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
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SIM卡- 方式- 电脑实验步骤:1. 将SIM卡插入方式;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一台四、实验步骤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
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100Kbit/s。
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
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
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
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它采用无线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理解移动通信原理,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所需材料- 方式实验平台- 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实验步骤步骤一:设定信号传输参数1. 打开移动通信模拟器软件。
2. 进入参数设置界面,设定所需的信号传输参数,包括频率、速度等。
步骤二:建立通信连接1. 在模拟器中,选择一台方式作为发送方,另一台方式作为接收方。
2. 发送方方式输入要发送的信息,并发送按钮。
3. 接收方方式接收到信息后,显示在屏幕上。
步骤三:观察信号传输过程1. 在模拟器中,打开信号传输监测界面。
2. 观察信号的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发送、接收、解码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移动通信的场景,并完成了信息的传输。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并对信号进行解码。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移动通信的场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迟,这对于实时通信是一个挑战。
我们还发现,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X,年。
-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X,年。
以上是对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的报告,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实验为我们今后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TD-LTE硬件配置(1)实验名称TD-LTE硬件配置(2)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了解通信网络和设备。
2、使用模拟现网的TD-LTE硬件平台和维护操作网络管理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之中各个网元设备的工作配置原理,熟练掌握无线网络信令流程,理解无线网络对接数据的含义特征,提高学生对现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能力,提高学生对无线网络的开局能力。
(3)实验器材客户端、服务端、CCS2000U用户端程序、ZXSDR B8200 TL200设备物理接口、协议接口。
(4)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图:ZXSDR B8200 TL200是一款支持多频段、多制式的基带单元,可同时支持GSM、UMTS及LTE等多种制式。
仅需进行软件配置和少量的硬件改动,即可将ZXSDR B8200 TL200配置为GERAN基站、UTRAN基站、LTE基站或者GUL多模基站。
ZXSDR B8200 TL200的软件结构分为SDR平台软件层、LTE适应软件层和LTE应用层。
SDR平台软件层:主要实现BSP、OSS和BRS的功能。
LTE 适应软件层:主要实现OAM和DBS的功能。
LTE应用层:实现LTE协议功能,包括控制面子系统、用户面子系统、调度器子系统、基带处理子系统等功能模块。
通过数据配置完成对两个E-UTRAN TDD小区的建立互通。
(5)实验方法1、进入WIN 2008操作系统。
数据配置前,首先打开网管服务器;2、创建子网,填写相关信息;3、创建网元,填写相关信息;4、运营商配置,填写相关运营商信息;5、填写PLMN信息,添加BBU侧设备(说明:各单板放置的位置要和实验室机柜中所用的BBU一致);6、配置RRU,在机架图上点击图标添加RRU机架和单板,右键设备,点击添加RRU,会弹出RRU类型选择框,选中类型即可。
由于有2个RRU故需要增加2次(说明:RRU的类型必须与实际的硬件设备保持一致);7.、时钟配置(默认配置即可);8、光纤配置,是配置光接口板和RRU的拓扑关系(说明:2个RRU需要增加2条光纤);9、物理层端口配置(说明:以太网方式配置参数直接手动改成1000);10、以太网链路层配置;11、IP层配置;12、带宽配置;13、SCTP配置;14、业务与DSCP映射配置;15、静态路由配置;16、OMCB通道配置;17、创建无线网络;18、配置基带资源(说明:此处要配置2条基带资源,两次配置基带资源,若参考功率超出范围,要降低,不能都设为19.9);19、S1AP配置;20、E-UTRAN TDD小区配置(说明:本网元有2个射频单元(2个RRU),需要再创建一个小区);21、数据配置完成;22、测试网管与BBU是否建立连接,数据同步;23、验证数据配置是否正确,小区是否起来。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_实验报告_321321资料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选择合并模型设计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 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的BPSK、QPSK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1.2.2 实验作业1.基于simulink 搭建BPSK/QPSK 通信链路,经过AWGN 信道,接收端相干解调,仿真并绘出BPSK 和QPSK 信号在0b E N 为0~10dB 时(间隔:1dB )误码性能曲线。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1. 简介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其他无线传输媒介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本实验旨在研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掌握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实验验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平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通信软件4. 实验内容4.1 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实验平台,了解和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
包括信道分配方法、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信噪比分析等。
4.2 移动通信系统参数和性能指标的理解学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包括频率、带宽、误码率、接入方式等。
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这些参数及其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通过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的实验。
