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对气候变迁的初步认识,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左传·哀公七年》: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与气候有关的信息。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公元前510年,周朝国君哀公七年冬天非常寒冷,民众冻死成千上万。
2. 黄土高原陕西省华县文献: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农民古代记忆,揭示了过去几千年华山地区的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暖期和寒期的交替。
3. 中国大陆冰川记录:中国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冰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过去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4. 树木年轮分析:树木年轮记录了树木生长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对树木年轮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的湿度和温度等变化情况。
5. 湖泊和沉积物分析:中国大陆许多湖泊保存了大量的沉积物,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频率。
6. 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献中,如《礼记·月令》、《山海经》等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例如季风、旱涝等天候现象。
7. 古代农业生产情况:通过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技术,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例如,古代农民栽种水稻的选择和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往往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8.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往往会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通过对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状况。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可以通过古代文献、考古遗址、自然记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
非常丰富的中国历史文献为研究我国古代气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
气侯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
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
充分认识历史上气候的变迁情况并掌握其规律,“古为今用” ,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是有所补益的。
目次一、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一1100年)二、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三、方志时期(公元1400一1900年)四、仪器观测时期(从公元1900年开始)结论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
但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
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例如应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发掘,并根据发掘材料对古代历史、地理、气象等进行研究。
殷墟甲骨文首先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据此推断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潮湿[1]。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成绩毕竟是有限的;或因材料不足而作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三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有人不了解这一点,仅仅根据零星片断的材料而夸大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重要性[2],这是不对的。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气温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次⽓温变化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以来,⽵类分布的北限⼤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右,正⽉份的平均温度⾼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代,黄河流域的劳动⼈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对于他们,季节的运⾏是很重要的事。
⼈民采⽤各种⽅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平均温度相差4.6℃。
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分布区域变化的⽅法所得的结果是⼀致的。
来调和饮⾷,因当时不知有醋。
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候继续暖和。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东),⽵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
这些的繁茂。
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候已⽐现在寒冷。
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4⽉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2℃。
六世纪上半叶⽐现在冷。
频繁,⽽且延到暮春。
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4⽉9⽇,⽐⼗⼆世纪以前⼗年的最种现象是罕见的了。
福州是中国东海岸⽣长荔枝的北限,⼀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次在公元1110年,另⼀次在1178年,均在⼗⼆世纪。
⽇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九世纪,均有⽇期的记载,从⽽保留了⼀份物候记录。
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世纪为最迟。
⼗⼆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开始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
这个时候,北作为经济林⽊⽽培植了。
⼗三世纪初和中期的⽐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严寒了。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2-1自然历史地理-近五千年气候变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 竺可桢在 家竺可桢在《中国 科学》 科学》1973(4) ( ) 刊登《 刊登《中国近五千 年来气候变迁的初 步研究》 步研究》,根据考 古资料及历史文献 中丰富的气象学 气象学和 中丰富的气象学和 物候学的记载 的记载, 物候学的记载,进 行了卓越的研究. 行了卓越的研究
西周前期 寒冷期
• 1.从公元前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 年的西周前期, 从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 年的西周前期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进入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据《竹 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冬, 年 大雨雹,牛马死, 汉俱冻” 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现代江汉流域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 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说明当时我国长江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诗经·豳风 七月》 豳风·七月 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诗经 豳风 七月》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 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邠)地: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的严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现代的 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 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 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纳的密林中。亚洲现代的貘,更局限于马来半岛 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这些喜暖的古动物遗骸, 的沼泽森林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 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于仰韶文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 龙山文化遗址中 炭化的竹节。 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竹节。现代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 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长江流域。竺 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 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南后退了 °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 比现在高 ℃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 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 高3—5℃。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pdf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人们对气候变迁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在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将结果整理成一份 pdf 文件。
