软件工程就是这样一种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技术,初步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常用工具,建立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课程内容简介(1学时)本课内容简介,基本要求和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英1 文原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中文参考教材简介2.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4学时)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软件危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什么是好的软件以及软件的质量的概念,实施软件工程的人员,软件工程的系统方法,软件工程的工程方法,软件工程的发展3.过程建模与生命周期(4学时)过程的概念,软件过程模型,软件生命周期,各种常用的软件过程模型,过程建模的工具和技术 4.软件项目计划与管理(4学时)软件项目进展跟踪,软件项目的人员,工作量的估算,风险管理,项目计划,项目管理 5.需求获取(4学时)需求过程,需求的类型,需求的特征,需求的表示方法,原型需求法,需求文档,需求过程的参加人员,需求确认,需求度量,需求表示方法的选择,表示需求的工具。
软件工程导论
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运用软件工程知识的能力。
本文将从软件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以及学习软件工程导论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软件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软件工程是一门将系统化、可量化、规范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学科。
它涉及到一系列工程原则、方法和工具,旨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和可靠性的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软件开发和维护的问题,并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
二、软件工程的重要性1. 促进软件开发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软件工程通过制定规范和标准,使开发过程更加规范化,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2. 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
软件工程注重系统设计和模块化,使得软件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同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和风险。
软件工程强调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效地控制开发进度和成本,并降低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4.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效率。
软件工程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三、学习软件工程导论的意义学习软件工程导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增强对软件工程的整体认识。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通过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全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软件工程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2. 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与测试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技能。
3. 培养系统思维和工程意识。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强调系统思维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软件工程导论,能够培养出综合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软件工程导论》课件
定义
软件维护是指在软件运行过程中,为了改 正错误、满足新的需求或改进性能等目的 ,对软件进行的修改和调整。
预防性维护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进行 的维护活动。
改正性维护
为了纠正软件中存在的错误而进行的维护 活动。
完善性维护
为了扩充和增强软件功能而进行的维护活 动。
适应性维护
为了使软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 维护活动。
介绍如何评估软件架构的合理性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如 何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规模选择 合适的架构。
架构设计原则
强调架构设计时应遵循的几个重 要原则,如模块化、开放-封闭原 则、单一职责原则等。
数据设计
数据模型
介绍常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键-值存储模型等,以及它们的应 用场景和优缺点。
02
03
界面设计原则
交互设计
强调界面设计时应遵循的几个重 要原则,如用户友好、一致性、 可用性等。
介绍常见的交互方式,如按钮、 菜单、对话框等,以及如何通过 良好的交互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05
CHAPTER
软件测试
单元测试
总结词
单元测试是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 证,通常以函数或方法为单位进行测试。
详细描述
单元测试主要关注软件中的细节问题,检查单个函数 或方法的正确性、性能和边界条件等。通过单元测试 ,可以尽早发现代码中的错误和缺陷,提高软件质量 。
集成测试
总结词
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多个模块或组件 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验证它们之间的集成是否正 常工作。
详细描述
集成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是否 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缺陷或问题。通过集成测试 ,可以确保软件在组合时能够正常工作,满足设计要求 。
软件工程导论张海藩
效率问题: 程序运行时间 存储器效率 输入输出的效率
(1) 程序运行时间 写程序之前先简化算术的和逻辑的表达式;
仔细研究嵌套的循环,以确定是否有语句可以从内层 往外移;
尽量避免使用多维数组; 尽量避免使用指针和复杂的表; 使用执行时间短的算术运算; 不要混合使用不同的数据类型; 尽量使用整数运算和布尔表达式。
7.1 编码 7.1.1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机器语言,几乎不使用。 汇编语言,特殊场合使用。 高级语言,明显优于汇编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划代:
划代
语言
特点
级别
1GL 机器语言
程序不直观,编程出错率高 运行效率高
比机器语言直观,减少了出错率 低级
2GL 汇编语言
与机器码一样长
特殊情况下才使用
BASIC 3GL PASCAL
7.2 软件测试基础 7.2.1 软件测试的目标
测试目的: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 的过程;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 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 的测试。
7.2.2 软件测试准则
所有测试都应该能追溯到用户需求; 应该远在测试开始之前就制定出测试计划; 把Pareto原理应用到软件测试中; 应该从“小规模”测试开始,并逐步进行“大
WORK=A[T]; A[T]=A[I]; A[I]=WORK;
例7:简单直接
for (i=1; i<=n; i++) for (j=1; j<=n; j++) V[i][j]=(i/j)*(j/i)
软件工程导论课件全张海藩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监控软件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性能瓶颈并 进行优化,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软件故障预测与预防
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和系统日志,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并提前采取 预防措施,降低软件维护成本。
云计算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云计算平台开发
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发软件应用,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弹性扩展和按需付费,降低软件开发和运 维成本。
和输出。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过程被划分为需求分析、设 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在前