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掌握调制器和解调器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4.4 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实验验证通过在实验平台上搭建移动通信系统,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
包括信号传输质量、误码率、抗干扰性能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获得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和分析。
包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
6.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结构,掌握了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实验心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们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任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提升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报告
2.ZXSDR,B8200.TL200具有大容量,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支持多种标准,平滑演进,设计紧凑、部署方便,全IP架构的特点。
硬件结构:
ZXSDR、B8200、TL200包括的主要单板/模块有:控制&时钟板(CC)基带处理板(BPL)、网络交换板(Ps)现场警板及扩展板(SA/SE)快()风模(AM)。
2.正确掌握并给BBU设备连接电源方式。
3.学习掌握BBU设备数据输线,DEBVG,BBU与GPS的连接方式。
4.掌握RRV设备的安装电原接入以及天线与RRU的连接。
5.掌握LMT配置方法,数据配置以及参数含义。
6.熟悉EMS的操作的使用方法,掌握在EMS配置一个模拟基站的过程和参数。
二、实验器材
从“ ZXSDLVBDX”进入TP-LTE真软件
六、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最终结论及感受
通过本次实验完成对4K高清场景(5G)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可以考到提供高清视频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对5G网络规划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无人驾驶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能够应用于安全驾驶、协同驾驶以及汽车活动安全等领域,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对智能电网在5G仿真软件上的配置能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网的建设等作用,在实验过程中了解5G对于生活中的作用,对于4K高清场景(5G)无人驾驶、智能电网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于5G通信网络的组成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2.分别配置“Phylayer Port”,“Ethernet Link”,“IP layer Config”和“Itf VmBts”四个部分属性。
(八)后台网关操作
1.进入EMS客户端,点击" Net Numen Client",创建并启动网元代理;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
本次实验旨在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测量,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和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设备1、移动通信实验箱2、频谱分析仪3、信号发生器4、示波器5、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三、实验原理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通常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和传输链路等部分组成。
移动台是用户终端设备,基站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移动交换中心用于控制和管理整个通信网络,传输链路则负责信息的传输。
2、无线信号传播模型在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等。
常用的传播模型有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变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按照实验设备的说明书,连接好移动通信实验箱、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设备,构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信号发射与接收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信号,作为发射信号。
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将发射信号进行调制和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在接收端,使用天线接收信号,经过解调、滤波等处理后,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3、路径损耗测量在不同的距离上测量接收信号的强度,计算路径损耗,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4、多径衰落观察通过改变实验环境中的障碍物和反射物,观察接收信号的多径衰落现象,分析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5、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分别采用 ASK、FSK 和 PSK 等调制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测量误码率等性能指标,比较不同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路径损耗测量数据记录在不同距离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并绘制路径损耗曲线。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_CDMA扩频与解扩_ 呼叫实验_____课程名称现代移动通信 _ _班级学号姓名开课时间 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一 CDMA扩频与解扩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扩频调制的基本概念;2.掌握PN码的概念以及m序列的生成方法;3.掌握扩频调制过程中信号频谱的变化规律。
4. 了解CDMA解扩的基本概念;5. 掌握解扩的基本方法;6. 掌握解扩过程中信号频谱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设备1. 移动通信实验机箱一台2. 微型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 扩频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位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
如果把两个m序列发生器产生的优选对序列模二相加,则产生一个新的码序列,即Gold码序列。
实验中三种可选的扩频序列分别是长度为15的m序列、长度为31的m序列以及长度为31的Gold序列。
1.长度为15的m序列由4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所示。