这份 pdf 文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概述。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他们认为,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和气候变化,其中一些气候变化趋势对今天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们认为,人类活动 (如农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等) 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 (如太阳活动、海平面上升等) 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影响和启示。
研究人员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启示和建议,如加强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份 pdf 文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挖掘以及现代气候数据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来说,研究其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包括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响应和适应。
我们还将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文明演进的影响,探讨气候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适应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二、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气候变迁的历史也极为丰富和复杂。
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期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中国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湖泊众多,植被茂盛,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从距今约三千年开始,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
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湖泊退缩,植被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距今约一千年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发生显著变化。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近五千年气温
第五讲 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一 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世纪60年代高3℃— 5℃。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2从公元前1000 年左右到公元前850 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3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4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 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5从公元600 年到1000 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这时梅树可以生长在长安。
6从公元1000 到1200 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
7从公元1200 到1300 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8在公元1300 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
证据:山东段黄河11月出现冰冻;北京一带的物候期比20世纪70年代晚1-2星期。
二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干,距今2500 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 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 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880-1230 年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东旱。
三过去2000 年冷暖旱涝对比2000 年以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一直存在。
冷期旱灾主导区的界限南移,暖期旱灾主导区界限北退,因此冷期气候趋于变干,暖期气候趋于变湿。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中小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為「近代」(Re-ce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才知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
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為止,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為「氣候最適期」(climatic optimum)。
到了2500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
公元前870-1200年,雪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19世紀史稱「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5000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2)曲線中顯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有變化,但以溫暖為主。
同期內,歐洲則為公元前5000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降,到公元前1000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
(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至公元初。
(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
(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至1300年。
另外還有四個冷期:(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
(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年。
(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1200年。
(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1900年。
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為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第一章 历史时期气候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 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 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 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 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 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 二里头文化。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1、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 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新世大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二、简答 近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是什么?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 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 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 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 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 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 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 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 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 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 四冷期。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 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 时间。 2、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 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 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气候模型、同位素测定、古植物学等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参考内容:1. 考古学证据:中国的考古学遗址提供了一些关于气候变迁的直接证据。