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开始。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和管理,适用于需求稳定、 变更较少的情况。但是,它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需 求变更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式的软件开发过程 模型,它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 每个循环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 测试等阶段。
在敏捷开发模型中,开发团队会按照短周期(通常是一到四周)进行迭代开发,每个周期都会交付可用 的软件产品。
敏捷开发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变化、降低开发风险、提高软件质量。但是,它需要更多的沟通和 协作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
其他过程模型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软件开发过程模 型外,还有其他一些过程模型,如原 型模型、增量模型等。
缺陷分析
对缺陷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避免类似缺陷再次出现。
质量评估指标
缺陷密度
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指标,表示每千行代码 中的缺陷数。
回归测试通过率
评估软件修复缺陷后,原有功能是否正常的 重要指标。
测试覆盖率
评估测试用例对软件产品功能的覆盖程度。
用户满意度
反映用户对软件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软件工程导论教案
软件工程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和相关的管理工具;3. 了解软件工程中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软件工程导论概述1.1 软件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1.3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模型2. 软件开发过程2.1 瀑布模型2.2 增量模型2.3 螺旋模型2.4 敏捷开发3. 软件项目管理 3.1 项目计划3.2 项目组织3.3 项目进度管理3.4 项目风险管理4. 软件需求分析 4.1 需求获取4.2 需求分析4.3 需求规格说明5. 软件设计5.1 结构化设计 5.2 面向对象设计5.3 设计原则与模式6. 软件编码和测试6.1 编码规范6.2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6.3 软件测试方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教师将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解析案例、讨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软件工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参与讨论和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3. 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软件工程的整体掌握情况,包括过程模型、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参考书1. 《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邹欣李晓霞高山等著2.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第9版)Roger S. Pressman 著3. 《软件工程导论与实践》(第3版)邹欣曹文渊温晓华著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软件工程导论概述2. 第2周:软件开发过程-瀑布模型3. 第3周:软件开发过程-增量模型4. 第4周:软件开发过程-螺旋模型5. 第5周:软件开发过程-敏捷开发6. 第6周:软件项目管理7. 第7周:软件需求分析8. 第8周:软件设计9. 第9周:软件编码和测试10. 第10周:复习11. 第11周:期中考试12. 第12周:课堂讨论13. 第13周:小组项目实践14. 第14周:总结复习15. 第15周:期末考试注:以上教学进度安排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进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软件工程导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述重点掌握的内容: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软件1.满足功能要求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2.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3.描述程序功能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软件的特点: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具体的物理实体,因而它具有抽象性;软件是通过人们的智力活动,把知识与技术转换成信息的一种产品,是在研制、开发中被创造出来的在软件运行和使用的期间,没有硬件那样的机械磨损、老化问题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经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对计算机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软件的开发至今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的开发方式软件的开发费用越来越高,成本相当昂贵;二.软件危机以及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1.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迅速普及的趋势;软件产品“供不应求”;2.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3.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很不充分,用户对“已完成的”的软件系统不满足的现象经常发生;4.软件产品的质量不容易保证;5.软件产品常常是不可维护的;6.软件产品的重用性差,同样的软件多次重复开发;7.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重要的方面: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的复杂性;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三、软件危机1、软件危机定义: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2、软件危机的两个主要问题: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3、软件危机的典型表现: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软件工程1、软件工程定义: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高效的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这就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准则可以概括为7条基本原则: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坚持进行阶段评审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应能清楚地审查结果合理安排软件开发小组的人员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3、软件工程方法学,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4、软件生命周期概念、三时期,八阶段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也称为软件维护3个时期组成;软件定义时期通常进一步划分成3个阶段,即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软件开发时期分为4阶段: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五、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是跨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作、维护实施的全部工作和任务的结构框架;1瀑布模型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特点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规范化推迟实现的观点系统化质量保证阶段评审存在问题不适合需求模糊的系统需求的迷糊性和不确定性适用于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开发快速原型模型: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快速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系统,让用户在计算机上试用它,通过实践来了解目标系统的概貌3增量模型:是瀑布模型的顺序特征与快速原型法德迭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模型把软件看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增量,在看法过程的各次迭代中,每次完成其中的一个增量;4喷泉模型5微软过程六、思考:你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这一个观点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批驳之;1.