初始状态 1 0 0 01 1 0 01 1 1 01 1 1 10 1 1 11 0 1 10 1 0 11 0 1 01 1 0 10 1 1 00 0 1 11 0 0 10 1 0 00 0 1 00 0 0 1……………………………….1 0 0 02.长度为31的m 序列由5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所示。
a4a3a2a1+a03. 长度为31的gold 序列:Gold 码是Gold 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用一对优选的周期和速率均相同的m 序列模二加后得到的。
其构成原理如图2.1.3所示。
两个m 序列发生器的级数相同,即n n n ==21。
如果两个m 序列相对相移不同,所得到的是不同的Gold 码序列。
对n 级m 序列,共有12-n 个不同相位,所以通过模二加后可得到12-n 个Gold 码序列,这些码序列的周期均为12-n ,如图2.1.4所示。
两组数据为: 1 0 0 0 0 1 0 0 0 00 1 0 0 0 0 1 0 0 00 0 1 0 0 0 0 1 0 01 0 0 1 0 0 0 0 1 0m 序列发生器 n 级 m 序列发生器n 级 初态设置 时钟 Gold 码 21m m ⊕ 1m 2m0 1 0 0 1 0 0 0 0 11 0 1 0 0 1 1 1 0 11 1 0 1 0 1 0 0 1 10 1 1 0 1 1 0 1 0 00 0 1 1 0 0 1 0 1 01 0 0 1 1 0 0 1 0 11 1 0 0 1 1 1 1 1 11 1 1 0 0 1 0 0 1 01 1 1 1 0 0 1 0 0 11 1 1 1 1 1 1 0 0 10 1 1 1 1 1 0 0 0 10 0 1 1 1 1 0 1 0 10 0 0 1 1 1 0 1 1 11 0 0 0 1 1 0 1 1 01 1 0 0 0 0 1 0 1 10 1 1 0 0 1 1 0 0 01 0 1 1 0 0 1 1 0 01 1 0 1 1 0 0 1 1 01 1 1 0 1 0 0 0 1 10 1 1 1 0 1 1 1 0 01 0 1 1 1 0 1 1 1 00 1 0 1 10 0 1 1 11 0 1 0 1 1 1 1 1 00 1 0 1 0 0 1 1 1 10 0 1 0 1 1 1 0 1 00 0 0 1 0 0 1 1 0 10 0 0 0 1 1 1 0 1 1……………………………………………………………………………….所以生成长度为31的Gold序列为:{0,0,0,0,0,1,1,1,0,0,0,0,1,0,0,0,0,1,1,0,0,1,0,0,1,0,1,1,1,1,0} 在硬件上,扩频调制是通过单片机和学生平台软件联合实现的。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移动通信实验报告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班级:专业:姓名:学号:班内序号:一、实验目的........................................................................................................................... .. (2)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2、网管操作实验 (2)二、实验设备........................................................................................................................... .. (3)三、实验内容........................................................................................................................... .. (3)1、TD_SCDMA系统认识 (3)2、硬件认知........................................................................................................................... ..32.1移动通信设备......................................................3 2.2 RNC设备认知.............................................................................................................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6 2.4 LMT-B软件................................................................................................................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四、实验总结........................................................................................................................... (17)一、实验目的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了解机柜结构b)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c)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b)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c)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2、网管操作实验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二、实验设备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三、实验内容1、TD_SCDMA系统认识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TP201点的波(TP201点的波)(TP202的波)图形中低的代表“0”, 高的代表“1”, 经过比较, TP202输出的序列和图1-1-2中的m序列一致。
3. 分析和验证m序列的周期性、均衡性、游程分布和移位相加性等特性。
周期性: 以“000111101011001”为一个周期, 以此循环。
均衡性: 由m序列的一个周期中, 0和1的数目基本相等。
1的数目比0的数目多一个。
该性质可由m序列看出000111101011001: 总共有8个1和7个0。
游程分布:m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相继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
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
n级的m序列中, 总共有2n-1个游程, 其中长度为1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2, 长度为2的游程占总游程数的1/4, 且长度为k的游程中, 连0与连1的游程数各占一半。
移位相加特性:一个m序列m1与其经任意延迟移位产生的另一序列m2模2相加, 得到的仍是m2, 验证如下:(mm1的某次延迟移位序列m3, 即m1右移3位得到序列。
4. 分析m序列自相关性对抗多径的作用。
m序列的功能: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 即所谓的扩展频谱, 可抗多径。
实验二 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观测测试点TP202.TP203和TP204的信号波形, 对照测试点TP201的时钟波形, 写出对应的信号序列;(TP201) (TP202)(TP203) (TP204)(TP202和TP201)(TP203和TP201)(TP204和TP201)3.比较测试点TP202.TP203与上一步计算出来的信号序列是否一致;通过比较, 测试点TP202、TP203与上一步计算出来的信号序列一致。
4.分析TP204的波形与TP202.TP203之间的关系;TP204和TP203周期相同, 而且是TP202的两倍。
