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说课稿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说课稿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说课稿教学目标:1、阅读欣赏原诗,感受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2、理解评论内容,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尝试写作评论性文字,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链接中考,明确学习目标。
中考考试要求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第四单元内容设计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正是落实这一要求。
诗歌是浓缩的智慧,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如何把握诗歌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进而表达阅读后的感受和认识呢?学习了《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同学们会大有收获。
释题:诗人和诗都是特指。
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二、反复诵读,赏析、交流。
1、反复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甚至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评论中哪些见解与你的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②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抓住要旨,体味意境;展开联想,丰富内涵;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2、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
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做出了示范。
四、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1、设疑:文学评论者认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呢?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就诗歌而言,可从立意、构思、形象、感情、意境、语言、手法这些角度对诗歌评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人谈诗》是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本课文,本书是一本诗歌随笔集,收录了20篇诗人的谈论和思考,涵盖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运用技巧,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教材。
本文就针对《诗人谈诗》这一教材,详细阐述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人谈诗》,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不同的诗歌理论和实践,理解、解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实践:通过学习和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达方式,提高诗歌表达的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欣赏和解读诗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诗人谈诗》共分为20个章节,这些章节之间并无先后联系。
因此,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章节内容,逐层递进开设教学环节。
1、《现代诗论》:和学生一起分析现代诗的特点、写作技法和运用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实践和发展过程。
2、《诗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3、《写景诗》:分析写景诗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让学生对写景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抒情诗》:帮助学生理解抒情诗的重点,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5、《哲理诗》:让学生了解哲理诗的构思、表达方式和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学感悟。
6、《古体诗》: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
7、《现代诗歌的深度感悟》:带领学生欣赏、分析和理解现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度感悟,引导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8、《诗与音乐》:介绍诗歌和音乐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情感和音乐之间的深刻共鸣。
9、《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含义。
九年级诗人谈诗知识点
九年级诗人谈诗知识点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诗人谈诗”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部分。
通过了解诗人对自己或他人诗歌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
比如,月亮在很多诗中都代表着思念和团圆;梅花往往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诗人通过巧妙地选择和组合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在《乡愁》这首诗中,诗人余光中巧妙地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诗歌的语言也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诗歌的语言往往是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
诗人会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来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样不容忽视。
节奏指的是诗歌中语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等有规律的变化。
韵律则主要是指押韵,即诗句末尾的字音在韵母和声调上的相同或相似。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在诗人谈诗时,情感表达是核心。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有的诗人直抒胸臆,将情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有的则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鸟的悲伤来烘托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心情。
对于诗歌的理解,还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都会对其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大多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息;而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此外,诗歌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诗人的风格豪放飘逸,如李白;有的则沉郁顿挫,像杜甫;还有的清新自然,例如王维。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诗人谈诗》教案 苏教版
15诗人谈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深入体味诗歌意境。
2.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重点)3.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的字音。
曾卓(zhuó)鲁藜(lí) 门槛(kǎn)曙光(shǔ) 乍(zhà)然眺望(tiào)旷野(kuàng) 山峦(luán) 笼罩(1ǒng)3.理解词义。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这首诗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从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几节?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2)苏教版
第15课《诗人谈诗》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鉴赏诗歌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提示】(1)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
诗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2)体味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3)咀嚼字词: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其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4)明辨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例如,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感悟情感。
2.谈谈这篇诗评对自己鉴赏诗歌有何启发【点拨】这篇作品的特点在于诗人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意蕴,设身处地,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去体味诗的内涵。
3.说说自己对诗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如何理解【交流】诗人将一个瞬间产生的错觉,有意强调并固化为文字,就因为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诗人不愿意纠正它,正是诗人内心追求光明、渴望光明、期待光明的心情的体现。
4.仿写【示例】生活是一条河,没有险滩、激流怎会形成绚丽的浪花?【仿写】。
5.诗词意象拓展写作训练【示例】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象拓展】一杯美酒,一阕新词;一阕新词,一杯美酒。
往事,依稀仿佛……也是这般天气,也是今日之亭台,可这来去之间,竟是如此的不同。
夕阳西下,何人能将它挽留?春花,姹紫嫣红,但终究要随流水而去;燕子,如期归来,可它还是昨日那只吗?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我该怎样对待呢?漫步小径,循着花香,我细细思索……【试一试】仿照上文,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意象拓展写作。
《诗人谈诗》教案4篇
《诗人谈诗》教案4篇《诗人谈诗》教案1教学目标:1、能自主赏读,体会诗人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炼字体会感情.教材分析:本文是诗人曾卓为鲁藜诗作《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评论,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却构造严谨,见解独到。
以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对诗歌作了精辟的评论:安静而浅薄的意境。
诗作蕴涵了丰厚、深刻的内涵。
抒发了诗人对光明的挚热追求。
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曾卓的评论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诗文精巧含蓄,评论简练严谨,都值得我们认真品尝和学习。
教学设想: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留意一写要点,一是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
二是要体会意境,由于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现的。
通过学习本文,最终应当在欣赏文本的根底上,初步把握诗歌评论的一般写法。
要做到这一点,必需理清曾卓的诗歌评论的行文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这又必需以生疏鲁藜诗歌的思想内容为前提。
因此,本课学习的起点应从反复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开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抗日战斗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照旧难忘那段沉重的历史。