请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经验实例加以论述;软件就是程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软件等于程序加文档加数据;1文档是软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文档;它是开发人员与用户以及开发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之间交流的媒介3文档是软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4程序与文档必须一致,文档才有价值;5文档质量直接决定软件质量的高低;6文档也是软件测试和维护的依据;在没有文档或文档不全的情况下对大型软件进行测试与维护是不可思议的事情;7文档是软件可重用的依据;2、有人说:软件开发时,一个错误发现得越晚,为改正它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对否请解释你的回答;答:对,第二章可行性研究重点掌握的内容:可行性研究的系统流程图一般内容: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和步骤,成本效益分析一、可行使研究:1、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一般来说,应从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运行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开发方案等方面研究可行性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在明确了所要研究问题定义之后,分析员应该在明确目标系统所有限制和约束的前提下,去确定该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或就是用最小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2、可行性研究过程:1)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6)推荐行动方针7)草拟开发计划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3、系统流程图的定义和作用:可行性研究对现有系统做概括的物理模型描述,如用图形工具表示则更加直观简洁;系统流程图是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系统里面的每个部件程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部件的信息流程,而不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利用系统流程图来描述所建议系统的物理模型;4、数据流程图的定义和作用:数据流程图有两个特征: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性指的是数据流程图把具体的组织机构、工作场所、物质流都去掉,只剩下信息和数据存储、流动、使用以及加工情况;概括性则是指数据流程图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一个总体5、数据流程图的组成元素数据流图可以用来抽象地表示系统或软件;它从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同时可以按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方法表示内容不断增加的数据流和功能细节;因此,数据流图既提供了功能建模的机制,也提供了信息流建模的机制,从而可以建立起系统或软件的功能模型;6、数据流程图的组成: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指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它们和本系统有信息传递关系数据流,处理、数据存储;如何绘制数据流程图1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画出顶层图2画系统内部的数据流、加工与文件,画出一级细化图3加工的进一步分解,画出二级细化图4其它注意事项7、数据流程图的注意点1每个处理都必须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如果没有,是错误的;数据守恒2每个数据存储应该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如果缺了一种,是Warning的;缺两种就错了;3、数据流只能在处理与处理、数据存储或者外部实体之间流动;、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外部实提到外部实体、外部实提到数据存储之间的数据流都是错误的;4、一个处理可以细分成多个子处理,分成若干个层次均匀分解5、良好命名系统流程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答:1系统流程图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工具,数据流程图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2系统流程图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抽象的描述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信息流动的情况;3数据流程图从数据传送和加工的角度抽象的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数据处理的工作状况;三、数据流图:1、组成符号:4中基本图形符号正方形、圆角矩形、开口矩形2、数据流图的基本要点是描绘“做什么”,而不是考虑“怎么做”;3、一套分层的的数据流图由顶层、底层、和中间层组成;4、画分层数据流图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a.自外向内,自顶向下,逐层细化,完善求精;b.保持父图与子图的平衡;也就是说,父图中某加工的输入数据流中的数据必须与它的子图的输入数据流在数量和名字上相同;c.保持数据守恒;也就是说,一个加工所有输出数据流中的数据必须能从该加工的输入数据流中直接获得,或者是通过该加工能产生的数据;d.加工细节隐藏;根据抽象原则,在画父图时,只需画出加工和加工之间的关系,而不必画出各个加工内部的细节;e.简化加工间关系;在数据流图中,加工间的数据流越少,各加工就越相对独立,所以应尽量减少加工间输入输出数据流的数目;f.均匀分解;应该使一个数据流中的各个加工分解层次大致相同;g.适当地为数据流、加工、文件、源/宿命名,名字应反映该成分的实际意义,避免空洞的名字;h.忽略枝节;应集中精力于主要的数据流,而暂不考虑一些例外情况、出错处理等枝节性问题;i.表现的是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j.每个加工必须既有输入数据流,又有输出数据流.在整套数据流图中,每个文件必须既有读文件的数据流又有写文件的数据流,但在某一张子图中可能只有读没有写或者只有写没有读;小结:一个软件系统,其数据流图往往有多层;如果父图有N个加工Process,则父图允许有0~N张子图,但是每张子图只能对应一张父图;在一张DFD图中,任意两个加工之间可以有0条或多条名字互不相同的数据流;在画数据流图时,应该注意父图和子图的平衡,即父图中某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与其输入输出流在数量和名字上相同;DFD信息流大致可分为两类:交换流和事务流;9、数据字典1.数据字典是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详细的定义与描述,起到对数据流程图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2.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数据流、数据流分量即数据元素、数据存贮、处理逻辑和外部实体;3.数据字典的作用是什么对用户来讲,数据字典为他们提供了数据的明确定义;对系统分析员来讲,数据字典帮助他们比较容易修改已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数据字典的实现:P4910、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开发一个特定的新系统是否可行,从而帮助使用部门负责人正确地做出是否投资与这项开发工程的决定;几种度量效益的方法: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纯收入第三章需求分析一、重点掌握的内容那:需求分析的方法和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二、一般掌握的内容:需求分析的任务和原则三知识点:1、为什么要做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研究阶段已经粗略的描述了用户的需求,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但是,许多细节被忽略了,在最终目标系统中是不能忽略、遗漏任何一个微小细节的,所以,可行性研究不能代替需求分析;2、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方法由对软件的数据域和功能域的系统分析过程及其表示方法组成,它定义了表示系统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的方式,大多数的需求分析方法是由数据驱动的,也就是说,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表示数据域的机制,分析员根据这种表示,确定软件功能及其特性,最终建立一个待开发软件的抽象模型,即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3、需求分析的任务:它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共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它有效性需求;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系统如何完成它的工作,而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其实现步骤如下图所示:一般说来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下述几方面: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需求对系统的综合需求主要有: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的需求:2)分析系统的数据需求就是在理解当前