实验三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1.分别画出测试点TP202.TP203.TP204.TP205的信号波形;(TP202和TP201)(TP203和TP201)(TP204和TP201)(TP205和TP201)2.分析WALSH序列的特点, 分析这四个Walsh序列之间的正交关系;Walsh函数集的特点是正交和归一化, 正交是同阶不同的Walsh函数相乘, 在指定的区间积分, 其结果为0;归一化是两个相同的Walsh函数相乘, 在指定的区间上积分, 其平均值为1。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移动通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性能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重要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示波器、计算机等。
移动通信实验箱是核心设备,集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各个模块,能够模拟不同的通信场景和参数设置。
三、实验原理(一)信号传输在移动通信中,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
电磁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携带了信息。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衰减、干扰、多径效应等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三)信道编码为了提高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式有卷积码、Turbo 码等。
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四)多址接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用户需要同时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
多址接入技术用于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常见的多址接入方式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一)信号传输特性测试1、连接实验设备,设置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产生一个正弦波信号。
2、通过移动通信实验箱的发射模块将信号发送出去,在不同距离和障碍物条件下,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信号幅度和波形变化。
3、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信号传输的衰减特性和障碍物对信号的影响。
(二)调制解调实验1、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的调制方式(如 AM、FM、PM),输入一个数字或模拟信号。
2、观察调制后的信号频谱和波形,分析调制方式对信号频谱和带宽的影响。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通信信息传递到移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2. 学习和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3. 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实验内容1. 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四、实验步骤1. 初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如基站、移动终端、调制解调器等。
3. 搭建实验环境,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
4. 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分析实验结果,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模拟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流程,并观察到了一些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如信号干扰、信道容量限制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六、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并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也认识到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日后的研究和改进奠定了基础。
七、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张旭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年。
2.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李文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
3. 《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王新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1]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和理解移动通信原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并在实际的实验中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搭建和测试。
实验器材移动方式终端(方式)电脑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和声音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方式终端、基站和交换网组成。
移动方式终端是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基站主要负责将移动方式终端发送的信号转发到交换网中,交换网则进行信号的路由和处理。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多址技术来实现多用户通信的能力。
多址技术将频率、时隙和码分用于多用户的通信,使得多个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频率进行通信而不互相干扰。
实验中的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CDMA(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即码分多址技术。
CDMA技术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码片序列,使得多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段进行通信,而无需频率的划分和复用。
实验步骤1. ,将移动方式终端和电脑连接起来,确保电脑可以识别到移动方式终端。
2. 打开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控制界面,并设置相应的参数。
参数包括基站的频率、码片等信息。
3. 在移动方式终端上登录到移动通信系统,并设置相关的用户参数。
用户参数包括方式号码等信息。
4. 开始进行通信测试。
可以发送短信、拨打方式等方式进行测试。
5.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等指标评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地搭建了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通信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CDMA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和测试过程使我们更加熟悉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我们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方式、无线网络等领域。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1. 引言