例如,在许多湖泊、河流和洞穴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关于过去气候的信息。
同时,考古学家还可以通过挖掘古代遗址,研究遗址中保存的食物和农业遗物,推测过去的气候条件。
2. 气候模型研究:气候模型是研究气候变迁的重要工具。
通过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科学家可以构建气候模型,模拟过去的气候情况。
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关于中国地区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预测。
3. 同位素测定:同位素测定是一种通过分析古代物质中的同位素比例来研究气候变迁的方法。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氧同位素比例,了解过去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同位素测定还可以通过分析古植物和动物遗骸中的碳同位素来研究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从而推测过去的气候环境。
4. 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学研究通过分析古植物的花粉、树木年轮等化石来研究气候变迁。
植物对气候条件非常敏感,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植物化石,可以了解过去的气温、降水等气候信息。
此外,古植物学还可以通过研究植物遗骸中的硅酸体含量,推测过去的干旱程度。
5. 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气候变迁的信息。
例如,古代朝代的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干旱、洪水等气候灾害,这些文字资料可以提供宝贵的气候变迁线索。
历史文献还可以提供农作物收成和灌溉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的气候环境。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数据来源。
通过考古学、气候模型、同位素测定、古植物学和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手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情况,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记载当时安阳⼈种⽔稻是阴历⼆⽉下种,⽐现在早⼀个多⽉。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长着⼤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候。
第⼀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候⽐现在寒冷。
第⼆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冰”、“春⼆⽉⽆冰”、“春⽆冰”等多次记载。
《荀⼦·富国篇》和《孟⼦·告⼦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年两熟。
第⼆个寒冷期从公元⼀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千⼈的⼤部队,年平均⽓温⽐现在低2—4℃。
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雪⽆冰,当时⽓候温暖可见。
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往来。
”说明当时北京⽓候⽐现在温暖。
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
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
1493年,淮河流域降⼤雪,从当年九⽉降⾄次年⼆⽉⽅⽌。
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五千年来,我国⽓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常明显的。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规律作者:佚名来源:《小康》2016年第10期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
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阻碍。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
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笔记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笔记一、开端的好奇咱老祖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差不多五千年呢,这气候的变迁啊,就像一场超级漫长又超级神秘的魔术表演。
你想啊,五千年的时间跨度,那气候得发生多少故事?就好比一部超级长篇的连续剧,一集一集的情节都不一样。
我有时候就琢磨,那古代的人啊,他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会因为突然变冷的冬天而瑟瑟发抖,对着老天爷喊:“老天爷啊,您这是咋啦,咋突然这么冷呢?”就像我们现在遇到极端天气时的抱怨一样。
二、古代的气候线索我去翻了好多古老的典籍,哇,这里面可藏着不少气候的秘密呢。
比如说里啊,描写了好多植物,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说明当时那地方的气候啊,可能比较温暖,桃树才能长得这么好,开得这么艳丽。
我就想啊,当时的人们是不是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会像我们现在春游看樱花一样,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赏花呢?还有那些描写农业生产的记载,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可都和气候息息相关啊。
要是气候不好,庄稼没收成,那老百姓可就惨喽,肯定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
三、王朝更迭与气候再看看历史上那些王朝的更迭,嘿,这里面也有气候的影子呢。
有些王朝在兴盛的时候,气候好像也比较给力,风调雨顺的。
就像唐朝,那时候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不是和当时的好气候也有关系呢?说不定啊,那时候的老百姓们每天都是笑嘻嘻的,粮食堆满仓,日子过得可滋润了。
可是呢,当气候变得恶劣的时候,像干旱或者洪水,这就像给王朝来了一记重拳。
比如说元朝末年,各种天灾人祸不断,老百姓饭都吃不上,那不得起来造反啊,就像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被逼急了。
四、温度的起起落落这气候变迁里啊,温度的变化特别有趣。
我发现有些时期啊,中国的气温明显比较高。
那时候啊,北方的一些地方可能都能种上原本只能在南方生长的作物。
这就好比你把热带的植物突然搬到了温带,还能长得不错呢。
我就在想,当时的人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是不是在想:“老天爷这是给我们开了个大礼包啊,啥都能种啦!”可是呢,又有一些时期,气温骤降,冷得要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满志敏利用文献物候资料研究了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均一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气候影响的同步性原理、人类影响的差异性原理和模式、生物响应气候冷暖变化的不对称原理等基本理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2]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倪根金认为其变化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3]王晖利用古代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先秦古文献与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对商末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环境进行考察,认为商后期干旱的气候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线,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
[24]秦冬梅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气候异常期,具体表现为冷暖变化、干湿变化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增多,这种异常的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粮食歉收,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安定程度。
[25]王开发通过对上海地区大量孢粉样品的研究。
发现沪杭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多次的波动,表现出5个凉期和4个暖期。
[26]中国是个水灾频仍的国度,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必然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樊自立和方英楷撰文对塔里木河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
樊文指出,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消耗由以自然生态为主转向以人工绿洲生态为主,从而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人进沙退”和“沙进人退”皆有,但以沙进人退为主;上游灌区引水增加,人工绿洲由原先多分布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向山前平原推进,面积不断扩大,使这里生态环境改善;河流中下游由于水量减少,古代绿洲消亡,天然植被退化,沙漠化扩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处于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水,防护功能不断减弱,形成了沙漠危逼绿洲的严峻形势。