系统“怎样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明确目标系统要“做什么”,可以导出系统的详细的逻辑模型;具体做法:首先确定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的逻辑差别;然后将变化部分看作是新的处理步骤,对功能图一般为数据流图及对象图进行调整;最后有外及里对变化的部分进行分析,推断其结构,获得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通常用数据流图、数字字典和主要的处理算法描述这个逻辑模型;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在经过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分析员对目标系统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因此可以对系统的成本和进度做出更准确地估计,在此基础上应该对开发计划进行修正;5开发原型系统:使用原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户通过实践获得关于未来的系统将怎样为他们工作的更直接更具体的概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提出他们的要求;4、需求分析的步骤:1调查研究2分析与综合3书写文档4需求分析评审5、需求分析的原则:1、必须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数据域和功能域2、按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3、要给出系统的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6、软件需求的验证: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结果是开发软件系统的重要基础,大量统计数字表明,软件系统中15%的错误起源于错误的需求;为了提高软件质量,确保软件开发成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一旦对目标系统提出一组要求之后,必须严格验证这些需求的正确性;一般说来,应该从下述4个方面进行验证:1一致性所有需求必须是一致的,任何一条需求不能和其他需求互相矛盾;2完整性需求必须是完整的,规格说明书应该包括用户需要的每一个功能或性能;3现实性指定的需求应该是用现有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的;对硬件技术的进步可以做些预测,对软件技术的进步则很难做出预测,只能从现有技术水平出发判断需求的现实性;4有效性必须证明需求是正确有效的,确实能解决用户面对的问题;7、状态转换图:指明了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为此,状态转换图描绘了系统的各种行为模式称为“状态”和在不同状态间转换的方式;状态转换图是行为建模的基础;思考:利用DFD图进行需求分析: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以表达系统内数据的运动情况的工具有A;供选择的答案:A.数据流图B.数据词典C.结构化英语D.判定表与判定树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用状态―迁移图表达系统或对象的行为;在状态―迁移图中,由一个状态和一个事件所决定的下一状态可能会有A个;供选择的答案:多个D.不确定五、总体设计概要设计重点掌握的内容:概要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掌握的内容:概要设计的文档和评审考核知识点:一、总体设计:1、总体设计的目的: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1、面向结构设计SD2、面向对象设计OOD2、总体设计的任务:1系统分析员审查软件计划、软件需求分析提供的文档、提出最佳推荐方案,用系统流程图,组成物理元素清单,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的进度计划,供专家沈顶峰,审定后进入设计2去顶模块结构,划分功能模块,将软件功能需求分配给所划分的最小单元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联系,确定数据结构、文件结构、数据库模式,确定测试方法与策略;3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测试计划,选用相关的软件工具来描述软件结构,结构图是经常使用的软件描述工具;选择分解功能与划分模块的设计原则,例如模块划分独立性原则,信息隐蔽原则等3、总体设计过程通常由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4、典型的总体设计过程包括下述9个步骤:1、设想功选择的方案2、选取合理的方案3、推荐最佳方案4、功能分解5、设计软件6、设计数据库7制定测试计划8、书写文档: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结果;9、审查和复审二、设计原理分析模块化,在模块化程序设计中,按功能划分模块的原则是,模块化和软件成本关系: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参数传递、功能、内部数据结构局部变量和程序代码四个特性1、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2、模块化的根据: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许多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原来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模块化和软件成本关系:根据总成本曲线,每个程序都相应地有一个最适当的模块数目M,,使得系统的开发成本最小.3、模块设计的准则: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在对初步模块进行合并、分解和移动的分析、精化过程中力求提高模块的内聚,降低藕合;2模块大小要适中:大约50行语句的代码,过大的模块应分解以提高理解性和可维护性;过小的模块,合并到上级模块中;3软件结构图的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要适当;一般模块的调用个数不要超过5个;4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5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6模块的作用域应在控制域之内;4、抽象的概念:抽出事务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5、信息隐蔽:模块中所包括的信息不允许其它不需这些信息的模块调用信息局部化:是把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6、什么是模块独立性答:模块独立性概括了把软件划分为模块时要遵守的准则,也是判断模块构造是不是合理的标准;7、模块独立性:是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的其它的模块接口是简单的;模块独立的概念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结果;8、为什么模块的独立性很重要答:1有效的模块化的软件比较容易开发出来2独立的模块比较容易测试和维护;总之,模块独立是好设计的关键,而设计又是决定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9、衡量模块独立的两个标准是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含义10、答:衡量模块的独立性的标准是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耦合性和内聚性;1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2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句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得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耦合性与内聚性是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将软件系统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为设计高质量的软件结构奠定基础;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称为模块独立原则,也称为模块设计的原则;10、启发规则: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3)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都应适当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它往往能粗略地标志一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宽度是软件结构内同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一般来说,宽度越大系统越复杂;对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模块的扇出;一个模块的扇入是指直接调用该模块的上级模块的个数;一个模块的扇出是指该模块直接调用的下级模块的个数;设计原则:低扇出、高扇入;4)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内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6)设计单入口和单出口的模块7)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三、概要设计的方法:1、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面向数据流的设计要解决的任务,就是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DFD图映射为软件系统的结构;2、数据流图的类型:交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交换型结构:由3部分组成,传入路径,变换中心,输出路径系统的传入流经过变换中心的处理,变换为系统的传出流;事务型结构:有至少一条接受路径,一个事务中心与若干条动作路径组成;当外部信息沿着接受路径进入系统后,经过事务中心获得某个特定值,就能据此启动某一条动作路径的操作;四、结构化设计1、结构化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中心任务就是把用DFD图表示的系统分析模型转换为软件结构的设计模型,确定软件的体系结构域接口;2、结构化方法的步骤:1复审DFD图,必要时刻再次进行修改或细化:2鉴别DFD图所表示的软件系统的结构特征,确定它所代表的软件结构是属于变换型还是事务型;3按照SD方法规定的一组规则,吧DFD图转换为初始的SC图;变换型DFD图初始SC图事务型DFD图初始SC图3、结构设计的优化规则:1对模块分割、合并和变动调用关系的指导规则:以提高模块独立性为首要标准,除此之外,适当考虑模块的大小;2保持高扇/入低扇出原则3作用域/控制域规则:作用域不要超出控制域的范围;软件系统的判定,其位置离受它控制的模块越近越好;六、详细设计重点掌握的内容:详细设计的任务和方法一般掌握的内容:详细设计的原则和详细设计的规格与评审。