本次实验以移动通信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
2. 实验目的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3.1 基础知识准备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准备。
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常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准备
准备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移动通信终端、移动通信基站等。
3.3 实验过程和数据采集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3.4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讨论,探讨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场景。
4.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1:
实验数据2:
实验数据3:
5. 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
1:
2:
3:
6. 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验证了移动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 . 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 赵六.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前景[J]. 电信科技,2023,10(2):12-18.。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与方法。
2. 实验原理移动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通信。
它主要涉及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和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通过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基站设备。
基站设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目标终端设备。
3. 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包括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连接。
2. 配置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通信参数,确保双方能够正常通信。
3. 进行实验,观察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原理的有效性。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和讨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完成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实验数据表明,在合适的通信参数配置下,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移动通信原理的几个重要结论: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对信号的传输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信道参数配置能够提高通信质量。
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进行传输。
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预测信号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
5. 实验与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移动通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实际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进行,我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实验指导老师的帮助,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掌握了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1. 引言移动通信是指在无线环境下进行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2. 实验目的掌握移动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习配置和调试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实验设备与材料移动通信实验设备电脑数据线移动通信网络模拟软件4. 实验内容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5. 实验步骤5.1 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在实验室内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包括基站、接入网、核心网等设备,并连接电源和数据线。
5.2 配置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使用电脑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络配置工具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和参数配置。
5.3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测试在配置完成后,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信号传输、数据传输等。
5.4 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6.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移动通信网络正常工作,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一些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网络配置。
7.本实验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实验环境和进行实验测试,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相关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和数据传输性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8.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移动通信原理和网络配置技术。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移动通信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某某出版社,2008.[2] 无线通信技术导论,某某出版社,2010.致谢感谢实验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和鼓励!。