在历史课上,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今日,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那些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走近诗人:1.鲁藜(1914—),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与革命,开头写诗。
1938年去延安市。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熬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哥》《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曾卓(1902—20xx),湖北黄陂人。
1936年参与革命。
当代诗人。
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思考生活,视野开阔。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第十五课: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3.学习诗人顽强的意志和对光明的期望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明白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曙.光( ) 乍.( )然 弓弦.( ) 山峦.( )旷.( )野 笼.( )罩 门槛.( ) 眺.望( ) 2.熟读两篇课文。
3.用正楷字抄写诗歌《一个深夜的经历》。
【课堂助学】一、导入新课二、引入意境,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1.朗诵释义(1)请同窗们有情感地朗诵诗歌。
(2)边朗诵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间隙填补起来。
2.生动刻画(1)请一名同窗在明白得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诵诗歌。
(2)请同窗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刻画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三、结合曾卓评论,赏析写法 次数 18 家长 签字 教师 评价1.这篇评论尽管篇幅短小,但却可谓精华。
请同窗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2.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2)观点独到、新颖四、探析特点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窗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五、课堂总结【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的一样方式李运秀诗歌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深邃优美的意境,丰硕跳跃的联想,和谐悦耳的音韵特点而成为文学园里一朵奇葩。
诗歌鉴赏成为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成为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
关于诗歌鉴赏,咱们总结了一样性方式,可称作“一二三四法”。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点,三个角度,四个层面”。
诗言志,歌咏言。
不管何种诗歌,写景状物送别说理最终为中心服务,情志是诗歌的中心,一切安排都为情志服务,必需牢牢把握住这一中心。
只要抓住这一情感心志中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那么,如何抓住中心呢?那就要从两个大体点切入,鉴赏须以明白得为基础,字词和意象的明白得往往是关键。
九年级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九年级诗人谈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1)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诗歌的内涵。
(2)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能够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诗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写作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展示一首经典的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诗人谈诗。
(二)知识讲解1、诗歌的定义和特点简单介绍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强调诗歌的语言简洁、形象、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2、诗歌的意象解释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诗歌的意境阐述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体会意境之美。
4、诗歌的情感表达指出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学会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去捕捉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诗歌赏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九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诗歌,如《乡愁》《我爱这土地》等,进行详细的赏析。
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以及作者通过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
4、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诗歌创作1、给出一个主题,如“校园生活”“青春梦想”等,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选择合适的意象,营造独特的意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诗人谈诗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一首诗歌,探讨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评价和欣赏。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诗歌。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与画中的情景相关的诗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画中的情景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 你想象出了哪些与画中情景相关的诗句?Step 2:引入诗歌 (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一首诗歌,并要求学生朗读这首诗歌。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你对这首诗歌的标题有什么思考?- 你认为诗人想要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什么?Step 3:分析诗歌 (1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意象和比喻有哪些?-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Step 4:分享和讨论 (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这首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手法有何特点?Step 5:感悟和创作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你对这首诗歌有何感悟?- 你能否用一首简短的诗歌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Step 6:总结和评价 (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 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何提高?- 你对诗歌的创作和评价有何看法?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了诗歌的美。
九年级语文《诗人谈诗》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诗人谈诗》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诗人谈诗》2. 课外、拓展[教学过程]一、字词:①乍(zhà)然:忽然;突然。
②山峦(luán):连绵的山。
③笼(lǒng)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二、作者简介1、曾卓简介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
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
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
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
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
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
1959年下放农村。
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
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
”。
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2、鲁藜简介: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
第15课:诗人谈诗
第15课: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通过辨析评价,理清作者评论诗歌的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3、能联系时代背景,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4、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课时安排:两节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人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诗歌只有短短的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明确: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诵读品味——音读1、音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这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三:诵读品味——意读二、意读学习一首诗,仅仅读准字音和节奏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读懂它的内涵,了解的意象,感受它的美丽。
下面,让我们请再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四、领会意象。
勾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有:月光、阳光、深夜、风、月亮、黎明、河岸、山影、流星以及抒情主人公作者。
这一切的一切绘成了如画般的美丽;门前清幽的月光,远处有黑色重墨的山影,山影之上是弯弯的月亮。
寂静中,有风,吹动了月亮的弯弦,有星,划破天空,跌落旷野。
天好大,地好大,一片沉静中,我如此清醒而寂寞。
九年级诗人谈诗导学案
九年级诗人谈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2、学会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
3、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思路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1)体会诗歌中含蓄而深刻的意蕴。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三、知识链接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2)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3、诗歌的特点(1)抒情性:诗歌常常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2)形象性: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3)音乐性: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聆听诗人的心声,探索诗歌的奥秘。