软件工程导论(整理)
一、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1、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正常、不正常运行软件都具有这种问题)2、软件危机的原因1)软件本身特点造成;程序规模庞大;程序复杂性随着程序规模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
2)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
主要表现:(a)忽视软件需求分析;(b)认为软件开发就是写程序并使之运行;(c)轻视软件维护;3、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1、组织管理:软件开发不是某种个体劳动的神秘技巧,软件开发应该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
2、方法:应该推广使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且研究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消除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做法。
3、工具:应该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
在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都有许多繁琐重复的工作需要做,在适当的软件工具辅助下,开发人员可以把这类工作做得既快又好.4、软件工程包括哪7条基本原理?1.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 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 结果能清楚地审查;6.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5、软件开发流程?1)、问题定义2)、可行性研究3)、需求分析4)、总体设计5)、详细设计6)、编码和单元测试7)、综合测试8)、软件维护6、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rational统一过程、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微软过程二、可行性研究1.系统流程图系统流程图是概括地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系统里面的每个部件(程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表达信息在各个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
2.数据流图数据流图描绘系统的逻辑模型,图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理元素,只是描绘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
软件工程导论
第一章1.什么是软件危机?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1)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的开发和维护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2)原因,一方面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有关。
3)途径:1)将软件开发看成是一种组织严密、管理严格、各类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
2)、研究和推广成功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
3)、开发和使用好的软件工具。
1.软件工程是:①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是把工程应用于软件;②研究①中提到的途径。
2.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应能清楚的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3.软件工程方法学包含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4.软件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1)问题定义2)可行性研究3)需求分析4)总体设计5)详细设计6)编码和单元测试7)综合测试8)软件维护5.什么是软件过程?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项目?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步骤。
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型、渐增型和变换型。
瀑布型开发方法是按照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依次实施,每一个阶段有明确规定的任务。
它的特点:(1)各个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2)划分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尽可能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3)每个阶段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对其中问题通过复审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渐增型开发方法及特点:(1) 从部分需求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该系统取得经验和信息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
如此反复,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完成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 在渐增型开发下的软件是随软件开发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3) 渐增型开发方法适合于知识型软件的开发,设计系统时对用户需求的认识开始不是很清楚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去丰富和完善系统。
软件工程导论第1章(第4版)
软件工程导论 (第4版)
张海藩 编著
总目录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 第8章 维护
第2章 可行性研究
第9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第3章 需求分析
第10章 面向对象分析
第4章 形式化说明技术 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
第5章 总体设计
第12章 面向对象实现
第6章 详细设计
第13章 软件项目管理
测试、综合测试又称为系统实现。 设计出实现目标系统的方案,设计程序的体系结构。 确定实现模块功能所需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 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 用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写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容易维护的
程序模块并进行单元测试; 根据设计的软件结构,把各模块装配起来并进行测试; 通过对软件测试结果的分析预测软件的可靠性; 写出测试计划和详细测试方案并记录实际测试结果; 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由用户对目标系统进行验收。
第7章 实现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
软件成为独立的商品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促使人们对软件的品种、
数量、功能、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1970前,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由于电子技术
的发展而建立 重视软件开发过程、方法、工具和环境的研
究—软件工程
1.1 软件危机 一.软件
1.软件的定义 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
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1)软件开发个体化,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和技术,无设计资 料留存; (2)软件规模的增长,使得软件的复杂度增加,软件的可靠 性随软件规模的增长而下降,质量保证越来越困难; (3)软件维护费用急剧上升。
据统计,软件维护费用大约占到软件总花费的2/3; (4)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是加剧软件危机的重要原因。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导论知识点总结一、软件工程概述软件工程是将系统化、规范化、可度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