[27]方文则总结了历史上塔里木河下游5次改道,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剧变、绿色走廊衰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保护塔里木下游绿色走廊的18条措施。
[28]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炎黄子孙的灾难河。
学者们对黄河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格外关注。
王星光撰文对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进行研讨,他指出,黄河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异常情况时,才会出现该现象。
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29]王尚义就黄河下游水患及中游河口至龙门间土地利用方式的环境后果提出了新观点:东汉水患频率高于西汉,灾情也更为严重;东汉时期河口镇至龙门间的农耕人口减少了九成以上,该区与整个黄河中游一样,迁入了大量游牧民族,原始的游牧对天然植被破坏极大,是造成东汉黄河下游水患频繁的主要原因。
[30]还有论者著文探讨了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的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有较强的现实意文。
[31]张健民利用汉中、兴安2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种种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清代后期该地区以水患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2]王建革对清代大清河的治理进行研讨,太行山一带森林和植被的破坏加剧,引起水土流失加重,使得永定河、子牙河的泥沙量上升,是大清河决口泛滥的关键原因。
清政府为了减轻水患,将治水重点放在永定河、子牙河堤坝系统的修筑,使清浊分流,其治水过程突出反映了专制王朝由紧到松的治水特点。
[33]郭声波探讨了历史上四川(含重庆)农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水土流失情形及农地垦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与耕作方式有关,水土流失程度与农地垦殖面积、垦殖指数之间存在函数变量关系。
[34]张芳撰文论述了清代南方山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要“以史为鉴”,山区开发应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35]许怀林还分析了近代以来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
[36]全新世中期气候转变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可能作用|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重要演化进程之一--古代文明的起源或复杂社会的初现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越来越多的例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演化和发展规律,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
本文在综合近年来考古学材料和全新世环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全新世中期—大约5500aB.P.前后的气候转变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1. 5 500a B.P.气候事件研究表明,5 500aB.P.前后气候转变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最为显著的气候变化之一。
如在太平洋地区,沉寂已久的ENSO气候开始重新活动;在欧洲,全新世最适宜期停止活动的阿尔卑斯山冰川在5300 aB.P.前开始发育(许靖华,1998);在非洲大约5 500 a B.P.前后发生了变幅大、影响广、发生突然的“撒哈拉干旱”事件(Perry etal.,2000)或“气候危机”(demenocal et al.,2000),并直接导致了非洲地区全新世最适宜期的结束(demenocal etal.,2000);在两河流域,对波斯湾海底沉积物堆积通量的变化分析表明,5 500 aB.P.前后发生的重要气候转变(赫尔佐克,1998)。
在中国地区,5 500 aB.P.前后的气候事件也有较为明显的反映(施雅风等,1992);如在我国西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的冰川发生冰进(王靖泰,1981),墩德冰芯记录也肯定了冰峰出现于5300 a B.P.前后(姚檀栋等,1997);在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全新世古土壤在6 000-5 000aB.P.发育中断,反映了一次较为明显环境变化(Huang et al.,2000);内蒙古岱海在5 500 a B.P.左右出现低湖面(王苏民,1990);北京地区5 600±100 a B.P.前后云杉花粉再次繁盛(孔昭宸等,1982);在宁镇一带大约5 800-5 000 a B.P.,对剖面孢粉分析,推算当时气温下降值比现在低1-2ºC或3-4ºC,冷锋时可达5-6ºC (徐馨,1984);杭嘉湖平原的孢粉研究也表明低温值的高峰大约发生在5 445 a B.P.(施少华,1993);这次降温事件在考古学上称为仰韶中期的寒冷期(吕厚远,1991)。
2. 5 500aBP前后的考古学现象研究表明全新世中期-5 500 a B.P.前后,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如在西亚两河流域,5 500 aB.P.前后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诞生;在非洲,涅伽达文化II的早期,即5 500 a B.P.前后,一个个以灌溉为基础的地方灌溉区文明—“诺姆文明”开始出现;在秘鲁海岸,大约5 800 aB.P.以后不久原始居民开始建筑庙宇;同样在秘鲁,尽管高地农业耕作已经几千年,但当地先民开始同时食用农产品和海产品这一现象也出现在上述太平洋地区ENSO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之后;在智利北海岸大致同一时期,原始居民的文化也开始明显复杂化;在日本,Jomon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型建筑物的修建、埋葬上所体现的阶级分化以及代表高级身份、限制分配的商品的开始出现等(Sandweisset al.,1998)。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龙山文化开始取代仰韶文化,社会开始酝酿变革。
首先是社会群体内部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分化,接着社群之间也出现分化,在考古学遗存中出现中心聚落和贵族墓葬(严文明,2000),如大地湾晚期遗址,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牛河梁、东山嘴以及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现的一些功能特殊、规格较高、面积较大的聚落或遗址群。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随葬武器开始成为时尚,以前的墓很少用武器随葬,而到了这一时期,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江浙的菘泽文化、安徽的薛家岗文化和两湖地区的大溪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则普遍用制作精良的石钺随葬,可能表明战争开始成为经常性的社会现象(严文明,2000),这一时期城堡的出现(Sandweisset al.,1998)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最早的城址当推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其具体年代尚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其次是河南郑州西山土城,距今约5 300-4800 a B.P.,属仰韶晚期(杨清,1997)。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山城址发掘的10多个坑内发现仍弃的完整或散乱的人骨,其中一些人骨明显呈挣扎状,有的尸骨不全,身首异处,可能说明当时氏族间掠夺性战争的情况(杨清,1997)。
这些考古学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明显开始复杂化,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要素开始出现,或者说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起源。
3.5500a B.P.气候事件对文明起源的可能影响上述世界范围内的全新世中期气候转变和考古学现象在发生时间上一致性,暗示气候转变与这一时期社会复杂化存在某种联系,但由于目前考古学材料和测年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气候环境变迁对古文化演化影响的机制和过程还不十分清楚。
但有一些学者尝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如西亚两河流域,研究者认为5500aB.P.干旱事件导致先前比较分散的住民向两河流域的三角洲地带聚居,从为灌溉系统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最终促进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诞生(赫尔佐克,1998);气候转变在尼罗河流域古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可能与西亚地区类似。
对于这次气候事件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影响机制可能比较复杂,鉴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作者认为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出现,除了社会本身发展的因素外,很可能还与由于气候转变导致的资源紧张和资源的重新分配有关。
研究表明仰韶早中期是我国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当时中纬度地区陆地上的温度可较现代高2 -3°C以上,我国东部平均气温较现代高2.5°C(施雅风等,1992)。
这一时期是我国原始人口增长和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经过这次增长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史前人类的活动范围和人口规模。
随着5 500 aB.P.前后的降温,史前中国掀起了新的一轮移民浪潮。
这次移民与仰韶早中期的移民不同,早期的移民一般是扩张或殖民性的,是为了解决各宜居地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是从中心地区向人口稀少的边缘地区疏散多余的人口,迁徙的方式是和平牧歌式的(曹兵武,2000);而这次迁徙主要表现为从四周向中心地带迁徙,从高地向变干后适合住居的低地迁徙,迁徙的结果是对新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多个社会共同体对同一资源的瓜分。
在这种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