(二)诗人创作谈1、诗人的灵感来源诗人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
可能是一次美丽的日出,可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可能是一个瞬间的感悟。
例如,诗人徐志摩在游览康桥时,被那里的美景所触动,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
2、情感的表达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口。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喜悦、悲伤、愤怒、思念等各种情感。
比如,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后,写下了充满哀愁的《声声慢》。
3、诗歌的意象选择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
诗人会精心选择意象,使其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
比如,在《雨巷》中,诗人戴望舒选择了“雨巷”“丁香”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忧伤的氛围。
4、诗歌的语言技巧(1)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愁绪比作滔滔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欣赏诗歌。
2.学习作者独特的感悟与发现3.了解并欣赏诗歌。
4.学习作者独特的感悟与发现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会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能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1.鲁藜(1914—),福建省同安县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
1938年去延安。
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哥》《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曾卓(1902—2002),湖北黄陂人。
1936年参加革命。
当代诗人。
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视野开阔。
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饱受忧患,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扛鼎之作。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
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该诗派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他们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美。
这是七月诗人创作的共同出发点和美学标准。
二、读诗。
1.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原诗,读后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教师讲解《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全诗由现实到想像出的诗境,再回到现实,意境“宁静而又深沉”。
《诗人谈诗》ppt1
2、“开门,还是深夜”, 、 开门,还是深夜” 这一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这一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此句是含有深意的。 此句是含有深意的。因为 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 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 艰苦阶段, 解放区, 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 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 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 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 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 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朗 读 指 南
朗读释义、 朗读) 朗读释义、体情悟理 (朗读)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结构: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 81个字 结构: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 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 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 , 蕴涵的意蕴却很 深刻。 深刻。 第一节,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 夜的结束。 夜的结束。 第二节,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 达对黎明的渴望。 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 写又回到“ 第三节 , 写又回到 “ 万物还在沉 的现实的夜中。 睡”的现实的夜中。
“河岸被山影压着” 河岸被山影压着”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 压 让人喘不过气来。 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 黑暗, 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 抑心情。 抑心情。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 我感觉到, 沉睡/ 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 的人” 的人”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 地盼望黎明,发现夜还正深( 地盼望黎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 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 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 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 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 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 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 最初醒来的人” 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 着。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
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简练明晰的文字,严谨的结构,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鲁藜()门槛()曙光()乍()然眺望()旷野()山峦()笼()罩弓弦()2.词语解释。
【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眺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光】:①清晨的日光。
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5.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穆旦《旗》)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6.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情感目标: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教学难点:准确地形成自己正确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10-4-4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作者简介
1、曾卓
曾卓(1922-2002年),原名曾庆冠。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
当代散文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2、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
当代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将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
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含蕴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完成补充习题
1、不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风从北面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
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后一个指(星)移动。
3、《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
“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
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
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对曾卓这篇诗歌评论有以下几点分析,请你找出错误的一项并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又深沉”的概括。
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虽然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所启迪作用。
文中提到的“偏爱”,可
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诗歌被人们忽略了的意味。
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3)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
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4)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如果曾卓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意义就不够重大了。
第4句“意义就不够重大了”应该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研读诗句,解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
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
“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这是诗人的想像。
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
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回答问题
(1)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
全诗仅两节四句,前后两节在意思上有一个转折。
前一节着重在告诫,告诫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以致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一节着重在劝勉,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与,甘做为人民事业铺路的泥土。
(2)这首小诗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
把“高贵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
妥帖精当,形象鲜明,含义显得显豁而精警深刻;
运用对比,将“珍珠”与“泥土”两两对照,取舍分明,发人深思。
(3)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思想的名言,请从你的记忆的仓库中举出两例,工整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表现了诗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2、3、4题
教学一得:。