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具和方法以及软件质量管理等方面。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1. 瀑布模型:依次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2. 增量模型:将整个项目分为多个增量,逐步完成。
3. 螺旋模型:在瀑布模型基础上增加风险评估环节,不断迭代。
4. 原型模型:快速构建原型,反复修改完善。
5. 敏捷开发:注重快速响应变化,通过迭代交付高质量的软件。
三、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对用户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将其转换为可实现的系统规格说明。
主要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两个方面。
四、设计1. 结构设计:确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数据设计:确定数据结构及其组织方式。
3. 接口设计:定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
4. 过程设计:定义系统中各个过程的执行方式。
五、编码编码是将设计好的系统规格说明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主要包括选择编程语言、编写代码、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六、测试测试是对软件进行验证和确认,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等环节。
七、维护维护是指在软件交付后,对软件进行修改和更新以满足用户需求或修复缺陷。
维护包括预防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等方面。
八、软件质量管理软件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制定、质量保证控制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九、常见开发模式1. 面向对象开发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开发。
2. 组件化开发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组件进行开发。
3. 服务化开发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服务进行开发。
4. 微服务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微服务进行独立部署和运行。
十、常用工具和技术1. UML:统一建模语言,用于软件建模和设计。
2. IDE:集成开发环境,用于编码、调试和测试等环节。
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
第一章、软件工程学概述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包含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
2.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具体的说,软件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典型表现:1.对软件开发成本的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材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知道最终被废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通常把软件经历的这个漫长的时期称为生命周期。
软件配置:程序、文档和数据。
软件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维护的代价。
软件: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集合。
程序: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指令序列。
数据:是使程序能够适当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
文档:是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图文资料。
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软件工程具有下属的本质特性:1.软件工程关注于大型程序的构造。
2.软件工程的中心课题是控制复杂性。
3.软件经常变化。
4.开发软件的效率非常重要。
5.和谐地合作是开发软件的关键。
6.软件必须有效地支持它的用户。
7.在软件工程领域中通常由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替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创造产品。
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5.结构应能清楚的审查。
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
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也称为泛型。
软件工程导论
1、What is software?计算机程序和相关的文档,如需求、设计模型和用户手册。
软件产品可能是为特定客户或开发市场。
通用的产品:它是一种软件。
这些都是独立的系统,是由一个开发组织,在公开市场上卖给任何客户能够购买。
定制产品:这些系统由一个特定客户委托。
一个软件承包商发展尤其是电子客户的软件2、What is 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是一个工程学科,涉及软件生产的各个方面。
3、What is a software process?软件过程活动参与生产和发展的软件系统。
通用的活动:规范了系统应该做什么和它的发展限制;设计和开发-生产的软件系统;验证,检查软件是客户想要的东西;进化——改变软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4、What are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s?结构化方法,软件开发,包括系统模型、符号、规则、设计建议和过程指导。
模型描述-描述图形模型应该产生;规则,约束应用于系统模型;建议好的设计实践;过程指导,什么样活动5、What is a software process model?软件过程的一个简化的或抽象表示,从特定的角度提出的。
通用流程模型描述软件过程的组织。
包括:瀑布模型,迭代/进化发展,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
基于组件的软件工程系统从现有的组件组装。
6、五个通用过程框架的活动(five generic process framework activities)是什么?沟通、计划、建模、建设、部署Communication, Planning, Modeling, Construction, Deployment7、什么是用例和分析类?什么是actor(What is use case?Ayalize classes actor)用例用于表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它定义了系统是如何被参与者所使用的,它描述的是参与者为了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某一完整功能而与系统之间发生的一段对话。
软件工程导论简答题整理版
软件工程导论简答题整理版1. 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指通过系统性的、可量化的方法,对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以提高软件质量和效率的学科。
2. 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项目延期、质量低下和开发成本高等。
通过软件工程的方法和原则,可以规范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3. 软件生命周期是什么?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开发开始到废弃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阶段。
4. 什么是软件需求?软件需求是对软件系统功能、性能和其他特性的描述和规定。
它包括用户需求、系统需求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
5. 如何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指对软件需求进行细化和明确,以便于后续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可以通过访谈用户、观察业务流程和收集用户反馈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
6. 什么是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定义软件系统的结构、组件和接口等,以满足需求的功能和质量要求。
7. 软件设计有哪些原则?软件设计应遵循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化、可重用、可维护等原则。
同时,还需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性能等因素。
8.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什么?软件测试的目的是评估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
通过测试可以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和缺陷,并促使其修复,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9. 软件测试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黑盒测试关注输入和输出,不关心内部实现;白盒测试关注程序内部结构和代码逻辑;灰盒测试结合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思想。