移动通信期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移动通信期末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信号调制解调、信道特性等方面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本实验通过观察移动通信设备,了解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了解其外观、按键、屏幕等组成部分;(2)观察GSM基站,了解其外观、天线、设备室等组成部分;(3)分析GSM手机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过程,理解其基本功能。
2. 信号调制解调实验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号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GSM手机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软件,实现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验证调制解调效果;(3)分析不同调制方式(如QAM、GMSK)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实验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和建模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1)观察白噪声信道的特性,了解其产生原因和影响;(2)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白噪声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分析信噪比的变化;(3)研究多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了解其产生原因和抑制方法。
4.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OFDM仿真软件,模拟OFDM调制解调过程,分析其性能;(2)研究DSSS调制解调过程,了解其抗干扰能力;(3)分析不同信道条件下的系统性能,评估系统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实验通过观察GSM手机和基站,我们了解了其组成和基本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GSM手机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显示屏等部分组成,基站主要由天线、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控制单元等部分组成。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移动通信实验报告⒈引言⑴实验目的⑵实验背景⒉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⑴移动通信系统架构⑵无线信号传输原理⑶调制解调技术⑷多路复用技术⑸传输介质⒊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⑴实验设备列表⑵软件环境需求⒋实验步骤⑴实验准备⑵实验步骤说明⒋⑴步骤1:搭建基站⒋⑵步骤2:配置移动终端⒋⑶步骤3:进行通信测试⒌实验结果与分析⑴信号质量测试结果⑵带宽利用率分析⑶成功率和丢包率分析⒍实验总结⑴实验心得体会⑵实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⒎附件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注释:-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包括基站和移动终端等相关组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 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涉及传输媒介、信号的传输方式和调制解调等基本原理。
- 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 多路复用技术: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 传输介质:指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信号所使用的媒介,如光纤、电缆、无线等。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附件1:实验所需材料清单该附件列出了进行移动通信实验所需的所有设备和材料清单,方便实验人员进行准备工作。
⒉附件2:实验数据记录表该附件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供后续分析和总结。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线信号传输原理指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号的技术原理。
⒉调制解调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制解调技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⒊多路复用技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路复用技术指用于在有限的传输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信号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1.2.2 实验作业1.基于simulink 搭建BPSK/QPSK 通信链路,经过AWGN 信道,接收端相干解调,仿真并绘出BPSK 和QPSK 信号在0b E N 为0~10dB 时(间隔:1dB )误码性能曲线。
仿真参数:a) 仿真点数:106b) 信源比特速率:1Mbps 。
2.在1的基础上,信号先经过平坦(单径)瑞利衰落,再经过AWGN 信道,假设接收端通过理想信道估计获得了信道衰落值(勾选衰落信道模块的“Complexpath gain port ”)。
仿真并绘出BPSK 和QPSK 信号在0b E N 为0~40dB 时(间隔:5dB)误码性能曲线。
信道仿真参数:最大多普勒频移为100Hz。
1.2.3实验仿真(1) 实验框图图一经过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图二经过RAYLEIGH+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2)图表及说明图三经过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的误比特率#由上图可知,BPSK与QPSK误比特率表现相一致,且随着Eb/No的dB数增加,10 ,说误比特率下降速度变快。
当Eb/No=10dB时,两者的误比特率已经下降5明此时已经能够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准确度。
而从总体上来看,BPSK与QPSK 的误比特率性能曲线与理论是相契合的,说明链路搭建正确,实验现象成功。
图四经过RAYLEIGH+AWGN的BPSK/QPSK通信链路的误码率#由上图可知,经过瑞利平坦衰落后,BPSK/QPSK的误码特性发生了变化:首先10 ;其次是误比特是在同等Eb/No的条件下,误比特率显著升高,10dB时为2曲线呈线性变化,这进一步说明了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对信号的影响。
(3)结论1.BPSK与QPSK的误比特率表现一致,而在误符号率上QPSK是BPSK的两倍;2.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对误比特率有一定程度的线性影响。
3.瑞利信道的多普勒频移越大,则最终的误比特率也会越大。
2,选作题目2.1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2.1.1实验目的1.掌握基于simulink的单发多收(SIMO)16QAM仿真通信链路2.仿真SIMO 16QAM信号在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2.1.2实验内容1.掌握单发多收(SIMO)的原理,利用分集技术,搭建单发多收通信系统框图。