10.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是指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软件系统的可控性和可维护性。
它包括配置项的标识、变更控制、版本管理和发布管理等。
11. 什么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是指对软件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达到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它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和团队管理等方面。
软件工程导论
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是个广泛而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测试和维护等各个阶段和方面。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软件工程导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并探讨其在现代科技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影响。
一、软件工程的定义和历史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技术,以及使用规范化的过程和工具,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它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交付和维护。
软件工程导论作为软件工程学科的起点,主要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软件工程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软件的开发过程尚未系统化,导致了软件项目的失败率极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如何管理和组织软件开发过程,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现代科技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软件工程导论的核心概念软件工程导论主要涵盖以下核心概念:1. 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从概念到退役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工作和交付成果。
软件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目标。
2. 软件需求工程: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立软件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
通过系统化的需求分析和规范化的需求工程方法,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3. 软件设计原理:软件设计原理涉及到软件架构、模块化、面向对象设计等方面。
合理的软件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4.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旨在发现和修复软件缺陷。
通过有效的测试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5. 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涉及到资源分配、进度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软件开发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三、软件工程导论的重要性和影响软件工程导论作为软件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和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
为了消除软件危机,首先应该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 正确的认识。正如1.1.2节中讲过的,应该彻底消除 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软件就是程序” 的错误观念。一个软件必须由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 事实上,软件是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其中,程序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 指令序列;数据是使程序能够适当地处理信息的数 据结构;文档是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图 文资料。
4、目前相当多的软件专业人员对软件开发和维护 还有不少糊涂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采用 了错误的方法和技术,这可能是使软件问题发展成 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 与软件开发和维护有关的许多错误认识和作法的形 成,可以归因于在计算机系统发展的早期阶段软件 开发的个体化特点。错误的认识和作法主要表现为 忽视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认为软件开发就是写 程序并设法使之运行,轻视软件维护等。
问题发现的时间
作好软件定义时期的工作,是降低软件成本提 高软件质量的关键。如果软件开发人员在定义时期 没有正确全面地理解用户需求,直到测试阶段或软 件交付使用后才发现“已完成的”软件不完全符合 用户的需要,这时再修改就为时已晚了。
严重的问题是,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修改需 要付出的代价是很不相同的,在早期引入变动,涉 及的面较少,因而代价也比较低;而在开发的中期 软件配置的许多成分已经完成,引入一个变动要对 所有已完成的配置成分都做相应的修改,不仅工作 量大,而且逻辑上也更复杂,因此付出的代价剧增; 在软件“已经完成”时再引入变动,当然需要付出 更高的代价。根据美国一些软件公司的统计资料, 在后期引入一个变动比在早期引入相同变动所需付 出的代价高2~3个数量级。图1.1定性地描绘了在 不同时期引入一个变动需要付出的代价的变化趋势。
开发时期具体设计和实现在前一个时期定义的软件, 它通常由下述4个阶段组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 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其中前两个阶段又称 为系统设计,后两个阶段又称为系统实现。 维护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 要。具体地说,当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应 该加以改正;当环境改变时应该修改软件以适应新 的环境;当用户有新要求时应该及时改进软件以满 足用户的新需要。通常对维护时期不再进一步划分 阶段,但是每一次维护活动本质上都是一次压缩和 简化了的定义和开发过程。
1.2.3 软件工程方法学
软件工程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是技术与 管理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工程学科。 所谓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 程。 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 方法的集合称为方法学(methodology),也称为范 型(paradigm)。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这两个术语的 含义基本相同。
1.1.2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在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存在这么多严重问题, 一方面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软件 开发与维护的方法不正确有关。
1、由于软件缺乏“可见性”,在写出程序代码并在计算机 上试运行之前,软件开发过程的进展情况较难衡量,软件 的质量也较难评价,因此,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相当 困难。 2、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因为使用时间过长而被“用坏”, 如果运行中发现了错误 ,很可能是遇到了一个在开发时期 引入的在测试阶段没能检测出来的错误。因此,软件维护 通常意味着改正或修改原来的设计,这就在客观上使得软 件较难维护。 3、规模庞大,需多人分工合作。如何保证每个人完成的工 作合在一起确实能构成一个高质量的大型软件系统,更是 一个极端复杂困难的问题,不仅涉及许多技术问题,诸如 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形式说明方法、版本控制等,更重 要的是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
1. 传统方法学 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 它采用结构化技术(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 构化实现)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 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 运用。这种方法学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 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顺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采用这种方法学开发软件的时候,从对问题的抽象 逻辑分析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开发。
(1)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 常发生。 (3) 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 年上升。 (7) 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 机应用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1.3 软件生命周期*
概括地说,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 运行维护(也称为软件维护)3个时期组成,每个时 期又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 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是: 确定软件开发工程必须 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 目标应该采用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估计 完成该项工程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工程进 度表。这个时期的工作通常又称为系统分析,由系 统分析员负责完成。软件定义时期通常进一步划分 成3个阶段,即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自从1968年在联邦德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并使用了“软件工程”这个术语以来,研究软件工 程的专家学者们陆续提出了100多条关于软件工程 的准则或“信条”。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 B.W.Boehm综合这些学者们的意见并总结了TRW 公司多年开发软件的经验,于1983年在一篇论文中 提出了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他认为这7条原理 是确保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原理的最小集合。
1、正确的认识 2、协同配合,吸取经验 3、使用以往的成功技术和方法 4、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 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 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软件工程 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发和维 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新兴学科。
1.2 软件工程
1.2.1 软件工程的介绍
(3) 按照父类(或称为基类)与子类(或称为派生类)的 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 (也称为类等级)。在类等级中,下层派生类自动拥 有上层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操作,这种现象称为继 承。 (4) 对象彼此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对象 与传统数据有本质区别,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对 它施加操作,相反,它是数据处理的主体,必须向 它发消息,请求它执行它的某个操作以处理它的数 据,而不能从外界直接对它的数据进行处理。也就 是说,对象的所有私有信息都被封装在该对象内, 不能从外界直接访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封装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面简要介绍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 1.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进行严格管理 2.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3. 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4.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结构分析(SA)和结构设计(SD)技术 面向对象分析(OOA)和面向对象设计(OOD)技术 5. 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6.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7.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下面扼要介绍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基本任务。 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如果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就试图解决这 个问题,显然是盲目的,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最终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尽管确切地 定义问题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实践中它 却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步骤。 通过对客户的访问调查,系统分析员扼要地写出关 于问题性质、工程目标和工程规模的书面报告,经 过讨论和必要的修改之后这份报告应该得到客户的 确认。
2. 面向对象方法学 当软件规模庞大,或者对软件的需求是模糊的或会 随时间而变化的时候,使用传统方法学开发软件往 往不成功,此外,使用传统方法学开发出的软件, 维护起来仍然很困难。 面向对象方法把数据和行为看成同等重要,它是一 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地结 合起来的方法。
概括地说,面向对象方法学具有下述4个要点。 (1) 把对象(object)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 作行为的统一的软件构件。面向对象程序是由对象 组成的,程序中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对象由比 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也就是说,用对象分解取 代了传统方法的功能分解。 (2) 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类(class)。每个类都定义了 一组数据和一组操作,类是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 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 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而施加于数据之上 的操作用于实现对象的动态行为。
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特色教材精选
张海藩 编著
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
主讲教师:司春景 QQ:402326542
第1章 软件工程学概述
1.1 软件危机
1.2 软件工程
1.3 软件生命周期
1.4 软件过程
1.5 小结
习题
1.1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 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不能 正常运行的软件才具有的,实际上,几乎所有软件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 概括地说,软件危机包含下述两方面的问题:如何 开发软件,以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 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具体地说,软件危机主要有以下一些典型表现。
1968年在第一届NATO会议上曾经给出了软件工程 的一个早期定义:“软件工程就是为了经济地获得 可靠的且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地运行的软件,而建 立和使用完善的工程原理。”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 软件工程的目标是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而 且强调了软件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应该建立并 使用完善的工程原理。 1993年IEEE进一步给出了一个更全面更具体的定 义:“软件工程是: ①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 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 是把工程应用于软件; ②研究①中提到的途径。”
虽然软件工程的不同定义使用了不同词句,强调的 重点也有差异,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软件工程具有 下述的本质特性。 1. 软件工程关注于大型程序(软件系统)的构造 2. 软件工程的中心课题是控制复杂性 3. 软件经常变化 4. 开发软件的效率非常重要(即时性) 5. 和谐地合作是开发软件的关键 6. 软件必须有效地支持它的用户 7. 在软件工程领域中是由具有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替 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完成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