2.利用MATLAB中simulink所包含的通信系统模块搭建基于各种分集技术类型的单发多收通信链路。
3.改变各个方式的分集数,搭建新的通信系统链路。
4.比较上述各链路的误比特率,记录并分析。
2.1.3实验原理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道受到严重的衰落;阴影效应会使接受的信号过弱而造成通信的中断;信道存在的噪声和干扰,也会使接收信号失真而造成误码。
因此,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一些信号处理技术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其中,多天线分集接收技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法。
分集接收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接收到的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加以处理,合理地利用这些信号的能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
分集技术总体来说分为两类,针对阴影衰落的宏观分集和针对微观衰落的微观分集。
本实验主要注重微观分集。
分集技术对信号的处理包含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获得M个相互独立的多径信号分量,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以获得信噪比的改善,这就是合并技术。
合并方式共分为三种,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
选择合并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所接收的多路信号中,合并器选择信噪比最高的一路输出。
最大比值合并会将所有路信号的能量和信息都利用上,会明显改善合并器输出的信噪比。
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大比值合并把各支路信号加权后合并。
各路信号权值用数学方法得出。
等增益合并性能上不及最大比值合并,但是却容易实现得多,其主要思想是将各路信号赋予相同权值相加。
2.1.4实验仿真总体框图选择合并,M=2选择合并,M=3#在选择合并时,将两路独立信号的幅度作对比,以此作为功率判决来决定选取哪一路信号等增益合并,M=2等增益合并,M=3#在等增益合并当中,由于调制解调与信号的幅度有关,所以对信号赋予相同的权值要使最后信号的幅度归一,故增益都为1/M。
最大比值合并,M=3#最大比值合并现实中不太容易实现,但在仿真情况下,却可以将每路信号幅度提取出来作为权值的参照,由于噪声功率都一样,所以只需权值与相应信号幅度成正比。
此外,同样也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产生独立信号#由于合并技术要求得到多个衰落独立的信号,故选取不同高斯信道并对瑞丽信道设置不同的initial seed 来使信号的衰落独立。
2.1.5性能分析选择合并性噪比:其中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s p ξ是s ξ的概率密度函数,M 是分集数。
最大比值合并信噪比: 其中,k ξ是每一路信号平均性噪比,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M 是分集数。
等增益合并信噪比: 其中,b 与信号幅度和瑞利分布相关,ξ是无分集平均性噪比,M 是分集数。
基于上述分集信噪比改善,实验的误码率也从侧面予以印证:#从∑⎰=∞==Mk s s s s k d p 101)(ξξξξξξξξM Mk k mr ==∑=1]4)1(1[]2)1(2[2122πξπξ-+=-+=M b M M Mb MN eq#图中可以看到,通过选择合并方式能够显著的减小误码率,并且随着Eb/N0的增加而更好的显示出性能优越;相对比不同的分集数可看出,分集数的增加能有效地减小误码率。
#由图可看到,三种合并方式都能显著地减小误码率,在分集数为二的情况下,效果最好的是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次之,都优于选择合并;而与上图相比,可以看出二重分集下的最大比值合并性能甚至优于三重分集的选择合并。
误码率分析:在这两张反应误码率的曲线图中,很好的符合了理论公式中由信噪比的改善所带来的误码率的降低,也反应了分集数的增加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2.1.6实验结论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瑞利衰落、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使接收信道受到严重的衰落,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抗衰落的措施来提高系统性能。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小组学习研究了对三种不同分集合并技术在改善系统性能方面的效果的课题实验。
通过仿真实验得出的不同分集的误码率,分集技术能有效地减小误码率从而提高系统性能;而通过对误码率曲线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三种分集合并技术,等分集前提下,最大比值合并优于等增益合并优于选择合并;而对于同一合并技术,增加分集数能优化其性能。
3 实验总结与体会经过本次课程设计,小组成员都得到了不小的收获:第一,熟悉了simulink 模块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构建仿真系统;第二,通过对无线信道以及BPSK、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的仿真,了解了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掌握了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通过仿真数据以及计算得到了BPSK/QPSK信号在AWGN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第三,通过仿真SIMO 16QAM信号在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不同接收分集数、不同合并方式下的误比特率性能的实验系统,进一步了解到分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抗信道衰落技术,本此仿真对simo 系统采用的3种常见的分集合并技术选择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进行分析研究,对系统采用162QAM 调制、平坦瑞利衰落信道的情况下,仿真结果表明3种分集合并方式对改善系统性能都有很大贡献,具体来说:分集数越多系统性能越好;且在等分集下最大比值效果最优,选择合并效果较差,但三种合并技术的算法复杂度正好相反,经过反复分析比较,等增益合并是一种复杂度与性能折中较好的一种分集合并方式。
附录:SIMO系统仿真模块详解(1)无分集模型:#其中瑞利信道参数如下所示:#设置成100Hz多普勒频移以便于后期对误码率的观察更为容易,题目中要求此瑞利衰落为平坦衰落,故选择Flat多普勒频谱类型,将Initial seed设置成19或者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值。
在通过高斯信道后有一个增益补偿的过程,这是因为瑞利信道主要是对信号幅度的衰落,如果不进行补偿则会造成极高的误码率,使实验无法正常运行。
#其中高斯信道参数如下所示:#其中符号周期取2倍码元周期,Initial seed设为随机值以保证噪声随机性(2)接收分集模型:#其中,有三个独立的瑞利平坦衰落信道,并分别加入高斯白噪声和进行增益补偿,最后输出三路独立的衰落信号,受到的主要影响是多普勒频移。
三路瑞利平坦衰落的参数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瑞利衰落相互独立,高斯信道同理,只需将Inital seed设为不同值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瑞利信道输出的Gain值(增益/衰落值)经过了一个幅度平方模块,这是为了在之后的选择合并与最大合并中作为重要参考元素而如此使用。
三个Display模块在本模型中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为了辅助观察每一路瑞利衰落信道幅度平方值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